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对孩子情感剥夺的教养方式容易诱发精神疾病,要引起重视

父母对孩子情感剥夺的教养方式容易诱发精神疾病,要引起重视,第1张

前段时间有网友向我咨询关于孩子患病的问题,根据孩子目前的表现,有时兴奋、情绪高,X欲旺盛,有时会割自己的手腕,情绪低,由于儿童青少年期孩子的人格发育还不太健全,对自己的认识、对周围人际关系或者环境以及世界的认识是片面的,不客观的,导致他们的症状不典型,诊断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情感 障碍的病人可能伴有很多的幼稚、不协调,以及精神病性的症状,导致在诊断是非常的棘手。并且青少年病人往往对自身病情没有认识,不能很好地配合治疗,疾病治疗起来也有很大的难度,并且由于发病年龄较早,疾病的预后也往往不太理想。

当然以上的话也不能太绝对,随着孩子的成长以及家属积极的给予治疗,还是有很大希望康复的。

但是在分析疾病治疗及康复问题的时候,咱们不得不要提一下,关于父母养育方式对孩子患病方面的影响的问题。这位网友反应她的丈夫对孩子管教特别严格,父亲要求孩子的孩子就必须都得听他的,对孩子很少有爱的举动,更缺乏爱的语言,从来不与孩子亲近,给孩子买零食、玩具的次数更是屈指可数。这位父亲如此的教养方式难道跟孩子得病有一定的关系吗?

提到这个问题咱们要提一个心理学上非常有名的恒河猴实验。

提到恒河猴实验不得不提一个人,那就是:哈洛,他被列为20世界最残忍的科学家之一,是PETA(善待动物组织)最讨厌的心理学家。他的恒河猴母爱剥夺试验带来的巨大心理创伤让几代恒河猴生不如死。

当时行为主义的代表华生发明的 育儿 理念认为,越早将婴儿和产妇剥离,越容易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孩子哭,那就任他哭,哭一夜也不用理会。

按照当时华生的 育儿 理论,婴儿只会对食物产生依恋,只要给予婴儿充足的食物,母亲是可有可无的,而过度的亲情,只会让被溺爱的孩子成年后丧失独立自强的精神。华生所有的理论,无论是哭声免疫法还是婴儿独立完整睡眠法,都建立在这个基石之上。

在此理论基础上哈洛设计了恒河猴实验。他给猴子们准备了两个假妈妈,一个是用钢丝网做成的“铁丝妈妈”,上面带有奶瓶,只能给幼猴提供食物,但是无法拥抱。而另一个是覆盖着软垫的“布料妈妈”,只能提供拥抱,但是不能提供食物。按理说,能提供食物的“铁丝妈妈”,将得到幼猴最大的关注和喜爱,但是实验结果截然相反。

所有的幼猴,无一例外地选择了没有乳汁的“布料妈妈”,绝大部分时间,他们都依偎在“绒布妈妈”的身边,只有在饥饿时,他们才会爬到“铁丝妈妈”身上一小会。而当哈洛把发出巨大声响的机械丢到笼子里恐吓幼猴时,恐惧的幼猴紧紧地抱住了布料妈妈,毫不犹豫地抛弃了铁丝妈妈。幼猴,将布料妈妈,当成了安全之源,因为布料妈妈能给幼猴带来拥抱的安全感,这就解释了为何幼猴如此喜爱笼子里的毛巾,因为它把毛巾当成了自己妈妈的怀抱。

哈洛由此得出结论,独立并不是简单的孤立和狠心培训可以得到的,恰恰相反,细心呵护、在妈妈的怀抱里得到安全感的孩子,更愿意去外界独立 探索 ,长大后会更加独立,更加适应 社会 。

