初高中文言文板块探究

初高中文言文板块探究,第1张

根据我校语文学科“版块化教学”的研究理念,我以“初高中语文文言文板块教学”为例,从初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具体差异、初高中语文教材各自的编排特点、初高中各个学段的实际学情特点、初高中各学段能力培养层级目标、初高中语文教材拉通重排设想等五个方面,谈谈自己的一点拙见。

一、初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具体差异

初高中语文教育对文言文板块的目标是什么?有什么差异?这是判断学生现阶段语文文言文学习水平的主要依据,也是我们完成初高中衔接,顺利进行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的依据。我在研读了《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后,发现它们有以下差异:

初中《课标》要求“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而高中《课标》中明确要求“阅读浅易文言文,养成初步的文言语感。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可见,高中对文言文的阅读能力要求明显增强。

初中《课标》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重点在于考查学生记诵积累的过程,考查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而不应考查对词法、句法等知识的掌握程度。而高中《课标》对文言文阅读的评价,“对文言文阅读的评价,重点考察借助语感和必要的文言常识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要考察学生对传统文化是否热爱和有兴趣,在文言文阅读中能否有意识地了解文化背景,感受中国文化精神。评价要有助于学生确立古为今用的意识,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

除此之外,传统文化方面,初中《课标》有“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提高文化品位。”而高中《课标》明确提出“认同中国古代优秀文学传统,体会其基本精神和丰富内涵,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习用历史的观点理解古代文学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眼光审视作品的思想倾向,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局限。”

二、初高中文言文版块教材编排特点

(一)初中文言文版块教材编排特点

七上

七下

八上

第一单元

1《孙权劝学》《资治通鉴》

第二单元

1《〈世说新语〉二则

咏雪》

陈太丘与友期行

2《木兰诗》

第三单元

2《〈论语〉十二章》

3《卖油翁》/欧阳修

1《三峡》

2《短文两篇》

与谢中书书/陶弘景

记承天寺夜游/苏轼

3《与朱元思书》

第四单元

3《诫子书》/诸葛亮

4《短文两篇》陋室铭/刘禹锡

爱莲说/周敦颐

第五单元

4狼/蒲松龄

第六单元

5穿井得一人/《吕氏春秋》

杞人忧天/《列子

5《河中石兽》/纪昀

4《孟子》二章

5《愚公移山》

6《周亚夫军细柳》

(部编教材七上、七下、八上文言文分布表)

1七年级文白混编,八年级每册集中安排两个单元。

这是根据教育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的精神,加大文言比重,注重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和传承。

2、选文注重适用性、审美性、时代性。

部编教材七年级上册语文所选的文言文比旧教材更浅显,符合初一年级学生的年龄及心理特点,贴近生活,反映时代特点,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古文的兴趣和信心。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材增加的四篇课文中,所说的道理相对明白易懂。第一单元不设文言文,只安排简单的《古代诗歌四首》于小学相衔接。第二单元《〈世说新语〉二则》情节简单,文字短浅,明白易懂,是学生初中阶段第一次接触文言文,借助注释基本可以疏通文意,消除学习文言文的畏惧感,实现课标中“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要求。“诫子书”虽然也是一篇议论性的文章,但语句优美,句式整齐中富有变化,读来朗朗上口,可读性强,学生很容易就能读懂字面意思。学生也可联系生活经验去理解句子之间的关系和文章的思想内涵。《狼》《穿井得一人》《杞人忧天》都是把道理隐含在生动有趣的故事中,偏重感性的体验,学生易于理解。

3、知识点呈现由易到难,层级递进,能力要求逐渐加大,每篇课文与该单元的人文主题也更契合。

新教材中各种学习目标的设置是循序渐进的,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世说新语〉二则》是初中阶段第一篇正式的文言文,教学时要求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内容,并结合注释感受文言文与现代文的语言差别。《〈论语〉十二章》要求学生进一步熟悉文言文,体会其与现代文的不同特点,掌握一些简单的文言句式和重点词语。《狼》要求学生掌握一些常见文言词语和句式,理解词类活用。《穿井得一人》《杞人忧天》要求学生注重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等方面的实词积累。总之,各篇目的学习要求按单元层级加深,古文知识点逐渐增多,能力要求逐渐加大,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相比较而言,部编教材七年级语文文言文课文与各单元的人文主题更契合。比如,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主题是人生意义与价值,《诫子书》是劝勉学生勤学立志,修身养性。第六单元的主题是想象,引导学生换一种眼光看世界,《穿井得一人》《杞人忧天》这两篇寓言就极富想象空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部编教材中文言文课文的选编充分体现了“人文精神的熏陶和语文素养的培养双线索巧妙结合”,做到了“整体规划,有机渗透”。

4、选文注重经典性、生活性。

文言文回归经典,加强了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同时又与现实生活相结合。新教材中的文言文都出自经典的古代文化典籍,如《世说新语》《聊斋志异》《列子》《吕氏春秋》等。诸葛亮本身就是继承发扬传统文化的重要人物,他的《诫子书》中的观念源于中国传统思想。学习这样的美文,对于“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观念、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有很大帮助。学习这样的课文能够对学生的现实生活产生启迪。这在课后习题中也有所体现。比如,七年级上册中《〈世说新语〉二则》两个故事都是讲述古代儿童的聪慧,能让人感受到魏晋世族家庭的文化修养和情趣。课后思考探究第二题为:“把大雪纷飞的情景分别比作‘撒盐空中’和‘柳絮因风起’,谢安认为哪个比喻更好?你有不同看法吗?”其中“谢安认为哪个比喻更好?”是引导学生对课文内涵进行理解;“你有不同看法吗?”是让学生参与到课文中去,让他们调动现实生活中的经验去解答这个问题。

再例如,类似“从《穿井得一人》中,你获得了怎样的启示?生活中为获得真知真见,避免道听途说,应该怎么做?与同学讨论一下”“《论语》中有不少语句逐渐演化并固定为成语,至今仍活跃在现代汉语中,如‘温故知新’‘不耻下问’‘诲人不倦’‘后生可畏’‘当仁不让’等。你还知道哪些?课外搜集一些,与同学分享”等主观性强的问题还有不少,充分体现了语文教学与学生生活紧密结合的特点。

5、选文注重课内到课外的阅读延伸

部编教材注重学生阅读能力与阅读兴趣的培养,构建了一个从“教读课文”到“自读课文”再到“课外阅读”的三位一体的阅读教学体系,强调课内到课外的延伸。文言文篇目的编排也充分体现了这一点,主要以课后习题的形式出现,引导学生进行课外知识拓展。

例如七年级上册中《〈世说新语〉二则》课后积累拓展第五题设置为:“古人称谓有谦称和尊称的区别,像《陈太丘与友期行》中的‘尊君’与‘家君’,前者尊称对方的父亲,后者谦称自己的父亲。下面的表格中列出了一些古代常见的敬辞和谦辞,其中有一些尊称和谦称。读一读,说说它们分别用于指称谁。”新教材在题干中就直接指出“谦称”和“尊称”,对“尊君”和“家君”作了清楚的解释,并把这一问题单独列出放在“积累拓展”中,紧接着补白“古代常见的敬辞和谦辞”这一知识点,重在课内外知识的衔接,提高学生文化修养,更注重知识的实际运用,方便学生课后自学。训练目标明确,可操作性强。

还有,例如,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中课后习题直接让学生课外搜集现代汉语中与《论语》相关的成语,并与同学分享,训练意图明确,不但要求学生掌握课内的知识,还要求通过查找搜集,体会传统文化在今天的延续,同时积累词语。

