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木兰诗》教案范文

部编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木兰诗》教案范文,第1张

#教案# 导语《木兰诗》是中国古典诗歌中一首脍炙人口的优秀诗篇。它以浓挚的感情和铺叙、对照、渲染的表现手法,集中地描绘了一个平凡的女子──木兰代父从军和她解甲还乡的不平凡的经历。 准备了以下教案,希望对你有帮助!

篇一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乐府”的有关知识。2.体会文章作者对木兰爱国精神的赞美。3.学习本文排比、对偶、比喻等修辞手法。

 能力目标

 1.根据上下文揣摩人物心理。2.体会文章的详略的安排。3.根据想像扩写课文。

 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2、引导学生体会本文刚健清新、气势雄浑的诗意美以及云鬓黄花少女花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驰骋沙场,功勋卓著的女性美、情感美和人格美。

 学法引导

 1.本诗诗韵婉转,琅琅上口,学生易记易背,课前要求学生先背诵,可以采用以下三步法:①利用课文注释,借助工具书,粗读课文,了解大意;②分段细读,抓住叙事诗的特点,概括故事大意,明确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③再读成诵,抓住诗中对木兰的心理、动作等描写的诗句,分析木兰的形象,进而正确把握诗的主题。

 2.能复述,扩写成改写故事,理解详写和略写的好处,找出对比和排比的句子并能说出运用修辞的作用。

 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讲析木兰的形象为什么千百年来受到人们的喜爱,以致家喻户晓?这一点主要通过讲清木兰替父从军的“孝”和保家卫国的“忠”(爱国)两种精神让学生领会。

 2.难点本文的材料安排为何有详有略。这一点要通过组织学生讨论本文的中心来解决。

 3.疑点木兰之所以“不用尚书郎”仅仅是因为不贪图荣华富贵吗?这一点教师可根据课文内容,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来介绍分析。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人新课::前一段时间,闻名全球的迪斯尼公司投入巨资将中国的一部古代文学名著搬上了银幕,轰动了世界,大家知道这部影片叫什么名字吗?对,是《花木兰》。花木兰在中国是家喻户晓的女英雄,她到底有什么魁力,以至于风靡世界,打动了不同种族人民的心呢?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个疑问,来学习木兰的最初雏形——北朝乐府民歌《木兰诗》,相信大家一定会找到答案的。

 二、明确目标

 1.熟读课文,疏通文意,了解大致情节。2.通过分析诗歌,理解木兰的形象。

 三、整体感知

 l.检查预习效果,给加点的字词注音。

 2.速读课文,将诗歌分成四部分,每部分用四个字简单概括内容。

 第一部分(1一3段)替父从军。第二部分(第4段)十年征战。

 第三部分(5一6段)凯旋而归。第四部分(第7段)结尾附文。

 四、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背景介绍

 关于《木兰诗》产生的年代,有多种说法。从诗中的地名看,诗的时代背景,当与北魏和柔然的战争有关。而游牧民族强悍尚武的社会风气则是它产生的社会基础。

 2.诗的结构是按时间发展的先后顺序安排的。

 3.分析第一部分,写木兰决定替父从军。

 (1)文章一开始写的是什么?为什么这样安排?

 文章一开始写的是木兰的忧愁情态:“唧唧复唧唧”,而不是直接写木兰从军的原因。这样写有两个好处,①引起读者悬念——木兰为何优?为何愁?②能使文章简洁。如果从起因开始写,将相当复杂。

 (2)从第一段春,木兰的身份是什么?“当户织”一句可以看出木兰是一个辛勤劳动

 的女子,而不是侯门**,这为下文替父出征奠定了基础。

 (3)木兰到底为何如此忧虑呢?(让学生自读第二段找答案,然后请同学用自己的话讲述。)

 原来此时国家有战事发生,召木兰的父亲入伍,可是父亲年纪大了,家里又没有成年的男子可代父亲入伍。

 那木兰可以替父从军,又愁什么呢?

 古代歧视女子,女子没有地位,要求她们“大门不出,二门不迈”,不准抛头露面,法律不允许女子入伍。

 是否毫无办法?聪明的木兰想出了什么主意?

 女扮男装。

 女扮男装,冒着很大的风险,一是怕别人识破,更主要的是上战场面对的将是死亡,但木兰一片孝心,为了自己的父亲,死有何惧?

 大家对照自己想想,你是怎样对待父亲的呢?与木兰一比,是否有所感悟?

 (4)思考一下这两段叙述木兰替父从军的前前后后,人物在这段时期心理活动起伏很大,同学们试着把握一下。

 忧虑(唧唧复唧唧)——反复思考——下定决心(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5)第三段,写木兰紧张地做准备工作,迅速从家出发和奔赴战场途中的见闻感想。先就“愿为市鞍马”做文章,用排比的句子,东西南北市都写到了,为什么要啰嗦地写呢?为什么不写在一个地方买齐?

