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印章上刻什么字好?

在印章上刻什么字好?,第1张

印章主要刻以下几种字:

1、姓名印:

以印主的姓名入印。它是取信之物,在日常生活中是不可缺少的,尤其是书画艺术家。因为姓名印在他们的作品中是重要组成部分,一幅作品可以无款但不能少印,无印则不能称为完整作品。

2、字号印:

字号是古代文人的癖好,除了有一个正式姓名外,还要给自己起几个字、号或多个别号,以示风雅。

3、斋馆印:

斋馆印也是文人喜用的一种形式,书画家常用它与姓名、字号印相配盖于书画作品上。

4、肖形印:

印章篆刻艺术形式的组成部分,有两种形式,一种为纯图案,另一种为图案加文字。

印章刻字注意事项

印章讲究阴刻和阳刻,阴刻实际上字是凹的,阳刻的字是凸的。往往这两种刻法,有的人喜欢阴刻,因为简单一点,阳刻,复杂一些。

实际啊对那些技法纯熟的那些技师来讲,两种都很容易都很好刻。但是到底刻什么体,我一般建议刻小篆体,而不是隶书,不是魏碑,不是楷书更不是行草。对于自己的名字要尊重,尽量用小篆体,这样的人感觉很豪华很大气很有文化。

印章基本常识:

印章的内容很广,特征也因不同的印材而异,刻法也有种种术语,了解这些知识对于收藏和鉴赏都有很大用处。下面就简单介绍一些常识。

1阴(白)文印、阳(朱)文印、阴阳间文印。印章上文字或图像有凹凸两种形体,四下的称阴文(又称雌字),反之称阳文。但古代的称法和现在正相反,因为古人是按照印章印在封泥上的印记来称阴阳文的,在封泥上呈现的阴文,在印章上却是阳文;在封泥上是阳文的,在印章上却是阴文。因此,为了避免误会,就把阴文称为白文,阳文称为朱文。有的印章中杂有白文朱文,就称“朱白间文印”。一般说来,古印中多为白大印,字体幽雅有古意,笔势壮健,转折处宜一气呵成。白文印字体一般肥而不失之于臃肿,瘦而不失之于枯槁,得心应手,妙在自然,最忌矫揉造作。朱文印始于六朝,盛行于唐宋,字体清雅,笔锋尽露,但笔迹不能粗、粗则显俗气。

2铸印、凿印。金属印章,不论官私,一般是先雕泥范,然后用翻砂法或拔蜡法冶铸而成,这就称为“铸印”。古代印章大多是连印文一起铸成的。非金属印如玉石等,不能冶铸,只能用刀凿刻。也有金属印章先铸成形,然后凿刻印文的,一般称这种印为“凿印”。凿印有工整和粗劣之分,有官印因急于封拜,不待范铸而匆匆凿成应用、因而被称为“急就章”。

3两面印、多面印、子母印。一面刻字,另一面刻姓名,或一面刻姓名,另一面刻职位称号,或一面刻姓名,另一面刻吉语、图像等,凡两面都刻有印文的则称为两面印。多面印即类推。两面印、多面印一般不能有印钮,只在中间凿一小孔以便穿带,所以又称“穿带印”。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印章套在一起以便携带的称为“子母印”或“套印”。

4名印、字印、名字合印、总印。古人认为印章是作为信用的象征,故把名印作为正印,字印作为闲印杂用。名印就是只刻姓名,一般只在名下加“印”、“印信”、“印章”、“之印”。“私印”等字样,而“氏”字与其他的闲字杂字都不用,用之则表示不敬。字印亦称表字印。汉晋时代的字印必连姓,后代或连或不连。字印一般只加“印”字或姓字,如“赵氏子昂”。姓名、字并刻为一印的称为“名字合印”。也有将籍贯、姓、名、字、号、官职等并刻一印的称为“总印”。