(二)高中文言文版块教材编排特点

必修1

必修2

必修3

必修4

必修5

古代记叙文

烛之武退秦师

鸿门宴

荆轲刺秦王

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

兰亭集序

赤壁赋

游褒禅山记

古代议论性散文

寡人之于国也

劝学

过秦论

师说

古代人物传记

廉颇蔺相如列传

苏武传

张衡传

古代抒情散文

归去来兮辞

滕王阁序

逍遥游

陈情表

(人教版高中必修教材文言文分布表)

1突出文章体例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文言文按照文体分为五种类型,分别是“古代记叙文”、“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 、“古代议论性散文”、“古代人物传记”、“古代抒情散文”。将其分置五册教材,每册教材一个单元,每个单元三或四篇文言文。可见教材编写注重文章的体例。

2、选文多出于正史

人教版高中必修教材有史传类文言文6篇:《烛之武退秦师》《荆轲刺秦王》《鸿门宴》《廉颇蔺相如列传》《苏武传》《张衡传》,均为《左传》《战国策》《史记》《汉书》和《后汉书》这些正史中的人物传记。这些传记中的传主或以政绩、或以品德、或以才干而名垂青史。教材选择这些文言文文本内容必然有其特殊的原因。我国历史悠久、史学资料浩如烟海,且历代统治者对这些以“二十四史为代表”的历史典籍尤其重视。这些历史典籍是历史的结晶,浓缩了历代文化的精华,通过阅读这些典籍来反思历史、审视自我,达到修身齐家、治国安邦、提升自己的文化修养的目的。新版人教版高中必修教材有史传类文言文6篇均出于正史就是因为这个原因,“以史为鉴”的意识与古于今、于国于民都是永恒的。选文的目的就是要我们镌刻下历史记忆、汲取文化智慧精华、弘扬光大传统文化。

3、 选文重在突出正面历史人物的历史业绩及历史作用

选文中传主多为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侠义之士、赤胆忠臣等。古代人物传记一般简单介绍传主的生平,重点笔墨描写他们的几件突出事迹来反映传主以顾全大局、不拘小节、扶危济困、赤胆忠心、为官清廉、博学多才、体恤百姓、忠君爱国、机智勇敢等优秀的品质。如《张衡传》突出了传主在文学、自然科学及政治方面的成就,重点描写了地动仪的构造及工作原理和张衡科学成就以及谨慎性格、政治才干。又如《苏武传》记载了苏武出使匈奴被扣押19年,但在种种威逼利诱下始终没有屈服投降而最终归国的感人故事。这一故事,不仅表现了苏武的“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高尚气节,更高赞扬了苏武矢志不渝的爱国精神,具有感人肺腑、荡气回肠的力量,更有深远的教育意义。

4、 选文有史学和文学方面的双重价值

高中语文教材中所选的传记突出体现了史传类文言文在史学和文学上的特殊性,所选文章真实性与文学性均有其独特价值。以选自《左传》的《烛之武退秦师》为例,此篇文章在史学上反映出春秋时期诸侯逐鹿中原,中原小国在大国夹缝中艰难生存的历史状况。同时此文中对烛之武的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诱之以利的个性化的语言极富游说辩说艺术的感染力,更能扣动读者的心弦。这篇文章兼具史学的真实性和文学的艺术性,不仅具有记事的作用,还有文学欣赏的功能。

高中语文教材中选文有史学和文学方面的双重价值,这类文章不仅能够吸引学生通过学习这种文体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更有利于学生更好地了解历史、思考人生,接受文学艺术审美的熏陶、净化心灵、提高修养。

5、 选文侧重儒家传统文化

史传类文言文教材选文时间跨度大,这些选文无不是古代文学遗产中的精华,其中更是沉淀着丰厚的儒家传统文化。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表现出来的“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的爱国主义和以和为贵的儒家传统美德;又如《荆柯刺秦王》所体现的“匹夫之死,有重于社稷”的责任意识和以天下为己任的担当精神;再如《苏武传》中苏武表现出的不辱使命、忠君爱国的高贵品质。当然,儒家传统文化中也存在一些糟粕的东西,必须加以否定。《荆柯刺秦王》《苏武传》中惟君是忠的“愚君”观念在在很长的历史中曾禁锢着人们的思想,要对此有清醒的认识和理性的分析。

三、初高中各个学段的实际学情特点

1初中学段的实际学情特点

初一年级:

(1)对初中语文学习充满期待,求知欲强;顺从老师;

(2)适应能力差,学习方法跟不上初中学习的步伐;

(3)语文学习兴趣不高,不爱阅读;

(4)没有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5)语文基础薄弱,两极分化现象较严重;

(6)对生活的感悟、观察欠缺。

2、初二年级:

(1)语文学习兴趣时高时低,成绩忽好忽坏;

(2)对家长及教师的态度由初一的顺从与崇拜到有了批判审视,有拒绝心理。往往因一件小事会影响到其对人对事的情感态度。

(3)自尊心增强,成绩分化严重,部分学生存在自卑心理;

(4) 知识量增大,学习任务加重,对思维能力的要求逐渐明显。思维比死学更重要;

(5)语文学习的自主预习习惯、倾听习惯、展示习惯等仍需规范;

(6)仍要进一步加强学生思维的培养。

3、初三年级:

(1)知识不系统;

(2)目标不明确;计划性不强;

(3)语文知识储备欠缺较多,但表现各异;

(4)时间安排不合理,学习心理不紧迫,偏理轻文很严重;

(5)语文学习不得方法。个别学生厌学情绪严重。

(二)高中学段的实际学情特点

1、高一年级:

(1)部分学生沿用初中学习方法,造成不能很快的适应高中的学习;

(2)对汉语的语法极其陌生;

(3)好高骛远,对课本的重视度不够;

(4)学生的接受能力较强,执行力也较强,能较好地完成学习任务。

2、高二年级:

(1)缺少兴趣,畏学厌学,普遍怀着“文言无用论”的心态;

(2)知识薄弱,能力不强,缺乏良好的文言学习习惯。

3、高三年级:

(1)知识贮备不够,片面追求成绩,缺乏课外知识积累;

(2)学习习惯不规范;

(3)学业压力大,语文学习兴趣下降,自信心不足。

四、初高中各学段能力培养层级目标

1、初中文言文各学段能力培养层级目标

初一年级:初步培养学生浅显的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

初二年级:注重培养学生的文言文分析整合能力。

初三年级:继续开展文言文的思维性教学,以此为突破,培养学生的文言文的应用能力。

2、高中文言文各学段能力培养层级目标

1级:理解重点字词含义的能力。

2级: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3级:把握核心人物形象的能力

4级:理解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5级:翻译疏通重难句段的能力

初高中教材文言文拉通重排的结果

(一)教材整合的整体思路

1、整合内容。

部编教材文言文七年级上下两册、八年级上册、高中人教版文言文必修一至必修五。

2、整合的基本原则。

①以课标为纲,以教材为源:初、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是教材整合的依据,在深刻理解课程性质、课程目标、课程基本理念的基础上,依据初高中语文教材设置的逻辑体系,把握语文学科本质、学科知识和能力体系,体现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人文性、思想性,开放性、多样性,实践性、应用性,探究性、创造性的特点。

②以学生为根本,以育人为目标:教材整合的归宿和落脚点都是学生,依据初、高中阶段学生学习语文的认知水平、学习状况、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兴趣差异,体现学生的志趣爱好、发展方向,以学生为本,以育人为目标。让学生通过阅读、体验、感受和各种语文实践活动,帮助每个学生拥有听说读写能力修养、学识修养、人格修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

3、教材整合设想。

依据初、高中语文课程目标,通过大单元主题整合的方式,打破初中、高中文言文的限制,真正着眼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着眼于学生精神的成长。整合后的大单元,选取不同的文章,从不同角度展示丰富的人文内涵,配合读本的拓展阅读,加深、拓宽学生对同一主题的深刻理解。通过主题单元体现“阅读与鉴赏”的目标和内容,最终达到育人的目标。

