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少年儿童价值观发展状况从总体来看,主流是积极向上的,积极的一面在于大多数少年儿童能以集体利益或社会共同利益为最高价值导向,在继承我国优良传统道德价值的同时,逐步树立起乐于助人、自信自强、合作进取等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价值观念。但是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少年儿童的价值观也受到了不良的影响,主要表现为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社会责任感薄弱等问题。有些少年儿童在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发生冲突时,明显地向个人利益倾斜,片面强调自我满足、自我实现和自我价值。因此,面对纷繁复杂的各种社会思潮和价值观念,需要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一元主导地位,帮助少年儿童正确认识价值观念冲突及其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从而使其明辨是非、正确抉择,自觉抵制错误思潮和腐朽思想的影响。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少年儿童健康成长,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选择,是时代发展变化给我们提出的新要求。只有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和引导少年儿童,帮助少年儿童坚定理想信念、增强爱国情感、树立远大志向、养成文明习惯,才能培养一批又一批社会主义事业优秀的接班人。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指人们对社会主义价值的性质、构成、标准和评价的根本看法和态度,是人们从主体的需要和客体能否满足主体的需要以及如何满足主体需要的角度,考察和评价各种物质的、精神的现象,以及主体的行为对个人、无产阶级、社会主义社会的意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要由几部分组成,分别为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和坚持社会主义荣辱观。强调以人为本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核。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普遍性、民族性和崇高性三个基本特征。
(1)充分发挥思想品德课主渠道和主阵地作用。思想品德教育是理论学习的主课堂和主渠道,是价值观培育的主要途径,在培育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思想品德教育的作用,探索和遵循思想品德教育的根本规律。人们对价值的认同有一个从感性到理性逐步接受的过程,而价值认同的最终确立有赖于对满足其需求的相关真理的把握。只有当人们接受了、认同了相关真理时,人们才有可能接受或认同某种价值认识(丁宪亮、崔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途径探析》,《学理论》2010年第20期)。考虑到少年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中小学在开展价值观教育时,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如榜样示范法、情感陶冶法、角色扮演法、价值澄清法等,为少年儿童厘清真善美与假恶丑的区别,使其在明辨是非的基础上能自觉地用正确的价值标准来看待社会、人生及自己生活中的问题。
(2)把校园网络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有效载体。在今天以计算机、通讯和信息为支撑的信息网络时代,网络以其在信息制作、生产发行及传播速度方面的绝对优势成为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大媒体,其传播过程融合了即时性、连续性、交互性、便捷性等多重特性,成为传播文化的先进方式。因此,中小学在引导少年儿童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应充分利用网络这一有效载体。这就需要学校做好文化传播平台建设,把握好正确的舆论导向,改变陈旧、老套、刻板、说教式的培育模式,做好符合少年儿童年龄特征的优秀事迹、影片、歌曲推介工作,通过文字、声音、视频、动漫等多种形式开展网络价值观教育活动,从而增强教育内容形象性和趣味性,使他们在学习娱乐中受到先进思想文化的熏陶。
(3)重视家庭教育,父母要以身作则。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孩子有什么样的世界观、价值观,父母起着非常重要的榜样示范作用。孩子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和较强的模仿能力,他们常常通过父母的道德人格形象来观察和理解社会道德要求,逐渐形成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父母的言行举止,犹如一本没有文字的教科书。如果父母在生活中对长辈孝敬有加,对朋友言而有信,对工作兢兢业业,那么,时间长了孩子自然会循着父母为人处事的原则去接人待物。因此,父母从思想品德到生活小节,都要以身作则,严格要求自己,为孩子树立起学习的榜样。
