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酒文化的文化内核,魏晋文人为何嗜酒如命?

魏晋酒文化的文化内核,魏晋文人为何嗜酒如命?,第1张

中国是酒的故乡、酒的王国,在上下五千年的华夏文明史中,酒几乎渗透进社会生活中的每个领域。酒文化源远流长,在我国传统文化中一直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酒既是一种粮食酿造的物质存在,又是一种独特的文化象征。

饮酒的文化习惯,历经上千年而持久不衰。历朝历代的文人骚客留下了不胜枚举的宴会、斗酒、对饮等与酒相关的诗词佳篇。而其中将酒的魅力发挥得最为淋漓尽致的就是魏晋时期。魏晋文人可以说是嗜酒如命,有着独特的酒文化。

一、魏晋酒文化产生的历史原因。

1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古代历史上十分特殊的一段历史时期。

国家动荡分裂,政权频繁更替,战乱频发,人的生命之脆弱让人产生了强烈的孤独恐惧和无助感。然而一个多灾多难、充满未知的时代也能激发艺术家创作的激情和灵感。

正是由于复杂深刻的社会背景的存在,才使得魏晋南北朝时期名家辈出,使得这个历史时期的文化艺术显得尤为厚重和绚丽多彩。既然无法保证生命的长度,那就只能尽可能扩充生命的宽度。文人雅士为了躲避战乱既政治倾轧,纷纷逃离朝堂,来到山水之间,开始重新思考人生的意义。

归隐山林,品藻人物,意识到生命无常与世事变迁,转而追求精神上的平和与闲适,饮酒作乐,醉生梦死,享受当下来追求情感和个性的抒发和表达。饮酒所获得的短暂解脱与快乐让他们得以脱离现实的郁闷与苦难,得到瞬间的解脱与逃离,是一种无可奈何的自我保护方法。

2 魏晋时期的文人群体大多都有服食"五石散"的习惯,而饮酒就成为了一种刚需。

"五石散"又称寒食散,药方始于汉朝,传说成分主要有石钟乳、石硫黄、白石英、紫石英、赤石脂。其实是一种慢性毒药,但是由于药性燥热剧烈,人服食后会感到浑身发热、气血上涌,产生一种精神焕发、精神亢奋的迷惑人的短期效果,类似于吸毒。

魏晋时期的何晏首次服用并大力推广,自称"服五石散,非唯治病,亦觉神明开朗"。服食五石散的风气迅速盛行,不仅文人墨客,甚至达官贵人都开始依赖五石散。从曹魏到西晋东晋都以服食五石散为乐。

然而五石散也有一个致命的缺陷——过量吸食会导致神志不清,精神涣散,甚至做出当众脱光衣服等不雅的举动。而通过饮酒散热,借助酒精的挥发可以在最短时间内缓解五石散的副作用。因此五石散和酒成为了最佳搭配——既能享受飘飘欲仙的至乐状态,又能保持体面。

3魏晋时期醉生梦死、迷茫彷徨的风气蔓延了整个社会,普通大众盲目跟风,附庸风雅,最终导致了全民饮酒作乐的现象。

魏晋时代是一个享乐至死的年代。达官贵人、文人墨客纷纷放弃理想,沉溺于当下的享受。将改地换天的远大抱负和仁义礼智信的道德操守都抛之脑后。在这样的风气影响下,普通大众风行草偃,也加入了饮酒作乐的行列。

最为显著的代表就是"曲水流觞"。每年农历三月初,人们纷纷来到河边,在河流的上游放下酒杯,让它顺着河水而下。酒杯停住时,距离最近的人就要拿起酒杯斟酒并根据规定好的题目赋诗一首,之后再继续向下传递。

