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先秦。篆刻兴起于先秦,兴盛于汉,衰落于晋,失落于唐宋,复兴于明,复兴于清。距今已有3700多年的历史。篆刻,在起源至今37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历经十余个朝代。在这个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篆刻艺术经历了两个高度发展的历史阶段。“篆刻”在中国的历史要晚于中国书画的历史。“篆刻”的艺术性萌芽于宋元时期,其目的是艺术,其创造者是文人,是艺术创作。
2篆刻美术是书法与篆刻相结合制作印章的艺术。和书法一样,是汉字特有的艺术形式。篆刻有3000多年的历史。它起源于夏商,兴盛于秦汉,衰落于唐宋,复兴于明清。至今已形成篆刻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宏大局面。印章起源于中国古代用来在陶器上压印图案或符号的“图章”。陶器的出现成为人类社会从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首先,人们广泛使用陶器,并在上面绘画和制作图案。其中,用于复制陶器上压抑的图案和文字的陶印,与印章的初始形态相似,被认为是古代印章的起源。可以说陶瓷印刷的艺术自古就有,新石器时代末期的浙江前山阳遗址和杭州老鹤山遗址都有陶瓷印痕出土。其中,河南舞阳出土的“贾湖遗址”中雕刻的原字为“十”的陶塑,被视为古代玉玺的代表作。
3篆刻的作品都是印章,但不是所有的印章都是篆刻。有些印章虽然有很多审美因素,但基本都是实用的;篆刻作品可能有实用价值,比如藏书、名家印章等。,但基本都是艺术,用白话来说,最早的印章几乎等于现在的普通印章。和银行印章一样,它的作用是取信于民;后来开发的篆刻主要功能是用于艺术欣赏,多用于字画篆刻或篆刻展览和篆刻收藏。
篆刻作品也分好与坏,这对于普通的消费者,不是很容易判断。如今的艺术品市场上,篆刻作品的质量良莠不齐,诸多刚入道的年轻人,无绘画书法基础,操刀即上,虽篆刻质量粗拙,但以价格低廉取胜,实无任何艺术价值, 篆刻没那么简单,别再说“帮我雕一块石头”啦!
为客人篆刻,他们多半十分多钟搞定,看其吹吹打打、生龙活虎、不亦乐乎,其实空无一物,唯作秀换钱尔,对付老外当然是绰绰有余的,其更类似于贪玩的小学生,大字乱爬,赶紧完活,为的是省下时间快点出去玩,只不过他们为的是利益,也没有那么多闲工夫用在“爬字”上。这种态度实际上不利于篆刻这门古老艺术的长期发展, 民国时期篆刻家润例品读,名人篆刻价目解读及趣闻 。
因启功和 白石老人 等等篆刻名家篆刻的字多半个性十足,貌似歪歪扭扭,实则风骨犀利。而现今的很多年轻人也以此借口。刻的字也是歪歪扭扭、粗细不均、内分泌失调。美其名曰: 这就是风格,大师都这样。 实则不然,他们三脚猫的功夫只能拿大师来堵枪口。
其实,一名底蕴深厚的篆刻师,是要经过多年的艺术审美磨练的,且对篆刻这门艺术有着深厚的情感,每一个作品他本人都本着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心思,其人绝不恃才傲物,乱刻应付了事, 方去疾治印印谱,方去疾原石金拓,方去疾篆刻欣赏 。
通常知名的篆刻家,篆刻作品个人风格明显,构图常不工整,但细细品味,构图如画如诗,布局节奏卓然朴现。
一般情况下,区别有好的篆刻和粗制滥造的篆刻也较为简单:
