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案1.《咸阳值雨》表达了闲适之情。(或喜悦之情);
两首唐诗,赏析
咸阳值雨
咸阳桥上雨如悬,万点空蒙隔鱼船。
还似洞庭春水色,晓云将入岳阳天。
宿城南亡友别墅
水流花落叹浮生,又伴游人宿[u]杜城[/u]。
还似昔年残梦里,透帘斜月独闻莺。
[注:杜城即下杜城,在今陕西省长安南县]
(1)两首诗分别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还似”二字在两首诗中不同的表达效果。
(3)《咸阳值雨》首句用一“悬”字,有什么表达作用?次句“空蒙”二字表现出什么情景?
1.《咸阳值雨》表达了闲适之情。(或喜悦之情);《宿城南亡友别墅》表达了人生无常的感伤之情,(或物是人非的怅惆之情、友人已逝的悼念之情。)
。
2.《咸阳值雨》中的“还似”二字将洞庭晓景和咸阳雨景联系起来,突出了景色的烟水空蒙,描绘出了一幅壮阔飞动、无比清奇的图画。
《宿城南亡友别墅》中的“还似”二字将“抚今”——由自然界的变化觉察到人世间的无常,和“追昔”——友人已逝残梦犹存的孤寂凄清联系起来,突出了伤感之情
3赏析:
本诗作者是唐代诗人温庭筠。前二句写桥上所见雨景。第一句写桥上,雨脚如麻,连绵不绝,如同无数条丝线悬挂在空中,可见雨势之大。第二句写桥下,雨珠万点,放眼望去,犹如一道雨帘隔住视线,形成迷茫空蒙的景象,渭河中的渔船本来近在咫尺,现在却变得若隐若现,如同隔着一层幕布。这两句诗实写眼前景,已表现出在独特视角的运用下的独特感受。咸阳,即今陕西咸阳。咸阳桥,即中渭桥,在今陕西西安与咸阳之间的渭水上。这首诗写咸阳桥附近的雨景,运用独特的视角和奇特的想象,表现出对雨景的奇妙感受。后二句更是突发奇想,写出千里之外的洞庭春晓景色,拂晓时分,洞庭湖云蒸霞蔚,迷茫的水气蒸腾而上,在岳阳城的上空聚合成空蒙浩淼的景观。而这样的景观,却恰与咸阳桥上的雨景相似,既写出洞庭春色,又以这种形象的比喻使得咸阳雨景更为具体生动,给人的感受也更为奇特。咸阳与岳阳,两地相隔千里,而且一是雨景,一是晴景,诗人却通过巧妙的视角和联想使之融合起来,达到了调动人的审美想象的绝佳效果。
词的开头两句,用简洁凝炼的语言,勾勒出一个高楼盼夫的思妇形象。首先,这两句交代了时间、地点和人物。时间:许是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地点:临江的高楼;人物:思念丈夫的女主人公。其次,这两句形象逼真的表现了思妇盼望团聚急切的心情。“梳”、“倚”、“望”等词连用,表明女主人公动作节奏的变换非常快捷。晓晨弄妆完毕,她就急匆匆地独自登上临江的楼台倚栏眺望,这与她迫不及待的心情也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此外,这里的“独”字,既实写主人公的状态,也暗示其内心的孤寂。总之,两句明白如话的叙写,蕴含着丰富的思绪,思妇望眼欲穿的脉脉深情,已在这平淡的句子里表达出来了。
“过尽千帆皆不是”句,承上写所望之景,意境深远,内容丰富。“过尽千帆”,形容江上来往船只络绎不绝,也表明了她等待很久;“皆不是”,是说这些船只中没有一只上有她的丈夫。这句词整合起来理解就是:船儿一只只的过来又过去了,可是凝神细视,却都不是自己朝思暮想的那只。再说“斜晖脉脉水悠悠”一句。斜晖”,指落日的余辉,既照应“过尽”二字,点明此时没有了船只来往的原因是因为时近黄昏;又与“梳洗罢”相呼应,表明女主人公已经等待了整整一天。这里,“脉脉”状“斜晖”,“悠悠”言江水,是景语。意思是:斜晖脉脉含情,依依不肯离开,江水毫无感情,悠悠远流而去。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这句所描绘的是江中景,抒发的却是思妇的心中情。她心里的万语千言,没有直截了当的说出来,而是借眼前的景物来表达,因而显得含意深长。最后,“肠断白苹洲”一句,把全词的情思推向了最高潮。如果说“过尽千帆皆不是”带来的是失望的话,那么,“肠断”一句,表达的则是失望之后的绝望。“白苹洲”原是长着白苹的水边小洲,后人往往把白苹洲作为送别地点的代名词。唐赵微明《思归》诗云:“犹疑望可见,日日上高楼。惟见分手处,白苹满芳洲。”这里的白苹洲,自是当时分携之处。如今白苹花又开,人却不在。“肠断”二字是对她此时此刻思想感情的最确切的概括。这样,词人边把思妇的悠悠相思写含思凄惋惜,并又给读者留下了充分的想象空间。