你以为试验到这里就结束了么?当初那群被产妇剥离后长大的猴子,成年后出现了明显的孤僻、抑郁和自闭,有的猴子甚至出现了强烈的自残性,出现了极其明显的心理问题。恒河猴母爱剥夺试验证明,那些从小缺乏母爱的人,成年后极易出现巨大心理障碍,且没有能力去抚养后代。哈洛的论文发表后,一夜之间华生就成为了美国妈妈最讨厌的人,华生 育儿 法被彻底推翻。但是,华生的孩子们还在,华生坚信自己的理论是正确的,并用自己的理论来教育自家的孩子。华生大儿子雷纳在父亲行为主义理论的教育下,精神出了严重的问题,多次自杀,并在三十多岁时成功自杀身亡。

华生的女儿Mary,在成年后,同样多次自杀,患有严重的心理疾病,华生的小儿子离家出走,常年流浪。

所以说爱是唯一正确的 育儿 方式,当孩子不哭的时候,父母要多鼓励孩子站起来;当孩子哭泣的时候,父母要第一时间去抱抱自己的孩子,因为他们需要你。当你冷漠的看着你的孩子时,他的内心世界,和这只幼猴是完全一致的。冷漠的训练孩子,的确能得到一个不哭不闹的孩子,但是那并不是孩子变乖了。而是婴儿在绝望中陷入死寂的平静,不再对外发出信号。婴儿对父母和世界的信任,就这么被掐灭在摇篮中,他的未来,将充满孤寂和灰暗。

这也是目前精神科临床常常提到的父母教养方式对孩子罹患精神疾病影响的问题,在这里科普给大家。要提醒广大家长朋友,现在是二十一世纪了,一定要相信科学,一定要科学 育儿 ,在教育孩子方面不要图省事,把孩子对给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管理,自己当甩手掌柜的。你现在偷的懒将来可能还是要还的。

《母爱的羁绊》一书中有一句话讲:我一直在祈祷,希望我攒的钱是给孩子上大学用,而不是付他们的心理治疗费。

我想说父母教育孩子别无他法,父母唯有多学习科学 育儿 知识,用爱滋养孩子。其他的我们就乐见其成吧。

好了,今天就分享到这里,我是@精神心理吕医生,如果看完科普有所收获,希望大家关注、点赞、收藏、评论、转发,让更多的人了解靠谱的精神心理科普知识,使他们在康复的道路上少走弯路!

找 吕怀宝医生 咨询精神疾病相关的问题,可以点击下面的链接

  人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时候,一般都有自己对现实世界各种事物和现象以及人际关系和行为的一定态度,儿童也是如此。对这些态度的体验,就是情感。简而言之,即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需要的态度的体验,就是情感。它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幼儿情感发展有自己的特点,易变性便是其第一大特点。

我国有句成语“破涕为笑”,源出晋朝刘瑶《刘越石集.答卢湛书》,“时复相与举觖对膝,被涕为笑。”这是表述转悲为喜的意思。这种情感在成人身上只有在大悲大喜的转换时才会发生,但在幼儿身上却是经常可见。你看那小小的脸蛋上还挂着品莹的泪珠,但悲哀却早巳消失,满腔洋溢着笑意。

幼儿的情感为什么这样易变呢首先,这同他们的个性不成熟有关。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一种体验。幼儿由于个性不成熟,容易造成需要不稳定,需要不稳定则必然引起情感的易变性。幼儿的需要常常受周围情境因素的支配,如看到一只蝴蝶就高兴,看见一条小虫就害怕;吃不到想吃的东西要哭,拿到了好玩的东西又会乐。总之,他所处的情境,对他的情感有巨大的支配作用。由于情境是极活跃、易变的,特别是幼儿所处的情境,几乎时时刻刻都在变化,这就容易引起他们情感的易变性。其次,与幼儿的认识水平不高有关。幼儿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很肤浅.常常以自己的具体需要,做为判断客观事物价值的依据,而不能以概括的原则、社会的需要,做为判断客观事物价值的标准。他们常常只注意现象,而忽略本质。因而他们的认识容易变化不定,从而使情感也变化不定。今天,你给我一块

糖吃.或者给我一本连环画看,我就喜欢你,乐于同你玩,明天,你吐我唾沫,或者打了我一下,我就不喜欢你,不愿意同你玩。不过,如果你能马上给我一个好玩的玩具,我就可以立即变不喜欢为喜欢,同你一块玩。