 这样写有以下几个作用

 ①写家人对木兰从军的重视,要采买上好的用品。②战事紧迫,时间紧张,渲染出一种紧锣密鼓的气氛。

 ③这是乐府诗常用的一种写作手法。诚如谢榛所说:“若一言了问答,一市买鞍马,则简而无味,殆非乐府家数。”(《四溟诗话》)联想我们曾学过的一首乐府歌辞《江南》“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东西南北的铺排,看似重复,却写出了鱼在莲叶间嬉戏的情景和人们采莲时愉悦的心情。

 (6)思考:赴边途中是详写还是略写?(略写)详写什么?(心情。)

 通过几个地名的转换,便概括了整个行程:家——黄河——黑山。两次在“黄河”和“黑山”宿营的描写极婉转地形容出一个初离父母出征的少女的新奇感受,听到黄河流水,听到燕山胡骑,都不由让她想起父母的呼唤,对父母的思念情深意长。

 教师范读第一部分,并指导学生背诵。

 4.分析第二部分。

 高度概括木兰十几年出生入死、保家卫国的战斗生涯。这段只有六句,却写了三个阶段——途中、战中、战后。

 (l)读课文。找出哪句写途中,哪句写战中,哪句写战后?

 途中——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战中——朔气传金拆,寒光照铁衣。战后一一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2)我们重点欣赏写“战”中的两句。“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两句十个字,就写出了十几年的战斗生涯,可谓字字千金。这两句的含义是什么?写出了怎样的意境?“朔气传金拆”意为北方的寒气传送着打更的声音。朔风凛烈,刁斗声声,月光映雪,木兰未眠。想一下,她在想什么呢?

 思父母,思姐妹,思家乡,甚至思念她的织机……

 木兰又在做什么呢?从“寒光照铁衣”一句可以看出,木兰正穿着铠甲,和战友们一道在边防线上巡逻,随时准备为保卫祖国而战。

 (3)木兰在战场上表现如何?文章中没说,但我们想一定是智勇双全。根据①这么多年,女扮男装本被发现。②从下文的暗示中也可以看出来:“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五、布置作业:1.想像一下,木兰在战场上会遇到什么情况?她会怎样处理?2.为什么把战争过程写得如此简略?

 板书设计

 木兰诗

 一、(l一3)替父从军详

 二、(4)十年征战略

 第二课时

 一、明确目标

 1.体会文章后两部分的内容及感情。2.学习根据想像扩写文章。

 二、整体感知

 读文章的第四、五、六段,看各写了什么内容?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为何略写征战中木兰的英勇?

 这种写法从表面上看,似乎刻画儿女之情多,而描绘英雄之气少。但从实际效果看,诗中所刻画的种种儿女情状,正多方面地丰富了木兰的英雄性格,使这一形象有血有肉,真实动人。木兰的机智勇敢无须赘述,一句“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就概括出来了。这样,儿女情与英雄气融合得天衣无缝,更是相得益彰。

 2.分析第三部分。

 (1)在这部分有一个疑点:木兰归来后,因战功赫赫,于是“可汗问所欲”。可木兰的回答是什么呢?“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为什么做出这种选择呢?一般的看法是:木兰不慕荣华富贵,愿回家与父母团聚。但我认为这里还有别的更深层的原因,大家能否结合你对中国封建社会的了解来挖掘一下?

 学生讨论后明确: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里,“男主乎外,女主乎内”是封建礼法定下的一条戒律。木兰可以在非常时期秘密地代父从军并发挥她那潜在的智谋和才能。然而,她却不能随着战争转入和平,继续在朝廷为治理国政而做出贡献。封建礼法加在妇女身上的镣铐是难以解脱的。木兰的还乡,决非什么不慕功名富贵的问题,也不是什么热爱劳动的问题,而是封建社会压迫、歧视妇女的必然结局。其他的故事也反映过这一点,如黄梅戏《女驸马》等。木兰只有辞受封爵、解甲归田这惟一道路可走。

 (2)从“爷娘闻女来”到“不知木兰是女郎”,写木兰到家,受到热烈欢迎。显出女郎面目后,令战友们惊惶。这段首先用三组复叠句式极力铺写木兰抵家时家人欢腾的情景:“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姐来,磨刀霍霍向猪羊。”这几句写出了不同人物的特点,形象非常生动。

 (3)作者省略了木兰回家后亲人相聚、畅叙别情的热烈场面,你能否根据课文内容,展开合理想像,进行扩写?亲人们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

 (4)当然,这里边兴的当属木兰,下面几个排比句,从描写她急于回到日常生活的行动中显出其初到家时的狂喜心情,共同形成一种大团圆的热闹欢乐的气氛:“开我东阀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①为何不先脱战袍,后开门窗?

 木兰离开养育她成人的家已经十多年了。十几年来,她无时无刻不在思念着这个家,思念家中的亲人。现在,她又回到了她所热爱、思念的家,一进家门,还来不及卸下戎装,就开门开窗,因为她对这个家庭的一切都感到惬意,都充满感情。

 ②“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又反映了木兰的什么心理?