(二)教材整合的具体方案

第一阶段:兴趣培养  学情调动(首)

(从文言文与影视剧的关系出发,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求知欲)

(1)**《花木兰》———《木兰诗》

(2)歌曲《愚公移山》———《愚公移山》

(3)电视剧《大秦帝国之崛起》节选———《廉颇蔺相如传》

2、第二阶段:感知形象  体悟感情

(1)史传文学(人象)

《烛之武退秦师》(君王形象)(必修一)

《荆轲刺秦王》(君王形象)(必修一)

《鸿门宴》(君王形象)(必修一)

《苏武传》(必修四)

《张衡传》(必修4)

(2)唐宋八大家散文(景象)

《游褒禅山记》(必修二)

《赤壁赋》(必修二)

《过秦论》(必修三)

《师说》(必修三)

(3)诸子散文

《〈论语〉十二章》(七上)

《劝学》(必修三)

《寡人之于国也》(必修三)

《逍遥游》(必修五)

第三阶段:探知手法,赏析技巧(明确怎么写)(30首)

(1)

4、第四阶段:赏析语言,借鉴特色(明确怎么写)

(1)语言形象生动,自然精粹

《陈情表》(必修五)

(2)写景、抒情自然融合

《滕王阁序》(必修五)

#教案# 导语本课的四则故事都是寓言。主要讲述了《赫尔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狮子》《穿井得一人》《杞人忧天》四则故事,非常有教育意义。 无 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大家参考!

课文

  《赫耳墨斯和雕像者》

赫耳墨斯想知道他在人间受到多大的尊重,就化作凡人,来到一个雕像者的店里。他看见宙斯的雕像,问道:“值多少钱?”雕像者说:“一个银元。”赫耳墨斯又笑着问道:“赫拉的雕像值多少?”雕像者说:“还要贵一点。”后来,赫耳墨斯看见自己的雕像,心想他身为神使,又是商人的庇护神,人们会对他更尊重些,于是问道:“这个多少钱?”雕像者回答说:“假如你买了那两个,这个算饶头,白送。”

 这个故事适用于那些爱慕虚荣而不被人重视的人。

《蚊子和狮子》

蚊子飞到狮子面前,对他说:“我不怕你,你并不比我强。要说不是这样,你到底有什么力量呢?是用爪子抓,牙齿咬吗?女人同男人打架,也会这么干。我比你强得多。你要是愿意,我们来较量较量吧!”蚊子吹着喇叭冲过去,专咬狮子鼻子周围没有毛的地方。狮子气得用爪子把自己的脸都抓破了。蚊子战胜了狮子,又吹着喇叭,唱着凯歌飞走,却被蜘蛛网粘住了。蚊子将要被吃掉时,叹息说,自己同大的动物都较量过,不料被这小小的蜘蛛消灭了。

 这故事适用于那些打败过大人物,却被小人物打败的人。

《穿井得一人》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家穿井得一人。”  

 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杞人忧天》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亡处亡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

 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邪?”

 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其人曰:“奈地坏何?”

 晓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若躇步跐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

 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在预习的基础上,了解有关寓言的文体常识。

 过程与方法

 通过续编或改编寓言,以加深对该体裁特点的理解和把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寓言主题多借古喻今、借小喻大,使深奥的道理从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出来,具有鲜明的哲理性和讽刺性的特点。

 教学重点

 分析寓言的故事情节,领悟所蕴含的道理。

 教学难点

 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课文寓意,尝试编写和创作寓意。

 教学方法

 朗读法、讨论法,讲授法、练习法

 教学工具

 多媒体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寓言早在我国春秋战国时代就已经产生。诸子百家著作《庄子》《孟子》《韩非子》中就有不少寓言故事流传下来。古希腊的《伊索寓言》、法国的《拉•封丹寓言》、俄国的《克雷洛夫寓言》、印度的《五卷书》,拉•封丹、莱辛、克雷洛夫、谢德林这些世界文学的寓言大师,都为我们留下了独特的、不可缺少的精神营养,下面让我们共同走进寓言的世界:《寓言四则》。

 二、作者简介

 伊索(公元前620~前560),希腊寓言家,生活在小亚细亚,弗里吉亚人。他与克雷洛夫、拉•封丹和莱辛并称世界四大寓言家。他曾是萨摩斯岛雅德蒙家的奴隶,被转卖多次,但因知识渊博,聪颖过人,最后获得自由。自由后,伊索开始环游世界,为人们讲述他的寓言故事,深受古希腊人民的喜爱。公元前5世纪末,“伊索”这个名字已是古希腊人尽皆知的名字了,当时的古希腊寓言都归在他的名下,后来被德尔菲人杀害。

 三、整体感知

 1.朗读《赫耳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狮子》,读出人物的语气。

 2.概括《赫耳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狮子》的寓意,并说说你是根据哪些具体情节概括出这些寓意的。

 《赫耳墨斯和雕像者》:这则寓言通过天神赫耳墨斯自命不凡、主观臆断而在事实面前碰壁的故事,以神喻人,讽刺和批评了那些爱慕虚荣、妄自尊大的人。

 《蚊子和狮子》:写蚊子在狮子面前夸口,终于战胜狮子,正当它得意忘形时却被蜘蛛吃掉了。讽刺了那些能够战胜强敌却因得意反被弱者战胜的人。

 四、课文精读

 《赫耳墨斯和雕像者》

 1.赫耳墨斯来到人间的动机和目的是什么?

 来到人间的目的是想知道他在人间受到多大的尊重,暗示他是一个爱慕虚荣、妄自尊大的神。

 2.赫耳墨斯笑着问赫拉的雕像值多少钱中的“笑”说明了什么?

 一个“笑”字,描写赫耳墨斯的表情,使形象更显得真切。赫耳墨斯听到宙斯的雕像才值一个银元,他骄矜地“笑”,使他傲然的神情跃然纸上。

 3.“后来,赫耳墨斯看见自己的雕像,心想他身为神使,又是商人的庇护神,人们对他会更尊重些”,这个想法表明了什么?

 这段着意于赫耳墨斯的心理活动。他心想人们对他会更尊重些,他竟然认为自己的身价能超过父亲——作为神的宙斯,赫拉更不在话下,是多么狂妄。他自以为身为神使,又是商人的庇护神,而雕像者一定是势利的,阿谀奉承的,他这样猜度别人,足见其心灵的卑劣。

 《蚊子和狮子》

 1.这则寓言是怎样赋予动物以人的感情和性格的?

 本文的拟人,能抓住蚊子和狮子的自然特征,拟得逼真神似,生动有趣。把蚊子胜利后的叫声说成“吹着喇叭”、“唱着凯歌”,以状其战胜狮子得意忘形之态,十分新鲜、妥帖。

 2.这则寓言用动物之间的关系来概括社会现象,讽喻了什么?

 描写蚊子和狮子“战斗”的过程,蚊子被蜘蛛网粘住的情景,完全符合自然物的特点,用来概括社会现象,真是两相妙合。讽刺了那些能够战胜强敌却因得意反被弱者战胜的人。

 3.蚊子临死前是否有所醒悟,是通过哪个词语表现出来的?它的悲痛说明了什么?

 蚊子的醒悟是通过“叹息”表现出来的。

 “自己同大的动物都较量过,不料被这小小的蜘蛛消灭了”,句中的“大”与“小小”、“较量过”与“消灭了”形成强烈反差,两相比照,尖锐地讽刺了胜利后骄傲自满、得意忘形的思想意识。

 4.蚊子敢于向狮子挑战,而且能够取胜,这说明了什么?