请人篆刻之前,先看其本人的作品,看的时候要注意,别走马观花,选定一方后,就仔细看,多从细部着手,就是运用简单的美术常识便可。即: 构图是否协调,布局是否合理,刻的字的含义和表现形式是否统一 。如果发现,刻得乱七八糟,不如你小时候爬的字好看,就不用再费时间和金钱。
如果您是个外行,更建议选择工整的篆刻效果,即字体对称整齐,但不呆板。高级的篆刻师都可以刻制。您可以要求篆刻的人刻字要工整。如果他不会刻工整的篆刻文字,可以肯定其本人无篆刻基础,多半属于滥竽充数之人。
印章有收藏价值。
印章的收藏自古有之,而在清末及民国时期,印章的收藏更是形成一种热潮,一些具有影响力的藏家辈出,其中就有丁辅之、张鲁庵、华笃安、高络园、葛书徵等印章收藏大家,以及近代钱君陶等人。近年,随着印章拍卖的兴起,名家篆刻、印章逐渐为藏家所关注,市场行情也在不断攀升。
但要注意,多年来名家篆刻、印章在拍卖市场中因为藏品鉴定、征集等各方面原因,一直是零星的依附于文玩杂项专场之中,使得印章收藏很难成为系统性的收藏。
篆刻和书法价值比较来说,同样的名气地位的作品来说,肯定是国画更值钱。因为篆刻作品可以复制,篆刻刻出来只需要沾上印泥盖好就是一幅作品,而书法具有唯一性,书法家需要一气呵成,没办法写出一模一样的不同作品。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有篆刻这门独特的艺术。篆刻最早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发展至今,篆刻已经历经了十余个朝代,在这之中又反复经历了数次衰败,发展至今有三千七百多年的历史。
想要真正了解篆刻,我们得先了解篆刻的定义。篆刻的“篆”宇,古代写作“_”,在《说文解字》,是这样定义的:“圭璧起兆,_也。”因此,_指的是玉的意思。只不过后来,竹帛成为了通行的书写工具,篆的形符也从“玉”改从“竹”。至于“刻”字,指的是用刀子挖、镂刻的意思。组合起来,篆刻的意思也就明朗了起来,因此,篆刻指的是在玉石上镂刻的意思。
篆刻是一门与书法密切相关联的传统艺术。要知道,一个优秀印章的篆刻首先离不开的就是经过精心设计的书法印稿,这之后,才需要篆刻者用自己精心的刀法进行生动传神的雕刻。可谓是“方寸之间,气象万千”。在秦汉时期,篆刻的作品都多为帝王使用的“玉玺”或是达官显贵使用的“印”或是“章”,篆刻也一度被认为是身份的凭借和权利的象征。
在漫长的历史中,篆刻曾经历过两个全盛时期。一是秦汉时期,这时候篆刻的主要材料多为一些较名贵的金银玉石等。二是明清时期,这一时期的篆刻艺术具有流派纷呈的特点。并且也正是在这一时期,石材被广泛用来作为篆刻的原料。出现了诸多如丁敬、吴让之这样的著名雕刻大师。而到了近现代,更是出现了吴昌硕、齐白石等著名雕刻大师。由此看来,中国的篆刻历史实在是精彩纷呈。
篆刻艺术是书法、章法、刀法三者完美的结合。一方印中,既有豪壮飘逸的书法笔意,又有优美悦目的绘画构图,更兼得刀法生动的雕刻神韵,可谓“方寸之间、气象万千”。
篆刻,一般指在印章上刻制文字的方式。其字体多以篆体为主,故称篆刻、玺印、印、印章等。从近代考古发现的实物来看,早在殷商时代,人们就用刀在龟甲上刻“字”,这些文字刀锋挺锐,笔意劲秀,具有较高的“刻字”水平。可知篆刻至今已有两三千年的悠久历史。战国时期的古印已经达到相当高的艺术水准。战国以前的印章统称为“玺”,秦统一后,规定只有皇帝的印才能用玺,官员和百姓的印章只能用印。以后封建社会中历代王朝大体沿袭这一制度。汉代开始出现在官衔下加“章”或“印章”的印,如“广汉大将军章”等。而唐武则天,因“玺”同息灭的“息”谐音,遂改称“玺”为“宝”,如“皇帝之宝”等,此外,还称作记、朱记、图章等。