幼儿情感发展的第二个特征是易感性。由于个性不成熟、不稳定,认识水平不高,模仿性强,情感很容易受别人的暗示和感染。孩子越小,这一特点越突出。例如,一个孩子因为某件事高兴地拍起桌子来,周围的孩子也会跟着拍,而且情绪也和第一个拍桌子的孩子一样兴高采烈。至于为什么高兴?后来学拍桌子的孩子并不清楚,也许拍本身就成了他们高兴的原因。又如他们对人的情感态度也是这样,一个小朋友喊:“叔权好”、“阿姨好”,其他小朋友也跟着喊;一个小朋友拉着叔叔的手,亲眼地表示要和叔叔一块玩,其他小朋友也会围上来,做同样的表示。他们的情感十分热烈,但不够深刻,易受感染,也容易改变.例如,暑假期间,父母把孩子送到姥姥家住一段时间,开始两天,他哭哭啼啼要找奶奶。可是,过两天,跟姥姥有了感情,便不找妈妈了。相反,当妈妈要带他回家时,他反而不肯定。一旦回到家中,他又哭哭啼啼要找姥姥.

创设绘画情境

家长带着孩子到大自然中去领略大自然的美,有意识的让他们看家乡的建设新面貌,数一数家乡的土特产,家乡的拳头产品,激发孩子对美好家乡的自豪感,并让孩子用手中的笔描绘出来,让他们想象十年后的家乡怎么样,家乡还会出现什么拳头产品。

创设阅读、观赏的情境

父母用图书、画报、电视等传媒对孩子进行教育,如看电视时,让孩子看雄伟壮阔的万里长城,举世皆知的喜马拉雅山。

改进方法,以理育情

情感总是伴随认识过程产生和发展的,不是建立在一定的认识基础上的情感,只能是一时的冲动和缺乏理智的情感。儿童年龄小,知识贫乏,经验少,遇到困难和挫折会灰心丧气,容易感情用事,因此要提高他们的认识,丰富他们的知识,培养健康的情感。

当孩子遇到困难的时候,父母要重视培养孩子的耐挫折的心理素质。首先要提高孩子对挫折的认识,告诉孩子人生在世注定要经历许多的挫折,能够克服这些挫折就意味着成功。其次,要帮助孩子分析受挫的原因,当发现孩子情绪低落的时候,不要一味的批评和指责他,而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循循善诱,帮助他分析原因商量对策,讨论改进方法去战胜困难,取得成功,增强自信心。

如何培养孩子们情感能力(依恋、同理心、去个体化、调控)从题主提出的问题来看,还是很重视自己孩子的成长过程的。孩子的内心世界是单纯的,非常的善良。孩子的情感能力的培养是需要家长言传身教的,父母很恩爱孩子是会很有安全感的,父母平时注重孝敬老人,孩子从小耳濡目染,父母的行为在他幼小的心灵上埋下了善良的种子。他将来一定会对家庭比较依恋,会有同理心、去个体化、能够很有效的调控自己的情绪,建立良好的和谐的家庭氛围!

情感和认识是相互联系的、相互促进的。在丰富儿童社会认识的过程中,我们既要重视社会知识的传授,也要重视社会性情感的培养。例如组织孩子熟悉各种交通标志,带孩子到十字路口观察、组织他们玩“交警和司机”的游戏,孩子们可以从中学会很多交通知识,同时也培养遵守交通规则、遵纪守法的良好情感。还可以让孩子参加各种职业游戏体验,让孩子明白劳动的意义。另外平时可以利用讲故事、念儿歌的方式,向孩子介绍我们伟大的祖国,让他们萌发出爱国主义的情感,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这样不断反复,逐步加深,孩子的社会性情感就能更加稳定,更加深刻。