 蚊子的“挑战宣言”貌似狂言。实际上包含了智慧,它是以己之长攻敌之短,发挥了自己的优势,抑制了狮子的优势。它的胆量、信心,是建立在敌我双方力量进行冷静分析的基础上的。启示人们,世上万事万物,各有所长所短。强者有短处,弱者也有长处。弱者如果能扬长避短,就可能以小胜大,以弱胜强。

 五、文章脉络

 《赫耳墨斯和雕像者》:

 第一层:写赫耳墨斯来到雕像者的店里,打算了解自身价值。

 第二层:写赫耳墨斯询问诸神雕像的价格。

 《蚊子和狮子》:

 第一层:写蚊子向狮子进攻。

 第二层:写蚊子战胜了狮子,却丧生在蜘蛛网上。

 六、文章主旨

 《赫耳墨斯和雕像者》通过写自命不凡的天神赫耳墨斯在雕像者的商店里碰壁的故事,以神喻人,讽刺和批评了那些爱慕虚荣、妄自尊大的人。

 《蚊子和狮子》通过蚊子击败狮子,却成了蜘蛛的俘虏的故事,讽刺了那些取得一点成绩就得意忘形,忽视自己短处的人,揭示了即使取得大的胜利也不能骄傲,要始终谨慎行事,否则可能在小处受到挫败的道理。

 七、写作特点

 《赫耳墨斯和雕像者》一文短小精悍,构思精巧。采用三问三答,略有变化,有起有伏。正当赫耳墨斯的虚荣心越来越旺盛时,却遇到了雕像者如一瓢冷水似的答话,陡转之下便戛然而止。文章的陡转,给读者以巨大的反差,造成了出人意料的结局,讽喻之意已暗含其中。短短的一百多字,却写得跌宕有致,耐人寻味。

 《蚊子和狮子》构思尤为精巧,短短的篇幅中,情节却大起大落,写出从一个极端到另一个极端的转化。人们不常见蚊子战胜狮子,听蚊子的“宣言”还以为是吹牛,再一看,还真不假。人们常见蚊子被蜘蛛网粘住,但是蚊子刚刚战胜狮子,正把自己看得无敌于天下时,它却被打败了,这反而让人觉得出乎意料,再一想,却又毫不奇怪。作者巧妙地把二者联结起来,构成大起大落的故事情节,寓意深刻,耐人寻味。

 八、板书设计

 赫耳墨斯与雕像者

 赫耳墨斯来到店里→询问宙斯雕像的价格(一个银元)又问赫拉雕像的价格(还要贵一些)再问自己雕像的价格(算“添头”)讽刺了爱慕虚荣而不被重视的人

 蚊子和狮子

 蚊子向狮子挑战(蚊子向狮子冲了过去)狮子气得把自己的脸都抓破了(蚊子战胜狮子)蚊子飞走时被蜘蛛网粘住了(它叹息自己战胜了强大的狮子,不料被小小的蜘蛛消灭了)讽刺了那些取得成绩就得意忘形的人

 第二课时

 一、新课导入

 前面我们学习了两则《伊索寓言》,其实我们中华民族也有许多优秀的寓言故事,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中国古代的寓言故事。

 二、作者简介

 1.《吕氏春秋》又称《吕览》,先秦杂家代表著作。战国末秦相吕不韦集合门客共同编写而成。全书二十六卷,分为十二纪、八览、六论,共一百六十篇。

 2.《列子》旧题为列御寇所著,据后人考证,可能是晋代人的作品。内容多为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列御寇,相传战国时的道家人物,郑国人。

 三、整体感知

 1.朗读两篇短文,读准字音、停顿。

 2.学生对照注释、利用工具书,翻译全文,理解大意。教师巡视课堂,解决疑难。

 3.重点字词归纳。

 (1)掌握下列字词。

 溉汲:打水浇田。

 及:待,等到。

 道:讲述。

 闻之于宋君:使宋国的国君知道这件事。

 得一人之使:得到一个人使唤,指得到一个劳动力。

 亡:无,没有。

 晓:告知,开导。

 若:你。

 行止:行动,活动。

 奈何:为何,为什么。

 只使:纵使,即使。

 中伤:伤害。

 四虚:四方。

 舍然:消除疑虑的样子。舍,同“释”。

 (2)一词多义:

 之:

 宋之丁氏家无井:助词,的。

 有闻而传之者曰:代词,指“穿井得一人”。

 国人道之:代词,指“穿井得一人”。

 闻之于宋君:代词,指“穿井得一人”。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代词,指“穿井得一人”。

 得一人之使:助词,的。

 求闻之若此:定语后置标志。

 四、课文精读

 1.学习《穿井得一人》。

 (1)宋君为什么要派人向丁家询问这件事呢?

 因为宋君不太相信穿井得一人的事情。

 (2)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对于道听途说的传言,万勿轻信,必须认真地思索,进行实际的考察,否则很容易把事情搞错。

 启示:凡事都要调查研究,才能弄清真相。眼见为实,耳听为虚。谣言往往失实,只有细心观察,研究,以理去衡量,才能获得真正的答案。要深入调查研究,切不可轻信流言,盲目随从,人云亦云。

 2.学习《杞人忧天》

 (1)杞人“忧”什么?“忧”到什么程度?后来杞人的情绪发生了什么变化?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无所寄,废寝食者——舍然大喜

 (2)“晓之者”是怎样解“忧”的?

 由表及里、化消极心态为积极心态

 (3)如何理解“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这句话?

 日月星辰,也不过是聚集在一起的有光的气体,即使坠落,也不会击中甚至打伤人。这句话揭示了杞人的无根据的瞎担心。

 (4)从这则故事中你了解到“杞人忧天”这个成语是什么意思?

 这是庸人自扰,毫无根据地瞎担心,后比喻没有根据或不必要的忧虑。

 (5)如何看待《杞人忧天》中那个热心人的解释?

 寓言中那位热心人对天、地、星、月的解释是不科学的,只能代表当时的认识水平,但他那种关心他人的精神、耐心诱导的做法,还是值得学习的。

 五、写作特点

 1.故事短小精悍,言在此而意在彼,给人以生活的启示。

 2.通过对话展现人物性格,揭示主旨。

 课堂小结

 《穿井得一人》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对于道听途说的传言,万勿轻信,必须认真地思索,进行实际的考察,否则很容易把事情搞错。

 《杞人忧天》告诫人们不要对没有根据或不必要的事表示忧虑,凡事要讲科学。

 作业布置

 任选一题自编寓言。

 题目:a嘴和眼睛的对话;b.树和斧子;c.筷子和勺子;d.画笔和颜料;e.蜜蜂与花朵;f猫和老鼠。

 板书设计

寓言和其它体裁的比较

  童话与寓言

 一、相同点

 童话和寓言有很多相似之处:它们的故事都是假托的、创造的、幻想的,都可以采用各种生物或非生物来充当故事的角色,多采用夸张、拟人、象征等表现手法,也都富有教育意义。

 二、不同点

 1篇幅大小

 童话情节比寓言更丰富、更多变化,更生动有趣,结构也更复杂,所以它的篇幅较长,长篇可达数万字,短小者一般也一二千字;而寓言的篇幅一般较为短小,结构单纯,语言朴素,幻想的程度也较轻。

 2写作对象

 童话的结构比较曲折,能细致地刻画人物形象,幻想也比寓言更为丰富、奇特。童话是儿童文学的重要体裁,它描写的内容,表现的生活,都照顾到儿童的知识范围和心理特点,所运用的语言也易为儿童接受。

 3表现重点

 寓言着力表现内含的讽喻和教训,重在思想,有的寓言在开头或结尾就直截了当地说出了告诫的意思。而童话则重在刻画形象,教训意味不那么强,教育意义往往寓于整个故事之中,不直接点出来,科学童话则重在知识的传播。

