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神赋图》描述了一个什么样的爱情故事?

《洛神赋图》描述了一个什么样的爱情故事?,第1张

顾恺之是东晋著名画家,字长康,博学有才气,擅长诗赋、书法,尤其精于绘画,当时有“才绝、画绝、痴绝”之称。顾恺之精通画论,他的“迁想妙得”、“以形写神”等论点,对我国传统绘画的发展,影响很大,著有画论三篇。画迹很多,《洛神图》是他的一幅传世之作。

洛神赋图》以三国时代曹植(192~232)的名篇《洛神赋》为题材,用具体生动的形象完整地表现了赋的内容,也体出了这一历史时期新兴文艺理论中重视情感生活的要求。

《洛神赋》的背后有着一段悲婉曲折的故事:美人甄氏原是袁绍的儿媳,曹操打败了袁绍,得到了她。曹植热恋甄氏,但求之不得,她成了曹丕的夫人。曹丕篡汉后立甄氏为妃。后来甄氏因故被曹丕“赐死”,当时正值曹植来京朝拜曹丕,曹丕就把甄氏用过的枕头赏赐给了曹植。曹植回到洛水时,十分思念她,有感而作《感甄赋》,后来明帝将它改名《洛神赋》。它反映了封建社会制度下人们对爱情追求的无奈与向往。曹植借用神话来表达自己的痛苦。而顾恺之用传神的妙笔,向后人生动地描绘了这一段凄美而动人的爱情故事。

洛神赋图以三国时代曹植的浪漫主义爱情名篇《洛神赋》为题材,全卷共画4段,第一段描绘曹植与洛神于洛滨相会,第二段描写洛神与曹植若即若离的情状,第三段刻画他们在云车、轻舟上互赠礼物、畅诉衷情,第四段描写曹植满怀依恋地重登归途。在这四幅场景之间,画家又点缀了鸿雁游龙、彩霞鲜荷以及冯夷、屏翳等神话人物,使整幅画卷一气贯通,构成一长幅完整的画面。 在这一幅宏大的横卷场面中,顾恺之将山水、花鸟、人物画技巧荟萃一炉。我们能看到画面上种种匠心独运的痕迹。例如,洛神,鹤立一旁,在画卷的左侧,人物突出,看出是情节中的主角。曹植与随从们则据画面右角,形成群体场面,以繁映简,互相补托,既见出曹植梦见洛神女后痴心眷念的神态,又点出《洛神赋》的中心内容:这是一种想象中的境界,凡人与仙女,就是所谓的“仙凡阻隔”,本来就该有距离的――画面的距离,暗示了文学环境中的距离。