总之,本词以精粹的语言,含蓄深致的刻划了一个倚楼独望、愁肠百结的思妇形象,充分揭示了她由希望到失望再到绝望的痛苦心情,表现了词人对不幸妇女的深切同情
是温庭筠的还是许棠的啊 我按温庭筠回答的
诗中所写的分水岭,大约是今陕西略阳县东南的嶓冢山这是秦蜀或秦梁间往来必经之地,在唐代是著名的交通要道,故一般径称分水岭而不必冠以所在地题称“过分水岭”,实际上写的是在过分水岭的行程中与溪水的一段因缘,以及由此引起的诗意感受
由于温庭筠对羁旅行役生活深有体验,对朋友间的情谊分外珍重,他才能发现溪水这样的伴侣,并赋予它一种动人的人情美这里,与其说是客观事物的诗意美触发了诗人的感情,不如说是诗人把自己美好的感情移注到了客观事物身上化无情为有情,前提是诗人自己有情
《商山早行》此诗描写了旅途中寒冷凄清的早行景色,抒发了游子在外的孤寂之情和浓浓的思乡之意,字里行间流露出人在旅途的失意和无奈。
整首诗正文虽然没有出现一个“早”字,但是通过霜、茅店、鸡声、人迹、板桥、月这六个意象,把初春山村黎明特有的景色,细腻而又精致地描绘出来。全诗语言明净,结构缜密,情景交融,含蓄有致,字里行间都流露出游子在外的孤寂之情和浓浓的思乡之情,是唐诗中的名篇,也是文学史上写羁旅之情的名篇,历来为诗词选家所重视,尤其是诗的颔联:“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更是脍炙人口,备受推崇。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这首诗准确写作年代已不可考,但联系温庭筠生平,他曾任隋县尉,徐商镇襄阳,他被辟为巡官。据夏承焘《温飞卿系年》,这两件事均发生在唐宣宗大中十三年(859年),当年温庭筠四十八岁。自长安赴隋县,当道出商山。此诗当是温庭筠此次离开长安赴襄阳投奔徐商经过商山时所作。
温庭筠虽是山西人,而久居杜陵,已视之为故乡。他久困科场,年近五十又为生计所迫出为一县尉,说不上有太好心绪,且去国怀乡之情在所不免。
这首词以空灵疏荡之笔塑造了一位深情盼望丈夫(抑或情人,于理解词意并无大碍)归来的思妇形象
描写了一位因心爱的人远行而独处深闺的女子的生活状况和内心情感,给人一种淡淡的忧愁
希望能帮到您哦
望采纳
谢谢!
这首《菩萨蛮》,为了适应宫廷歌伎的声口,也为了点缀皇宫里的生活情趣,把妇女的容貌写得很美丽,服饰写得很华贵,体态也写得十分娇柔,仿佛描绘了一幅唐代仕女图 词的上片,写床前屏风的景色及梳洗时的娇慵姿态;下片写妆成后的情态,暗示了人物孤独寂寞的心境全词委婉含蓄地揭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并成功地运用反衬手法鹧鸪双双,反衬人物的孤独;容貌服饰的描写,反衬人物内心的寂寞空虚表现了作者的词风和艺术成就
原作是新添声杨柳枝词二首温庭筠一尺深红蒙曲尘,天生旧物不如新。合欢桃核终堪恨,里许元来别有人。井底点灯深烛伊,共郎长行莫围棋。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琉璃梳子抚青丝,画心牵肠痴不痴。这句是后来别人根据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对上的“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这后两句从“长行”引出“骰子”,说那种制造精巧的骰子上的颗颗红点,有如最为相思的红豆,而且深入骨中,表达着我对你深入骨髓的相思,你知道吗?这样一来,自然又深化了第二句深嘱“长行莫围棋”的用意,原来她“共郎长行”,也是有意要用“长行”这种博戏所用的“骰子”来提醒丈夫:当你玩“长行”使用骰子时,知不知道,那骰子上的红点,颗颗都是入骨的红豆,代表着我对你的入骨相思?所以,你千万不要违误了归期。这一句,非常准确地表现出她对丈夫的惦念,对丈夫的那种难舍难离的强烈的爱!“入骨相思”,一语双关,其中缠绵之意,教人不由魂销。在章法上,则是对前二句“深嘱”早归“莫违期”的对应。诗中,女子“共郎长行”时“深嘱”于前,客子“违期”未归时又“入骨相思”于后,最后以“知不知”设问寄意的口吻轻轻将全诗兜住,然后再表现出这位多情的闺中人亟盼游子早归的焦虑心情。