及时全民参与的饮酒集会,又是风雅有趣的诗会。这种形式极大丰富了饮酒诗歌的创作和酒器酒具的发展创新。

二、魏晋酒文化的文化内核——魏晋风度。

简单来说,魏晋风度就是文人雅士通过饮酒作乐等放荡不羁的日常生活方式而形成的洒脱超然、率真任性的精神风格和言谈举止。这种风格不同于中国历史上的任何其他历史时期,是魏晋时期的社会群像,一种浓缩了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魏晋风度既有华丽清雅、通透脱俗的一面,又有慷慨激昂、阴郁悲壮的一面。在现实当中,这种风度是通过饮酒行为表现出来的。酒的魅力在于醉。因为醉酒而获得的自由超脱的状态,就是魏晋文人摆脱现实束缚而获得艺术创造力的途径。酒神的精神无往不利,对文学艺术的创造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艺术的美感与自由密不可分——艺术来源于自由,而美又诉诸艺术。魏晋风度所追求的就是一种艺术化的人生美感或者说人格美。玄学清谈是基调,药石美酒陶冶品位。返璞归真,不为外物所累,在高谈阔论、推杯换盏中归去来兮。

三、魏晋时期酒文化的代表人物与传奇故事。

1从《世说新语》中管中窥豹。

《世说新语》又被称为《世说》或《世说新书》,是魏晋时期玄学笔记小说。书中主要记载的是东汉后期到晋宋间一些名人雅士的言行与轶事。涉及人物多达1500多个

魏晋两朝的主要人物,帝王将相,隐士僧侣,都包含在内,并且都是真实可考的。书中对人物的描写生动形象,寥寥数笔却活灵活现。气韵生动,跃然纸上。《世说新语》共三十六篇,其中二十二篇都与酒有关。

2刘伶醉酒。

刘伶是魏晋名士,竹林七贤之一,以狂饮而留名,堪称千古第一醉鬼。著有《酒德颂》,是狂饮避世、蔑视礼教的典型代表。他志气旷达,以宇宙为狭——日月有扃牖,八荒为庭衢。幕天席地,纵意所如。万物调和,以宇宙为家。

他嗜酒如命,经常坐着鹿车,载满美酒,信马由缰,沿途痛饮。并且派人扛着铁锹紧随其后,"醉死便埋"——如果喝醉而死就随处挖坑掩埋。他的妻子规劝他不要再过量饮酒

刘伶欣然同意,并要求妻子为他准备戒酒仪式所用的酒菜贡品,以示自己的决心。等妻子备好之后,刘伶居然又自己大吃大喝起来,结果自然又是酩酊大醉。兀然而醉,豁然而醒。

静听不闻雷霆之声,孰视不睹山岳之形。不觉寒暑之切肌,利欲之感情。俯观万物,扰扰焉如江汉之载浮萍。喝酒喝到忘我这种至高境界就是魏晋酒文化的典型体现。

3阮籍饮酒。

阮籍也是竹林七贤之一,留下了许多悖于世俗的饮酒佳话。阮籍品德高尚,安贫乐道,对于司马氏族的阴谋篡位和虚伪狡诈十分痛恨,但是迫于现实原因又不愿公开对立。

因此不涉是非,总是假借醉酒发狂,登山涉水,或是酣醉倒卧,装糊涂蒙混过关。司马昭还想与阮籍联姻,为了逃避这门亲事,阮籍饮酒大醉六十日,可谓是打破了醉酒的历史记录。《晋书·阮籍传》记载,阮籍在与人对弈的时候突然听闻母亲去世,他坚持下完棋局之后饮酒两斗,吐血数升。

母亲下葬时,他又大吃大喝饮酒两斗,又吐血数升,险些丧命。由此可见,阮籍是一个真情至性的人,不会为了迎合礼教而刻意表演,而是从最自然最本真的情感出发。饮酒是他抚慰心中之痛的方式。

4兰亭雅集

东晋永和九年的上巳节(三月初三),大书法家王羲之,召集当时的氏族子弟与文人名士,到会稽山兰亭,饮酒赋诗。这一天天朗气清,惠风和畅,到场的人无不心情愉悦。在大美山水之间谈玄论道,体悟自然与宇宙的奥秘。在雅集之上,曲水流觞,即席赋诗。

推杯换盏,低斟浅酌,超然物外,宾主尽兴。王羲之微醉之中振笔直遂,挥毫泼墨,由此诞生了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千古名帖《兰亭集序》。可以说是魏晋时期自由潇洒的酒文化,给兰亭雅集提供了丰富的文化土壤。