(4)确立正确的舆论导向。舆论导向是媒体的灵魂,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是党向新闻宣传工作提出的根本要求。但是,在物质利益的驱动下,一些电视频道、报刊、网站媒体为了高收视率或点击率出现“泛娱乐化”倾向,甚至发表和传播一些腐朽、庸俗的言论,对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培育正确人生观、价值观产生了破坏作用。因此,相关部门要采取各种措施,遏制低俗之风,消除垃圾文化,牢牢把握住正确的舆论导向,努力在全社会形成积极健康、昂扬向上的主流舆论,引导少年儿童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
情景迁移、角色扮演、及时模仿和简单再现。
角色扮演法的主要理论依据是社会心理学家提出的角色概念。这个角色概念指每个人在社会中都要扮演一定的角色,这个角色是一个社会成员的思想、情感、行为和责任的集中体现,反映个体与自己、周围人群和客观事物之间发生作用时独特和一贯的行为方式。
这是教师自觉地利用环境和自身的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使其在耳濡目染中受到感化的方法。说服教育法是指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中学生提高认识、明辨是非、形成正确观点的一种工作方法。
小学是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等初步形成的阶段,从小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使学生从小树立良好道德观、人生观、端正学习态度,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尤其重要。万事德为先,教书先育人,孩子以后成长为什么样的人,首先要看他有什么样品行,其次才是他的知识与能力;同时,一个孩子从小如果没有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也很少能有丰富的知识与实践能力。在学校,班主任工作是小学教育中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班主任落实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可以利用各种方式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那么怎样对小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呢?我认为应该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1、班主任要有良好的道德修养
俗话说:“什么样的老师会教出什么样的学生来!”在幼儿园和小学中,教师就是学生心目中的偶像。如果你想让你的学生成为诚实正直的人,老师首先要诚实正直的人,做教师必须为人师表,身先士卒。孔子说:“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严格要求自己, 教师的一举一动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在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中,教师起着主导作用,学生学什么,怎样学都有赖于教师的指导,所以教师在思想、仪表、为人处事等方面必须起作表率作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给学生以有益的指导。
2、使每个孩子都树立自己的理想
我在班级中开展“认识自我”一课,教师在“手指大碰撞”、“我是谁?”、“选知性格”、“生涯测试”等活动中,结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让学生认识到在世界上我们每一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都有自己的优点和不足,我们要用客观的心态看待自己、悦纳自己。性格的差异,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人们职业的选择。从小让学生知道自己的性格特征,为自己的理想而努力,做到有目标,就可以扬长避短。比如:小到让学生思考你明天想要有什么变化与进步,大到让学生思考20年后的我将过着怎样的生活,让学生从小学开始就思考自己未来的生涯,就可以让学生增强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使班上的每个学生都能过有目的的学校生活。
3、在班级活动中培养集体荣誉感
一个团结、勤奋、向上的班集体,必须具有严肃而又活泼的班风。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在每一节班、队会课中,开展丰富多彩的竞赛活动,帮助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意识,增强他们的荣誉感。同时,我还鼓励同学们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有意义活动,并且能够认真对待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使他们明白既要遵守学校及班级纪律,还要参加学校和班级组织的各项活动,积极主动的自觉学习,要有为集体争光、集体利益大于个人利益的意识。使学生在活动中,自觉养成良好思想道德品质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了他们具有较高的集体荣誉感。
4、带学生在生活中养成良好的品德
生活就是最好的教材,生活就是最好的教育基地。所以,除了利用现行的教材(如:语文、数学、思想品德待等学科素材),在上课时充分教材资源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外,我还组织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生活中的大事、小事,新闻与案例等,进行每周一次的调研与讨论活动,让学生明白懂得感恩、诚实守信、尊老爱幼、知行合一等品德的重要性。
5、以榜样示范教育人