5回文印、横读印、交错文印。回文即用来处理两个字的名印和字印,即可以防误读,又可使名的二字连为一体。其方法是把“印”字放在姓下,且在右,名的二字都在左,回环读之,则为“姓某某印”,而不读为“姓印某某”。如“王从之印”四字,若通常刻法,不用回文,易误为姓王名从,看不出为姓王名从之。横读印、交错文印极少见,一般只用来刻官衔和地名。如“司空之玺”,“司空”二字刻在上,“之玺”二字刻在下,这就叫做横读印。交错文印就是以对角顺序而读。

四个字的,第一个字在右上,第二个字在左下,第三个字在左上,第四个字在右下。如‘“宜阳津印”,“阳”字在“津”字下,“律”字在“宜”字左,但容易误读成“宜津阳印”或“宜印津阳”。

6书柬印、鉴藏印。书柬印在古代比较流行。秦汉至南北朝时采用泥封,泥封后钤有印章,但一般只用名印。至后来则用“某人言事”、“某人启事”、“某人白事”、“某人顿首”、“某人敬缄”等印刻,这些都是书柬印。鉴藏印是收藏书画的印记,始于唐代。唐太宗有“贞观”二字连珠印,唐玄宗有“工元”二字长方印。这两颗印虽未标明鉴藏字样,但却是鉴定性质的,是最早的鉴藏印。宋代以后鉴藏印的内容丰富起来,而且篆刻和用料都十分精美,大有后来居上之势,为收藏家所青睬。其次,通过鉴藏家的鉴藏印还可考订古代珍贵书画的流传情况。其文有“某人家藏”、“某人珍赏”、“某郡某斋(堂、馆、阁)图书记”等。不少印谱中也收了鉴藏印。

7玉印。印材中以玉最为珍贵。其质地坚洁润密,不磨不磷,可毁损折断而不可破坏其纹理。因此古人多喜佩带玉印,其意一取君子佩玉,一取玉之坚贞。玉以越古越贵,一些商贾为欺市获利,常把新玉放人油锅中炸脍,使之成古色。

8金属印。指用金、银、铜、铅、铁诸金属刻成的印章。金银质地太软,不易上刀,笔锋更难显现,因此一般的铸印时都掺以铜,不但易于成形,也易于镌刻。通常所说的金银印大都是涂金涂银的,纯金纯银的比较少见。官印中金银是用来区分等级的,私印中用金银的不多见。由于金银印刻则腻刀,字迹柔而无锋,从收藏与鉴赏的角度来看没有什么大的价值。铜印字迹壮健,带有回珠。方法上有凿有刻,亦有徐金上银的。铅印、铁印,古代除巨印用之外,一般不多见。明朝时,御史大夫用铁印,取其刚直无私之意,但铁容易生锈腐蚀,故流传的绝少。

9象牙印、犀骨印。牙印,汉时有官印,宋以后多作私印,以象牙为材料,其质柔软韧腻,难中刀法。刻朱文则尚可见笔锋,白文则无神气。因此,篆刻家和收藏家对牙印都不太珍爱。象牙忌鼠味民便,一遇鼠尿则立即现出黑斑,直至底部,而且永远除不掉。又畏热气汗水,即使有牙印也不常佩带。犀角印,惟汉二千石至四百石官以黑犀角为印,别的很少用,其质地又粗又软,时间一久,则会变形。其他有以牛羊等的腔骨角为印的,这在民间较为流传,官印和富家极少用,有关的记载也尚未发现,故始于何时还说不清。”

10水晶印、玛瑙等印。水晶质地硬而脆,不易刻,稍用力则断,刻成的文字滑而不涵。玛瑙的质地比五更硬,是诸印材中最难镌刻的一种材料,刻成之文又显得锋芒尽露,缺乏温雅之气。瓷印唐始有,宋渐广,硬而不易刻。珊瑚易裂,翡翠易断且硬。总之,水晶等印,雕刻不易,作印章实为事倍功半,收藏家与鉴赏家也只把它们作一种点缀品来把玩。