 4情节结构

 寓言的故事比较简单,一般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也不要求塑造性格鲜明的拟人化形象。童话在故事情节的安排和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则有较高的要求。

 5幻想法则

 童话的幻想必须以现实生活为基础,与现实的结合也必须和谐、自然,使事物按照自然的规律发展。而寓言则不那么严格,如《狐狸和葡萄》中的狐狸,垂涎于葡萄,改变了原来食肉的习性。这个寓言赋予了狐狸“人”性,却违犯了狐狸的“物”性,这在童话中是不可以的。

  成语故事与寓言

 成语故事很大部分是历史典故,是发生过的事情,然后人们用一个成语将这些事情总结、浓缩为一个简短的句子或短语,以方便地表达整个故事和故事要讲述的内容,在功能上不一定要有积极的寓意。比如“百步穿杨”、“沉鱼落雁”,只是具备一种描述、形容的作用,并不需要给人启发。

 寓言故事是根据事实或者编造的故事向人们讲述一个道理,给人以启发。并且大部分寓言,是为了讲述一个道理而编造的,并没有真实的根据。

 在收编成语故事的时候,有时候人们也会把寓言收编进去,并且历史本身就带有很多值得人们思考的道理,因此,很多成语都能带给人一些道理。

 说白了,成语固有合适寓言故事的分类,主要是在讲述故事的目的上有不同,成语故事的目的是补充成语没有完全表达的内容,使成语更容易理解,寓言故事的目的就是讲述道理,两者不矛盾,只是分类不同。很多成语故事本身就是一个寓言故事,但不能因此就说成语故事就是寓言故事。

 比如一个班,有人喜欢音乐,有人喜欢运动,有人既喜欢音乐又喜欢运动,那么喜欢音乐的人就是成语故事,喜欢运动的人就是寓言。

 寓言故事的特点是形象生动,人物活灵活现,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文学体裁的一种,含有讽喻或明显教训意义的故事。它结构简短,主人公可以是人,可以是动物,也可以是无生物。

 成语故事必须以一个成语作为题目,以它为中心的有教育意义的故事,与寓言故事有相似之处。成语是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是人们在实践过程中提炼出的语言精华。成语的用语特点是:言简意赅、内涵丰富、音韵和谐、寓意深远。

杞人忧天,井底之蛙,杞人忧天,望洋兴叹全是寓言故事吗

是。

以上都是成语。每一个成语后面都有一个故事。但成语故事不都是寓言故事。

不过因为杞人忧天、井底之蛙、望洋兴叹三个成语的故事都能象人们讲述一个故事、阐述一个道理,给人以启发。所以三个成语都演绎成可以寓言故事。

成语故事和寓言的区别

成语故事很大部分是历史典故,是发生过的事情,然后人们用一个成语将这些事情总结、浓缩为一个简短的句子或短语,以方便地表达整个故事和故事要讲述的内容,在功能上不一定要有积极的寓意。比如“百步穿杨”、“沉鱼落雁”这些,只是具备一种描述、形容的作用,并不需要给人启发。

 寓言故事是根据事实或者编造的故事向人们讲述一个道理,给人以启发。并且大部分寓言,是为了讲述一个道理而编造的,并没有真实的根据。

 在收编成语故事的时候,有时候人们也会把寓言收编进去,并且历史本身就带有很多值得人们思考的道理,因此,很多成语都能带给人一些道理。

 说白了,成语固有合适寓言故事的分类主要是在讲述故事的目的上有不同,成语故事的目的是补充成语没有完全表达的内容,使成语更容易理解,寓言故事的目的就是讲述道理,两者不矛盾,只是分类不同。很多成语故事本身就是一个寓言故事,但不能因此就说成语故事就是寓言故事。

寓言是以散文或韵诗的形式,讲述带有劝谕或讽刺意味的故事。惩恶扬善,多充满智慧哲理。

寓言最初产生于民间,流行于民间,后来一些文人学者一方面引用人们已经创作出来的寓言,另一方面又不断创作新的寓言,作为论证或辩论的手段,这样,大量的寓言便在历代文人的著作中保存下来,成为我国文学遗产的宝贵财富。

"寓言"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寓言》篇:"寓言十九,藉外论之",与〈天下篇〉"以重言为真,以寓言为广"。前者指出寓言假借外物以立论的技巧,后者则视寓言为传达意念的工具。

 1 有所寄托的话。 《庄子·寓言》:“寓言十九,重言十七,巵言日出,和以天倪。” 陆德明释文:“寓,寄也。以人不信己,故托之他人,十言而九见信也。”

2 指托辞以寓意。 宋 王谠《唐语林·补遗一》:“ 元祐献诗十首,其词猥陋,皆寓言嬖幸,而意及兵戍。” 明 王琼《双溪杂记》:“后世山林隐逸之士有所纪述,若无统理,然即事寓言,亦足以广见闻而资智识。”

3 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拟人手法说明某个道理,常带有劝戒、教育的性质。如我国古代诸子百家著作中的寓言、古希腊《伊索寓言》、中国古代寓言故事等。

特点

  1鲜明的教育性 2强烈的讽刺性 3故事情节的虚构性 4语言精炼,极富表现力 5一般篇幅短小,结构紧凑 6常用手法为:比喻,夸张,象征,等手法 意思:有所隐含的语言。

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常带有讽刺或劝戒的性质,用假托的故事或拟人手法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寓”有“寄托”的意思。将深刻的道理揭示。

中国寓言故事

  寓言是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以比喻性的故事寄寓意蕴味深长的道理,给人以启示。寓言早在我国春秋战国时代就已经盛行。是民间口头创作。在先秦诸子百家的著作中,经常采用寓言阐明道理,保存了许多当时流行的优秀寓言,如:《亡鈇》、《攘鸡》、《揠苗助长》、《自相矛盾》、《郑人买履》、《守株待兔》、《刻舟求剑》、《画蛇添足》等,其中《庄子》与《韩非子》收录最多。汉魏以后, 在一些作家的创作中,也常常运用寓言讽刺现实。唐代柳宗元就利用寓言形式进行散文创作,他在《三戒》中,以麋、驴、鼠3种动物的故事,讽刺那些恃宠而骄、盲目自大、得意忘形之徒,达到寓意深刻的效果。中国近代作家也用寓言形式创作,特别是儿童文学作品更为多见。

 中国民间寓言极为丰富,一般比较短小。除汉族外,还有各少数民族寓言。各族人民创作的寓言,多以动物为主人公,利用它们的活动及相互关系投进一种教训或喻意,达到讽喻的目的。反映了劳动人民健康、朴实的思想,闪耀着人民无穷的智慧和高尚的道德光芒。

 中国古代寓言源远流长,在先秦时期已具雏形。先后经历了先秦的说理寓言、两汉的劝戒寓言,魏晋南北朝的嘲讽寓言、唐宋的讽刺寓言和明清的诙谐寓言等五个阶段。

世界寓言故事

  世界各国的寓言作品也很多。世界最早的寓言集是《伊索寓言》,其它比较著名的寓言集或寓言较集中的作品有《克雷洛夫寓言》、《列那狐的故事》《百喻经》《一千零一夜》《拉封丹寓言》等

寓言的特点 1语言凝练,结构简单却极富表现力。 2鲜明的讽刺性和教育性。多用借喻手法,使富有教训意义的主题或深刻的道理在简单的故事中体现。主题思想大多借此喻彼,借远喻近,借古喻今,借小喻大。《鹬蚌相争》、《东郭先生和狼》等都是我国古代流传下来的寓言名篇。 3故事情节的虚构性。“主角”更多是人格化了的动物、植物或自然界的其他东西或现象。 4常用手法为:比喻,夸张,象征,等手法