 一是回到家心情舒畅;二是爱美之心,木兰亦有,表现了她对和平生活的热爱和对正常人生的向往。从而使得人物形象更加丰富真实。

 ③这几句木兰还原“本来面目”与哪个地方照应?与开头交待木兰是女儿身照应。

 3.读最后一段的附文,你能领悟到什么?

 最后一段是木兰对战友们的“惊煌”所作的回答,也是作者对木兰的深切赞美。这时运用了比喻的修辞和互文见义的手法,说无论是“雄兔”还是“雌兔”,都是“脚扑朔”、“眼迷离”的,它们在一起跑动的时候,你怎么能分辨雄雌呢?这幽默风趣的比喻,表现了木兰的稳重机智,又使这首诗的结尾余音袅袅,悠扬不尽!更给我们提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女子若有施展抱负的机会,她们的智慧、谋略和才能并不比男子逊色。你还能再举几例吗?(穆桂英,李清照,武则天……)

 女同学不宜妄自菲薄。

 4.《木兰诗》的艺术特色是什么?

 这首诗在艺术上的成功在于恰当地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如设问、比喻、排比、对偶等修辞方法,以及语句连接紧凑、生动畅达的联珠句法,如“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等,来为塑造人物形象、表现思想感情服务,事奇诗亦奇,不愧为脍炙人口的优秀诗篇。

 四、总结、扩展:《木兰诗》是一首优美动人的叙事诗,为了塑造木兰的形象,作者选取了广阔的生活场面进行描写。从时间上说,前后长达十多年;从地域上说,涉及家庭、乡里、战场和朝廷。对这样丰实的生活内容,作者以“木兰是女郎”为准则进行了精心剪裁,使全诗繁简得当。千百年来,《木兰诗》一直被人们传诵着,具有恒久的艺术生命力。

 五、布置作业

 1.背诵全诗。

 板书设计:

木兰诗

1. 母问女答 表明缘由 毅然代父从军

排比铺陈 匆忙购置 急切准备出征

2. 反复烘托 思亲情切 奔驰遥远征途

3. 夸张对偶 烘托互渗 长期激战凯旋

4 夸张衬托 功成身退 不慕荣华富贵

排比铺陈 亲欢伴惊 喜剧高潮结束

5. 双兔为喻 风趣亲切 赞美谨慎机警

篇二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积累文言知识,包括重要的实词、虚词和句式;了解古诗修辞用语的特点;从整体上把握诗歌内容,准确、完整地复述课文,提高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过程与方法:结合语境理解诗中意象,体会诗中心理描写结人物塑造的作用;学习本文叙事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木兰这一形象的审美趣味,理解诗中所表现出来的北方人民勇敢乐观的爱国精神和追求和平劳动生活的美好愿望与高尚情操。

 重点难点

 1针对单元重点和教材内容,我认为本文的教学重点是:朗读课文,疏通文意;分析人物形象

 2针对学生的现有水平和心理层次,我认为本文的教学难点是:培养主动探究的精神,享受探究问题的乐趣。

 教学方法

 教法:情境教学法、诵读法、对话教学法

 教学手段

 采用多媒体教学,利用、音乐、视频等多媒体素材。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 ,导入新课

 PPT展示“巾帼不让须眉”,让学生解释。

 回首五千年灿烂的文明史,出现了许多巾帼英雄,你们知道有谁吗(穆桂英、刘胡兰、杨门女将等)看来大家知道的女中豪杰还真不少。

 学生欣赏豫剧《谁说女子不如男》。

 这段音韵优美、脍炙人口的豫剧唱腔演绎的是流传在我国民间的一个动人的故事,你知道吗

 师:这就是花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认识这位巾帼英雄——花木兰。

 二,背景解题

 《木兰诗》又叫《木兰辞》,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是北朝的一首乐府民歌。它产生的时代众说纷纭,但从历史、地理的条件可以判定出诗可能产生在后魏,这首诗形成于民间,在长期流传过程中,经后代文人的加工润色,被历代传诵,成为我国古典诗歌中一首脍炙人口的优秀诗篇,它和《孔雀东南飞》一起被称为我国诗歌的乐府“双璧”。

 三检查字词

 1出示生词(先指名读,再齐读)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木兰诗》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你能用一句话概括吗(诗中叙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的故事。)

 四感情诵读——走进人物心灵

 (一)欣赏范读:《木兰诗》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是叙事诗中的一朵奇葩,咱们先欣赏一下名家朗读。听范读是如何处理每段的语速、语调、语气的。