先秦及秦汉时期,人们就多用印章来封印物品,如简牍写的信要用封泥封住,然后在上面盖印,防止私拆。用纸写信后,这一习惯依然留存下来,只不过封泥被朱红色的印泥取代。此外,印章也常用作商业上交换货物时的凭证。在政治领域中,印章更是十分流行,官印成为了权力的一种象征。特别是唐宋以后,大小官印十分普及,但唐宋以前,印章上的篆刻主要出于实用的目的。宋元以后,文入画盛行,诗、书、画、印结合,印章逐渐成为了书画艺术中木可或缺的一部分。但直至明代以前,篆刻艺术主要还是作为书画的一种附属品而存在。真正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并与书法一样具有独立的欣赏价值,是在明清时期。这一时期,印章的字体、章法、刀法、内容等都真正趋向了尽善尽美。
印章上的文字最早是与当时通用的字体相一致,战国时采用的是各大篆、籀文,秦用李斯的秦篆,秦汉以后,扩大了印章上的字体范围,出现了缪篆、鸟虫篆等多种篆体。隋唐以来,不仅沿袭使用篆体类文字,而且把隶、楷甚至甲骨文等字体也应用于治印,而篆文始终处于主导地位,直至今天。
印章的字体多用篆书,篆体是先秦和秦代的常用字体,篆字不太易认,要辨识它需要一定的文化修养,对欣赏者而言具有一定的挑战性,而时间的久远又使得这种字体别具一种历史沧桑意味。
印上的字与字、行与行之间的布局安排一般称为章法,章法美观自然,会使得印章饶有情趣。印章不仅要写还要刻,因此,刀法也成为印章好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刀法一般分为冲刀和切刀两种:冲刀速度快,切刀速度慢;冲刀一泻千里,切刀稳健雄强;两种刀法配合使用,刀刻线条之中就蕴含着一种美感。再从印文内容看,文人书画家因为其自身的修养,常常喜欢在印章上刻一些成语典故或诗词佳旬,使得印文本身也充满了文化情趣。
印章的用材最初以铜、金等金属材料为主,这与当时印章大多为铸冶而成是分不开的。亦有少量的犀牛印、象牙印、玉印和石印。古玺印一般比较扁小,并雕有坛、台、龙、虎等各种形态的印钮,通常挂在腰带上,以便随时使用。先秦古印用材、形制,各随其便,并无定制。秦以后,宫印有明确规定。印章的材质是区分官阶的标准。其等级次序为:玉最贵,一般为皇帝所专用,金次之,银再次之,一般官吏只能用铜印,私印印材则没有这么多讲究。隋唐以后,官印渐大,印材也渐渐丰富起来。
篆刻艺术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两个高度发展的历史阶段。一个是战国、秦汉、魏晋六朝时期,这一时期的篆刻用料主要为玉石、金、牙、角等。它被称为“古代篆刻艺术时期”。另一个是唐、宋、元时期,由于楷书的应用取代了篆书,同时官印和私印从根本上分家,篆刻艺术走上了下坡路。是元代文人王冕发现了质地松软的花乳石,首先尝试用石头来代替铜制印章,为篆刻艺术的发展开辟了广阔天地。更有明代文彭、何震拔地而起,师承秦汉,大胆突破前人樊篱,穷尽毕生精力将篆刻艺术推上峰顶。