5魏晋时期与酒相关的文学创作比比皆是。

曹操《短歌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表达了对时光易逝的感慨。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反映的是求贤若渴的迫切心情。嵇康在《与山巨源绝交书》中说:"今但愿守陋巷,教养子孙,时与亲旧叙离阔,陈说平生,浊酒一杯,弹瑟一曲,志愿毕矣。"

这也是当时文人雅客的理想生活方式。一杯酒,背后代表的是个人追求和生命情趣。陶渊明归隐田园,粗茶淡饭。然而仍然离不开美酒,并且著有千古闻名的《饮酒诗》十二首。余闲居寡欢,兼比夜已长,偶有名酒,无夕不饮。顾影独尽,包焉复降。既降之后,辄题数句自娱。

结语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魏晋风度与酒文化可谓相生相伴,互为表里。魏晋文人不仅饮酒享乐、嗜酒如命,更在与酒相关的文学创作中展现出了超凡脱俗、潇洒自然的精神境界。

醉翁之意不在酒,而是醉酒之后个人意识的觉醒和对自由、艺术的不懈追求。魏晋风度,遗世独立。

参考文献

1《世说新语》;

2 《晋书·阮籍传》;

3《酒德颂》。

“酒”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可谓意义非凡,有人称它是情感催化剂,因为饮酒之后各种情绪都会涌上心头,而且很多人还会酒后吐真言;也有人认为“酒”是人性试金石,因为酒后无德之人比比皆是。

“酒”是一种文化寄托和心灵依靠,从古至今嗜酒如命的人屡见不鲜。唐代诗人杜甫在《饮中八仙歌》中,用人情洋溢的文字,描绘出了包括李白、贺知章在内的八位“酒仙”。这些人都是当时社会中有身份的人,但在面对美酒时却都失去了“抵抗力”。

尤其是被誉为“诗仙”的李白,更是在《赠内》一诗中,写道:“三百六十日,日日醉如泥”。李白几乎每天都以酒为伴,他对酒的热爱之情可见一斑。为了饮酒“五花马,千金裘”皆可“呼儿将出换美酒”,目的就是为了“与尔同销万古愁”。

我认为从“酒仙”李白,对美酒的痴迷与青睐来看,酒在古代文人墨客的心目中,简直就是可以“扶摇直上九万里”的契机。而且从“李白一斗诗百篇”中,也可以获知诗人只有在饮酒之后,才会文思如泉涌进而创作出经典之作。

古代人饮酒嗜好的背后秘密

在古代社会中,无论是王公贵族还是黎民百姓,谈起饮酒几乎都会滔滔不绝。尤其是文人墨客或迁客骚人群体,说起饮酒更会头头是道。甚至有很多知名文人因为酷爱饮酒,所以也博得了“酒鬼”的诨名。

提起“酒鬼”,除了饮中“八仙”之外,历史上比较著名的“酒鬼”还有很多。比如,被称为“竹林七贤”之一的刘伶,可以说是众多“酒鬼”中,最出类拔萃的“酒鬼”之一。“杜康造酒醉刘伶”的典故,讲的就是刘伶饮酒的趣事。

一、“杜康造酒醉刘伶”

相传魏晋时期名士刘伶嗜酒如命,他曾号称要喝尽天下之酒。相传有一天他恰巧经过一家酒肆,举目望去酒肆门口有一副对联。上联写道“猛虎一杯山中醉”,下联为“蛟龙两盏海底眠”,横批“不醉三年不要钱”。

这副对联勾起了刘伶的兴趣,于是抬腿迈入酒肆之中。这家酒肆的老板正是“酒圣”杜康,刘伶入店之后杜康为其斟酒一杯。刘伶二话不说仰脖喝下,咂摸几下嘴之后连呼好酒,于是又让杜康为其斟下第二杯酒。

当刘伶想要喝第三杯酒的时候,杜康出言制止以防刘伶醉倒。但是刘伶这个“酒鬼”,遇到美酒之后又怎么可能罢休呢?于是在不听劝阻之下喝下了第三杯酒。但是这第三杯酒下肚之后,刘伶突然感到天旋地转不能自持。