“知不知”三字,把女子离别之久、会合之难、相思之深之苦,乃至欲说无人都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可谓收得自然,余味不尽。而读者所感受到的正是女主人公内心深处诚挚而火热的爱情。有女钟情如此,令人读来倍觉感人。“入骨相思知不知”七个字,乃是全篇的点睛之笔![ ][ ]这首词最精粹之笔,在于后二句以相思子(红豆)为喻,寄托女子的挚爱深情。全词采用谐音双关的手法,虽有助于词境的深婉含蓄;但由于刻意为之,便又流人“谜而不诗”(王夫之《古诗评选》)之地,缺乏“自然天成”之妙。[ ]此二诗写“合欢桃核终堪恨,里许元来别有人”,以讽喜新厌旧;写“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以骰子喻己相思之情,就既未见浓艳的辞藻,又未闻有些许脂粉气。其设想新奇,别开生面,在许多的爱情诗中,使人顿觉耳目一新。大量使用谐音双关修辞法,更使诗作独标一格,别有情致。人们表达爱的情感,力避直率明白,本尚朦胧含蓄(当然不是晦涩费解),而双关隐语的运用,却能使人透过字面的意思,通过那些音同或音近的“别字”,去细细品味那双关语中底层的无尽的意蕴。这些谐音词的寓意颇深,不可囫囵读之。它蕴含着诗人人为的特定含义和感情色彩,能使语言在表达上更含蓄、婉转和饶有风趣。用于表达爱情,则言浅意深,更富有感染力。[ ]
分水岭下的流水,潺湲流淌,千古如斯。看到过这条溪水的旅人,何止万千,但似乎还没有人从这个平凡景象中发现美,发现诗。由于温庭筠对羁旅行役生活深有体验,对朋友间的情谊分外珍重,他才能发现溪水这样的伴侣,并赋予它一种动人的人情美。这里,与其说是客观事物的诗意美触发了诗人的感情,不如说是诗人把自己美好的感情移注到了客观事物身上。化无情为有情,前提是诗人自己有情。
相关资料:
化无情之物为有情,往往是使平凡事物富于诗意美的一种艺术手段。这首短诗,很能说明这一点。
诗中所写的分水岭,大约是今陕西略阳县东南的嶓冢山。这是秦蜀或秦梁间往来必经之地,在唐代是著名的交通要道,故一般径称分水岭而不必冠以所在地。题称“过分水岭”,实际上写的是在过分水岭的行程中与溪水的一段因缘,以及由此引起的诗意感受。
首句就从溪水写起。溪水是没有感情的自然物,但眼前这条溪水,却又似乎有情。在这里,“无情”是用来引出“有情”、突出“有情”的。“有情”二字,是一篇眼目,下面三句都是围绕着它来具体描写的。“似”字用得恰到好处,它暗透出这只是诗人时或浮现的一种主观感觉。换成“却”字,便觉过于强调、坐实;改成“亦”字,又不免掩盖主次,使“无情”与“有情”平分秋色。只有这个“似”字,语意灵动轻妙,且与全诗平淡中见深情的风格相统一。这一句在点出“有情”的同时,也就设置了悬念,引导读者去注意下面的解答。
次句叙事,暗点感到溪水“似有情”的原因。嶓冢山是汉水与嘉陵江的分水岭,因为山深,所以“入山三日”方能到达岭头。山路蜿蜒曲折,缘溪而行,故而行旅者感到这溪水一直在自己侧畔同行。其实,入山是向上行,而水流总是向下,溪流的方向和行人的方向并不相同,但溪水虽不断向相反方向流逝,而其潺湲声却一路伴随。因为深山空寂无人,旅途孤孑无伴,这一路和旅人相伴的溪水便变得特别亲切,仿佛是有意不离左右,以它的清澈面影、流动身姿和清脆声韵来慰藉旅人的寂寞。我们从“得同行”的“得”字中,可以体味到诗人在寂寞旅途中邂逅良伴的欣喜;而感于溪水的“有情”,也于“得”字中见出。
“岭头便是分头处,惜别潺湲一夜声。”在“入山三日”,相伴相依的旅程中,“溪水有情”之感不免与日俱增,因此当登上岭头,就要和溪水分头而行的时候,心中便不由自主地涌起依依惜别之情。但却不从自己方面来写,而是从溪水方面来写,以它的“惜别”进一步写它的“有情”。岭头处是旅途中的一个站头,诗人这一晚就在岭头住宿。在寂静的深山之夜,耳畔只听到岭头流水,仍是潺湲作响,彻夜不停,仿佛是在和自己这个同行三日的友伴殷勤话别。这“潺湲一夜声”五字,暗补“三日同行”时日夕所闻。溪声仍是此声,而当将别之际,却极其自然地感觉这溪水的“潺湲一夜声”如同是它的深情的惜别之声。在这里,诗人巧妙地利用了分水岭的自然特点,由“岭头”引出旅人与溪水的“分头”,又由“分头”引出“惜别”,因惜别而如此体会溪声。联想的丰富曲折和表达的自然平易,达到了和谐的统一。写到这里,溪水的“有情”已经臻于极致,诗人对溪水的深情也自在不言中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