11竹木印。木印一般用的是黄杨木,此木容易上刀又不疏松。梅根、竹根、瓜蒂、果核等也可用来刻印。竹根直选择坚细无裂纹的,如果两节间距适宜,根节又呈规则性分布,则非常美观,足供珍玩。核则以广东的榄核为贵(榄比橄榄大,不可食),质地坚韧,其他大都软,只可削刻,难尽篆刻之美。竹木印可雕成各种形状,集工艺品与印章为一身,因而也是收藏家与鉴赏家所网罗的一个范围。

12印钮、印绶。印背上高高隆起的,打有眼孔用来穿带部分就叫做印钮(纽)。早期印章钮形质朴,只在背面雕刻成凸起的形状,横穿一孔即可,后人称之为“鼻钮”。随着印章和雕刻技术的发展,印钮的制作也越来越精美,种类也越来越多,大都是禽兽虫鱼等动物,如龙钮、虎钮、螭钮、龟钮、辟邪钮,又有曲钮、直钮、泉(古铜钱)钮、瓦钮、桥钮、斗钮、坛钮等。有的印章无钮,就在印章的四周刻以山水人物,称为“薄意”——薄刻而有画意。印绶就是指印钮上穿的带子,古代多用绵帛为之。秦汉以后,官印印绶的颜色差别都有一定的等级区别,不可僭越。

总之,印章的收藏与鉴赏一般包括三个方面:印材品种、形状特征和文字篆刻。印材品种已有详述。形状特征主要包括印面和印钮,而篆刻文字在形式上则有古文、大篆(籀)、小篆、八体书、六体书的区别。从神韵上则又要看印中每字的篆刻是否连贯(篆法),布局是否合理、美观、新颖(章法),每一笔划是否丰神流动,或庄重典雅或滞涩等(笔法)、用刀是否力度合宜,充分体现笔锋和书法神韵。以及镂刻深浅是否合宜(刀法),这四法又要涉及到专门的篆刻学方面的知识了。

