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期的生理与情感变化应该如何去应对?

青春期的生理与情感变化应该如何去应对?,第1张

青春

青春期是连接儿童期与成年期的一个过渡阶段,从体格到情感的明显发育就是在这个阶段完成的。青春期一般在十几岁的年龄段,但因人而异,也有一些人青春期开始得较早结束得较晚。在这个阶段,不仅身体上频繁发生着生理变化,而且人格及个性塑造也在持续地进行。许多人的独立性、责任感、爱及性就是在这个阶段培养的。

生理变化。在青春期,人体生殖系统开始发挥功能。垂体腺开始分泌激素并引起某些性别特征的发育。在一般条件下,女孩比男孩提前12年进入青春期。典型情况下女孩的青春期约在1011岁进入青春期,1516岁结束。而男孩的青春期则在1213岁才开始,1718岁之前还在继续发生生理变化。

情感的变化。由于性激素的产生,在这个时期情感的变化以及身体的发育往往非常剧烈。这又往往会导致少年出现抑郁、兴奋、压抑和伤感等情绪。少年期感受诸如喜爱或拒绝等情感非常强烈。其部分原因是由于激素水平的增高,部分基于他们正在初次体验这些情感。

青春期情感

青春期是一个探索阶段。少年在这个时期形成自己的看法和主张,但是往往可能与他们的父母及老师存在着很大的分歧。同时,他们为适应其朋友的为人、价值观及生活方式而感到很大的压力。甚至还会出现与权威人物如父母之间的冲突。在这个探索阶段,受反叛成人价值观的影响,青少年在发型及衣服款式上有时会采取极端的方式,有时也试着吸烟、喝酒及吸毒。更有甚者,有一部分人在青春期中、后时期会出现性冲动。虽然在这个阶段也存在着同性恋者,但他们往往处在给自己定位的阶段,只是一种试探、暂时性的,因而比较容易矫正。

在这个时期,青少年要做的不仅是认识到发生在他们自己身上的生理及心理变化,更要认识到在人生走向成熟的过程中,情感的混乱、迷茫及自我怀疑是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即使出现躁动不安也是正常现象。同时,家长同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间的交流也是非常重要的,父母要理解孩子,要为他们指点迷津,从而帮助他们应付正经历的这些变化。

我们每个人都是通过和父母权威的对抗和挑战来实现人格独立,通过从对父母的孺慕转向对同龄人的好奇与欣赏,逐渐学习爱人。如果一个孩子在青春期没有尝试过叛逆,那么很可能会错失让他实现真正的人格独立的机会;如果一个孩子在青春期没有体验过懵懂的暗恋与心动,那么也许他今后在恋爱这件事上都会缺点神经。青春期谈恋爱,意义是感受年少无知的快乐,是追求情窦初开的青春懵懂,其实青春期谈恋爱只是部分人会经历的一个过程,这个过程有人欢喜有人愁,但也是为未来的自己留下了宝贵的回忆。

主要目的提高自己的情商,学会与异性接触之道,有些人成绩很好,但是在与异性接触方面缺少经验,容易紧张,这些东西在书本上是学不到的,但是也要有度,不能跨越禁区。青春期谈恋爱的意义也是因人而异,有些人认为可行,有些人则认为应该以学习为主。青春期谈恋爱很正常,不需要过分紧张,家长学校也不应该过分打压,青春期情窦初开需要在心理上有异性的参与使得在心理和生理上正常发育,跟成年人谈恋爱有很大的区别,没有功利性只是单纯的喜欢。

对于孩子本身早恋这段感情经历会是他一辈子最美好的记忆,如果这一时期家长过渡干预可能会对孩子的心理甚至是生理产生不利的影响,严重的可能导致孩子产生心理障碍。所以千万不要以影响学习为理由禁止孩子谈恋爱,应该正确地引导孩子避免一些不该发生的问题,让孩子能在一个良好的环境下正常的度过青春期。很多名人伟人也是从青春期过来的,但是成年后感情生活却问题很多甚至取向出现问题,原因就在于青春期阶段缺少了情感方面的正常接触导致情感畸形。