“头杯酒甜如蜜,二杯酒比蜜还甜,三杯酒一下肚,只觉得天也转,地也旋,头脑及晕,眼发蓝,只觉得桌椅板凳、盆盆罐罐把家般”。

正所谓“人间好酒为杜康,酒量最大数刘伶,饮了杜康酒三盅,醉了刘伶三年整”,这就是“杜康造酒醉刘伶”的故事。

笔者认为通过这个小故事,将“酒圣”与“酒鬼”,巧妙的联系在了一起。不仅充分展现出了造酒之人的精湛技艺,而且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了,“酒鬼”爱酒如命的社会现实。“酒”与“酒鬼”就像一对好朋友,“酒”如果没人喝就失去了酒文化。

二、唐代最爱饮酒的人李白

李白是盛唐时期浪漫主义大诗人,他一生最爱的两件事情就是写诗、饮酒。为了表达自己对饮酒的热爱之情,他曾不惜笔墨反复在诗歌中吟咏“酒”。笔者认为当李白的诗歌与酒融为一体之后,就变成了现代社会中,大家喜闻乐见的酒文化。

李白饮酒既可以独酌也可以与朋友共饮:“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在月朗星稀的夜晚突然酒性大发,于是一个人坐在花园中一边饮酒一边赏月。谁说李白很孤独?自己、月亮、影子三位一体,举起酒杯仰头一饮而尽。

1爱酒是一种情怀

“我醉君复乐,陶然共忘机”,朋友之间一定要不醉不归,这也是李白真性情的体现。“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人生得意的时候甚少,所以一定要举起金樽痛饮一番。这么珍贵的酒杯怎么能,不装酒就邀请月亮共饮呢!

但是在得意之后又会陷入无尽落寞之中,于是在人生走入低谷的时候,李白写道:“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自古以来能够称得上圣贤的人,有哪一个不是高处不胜寒呢。遇到逆境的时候一定要饮酒,因为只有“酒仙”才能被人们记住。

2醉酒是一种境界

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或许在唐朝时,李白并不是酒量最好的那个人,但却一定是诗人中酒量最大“酒仙”,饮者中文采最好的“诗仙”。大家可以试想一下,“三百六十日,日日醉如泥”,到底是一种怎样的感觉呢?或许只有李白自己才知道。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荣华富贵与珍馐美馔都不值得留恋,唯有饮酒才能让人身心愉悦,所以李白才想长醉不复醒。虽然这可能只是一种虚指,但是对于才华横溢的“酒仙”李白来说,在他失意与孤独时恐怕,真有一醉方休或一醉不醒的想法。

笔者认为,通过对“酒鬼”刘伶、以及“酒仙”李白的介绍,相信大家已经了解了,古代人爱饮酒的真正原因。事实上,如果从根源去分析这个问题,可以发现并不是因为酒特别好喝,人们才会前赴后继的爱酒、饮酒。

而是因为饮酒之后的沉醉感,会让人有一种飘飘欲仙的感觉。而且在这种感觉中会让人忘记烦恼的忧愁。所以从这个角度去分析,可以得知古代人爱饮酒,主要是因为酒可以与情绪和感情联系在一起。

喜、怒、哀、乐、愁五种情绪,一旦融入了酒就会得到升华。伤心的人饮酒之后会更加惆怅,高兴的人在喝酒之后也会越加开心。笔者认为酒在此时已经成为了一种媒介,无论开心、伤心、烦恼、忧愁,还是喜不自禁在酒的作用下,都会让人别样情怀。

这其实才是古代人愿意饮酒的关键所在,否则入口辛辣、入喉炙热的液体,又怎么可能成为文人墨客的最爱呢!李白在饮酒之后可以诗兴大发,刘伶在醉酒之后沉醉三年。这些与酒有关系的人和故事,都在不断彰显着古代人,与酒之间难舍难分的情感。

用最古老的酿酒方式,酿造最纯正的烈酒

“酒”是古代文明的另一种表达方式,而酒文化则是华夏文明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精神载体之一。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在古代社会中,无论是贵族还是平民,无论是文人墨客还是武将,每一个人几乎都是无酒不欢。

