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社会向上流动:以情感为中心的考察
西方学界与“社会向上流动历程中的情感体验”的研究有一个长长的历史。研究者们对“阶层旅行”“第一代大学生”“工人阶层背景的社会精英”的相关研究均涉及了向上流动过程中的情感体验,特别是阶层地位的变动对个体身份认同、文化归属以及家人关系的影响。
1“阶层旅行”研究
在对社会向上流动过程中情感体验的研究中,“阶层旅行”是瑞典社会学家马茨·特朗德曼(Mats Trondman)在《阶层旅行的图景》一书中提出的独特概念,意指“社会和文化位置变动的旅程”[4]。与主流的量化研究不同,“阶层旅行”隐喻了通过教育向上流动的人生旅程,这一视角更关注这场独特人生旅程中的主观体验。特朗德曼对瑞典二战后出生的16名通过教育实现阶层跨越的工人阶层子弟进行了深度访谈,他将这样一群“走向学术环境、被中产阶级社会所塑造、改变、代表和维护的工人阶层子弟”称为“阶层旅行者”(classtraveller)[5]。
2“第一代大学生”研究
“第一代大学生”(first-generation college student),即父母均没有接受过四年制大学教育的大学生[6]。艾力森·赫斯特(Allison Hurst)在《大学与工人阶级:什么让他们做到》一书中生动描绘了一个“项目女孩”(project girl)珍妮特(Janet)的处境,“与她的朋友们努力成为‘她们母亲一样的股票经纪人、她们姑妈一样的律师或者她们父亲一样的教授’不同,她的大学生活是为了不成为她的母亲、她的姑妈,她的父亲”[7]。言下之意,对于工人阶级子弟而言,进入大学则意味着“子不承父业”,意味着成为与父辈不同的人。有研究者认为,工人阶级背景的大学生必须做出系统性努力,花时间和“正确的人群”相处,远离他们的家庭,扔掉旧朋友和熟人[8]。莱曼(Wolfgang Lehmann)也指出,“从这些年轻人的述说来看,尽管他们偶尔有得意忘形,还是反映了一个更严重的与他们的惯习的“分离”。对于中产阶级学生来说,独立于父母,离开家,并不需要研究。而这些工人阶级男女生则根本性地与他们的社区、生活方式决裂[9]。
3工人阶级背景的社会精英研究
美国社会学家特纳(Ralph HTurner)曾对社会向上流动可能造就的心理和人格特质,特别是赞助性模式下人格形成的过程表示出了极大的兴趣[10]。图明(Melvin,Tumin)注意到,底层工人阶级子女具有一种“向上爬心态”(mobility-minded)[11]。一些研究还表明,阶层旅行还带来了自卑、羞耻和愧疚感。格兰姆斯和莫里斯对45名工人阶级背景、身处学术界的社会学家进行了研究,发现62%的被访者曾经因自己亲人或邻居而感到羞耻”[12]。希金博特姆和韦伯研究发现,实现社会流动的黑人和白人都有一种“义务感”(sense of obligation)[13]。社会向上流动还带来了人际困扰与文化归属问题,经历冲突、碰撞、取舍与煎熬,在不同阶级的文化里漂泊[14]。法国作家埃尔诺的自传体小说《位置》以及美国新近的畅销书《乡下人的悲歌》都真诚而细致地描述了通过教育向上流动过程中的种种文化冲突和复杂情感。
无论是“阶层旅行”“第一代大学生研究”,还是“工人阶级背景的社会精英”的研究,对底层子弟向上流动历程的探索的核心是他们的文化归属和相应的情感回应问题。
情绪:是受外界干扰而产生的心理活动
情感:是内心自发引起的心理活动
情绪和情感是对客观事物与个人需要之间关系的体验过程,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身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情绪和情感同认识活动一样,仍然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只不过反映的内容和方式上有所不同。认识活动反映的是客观事物本身,包括事物的过去、现在和将来,以及它们的外部特征和内在联系。情绪和情感反映的是一种主客体的关系,是作为主体的人的需要和客观事物之间的关系。
情绪和情感的区别:
1、情绪出现较早,多与人的生理性需要相联系;情感出现较晚,多与人的社会性需要相联系。
2、情绪具有情境性和暂时性;情感则具有深刻性和稳定性。
3、情绪具有冲动性和明显的外部表现;情感则比较内隐。
情绪和情感的联系:
情感是在多次情绪体验的基础上形成的,并通过情绪表现出来;反过来,情绪的表现和变化又受已形成的情感的制约。
答案:(1)含义
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的体验,是人的需要是否获得满足的反映。
(2)功能
①适应功能
人的行为总伴随着一定的情绪和情感状态,情绪和情感是人适应生存的精神支柱。情绪和情感的适应功能可从以下三方面来理解: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