一、顾恺之的绘画激情与艺术构思 东晋顾恺之阅见曹植的《洛神赋》,深感诗赋通篇言辞美丽,人物描写动情,神人之恋缠绵凄婉,动人心魄,大为感动。遂凝神绘制出流传千古的名画《洛神赋图》。此卷一出,便成为千百年来历史上最有影响力和最为世人传颂的名画。《洛神赋图》,为绢本设色,采用连续图画形式画成长卷,纵271厘米,横5728厘米。画面通过曹植和宓妃(洛神)形象的反复出现,描绘两人之间的情感动态,形象地表达了曹植对洛神的爱慕和因“人神之道殊”不能如愿的惆怅之情。以“美人香草”的爱情抒发展示作者的政治追求。相传洛神原为伏羲的小女儿,因在洛河戏水溺死,后转型为主管洛水的女神,故为“洛神”。楚屈政治上失意,在《离骚》中诉说过他与洛神单恋的心路历程。传说屈原曾令云神丰隆乘云驾雾寻求洛神所在,并把兰佩解拜月老蹇修向其求爱,洛神则断然拒绝他的求爱,屈原失望。言其洛神虽然貌美却不懂得礼节。画卷开首展现出,曹植与他的侍从们,在暮色苍茫中站立洛水之滨遥望滔滔河水。他寄予着苦恋美丽的洛水女神,渐渐地出现在平静的水面。画面远水泛流,洛神则神情默默似来又去。洛神的身影传达出一种可望而不可及的无限惆怅。曹植在原诗赋中用“凌波微步,罗袜生尘”,形容洛神在水上飘忽往来的情景。仿佛见到思念已久的洛神,远处凌波而来的洛神,衣带飘逸,动态委婉从容,目光凝注,表现出关切、迟疑的神情。二人的思念之情溢于卷面,令人感动。又见曹植依然站在岸边,表情凝滞地望着远方水波上的洛神。那梳着高高云髻和被风扬起的衣带,使水波上的洛神犹如飘飘欲仙来自天界。她欲去还留,顾盼之间流露出倾慕的情怀。整个画卷洛神与曹植一再碰面,日久情深。无奈之下缠绵悱恻的洛神,最终驾着六龙云车,在云端中渐去,留下此情难尽的曹植,在岸终日思念,最后依依不忍地离去。这其中哭笑不能,欲前还止的深情令人心动感人肺腑。这是画中最为感人的一段描绘。渐渐离去的洛神回过头来,凝神幽思地望着曹植,表情是那么地万般无奈,似带有深重的哀怨和叹息;而曹植则静静地坐在那里,他的侍从也都默默地站着,连同周围的草木也一动不动,似乎曹植是无动于衷,然而透过他那平视的眼神,分明表现出一种“相见争如不见,多情还似无情”的落寞心态,周围的静烘托出他的孤独和无奈。画中两人“凭君莫语伤心事,尽在含睛不语中”。二、《洛神赋图》画卷的精妙之处 《洛神赋图》画卷,是顾恺之以魏国杰出诗人曹植的《洛神赋》名篇为蓝本,创作绘就的传世珍品,亦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现存《洛神赋图》画卷虽为宋代摹本,但它较为完整地保留了顾恺之的若干艺术特点和魏晋六朝时期的画风,被称为最接近原作的画卷。千载之下亦可遥窥其笔墨神情。全卷分三部分,曲折细致而又层次分明地描绘着曹植与洛神之间真挚纯洁的爱情故事。画面人物安排疏密得宜,在不同的时空中自然交替、重叠、交换,而在山川景物描绘上,无不展现一种空间美。《洛神赋》以浪漫主义手法,描写曹植与洛水女神之间的爱情故事。顾恺之以高度的艺术想象力河写神的绘画工力表达了原作的意境。赋中对洛神的描写,如“翩若惊鸿,婉若游龙”,“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皎若太阳升朝霞”等,以及对人物关系的描写,在画中都生动入神地得以体现。全画用色凝重古朴,具有工笔重彩画的特色。作为衬托的山水树石均用线勾勒,而无皴擦,这与早期画史的“人大于山,水不容泛”的时代风格极为相合。曹植通过发生在洛河上宓妃洛神的传奇神话故事,在想象的空间与的仙女洛神相遇,描述诗人对甄后的眷恋情感与对其悲惨遭遇的伤怀,以释放对情人的思念和政治上失宠的情怀。画面较好地传达了原赋的思想境界,可清晰地循迹原作所传达的思想,它是书画意境中毫不逊色的《洛神赋》。图卷无论从内容、艺术结构、人物造形、环境描绘和笔墨表现形式,都不愧为中国古典绘画中的瑰宝之一。全图设色艳丽明快,线条准确流畅,充满动感,富有诗意之美。用笔细劲古朴,恰如“春蚕吐丝”。山川树石画法幼稚古朴,所谓“人大于山,水不容泛”,体现了早期山水画的特点。三、洛神赋图艺术特点 宋代摹本《洛神赋图》,现存北京故宫博物院等多处。画卷通过 “美人香草”的爱情故事抒发展示作者的政治追求。《洛神赋》正是政治斗争失败以后情绪的转达。《洛神赋图》画出洛神凌波微步的美丽身姿,表露她“若往若还”的矛盾心态。奇异神兽具有强烈的神话气氛和浪漫主义色彩。顾恺之根据诗人曹植文学创作的主题思想,形象地塑造和安排情节,画出了一幅哀怨缠绵的连续画图。其人物神情刻画生动,主题内容突出,手法写实。线条简练飘逸,色彩典雅鲜丽。整个画面环境富于装饰性。顾恺之的艺术成就,体现了东晋时期中国绘画的最高水平。对当时或后世画家具有重要影响。原作描述的是诗人情场受挫,未能与所爱的人结合,而通过神话寓言,在想象的空间中让自己与洛水边美丽的仙女洛水神相遇,以释放自己对失去情人的伤怀和思念。画卷较好地传达了原赋的思想境界,在画中可以清晰地找到原作所传达的思想。它是书画意境中的另一种毫不逊色的《洛神赋》。顾恺之学画师从卫协,最善图画人物,同代名士谢安认为:顾恺之的人物画前无古人。后人评论其画为:意存笔先,画尽意在,笔迹周密,紧劲连绵。其笔法如春蚕吐丝,轻盈流畅,遒劲爽利,世人称为“铁线描”;造型布局六法俱全,运思精微,襟灵莫测。与师承他的南朝宋陆探微、梁张僧繇,并称“六朝三杰”。后人评论三杰曰:“像人之美,张得其肉,陆得其骨,顾得其神,以顾为最”。现存《洛神赋图》、《列女仁智图》等均为唐宋人摹本。顾恺之现存唯一一件传世作品,是《女史箴图》长卷。他是根据西晋诗人张华的赋而创作,诗赋共分九段,每段包含一个古代宫廷女人的典型故事,并在段前抄录张华的一段赋词。原画作上面盖满了从8世纪起,历代收藏家的印章和皇帝的玉玺,卷后有金朝章宗帝和清朝乾隆皇帝画的一束兰花,以及其他名人的题跋。画后有顾恺之签字,这也是世界上最早有画家签字的画。顾恺之的《洛神赋图》,为世人留下了一副永不退色的珍贵画卷,以其神秘的构思和精到的画艺,是人们研究和探索的艺术源泉。