“久旱逢甘露,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 无论遇到任何事情“酒”,都是人们表达情感的重要寄托。大家可以试想一下在举行宴会的时候,或者是老朋友在一起聚会之时,如果没有酒场面会有多尴尬。

但是很多人在面对美酒的时候,虽然知道“酒乱性,色迷人”,“酒极则乱,乐极则悲”, 但由于无法抵挡美酒的诱惑,所以心一横“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一旦饮酒过量伤神之后,又回“几日寂廖伤酒后,一番萧瑟禁酒中”。

笔者认为从这一点就可以看出,古代人在面对美酒的时候,其实蕴含了既复杂又不舍的情绪。看到“葡萄美酒夜光杯”时,虽然知道过量饮酒伤身体,但是对酒的迷恋又会让自己无法自拔。如此令人难以割舍的美酒,到底是如何酿造出来的呢?

一、古法酿酒,甘醇美味

1黄帝发明“汤液酒醪”

据史料记载黄帝、尧帝、杜康,都曾是发明酿酒方法的先贤。关于黄帝酿酒的说法,主要记载于《黄帝内经·素问》篇中。相传黄帝与歧伯讨论酿酒方法,并最终得出了通过发酵酿酒的结论,“酒泉之法”就是黄帝的酿酒妙招。

黄帝通过“酒泉之法”,酿造出了“汤液酒醪”。这种“酒”是一种用动物乳汁,经过发酵之后酿造而成的甜酒醴酪,简而言之此“酒”是一种奶酒。但也有一种说法是黄帝,曾命杜康管理国家粮仓。

2杜康酿酒说

但由于当时各方面的条件都比较简陋,根本没有可以用来储存粮食的设备。所以在粮食丰收之后杜康只能命于人,将丰收的粮食放在山洞与树洞之中。但由于这些地方的空气比较潮湿,所以就导致大量粮食出现霉变的现象。

黄帝得知这件事情之后非常生气,不仅将杜康降职留用,而且如果再犯就会被处斩。一筹莫展的杜康只能积极想办法解决问题,过了一段时间之后存放在树洞中的粮食,突然散发出了一种非常奇异的香味。这其实就是浓郁的酒香味,至此酒被杜康发明出来。

二、古代饮酒礼仪

古代社会作为礼仪之邦,无论做任何事情都要依照“三礼”,或者是更为具体的“五礼”。上至各种祭祀、宴会等活动,下至穿衣、吃饭都要以礼行事,否则不遵守理法的要求就会受到世人侧目,严重的甚至还会受到相关法律制裁。

笔者认为古代饮酒礼仪,可以大致总结为尊卑有序,这一点其实与“三纲五常”息息相关。简而言之就是在饮酒的时候,一定要先向身份地位或者说辈分较高的人敬酒。身份较低或辈分、年纪较小的人群,在入席之前还要先行跪拜礼。

然后在长辈的许可之下才能坐入次席,在饮酒的时候长辈命晚辈饮酒,晚辈才能够举起酒杯一言而尽。而晚辈在长辈面前饮酒则叫作“侍饮”,而且长辈酒杯中的酒如果没有喝干净,那么作为晚辈就不能先饮尽。笔者认为单从一个“侍”字,就可以体现出古代酒文化。

结 语

笔者认为古代社会中形成的酒文化,并不仅仅是大家认为的“喝酒”这么简单。“酒” 虽然是一种看得见摸得到的有形之物,但是隐藏在酒杯中的酒文化,这是一种无形的文化力量。而这种力量不仅包含了思想内涵,而且也深蕴着伟大的民族精神。

中国的酒文化源远流长,酒文化在古代许多典籍之中均有记载,酒文化深入中国人的血脉之中,影响深远,酒已然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元素之一。

酒文化渗透在神州大地的每一个角落,酒文化多是一种待客之道,突出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和表达,在古代时期酒文化是附庸风雅的行为,但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如今的酒文化却演变成一种糟粕文化,这样的“酒局”性质已然从本质上发生了转变。