 (二)生齐读课文。

 (三)生结合课下注释自读课文,给每一自然段拟定一个四字小标题。

 停机叹息

 替父从军

 战前准备 奔赴征途

 十年征战

 还朝辞官

 家人团聚

 赞美木兰

 四、指导诵读(以读带译,在朗诵的感情中体会木兰的形象,体会木兰的心理感情。同时,在串讲的时候注意用一些现代的表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① 首段是故事开端,读得平缓、轻些,营造深夜叹息的气氛。

 ② 二段问答句,可深沉些;“昨夜见军帖”后四句加快,以突出军情紧急;末两句“愿为市鞍马”转为坚定,以突出木兰的深明大义及下定决心。

 ③ 三段写出发前的准备,节奏更加快,力求突出木兰到处奔忙,紧张准备的情态;奔赴战场要节奏变慢,用抒情的语句读;末句“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要表现出木兰的战斗豪情。

 ④ 四段每两句一气读,速度更慢,基调应是悲壮的,十年艰苦作战,处处刀光剑影,死中求生全系于此。

 ⑤ 五段胜利归来,节奏可稍稍加快,语调由庄严转为热烈;辞官还家要读得亲切、朴实,放慢节奏,形成前后鲜明的对比。

 ⑥ 六段亲人团聚、恢复女儿妆时,节奏要快,基调是欢快而热烈的,极力渲染喜庆的气氛及喜悦的心情;“出门看火伴”句仍快,表现木兰换装后,急于让同伴一睹的喜悦又急切的心态;“火伴皆惊忙”这后三句要着力表现战友们的惊奇感,应突然放慢。

 ⑦ 七段是歌者的赞辞,也可理解为木兰对战友们“不知木兰是女郎”的设喻回答,语速渐慢,语带自豪

 五个性朗读

 1节选自己喜欢的某个段落读或背,做到口齿清楚、声音洪亮,表情丰富

 2自我点评语速、语气及所把握的木兰的情感世界∕心理活动

 六走进文本,品读探究(四人小组,合作探究)

 (一)人物赏析:

 你觉得花木兰是一个怎样的女子,你从课文中的哪些语句可以看出(英雄形象是学生们比较容易把握的,提示学生多发现木兰的女性特质,从而更全面的感受有血有肉的花木兰。如决定前的焦虑、征途上的思亲、毅然辞官、回家就迫不及待的打扮等,可启发学生充分发掘。)

 例:(1)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勤劳孝顺。

 (2)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愿”――勇敢坚毅,忠孝两全。

 (3)“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勇敢坚强的英雄气慨。

 (4)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不慕荣华富贵,甘过普通百姓生活。

 (5)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机智、谨慎。

 总结:1、她很孝顺。当自己的老父亲被征,就要上战场的时候,木兰挺身而出,代父出征。历来女子只能坐在闺房里面绣花,可是木兰却怜悯自己的老父,不顾传统 的约束,乔装打扮,奔赴前线。这些都说明了木兰做到了忠孝两全。自古以来人们就认为忠孝不能两全,可是木兰一个柔弱女子却做到了,不能不叫人敬佩。

 2、木兰聪明机智。试想,一个女子要去沙场厮杀,又要不被同行的战友发现,需要克服多少生活上的难题,然而,木兰出色地完成了任务,“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木兰荣立战功,骄傲地凯旋了!

 3、木兰功成身退,视功名为粪土,毫不夸耀自己的功劳。“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多么淳朴的女孩,她一点也不看重做官,她挂念的是多年未见的亲人。诗歌至此写活了一个至情至性的奇女子。

 4、木兰美丽非凡。在木兰的眼里,女孩子的天性并没有泯灭。她并不是泼妇形象,也不是梁山好汉的形象,她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女孩子。木兰一回家,就马上迫不及待地“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看,好一个俊俏的女孩子。

 本诗塑造了木兰这一不朽的人物形象,既有传奇的色彩,又真切动人。一千多年来,木兰的形象一直深受人们喜爱。

 (二)师出示,学生找出对应的课文情节。(指名声情并茂地感情朗读,以达到背诵)

 七、拓展延伸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木兰这个名字已经深深地印在了我们的脑海中,她那独具特色的人格魅力更是深深打动了我们,让我们深受启发和教育,而此时此刻,你最想对木兰说什么(多媒体投影:“木兰,我想对你说——”)

 2每一年,中央电视台都会评选“感动中国十大人物”,我们今天读到的木兰的事迹,绝对有资格入选“感动中国”的人物之一。现在,“感动中国”栏目组要为古代的女英雄木兰颁“巾帼英雄奖”,

 假如你是评委会委员,请你参考下面的颁奖辞,也给我们的木兰写一段颁奖辞吧:

 陈家顺

 为乡亲卧底,你吃遍所有的苦,为百姓打工,你换来群众最多的甜。你乔装改扮,却藏不住心底最深的惦念;你隐姓埋名,可我们都知道你是谁,为了谁

 八师总结:

 《木兰诗》这首叙事诗塑造了花木兰这个不朽的女英雄形象。她既是一个云鬓花黄的少女,又是一个金戈铁马的战士。在国家需要的时候,她挺身而出,驰骋沙场,立下汗马功劳。得胜归来之后,她又谢绝高官,返回家园,重新从事和平劳动。她爱亲人也爱国家,把对国家对亲人的责任融合在一起。木兰的形象,集中体现出中华民族的勤劳、善良、机智、勇敢、刚毅、敦朴的优秀品质。

 九板书设计:

 停机叹息  深明大义

 毅然从军  勇敢坚强

 匆忙购置  准备出征

 思亲情切  征途艰苦

 长期征战  胜利归来

 功成身退  不慕荣华

 回到家乡  换回女装

 双兔为喻  谨慎机警

 ——巾帼英雄形象:深明大义、果敢坚强、英勇善战、

 不慕名利、谨慎机敏

篇三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结合注释解释全文大意,理清故事脉络;了解乐府民歌知识;理解文中所涉及的互文、对偶、排比等修辞。

 过程与方法

 学生通过朗读、阅读和品味语言等方法,结合教师解释和自主合作交流等方式,在理解故事脉络的基础上分析木兰的人物形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生通过学习本文,领略到以木兰为代表的古代劳动人民的乐观勇敢和爱国主义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学生通过朗读、阅读和品味语言等方法,结合教师解释和自主合作交流等方式,在理解故事脉络的基础上分析木兰的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学生通过学习本文,领略到以木兰为代表的古代劳动人民的乐观勇敢和爱国主义精神。

 三、教学方法

 谈话法、小组合作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大家好,我们现在开始上课。在我们上课之前,先请大家来看一段动画片《木兰》的视频。(播放)介绍:这段表演截取自好莱坞卡通片《花木兰》。你们看到木兰说着英文是不是感到有些违和呢花木兰到底是一位怎样的女性,在国际上产生了这么大的影响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这首关于木兰的长诗《木兰诗》

 2用PPT出示《木兰诗》相关知识如下:

 《木兰诗》是一首北朝民歌,是一首长篇叙事诗,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这是南北朝时北朝民歌的代表作。“乐府诗”是继《诗经》《楚辞》之后,在汉魏六朝文学出现一种能够配乐歌唱的新诗体。《木兰诗》与《孔雀东南飞》,被称为“乐府双璧”。“乐府”本是官署的名称,负责制谱作曲,训练乐工,采辑诗歌民谣,以供朝廷祭祀宴享时演唱,并可以观察风土人情,考查政治得失。

 (二)通读全文,整体感知

 1通读课文,结合注释理解文章大意。

 2用PPT展示本文生词“唧唧、机杼、可汗、鞍鞯、辔头、溅溅、胡骑、朔气、旧时裳、理云鬓”

 3请学生简述故事的脉络是怎样的。

 (起:1-3段---替父从军;承:第4段---征战沙场;转:5-6段---辞官还乡;合:第四段---故事结局)

 (三)细读课文,深入研读

 学生对故事已有了全局上的把握,本文故事是围绕人物展开,分析出人物的特色,故事的关键就把握住了。教师将下列问题用PPT出示,请学生默读,然后教师点名回答。

 1从第一部分可以看出,木兰有什么担忧能看出木兰怎样的品质

 (家里没有男丁,父亲要去充军。木兰对长辈的关爱,对家庭的责任感,以及勇敢果断的性格。)

 2从第二部分我们能看出木兰怎样的品质

 (身为女子,战场上奋勇杀敌,巾帼不让须眉。表现出木兰勇敢无畏爱国的英雄气概)

 3从第三部分,我们能看出木兰怎样的品质

 (木兰请求辞官还乡,说明木兰不慕名利,情系故乡,热爱和平生活;同行十二年,战友未发现木兰是女子,说明木兰谨慎小心又机智。)

 4请同学们总结一下木兰是一个怎样的人

 (木兰是一位深爱家人,热爱和平生活,同时又英勇果敢,谨慎机制,不慕名利又爱国的女性。)

 (四)小组讨论,拓展延伸

 《木兰诗》是一首乐府长诗,既然是诗,就同样有很多诗的特点,诗歌中常常蕴含着丰富的修辞,请同学们结合具体文本找找看,本文中都包含哪些修辞

 对比阅读《陌上桑》,结合修辞分析两篇文章所展现的主角的品质精神。

 (五)回顾全文,小结作业

 小结:结合板书请学生集体简述本文说明的内容,结束课文。

 作业:请学生结合课文中所提到的修辞,写一篇200字左右的习作,内容自定,要求用到文中提到的所有修辞。注意语言表述行文条理,逻辑清晰。

宝妈布置的任务,给胡小宝讲解初中古诗文,感觉讲得还不错哎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木兰诗》是非常优秀的文学作品,作为初中课文尤为合适,因为它浅近易懂,朗朗上口,文辞、意境、音韵都容易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这首诗就不用串讲了,因为它几乎就是今天的白话。个别的生字或文言语法,教科书上都有解释,网上也很容易查到。咱们主要讲讲木兰诗到底好在哪里。

