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特征是什么?

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特征是什么?,第1张

(1)创伤应激障碍是个体对于应激事件的延迟的、重复出现的反应。强奸和**的受害者,飞机和其他严重的交通事故的幸存者,退伍军人以及其他一些亲身经历了创伤性事件的人们,可能在情绪上出现创伤后应激障碍。

(2)创伤后应激障碍是一种应激反应,其主要特征有:

①个体不断地以某种形式重复体验创伤性事件:

②闪回或噩梦;

③患者对日常的生活事件感情麻木;

④感觉和他人疏远了起来;

这些反应带来的情绪上的伤痛将导致各种症状的出现,比如睡眠问题,对于幸存的内疚感,注意力集中困难,以及极端的惊恐反应。

创伤后压力心理障碍症(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指人在遭遇或对抗重大压力后,其心理状态产生失调之后遗症。这些经验包括生命遭到威胁、严重物理性伤害、身体或心灵上的胁迫。有时候被称之为创伤后压力反应(post-traumatic stress reaction)以强调这个现象乃经验创伤后所产生之合理结果,而非病患心理状态原本就有问题。 又译为创伤后压力症、创伤后压力综合症、创伤后精神紧张性障碍、重大打击后遗症。

PTSD的主要症状包括噩梦、性格大变、情感解离、麻木感(情感上的禁欲或疏离感)、失眠、逃避会引发创伤回忆的事物、易怒、过度警觉、失忆和易受惊吓。

面对创伤性应激障碍我们只有明白它是什么,才能正确的对待。以下将介绍创伤性应激障碍以及治疗方法。

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症状

中文名称是应激创伤反应综合症,是指我们在过去的经历过程中,收到的伤害和威胁。在经历相似的场景和威胁的话。就会形成相应的身体反应。紧张惊吓惊恐症状。ptsd是有特定的场景或者是相似的体验,所触发的一种反应或者是症状。

重大事件 ,持续时间长、强度大、造成丧失的事件。有两种类型:危及本人的物理事件;危及生命的感受或心理。回避行为 ,回避人的接触,亲密关系等。较为原始的防御,否认,不承认有之前的创伤。退行,退回小时候的行为和需求。情感隔离,对很多事情没有情感的反应和表达。解离,类似于身体和心灵分离,灵魂出窍。

闪回 ,个体不由自主地、反复的回忆灾难的图像,伴随强烈的情绪反应和生理反应。遗忘 ,心因性遗忘,因为心理原因不能够记起曾经发生的事件,压抑到潜意识之中。

创伤后的治疗

创伤治疗的方式之一:暴露治疗, 讲出来,和现实接触,承认创伤已经发生,事件无法改变,可以改变创伤的体验。暴露治疗,往往会导致抑郁(抑郁是无法脱离客体,随客体一起离开,无法进入新的关系。哀悼是可以脱离客体,为分离而悲伤),压抑的记忆需要讲出来,创伤才能治愈,人生经历才能整合。

创伤治疗的方式之二:稳定化治疗 ,不能讲,否认与回避。谁讲,跟谁有冲突。“最近察觉到原来是因为自己每天都会被过去的事情所困扰”,从状态来看,需要更进一步确定是什么事情,对你影响的方面有哪些,你是如何应对的,效果如何?综合起来,再进行评估。如果感觉自己无能为力,可以考虑通过心理咨询的方式帮助自己。

创伤是光照进来的地方。创伤一定会给我们带来痛苦,但也是我们成长的机会。我们一起面对,一起成长。

PTSD表现为在重大创伤性事件后出现一系列特征性症状。

1反复重现创伤性体验患者以各种形式重新体验创伤性事件,有驱之不去的闯入性回忆,梦中反复再现创伤情景,痛苦梦境,即对应激性事件重演的生动体验,反复出现创伤性梦境或噩梦,反复重现创伤性体验;有时患者出现意识分离状态,持续时间可从数秒到几天不等,称为闪回(Flashback)。此时患者仿佛又完全身临创伤性事件发生时的情境,重新表现出事件发生时所伴发的各种情感。患者面临、接触与创伤事件相关联或类似的事件、情景或其他线索时,通常出现强烈的心理痛苦和生理反应,如事件发生的周年纪念日、相近的天气及各种相似场景因素都可能促发患者的心理与生理反应。(DavidsonJRT,1995;AmericanPsychiatricAssociation,1994)。

