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文中抒发哪些感情

古诗文中抒发哪些感情,第1张

题材内容与主旨情感

(一)咏物言志:以自然景物为描写对象,抓住其局部特征着意描摹,运用托物言志、借物抒情的手法,表达某种精神或品格,常用比喻、象征、拟人、对比等修辞,刘熙载在《艺概》中说:“咏物隐然只是咏怀,盖个中有我也。”一是托物言志,是通过某一事物来表达某种志向或追求,或自己的品质。一是托物寄情,是通过某一事物来抒发某种感慨。例如骆宾王的《在狱咏蝉》,王安石的《梅花》,郑燮的《竹石》,虞世南的《蝉》。

咏物言志诗鉴赏要点

①既然咏物,要实写其形态、色泽特征,或写其所处环境,求其“形似”。[曲尽其妙]

②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求其“神似”[不滞于物]

③从整体构思看,托物言志,常用比喻、象征、拟人、对比。

④从具体描写的方法看,除了正面描写之外,还常用侧面烘托的手法。

意象——松竹梅兰、山川草树、鸟兽鱼虫

感情——或褒或贬,影射人事,愤世嫉俗,寄寓理想

技巧——整体:托物言志,局部:比拟,比喻,正面描写, 侧面烘托

风格——含蓄隐喻

荷塘月色》写于一九二七年二月。这时作者正在清华大学国文系任教,他一面教书,一面致力于古典文学的研究;而对大革命失败后严酷白色恐怖的血污现实采取逃避的态度,然而又终不能闭目塞听,因此思想上总存有许多矛盾的苦闷。

他的这篇著名散文主要是写月夜下荷塘的幽美景象的,其中也反映出他矛盾苦闷心境的一些影子。全文可划分三段。  第一段(第一自然段),点明题旨,同时创造了一种安静优美的气氛,引出全文。

这一段以一个悬想(“忽然想起……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紧扣文章题目,点明了描写的内容;接着从“月亮”、“孩子们的欢笑”,“迷迷糊糊的眠歌”几个方面记述了夜深人静的时间,而且把读者逐步引入一种静谧的境界,成为全文一个极好的引起。

全段中有心情、景色、时间、地点的交代,眉目非常清爽,行文极为自然。  第二段(第二至六自然段),着力写荷塘月色的优美景象。先写来路(第二、三自然段)。“沿着荷塘,是一条曲折的小煤屑路”,这小路“幽僻”、“寂寞”,而且被“蓊蓊郁郁”的树木包围,再笼以“淡淡的月光”,形成一片静悄、幽寂的氛围,这也正是统照全文的气势。

“没有月光的晚上,这路上阴森森的,有些怕人”是一笔反衬,由此更衬托出“今晚”月色笼罩下这片景象特有的魅力。  在这一片静谧的天地里,“我”仿佛到了另一个世界,顿觉自己是个“自由的人”,抒发了“我”对这片天地格外欣赏喜爱的情怀。

继写荷塘(第四自然段)。这是先写田田的荷叶,晶莹的荷花;叶与花各有所似,越见出玲珑,晶洁。 再写荷香,“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芳而不浊,“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以“歌声”比况“荷香”,实在新颖、透辟,极熨贴地传达出一种香远益清的韵味。既有微风,必有所动,接下去顺笔写了花与叶在微风掠过时刹那间的动态,从动态中表现出叶与花一种欣欣然生机活泼的情状。 这动态与上边的静态相映照,使得形象更加鲜明生动。

最后点出被荷叶遮住了的“流水”,虽不能“见一些颜色”,但由它那脉脉流动声的点染,的确叶子“更见风致了”,整个画面都更富有神韵了。  再写月色(第五自然段)。先直写“如流水般”的月光“静静地泄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这是给画面涂上一层底色:素淡、恬静、柔和。

“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则又使画面上呈现出迷茫空蒙的景象。在这种色调下,“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象笼着轻纱的梦”,形象何等鲜活、迷人。前边两句都是把静态事物作动态的描绘,句中两个动词“泄”和“浮”选用的极为精到传神,足见出作者观察之细,体物之工和语言锤炼的精心。