http://wwwcstanetcn/changshi/changshihtm

汉代印章钮式很多,有动物类,如龟、马、羊、鱼等;仿建筑式样的如桥、坛、台;器物式的如泉、斗、瓦等二十余种,这都与当时佩带者的身份有关。同时印钮与质地材料和系结在印钮上的绶绳的颜色等区别,显示出佩带者的官阶等级。如《汉归仪》中制订说:皇帝用璃虎钮,皇太子、列侯、丞相、丞尉三公前后左右将军及秩比二千石的官用龟钮;千石,六百石,四百石至二百石以上的官用鼻钮。东汉光武帝更制定了印绶的颜色,《文献通考》:「 ”御史大夫,银印、青绶,凡吏秩比二千石以上皆银印青绶,光禄大夫,无秩,比六百石以上,皆铜印,墨绶,大夫、博士,御史,谒者郎,无秩,仆射,御史,治书,尚符玺者,比二百石以上皆铜印,黄绶。”由此可知其品秩关系。私印并没有严格的钮式规定。钮不仅系上绶带(或绳带)可以佩在腰间,同时各种样式也增加了装饰之美,现将各种钮式简介如下: 1、鼻钮 这是造型最简单,也最通行的钮式。由战国到明清官私印中都有,到近世也还流行。其特点是钮和钮上穿孔都较细小,其形如鼻,汉代以后,鼻形逐渐加大,但其穿孔仍较细小。故后世称之为鼻钮。《勮右尉印》为西汉官印,《别部司马》为东汉官印,《臣鲵苍》为私印。 勮右尉印 别部司马 臣鲵苍 2、瓦钮 这是鼻钮的一种发展,形如覆瓦,在印台中部,故称瓦钮,钮孔较鼻钮宽大。官私印中均有用之。 孙千秋印 3、桥钮 这是由瓦钮发展而来,其形特点是钮的跨度更大,长与印边相接,形似石拱桥,故称桥钮。桥钮官印中少见,多用于私印。 □始光 4、坛钮 坛钮形如同垒起的有阶台的坛而得名,多见于汉魏私印中。图中两印之坛,虽都有三级,但高低仍各有差异。 陈端私印 王青肩 5、覆斗钮 覆斗钮,故名思义,像倒覆的升斗一样。它与坛钮近似。区别在于坛钮高起部份是有阶层的,覆斗钮高起的部份则呈陡直的斜坡状,汉魏私印,玉印中常见,如「 ”砀臞”、「 ”邵乃始”等玉印钮。 邵乃始 6、虎钮 虎钮,其钮形如虎。据史藉所传,皇帝、皇后,皆用白玉螭虎钮,取其威猛,以慑伏臣下也。一九六八年在咸阳出土的「 ”皇后之玺”白玉印,即为螭虎状钮。满城刘胜墓出土有螭虎钮印,惜印面无文字。 皇后之玺 7、驼钮 钮形似骆驼,故名。这是汉魏时专门授与北方及西北兄弟民族头领的官印的钮式。这大概与当地畜产特点有关。如「 ”汉保塞乌桓率众长”之钮印是。另在官私印中,汉至晋亦常见,如「 ”高鲔之印信”之钮,亦是驼钮。 汉保塞乌桓率众长 高鲔之印信 8、马钮 这种印钮极少见。在十六国时的赵国官印中有之。均较写实。如图「 ”亲赵侯印”之钮,即为马钮。1979年在黑龙江齐齐哈尔市发现的「 ”魏丁零率善佰长”印,亦为马纽。 亲赵侯印 魏丁零率善佰长 9、羊钮 羊钮同马钮情况基本相同,是颁授给西北少数民族头领官印的专用钮式,因西北草原,以马羊畜产特多,故取意为之。如「 ”汉匈奴守善长”之钮,即为羊钮。 汉匈奴守善长 10、狮钮 两汉私印中有取狮形作钮的。如「 ”刘镇”、「 ”郭尚之印信”等。其造型均较写实,细致。印面制作亦较为精致。 郭尚之印信 黄铜印章 黄铜仿古狮钮闲章 篆刻印章闲章 文房用品 ¥180 购买 11、龟钮 以龟形为钮的官私印很多,使用年代也较长。上至王侯,下及百姓均有之。《汉归仪》中有:「 ”丞相列侯将军,金印紫緺绶,中二千石、上千石银印青緺绶,皆龟钮。”