情感教育主要是育人之情的教育,人在接触现实的时候,对现实中的对象和现象总是持有各种各样的态度,产生不同的内心体验,产生着不同的情绪、情感、并逐步地演变成稳定的性格特征,而幼儿情感的发展对其以后心理的发展影响是大的,特别是幼儿情感的个别化即幼儿情感的某种倾向性,对幼儿将来的个性形成起着极重要的作用,而 幼儿期是人的情感发展的关键期,发展幼儿的情感,培养他们的社会行为,对于提高其社会化水平有着重要的意义。

对于我们幼儿园的教师来说,在幼儿游戏、学习、劳动、娱乐和日常生活中,在幼儿与同伴以及成年人的各种交往中,都可以适时地对他们进行情感教育,教师应重视以下几个问题:

一、更新教育观念,改变教学上的“单一”概念,确立整体意识。

长期以来,幼儿情感教育未被人们所重视,幼儿园对孩子的教育普遍存在重知识、技能、技巧传授,轻能力、习惯、兴趣、情操的培养。以往,我们在设计、组织有目的的教学活动时,多是单纯追求各学科教学的工具性效应,忽视了在品德、情感等方面应该达到的目的。例如,在“认识春天”的教育活动时,多半限于让幼儿掌握春天的气候特征和动植物的变化,使幼儿感觉衣服的增减等,这样孩子们所获得的只是知识。在更新教育观念后,在组织教育活动时,除了知识的传授外,还注意了情感教育,如春天到了,带小朋友到户外春游,观察春天的景象以及池塘里的蝌蚪的变化,并根据故事《小蝌蚪找妈妈》启发幼儿:“小朋友,春天到了,池塘里的蝌蚪也出生了,它们的妈妈是谁呀?为什么它们长得跟妈妈不一样呢?”孩子们通过思考和讨论,知道春天里蝌蚪的生长变化过程,接着,我又用拟人的手法问:“小蝌蚪找不到妈妈,会怎么样?”孩子们发挥了想象力,有的说:“小蝌蚪伤心地哭了,”有的说:“没有妈妈照顾,小蝌蚪会生病的。”这时,我便说:“让我们帮帮小蝌蚪的忙吧!”孩子们的情绪明显高涨,有的说:我们帮它找妈妈;有的说:我把它带回家照顾它;有的说:我们要爱护它,让它感受到我们的爱。孩子们说了很多各种各样充满爱心的想法。在这样的活动过程中,孩子们既领略了知识世界的内容,又进入了情感世界,不知不觉地获得了关心他人和同情、帮助弱小者的品质的熏陶。

二、对幼儿要爱严结合,循循善诱,促进其形成良好的道德情感。

热爱幼儿是对幼儿进行教育的感情基础,无爱便无教育。大量的实验研究表明,年龄越小,作为身心健康发展的精神支柱“爱”的情感交流越发显得重要,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爱就是用心灵去体会别人最细微的精神需要。”教师要真正做到这一点,就必须首先从思想认识、从情感、行为等方面去了解幼儿,分析他们的语言行动,满足他们的精神需要,使他们得到精神上的满足而产生积极的情感,因此教师要尊重幼儿,尊重他们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尊重他们的自尊心。对待幼儿要爱,但热爱不等于溺爱、迁就、纵容,在教育过程中,教师不能感情用事,失去理智,忽松忽紧,而要前后一贯,始终如一,这样才能培养孩子自我调节情绪的能力,使孩子的情感朝着稳定的方向发展,教师还要善于发现每个幼儿的优点,尽管是极其微弱的发光点,都要及时予以肯定,这可增强幼儿战胜缺点的信心和勇气,促使幼儿道德认识转化为行动,形成良好的道德情感。

三、注意在活动中潜移默化地渗透情感教育

幼儿园有目的的活动有其各自不同的特点,只有结合这些特点认真地设计并组织活动,才能将情感有机地渗透其中,但要避免手段和方式方法上的牵强附会,例如:过去在组织讲故事的活动时,经常在故事结束部分提问孩子们类似的问题:“我们要向故事中的谁学习?学习他什么呢?”并引导幼儿说出:“学习他关心别人,互相帮助”等等,这些类似的活动,都没有跳出说教的圈子,孩子们虽然当时能对答如流,但在生活交往中是否能真正体现,就不一定了,因为孩子们并没有把知识的获得深化为思想感情,因此,在活动过程中,要自然地协调地渗透情感教育。我们可以从以下活动中对幼儿进行情感教育:

(一)结合节日对幼儿进行情感教育

各种节日都有其不同的意义,教师应深入浅出地向幼儿介绍节日的名称和主要的涵义,如“三八”妇女节、儿童节、“五一”劳动节、国庆节、清明节、元旦等等,将幼儿对节日的认识情感从不同方面作进一步的提高,如三八节,五一节到了,让幼儿通过绘画“我的妈妈”、“我的爸爸”送给爸爸妈妈,并说一句祝福的话来表达幼儿对父母热爱的情感,鼓励幼儿帮助爸爸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如:洗袜子,穿脱鞋袜,收拾玩具,摆放碗筷,为大人递送用具等,养成幼儿以自己能做到的任何方式去关心他人的情感。清明节前组织幼儿谈话,帮助幼儿理解烈士为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而牺牲,人们为了怀念他们,每年春天都要去看望他们,并让幼儿懂得看望烈士时要做花圈、花来表达我们的怀念之情。我们和孩子们一起动手制作花圈,把孩子们用皱纹纸做的纸花扎在花圈上,组织幼儿到烈士纪念碑扫墓,献上花圈,低头向烈士默哀,体验怀念烈士的心情,并请家长代表向孩子们讲述革命烈士的故事,扫墓活动结束回来后,我们又通过组织幼儿进行讨论、画画、折纸、看谁讲的英雄人物多等形式,强化了幼儿的情感。

(二)利用身边发生的事对幼儿进行情感教育

教师要善于利用身边的事例对幼儿进行情感教育,这是最有说服力的极好教材,例如,我利用我班钟楚略小朋友即将随爸爸妈妈到英国去读书,将要和全班小朋友分开了这一时机来进行情感教育,如何开展这一活动呢?我发现,教师亲切的教育态度是诱发幼儿良好情绪和情感的纽带,幼儿只有在轻松、愉快、积极、主动的情绪下,才能产生浓厚的兴趣、敏捷的思维、丰富的想象和创设。一开始,我用亲切的语调和幼儿交谈:“我们班有个小朋友将要离开我们班,你们知道是谁吗?他为什么要离开我们班呢?”小朋友们一下被吸引了,纷纷想知道是谁,情绪被激发以后,我向大家讲明了原因,孩子们又关心地问:“那钟楚略什么时候回来呢?”我表示遗憾地说:“我也不知道,也许很难有机会回来了,”接着我又启发他们:“钟楚略要走了,你们想他吗?你们怎么想他呢?”孩子们有的说:“打电话,”有的说:“写信给他,”有的说:“我们画一幅画送给他,让他不忘记我们,”于是我们决定全班小朋友一起画一幅画送给他,我构思了全班小朋友手拉手的画面,全班孩子每人在画纸上都画上一个人代表自己,并在旁边写上自己的名字,每个孩子还对楚略说了一句祝福的话。当家长来接孩子时,我们把这幅画和祝福送给楚略父母时,他们都非常激动。楚略到英国后,还给我们寄来了信和卡片。通过这一活动,孩子们更加深刻的理解了友爱产声相互交流的作用。

(三)注重一日活动的情感培养

幼儿的情感具有冲动性和不稳定性,情感教育并不是一次活动或一朝一夕所能形成的,将一日活动与情感教育相结合是有效的教育。如利用大自然、音乐、美术和文学作品等丰富幼儿的情感体验,通过游戏活动、区域活动强化爱的情感教育等。一日活动的各环节都可对幼儿进行情感教育,这就需要教师要注意随机教育,发掘出着眼点,并努力营造良好的情感教育环境,使孩子们行成良好的情感素质。

对幼儿进行情感教育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只要我们做有心人,用爱作为纽带连接教师和幼儿的关系,努力创设教师与幼儿、幼儿与幼儿之间的和谐环境气氛,使幼儿的情感得到和谐的健康发展。