  1国内。

  寓言是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以比喻性的故事寄寓意蕴味深长的道理,给人以启示。寓言早在我国春秋战国时代就已经盛行。是民间口头创作。在先秦诸子百家的著作中,经常采用寓言阐明道理,保存了许多当时流行的优秀寓言,如:《亡鈇》、《攘鸡》、《揠苗助长》、《自相矛盾》、《郑人买履》、《守株待兔》、《刻舟求剑》、《画蛇添足》等,其中《庄子》与《韩非子》收录最多。汉魏以后, 在一些作家的创作中,也常常运用寓言讽刺现实。唐代柳宗元就利用寓言形式进行散文创作,他在《三戒》中,以麋、驴、鼠3种动物的故事,讽刺那些恃宠而骄、盲目自大、得意忘形之徒,达到寓意深刻的效果。中国近代作家也用寓言形式创作,特别是儿童文学作品更为多见。

  中国民间寓言极为丰富,一般的都比较短小。除汉族外,还有各少数民族寓言。各族人民创作的寓言,多以动物为主人公,利用它们的活动及相互关系投进一种教训或喻意,达到讽喻的目的。反映了劳动人民健康、朴实的思想,闪耀着人民无穷的智慧和高尚的道德光芒。中国古代寓言源远流长,在先秦时期已具雏形。先后经历了先秦的说理寓言、两汉的劝戒寓言,魏晋南北朝的嘲讽寓言、唐宋的讽刺寓言和明清的诙谐寓言等五个阶段。

 中国民间寓言极为丰富。除汉族外,还有各少数民族寓言。各族人民创作的寓言,多以动物为主人公,利用它们的活动及相互关系投进一种教训或喻意,达到讽喻的目的。反映了劳动人民健康、朴实的思想,闪耀着人民无穷的智慧和高尚的道德光芒。

 有许多成语都是出自古代寓言故事的,比如《狐假虎威》、《刻舟求剑》、《掩耳盗铃》等。

 现在有收录中国寓言的书籍《中国寓言》。《握紧双手,里面什么都没有》《我们都忘了,放下也是一种选择2》,让你学会放手,顺逆成败都自在的80则寓言小故事。

   2国外

 世界各国的寓言作品也很多。世界最早的寓言集是《伊索寓言》,其它比较著名的寓言集或寓言较集中的作品有《克雷洛夫寓言》、《列那狐的故事》《百喻经》《拉封丹寓言》 等。

来源

  寓言可以分为三类来源:

 寓言:《龟兔赛跑》、《自相矛盾》、《农夫和蛇》、《会飞的乌龟》、《北风和太阳》、《农夫和金鱼》、《东郭先生和狼》、《混水摸鱼》、《狼与逃进神庙的小羊》、《狐狸和樵夫》

 历史:《铁棒磨成针》、《狡兔三窟》、《三顾茅庐》、《老马识途》、《吕后执政》、《毛遂自荐》、《破釜沉舟》、《取经求佛》、《盲人摸象》、《孙庞斗智》

 神话:《夸夫追日》、《女娲补天》、《后羿射日》、《炎帝神农》、《黄帝的崛起》、《战神蚩尤和指南针》、《九天玄女》、《旱神魃》、《嫦娥偷灵丹》、《三打白骨

关于寓言的比较

  童话和寓言的异同

一、相同点 童话和寓言有很多相似之处:它们的故事都是假托的、创造的、幻想的,都可以采用各种生物或非生物来充当故事的角色,多采用夸张、拟人、象征等表现手法,也都富有教育意义。

 二、不同点

 1篇幅大小 童话情节比寓言更丰富、更多变化,更生动有趣,结构也更复杂,所以它的篇幅较长,长篇可达数万字,短小者一般也一二千言;而寓言的篇幅一般较为短小,结构单纯,语言朴素,幻想的程度也较轻。 2写作对象 童话的结构比较曲折,能细致地刻画人物形象,幻想也比寓言更为丰富、奇特。童话是儿童文学的重要体裁,它描写的内容,表现的生活,都照顾到儿童的知识范围和心理特点,所运用的语言也易为儿童接受。而寓言虽然也是儿童文学的一种重要体裁,但它并不是儿童文学专有的样式。童话的对象是儿童,寓言的对象就不限于儿童,不少是为成人借鉴的。 3表现重点 寓言着力表现内含的讽喻和教训,重在思想,有的寓言在开头或结尾就直截了当地说出了告诫的意思。而童话则重在刻画形象,教训意味不那么强,教育意义往往寓于整个故事之中,不直接点出来。科学童话则重在知识的传播。 4情节结构 寓言的故事比较简单,一般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也不要求塑造性格鲜明的拟人化形象。童话在故事情节的安排和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则有较高的要求。 5幻想法则 童话的幻想必须以现实生活为基础,与现实的结合也必须和谐、自然,使事物按照自然的规律发展。而寓言则不那么严格,如《狐狸和葡萄》中的狐狸,垂涎于葡萄,改变了原来食肉的习性。这个寓言赋予了狐狸以“人”性,却违犯了狐狸的“物”性,这在童话中是不可以的。

 成语故事和寓言的区别 成语故事很大部分是历史典故,是发生过的事情,然后人们用一个成语将这些事情总结、浓缩为一个简短的句子或短语,以方便地表达整个故事和故事要讲述的内容,在功能上不一定要有积极的寓意。比如“百步穿杨”、“沉鱼落雁”这些,只是具备一种描述、形容的作用,并不需要给人启发。

 寓言故事是根据事实或者编造的故事向人们讲述一个道理,给人以启发。并且大部分寓言,是为了讲述一个道理而编造的,并没有真实的根据。

 在收编成语故事的时候,有时候人们也会把寓言收编进去,并且历史本身就带有很多值得人们思考的道理,因此,很多成语都能带给人一些道理。

 说白了,成语固有合适寓言故事的分类主要是在讲述故事的目的上有不同,成语故事的目的是补充成语没有完全表达的内容,使成语更容易理解,寓言故事的目的就是讲述道理,两者不矛盾,只是分类不同。很多成语故事本身就是一个寓言故事,但不能因此就说成语故事就是寓言故事。

 比如一个班,有人喜欢音乐,有人喜欢运动,有人即喜欢音乐又喜欢运动,那么喜欢音乐的人就是成语故事,喜欢运动的人就是寓言。

 寓言故事的特点是形象生动,人物活灵活现,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文学体裁的一种。含有讽喻或明显教训意义的故事。它的结构简短。主人公可以是人,可以是动物,也可以是无生物。多用借喻手法,使富有教训意义的主题或深刻的道理在简单的故事中体现。

 成语故事必须以一个成语作为题目,以它为中心的有教育意义的故事.与寓言故事有相似之处.成语是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是人们在实践过程中提炼出的语言精华成语的语用特点主要是:言简意赅、内涵丰富、音韵和谐、寓意深远。

 古代寓言故事和西方寓言故事的不同之处 先读后评再摘抄

 感受生活的智慧和想象的魅力 ——读《伊索寓言》有感

  寓言是一个魔袋,袋子很小,却能从里面取出很多东西来,甚至能取出比袋子大的多的东西。寓言是一座独特的桥梁,通过它,可以从复杂走向简单,又可以从单纯走向丰富,在这座桥梁上来回走几遍,我们既看见了五光十色的生活现象,又发现了生活的内在意义。寓言很美,美在简洁,美在内涵,美在语句。

 《伊索寓言》被誉为西方寓言的始祖,它的出现奠定了寓言作为一种文学体裁的基石。两千多年来,《伊索寓言》在欧洲文学发展史上产生过极其深远而广泛的影响,一再成为后世寓言创作的蓝本。如拉封丹的《龟兔赛跑》、克雷洛夫的《狐狸和葡萄》等都直接采用《伊索寓言》中的题材,经过艺术加工而成。