语言之美

木兰诗的好,首先好在它的文学性,诗句美极了。这种美和我们熟悉的唐诗宋词还不一样,它很浅显,一读就懂,但它又不浅薄,读起来虎虎有生气,一个英姿飒爽的女英雄形象呼之欲出,体现出一种质朴的,生机勃勃的美。这正是乐府诗的特点。

乐府是汉朝的官方音乐机构,朝廷搞祭祀或者娱乐都需要音乐、歌曲。乐府能自己作词作曲,同时也会到民间采风。当年的乐曲都已经不可考证了,但不少歌词流传了下来,这就是早期乐府诗,而传颂最广,最为人们喜爱的,多是乐府诗中的民歌部分。比如小学课文里的《江南》,就是典型的汉代乐府民歌: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有没有觉得《木兰诗》与《江南》有些相似?尤其是“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是不是和《江南》里的东西南北四句特别像?这是典型民歌的特色,很可能是歌曲中的合唱段落。文人诗几乎没有这么写的。

但这些民间诗歌也受到文人的喜爱,从汉朝开始,文人间就流行模仿这种民间诗歌,进一步把乐府诗古朴、清新的风格固定下来。

在辉煌的唐诗中,乐府诗也占有重要地位,李白就喜欢写乐府诗。我们看李白很多名作,和大多数的唐诗很不一样,像《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这和绝句、律诗太不一样了。其实这就是乐府诗,将进酒就是乐府的一个曲名,一听就是用于宴会的歌曲。

乐府诗和格律诗

乐府诗是一种简单质朴的美,就像未经雕琢的璞玉,而诗歌创作的主力变成文人之后,逐渐形成复杂的格律诗,变成了精雕细琢的美。格律诗在唐朝逐渐成熟后,被称为近体诗、今体诗,而乐府诗就相应被称为古体诗、古诗了。

格律诗要遵守非常严格的平仄、对仗、押韵的规则,还讲究使用典故,这些在木兰诗里基本上看不到,它有个别对仗,但没有规律,有的句子押韵,但押不上其实也无所谓,乐府诗基本上没什么形式上的要求,挥洒自如,很适合用于叙事,表达充沛、激昂的情感,这就是李白爱用乐府体的原因。

这样不是很好吗,为什么诗歌后来要发展的那么复杂?复杂自然有它的好处。“两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没学过平仄、押韵规则的读者不会注意到诗中包含着高明的技巧,但他本能的会感觉这诗读起来悦耳好听,这就是复杂规则的好处。

典故也很有用,比如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很简单的两句诗,但对于知道典故的读者,一种浓重的离愁别绪、浪漫情怀已经扑面而来。

一个是崔颢的《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自从崔颢提诗后,黄鹤楼就成为抒发吊古怀乡、离愁别绪的标志性名词,这个词一出来,诗的基调就有了。

还有一个是“下扬州”,这个典故来自南朝一个笔记,说四个人谈人生理想,一个想家财万贯,一个想骑鹤飞升,就是成仙了,一个想当扬州刺史,因为扬州在古代基本相当于富庶的代名词。最后一个人说我的理想比你们都好,我要“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把好事都占全了!从此“下扬州”就成为一种浪漫潇洒,令人向往的意向。“烟花三月下扬州”,虽然我们不知道孟浩然此行所为何事,但一看“下扬州”三字就能感受到李白对他的恭维和祝福。

咱们试着把这句诗改成“故人西辞武昌城,烟花三月下金陵”,意思也没错啊,黄鹤楼就在武昌嘛,金陵和扬州紧挨着,还是六朝金粉之地呢,但读起来可实在是没感觉。

所以乐府诗和格律诗,各有各的好处,各有各的美。唐诗是辉煌的,灿烂的,就像花中的牡丹,“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但不要忘了中国古代的诗歌还有很多种类,格律诗只是其中的优秀代表之一。唐之前的乐府诗,或古体诗,就像山中的幽兰,溪间的水仙,“绝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唯有有心人方能欣赏她的美。

意象之美

《木兰诗》描写的是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如果用这个主题让你写篇作文,你会怎么写?一般来说,会分为三部分:接到军令,决定替父从军;边关征战,九死一生;解甲变为女儿装。而且第二部分大概率会作为重点来写。

可是我们看看木兰诗的征战部分,严格讲只有三句: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有人据此说现存的木兰诗是残篇,原作肯定还有关于战场的描写,只不过遗失了。但我倒认为这正是《木兰诗》的精妙之处。

《木兰诗》确实是叙事诗,但它本质上还是诗,要遵循诗的规律,和叙事文肯定是不一样的。叙述文六要素:人、时、地、起因、经过、结果,必须都要具备,小说就更是这样,须得是虎头、猪肚、豹尾,各个部分都要丰满才行。记得莫言的《檀香刑》就直接用这三个词做小说目录,那是莫言的创作全盛期,真是有自信啊。

但诗不一样,诗歌不可能像小说那么细致的描写人或事,诗讲究的是意象。还是拿《送孟浩然之广陵》来做例子: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我们可以想象当时的场景:二人在黄鹤楼把酒言欢,高谈阔论;登船之际殷勤叮咛,依依惜别;客船离岸,挥手拭泪。试想把这些过程都写进诗里,还能成就千古名篇吗?