在加强留守儿童情感教育方面,主要是面向学生的内心世界,对儿童在心理进行有效疏导、关心。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重点就是家庭情感方面的缺乏。因此,我们要在情感上着手,更好地体现情感教育的积极效果。

1创造良好的情感教育环境

农村留守儿童是正在转变情感和性格的关键时刻。只有在情感上进行正确引导,才可以确保儿童的茁壮成长。对于学校来说,需要利用校园文化建设和改善校园条件,对情感气氛进行创造。在农村校园当中,基础设施非常简陋,但是比较洁净的校园在一定情况下会给儿童内心的焦虑感带来一定的缓解,让儿童的心情比较愉快。比较温馨的校园文化能够大大提高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强化学生之间的友谊,同时让留守儿童对校园文化进行深刻感受。不仅如此,情感教育和校园文化深入结合到一起,可以大大促进情感教育和各种教育工作的融合,进而构建有效的情感教育系统。学校作广大教师强有力的后盾。

2开展多样的实践活动

按照学校留守儿童的实际状况,学校科学举办情感交流活动,让留守儿童有机会参与社会实践当中,贴合儿童的内心需求,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情感。

农村留守儿童不能深刻感受自然环境的魅力,缺乏观察能力。在学校方面,积极实施情感教育,可以弥补这个缺点,通过活动来促进留守儿童对自然的欣赏。通过和自然接触的室外活动,可以让孩子们亲自对不同色彩的生活进行感受。不仅如此,在条件允许的状况下,安排留守儿童到父母工作的地方参观体验,让其了解父母的辛酸,进而更多地理解父母。

3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

对留守儿童实施情感教育还需要对儿童的集体意识进行培养。儿童在学校期间比较久,和其他学生进行交流的时候,会给儿童自身的情感和思想意识带来影响。所以,教师要充分对这点进行利用,将集体意识和情感教育有效融合到一起。许多留守儿童存在比较孤独和自卑的性格,进而不愿意和其他人进行深入沟通。对这些儿童而言,充分表现儿童能力的地方就是班级。因此,教师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空间,让留守儿童把自身和集体有效结合在一起,让其他同学格外关爱留守同学,同时让集体的力量给留守儿童更多的温暖。不仅如此,留守儿童和其他同学也要相互理解,培养良好的团队合作意识,让所有学生都可以接受情感教育。通过对留守儿童集体意识的培养,充分激发儿童内心的情感。

4有效将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相融合

为了提高农村留守儿童情感教育的效果,学校教育、家庭教育都较为关键。尽管留守儿童平日里有别的亲人陪伴,但是孩子从内心深处还是想得到父亲母亲的关爱。在物质方面得到满足的时候,还需要精神的滋养。大多数家长往往不对精神方面进行考虑,进而给学校的情感教育带来不利影响,同时也降低了学校和家庭之间的沟通。

因此,学校在对留守儿童进行情感教育的过程中,要格外对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进行关注,时刻和学生的父母保持联系,让父母积极加入留守儿童的情感教育中。建立家校联合机制,让父母详细了解留守儿童在学校的情况,同时父母也需要对学校的教育加以配合。在建立较强沟通机制的基础上,家长、学校能够对学生的相关动态进行察觉。只有如此,才可以及时了解学生内心的基本需求。此外,留守儿童在学校的时间表也要向监护人反馈,同时定期指导监护人,让其提升情感教育的意识,共同参加到留守儿童内心世界教育的活动中,实现教育效果的提升。

总之,经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对于农村的留守儿童需要进行长期的情感教育。不断进入留守儿童内心的世界,找到他们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进行帮助、引导。但是,仅仅在学校进行情感教育还不能带动儿童身心的发展,还需要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政府部门要重视留守儿童的相关教育工作,同时学校也要承担一些责任,和家长建立沟通机制,更好地为留守儿童创造生活环境和学习环境,让留守儿童在充满关爱的环境中茁壮成长。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99927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7
下一篇2023-09-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