由于时代不同,龟的形态也略有变化,汉代早期龟身平伏,颈部较短不伸出,如「 ”武猛都尉”印:「 ”□为私印”,缪篆印为东汉后私印,其龟钮足已较西汉立起。魏晋南北朝时,龟身作站立状,四脚着印背,腹下皆空,龟首亦作上昂,或背多隆起如弓形,如「 ”平远将军章”。 武猛都尉 □为私印 平远将军章 仿古龟钮印铜印章闲章 文房用品篆刻印章(T10-T18) 精品 包邮! ¥198 购买 12、蛇钮 蛇钮较少见。汉初官印「 ”彭城丞印”,曾用之。其形象为虺蛇。其后专为颁授与西南少数民族首领的官印印钮式,因西南多蛇,故以此为特征。如云南出土的「 ”滇王之印”,即为蛇钮。私印中如「 ”赵临”,半通印亦为蛇钮。 滇王之印 赵临 13、蛙钮 钮形呈蛙伏望状,此种钮仅见于汉私印。如「 ”王遂”印钮,可见其概貌。 王遂 14、鱼钮 鱼钮传世不多见,汉初「 ”泰仓”半通官印有之。东汉私印「 ”史少齿”,亦为鱼钮。 史少齿 15、乌钮 其钮形如蹲乌,仅见于汉私印,如「 ”挚顺私印”,即是一例。 挚顺私印 青田石龟钮印章闲章文房用品篆刻印章(Q01-Q09) 精品 包邮! ¥158 购买 16、辟邪钮 辟邪有除邪恶之意,古代多作镇兽用,形象略近于狮,而张嘴露齿。威严过之。传记中说「 ”广平侯印辟邪钮”。传世作品中仅见于私印中。如「 ”刘永信印”之钮即为辟邪钮。 刘永信印 17、鹿钮 鹿钮也较少见,仅见于私印「 ”靳君”一印。其造型、制作均较别致,精巧。 靳君 18、象钮 钮形为象作坐状,私印中「 ”丁苍之印”即是。其他私印中少见。 丁苍之印 19、犬钮 钮为一犬坐望状,汉私印中有之,如「 ”王宪私印”即是。 王宪私印 20、柱钮 钮形近似方柱体,柱上有小孔可以穿绶带,战国时已有之,汉魏沿用,图中第一方为柱钮两面印,顶部为「 ”张付”底为「 ”张文孟缣”;另一方钮体有纹饰。 张付、张文孟缣 大利旦中公 21、龙钮 龙钮,又称盘龙钮,《十钟山房印举》中有两方,一钮孔环在上,一钮孔环在侧,今选较大的一方,其钮孔在侧的「 ”白色同宜”一印为例。 白色同宜 仿古螭龙钮印章 铜质印章闲章 文房书画用品篆刻印章精品 ¥299 购买 22、泉钮 泉钮,亦称钱钮。多以汉代的「 ”五铢”、「 ”货泉”为之。如「 ”尹是”、「 ”王仆”等印。 货泉、尹是 王仆 23、环钮 此仿泉钮,龙钮之理,作圆环状,以便携带也。此种钮式极少,仅见汉「 ”黄神越章天帝神之印”。 黄神越章天帝神之印 24、钏钮 钏钮较环钮之环更大,即臂环,臂环为钏。为了携带方便,故在钏上加制印章。一物二用也。如「 ”日利”、「 ”门传”等印,均为钏钮也。 日利 25、钩钮 钩钮,即带钩上附有印章,理同钏钮。带钩是汉代衣服上配件,用于挂带佩物之用。 田则 26、觽钮 觽(音希),形曲而有尖锥,佩饰之物,用以解绳结,以象牙为之,先秦和汉代,以觽为印钮,实为方便携带,一物二用也。古玺中如「 ”长生敖”,「 ”南生徒”,汉印中如「 ”日利”等,即为觽钮。 日利 27、连珠钮 连珠钮即由连珠印组合而成为一体。图中「 ”李长宽”即为一例。 李长宽 连珠小印 印章闲章 篆刻印章(L01-L20) 多款可选 ¥198 购买 仿古龟钮印铜印章闲章 文房用品篆刻印章(T01-T09) 精品 包邮! ¥168 购买