青春期间身高是会突长心理变化的共同特点

第一、在社会能力方面,由于大脑神经系统发育逐渐成熟,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由大脑司令部控制的神经精神体系,因而开始了对社会的认识和探索,同时,也对自己一系列生理上的变化,尤其是性心理的变化,开始了性角色的确认。在校的男女生之间,小学阶段那种两小无猜的时代已成过去,随之而来的是男女生界限的自然形成。它表明他们已进入心理上的性成熟阶段。

青春期是脑发育的黄金时期,也是人生记忆力最强的时期。处于青春期的少年,大脑神经高度兴奋,极易冲动,精神系统的活动具有强烈的爆发力。但由于大脑和神经系统刚刚发育到青春期,尚不完全成熟,因此又使他们缺乏持久力。由此可见,在这一时期加强毅力的培养和耐力的锻炼是十分必要的。

第二、独立意识渐趋强烈,并逐步确立自己的社会角色。在学校,他们常常容易以我为中心,希望别人仰慕、关注自己,围着自己转;在家里,总想尽力摆脱家长的管束,抛开“拐杖”,独立“行走”。男孩觉得自己已是个堂堂的男子汉;女孩也觉得自己已长成了大姑娘。对于父母的爱护与帮助,不以为然,甚至采取嘲讽、讥笑的态度。在很多事情上,总愿我行我素,自作主张。而事实上,他们并不具备独立的生活能力和成熟的心理素质,因此在生活中往往容易发生一些幼稚的行为,这与他们独立意识增强带来的负效应有关。他们虽然开始有了自己的思索和追求,但往往是不切实际的,在行动中容易“碰壁”或“栽跟头”。因此,这一时期的少男少女,既要加强和培养不畏困难、不怕挫折、百折不挠的精神,又应善于总结经验,吸取教训。

第三、感情丰富,易于冲动。从积极方面说,看了好**,听了劳模的报告,以及阅读了有积极意义的小说等,容易受感染,激情迸发,内心产生一种不可抑制的献身精神;从消极方面看,由于他们心理素质不成熟和感情脆弱等弱点,常常会受到外界不健康或有害思想的侵蚀与诱惑,甚至受到坏人的教唆,使自己的身心受到伤害,给个人、家庭和社会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这是少年朋友们应该引起注意的。

第四、求知欲强,兴趣广泛。在儿童期,他们的求知欲虽然也很强,但缺乏主动性,获取知识的范围和渠道主要取决于家长。而到了青春期,他们已初步具备了主动探索知识的能力。面对大千世界和知识的海洋,他们样样都感到新鲜,对什么都有浓厚的兴趣,这无疑对他们增长知识是十分有利的。但同时也会造成兼收并蓄、良莠不分。这就需要家长和老师给以指导和帮助了。

第五、心理年龄与生理年龄不同步。进入青春期的少男少女,生理发育上已接近成年人,而在心理上由于步入社会时间短,社会角色模糊,所以表现出与生理年龄“滞后”、不适应的情况。特别是遇到突发事件时,往往准备不足,缺乏应变能力,显得手足无措。这就需要家长和老师积极引导他们适当参加一些社会工作和活动,更多地了解和认识社会,加强自身社会角色的培养和自主能力的锻炼。

两性心理变化的差异

首先,进入青春期,女孩的生理特点在智力方面表现为机械性,形象性思维强,喜欢死记硬背;而男孩的抽象和逻辑思维比较旺盛,所以,男孩的理解性记忆比较强,空间的、抽象的想象力发展较快。

女孩心细手巧,有触觉上的良好记忆。男孩则粗心,尽管动手能力强,但触觉记忆不如女孩。比如,修一辆自行车,女孩请男孩帮助修理。男孩动手能力强,很快能把自行车修好,但对修车的程序却并不在意,也不一定很细心地记住修理过程,而女孩则不同,她会发挥自身的记忆优势,告诉这个男孩上次修车的每个具体顺序等等。

其次,这一时期男孩冒险精神强,兴趣广泛,探索精神更强。他们的知识面宽广而丰富,对一切知识都感兴趣,对一切事情都想经历,不像女孩那样墨守成规,缺少闯劲。

男女生心理差异上的特点导致他们对学科兴趣上的不同。在偏重记忆的学科上,如语文、外语、历史等,女生学得比较好;而在偏重理解性的学科上,如物理、化学等男生就显现出一定的优势。当然,这只是就一般情况而言。