小学生最喜欢模仿和崇拜某些人物形象,他们周围人的言行对他们有着很大的影响儿童。有计划、有组织地上好每周一的班队会课,及时地解决学生之间的矛盾;开展主题班会,通过主题活动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班主任老师除了身先士卒之外,还要利用网络媒体资源、电视资源、光碟资源的模范人物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以此来提醒、激励同学们规范他们的行为,培养他们的良好品质。
思想品德教育是培养学生成为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不可缺少的重要工作。在我们的工作中,还通过更多活动和方法,去影响和教育学生,使他们成为新时期的有用之材。
角色扮演法:指模拟现实社会中的某些情景,让儿童扮演其中的角色,尝试从该角色的立场上分析问题、处理问题、体验情感,并通过及时的反馈和教师指导,了解别人的需求和感受,从而更好地掌握与角色相适应的行为及规范。
第三章。
角色扮演法既是要求被试者扮演一个特定的管理角色来观察被试者的多种表现,了解其心理素质和潜在能力的一种测评方法,又是通过情景模拟,要求其扮演指定行为角色,并对行为表现进行评定和反馈,以此来帮助其发展和提高行为技能最有效的一种培训方法。角色扮演理论是以米德的角色理论和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为基础发展起来的。
通过角色扮演法可以在情景模拟中,对受试者的行为进行评价,测评其心理素质以及各种潜在能力。可以测出受试者的性格、气质、兴趣爱好等心理素质,也可测出受试者的社会判断能力,决策能力,领导能力等各种潜在能力。
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也是角色扮演用于塑造人的行为的理论基础。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人的社会行为是通过“观察学习”获得的。
榜样,特别是受人尊敬的人物行为,具有替代性的强化作用。替代强化也是一种认知过程,它包括对榜样的观察和模仿,即观察榜样的行为和行为结果以及理解自己如何运用这种行为。在这种替代强化作用的影响下,尽管没有采取任何直接的动作,也会产生大量的行为结果。这一点受到了大量实验的证实。
因此,有意识得从正面给人以正确、美好、规范的行为刺激,则有利于人养成良好的习惯,改变不良的行为的作用。
角色扮演就是教师要创设现实生活中的某些情境,让儿童扮演一定的社会角色,使儿童表现与这一角色一致的且符合这一角色规范的社会行为,并在此过程中使他们能够亲自体验他人的角色,从而更好地理解他人的感受和处境,体验他人在不同情境下的内心情感,以此掌握自己承担的社会角色所应遵循的社会行为规范和道德要求。
在运用角色扮演法时,应注意以下六点:
(1)教师创设的教育情境使儿童能够熟悉和喜爱,让儿童承担的角色必须为儿童所认知和理解。
(2)角色扮演要有针对性。要根据教育目标和儿童社会性发展的水平来确定目标。
(3)要充分发挥儿童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尊重儿童,让他们自主地选择角色、变化角色和创造角色,教师只能指导活动,不应经常去分配和导演角色。
(4)儿童扮演的角色应以正面角色为主,在反面角色的扮演中切忌让几个儿童经常扮演反面角色。
(5)教育者尽量与儿童平等地去扮演角色。
(6)情节要简单,内容要短小、活泼,对话、动作要多,适于表演。
一、德育的途径
德育途径是指学校教育者对学生实施德育时可供选择和利用的渠道,又称为德育组织形式。
我国学校的德育途径是广泛多样的,具体如下:
(1)思想品德课(思想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①思想品德课是学校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基本途径;②其他各科教学是德育最经常、最基本、最有效的途径)
(2)社会实践活动;
(3)课外、校外活动;
(4)共青团、少先队组织的活动;
(5)校会、班会、周会、晨会、时事政策的学习;
(6)班主任工作。(是学校对学生进行德育的一个重要而又特殊的途径。)
二、德育方法的概念
德育方法是为达到德育目的,在德育过程中采用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和。它包括教育者的教学方式和受教育者的学习方式。它是实现德育任务,提高德育实效性的关键因素。
三、六大常用的德育方法
我国中小学常用的德育方法包括:说服教育法、榜样示范法、陶冶教育法(情感陶冶法)、实际锻炼法、品德修养指导法、品德评价法、角色扮演法、合作学习法。
说服教育法:
①说服教育法:
又称说理教育法,是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提高认识,形成正确观点的方法。这是一种坚持正面理论教育和正面思想引导,增强辨别是非能力,促进道德发展的重要方法,也是我国中小学德育中最基本的方法。
②说服教育法的方式有两类:
第一类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说服的方式,如讲解、报告、谈 话、讨论、辩论、读书指导等;第二类是运用事实进行说理教育的方式,主要包括参观、访问和调查。
③运用说服教育法的要求:
(1)明确目的性和针对性;(2)富有知识性、趣味性;(3)注意时机;(4)以诚待人。
榜样示范法:
是用榜样人物的优秀品德来影响学生的思想、情感和行为的德育方法。
陶冶教育法:
①陶冶教育法:
是教师利用环境和自身的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使其在耳濡目染中受到感化的德育方法。
②陶冶教育法的方式:
主要有环境陶冶、情感陶冶、人格陶冶、艺术陶冶、科学知识陶冶、各种活动和交往情境陶冶等。
我国古代教育注意用音乐和诗歌陶冶学生,孟子曾说过“:仁言不如仁声之入人深也。”
实际锻炼法:
①实际锻炼法:
是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实际活动,使其在活动中锻炼思想,增长才干,培养优良的思想和行为习惯的德育方法。
②锻炼的方式:
主要有学习活动、社会活动、生产劳动和课外文体科技活动。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