篆刻史上一般公推明代文徵明的儿子文彭为明清篆刻的开山祖师。文彭在任南京国子监时,偶遇赶只小驴替人驮灯光冻石的老人,文彭用两倍的价钱买下冻石,从此文彭就改用冻石治印。他的篆刻具有“开朝华而启夕秀”的承上启下意义,作品以安逸典雅、沉静清丽为基调,白文刻意追溯汉法,朱文则取宋元遗风而自出新意,并创立明代第一个篆刻流派“吴门派”(又称“三桥派”)。灯光冻石的广泛使用,使文人自篆自刻蔚然成风,明清篆刻艺术因此达到了繁盛。除此而外,文彭之印一改此前印章印面粗陋、不讲章法、字形僵化、字体怪诞等弊病,而着意追摹秦汉古印自然古朴之风,且刀法娴熟,以刀代笔,刀笔结合,篆刻与书法融合为一。另外,文彭还首创印章边款,他在印的一侧刻上字号、年月等文字,丰富了印章内容,也使边款成为印章的一道独犒风景。
如果说文彭开创了篆刻新风,那么他的弟子何震就将这种新风真正发展成为了一种艺术取向。何震与文彭的关系亦师亦友,既受文彭影响,又往往自出新意。他的印文充满着文人雅士的情趣风格,如“放情诗酒”、“沽酒听渔歌”、“听鹂深处”、“云中白鹤”、“渔烟鸥雨”、“笑谈间气吐霓虹”等,完全抛弃了印章的实用性,而进入自娱的审美境地。何震还把文彭边款之法进行了改进与推广。文彭印的边款字稍显肥大柔软,何震则用单切刀刻边款,线条凌厉厚重,艺术性明显提高。何震还特别提倡篆刻字体的规范,他的篆字“无一讹笔”,为后世树立了榜样。他出版了篆刻史上第一本个人印谱。何震的篆刻名闻当世,自都市至边塞,都有人以得他一印为荣。据说他的印在当时“片石与金石同价”,摹刻者众多,也因此学者甚众。何震是江西婺源人,婺源在明代属安徽徽州,他开创的这一流派因此被称为“徽派”或“皖派”,是历史上最早的文人印派。
在这以后的一段时期内,篆刻艺术流派纷纷涌现,到清代达到了艺术的全盛期。由于清代金石学盛行,不少学者都致力于碑石文物及古文字的研究、著述及传播,无形之中扩大了篆刻的视野,使得清代篆刻形成了“云间派”、“莆田派”、“扬州派”、“如皋派”、“虞山派”等众多流派,其中影响最大的当属“浙派”和“徽派”,也出现了程邃、丁敬、邓石如、黄牧甫、赵之谦、吴让之等篆刻艺术家,直至近现代篆刻大师吴昌硕、齐白石,这些篆刻大师如影随形,书写了一部完整的中国篆刻历史。
丁敬。号梅农,终身以卖酒为业,淡泊名利。他的艺术修养十分全面,诗、书、画兼得,还精通古文字,而且富有个性。丁敬之印继承文彭、何震之风。而又变其秀雅为阳刚,运刀独具一格,追摹秦汉而又师心自创,刀法切中兼削,每一线条都是用切刀多次提按起落而成,既具有起伏顿挫的节奏,又富有立体感,这种刀法遂成为浙派篆刻的独有技法。丁敬之印朴拙而富有个性,充满着印主人愤世嫉俗之情,如他有一方自文印章,印文为五言诗:“下调无人采,高心又被嗔。不知时俗意,教我若为人?”刻画的正是丁敬不入俗流的孤傲形象。印风厚重古拙,字的线条粗短,填满了整个印框,留红很少,呈现出一种卓尔不群的个性。丁敬之后,又有蒋仁、黄易、奚冈、陈豫钟、陈鸿寿、赵之琛、钱松等七人继承和发扬了丁敬刻印之法,因这八位印家都是杭州人,故被称为“西冷八家”(“西冷”位于杭州西湖附近),也总称为“浙派”。
邓石如是碑学书家巨擘和篆刻大家,安徽人,出身寒门,一生布衣,浪迹江湖,不慕名利。他勤奋刻苦,全心倾注于琳琅满目的碑拓之中,花5年时间临摹几百本碑帖,学成了篆书,花3年时间学习隶书,终成一代篆刻大师。他在书法上苦心钻研,悟出了“求规之所以为圆,与方之所以为矩者”的妙理。并运用到篆刻艺术上,创造了“圆劲”一派,后人称为“邓派”(也称“皖派”)。邓石如晚于丁敬,他的篆刻早期师法何震的“徽派”,后自己加以创新。并吸取罗聘“刚健婀娜”的画梅理论,将其意韵注入自己的篆刻创作中。邓石如刻印多从书法中吸取营养,以隶入篆,以篆入隶,吸取魏碑书意,将石鼓文、汉碑碑额上的一些笔法用到印章上,“印从书出,书从印入”,使印文显得灵动圆转而又不失阳刚之气。