这首诗妙就妙在只选取最后一个场景——小小的客船渐行渐远,直到消失在天际,而送行的人还在伫立眺望……这就是诗的意象——用典型画面烘托你想表达的情绪。

反观《木兰诗》,作者肯定是做了一番取舍的——我最想表现的是什么?显然,作者想塑造的是一位不同于传统的女英雄的形象,她与传统的男性英雄形象有什么不同呢?她与父母、故乡的分离会更显得儿女情长,她立下不世的功勋,但不向往功名利禄,而是盼着回家,盼着过回女儿家的生活。

相比之下,对激烈战争场面的描写,并不能更好的凸显出木兰与传统男性形象的差异,因此作者毅然放弃了这个部分。但诗歌的妙处在于,简写或省略并不意味着内容的缺失,因为读者自然会想象,现在叫脑补,这或许比自己费劲描写效果还更好。

这对我们写作文是很有借鉴意义的:不见得面面俱到,有时详略得当会取得更好的效果,但前提是你要清楚知道自己到底想要表现什么,是详还是略,都取决与最核心的写作意图。

历史之美

把《木兰诗》还原到它创作的年代,我们还能感受到大历史的沧桑之美。

课本上《木兰诗》的创作年代是南北朝,这是主流说法,其实也有学者认为是唐朝作品,比如宋代朱熹就说过,“可汗”是唐朝才普遍使用的词汇。还有“策勋十二转”,这个更明显了,因为这是唐朝的战功制度,以战功升一级叫“一转”,最多十二转,升到上柱国,正二品。

但不能排除后人修改、增删的可能,也许部分句子是唐朝人加进去的,像“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就很像唐诗的风格,不像乐府诗。因此《木兰诗》更可能是创作于南北朝,其后经过历代文人的修改,变成现在的样子。

南北朝是三国两晋南北朝这个大历史时期的一部分,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分裂时代(唐宋之间的五代十国被称为小分裂时代)。中原汉族政权的衰落,引来北方少数民族的入侵,所谓“五胡乱华”,就是这个大历史时期的事件。

大分裂时代又被称为大混乱、大黑暗时代,曹操的《短歌行》写道: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这不是文人的臆想,而是对时人命运的写实,在那样的乱世,生命真的如早晨的露珠,随时都可能消逝。

但黑暗孕育着光明,大混乱孕育着大希望。在这百年之久的分裂、混战中,来自北方游牧民族的生物基因、文化基因深深的与中原农耕民族相融合,这是锻造中华民族的关键历史时期。经过这百年沧桑,中华民族涅槃重生,立即以大唐盛世的辉煌攀上了世界历史的高峰。

《木兰诗》就是这个大时代的一个小注释。

中原文明为什么衰落?因为历史发展到汉末两晋,中原文明陷入了贵族化的怪圈,政权几近封闭,社会的上下层被隔绝了,主流文化崇尚的是奢华、精致、纤弱的美,流行谈佛论道,尽日清谈。在西晋东晋,被人赞美推崇的男性形象是这样的:面色苍白,弱不禁风,言语玄妙,不知所云。这样的文明能有生命力吗?

而此时纵横中原的北方游牧民族,有的甚至还没有进入文明期,他们突然入主中原,其政权和文化还保留了非常多野蛮、刚劲、粗犷的特点。像木兰从军这样的故事,在深受儒家传统文化影响的区域里是不可想象的,但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北方,这绝不是什么稀奇的事。

比如与《木兰诗》同期的北朝民歌《李波小妹歌》:李波小妹字雍容,褰裙逐马如卷蓬,左射右射必叠双,妇女尚如此,男子安可逢。

这可不是个例,北魏杨大眼将军(将军的名字多淳朴)传记写道:大眼妻子潘氏善骑射,来军营探望大眼时一起上阵杀敌,回到军营与将士们相聚谈笑,大眼指着妻子说,此潘将军也!

木兰、李波小妹、潘将军都是北魏时期的人物,北魏迁都洛阳之前,都城在今天的大同,建议大家去大同看看那里的云冈石窟,就能感受到北朝文化那种雄浑、粗犷。再到南京的六朝博物馆看看,观赏南朝文化的精致、繁华。最后去西安,体会大唐盛世的余韵——那盛世的荣光正是这两种文化融汇贯通的结果。

有些参考书分析《木兰诗》的主题,说是表现了妇女对封建礼法的抗争,这就是没有理解《木兰诗》历史背景的结果。在北朝,妇女们还真没到抗争封建礼法的时候呢!

