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宁人性美的回归
内容提要:婴宁作为《聊斋志异》中一位勇于反抗封建礼教的鲜明女性形象,其“爱笑”的特点与《红楼梦》中林黛玉的“哭”已成为中国文学史上无独有偶的绝调。
本文试从婴宁爱笑的特点入手,对其性格及其形成原因进行理性的探索。
最终站在美学角度认为婴宁的笑是一种人性美的体现。
并且肯定这种人性美,是作者对于先秦时代理想人性的回归。
从而对《聊斋志异》的审美理想有一个更深层次的理解与把握。
关键字:婴宁 人性美 回归
《聊斋志异》驰想天外,幻迹幽冥,花妖狐媚,梦魂依稀,成为集神话志怪寓言之大成的宝典。
其神仙狐鬼精魅故事,不仅在叙事模式上超越了六朝志怪小说,,更为重要的是,其“志怪”的性质发生了变化,将其“游心娱目,亦足以发明神道之不巫的六朝志怪”[1]小说发展成为作者“集腋成裘,浮白载笔”仅成的“孤愤之书“。
充分表达了作者寄寓其中的对于当时黑暗社会现实的忧思孤愤之情。
而《婴宁》一文,更是以蒲松龄”我婴宁“的爱称表达了作者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人格倾向,在婴宁“率直,纯真,浪漫”的美好人性背后,是蒲松龄对于一种完美人性的执著的追求。
一 婴宁的笑
婴宁最大的特点就是爱笑。
文中用“笑”来刻画其天真烂漫共26处。
出游时“笑容可掬”,见有人挑逗她时是“笑语自去”在园内是“含笑捻花”,见客人时是“笑不可揭”,下树时是“且下且笑”,行婚礼时是“笑极”。
再看与王子服见面一节[2]:
媪曰:“唤宁姑来。”婢应去。
良久,闻户外隐有笑声。
媪又唤曰:“婴宁,汝姨兄在此。”户外嗤嗤笑不已。
婢推之以入,犹掩其口,笑不可遏。
媪逋目曰:“有客在,咤咤叱叱,是何景象?”女忍笑而立,生揖之。
媪曰:“此王郎,汝姨子。
一家尚不相识,可笑人也。”生问:“妹子年几何矣?”媪未能解;生又言之。
女复笑,不可仰视。
媪谓生曰:“我言少教诲,此可见矣。
年已十六,呆痴如婴儿。”生曰:“小于甥一岁。”曰:“阿甥已十七矣,得非庚午属马者耶?”生首应之。
又问:“甥妇阿谁?”答曰:“无之。”曰:“如甥才貌,何十七岁犹未聘?婴宁亦无姑家,极相匹敌。
惜有内亲之嫌。”生无语,目注婴宁,不遑他瞬。
婢向女小语云:“目灼灼贼腔未改!”女又大笑,顾婢曰:“视碧桃开未?”遽起,以袖掩口,细碎连步而出。
至门外,笑声始纵。
这样的举止言行,是超越我们常人正常的行为表达方式的。
也许,在许多人的眼中,婴宁的笑已被归入了傻大姐的行为表现当中。
那么,婴宁到底傻不傻呢?实际上婴宁不傻。
我们来看几个例子:
婴宁一露面,捻梅花一枝,容华绝代,笑容可掬。
她看到王子服对自己一个劲地盯着看,笑吟吟地说了句“个儿郎,目灼灼似贼。”大大方方地把花丢到地上,跟丫鬟有说有笑的走了。
婴宁说的“贼”不是“小偷”,是淄川方言,淄川人叫心爱的小男孩是“小狼贼”。
婴宁似乎无意的丢花,其实是丢的是爱情信物。
婴宁再露面,执杏花一朵,她爬到树上摘花,看到王子服,哈哈大笑,差点儿从树下掉下来。
王子服拿出珍藏的花给婴宁看,婴宁说:“枯矣,何留之?”王子服说,他保存花是为“相爱不忘”,婴宁说:这好办啊,等你走的时候,让老奴把园中花折一巨捆负送之。
王子服说:我非爱花,爱捻花之人,并进一步表白,这种爱不是亲戚间的爱,而是夫妻间的爱。
婴宁问:“有以异乎?”夫妻之爱和亲戚之爱有什么区别呀?王子服回答:“夜共枕席耳。”婴宁低头寻思许久,回答:“我不惯与生人睡。”婴宁竟然说出这样的话,表面看,她憨极了,简直是个傻大姐,实际上她假装不懂王子服的爱情表白,是为了让他把爱情表达得更热烈,更赤诚。
她说折一巨捆负送之,就是让王子服进一步把爱捻花之人的话说出来,婴宁还把“大哥欲我共寝”这句话,当着王子服的面说给母亲听,吓得王子服魂飞天外。
其实,她说“大哥欲我共寝”的话时,丫鬟出去了,而她母亲是个聋子!听到这个话而且着急得不得了的,只不过是王子服。
婴宁是在跟王子服进行妙趣横生的爱情逗乐,让王子服把爱情表白得更炽热一点。
所以我们说,在婴宁极其憨直的外表下,实际掩藏的是一颗及其聪慧的心。
那么,婴宁为什么如此爱笑呢?这就要从婴宁生活的内外环境说起了。
这里所说的外环境,指的是婴宁生活所处的自然环境。
婴宁从小生活在一个与世隔绝的山谷之中。
那里山峦起伏却寂无人行。
繁花似锦,绿草如茵,如婴宁般美丽;洁净的空气,朴素的摆设如婴宁般无邪。
由于这是一个世外桃源,所以没有礼教的熏染,也没有世俗风气的浸浊。
在这种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少女,不懂人情事故,只有自然与清纯。
这时的婴宁是自由的,她那爱美爱笑的个性得到最大限度的伸长。
当然,在我过的文学作品宝库中,在如此绿色环保的环境下生长起来的女性形象并非是绝无仅有的。
沈从文笔下湘西《边城》中的翠翠,汪曾祺《受戒》中的小英子,不都是纯朴的自然环境影响下而形成的典型女性形象?
再看她的内环境。
也就是作为自身主体的内在条件。
在那个受封建礼教的枷锁牢牢束缚的时代,现实世界中的少女永远也无法像狐女那样去寻找自己的爱恋者。
假如婴宁,作为一个闺中少女,逢人就笑,在户外“哧哧笑不已”,在树上“狂笑欲坠”,笑得“不能自止”,笑得“不可仰视”,甚至笑掉了自己的婚礼,这种行为岂能为世人所容?然而婴宁是狐,那么一切都可以原谅,一切都可以通过,封建礼教对于她而言,简直可以说是形同虚设。
台湾王溢嘉先生在《欲望叫响曲——〈聊斋〉狐妖故事的心理探索》[3]中用分析心理学的理论指出“《聊斋志异》狐妖故事可以说是汉族文化的潜意识里浮现出来的助人实现欲望的非法力量。
如果说《聊斋志异》里狐妖的故事是中国人个人原我及社会原我的显影,那么作为个人超我的道德意识及作为社会超我的人间法律和礼教,在这里都派不上用场,对它少有制裁力量,它们成为只有原我,而没有超我的欲望交响曲”。
也就是说,狐妖实际上是作者一种原我潜意识的体现,是一种浪漫主义的象征隐喻手法。
二 笑——人性美的体现
什么是人性?