印章,用作印于文件上表示鉴定或签署的文具,一般印章都会先沾上颜料再印上,不沾颜料、印上平面后会呈现凹凸的称为钢印,有些是印于蜡或火漆上、信封上的蜡印。制作材质有 玉石、金属、木头、石头等。中国印章是汉族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让我们 一起走进印章中的书法艺术。下面是我为你整理的关于印章书法作品,希望对你有用!

关于印章书法作品欣赏

 关于印章书法作品1

 关于印章书法作品2

 关于印章书法作品3

 关于印章书法作品4

 印章的基本常识

印章的内容很广,特征也因不同的印材而异,刻法也有种种术语,了解这些知识对于收藏和鉴赏都有很大用处。下面就简单介绍一些常识。

1阴(白)文印、阳(朱)文印、阴阳间文印。印章上文字或图像有凹凸两种形体,四下的称阴文(又称雌字),反之称阳文。但古代的称法和现在正相 反,因为古人是按照印章印在封泥上的印记来称阴阳文的,在封泥上呈现的阴文,在印章上却是阳文;在封泥上是阳文的,在印章上却是阴文。因此,为了避免误 会,就把阴文称为白文,阳文称为朱文。有的印章中杂有白文朱文,就称“朱白间文印”。一般说来,古印中多为白大印,字体幽雅有古意,笔势壮健,转折处宜一 气呵成。白文印字体一般肥而不失之于臃肿,瘦而不失之于枯槁,得心应手,妙在自然,最忌矫揉造作。朱文印始于六朝,盛行于唐宋,字体清雅,笔锋尽露,但笔 迹不能粗、粗则显俗气。

2铸印、凿印。金属印章,不论官私,一般是先雕泥范,然后用翻砂法或拔蜡法冶铸而成,这就称为“铸印”。古代印章大多是连印文一起铸成的。非金属 印如玉石等,不能冶铸,只能用刀凿刻。也有金属印章先铸成形,然后凿刻印文的,一般称这种印为“凿印”。凿印有工整和粗劣之分,有官印因急于封拜,不待范 铸而匆匆凿成应用、因而被称为“急就章”。

3两面印、多面印、子母印。一面刻字,另一面刻姓名,或一面刻姓名,另一面刻职位称号,或一面刻姓名,另一面刻吉语、图像等,凡两面都刻有印文的 则称为两面印。多面印即类推。两面印、多面印一般不能有印钮,只在中间凿一小孔以便穿带,所以又称“穿带印”。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印章套在一起以便携带的称 为“子母印”或“套印”。

4名印、字印、名字合印、总印。古人认为印章是作为信用的象征,故把名印作为正印,字印作为闲印杂用。名印就是只刻姓名,一般只在名下加“印”、 “印信”、“印章”、“之印”。“私印”等字样,而“氏”字与其他的闲字杂字都不用,用之则表示不敬。字印亦称表字印。汉晋时代的字印必连姓,后代或连或 不连。字印一般只加“印”字或姓字,如“赵氏子昂”。姓名、字并刻为一印的称为“名字合印”。也有将籍贯、姓、名、字、号、官职等并刻一印的称为“总 印”。

5回文印、横读印、交错文印。回文即用来处理两个字的名印和字印,即可以防误读,又可使名的二字连为一体。其方法是把“印”字放在姓下,且在右, 名的二字都在左,回环读之,则为“姓某某印”,而不读为“姓印某某”。如“王从之印”四字,若通常刻法,不用回文,易误为姓王名从,看不出为姓王名从之。 横读印、交错文印极少见,一般只用来刻官衔和地名。如“司空之玺”,“司空”二字刻在上,“之玺”二字刻在下,这就叫做横读印。交错文印就是以对角顺序而 读。四个字的,第一个字在右上,第二个字在左下,第三个字在左上,第四个字在右下。如“宜阳津印”,“阳”字在“津”字下,“律”字在“宜”字左,但容易 误读成“宜津阳印”或“宜印津阳”。

6书柬印、鉴藏印。书柬印在古代比较流行。秦汉至南北朝时采用泥封,泥封后钤有印章,但一般只用名印。至后来则用“某人言事”、“某人启事”、 “某人白事”、“某人顿首”、“某人敬缄”等印刻,这些都是书柬印。鉴藏印是收藏书画的印记,始于唐代。唐太宗有“贞观”二字连珠印,唐玄宗有“工元”二 字长方印。这两颗印虽未标明鉴藏字样,但却是鉴定性质的,是最早的鉴藏印。宋代以后鉴藏印的内容丰富起来,而且篆刻和用料都十分精美,大有后来居上之势, 为收藏家所青睬。其次,通过鉴藏家的鉴藏印还可考订古代珍贵书画的流传情况。其文有“某人家藏”、“某人珍赏”、“某郡某斋(堂、馆、阁)图书记”等。不 少印谱中也收了鉴藏印。