2持续性回避在创伤事件后患者对创伤相关的刺激存在持续的回避。回避的对象包括具体的场景与情境,有关的想法、感受及话题,患者不愿提及有关事件,避免有关的交谈,在创伤性事件后的媒体访谈及涉及法律程序的取证过程往往给当事人带来极大的痛苦。对创伤性事件的某些重要方面失去记忆也被视为回避的表现之一。回避的同时还有“心理麻木”或“情感麻痹”的表现,患者在整体上给人以木讷淡然的感觉,自觉对任何事情没有兴趣,对过去热衷的活动同样兴趣索然,感到与外界疏远隔离,甚至格格不入,不与他人接触;对周围环境无任何反应;快感缺失;回避对既往创伤处境活动的回忆,害怕和避免想起遭受创伤的心情也较常见。似乎对什么都无动于衷,难以表达与感受各种细腻盼的情感对未来心灰意冷,听天由命,严重时万念俱灰,以致发生消极念头,有自杀企图。

3持续性焦虑和警觉水平增高表现为自发性高度警觉状态,如难以入睡、也不安枕,易受惊吓,做事无从专心等等,并常有自主神经症状,如心慌、气短等。

我国应用较为广泛的CCMD、ICD和DSM三个诊断系统都有PTSD的诊断标准,有关本障碍的定义和诊断归属基本一致。但是相对而言,DSM-Ⅳ对PTSD的界定更为全面且具体,故这里主要介绍DSM-Ⅳ的诊断标准(AmericanPsychiatricAssociation,1994;SteinMB,1997)。

DSM-Ⅳ有关PTSD的诊断标准包括从A到F6个大项,A为事件标准,B、C、D为症状标准,E是病程标准,F为严重度标准。

根据PTSD的定义,创伤性事件是其发生的主要原因,不存在异乎寻常的创伤性事件,PTSD的诊断无从成立。过去曾假定PTSD的症状与创伤性事件的强度相对应,但日益增加的研究证据并不支持这一观点。因此,当前的研究不仅关注事件的客观性质,同时强调事件对个体的主观意义。反映在诊断标准上,DSM-Ⅳ从事件本身和事件引发的情绪反应两个方面来定义创伤性应激源,个体经历危及自身生命或身体完整性的事件,或是目睹他人死亡、受伤或生命受到威胁,或是获悉家人、挚友突遭惨痛的意外。上述事件使个体感受到强烈的害怕、孤立无援或恐慌。

症状方面,满足诊断需存在:①持续性的重新体验创伤(5项中至少1项);②持续性的回避与整体情感反应淡然、木然(7项中至少3项),此外要求回避和麻木的症状应各自至少有1项;③持续性的警觉性增高,5项中至少2项。症状把握方面需注意,DSM-Ⅳ在各组症状的描述中都强调症状令人十分痛苦且持续存在或反复出现。病程方面要求上述3类症状都持续至少1个月。严重程度上,症状带来明显的主观痛苦或社会功能受损。

DSM-Ⅳ将PTSD分为3型:急性型(病程短于3个月)、慢性型(病程3个月或更长)、迟发型(创伤性事件发生6个月之后才出现症状)。

根据临床观察总结如下几点:

1病因发病必须确由异乎寻常的创伤性事件引起,存在对于几乎所有人来说,都是创伤性的异乎寻常的事件或处境的经历。

2反复重现创伤性体验反复重现创伤性体验为主,表现在回忆中、白天想象中或梦中,或“触景生情”的场合。且至少具备下述表现之一。

(1)控制不住地回想受打击的经历。

(2)反复出现创伤性内容的噩梦。

(3)反复发生错觉或幻想形式的创伤事件重演的生动体验。

(4)反复发生“触景生情”式的精神痛苦。

3持续的警觉水平增高,且至少具备下述表现之一

(1)难入睡或易惊醒。

(2)激惹性增高。

(3)集中注意困难。

(4)过分地惊跳反应。

(5)遇到与创伤事件近似的场合或情景时产生明显的生理反应,如心跳、出汗、面色苍白等。

4持续的回避,且至少具备下述表现之一

(1)极力不去想有关创伤性经验的事。

(2)避免参加可能引起痛苦回忆的活动,或不去可能引起痛苦回忆的地方。

(3)与别人疏远,不亲切,与亲人情感变淡。

(4)兴趣爱好范围变窄,但对与创伤经验无关的活动仍可保持兴趣。

(5)不能回忆(遗忘)创伤性经验的某一重要方面。

(6)对未来失去憧憬。

5有明显的情绪变化,感觉麻木和回避引起创伤回忆的刺激。

6症状出现于创伤后6个月内,且症状持续一般在1个月以上。

7可伴发自主神经系统障碍,如心跳加快,出汗,面色苍白等。

需要强调的是:应激相关障碍诊断时不仅要依据症状和病程,而且要考虑构成病因的影响因素:异乎寻常的应激性生活事件,或引起持久性不愉快环境的明显生活改变。前者可产生急性应激障碍,后者可导致适应障碍。不太严重的心理应激虽可诱发本类障碍,但一般认为本类障碍的发生是急性应激或持续性心理创伤的直接后果,即这类因素是基本的和占据压倒地位的原因,没有这些因素的直接作用则本障碍就不会发生。并由此导致成功的应对机制损害和社会功能损害。