马克思在其成熟的著作中,把“一般的人性”或“人类的天性”肯定的归结为人类对于真善美的追求。
他在为新亚马克思撰写的美学条目中写到:
最可靠的心理学家们都承认,人类的天性可分作认识,行为,情感,或是理智,意志和感受三种功能,与这三种功能相对应的是真,善美的观念。
美学这门科学和感受的关系正如逻辑学和理智,伦理学和意志的关系一样。
逻辑学确定思想的法则;伦理学确定意志的法则;美学则确定感受的法则。
真是思想的最终目的,善是行为的最终目的,美则是感受的最终目的。
确实,对于真善美的自觉追求及与此相联系的追求真善美的对象化活动,正是人之区别于动物的根本特征,显示出人性的美好,崇高和庄严。
[4]而笑,做为一种人类精神状况的外在表现形式,是一种真心诚意的表达,是一种对于虚情假意的反抗,正是一种对于“真善美”的回归。
正如果戈里所说:“笑的美学意义就在于使人们对于那些极其卑鄙的事物唤起明朗的高贵的反感。”婴宁的笑,率直,纯真,浪漫。
他的笑,涤除了人性中“假丑恶”这一作为 的部分。
没有了假——迷信,谎言,欺骗,恶——残忍,贪婪,诈伪,丑——嫉妒,寡情,势利眼。
她以纯乎又纯自然的美来净化人的心灵,化解人类的纷争,以蕴涵着崇高理想的美来提升人的精神境界,激发人追求美好生活的勇气和信心,给人类带来和平和温馨,创造和求进。
婴宁的笑,简直可以和《红楼梦》中的黛玉的哭共同成为我国小说史上无独有偶的绝调,她无拘无束的笑,无法无天的笑,笑的那样天籁,那样美,把封建时代少女不能笑,不敢笑,不愿笑,甚至于不会笑的条条框框都打破。
那时代的女人只能“向市儿井下,听人笑语”只能笑不露齿,笑不出声,否则就是有悖纲常,有失检点,不正经[5]。
婴宁如此率直,天真,浪漫的个性不是人性最美的真实写照么?
婴宁的笑,打破了一切封建礼教的苑囿,她的美赢得了王子服的爱情,赢得了身边众多女子的的友情,她的笑赢得了王母的疼爱,这种笑,难道不值得赞美吗?
她宛如山涧的清泉,丛林的清风,纯净得让人忘记生在尘世。
这种美,又岂是我们这个到处充满三从四德,三纲五常的封建伦理社会所得企及?
所以,我们可以说,婴宁的笑实际上就是作者内心所深切渴望的,人性中至真至纯至善的美。
关于回归为什么说这种人性之美是一种回归呢?事实上,这种人性之美,早在先秦时代就有所反映。
比如说《诗经》。
尤其是“风”的部分,是古代社会的真实反映。
其中有不少写爱情,生活的作品,就是人性美的体现。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
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
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
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诗经•邶风•静女》
溱与洧,方涣涣兮。
士与女,方秉蕳兮。
女曰观乎?士曰既且。
且往观乎?洧之外,洵訏且乐。
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勺溱与洧,浏其清矣。
士与女,殷其盈矣。
女曰观乎?士曰既且。
且往观乎?
洧之外,洵訏且乐。
维士与女,伊其将谑,赠之以勺药。
〈 郑风 溱洧〉
前一首写一个女子相悦的男子在城隅约会。
女子赠男子彤管示爱,男子则用彤管比况和夸赞女子的美。
后一首写的是一个女子同一个男子到洧水边上参加驱除不详的盛会,问答笑谑,互赠鲜花,而在《婴宁》的开头,作者也给我们展现了一个“上元佳节,游女如云” 的场面于是才有了两人的偶然邂逅,一人扔花,一人拾花,两情相悦,最终有情人终成眷属,这不能不说是作者对于男女自由恋爱的向往。
而实际上在那个充满程朱理学,三纲五常,男女之大不防的时代,男女之间自由,单独见面,岂是社会所允许?
再者,我们从《婴宁》之名看,它取自《庄子∶大宗师》,“其为物,无不将也,无不迎也,无不毁也,无不成也,其名婴宁,撄宁者也,撄而后宁者也。”所谓“婴宁”,就是指的得失成败都不动于心的一种精神追求。
赞美婴宁这一女性形象,也正寄寓着对老庄人生哲学中所崇尚的复归自然的天性的向往,对于人世的叹息与无奈。
这种回归,犹如西方文艺复兴时期对古希腊,罗马文化的追求。
是一种人性意识的觉醒,婴宁作为生命力的象征,勇敢地冲破了封建社会女子三从四德的牢笼,以超然宁静的心境,傲然独立在这个风刀霜剑的恶浊的时世中。
她犹如一泓清泉,在这个非人间所能建构的精神世界中涤荡着世俗的灵魂。
蒲松龄的一生穷困潦倒,封建统治的黑暗腐朽,科举考试的屡试不中,程朱理学的束缚,让他对这个黑暗的现实世界失却了理想与希望,因此,作者对于这种美好人性的回归,是一种心灵的解脱,是一种芳草美人式的隐喻。
然而,这种回归也是有局限性的。
蒲松龄生活在清初,就文化心理而言,正处于明中叶兴起的启蒙思潮和复古思潮的交汇处,人生观,世界观,充满复杂性,在文学作品中呈现为矛盾性。
在《婴宁》中,就可以看出作者既有明代后期文学主情重欲的思潮色彩,又有清代文学内敛和重实的倾向。
在《婴宁》浪漫故事的背后,有一个现实主义的背景。
作者丛来也没有忘记现实,婴宁最终被王子服带入了现实社会,并且始不复笑,笑是人的本性,天赋性情,竟为世俗所禁锢,这无异于失去了精神与灵魂。
这种不笑看似一种成熟,其实是人性之花的凋谢。
张爱玲曾经说过这样的一句话:“最可恶的是莫过于一个才女成为少奶奶。”婴宁出嫁是一个悲剧,她的婚姻代表她从世外走入尘世,一个可爱的美丽的女孩儿成为人妇,成为只知相夫教子男性的附庸。
于是她的性情,梦想也就随之而泯灭了。
出嫁后的婴宁身上,我们再也看不到人的价值,尊严,权利,正当的欲望。
看到的只是极端自卑,极端软弱,任人宰割。
这时的人性,已被完全扭曲变形,甚至成为一种“人性的异化”。
[6]
蒲松龄希望人性完美,期盼人性复归,以便实现人性的重建。
这种愿望不仅可以理解,而且令人钦敬。
他试图以鬼、狐、仙去改造世人的灵魂,劝说人们远离污浊的现实, 即使身不能远离,心也要远离,以此摆脱现实给人们所带来的压抑、辱和烦恼。
这种思想情节,正体现了中国知识分子不肯同流合污的传统品格,表现了同统治阶级明显的离心倾向,具有积极意义。
然而,作为一种封建时代历史的局限性,这种理想仅仅只能成为一种回避矛盾,逃避现实的幻想,这仅仅只是这位乡村秀才乌托邦式的幻想罢了。
当然,我们并不能因此而嘲笑作者理想的空幻,太脱离现实。
当一般人面对阶级社会的人生重压而委曲求全时,当一般人麻木得把剥削阶级给自己套上的精神枷锁视为本体的自然组成部分时,蒲松龄却发现这是一种人性的异化和失落,这难道不是一种难能可贵的人性自觉吗?他对人性回归的梦想和追求,难道不是一般庸俗作家难以企及的精神品格吗?