 《伊索寓言》这本世界上最古老的寓言集,篇幅短小,形式不拘,浅显的小故事中常常闪耀着智慧的光芒,爆发出机智的火花,蕴涵着深刻的寓意。它不仅是向少年儿童灌输善恶美丑观念的启蒙教材,而且是一本生活的教科书,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欧洲文学史上,它为寓言创作奠定了基础。世界各国的文学作品甚至政治著作中,也常常引用《伊索寓言》,或作为说理论证时的比喻,或作为抨击与讽刺的武器。此书中的精华部分,至今仍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伊索寓言》大可看得。它至少给予我们三种安慰。第一,这是一本古代的书,读了可以增进我们对于现代文明的骄傲。第二,它是一本小孩子读物,看了愈觉得我们是成人了,已超出那些幼稚的见解。第三呢,这部书差不多都是讲禽兽的,从禽兽变到人,你看这中间需要多少进化历程! --著名学者 钱钟书

 读惯先秦寓言的中国人,初次读到《伊索寓言》是要惊讶的,因为那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思维方式。先秦寓言冷峻而酷刻,《伊索寓言》热烈而宽厚;先秦寓言是老于世故的,《伊索寓言》是极富童趣的。《伊索寓言》全面而深刻地影响了后世的欧洲童话及其表现形式,而先秦寓言却没有催生反而抑制了中国童话的萌芽——中国没有童话。 --著名作家 张远山

  《伊索寓言》通过简短的小寓言故事来体现日常生活中那些不为我们察觉的真理,这些小故事各具魅力,言简意赅,平易近人。不但读者众多,在文学史上也具有重大影响。作家、诗人、哲学家、平常百姓都从中得到过启发和乐趣。许多故事真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如"龟兔赛跑"、"狼来了",等等。在几千年后的今天,《伊索寓言》已成为西方寓言文学的范本,也是世界上流传最广的经典作品之一。

伊索的《伊索寓言》

 在欧洲寓言发展史上,古希腊寓言占有重要的地位。它开创了欧洲寓言发展的先河,并且影响到其后欧洲寓言发展的全过程,而希腊寓言的总汇即《伊索寓言》。

 寓言本是一种民间口头创作,反映的主要是人们的生活智慧,包括社会活动、生产劳动和日常生活等方面。现传的《伊索寓言》根据各种传世抄本编集而成,包括寓言300多则,其中有些寓言脍炙人口。

 作为人们生活体会和经验的结晶,《伊索寓言》不仅含意深刻,而且艺术处理也很成功。《伊索寓言》的故事一般都比较短小,结构也比较简单,但形象鲜明、生动,寓言自然、深刻。《伊索寓言》中除少数寓言以人为主要角色外,绝大部分是动物寓言,通过把动物拟人化来表达作者的某种思想。这些动物故事无疑是虚构的,然而又很自然、逼真。需要指出的是,《伊索寓言》中的动物除了有些动物外,一般尚无固定的性格特征,例如狐狸、狼等,有时被赋予反面性格,有时则受到肯定。这与后代寓言形成的基本定型的性格特征是不一样的。

 《伊索寓言》曾对其后的欧洲寓言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公元1世纪的古罗马寓言作家费德鲁斯直接继承了伊索寓言传统,借用了《伊索寓言》中的许多故事,并称自己的寓言是"伊索式寓言"。公元2世纪的希腊寓言作家巴布里乌斯则更多地采用了伊索的寓言故事。这种传统为晚期古希腊罗马寓言创作所继承。文艺复兴以后,对伊索寓言抄稿的重新整理和印行极大地促进了欧洲寓言创作的发展,先后出现了不少出色的寓言作家,如法国的拉封丹、德国的莱辛、俄国的克雷洛夫等。

 随着"西学东渐",《伊索寓言》在明朝传入我国。第一个来我国的西方传教士利马窦在中国生活期间撰《畸人十篇》,其中便介绍过伊索,对《伊索寓言》做过称引。他之后的传教士庞迪我也在《七克》中介绍、引用过《伊索寓言》。我国第一个《伊索寓言》译本是1625年西安刊印的《况义》。清代之后,出现了许多种《伊索寓言》译本。上述情况表明《伊索寓言》在我国流传之久,它至今仍令人喜闻乐见,爱不释手。

如何写寓言

  1通过理解寓言含义、熟读寓言作品来做好写作准备。

 什么是寓言?《现代汉语词典》上是这样解释“寓言”的: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拟人手法来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的文学作品,常常带有讽刺或劝诫的性质。 

我们语文课本中的许多成语故事,如:《自相矛盾》、《掩耳盗铃》、《拔苗助长》、《亡羊补牢》等,这些喜闻乐见的成语故事很简短,含着的道理却很深刻,这就是寓言。

 寓言的主人公可以是人,可以是动物,也可以是植物等。寓言多用借喻手法,使富有教训意义的主题或深刻的道理在情节高度凝练的故事中得到揭示。

 2怎样才能写好一则寓言。

  首先要有一个通俗简单的故事。精彩的故事是寓言成功的开始,寓言的篇幅短小,其目的是寓事说理。通过讲述故事来达到说理的最终目的,故事情节设置的好坏关系到寓言的未来。古希腊《伊索寓言》中的名篇《农夫和蛇》在世界范围类享有很高的知名度。他的成功之处在于故事的可读性很强,无论你的文化水准高低都能在简练明晰的故事中悟出道理。我国的寓言名篇《自相矛盾》也是如此。汉语中的矛盾一词就直接由这则寓言故事演化而来,由此可以看出寓言的故事魅力是何等重要。

 没有一个有趣的故事,道理就没有一个安身的地方。同学们可发挥丰富的想象、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使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活动起来,让他们来到你的故事中,演讲出一个富含某种哲理的故事。但是所有的事物都要符合大自然的规律,不能有悖常理。故事既要短小又要趣味盎然、新鲜活泼,才能吸引人,让读者在笑声中有所获益。

 其次,一个简单明白的道理是寓言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蕴含一个怎样的道理,既要联系到作者的主旨,也要依据故事情节的发展来决定。

 寓言故事的寓意是寓言创作的灵魂,就好似人类必须要有思维一样重要。在寓言创作中寓意是一根看不见的线,大多数时候,这根线并不会直接在文字中体现。但是,好的寓言的寓意,会随着读者的阅读进程而逐渐明晰。这是寓言独立作为一种文学体裁的魅力所在。如古代作品《东施效颦》就很有代表性,他的寓意并未直接体现在文字中,但是读过的读者大都体会到东施效颦、欲盖弥彰的效果。而我们小朋友写寓言可结合自己生活实际,讲一些浅显的生活道理。例如:教育大家要尊老爱小、热爱劳动、不讲谎话等道理,也可以通过寓言给大家讲一些生活常识,教会大家遵守交通法则,正确使用水、电等。

  小朋友们由于缺少生活经历不容易写出哲理深刻的寓言。但寓言一定要有一定的道理、现实意义或教育性。

钱钟书的作品《读》

  美国诗人华伦说:“世界是寓言,我们就是寓意。”有兴趣阅读世界上那些精美的寓言,我们确实可以找到许多生活的答案。

 《读<伊索寓言>》选自钱钟书先生的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这是作者的第一个集子,1941年12月由上海开明书店出版。内容除《读〈伊索寓言〉》,另收有 《论快乐》等,共十篇。