名作有“春涯”、“雨丝风片,烟波画船”、“江流有声,断岸千尺”等。有些作品颇具巧思,如“完白”之印(邓石如号完白),布局安排十分独到,“完”字优雅地舒展开来,“白”字则有意扁平下去,但“白”字首笔弯成三折,看去似乎与“完”的最后两笔嬉戏玩耍。印面章法疏密适度,充满情趣。他把篆刻与书法紧密联系起来,其篆刻艺术成就对我国篆刻发展史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时至晚清,篆刻风格更为多变,以赵之谦为代表的“赵派”有意识地从古镜、汉砖、钱币、记版、铜器铭文等器物上,取法笔意,融会贯通,再运用到印章上,使得印章面貌变得更为多样,美不胜收。而能兼具诸派之长,集大成者当推吴昌硕。
吴昌硕是清末书画大师,他在篆刻上的成就是把诗、书、画、印熔为一炉,开辟了篆刻艺术的新境界。他的篆刻从浙皖两派入手,也曾取法邓石如等前辈篆刻家,还从秦砖、汉瓦及古铜器铭文字形中学得结体的自然妙趣,刀法冲切兼用,布局比前人更加精工,篆文线条因表现内容的不同随之变化,结构不求四平八稳、均匀工整,而是强调参差错落的自然态势和起伏顿挫的奇趣风姿,从而创立了一派新风,被后人尊为“吴派”。与丁敬、邓石如等前人相比,吴昌硕以书入印的特点更为突出,如果说丁敬、邓石如等人还能看出刀刻痕迹的话,吴昌硕之印已完全称得上是书法精品,书与刻已融会无迹。代表作如朱文印“破荷亭”,三字左右布局,“亭”字独占一列,“破荷”二字一列,布局左疏右密,单看“亭”字又是上紧下疏,但下半部线条悬垂凝重,与右边两罕相呼应,三字都紧贴印的边框,字的边缘线条有些直接与边框重合,印面字体苍劲古朴,其边款刻阳文“古铁印高浑一路阿仓”。字体则潇洒自得,印侧刻一打坐的侧身头陀,上面参差刻了一段禅家偈子:“道日昧,步日退。面无可观,示人以背。”此印从章法到印文,独具匠思而又天然成趣,真正是大师手笔。吴昌硕的印风在清末以后影响巨大,盛名传及海内外,日本书人也尊他为自唐后篆刻第一人。
篆刻在清代的发达还直接催生了印社的产生。1904年,浙派篆刻家丁仁、王褪、吴隐、叶铭等发起创建了以“保存金石、研究印学、兼及书画”为宗旨的“西泠印社”,1913年,吴昌硕任首任社长,盛名之下,精英云集,日本、韩国的篆刻之风的兴起也多受惠于此。在近一个世纪的时间里,马衡、张宗祥、沙孟海、赵朴初、启功等名家都分别担任过西泠印社的社长,西泠印社成为了海内外研究金石篆刻的第一名社。
近代因考古学的兴盛,加之西泠印社的建立,篆刻的创作异常活跃。当时有吴昌硕、丁辅之、陈衡恪、赵石、齐白石、赵时棡、乔大壮、王提、邓散木、钱瘦铁、来楚生等诸家知名于世。然论其流派风格影响深远者,当推齐白石、赵时棡、王禔三家。近代篆刻继承了明清文人篆刻的传统,然而在技巧上更精能,取材止更宽大,境界上也更奇伟。总之,近代篆刻使篆刻艺术蔚然独立,更加波澜壮阔、虎虎有生气。
齐白石字濒生,号三百布印富翁、借山吟馆、寄萍堂主人、老萍、借山吟馆主者、杏子坞老民、木人、木居士等,白石是借用湖南湘潭老家村庄的名字。齐白石是一位木匠出身而又诗、书、画、印均卓绝出众的艺术家,他自认篆刻第一、诗词第二、书法第三、绘画第四。齐白石的篆刻作品章法强调疏密,空间分割大起大落,单刀切石,大刀阔斧,横冲斜插,极富猛利狂悍、痛快淋漓之魅,创造出一种“写意篆刻”的独特风格。
如此,中国的篆刻艺术在明清篆刻的努力实践下,佳作纷呈,成为独特的一帧艺术风景,卓立于艺术之林中。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