人性是要回归的,但不是回到老庄时代的“小国寡民”,不是回到原始人的深山丛林,更不是回到动物世界。
只有当人类彻底消灭了阶级和阶级压迫之后,才能在更高的社会形态里去实现这种复归。
存在决定意识。
生活在那个时代的蒲松龄不可能认识到这一点。
但他又是可敬的。
他尊重了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让他笔下的“婴宁”按照客观环境的制约因素及其自身的性格逻辑去发展,没有把自己的主观愿望强加到她身上。
这种“真”,真正达到了美学意义上的李泽厚先生所认为的“真与善的和规律性和和目的性的统一”,成为了文学作品“美的本质和根源”。
[7]
注释:[1] 《搜神记》干宝等编著,顾希佳选译,浙江古籍出版社。
[2] 《聊斋志异》蒲松龄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第1版,143页 [3] 《古典今看:从诸葛亮到潘金莲》王溢嘉 国际文化出版社 2006年4月第1版 2156 [4] 《人性精神论 》许苏民 湖北人民出版社 2000年5月第1版 62页\[5] 《马瑞芳揭密聊斋志异》马瑞芳 东方出版社 2006年5月第1版 381[6] 《聊斋美学》吴九成 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8年5月第1版 358页[7] 《美学四讲》李泽厚 三联书店 1989年6月第1版 75页
《婴宁》篇,但明伦评说:“以笑字立胎,而以花为眼,处处写笑,即处处以花映带之。”篇中爱笑与爱花两个细节极富象征意蕴和表现力。
狐女婴宁含笑捻花出场:“……有女郎携婢,捻梅花一枝,容华绝代,笑容可掬”。
后,又遗花地上,笑语自去”。
王子服一见倾心:“拾花怅然,神魂若失”,相思成疾。
“至家,藏花枕底,垂头而睡,不语亦不食”。
后,“探视枕底,花虽枯,未便凋落,凝思把玩,如见其人”,及至“怀梅袖中”寻访婴宁,得见时:……(生)乃出袖中花示之。
女接之曰:“枯矣。
何留之?”曰:“此上元妹子所遗,故存之。”问:“存之何意?”曰:“以示相爱不忘也。
自上元相遇,凝思成疾,自分化为异物,不图得见颜色,幸垂怜悯!”女曰:“此大细事!至戚何所勒惜。
待兄行时,园中花,当唤老奴来,折一巨捆负送之。”生曰:“妹子痴耶!”“何便是痴?”曰:“我非爱花,爱捻花之人耳。” 以上处处写花,也是处处写人,一枝梅花不仅是婴宁爱花成癖个性的象征,而且充当了她与王子服建立真挚、纯洁爱情的无声媒妁,终至合卺。
爱笑的细节描写,让读者“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王子服到婴宁家,其养母老媪让婢去唤宁姑后,“良久,闻户外隐有笑声。
媪又唤曰:‘婴宁!汝姨兄在此。
’户外嗤嗤笑不已。
婢推之以入,犹掩其口,笑不可遏。” 这里处处写笑,也是处处写人。
据计,篇中有二十多处不同境遇,用细节凸现婴宁迥然各异的笑貌之妙。
比如“含笑”、“隐笑”、“嗤嗤笑”、“笑不可遏”、“忍笑”、“笑不可仰视”、“大笑”、“笑声始纵”、“狂笑不止”、“笑而依树不能行”、“微笑而止”、“笑辄不辍”、“吃吃笑”、“浓笑不顾”、“放声大笑”、“笑嫣然”,等等。
种种笑貌细节,将一位憨态可掬、纯洁天真、乐观开朗而又非幼稚的少女形象,描摹、刻画得栩栩如生。
行文至此,人们自然会联想到《红楼梦》中,娴熟自如地运用笑貌细节刻画人物形象的极致。
它的造诣是不言而谕的。
但须说明的是,《红楼梦》是长篇巨制《聊斋志异》是短篇,在一个短篇里,一个主人翁身上,运用这种传神细节,细腻、精妙刻画塑造典型形象,也是十分难能可贵的。
婴宁的人物形象分析是:她是一个内心非常善良的女子,作者对她的设定,并不是那种传统的女子。她相比传统女子,更加活泼,可爱,率性且具有。此外,她还对公婆孝敬如宾,对奴婢宽怀大度,对丈夫痴情尊重,对于坏人,她也更是具有善恶分明的品质。
婴宁是聊斋先生最钟爱的人物,也是最成功的人物。
蔡君茹在电视剧《聊斋志异2之婴宁》饰演婴宁,该剧由《莲香》、《胭脂》、《婴宁》、《粉蝶》、《义犬》和《罗刹海市》六个故事组成。这是一部由韩雪、严屹宽、陈浩民、陈大伟、骆达华、孙耀威、叶璇、刘品言、彭于晏、六月、刘雪华等人出演的古装神话剧。
这部作品摒弃了过去鬼神题材,在情感纠葛之外,加入传奇成分,还有诙谐幽默的轻喜剧风格。这样的创作,更加吸引住了观众的目光。
《婴宁》是《聊斋志异》中的经典名篇,历来研究者对它有着超乎寻常的解读热情,魅力非凡。但就目前的研究成果来看,故事内涵仍未阐释到位,尚可再论。蒲松龄在小说中两次用到“黠”字:一处是婴宁用以形容丫鬟小荣“是亦狐,最黠”;另一处是作者用以点评婴宁“其黠孰甚焉”,足见此字甚得蒲氏之心。以本文之见,最黠者并非小荣、婴宁等美狐,而是作家本人!蒲松龄小说创作上的灵心慧性,在《婴宁》篇中施展得酣畅淋漓。“显”“隐”两条逻辑线索中的婴宁,行止处世既出人意表又情理皆合,小说内涵亦丰富而隽永,甚耐咀嚼。故读《婴宁》而不明异史氏笔墨之黠,实未得其三昧也。