必须注意,创伤后应激障碍诊断不宜过宽。必须有证据表明其发生在极严重的创伤性事件后的6个月内,具有典型的临床表现,或者没有其他适宜诊断(如焦虑症、强迫症,或抑郁症等)可供选择,但事件与起病的间隔超过6个月,症状表现典型,亦可诊断。

特别强调儿童PTSD易被医生遗漏。其原因是引发儿童PTSD的原因(应激源)与成人不一样,PTSD的症状包括创伤体验的反复回现,噩梦、失眠、退缩和抑郁等。纽约市蒙特希莱(MountSinaiMedical)医疗中心儿童青少年精神病科主任詹弗瑞·纽科恩(JeffreyHNewcorn)告诉路透社记者说。“成人创伤应激原有死亡、伤害、家庭暴力和其他我们通常能区别出是一种创伤的事件,而儿童创伤应激源多同他们发育过程中的遇到的恐惧事件有关,比如从自行车上掉下来,或被另外的小孩恐吓”。调查中发现:在应答者中有70%至80%的儿童和成人遇到了一些应激原,60%的应答者认为他们的某段经历已经可算为创伤应激因子,因为这段经历让他们感到无助和害怕。有45位儿童和其父母或监护人一起去市内精神病诊所看了门诊。在遭遇与PTSD一致的经历后,20%至30%的应答者表现出完全的PTSD症状,包括反复出现创伤时体验,尽量避免引起创伤回忆的事、人、物等。20%的人表现出部分PTSD症状。“不论是完全还是部分PTSD,儿童都可表现出焦虑或抑郁的症状”,纽科恩说,“临床医生倾向于诊断为情绪上的障碍,而不是PTSD。医生们大都缺乏对PTSD的认识”。据美国PTSD中心(位于夏威夷)克劳德·陈托勃(ClaudeChemtob)说:遇到家庭暴力时,42%的儿童会患上PTSD。家庭暴力机构曾对母亲作过一次调查,她们只能报道出自己的症状,“你不能通过与母亲交谈就分辨出哪些儿童患有PTSD”,纽科恩如此评论这一研究。这表明对家庭暴力的干涉要取得成功,既要注重PTSD儿童,又要注重家庭这一单位。

诊断以临床作为根据:症状表现、病程以及家族史,有时还可参考躯体治疗的效应。

最常见的诊断错误是把情感性精神障碍诊断成精神分裂症或分裂情感性精神病。鉴别精神分裂症与情感性障碍非常重要,不仅因为锂剂对于后者有效(而对分裂症却有潜在的神经毒性),且情感性运动障碍患者应避免发生迟发性运动障碍。事实上并没有什么可鉴别的特殊征象,必须综观临床表现、家族史、病程以及其他方面才可以作出诊断。

临床表现:

1、单相情感性障碍:可见抑郁、激惹、或焦虑,或者是它们的混合表现。然而在隐匿型抑郁症中,却可以相反地在意识中体验不到抑郁心境。取代这种抑郁心境而出现的是躯体不适,甚至会用笑嘻嘻的面貌作为防御性面具(微笑型抑郁症)。有的可能诉述各种各样的疼痛,害怕发生灾难,或害怕自己发疯。有些病例因为病态感情已经达到“欲哭无泪”的深度,如能重新恢复哭泣能力,表示病情有所好转。患有这种抑郁症的病人会诉述自己不能体验普通的情绪一包括悲裒、欢乐和愉快,并且感到世界已变得毫无光彩,死气沉沉。病态心境可伴有自咎自责,往自己脸上抹黑的想法,不能集中思想,犹豫不决,对日常活动兴趣减少,社交退缩,无助和失望,以及反复想到死亡和自杀等。

在单相和双相型的抑郁期,都会出现明显的精神运动和植物神经系体征。患者表现精神运动性迟缓,或思维、语言及―般动作的缓慢,甚至会发展到抑郁性木僵的地步,此时所有自主动作完全消失。约有15%抑郁症可有精神病性症状,最多见于忧郁症。