男孩胆子比较大,接触的事物也比较多,但他们由于知识和社会经验的不足,造成他们容易碰壁和困惑;反过来,碰壁和困惑,又激发了他们求知的欲望和反思的能力,并调动了他们思维的积极性,这些都有益于发挥他们灵活多变的思维和应付各种困难的能力。

女孩对学习以及各种经验和经历采取死记硬背的方式比较普遍,因此碰壁的机会较少,也造成了她们容易墨守成规、灵活性差和比较呆板的性格。

再次,在自我认知、自我社会角色认定方面,男孩的勇气大于女孩,原因是男孩进入社会比较早,常常羡慕父兄,模仿他们的言行,极力地扮演父兄的角色;他们有极强的独立性,尤愿尽早地摆脱父母羽翼的呵护。如有些男孩在此时愿意自己独立地出去游玩;而女生在这方面则不同,甚至于上了高中还需要父母陪伴去游玩,这与女性的依赖心理有关,寻求保护是女性的心理特点。

由于生理、心理的差异,使青少年心理发展不同步。男孩虽然生理上已接近成人,但其心理年龄还轻,模仿往往是盲目的,学的只是皮毛。比如有些男孩没有学到成年人的处事、判断是非的能力,倒往往先学会了抽烟和喝酒,他们幼稚地认为叼上一根烟,自己就俨然是个成年人了。而女孩则开始注意打扮,恐怕不单纯都是来自对母亲、姐姐的模仿,而更多的是来自想取悦于异性的心态。

最后,在意志品质上,男女孩也有明显的差异。男孩大多性格开朗、勇敢刚强、不拘小节、不计较小是小非,平时表现出好动、好问、好想的特点;另一方面,男孩也会表现出鲁莽粗暴、任性倔强、逞强好胜、做事粗枝大叶、缺乏耐心、对小事掉以轻心等弱点。而一旦发现自己处于困境时,他们又往往急躁不安,缺乏自制力。由于自尊心、自信心特别强,所以男孩也特别容易受到伤害,影响心理健康。女孩勤奋刻苦、专心用功、责任感强、认真踏实。她们大多矜持胆小、优柔寡断,容易自暴自弃、心胸比较狭窄、情感脆弱。女孩有耐心,但这种耐心有时会伴随着一些不良的倾向,比如缺乏进取心、不思开拓和比较保守等。

性心理发展“三部曲”

如果把人生比作四季,青春期就是万物勃发、生机盎然的春天。进入青春期以后,肌体开始迅速生长发育,尤其是随着大量性激素的分泌、性机能的逐步成熟,青少年开始出现第二性征。青春期身体外形的变化、性成熟的出现,必然会引起心理的微妙变化,内心也产生出一种特殊的情感,性意识使他们紧闭的心扉悄然开启,伴随着兴奋、好奇、羞涩和疑惑面对来自异性的“挑战”。

青春期男女的性心理发展大致经历三个阶段。

首先是异性疏远期。

进入青春期后,原本是两小无猜,互相打闹的男孩女孩,忽然彼此生疏起来,互相回避,彼此不说话,不再来往,男女界线“泾渭分明”,对性别十分敏感,开始了对异性的暂时疏远。在家里,有的男孩愿意亲近父亲,女孩愿意与母亲说说自己的心里话。在学校,因班里分配服务性工作,男女生在一起多说几句话,或者男女生一同到黑板前面做题,双方都会感到耳热脸红,内心狂跳,有时还会引起骚动。女生在下面相互窃窃私语,男生则会起哄和嘲笑。这是性心理发展的第一步,即暂时疏远期或称性敏感期。

异性间的暂时疏远以女生表现得最为明显。女生会因自己日益隆起的乳房而在异性面前感到羞涩和不安,见到男生会远远地避开,或匆匆地低头而过,不敢双目正视男生,在班里甚至不愿意同男生并排坐相邻的桌子。当然,男生对女生也表现出不屑一顾或全然不感兴趣的神情。下课时,变成男女生各扎一堆,男生交流玩游戏机的体会,女生交换各自喜欢的小礼品,显出“男子汉”不够“大度”的一面。这种现象一般发生在青少年第二性征初现后的1~2年。随着生理的进一步发育和对性有了基本的理解,男女同学就会彼此乐于接近,渴望了解,并被异性深深吸引。