一虽然婴宁是此篇毫无争议的第一主角,但小说的显性线索是通过男主人公王子服的际遇展开的:逢艳、求美、得偶、生子的婚恋经过,叙事脉络十分清晰。可细读小说,很难不惊叹于王子服的好运气。上元节巧遇美人后相思难耐,表兄虚言其人乃“我姑之女”,即真有这么一位戚属存在;表兄诓曰美人住在“西南山中,去此可三十余里”,王子服即真能找到这么一个小里落;且一寻即至姨母家,姨母主动认亲,最后还极信任地以女相托、让其携归……这份好运气的吊诡亦不能视而不见、不作深究:表兄吴生几日后复寻至西南山中的“小里落”,却是“庐舍全无”。作者一而再、再而三地让吴生谎话成真,且又让说谎者自己都觉得不可思议,为的是制造悬念。蒲松龄在小说中没有正面解释,而是提供充足的线索,让读者通过叙事逻辑来“自明”、介入小说情节的推理:一定是有那么一个人,故意借吴生之口来鼓励王子服锲而不舍地“求美”,让婴宁获得幸福;这个人既需神通广大又需为婴宁作“长久计”;符合条件者只有一人——婴宁的嫡母、王子服去世多年的姨妈秦氏。
婴宁是丈夫与狐仙所生,虽非己出,于秦氏而言,亦是夫家唯一骨血。且兼婴宁身世悲苦,父亡母弃,秦氏怜而厚待,更是良善。然婴宁毕竟有着一半的人类血统,自是不可终老鬼蜮,故从长久打算,必须让其进入人间。在“进入”方式上,秦氏选择了“嫁娶”,实现终身有托的同时,还捎带改换门庭:婴宁身世中“狐生鬼育”的部分,难以恕于悠悠众口。
故此可知吴生复访西南山中时,蒲松龄“吴忆葬处,仿佛不远;然坟垅湮没,莫可辨识”的叙事用意:点明秦氏的坟茔就在西南山中是提醒读者,王子服当时所见“北向一家,门前皆丝柳,墙内桃杏尤繁”的庐舍,实际是秦氏运用神通变出的幻景。婴宁被王子服“携归”的目的达到后,庐舍即无存在之必要,事后吴生不复寻见乃理之必然。由此也可豁然开朗于王子服拜访时的种种便利,秦氏对王子服百般体贴、言行皆中其怀的原因,乃在于“求美”与“托女”之目标一致耳。故而,小说的显性线索是王子服“得美”的经过,隐性线索则是婴宁从“鬼蜮”到“人世”的入世历程。这条隐性线索安排高明,使得小说结构呈现出复调之美:虽各自独立但又协调统一。另外,小说内容过半时虽然“显”“隐”已经会合,但因隐性线索已经确立了小说的叙事逻辑,所以它的效用在后半部分仍在发挥。
二婴宁从“鬼蜮”进入“人世”的故事逻辑是蒲松龄精心设计且巧妙遮蔽的,他不仅让幕后推手秦氏深藏不露,更让当事人婴宁也处于被保护、特无辜的境地,因而为婴宁形象刻画留下了巨大空间。读小说者不妨细忖:将婴宁送入人世难道只是鬼母秦氏一厢情愿的安排吗?婴宁可能全然不知吗?当然不是。爱女甚深的秦氏不可能不考虑婴宁的意愿;况且,缺少婴宁的配合,计划亦不可能顺利实施。
蒲松龄在婴宁的刻画中以“爱花”“爱笑”立其形象,论者已多有阐发。如在“爱花”的讨论中,唐雪凝先生从时间线索、情节线索、神异色彩三个角度分析花之刻绘的精彩,所言甚是(《〈婴宁〉中的花》,《蒲松龄研究》2009年第1期)。尚可补充者,“花”意象在文中亦含隐喻色彩。婴宁初见王子服时“拈梅花一枝,容华绝代,笑容可掬”,梅花固为初春佳物,但因“梅”与“媒”谐音,由婴宁“自执”,乃有“自媒”之意。见生注目,婴宁乃“遗花地上,笑语自去”,惹得王子服“拾花怅然,神魂丧失”,则是非常明显的招惹。山中重逢,王子服第一眼所见乃“一女郎由东而西,执杏花一朵,俯首自簪”,女郎即婴宁,所执为杏花。“杏”与“幸”同音,隐喻此乃婴宁之幸运,二人亲事将谐。将“梅”与“杏”相连来看,蒲松龄此处亦为用典。据明人蒋一葵《尧山堂外纪》所录,有老翁问解缙:“何缘得佳偶?”解缙答:“有幸遇良媒。”老翁赞其机智,于是联姻。至清初张贵胜《遣愁集》,又略有不同:“明程敏政号敦篁,以神童至京。大学士李贤妻以女。因留款,指席间果曰:‘因何(荷)而得偶(藕)?’程即应云:‘有幸(杏)不须媒(梅)。’李大称赏。”从明至清流播不断,足见这一典故为大众所喜之甚。蒲松龄信手拈来的同时更翻出新意。毕竟前人只用来形容男性,特别是才子在婚配时的自信,从未有人将它用在女子身上。作者亦借以暗示:《婴宁》篇中婚恋上的真正主动者与幸运儿,乃婴宁也,而非王子服也。
婴宁“爱笑”让读者印象深刻,蒲松龄着重刻画了三个场景:山中正式见面、后花园巧遇、携返王家,它们共同渲染了婴宁嬉不知愁、娇憨活泼、殊少拘束的表面形象。此为王子服所见之形象,亦是鬼母“呆痴如婴儿”评价之印证。但仅从婴宁能够隐忍身世之谜,直到完全信任王子服后才和盘托出这一点来看,婴宁的真实个性绝非如此。而从故事情节的角度,前言三个场合,婴宁的“笑”都起到了实际功效——进一步吸引王子服、扫除旁人的戒心与疑虑,遮掩身世调查中的尴尬、能够在王家立足等等。尤其是王子服携婴宁返家,王母、吴生、婴宁三人对质,此时最能弄清事件原委,可是,“母入室,女犹浓笑不顾。母促令出,始极力忍笑,又面壁移时,方出。才一展拜,翻然遽入,放声大笑”,致使吴生无法正常盘问,使得身世调查彻底告吹。在以上描绘中,婴宁以娇憨善笑而成了无辜者,王家母亲则被逼至不能动怒的无奈境地:对这样的“天真派”穷追猛打,儿子眼中的慈母形象岂不轰然倒塌?可事实是,这难道不是一种确确实实的利用吗?利用王母的“投鼠忌器”与“不忍之心”,婴宁既掩盖了身世真相,同时又顺利被王家接纳、成为王门之媳。
故此,婴宁的“笑”具有很强的目的性,说它是狐女婴宁借以进入人世的工具,亦不为过。当然,作者此处的描写并无贬义,毕竟除了王子服的一往情深之外,婴宁没有更多的依仗与凭藉。选择世人普遍接受的“笑”作为突破人心壁垒的“工具”,是明智的,更是无害的。尚可举出作者的另一逗漏之笔。“西邻子事件”后,看似因为婆母的一番教训而使婴宁“竟不复笑”,实则是因为“笑”的工具效用已经实现:在夫家立稳了脚跟,从此不笑也无大碍。作者唯恐不尽意,下文“虽故逗之,亦终不笑,然竟日未尝有戚容”,则是明示:只有当“笑”不是不可控的天性,它被外力扼杀时才不会介怀、悲戚。