7玉印。印材中以玉最为珍贵。其质地坚洁润密,不磨不磷,可毁损折断而不可破坏其纹理。因此古人多喜佩带玉印,其意一取君子佩玉,一取玉之坚贞。玉以越古越贵,一些商贾为欺市获利,常把新玉放人油锅中炸脍,使之成古色。

8金属印。指用金、银、铜、铅、铁诸金属刻成的印章。金银质地太软,不易上刀,笔锋更难显现,因此一般的铸印时都掺以铜,不但易于成形,也易于镌 刻。通常所说的金银印大都是涂金涂银的,纯金纯银的比较少见。官印中金银是用来区分等级的,私印中用金银的不多见。由于金银印刻则腻刀,字迹柔而无锋,从 收藏与鉴赏的角度来看没有什么大的价值。铜印字迹壮健,带有回珠。方法上有凿有刻,亦有徐金上银的。铅印、铁印,古代除巨印用之外,一般不多见。明朝时, 御史大夫用铁印,取其刚直无私之意,但铁容易生锈腐蚀,故流传的绝少。

9象牙印、犀骨印。牙印,汉时有官印,宋以后多作私印,以象牙为材料,其质柔软韧腻,难中刀法。刻朱文则尚可见笔锋,白文则无神气。因此,篆刻家 和收藏家对牙印都不太珍爱。象牙忌鼠味民便,一遇鼠尿则立即现出黑斑,直至底部,而且永远除不掉。又畏热气汗水,即使有牙印也不常佩带。犀角印,惟汉二千 石至四百石官以黑犀角为印,别的很少用,其质地又粗又软,时间一久,则会变形。其他有以牛羊等的腔骨角为印的,这在民间较为流传,官印和富家极少用,有关 的记载也尚未发现,故始于何时还说不清。

10水晶印、玛瑙等印。水晶质地硬而脆,不易刻,稍用力则断,刻成的文字滑而不涵。玛瑙的质地比五更硬,是诸印材中最难镌刻的一种材料,刻成之文 又显得锋芒尽露,缺乏温雅之气。瓷印唐始有,宋渐广,硬而不易刻。珊瑚易裂,翡翠易断且硬。总之,水晶等印,雕刻不易,作印章实为事倍功半,收藏家与鉴赏 家也只把它们作一种点缀品来把玩。

11竹木印。木印一般用的是黄杨木,此木容易上刀又不疏松。梅根、竹根、瓜蒂、果核等也可用来刻印。竹根直选择坚细无裂纹的,如果两节间距适宜, 根节又呈规则性分布,则非常美观,足供珍玩。核则以广东的榄核为贵(榄比橄榄大,不可食),质地坚韧,其他大都软,只可削刻,难尽篆刻之美。竹木印可雕成 各种形状,集工艺品与印章为一身,因而也是收藏家与鉴赏家所网罗的一个范围。

12印钮、印绶。印背上高高隆起的,打有眼孔用来穿带部分就叫做印钮(纽)。早期印章钮形质朴,只在背面雕刻成凸起的形状,横穿一孔即可,后人称 之为“鼻钮”。随着印章和雕刻技术的发展,印钮的制作也越来越精美,种类也越来越多,大都是禽兽虫鱼等动物,如龙钮、虎钮、螭钮、龟钮、辟邪钮,又有曲 钮、直钮、泉(古铜钱)钮、瓦钮、桥钮、斗钮、坛钮等。有的印章无钮,就在印章的四周刻以山水人物,称为“薄意”--薄刻而有画意。印绶就是指印钮上穿的 带子,古代多用绵帛为之。秦汉以后,官印印绶的颜色差别都有一定的等级区别,不可僭越。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wu/65270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7
下一篇2023-07-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