后边两句中的两个比喻,又那样贴切传神,满贮诗意。接下去再写阴影。阴影是月光隔了树木造成的,因而自然成为对月光的一种衬托。“参差的斑驳的黑影”,“稀疏的倩影”,“象是画在荷叶上”,宛如一副清淡的水墨画。

最后又合写光与影:“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是由联想引出的神奇的比喻。 作者借助于联想、比况,使这幅荷塘月色图就更加形神兼备了。

第六自然段,写月下荷塘的周围。“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这是总写四周。“阴阴”的树色,“乍看象一团烟雾”,“但杨柳的风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这是写近处,然后,又写了隐隐约约“只有些大意”的远山。

而树缝里漏着的一两点“没精打采的”、象“渴睡人的眼”的路灯光……依然是一片静悄、幽寂的景象。“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这种“热闹”喧噪,是一种反衬,使得那静悄、幽寂的氛围更浓郁了。

以上是第二大段,着重写荷塘月色的优美景象。这里有勾勒,有细描,有渲染,有衬托,灵活多样,井井有条。 吸引着读者如身临其境,和作者同领那美的感受。  第三段(最后几个自然段),偏重于抒情,抒发由月下的景致所引动的乡思。

“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一句承上文宕开一笔,转出新意。顺此,文章放了开去,追溯了历史上采莲的盛况,又援引《西洲曲》里的诗句,表现出对采莲盛事的向往。 然后再收回到眼前的景致,“今晚若有采莲人,这儿的莲花也算得‘过人头了’”,同前文相呼应,并且进一步将今昔相比照,发出“只不见一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的缺憾,由此极自然地牵动出“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这种思乡的哀愁。

这一段文字,即景生情,忽远忽近,善放巧收,最见出疏朗又曲折的工夫。综上分析,《荷塘月色》出神入画地描绘了月夜荷塘的迷人景象,表达出作者对自然景色的赏识和欣喜,其中也流露着一些淡淡的思乡之愁。

这种乡愁正是当时作者苦闷矛盾心情在作品中的投影。  这篇散文的写作特点有:  1、结构严谨自然:    《荷塘月色》一文,从“颇不宁静”的心情落笔,表明往观荷塘月色乃是于烦忙绪乱中追求片刻逍遥。

作者娓娓谈来,十分自然。文中第二部分写景,在这里作者顺“我”一路行来的线索,层层表现:由小路到荷塘,由背着手独步到伫立环顾,再到精心赏阅,无限神往,形成明显的空间顺序,从而有条不紊地描绘出荷塘月色的美妙景象,也流露出“难得片刻逍遥”时的淡淡喜悦的心情。

最后部分是即景生情,于浮想联翩中表达出思乡的淡淡哀愁。 全文紧紧围绕题目,信笔写来,看似不费功夫,实际上正表现出缜密而不拘泥,严谨而又极其自然的结构谋篇的艺术。  2、描写精细传神:    散文中所描写的形象,无论荷叶、莲花,也无论月色、阴影都极鲜明生动,风采奕奕。

作者善于抓住形象的特点,以奇妙的联想和贴切的比喻,极其细腻传神地描绘形象。 例如以“舞女的裙”比况荷叶,以“粒粒明珠”,“碧天里的星星”比喻荷花,这些都细致、传神地表现出景物鲜明的情态。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许多景象,比如荷花的清香,月色的幽和等,都是语言文字难以描摹的,对于这些极难描写的景象,作者都能借助其神奇的联想和传神的比喻,表达得极其真切而富有韵味,使读者进入到一种情景交融的意境中去,领略美的感受。

 自然,精细传神的描写必须以精到细致的观察感受为基础,单靠美丽词藻的堆砌不行。离开精到观察感受,只追求例如比喻、联想之类的手法也不行。朱自清先生十分注意精到细致的观察感受,他以为只有借此才可以“辩出许多新异的滋味”,获取到“独得的秘密”。