蒲松龄对婴宁真正戚容的描绘,是对人物复杂个性的进一步开拓。因迁坟之事“对生零涕”,见母尸后更是“抚哭哀痛”,这时的婴宁哪有憨傻之相?完全是一位情感深沉、心思细腻的孝女!让故去的父母合葬,婴宁履行了人子的应尽之责,这既是对鬼母养育之恩的回报,同时也是对鬼母送其入世的最好感激。
至此,异史氏所谓“我婴宁殆隐于笑者”可解矣:婴宁的笑,确如但明伦所评是“装呆”而非真傻。笑不过是其韬隐策略,是其进入人世的工具与凭藉,真实的婴宁是隐藏于笑容背后的:她情感细腻丰富,行事有心机有权谋,对犯其意者毫不留情——让见色起意的西邻子一命呜呼可为证据。因此,在“入世”与“报恩”的逻辑推动下,婴宁由“狐女”到“ ”再到“孝女”,不仅实现了“身份置换”的不露痕迹,更有“形象转变”的顺理成章。由此来看婴宁形象,那些认为她是天真无邪化身的说法,如“近乎童稚无知”(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第四册,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之论,大有推敲之必要。
三婴宁由“爱笑”到“矢不复笑”再到“哽咽哀泣”的情绪变化,是《婴宁》主旨研究中“批判了封建礼法对妇女健康天性的压抑与窒息”(徐中玉、金启华主编《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二)》,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说的重要证据。但就本文事实来看,婴宁的笑啼皆与秘密相连,并非全然出于天性,以此来清算礼教之贻害,乃明显的聚焦失准,故而立论中捉襟见肘、难以周全之窘并不鲜见。如怎样理解婴宁不笑以后的“竟日未尝有戚容”?再如婴宁的哽咽悲泣是为鬼母迁坟,怎么就算到“礼法戕害”头上了呢?其实,从《婴宁》篇中的隐性线索入手,可以在小说主旨解读上有更合理的逻辑寻绎。
先看小说命名。“婴宁”二字究竟是何出处、是何意思,学界讨论甚多。如张泓《婴宁名字来历研究综述》(《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2017年第5期)一文所述,即有《韩非子》《庄子》、李贽“童心说”三种源头。本文同意小说命名与《庄子》有关,但在词意理解上尚有不同看法。《庄子·大宗师》有言:
其为物,无不将也,无不迎也,无不毁也,无不成也;其名为撄宁。撄宁也者,撄而后成者也。(郭庆藩撰《庄子集释》,中华书局2004年版)
这段话的言说背景是女偊向南伯子葵释“道”:道是什么,道可不可学。在女偊的观点中,“道”不可习,但进阶之路可述,“道”在万物中将、迎、毁、成无所不包的状态更是应明。“撄宁”是“道”之名,“撄”之意,《辞源》解释为“扰乱”;“撄宁”之释,唐人成玄英“道无动静”说历来被采最多,但亦非不刊之论。如钱穆先生注释《庄子》时即不取上说,而引明人陆长庚“撄宁,言世棼扰扰之中而成大定”之论,且又以近人杨文会“撄者,烦扰也,宁者,沉静也。两门相反,适以相成,所谓‘八万尘劳,即解脱相’也”之说相呼应(钱穆《庄子纂笺》,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4年版),足见“撄宁”乃从“乱”到“定”之意,亦是较多学者的看法。本文认为,这种观点抓住了“撄”才是庄子“撄宁论”的重点,是更符合《庄子》上下文原意的。
则“撄宁”一词隐含了老庄哲学中相辅相成、对立统一的辩证思想,至少可备一说。联系到《婴宁》篇的文本内容,认为“蒲松龄创造与‘撄宁’谐音的形象,本意大约想宣扬‘撄宁’式得失不动于心的精神状态”(马瑞芳《神鬼狐妖的世界:聊斋人物论》,中华书局2002年版)的观点,应该受到挑战与质疑。因为蒲松龄笔下的婴宁形象,体现的不是“道无动静”,而是“动静成道”。
对应于“撄宁”一词的辩证内涵,《婴宁》篇的主题丰厚而不单一。蒲松龄笔下的婴宁,表面上明媚洒脱、烂漫天真,但实际上身世悲苦、心酸暗藏。前者是小说浅表叙事中有所掩饰的婴宁,后者是隐性线索下更为真实的婴宁。通过显隐两条线索的共同构架,婴宁形象塑造得层次丰富、个性饱满。她由鬼蜮而至人世的种种慧黠,如自媒自荐,嬉笑无度,隐瞒不告, 而惩等等,以妇德规范而论都可指瑕,是对男权社会下女德规范的突破与挑战。但是,作者对婴宁恰恰是全然的肯定。在歌颂女性心机与韬晦的同时,更真诚地赞扬她们主宰自我命运的美好。这一主旨倾向,在小说结尾的“异史氏曰”中有集中体现:
观其孜孜憨笑,似全无心肝者;而墙下恶作剧,其黠孰甚焉。至凄恋鬼母,反笑为哭,我婴宁何尝憨耶。窃闻山中有草,名“笑矣乎”。嗅之,则笑不可止。房中植此一种,则合欢、忘忧,并无颜色矣。若解语花,正嫌其作态耳。
上文之前半所论乃婴宁之不憨,前文已经作出阐述,此处不再赘言;后半以“笑矣乎”草与解语花比喻婴宁,则尚需作进一步阐明。首先“笑矣乎”实为一种菌类,宋人陶谷在《清异录》中记载:“菌蕈有一种,食之令人得干笑疾,士人戏呼为‘笑矣乎’。”此处有两点应予留意:一是干笑不止实为食物中毒的现象,二是得名源于文人的玩笑——之所以称作“笑矣乎”而非其他,从“士人”这一角度推测,当与李白《笑歌行》中“笑矣乎,笑矣乎,君不见曲如钩,古人知尔封公侯”的歌哭怨愤有关。至蒲松龄笔下,“笑矣乎”有三点改变:一是从菌类变成了草类,二是通过呼吸进入人体,三是无害而有益。这是作者信笔由缰的改写吗?恐未尽然。蒲氏将“笑矣乎”改造成一株草、一株可以赏玩的小草,不仅体现出对其“害”的淡化,更反映出对其“益”的强化,或许正隐含了对李白笔下“笑矣乎”曾代表了激烈的愤世精神的某种肯定。如嵇康《养生论》所说:“合欢蠲忿,萱草忘忧”,则“合欢”与“忘忧”因太过平和,已经难入蒲松龄之法眼,所以他更抬举“笑草”之桀骜。“解语花”之典在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中有载:“明皇秋八月,太液池有千叶白莲数枝盛开,帝与贵戚宴赏焉。左右皆叹羡,久之,帝指贵妃示于左右曰:‘争如我解语花?’”所指乃李隆基、杨玉环事。但篇中蒲氏持否定意见,认为像杨玉环那样为博帝恩而矫揉造作、不付情者,并不可取。