有一些酒局从一开始就攒局带有特殊目的,酒局之中掺杂不良动机,酒桌之上演权钱色交易,使得一部分人得利,而更多的人是受到伤害。如今的酒桌文化更多的是酒桌规则,具有一定的强制性。

不喝酒就是不给面子,不喝酒就办不成事情,不喝酒就是没有感情,这些话很多人都在酒桌上听过,这些毫无根据的逻辑,扭曲的关系价值的背后是对权力的渴望。

如今随着00后步入职场后,逐渐呈现出就“酒桌文化”对抗的局面,为什么00后开始拒绝“酒桌文化”了呢?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00后是新时代的新鲜血液,他们所接受的教育使其更崇尚自由平等,在工作之中更注重自身能力的展现,对于酒桌上的那种假客气的糟粕文化十分鄙夷。

对于00后来说更愿意因为喜欢而去喝酒,享受自由的喝酒氛围,而非胁迫。

越来越多的00后正在成为酒桌文化的粉碎者,他们敢于对抗职场不公,用勇敢的方式与不良风气作斗争。

希望未来的00后能够消灭“酒桌文化”,还给酒桌文化一片“净土”!

1迎宾酒。为了欢迎客人,迎宾不能少了酒,此习俗沿袭几千年不变,所以酒被视作交流感情的良方,增进友谊的妙药。

2送别酒。送别酒也叫送行酒,有朋远行,为其举办酒宴,表达惜别之情。临别饯酒,实际上意不在酒,而在于情意的交流与储存。

3壮行酒。在古代,尤其是重大战役时,用壮行酒,壮胆更是司空见惯的事,酒作为鼓舞士气,提高战斗力的宣传物,更是家喻户晓,这就是酒的魔力。

4寄情酒。以酒寄情,乘兴酣饮,觥筹交错,倍增其乐。在生活中,酒是一种调节精神压力的良好物质。

5喜酒。喜酒往往是婚礼的代名词。因为酒是人们情感的寄托,酒更是助兴的精神食粮,让新婚夫妻的生活更加幸福。酒已不仅仅是一种饮品,而是一座桥梁和纽带,是一种载体,一种文化和时尚。

6交杯酒。喝交杯酒是我国婚礼程序中的一个传统仪式,在古代又称为(婚礼合卺jin),所谓卺,是指古代结婚时用作酒器的一种瓢。夫妻结婚时,把一个葫芦剖成两个瓢,新郎新娘各拿一个瓢饮酒,新人交相供应,表示两人相亲相爱,长相厮守永结同心。

7回门酒。女子出嫁以后,三天后应回门,及回到娘家探望长辈,娘家要置宴款待,摆酒庆祝,称为回门酒,亲友要向新婚夫妇馈赠礼物。

8月米酒。妇女分娩前几天要煮米酒一坛,一是为分娩女子催奶,二是款待客人。一般月米酒用的是糯米酿制的酒,此习俗在很多地方流行。

9满月酒。在孩子满月时,摆上几桌酒席,邀请亲朋好友共贺,酒足饭饱后还有红蛋等物以示祝贺,亲朋好友一般都要带有礼物,也有的送红包。

10生日酒。生宴之无酒,人生礼趣无以显示。老人生日,子女为其操办生日酒。庙届时,大摆酒宴,至亲好友,亲相邻好友不请自来,闲正礼品,以后根据民俗,有的地方生日酒是食宿年龄,有的地方是虚数年龄。

11寿酒。中国人有给老人祝寿的习俗,一般为60、70、80岁等生日,称为大寿,一般由儿女或者孙子、孙女出面举办,邀请亲朋好友参加酒宴。

12上梁酒。在中国农村,盖房是件大事儿,盖房过程中上粱又是重要的工序,故在善良这天要办上梁酒,有的地方还流行用酒绕梁的习俗。房子造好,举家迁入新居,又要办进屋酒,一是庆贺新屋落成,并致乔迁之喜。二是祭祀先祖,以求保佑。

13开业酒。开业酒是店铺作坊置办的喜庆酒。店铺开张、作坊开工之时,老板要置办酒席,以致喜贺庆,以图吉利。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99174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7
下一篇2023-09-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