  文章紧扣“匆匆”二字,细腻地刻画了时间流逝的踪迹,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惋惜,揭示了既然来到这个世界就不能白白走一遭的主题思想。

  本文围绕“匆匆”展开叙述,先写日子一去不复返的特点;再写自己八千多个日子来去匆匆和稍纵即逝,作者思绪万千,由景及人,叹息不已。最后,作者发出内心的感叹。文章的特点:一是结构精巧,层次清楚,转承自然,首尾呼应;二是文字清秀隽永,纯朴简练;三是情景交融,无论是写燕子、杨柳、桃花,还是写太阳,都与“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的感叹融为一体,处处流露出作者对时光流逝感到无奈和惋惜。

  通过作者的多处修辞也可以感受到作者的时间飞逝的无奈和惋惜,希望能唤起人们珍惜时间的意识并懂得珍惜时间。

  本课是首次学习朱自清的文章,目的是引导学生初步感受其作品优美的语言,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同时引导学生体会文章表达上的特点,并积累优美语言。

  ①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用排比的句式描写燕子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有再青的时候,桃花有再开的时候,在描绘的春景之中,表明大自然的荣枯是时间飞逝的痕迹。“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看似在问,实际上表达了作者对时光逝去而无法挽留的无奈和对已逝日子的深深留念。

  ②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

  作者运用极新奇巧妙的比喻,把自己过去的八千多日子比喻成极小极小的针尖上的水滴,把时间的流比喻成浩瀚的大海。日子显得多么的渺小,消逝得那么快,无声无息,无影无踪。表现出作者十分无奈的愁绪。

  ③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

  作者用一系列排比句描写人们日常生活的细节——洗手、吃饭、默思,“日子从水盆里过去”“日子从饭碗里过去”“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以细腻而独特的笔触,展示了日子在生活的不经意中来去匆匆。

  ④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

  作者把自己八千多日子的流逝作了高度的概括,使时间匆匆而去的形象化为“如轻烟”“如薄雾”,比喻独特,联想新奇。轻烟、薄雾瞬息被“吹散了”,被“蒸融了”,日子就是如此稍纵即逝。作者用全身心去感受时光的流逝。