作者用“笑矣乎”与“解语花”两典对举,也是提醒读者:此篇非平常文字,乃隐含寄寓深意。“深意”是通过典故的文化层累传达的,复为隐性表达。它们一正一反,关合出作者对婴宁的态度:既肯定她不受命运拨弄、不肯逆来顺受的倔强与反抗,同时又赞扬她与王子服真心相爱、最终坦诚相待的美好。在蒲松龄的笔下,女性的心机与韬晦不仅不可怕,而且还很可爱。但欣赏的同时作者似乎也有隐忧,毕竟这种女性观的反叛性太强,难以大张旗鼓地宣扬,而用曲笔、用隐性线索来勾勒婴宁性格中深沉而复杂的一面,则是更为合适的处理方式。从这一角度而言,作者的“黠”亦是无奈。但这一无奈,却逼迫他在小说构架、人物塑造上作更新的尝试,创造出全新的经典。
作为经典的《婴宁》,艺术魅力除表现为内涵开掘的巨大可能性外,还反映在对后世文学的深远影响上。《红楼梦》小说中,人物刻画上不难看出曹雪芹的承继之意,如王熙凤之“笑”同样让人印象深刻,仅第六回《刘姥姥一进荣国府》中,她的八个笑,就个个耐人寻味,次次富含深意。又如她对觊觎之徒贾瑞的惩治手段,与婴宁对待西邻子之方式,亦存共通之处:都是心狠手辣、毫不留情。结构方式上,《红楼梦》亦善用显隐交替。如对江南甄家的刻绘,基本处于隐性状态,只在小说的第二、十六、五十六、七十一、七十五等几处简笔勾勒,以其荣枯盛衰之变,暗示贾府家族命运颓败的不可挽回。因为长篇小说的跨度大、线索多,《红楼梦》在隐线处理时,较之《婴宁》明显一些,但其创作方式,却颇多一脉相承之处。
(作者单位:扬州大学文学院)
第一集
1王母娘娘蟠桃园内的蟠桃既将成熟,将熟的蟠桃引来了“五岳狐仙”的垂涎。身为守护蟠桃的稻草仙子婴宁力抗狐仙,情急之下狐仙讲出冒险盗桃是为了救凡间的心上人,婴宁虽有所动,但终将狐仙交由天兵。
2婴宁护园有功,王母娘娘赐织女所做之七霞彩衣,而狐仙因恋凡人及盗仙桃之罪被判雷击之刑,封印冰山火海中。狐仙以身殉情死无怨无悔的行为让婴宁感到震撼。
3婴宁前来向织女探问其与牛郎的一段世间情缘,想了解何为情?眼看织女,牛郎两人隔银河相望,千年情缘不减,浪漫凄美,婴宁深深被触动,希望可以体会一下人世间爱情的滋味。(注:婴宁爱笑)
4身为朋友的雷神警告婴宁,凡心不可动,天条更不可犯,否则不客气,而且人世间情爱如镜花水月,并非恒长,为此失性命不值。但雷神的警诫并未能打消婴宁心中悸动。七夕之日,婴宁偷望人间热恋的男女,决定冒险偷下凡。
5婴宁初到凡间,对每样事物都感到新奇,纯真爽直的个性搞出不少的笑话,时婴宁遇到了称为城中的“钻石王老五”王子服。外表俊俏的服令婴宁眼前一亮,但好感没维持多久,服的嚣张和无礼让婴宁大为恼火,婴宁顿对世间男子的印象大打折扣。但眼看全城少女为服疯狂,让婴宁感到困惑又好奇,以为服有何魔力,为查明究竟婴宁以女仆身份入了王家…揭开了王家各人的关系和内情。
6王家及城中首富,服以长子身份掌握家中大权,加上年少为有精明能干,虽非坏人,却养成了不可一世的张扬跋扈性格。对其表妹卿兰的一网情深视若无睹,更看不起庶出之弟王子楚。楚与母亲对王子服表面顺从,内心则极为不服,一心想谋夺家财。
7楚因好赌再次欠债,求服代还不果,被债主状告受刑游街,楚颜面扫地,新仇加旧恨,楚与母亲决定除服夺产。
8婴宁眼看王家的纷纷扰扰及得知服受女子欢迎并非因为比他人更懂得情感,而是因家中有钱,婴宁感到失望和不屑,与服冲突频密,形同冤家…
9婴宁终无法忍受,欲离开王家,服却故意百般刁难…最后婴宁被逼施法教训服后,愤然而去。婴宁的点滴让服留下印象和不解,婴宁离开后服竟感到空虚失落,表妹卿兰看出服的变化,但服死口不认。决定出游散心,实则希望能再遇婴宁。
10服外游,正中楚与母心怀,一场买凶杀人的阴谋在暗中进行…
11婴宁离开王家,因为服而对世间男子怀着满腔愤怒和失望,开始怀疑自己下凡是否错误。前往狐仙凡间恋人处发现已是人去楼空,误以为恋人负心,时月老出现告之恋人已故,化成树一直守候狐仙…婴宁深为感动,对爱情的响往再次被燃起。时雷神出现,要婴宁返天庭,否则杀无赦,婴宁不肯,与雷神冲突…逃。
12服带着忠仆古仁诈意游玩,前去婴宁谎报住址,发现荒地一块,并无佳人芳踪,怅然之际,杀手至,追杀服…古仁与服力抗不敌,服被刺中要害倒地,奄奄一息。
13另一边,婴宁逃避雷神追击,眼看将避不开雷击,紧急之际,见地上倒卧的服,顺势躲在服身下,雷殛一击打下,婴宁,服同时被击中齐齐滚落山崖。
14服遭雷击,正好将其出窍的魂魄震了回来,因此反拣回一命。雷神以为误伤凡人,只好暂时放过婴宁,撤离。婴宁和服从昏迷中醒来,互见对方惊叫,婴宁认为服阴魂不散,竟再遇到,然感服的反应有些奇怪,惊然发现服受雷击变白痴。(本集完)
第二集
1变成傻瓜的服一问三不知,只知道死跟着婴宁甩也甩不掉,婴宁对此感到气恼之余,又不无内疚。服智力全失,变得童真可爱,贴心。雷神又再出现,执意带走婴宁。服急,护婴宁。服的执着令婴宁想起可借此“结界”,情急之下,痴傻状态下的服竟结界成功,婴宁身在界中,雷神则无可奈何。(服此时心无杂念可结界,日后开始怀疑婴宁,婴宁也将失去此层保护)