其次是异性吸引期。

青春期的男女同学度过异性疏远期后,就开始变得好表现自己,以吸引异性。男孩乐于在女孩面前显示自己的能力和才华,男孩之间在异性面前的打闹,或者为买吃食而争着付钱,或者为一个问题的解答,与同伴辩论得面红耳赤,为的是能赢得女孩的好感和赞许;女孩则显得文静、温柔,开始注意服饰的修饰和自我打扮,或涂一些香浓的护肤品,女孩子在一起故意发出尖细的嗲声,拖长声,互相推搡,为的是想赢得男孩的注意和喜欢。

在这段时间里,男女孩开始产生关心异性、接近异性的心理倾向,不仅意识到自己身心的变化,并且非常敏感地开始留意异性的变化,对异性产生一种神秘的新奇感。这种关心可能只停留在内心里层,表面上看似乎仍在回避与异性接触,而内心却不断地关注异性,对异性作出评价和比较;表面显得羞涩、拘谨,事实上非常关心自己在异性心目中的形象。另外,对异性的关心往往变成一种外化的行动,帮助异性解题、出主意,借故向异性借东西,或用一种特殊的微笑、作鬼脸、特殊的眼神、一句意味深长的话,表示对异性的亲近。随着表现的外化,对异性也越来越表现出强烈的抑制不住的令人怦然心动或温柔如水的感觉,以期表达自己对异性的羡慕和吸引。同时,会有男孩用友好的态度、欣赏的眼光看待异性的言行与着装,试图以直接或间接的,含蓄或大胆的方式接近异性,引起异性的注意,投其所好地达到自己的目的。男孩在接近女孩的同时,他们也会发现女孩在悄悄地改变自己,她们变得亲切、纯洁和可爱;女孩会专注于某个男孩或某一群男孩。注意他们的刚强、大度、有文化、懂礼貌、可信赖,并关注他们的衣着、容貌,甚至家庭住址及电话号码。比如上课,老师叫男生发言,有的女孩会十分用心地倾听他的发言、发声、表情和对错,从心里为他回答的精彩而欢欣鼓舞,也会因他回答时的窘迫和不对感到焦急和不自在。几个要好的女生凑在一起,还会试探性地谈论自己注意到的男生,或者互相交换对男生们的看法。

青春期男女对异性产生好感,一般发生在女孩12~13岁,男孩13~14岁以后。男孩会毫不忌讳地说:“我在女孩面前,思维特快,脑瓜儿特灵。”表现出一种抑制不住的亢奋。女孩则特别注意自己的仪表,说话、走路的姿势也有刻意的装扮和讲究的意味,表现出更为女性化、成人化,待人处世则显出特有的矜持,甚至有些拿腔拿调,但仍可看出内心的虚弱和表面的腼腆。他们的共同点是愿意参加有异性组织的郊游、聚会和各种社会活动,而且双方尽量发挥出自己的最佳水平。

这种男女生愿意接近、互相吸引的心理,是男女青春期性心理发展的必经阶段,对于消除异性之间的神秘感和紧张情绪,增进男女的团结和友谊十分有益。所以,青少年朋友们不要因为别人乐于在异性面前表现自己,就认为对方轻浮,品质有问题,也不要因为自己时常注意异性、想了解异性而感到内心不安。

再次是异性的眷恋期。

青春期男女孩的眷恋期又叫原始恋爱期。这是青春期发展阶段的第三个时期,共称三部曲。而他们上高中直至大学期间的择偶尝试期,我们暂不介绍,那是接近成年人的择偶现象,但它还不是完全的成熟期,仍有诸多不成熟的行为和现象,而对他们的青春期教育不是我们本书的重点。