问题一:朗诵《木兰诗》时配什么音乐合适?只要音乐的那一种? 平沙落雁 明朝此曲称《落雁平沙》。曲调悠扬流畅,通过时隐时现的雁鸣,描写雁群降落前在天空盘旋顾盼的情景。对于曲情的理解,有“取清秋寥落之意,鸿雁飞鸣”来描写秋天景物的;有“取秋高气爽,风静沙平,云程万里,天际飞鸣,借鸿鹄之远志,写逸士之心胸”的;也有从鸿雁“回翔瞻顾之情,上下颉颃之态,翔而后集之象,惊而复起之神”。“既落则沙平水远,意适心闲,朋侣无猜,雌雄有叙”,发出世事险恶,不如雁性的感慨的。现在流传的多树是七段,主要的音调和音乐形象大致相同,旋律起而又伏,绵延不段,优美动听;基调静美,但静中有动。 2 mp3baidu/&lm=-1 个人觉得还行,仅供参考 查看原帖>>

问题二:朗诵木兰词配什么音乐最好 如果找得到,建议配《胡笳十八拍》,可以适当修改,使得其节拍能与《木兰辞》相配。

1 叙述主题相似。《胡笳十八拍》主题是文姬归汉,叙述远游在外的家乡儿女渴望回归故国的殷切心情。《木兰辞》写的是替父从军多年的女儿思念家乡亲人的乡情愁绪。两者都以不同于寻常的红妆女子之勃勃英气为描摹对象。

2 风格背景相称。《胡笳十八拍》是一首古乐府名曲,后经多种乐器演奏,虽盛名在外,但绝非曲高和寡,和源自两晋之后北朝民歌的《木兰辞》相辅相成。而且两者创作年代相近,相近之处也颇多。如果使用前者作为《木兰辞》背景配曲,个人建议采用埙演奏,想必听来定是悲凉之下有雄浑之音,和木兰辞的叙事背景也相符。

问题三:《木兰辞》配什么背景音乐合适? 高山流水

夕阳萧鼓

广陵散琴曲

平沙落雁

梅花三弄

《踏古》不错

《离弦》不错

《琵琶雨(语)》

问题四:麻烦各位高人指点一下木兰诗朗诵配什么音乐好 二胡音乐有见过有人用这个

问题五:木兰诗背景音乐 xkb1/yuwen/7/20080222/32864 这里有木兰诗配乐课件,可以下载

问题六:什么古筝乐曲和木兰诗相配? 如果做配乐朗诵的话不建议选择旋律太紧凑的 我个人觉得<妆台秋思>相对合适一点

问题七:木兰诗朗诵背景音乐用什么更好 最好是古筝的 出水莲,客家筝曲,比较清淡典雅,不会抢朗诵内容

将军令,浙江筝曲,比较威武气派,情绪激昂,铿锵有力

问题八:适合朗诵木兰诗的配乐 雪千寻

七剑战歌

还有什么我是真的不知道了,想了很久啊啊啊

问题九:朗诵《木兰辞》,配什么背景音乐合适? 用动画片花木兰的OST吧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北朝·无名氏《木兰诗》

今译雄兔四脚乱抓地,雌兔两眼常常眯起。这一对在地上跳跃奔跑的兔子,谁能辨别它们的雄和雌?

赏析这是著名叙事诗《木兰诗》的末尾四句,作者用兔子作比喻,赞扬木兰的智慧、才能。意思是:雄兔、雌兔平常时是容易分别的,但跑到时就人以辨识了。暗喻:在前方作战的紧张岁月里,谁又能认得出我木兰是男是女!这一比喻既含义深微,又生动形象、活泼谐趣,经得起人们的反复咀嚼、品赏。成语“扑朔迷离”既源出于此。

原作见“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平沙落雁

明朝此曲称《落雁平沙》。曲调悠扬流畅,通过时隐时现的雁鸣,描写雁群降落前在天空盘旋顾盼的情景。对于曲情的理解,有“取清秋寥落之意,鸿雁飞鸣”来描写秋天景物的;有“取秋高气爽,风静沙平,云程万里,天际飞鸣,借鸿鹄之远志,写逸士之心胸”的;也有从鸿雁“回翔瞻顾之情,上下颉颃之态,翔而后集之象,惊而复起之神”。“既落则沙平水远,意适心闲,朋侣无猜,雌雄有叙”,发出世事险恶,不如雁性的感慨的。现在流传的多树是七段,主要的音调和音乐形象大致相同,旋律起而又伏,绵延不段,优美动听;基调静美,但静中有动。

2

http://mp3baiducom/mf=ms&rn=&tn=baidump3&ct=134217728&word=%C6%BD%C9%B3%C2%E4%D1%E3+&lm=-1

个人觉得还行,仅供参考

查看原帖>>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82934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0
下一篇2023-07-1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