2因有服结界的帮助,雷神暂时退离,婴宁,服安心养伤,并开始寻找离开山谷出路,两人朝夕相处,服的天真时时逼得婴宁哈哈大笑,有此作为让婴宁感动,二人的感情不知不觉得起了微妙的变化。
3服失踪,楚欲接手王家家财!古仁坚持服未死,并怀疑被刺杀一事与楚等有关,但苦无证据。楚与母亲为消众人怀疑,做足表面功夫,接手了王家的财政大权。并将古仁从管家贬为苦工,王家彻底被楚控制。
4楚得了家财后,则一心要娶表妹卿兰,因卿兰钟情于服,为让卿兰死心,楚故意制造服已死假象,自己则对兰百般温柔,而其母则对卿兰威逼利诱双管齐下,古仁则坚信服未死,极力劝慰。卿兰陷入痛苦和茅盾之中,权衡轻重卿兰虽未明言,但心已慢慢向楚靠拢,终答应下嫁。
5正当楚人财两得得意之际,婴宁带服回到了王家大宅。楚,兰等骇然。惊骇过后发现服今所昔比,变成傻瓜。楚借题发挥,指服为假冒,婴宁别有用心,而兰竟附应楚的说法,婴宁面对众人睁眼说谎之此大惑不解…
6服和婴宁被赶出王家,古仁相随,不料再遇人刺杀,古仁和婴宁感觉事与楚有关,为保服安全决定告官。
7楚担心事情闹大,忙用钱贿赂县官,当场认兄,将婴宁,服和古仁接回家中,为服延医诊治,全力照顾,在众人面前作戏,消除各界疑虑。服痴傻,婴宁单纯,也就不再多想。
8服回到王家只认婴宁一个,半步也不肯离开。兰为此感到嫉恨,无论服是否正常自己在其心中皆无地位,认为非自已负服,而是服负自己在先。虽将与楚成婚,依然容不得婴宁。挑唆楚与母想办法将婴宁赶走。
9婴宁在王家日子不好过,决定离开,继续寻找梦幻的人间爱情。(婴宁取得服的头发,只要服心依然单纯,就可结界避雷神)时逢楚和兰成亲,服看楚做新郎,也吵着要做新郎,婴宁作新娘。婴宁看着单纯无邪的服,竟有些动心,与服玩拜天地游戏…第二天服睡醒,竟不见婴宁踪影为此大闹…
10婴宁以为甩掉服这个包袱会松一口气,却不料时时牵挂服,感觉一日强烈过一日,婴宁感到不安。婴宁找月老相问,月老告之,婴宁已被爱情的红线所牵,爱上了服!婴宁感到难以置信同不相会爱上服。月老指婴宁若想避开此劫,则不能再见服。婴宁不置可否。
11婴宁终忍不住回到王家探服,并不打算现身。可万万没想到服竟沦为楚戏谑和发泄的对象,服与古仁受尽欺凌。婴宁忍无可忍现身救之。服再见婴宁也大为开心,不肯再让婴宁离开。
12婴宁陷入两难,不知该不该离开。古仁跪求婴宁助服,并告之婴宁离去服更加失常…婴宁终不忍答应以服妻子之名留下,医治服。
13卿兰虽已嫁楚,但对婴宁嫉恨不减。如今眼看婴宁欲以服妻之名留下,更是不甘。遂与楚刁难婴宁,设下(酿酒及卖酒等生意难题)若婴宁出任何差池,则连同服,古仁一起赶出王家。婴宁明知对方刁难,依然答应挑战。
14楚欲利用服破坏婴宁成果,服虽智商尽失,听人指点,但凡伤害婴宁之事打死也不肯做,楚为此气结。婴宁眼见服为自己受苦,感动。发誓一定会保护服,将其变成正常人并为其夺回原有一切。(本集完)
第三集
1经过一番斗智斗力,婴宁终赢得挑战,不料楚与母反口不认帐,勾结县官,指婴宁与服婚姻无媒妁之言,乃属苟合,赶两人出门。婴宁为之气结,与古仁合作暗中吓楚等人。
2楚等以为得罪神明,请来风水师(婴宁所扮)指服不可离家,否则王府大难。楚害怕急寻服回,服坚持要和婴宁在一起,楚等无奈唯有求婴宁,以花轿迎娶入府,婴宁终成功留在王家,并与服正式结成为夫妻…
3雷神得知更为气恼,指婴宁引火自焚,要带婴宁走,但婴宁有服的结界保护,雷神奈其不何,雷神见好朋友如此执迷不悟,气得呱呱大叫,朋友义绝,有机会绝不会放过婴宁…失去雷神这个朋友,婴宁感到戚然。
4所幸如孩童般纯真的服,对婴宁的依赖和信任让婴宁感到窝心。婴宁以自制药酒为服治病,两人形影不离,感情如胶似漆,羡煞不少旁人,这让卿兰更是嫉恨。
5楚和母也想婴宁和服消失,于是在酒中下药。当婴宁发现为时已晚,服和古仁已将酒送出。县官喝下酒后昏迷,古仁和服被捉。
6婴宁出手救夫,不单救醒县官,还治好其多年旧患…不料县官收楚的钱,依然不肯放古仁和服。婴宁火大,教训县官及楚等人。令其等真的喝下毒药,下吐下泻…
7楚与母并未因此停手,买通县官欲陷害婴宁偷窃,不料上了公堂,婴宁小施法术,原本满口谎言的楚和母,竟将买通县官等所有真话讲出…在场众人皆傻眼,县官羞恼判楚觉母杖刑。
8楚与母气结,决定连服也一起害。用火,毒蛇等三番四次加紧加害信婴宁和服。但一一被婴宁识破,小施法术,楚与母次次落得个害人反害已,自食苦果的下场,过程让人渧笑皆非。兰对婴宁起疑…
9婴宁为医治服想尽方法,不惜施法逗服接受治疗,甚至现出真身,服不单不怕反觉好玩,更愿意配合婴宁治疗…二人玩得不亦乐乎…月老出现,警告婴宁人心难测,切莫露出真身,否则会影响与服姻缘,婴宁不以为然,相信服,也相信人。月老无奈…
10在婴宁的全心治疗下,服的智力也似乎有好转,同时婴宁发现自己已怀了身孕。楚,兰又嫉又恨,二人本已不深的感情更显淡薄…兰开始故意接近服。
11婴宁为服治疗之余,还为他人治病,婴宁的高超医术令兰开始怀疑婴宁不简单,在套得服话之后,终发现婴宁有不寻常力量…兰告之楚与母,二人母半信半疑,兰献计,请五行道人,但楚等不愿多花钱…
12楚等请来些地方道士,欲试婴宁,地方道士对婴宁根本不会造成威胁,婴宁玩心起,故意逗之…反将道士吓走。楚及母等终发现婴宁不像是人,遂重金请五行道人出手相助…
13古仁得知此事,告之婴宁,婴宁眼看服情况一日日好转,腹中胎儿一日日长大,感自己之前玩过头,决定不再惹事,带服离开暂避,不料出发的路上服和古仁出了问题,像似中了邪般追咬村民,无人能控制…婴宁傻眼。(本集完)