青春期异性的互相接近和彼此互相吸引,或早或晚,都会摘掉过去那朦胧的面纱,把对群体异性的注意力转移到具体的某个个体身上,并会伴随着好感产生亲近的愿望,他们大多发生在15~16岁。这就是由异性接近期发展到两性的眷恋期或叫原始恋爱期。这一时期,他们一般都有蕴藏在内心的强烈眷恋,又不敢公开表露,大多数还没有直接以肉体接触来表达恋情的欲望,只是用精神心理交往的方式显示自己的情感的纯洁性。如果说青春期中期的青少年性冲动胜过理智,多表现为“一见钟情”的幼稚或鲁莽的话,那么,青春期后期的异性交往仍然处在“情有独钟”上,还是一种性心理的发展阶段,他们内心虽然多了冷静和理智的成分,可与成年人对待异性交往上的理智和克制水平仍不能同日而语。前苏联教育家有段话,也许是对这一时期青少年男女性心理历程的最好解答:“少年人的两性之间的爱慕所具有的情感色彩,和成年人的爱情完全不一样,在丰富而又有意义的精神生活中,男女孩子之间的相互关系的隐秘本质被理想的、纯洁的和高尚的动机以及相互接近所掩盖。他们相互爱慕的客观基础是性的本能。但是,如果直言不讳地把这一点告诉他们,那他们就会大吃一惊。”从前人的实践经验看,使我们更坚定了这一结论:不管青春期男女孩拿出多么充分的理由,说自己对异性的感情海枯石烂,也只能让它们作为一种美好的愿望,珍藏在心底,等自己真正成为一名男子汉时,他(她)会以百倍的力量、热情、成熟来迎接你,请相信我们的话。

青春是不容错过的时期,在青春期间,中学生的心理是复杂多变的,并不是那么简单的,这时的学生心理浮动比较大,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一旦遇到有什么特殊的事情的时候,就会表现得格外敏感。因此,青春期时的恋爱也是一个很敏感的话题。学会眺望爱情这片繁华似锦的海洋,保持良好的心理是十分重要的。

德国作家歌德曾经说过:“青年男子哪个不善钟情?妙龄少女谁个不善怀春?”青少年朋友们爱慕异性,是极为正常的心理现象,每个精神发育正常的青少年们都会有这种感情的自然流露。进入青春期后的青年男女彼此向往、相互爱慕,是青少年性心理发展的一个重要表现,也是青少年朋友恋爱成功与婚姻美满的性心理基础。一般来说,与异性的正常交往,是心理健康发展的需要,对于激发美好生活的追求,鼓舞奋进的理想,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彼此对异性追求的情感特点却有所不同,男青年对爱情往往表现得外露、热烈,显得热情奔放,但较为粗犷。女青年对异性的爱慕情感往往含蓄、深沉,表现为娇媚、自尊,而略显羞涩、被动。

青春期孩子的情绪特点

青春期是孩子情绪发展的关键过渡期,这一时期的孩子正处于情绪从简单到丰富的发展过渡阶,情绪十分不稳定。

情绪变化迅速,但不持久。

比较强烈,但相对脆弱。

容易冲动,缺乏理智控制。

情绪起伏大,给人阴晴不定的感觉。

早期荷尔蒙的大量释放,是导致青少年情绪起伏和情绪感受强烈的直接原因。

大脑发育的区域差异使青春期压力反应激烈、冒险行为增多的主要原因。

大脑中负责情绪产生和处理的区域(边缘系统)最先发展和活跃起来,使青少年的情绪体验增多增强;而可以对情绪或压力进行相应的调控的前额叶,大脑皮层区域则会到青春期中晚期才开始大规模的发展,两个区域连接的强化也是到中晚期才开始完善,中后期情绪状态会逐渐稳定。

情绪表现 :

情绪表现的两极性、强烈、狂暴性和温和细腻性共存。

同样一个刺激在他们那里所引起的情绪反应强度相对大的多,甚至达到震撼人心的程度,但青少年的情绪表现也不是一味的强烈,有时也表现出温和细腻的特点。

青春期孩子的情绪波动性很大,常常从一个极端转向另一个极端。情绪来得骤然,去的迅速,可能这一刻心情还“阳光明媚”,下一刻就“暴雨倾盆”。

青春期孩子的情绪反应剧烈,表现夸张,他们往往遇到一点小事就会产生很大的情绪反应,容易狂喜、暴怒、容易极度悲伤、恐惧。当取得成功或者受到表扬鼓励和肯定时情绪高涨,兴高采烈,当遇到挫折和失败时,容易陷入极端苦闷的状态,心情低落,无精打采。

常见情绪表现:

1爱发脾气

青春期孩子的妈妈们可能有过这样的经历,原来那个情绪一直很温和的孩子,现在越来越爱发脾气。很容易激动,多说他两句都不行;有时甚至出于好意的关心他也嫌烦,跟你闹脾气。