2、双相型障碍:躁狂症典型的心境是情绪高涨,但是激惹性较高,具有敌意、脾气暴戾和难驾驭等现象也很常见。病人的整个体验和行为都带上这种病态心境色彩,使他们相信自己正处在最佳精神状态。此时病人显得不耐烦,爱管闲事,频频打搅他人,如果遭到反对,便大吵大闹。结果便与他人产生摩擦,可能由此产生继发性的偏执性妄想,认为自己正被人迫害。精神运动功能的加速,使患者体验到思想像在赛跑一样,可以称为意念飘忽,如果很严重的话,很难与精神分裂症的思维散漫相区别。注意很容易随境转移,患者常常会从一个主题转向另一个主题。思想与活动的境界都很开阔,进而发展成为妄想性夸大。有时在躁狂极期会出现一时性的幻听或幻视,但均与病态心境具有可以理解的联系。睡眠需要明显减少。躁狂症病人各种活动中都显得不会疲倦,活动过度,凭感情冲动行事,并且不顾有无危险。在病情达到极端时,可能显得十分疯狂,以致在情绪与行为之间没有什么可以理解的联系,呈现为一种无意义的激越状态,称为谵妄性躁狂。

双向情感障碍的表现有什么

1一般描述 对意识状态的描述是基本的。双相障碍患者的意识一般是清晰的,但病情十分严重者可有轻度的意识障碍。应注意仪态的整洁程度和合适性,有无过度打扮或不加修饰;夸张的体态语言;动作的量、幅度、敏捷性;语量、语速、语调和音量;对检查者的态度是友好还是轻蔑、敌意、高傲、嘲弄;对检查的合作程度。

2感知觉 注意患者有无与心境协调或不协调的幻觉,以及有无人格解体和非现实感。

3心境和情感 情绪抑郁或高涨是双相障碍的核心症状,但也有相当部分患者并不能主诉有抑郁或高涨的情感体验。检查躁狂或抑郁症状时,应注意外显的表情、兴趣和内心的体验。检查者还应该注意,有的抑郁心境表现为兴趣缺乏,有的躁狂没有情感高涨却表现为易激惹。检查时应特别注意询问其高涨或低落的情绪是否为持续性,即一天中是否大部分时间都存在,这种情况是否每天都是如此因为在临床上检查者常只重视症状的有或无,错将因外界因素引起的短时相应情绪反应视为病态,而忽略病理性心境障碍常是缺乏外界因素的,并在一定时间内是持续存在的,因此容易造成误诊。此外,还需注意与情感淡漠和精神运动迟滞造成的表达困难相区别。情绪抑郁是消极的、负性的情绪表达增加,情感淡漠是情感表达的减少或缺乏。此外,还需注意情感反应的适切性。

4思维 注意患者交谈主动还是被动;语流、语速、语调如何;谈话主题是否随境转移;内容是否夸大或自卑自责;是否伴有较多的手势或躯体语言;言语内容是否流畅、连贯或有逻辑性;谈话是否有对象;兴奋话多是否在人多时更加突出。

一般而言,双相障碍患者的思维形式障碍,躁狂发作时表现为思维奔逸、思维随境转移、音联、意联,而情绪低落时则出现思维缓慢、迟钝等。处于极度兴奋状态的躁狂患者思维联想速度极快,而言语表达往往跟不上联想,因此听上去话题之间内在联系不紧密,容易误为思维松弛,此时可以根据患者的情绪背景、行为与外界环境的关联性进行判断。

双相障碍患者最多见的思维内容障碍是躁狂期的夸大妄想和抑郁期的罪恶妄想。此外,也可有各种偏执观念、先占观念、强迫观念、自杀观念等,应注意思维内容与情感基调的协调性。可通过询问诸如“有无特别的能力,大量的财富”等获悉躁狂患者有无夸大妄想。有时患者会表现出一种高傲或不可一世的态度,提示夸大妄想存在的可能,或是自我评价过高。

5认知功能 大部分患者能正确定向,但由于注意力涣散,可能在检查中不能正确回答有关周围客观事物的问题。医生应该判断患者能否讲出大致的日期和时间。可依据患者的言谈举止,来判断其能否对当前环境做出正确定向。记忆检查结果受注意力集中程度的影响,躁狂发作时患者的被动注意增强和老年期抑郁发作时的假性痴呆,均影响认知功能的检查结果。

6意志躁狂 患者自我控制能力降低,其意志行为常是冲动性或非理性的,如随便购物、交友、性乱交或盲目投资等。

7自制力 严重躁狂发作者一般无自知力;严重躁狂患者常因判断力损害而做出非理智行为,甚至可触犯法律。轻中度躁狂患者自知力大多可保持完好。

以上就是关于双相情感障碍及其相关问题,如果您仍然有相关疑问,请向专业人士寻求帮助,心理咨询是利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帮助来访者发现自己的问题及其根源,挖掘自身潜能,改变原有的认知结构和行为,保持心理健康。

最后,选择一位合适自己的心理咨询师,是心理咨询效果的重要保障,请谨慎选择。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80432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9
下一篇2023-07-0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