第四集
1服和古仁原来被人下咒,然婴宁却无法解开,眼看服和古仁被官员所捉,并判以火刑烧死,婴宁救夫不果,急,不惜破结界,招来雷神…求雷神救夫。雷神气结不肯,欲将婴宁带走,婴宁竟以死相向眼见婴宁如此,雷神无奈答应。
2雷神解开服和古仁的咒,以闪电雷鸣炸毁祭台,现身空中,县官等误以为触犯神明,吓的半死,服和古仁终得保命。眼看剩下半条命的服和古仁,雷神不忍将婴宁带走,给婴宁时限…婴宁答应。
3五行道人得知咒语被破解,认定婴宁不是妖即是魔,在要得楚大笔钱财后,亲自出山。经之前教训,服对楚和兰已有戒心,但依然还是被骗,引婴宁来到五行道人坛前。
4婴宁被五行道人以符阵围住,一时难以脱身… 服尚不知何事,觉得好玩,在古仁提醒下方知要对付婴宁,大惊,竟不顾死活闯入阵中救婴宁,服受重伤,令婴宁大为感动。符阵被破,婴宁取得主动权,遂与五行道人大斗法,五行道人大败,落荒而逃…
5就在婴宁带服返家途中,雷神拦住去路,限期已至。婴宁不愿丢下服,雷神动怒,服护妻再度被雷神击中,奄奄一息…婴宁愤然,要和雷神一搏。雷神指服现在傻,当清醒可能会回到以前的服,要婴宁早日放弃,免得将来后悔。婴宁相信服的好,同时服和古仁也誓死保护婴宁。各人真情触动雷神,终答应不再追婴宁,但当王母下令,则会屦行职责。婴宁答应。
6雷神离去后,服醒来竟因雷击恢复正常,婴宁又惊又喜…服想起楚等所为不耻,决定要取回自己的一切。
7服借为楚母拜寿之际,带着婴宁和古仁回到王家,服继续扮傻,设计引楚不打自招,讲出买凶杀服一事…服揭开楚阴谋,楚与母等苦苦哀求,婴宁不忍,代之求情,服终答应留其等在府。而卿兰扮可怜,指当日被楚逼婚,解除婚约。
8服取回自己原有的一切,与婴宁幸福快乐地等候新生命的降临,就在婴宁自觉找到梦幻的爱情,感此生无怨无悔之际。服在众人的吹捧下,渐变回了原来刻薄嚣张的大少爷,越来越不可爱了。这让婴宁感到忧心。
9另一方面,卿兰的阴谋开始显露…卿兰故意挑唆,放纵服,尽将其嚣张本性显露,婴宁察觉,要服远离卿兰,而卿兰反守为攻,抟得服同情,婴宁反被服认为小器…加上服对楚的不友善和刻薄,服和婴宁两人之间的矛盾渐起。
10婴宁再遇雷神,雷神守承诺不再为难婴宁,但一直留意婴宁和服之间关系,认为婴宁没必要再留下受苦,但婴宁坚持相信服,让雷神感叹。
11楚及卿兰表面分手,实则继续合作。两人暗中与五行道人勾结做手脚。服梦到婴宁幻化成鬼怪,大惊!…
12时卿兰与楚母同时诈话梦到家中有鬼怪,一病不起。然婴宁为其医治时,卿兰却故出间挑衅,一旦服出现则又装委屈,扮可怜…指受尽婴宁欺负。耍心计上婴宁彻底败给卿兰,完全无招架之力。
13婴宁气结,动怒…反被服认为不可理喻,同时服梦境中婴宁是鬼怪化身更加清晰,服开始怀疑婴宁有问题…服记忆一点点闪现,以前与婴宁的点点滴滴让服心中疑惑更深…
14虽有古仁劝慰,但服无法控内心恐惧,不自觉地对婴宁疏远。婴宁感到服的变化,一向爱笑的婴宁脸上笑容渐渐逝去。(本集完)
第五集
1卿兰见二人关系转疏,暗中心喜,在婴宁面前制造与服相好的假象。婴宁更感难过,婴宁虽感害怕,但依然相信服爱自己,二人会再好起来,为腹中胎儿,她愿意等,愿意忍。
2婴宁忍耐之际,卿兰加紧动作,故意灌醉服夜宿房间,让婴宁看到,婴宁伤心欲绝,婴宁找月老求助,月老也无法帮忙,只知指二人缘份将尽,若期限前服还无法回头,二人将永世不得再见。
3婴宁实在不愿就此放弃与服的一段情,希望做最后的努力,在缘尽的期限内服可以回头…此时服突然转性,竟不再怕婴宁,让婴宁又惊又喜,以为自己努力见效,心中再燃希望。
4原服在卿兰和五行道人的迷惑下,确信婴宁为鬼怪,决定作法为婴宁净化身体。而服并不知五行道人目的是欲除婴宁。服装作不再怕婴宁,古仁得悉服改变的真相,大惊,忍无可忍怒斥服。服恼羞成怒,反指一切皆婴宁自找…婴宁闻言心中刀割。
5婴宁为消除服心中疑虑,挽回两人的感情,决定面对五行道人,婴宁诈作不知,照服的安排下,进入了五行道人的祭坛…
6婴宁相信五行道人不是自己对手,然而五行道人这次有备而来,在符阵中死忍而不予反抗。婴宁本可熬过此关,不料中途动了胎气,法力不济,竟被五行道人逼出了真身。服惊恐万分,竟不顾将出世的孩子,不准婴宁接近…
7婴宁万万没想到对服付出真情,到换得如此下场,心如刀割,她终相信当日赤子之情一去不返,自己憧憬的爱情已四崩五裂,万念俱灰黯然而去。
8婴宁刚走,服则被楚,兰绑起,原一切都是楚计谋,志在逼走婴宁杀服夺王家…服此时方知中了计,终醒悟过来,想起当初为寻婴宁离家遇刺,在很早之前他已爱上婴宁…服后悔了…
9服挣扎逃脱,发疯般地寻找婴宁,终在山谷小屋找到了将临盆的婴宁…服向婴宁忏悔,时楚,兰等带着五行道人追来,誓杀婴宁。
10婴宁作动,服拼死护妻但不是对手…眼看婴宁和服将死在五行道人手下,雷神出现,楚,兰等得到应有报应,但与此同时服与婴宁的缘份也尽,雷神敕令婴宁返回天界…
11婴宁求雷神等为服生下麟儿之后再回天界…此时此刻婴宁依然心系服…服心如锥刺,后悔莫及…跪求婴宁和雷神再给自己一次机会…但一切已经太晚了,雷神感叹不已…
12婴宁将初生的儿子交给服,心愿已了,毅然返回天庭受罚…服继续留在人间,成为说书人,带儿子四下向人讲述妖,神重情,而人却不懂得珍惜的故事…(人总是在错误发生后才知道后悔,在失去后才懂得珍惜,这也许就是人和神或妖最大的不同)。
(本集完)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