江西省靖安教委教研室 李庆陆 “文章不是无情物”,不管什么体裁,文章都是作者思想感情与世界观的反映。对作品的阅读分析,自然离不开对作者思想感情和作者对生活、对人生、对作品中的人、事或物的态度的分析。人们在阅读文章时,应能看出作者对所论说的事物的观点和态度,是赞颂还是批评,是欢喜还是悲伤,是肯定还是否定,是完全支持还是有一定的保留。作者的情感,有的是直接表达,可以从字面上看出来;有的则分散在文中各个部分,那就需要综合与概括。 纵观近年来各地中考语文试卷,把握作者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题型主要有:1体会作者感情;2概括情感变化;3领悟生活态度。例1(山东省2005年中考题)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题目。空山鸟语 郭枫 ①到山上来,我最喜欢的事就是听鸟叫。 ②鸟儿的鸣声是世间最美的语言,你不懂得鸟的语言么?我想你应该懂的。在山上,谁都喜欢鸟的鸣叫,谁都懂,清风懂,白云懂,流泉更懂,连挂在树枝上晒太阳的小花蛇也懂。鸟的语言永远叙述着动人的爱情。 ………… ⑥到山上来,且闭起眼睛,不要再浏览风景,好好地听一听鸟叫吧!鸟儿们用一百种声调在欢唱,仙乐飘飘,回荡在峰峦间,流淌在涧谷间。你不是从这美妙的清音中,已经听到自然的消息和人世的沧桑了么?那么,除了敞开自己的心灵,还要做些什么呢? ⑦还要做些什么呢? ⑧我想做一只鸟在山中。题目:文章开头说“到山上来,我最喜欢的事就是听鸟叫”,结尾说“我想做一只鸟,在山中”,试联系全文说明这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剖析:事物总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文章的句与句、段与段也是如此。所以,要正确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就必须从整体把握阅读材料,明确文章的主旨。点击:回答这类的题目,应在细读全文的基础上抓住文章的主题,但又不能只是笼统地将主题内容照搬,而是要结合文章具体内容来表达。答案:反映了作者憧憬自然,赞美生命,讴歌自由的思想感情。例2(北京市海淀区2005年中考题)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题目。逃跑的火焰 (选文略)题目:选文为我们讲述了一个原野冬猎的故事,随着情节的发展,作者的思想感情出在发生着变化。请阅读③∽⑤段,参考下面的提示真空。 ⑴情节的发展: → 狐落马前 → → 放狐奔逃。 ⑵感情的变化:非常惊奇 → → 心生同情 →剖析:人是有感情的动物,即使英雄也不例外,“无情未必真豪杰”,就是明证。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环境的改变,人的感情也会发生变化。而“文似看山喜不平”,这样,在文章中就有了感情起伏。这种感情起伏,可以是人物的思想转变过程,也可以是人物对客观事物认识发展过程,还可以是褒扬或抨击某种现象时所带有感情色彩。即便是景物描写,也蕴涵着作者浓郁的感情,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 如何抓住文中起伏的情感呢?最重要的是理解文章,把握主旨。然后找到表现不同感情的不同语句,顺藤摸瓜,理清这根感情线索。点击:通过阅读题干可知,全文的情节在发展,作者的思想感情也在发生变化,所以,理清文中情节是解答把握感情起伏的基础。而且要用概括的语言(四字句)来填写。答案:(1)群犬逐狐 人狐对视 (2)心中暗喜 怜爱担忧例3(黑龙江2005年中考题)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题目。 有一年,在香港教书。 港人非常尊师,开学第一周校长在自己家里请了一桌席,有十位教授赴宴,我也在内。这种席,每周一次,务必使校长在学期中能和每位教员谈谈。我因为是客,所以列在首批客人名单里。 ………… 大约世间之人多是寂寞的吧?未被击节赞美的文章,未蒙赏识的赤忱,未被发现的才华,无人为之垂泪的剧情,徒然的弹了又弹却不曾被一语道破的高山流水之音。或者,无人肯试的一碟食物…… 而我只是好意一举箸,竟蒙对方厚赠,想来,生命之宴也是如此吧?我对生命中的涓滴每有一分赏悦,生活总立即赐下万道流泉。我每为一个音符凝神,他总倾下整匹的音乐如素锦。 生命的厚礼,原来只赏赐给那些肯于一尝的人。题目:结合“尝”字,体会“生命的厚礼,原来只赏赐给那些肯于一尝的人”这句话,说说作者的生活态度。剖析:每个人对现实生活中的人、物、事都会有自己的态度,或喜欢,或憎恶,或崇敬,或鄙视,或热爱,或仇恨……将这些形成文字,就体现出作者对自然、社会、人类的态度。 准确、全面地分析、把握作者在文章中的生活态度,涉及到如下几个问题: 1.对作者的有关情况的概括了解; 2.对作者为文目的的了解; 3.对作品思想内容、主题、写作特点的了解; 4.读者本人所应具有的语文素养和思想修养。 这些因素,都会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到对作者在文中的态度的分析、把握。点击:回答这类题目的方法有:1统观全文,筛选出直接体现作者态度的语句;2从材料的中心内容入手分析作者的态度;3从作品的表达方式入手分析作者的态度(记叙文与说明文中那些议论与抒情的句子,议论文中的中心句或总括性句子,往往直接或间接地表达了作者的态度 )。答案:“尝”是尝试(付出、肯定、欣赏)。揭示了作者热爱生活,勇于付出的积极的人生态度。

表达了对时间流逝的感伤和时间一去不返的无奈,说明了时间的珍贵,一寸光阴一寸金,告诉我们要珍惜时间。

朱自清的《匆匆》,不由使人想起高尔基咏物言志的名篇《时钟》。尽管格调各异,但两位作家不谋而合,抓住人们日常习见而又易于忽略的物象,或寄情述怀,或生发议论,感叹韶华易逝,人生短促,亟需珍惜时间,爱惜生命,有所作为。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82418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9
下一篇2023-07-0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