《洛神赋图》是以手卷的形式对一篇文学作品进行图像表现,不过《洛神赋》则是一首衰婉动人的情歌。洛神宓妃曾出现在屈原的《离骚》中,那是一位姿容艳丽而有些骄傲的女神,让满心欢喜前去求爱的屈原只落得弃而改求。

顾恺之画的洛神是曹植的洛神,是这位占天下八斗之才的曹子建用行云流水般的文字讲述的让人哀而不伤的爱情故事。

扩展资料:

魏晋南北朝在中国历史上是一段战乱频繁,复杂多变而又分裂的时期。政治的不稳定、时局的混乱动荡,虽带来了经济的普遍衰退,却反而前所未有的丰富了文化的内容和内涵。

这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史一个自由解放、富于智慧和热情的时代。尤其人物画在这样的背景下也依托于文学创作产生了快速的发展。

由于社会的动乱,北人南迁加之外族的侵袭形成南北和各民族之间生活与文化的相互融合,在敦煌北魏时期的壁画中人们可以看到人物的形象已经在外来风格的基础上融入了传统绘画的表现。南方的绘画同样也深受宗教题材的影响变得更加虔诚而丰富。

《洛神赋图》是顾恺之在某一天偶然读到友人送来的三国时代(公元220——公元280年)文学家曹植写的《洛神赋》有感而作的。曹植的原文借对梦幻之境中人神恋爱的追求,抒发了爱情失意的自我感伤。顾恺之以其丰富的想像力和艺术才能对文学作品进行再创造,传达出无限惆怅的情意和哀伤的情调。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82247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9
下一篇2023-07-0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