 这是一篇别具一格的读后感。《伊索寓言》像一面镜子,它的正面是明白地要告诉读者的东西,一般读者也只从正面看;而本文作者偏偏转到镜子背后,要从看似没有东西的地方看,结果真的给他看出来了──只是这已不是《伊索寓言》本来要说的意思,而是作者自己的看法,是对《伊索寓言》的别解,或是对它的延伸,或是对它的深化。共同点是它们都来自作者对现实社会的深刻的体察。

 作者为文洒脱、幽默,大量使用反讽手法。目前此文已被选入高中语文教材。

四大寓言家

  伊索,拉封丹,克雷洛夫,莱辛

《列子》是一本书,一本重要的先秦道家典籍,对此书的评价是,此书中蕴含大智慧。列子,是一个人,出生在老子、孔子之后,庄子之前。因此,《列子》一书中有关于孔子的记载;而《庄子》一书中,有关于列子的记载。列子,虽然是我国2000多年前,战国时期的思想家,但其提出的许多哲学思想仍然值得现代人深思。

列子:一个能御风飞翔的有趣的人

在《庄子》一书的逍遥游篇中记载,列子其人是能够御风而飞的。诚然,在现代人看来,这只是个神话传说,列子也不过是个传说中会飞的神仙。但列子无疑是文字历史记载中极少能“飞”的人之一,承载了古人的浪漫与温情。

我是在读《庄子》一书后,才知道有列子这么有趣的一个人,才知道有《列子》这么有趣的一本书。《列子》中有许多的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有我们熟知的,不熟的,也有我们自以为知道却实际上只读过一半的。

比如,愚公移山、夸父逐日、两小儿辩日、余音绕梁、高山流水、杞人忧天等等。

列子这个人非常有趣,在老师壶子的教导下,通过帮老婆喂猪做饭而悟道,常年居住在郑国,四十多年却无人赏识,就和普通老百姓一样。

有一年,郑国发生饥荒,列子要去卫国。由此,学生们向列子请教时,列子才开始讲述他所理解的哲学思想:有生不生,有化不化。

列子哲学:有生不生,有化不化

这是列子理解的事物存在发展变化规律。

我认为,列子的这段生生化化的哲学思想可以用如下现代的语言来解释:事物有生死变化,却无法感知生死变化。虽然无法用肉眼看到事物的生死变化,其实事物一直在生死变化。

无论有形的事物、无形的事物都是这样,比如生命、阴阳、四时均是如此。

在人生中,从出生开始或者说受胎开始,每一天、每一个时刻、每一个瞬间,都在生生不息的发展变化,这种发展变化就构成了生命本身。

事实上,我们每个人都在向死而生,但受限于生命本身,却无法感知这种变化,很多人直到生命尽头,才感悟到这一点。

与上述观点类似,老子在《道德经》的首句将其归为“道可道,非常道”,“非常”说明了事物的发展变化之理;而孔子的儒家学派将事物的这种发展变化归结为一个字“易”,意思为变易,宇宙万物没有东西不在变动中;佛家理论中则将此称之“无常”。

而这种变化本身,则是一种常态。《列子》讲述的是这个道理,《道德经》如此,《庄子》亦然。《易经》将这个道理讲述的更加浅显易懂。佛家则将“无常”归为三法印之一。佛法中的三法印分别为: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

如果说生生不息的这种变化,是《列子》一书的精粹和本质,那么其中的寓言故事就是对这种生生不息变化的详尽解读。下面就从大家耳熟能详的“两小儿辩日”开始分析。

小儿科的“两小儿辩日”,不简单

“两小儿辩日”是现在收录在小学课本里的一个小故事,讲述的是孔子东游时发生的一件事。如果不是仔细确认这个故事的来源,很多人会以为这个故事来自《论语》。其实,这个故事来自《列子》。

孔子看见两个小孩在争辩太阳距离远近的问题。

一个小孩认为:“太阳初升离得近,而中午时离得远。”

原因在于,“太阳刚初升时像车盖那么大,到了中午,就像小盘子那么大了,这不正是离人远的看来小,而离人近的看起来大吗?”

另一个小孩则认为:“太阳刚升起时离得远,而中午时离得近。”

原因则是:“太阳升起时又寒又冷,到中午像手伸进热水里一样,这不正是离人近时热而离人远时凉吗?”

最终孔子不能决。两小儿笑:还以为你知识丰富呢!

“两小儿辩日”这个故事,简单吗?非常不简单。小儿的问题,淳朴自然、日常,却并不简单。太阳,每天东升西落,是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的事情了,但其中却有大问题。

小孩子因为好奇心,渴望了解这个未知的世界,讨论这个问题,正常得不能再正常了。以小儿的问题对圣人孔子,这故事真是非常高明。

“两小儿辩日”的深层内涵

现在查大量资料,有人仍然认为中午太阳近,还有人认为这个故事是列子在笑孔子。

我先说下结论,孔子不能决是对的。因为,无论是中午热早上冷,还是太阳早上大中午小,这些事儿,和太阳距离地面的远近根本没关系。

具体分析如下:

中学地理课上大家都学过,地球的四季交替与地球太阳距离无关。也就是说夏天不是因为太阳距离地球近,冬天并非太阳距离地球远。

具体举例来说,地球围绕太阳的轨道类似椭圆形,北半球的冬天时,地球在近日点,冬至时的地日距离甚至比夏至要近500万公里。

地球直径只有12万公里,与日地距离14960万公里相比几乎微不足道。所以,中午和早上的日地距离差异可以忽略不计。

四季交替是由于太阳直射点的变化引起的,也就是说与太阳光穿越大气层的厚度相关。

早上、中午这种太阳变化与四季交替类似,只与太阳光穿越大气层的厚度相关,而与日地距离无关。

“两小儿辩日”,按照现代科学解读:早上,太阳穿越的大气层厚度大,中午,太阳穿越的大气层厚度小。而早上太阳距离地球近还是中午距离地球近?因为地球和太阳的相对位置无时无刻都在变动,距离的远近还真说不准。

书中更多有趣的哲学思辨

如果说“两小儿辩日”是对天文学的哲学思辨,那么“杞人忧天”寓言故事也是如此,并非一个笑话那么简单。有兴趣的可以读一下杞人忧天的全文,杞人忧天共有三个层次的哲学思辨,因为考虑到小学生的理解接受程度,目前课本中收录的只是第一个层次。现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使用“杞人忧天”这一成语时,使用的一般也是第一个层次。

愚公移山这则寓言也同样出自《列子》,其中的思辨思想主要体现在愚公与智叟两人之间,愚公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其子子孙孙无穷匮也,值得我们永远铭记在心。

子贡倦学的故事,可能读过的人比较少。其中的思辨思想也是有趣又深刻。子贡有阵子不想学习,于是向孔子告假想休息一段时间。孔子回复说,人生没得休息,除非进了坟墓,就可以休息了。子贡于是感叹死亡太伟大了!这段对话是不是很有意思呢?孔子作为老师,回复得妙,子贡作为学生体悟得妙。

孔子评价说:“赐!汝知之矣。人胥知生之乐,未知生之苦;知老之惫,未知老之佚;知死之恶,未知死之息也。”

从孔子与子贡的这段生死之辩上看,无疑孔子和子贡在生死的问题的上达成了一致,看透了生死。

子贡倦学的故事,讲述的是人生的两端生与死。而对于生与死之间的过程,周文王的老师鬻熊讲述的更加明白,在鬻子看来,人从出生到衰老,没有一天不在变化,但是这种变化人们却无法察觉,直到衰老才明白。

综述

由上述分析来看,《列子》一书讲述道理的方法是非常高明的,采用的是寓言故事的方法,人们喜闻乐见又能深入理解。与我国广为流传的《道德经》、《易经》等经典图书一样蕴含着人生的大智慧和丰富的哲学思想,有趣且值得深入学习与借鉴。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98927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7
下一篇2023-09-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