对孩子多一点理解和关心,不叫真,不抓住错误不放,不对抗(共情)。

2爱抱怨

孩子可能会回来抱怨作业太多,课太多,抱怨老师,抱怨学校。我儿子那时会经常抱怨他们新来的校长,他说每天给他们加几节课就是在压榨他们的时间。

接纳孩子的抱怨,倾听孩子,父母自己要少一点抱怨,用自己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影响孩子,耐心倾听。

3会沉默

以前那个什么都回来跟我说的孩子突然不见了,问了也什么都不愿说。其实是我们的亲子沟通出了问题,儿子觉得我们不能理解他,说了也没用。

孩子开始有自己的小秘密,渴望有自己的私人空间。

营造轻松愉快的家庭氛围,不要太严肃,可以用一点幽默故事来调节气氛,不能嘲笑、讥讽,要尊重他们的想法。

4容易焦虑、紧张不安

受外在的影响,学校、老师、父母、作业、同伴关系等等,让孩子感到压力倍增。

生理压力:荷尔蒙变化和大脑发育特点,导致情绪起伏后,压力的调控能力还很弱。

学业压力:进入初中后,学业要求无论从知识内容角度而言,还是从学习时间投入自我约束,要求都会有一个突然的飞跃,需要孩子发挥很多力气去了解适应新的学习挑战。

人际交往压力:青春期时孩子的情感重心从家庭向同伴转移,同伴关系对孩子的影响增强。被同伴接受、建立和维系朋友关系,处理朋友间冲突等问题,对孩子的交往技巧和能力提出更多的要求和挑战。

家长要缓解孩子紧张、焦虑不安的情绪,不把自己的焦虑传递给孩子。父母的表情和语气会影响孩子,可以多陪孩子说话,多倾听他们的想法,创造轻松的家庭环境,把孩子当朋友,平等对待。

5非常敏感

关注老师、同学、外界对自己的评价,即使穿一件衣服都有可能会考虑很久,希望引起关注和好评,有同学不认可就不会再穿,老师在班上批评人,他就会觉得是在针对自己。

由于青春期的镜像心理作用,孩子们对他人的评论或批评非常敏感,会觉得所有人都在关注自己的一举一动,觉得大家的讨论或评论都是或明或暗的指向自己,别人的表扬瞬间能提升他的心情,并会从中得到巨大的行动力批评或负面评价,也会产生极大的伤害,这使情绪低迷,对事情失去兴趣,没有积极行动的意愿。

青少年大脑发育的特点,是通过杏仁核而不是额叶来识别情绪。杏仁核本来是处理战逃反应,额叶才能更准确更理智,青少年会倾向于将面无表情识别为敌意,严肃识别为生气。

也就是说这一时期的孩子,我们的表情严肃都有可能被他们解读为是在生气,从而产生对抗。很多孩子会觉得父母不喜欢自己,或者是刻意在挑剔自己。

随着高层次认知能力的发展,青少年对他人想法和态度的理解能力增强,对自身的思考大幅度增加。这些变化会促使青少年,开始更多地关注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同时这一时期特定荷尔蒙释放的剧增,会造成青少年产生自己是所有关注,或审视焦点的错觉,使其呈现出对他人的评价或批评,非常敏感的特点,青春期中后期会下降。

6容易抑郁

压力下容易沮丧,压力过大,不懂得释放就会导致抑郁。父母的不理解,人际关系受挫会不愿意交朋友。

每10个孩子中就会有一个经历过情绪障碍,20%~50%会有抑郁倾向,15%~20%有至少一次的抑郁发作,5%会演变成长期抑郁。自杀率达到最高峰,204%的中学生曾考虑过自杀,65%为自杀做过计划。

自我认知的压力,青春期是自我意识形成的重要时期,青少年对“我是谁?”“我是怎样的人”?“我想成为什么样的人”,“我在这个社会的位置”等等问题产生了强烈的了解需求。积极的认识和探索,给孩子带来无限喜悦,也带来很多困惑和压力,这些压力对青少年情绪健康也造成了威胁。

情绪情感日益增多,消极情绪体验也会增多。(告别了孩童时的无忧无虑)

情绪表达由外在的冲动性,到内在具有掩饰性这样的一个转变,孩子学会掩饰情绪了,自尊心变得特别强。

情绪情感的表达方式更加多样化,更倾向于通过网络方式去传达。

家长要乐观的面对事情,乐天派不容易得抑郁症,经常大笑的人很少有心理问题。话说一个小丑进城,胜过一打医生。

不要把孩子的分数看得太重,培养孩子乐观面对未来的品质比分数更重要,这样他们才有能力面对挑战。

四种常见情绪困扰:

1烦躁

生理原因,前额叶发育不完全。

倾向于认识自己,对自我的不接纳。

父母过度的关心和唠叨。

2孤独

孤独感是那种即使在非常热闹的地方,也莫名的感觉到孤独,想脱离父母的保护,又有对外界的不确定,期待更多的朋友来证明自己是受欢迎的。

尊重孩子的孤独感,智慧的父母要知道对于你的孩子而言,什么会让他们觉得倍感孤独,一定是有一双不懂自己需求的父母,才最让青少年感觉到孤独。

3迷茫

没有方向感,找寻存在的意义,缺乏行动力,好像所处世界是一片混沌之中。花时间去思考人生的意义,想成为怎样的人是很有价值的,父母需要给孩子更多的时间思考。

4愤怒

愤怒它是指客观事物与人的主观意愿相违背,而产生的一种强烈的情感反应,常与一个人的挫折感、阻力、威胁、以及他被忽视、被苛责这样一种体验相关联。

引导孩子体验、觉察愤怒的根源。

(1)需求没有得到满足

(2)完美主义,追求完美,对自己或他人苛求。

(3:)猜疑、错误的诠释别人的动机。

情绪没有好坏之分,当我们需要被满足的时候,所体验到的感觉就叫积极情绪。会产生舒服,放松平静的感受。

当我们需要不被满足的时候,所体验到的感受叫消极情绪,会产生无聊厌烦的感受。

所有需要都是正当的,无论是积极情绪还是消极情绪,都是人类进化过程中祖先留给我们最宝贵的财富。

面对情绪的方法

1允许、接纳情绪

当我们平静安定自在,孩子们也会平静安定自在,我们紧张焦虑,孩子就会觉得周围不安全,也紧张焦虑,花好多力气和紧张,焦虑,抗争是去探索的勇气,学习提不起劲。

2积极的暂停,转移,远离产生情绪崩溃的环境,深呼吸、冥想、调整关注焦点。

3帮助孩子合理宣泄

练习方法:

1觉察自己的情绪,为自己的情绪找个家。用给情绪命名的方式,识别情绪,不让无家可归的情绪在孩子身上安家。

2在当下区分什么是身体感觉,什么是情绪体验。做自己的观察者,观察情绪的升起,落下,让情绪自然流动。

看见情绪背后的需求,是什么引发了当下的情绪。谁痛苦,谁负责,每一种感受都是自己需求的信号。通过句式转换,通过看到自己感受背后的需要,为自己的情绪负责。

3看见自己的非理性信念,是什么样的想法,导致情绪的产生。一念之转,当没有这些想法的时候,会有什么样的情绪感受。

4觉察孩子的情绪,不过分卷入。父母自责中,隐藏着自大,高估自己的分量,低估孩子的能力。认为孩子的痛苦都是“我”造成的,“我”要来负责,背负不必要的重担,也剥夺孩子练习管理自己情绪的机会。

我可以给建议,选择由他自己负责。我可以给帮助,但不替他执行。我们陪在孩子的情绪旁边,不过分卷入。

5错误的情绪消除法,否认感受:“这有什么大惊小怪的”。

命令情绪停止:“你不许哭”。

转移注意力:“你看这个好玩吧!”。

忽视遇到的困难:“就这点小事有什么好担心的”等等。

觉察不恰当的做法是改变的第一步。

接下来有什么行动倾向,来增加情绪的自我觉察能力。

父母对于青少年情绪发展的影响

1情绪虽然不能遗传,但情绪可以感染

父母的情绪会通过模仿、暗示、感染等心理机制传递给子女,对孩子稳定、客观的情绪形成有很大的影响。

2父母自身拥有积极、正面、稳定的情绪是关键

即使孩子处于情绪“疾风骤雨”的不稳定期,如果父母拥有积极、稳定的情绪,孩子也不容易在家中被激发而产生剧烈的情绪反应。在外面形成了不良情绪,也容易在家中得到缓解和沉淀。

3青春期是孩子迈向成熟的一个重要转折阶段,顺利度过,需要关爱、理解和接纳。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82408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9
下一篇2023-07-0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