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在诗中表达的情感有哪些?

诗人在诗中表达的情感有哪些?,第1张

1.抒写了残暴的侵略战争使中国人民蒙受的苦难,表达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沉重心情。 2.(1)以风、雪等自然意象渲染氛围,苍茫而悲凉。 (2)选取了几类人做描写对象,突出民族苦难之重:无家可归的北方农夫,我,失去了家庭和丈夫的蓬发垢面的**,年老的母亲,失去了家畜和田地的垦殖者。 (3)象征、比喻、反复咏叹、叙述、描写等手法的运用。 3.“告诉你/我也是农人的后裔——/……/我的生命/也像你们的生命/一样的憔悴呀”。诗人把自己的苦难和广大农民还有祖国的苦难命运联系在一起,使对祖国的苦难抒写得更加深刻而真切。 4.诗人希望自己的诗句能给苦难的祖国带来温暖,表达了对祖国前途命运的忧虑,向苦难的祖国奉献了一颗赤子之心,表现了诗人的忧国忧民的情怀。(意对即可)

关于“思乡”的故事

周恩来思乡

周恩来自12岁那年离开江苏淮安去东北求学,然后投身革命,直到78岁在北京去世,整整66个春秋,虽然思乡成病,但一直没有回过故乡

周恩来思念家乡,多次说过自己要回家看看。

他在西花厅接见淮安县副县长王汝祥时说:“1946年,我在南京梅园新村时,有一回梦见自己又在文渠里划船,醒来后便想,将来全国解放了,我一定回去看看,可这些年多少事情等着我去做。

有时候工作忙,遇到棘手的事情,难遣的烦恼,紧张得饭都顾不上吃,觉也不能睡,真想立即回去约几位童年时代的朋友,爬爬鼓楼,放放风筝……”

为此,淮安县领导曾悄悄修缮了他的故居,并拓宽了南门大街等城区主要几条街道,维修了他放过鸽子的镇淮楼、攀登过的文峰塔,还疏浚了他划过小船的文渠。然而,这样的准备一而再,再而三,他都没有回来。于是,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淮安人传起了周恩来曾在飞机上看过淮安的故事。

(1)关于诗人思乡的故事300扩展阅读:

周恩来社会评价:

周恩来同志始终热爱人民、勤政为民,集中表现为他甘当人民公仆的精神。

周恩来同志始终坚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把自己看成人民的“总服务员”,反复强调“我们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人民的”,“我们国家的干部是人民的公仆,应该和群众同甘苦,共命运”,要“永远做人民忠实的勤务员”。

他心系人民,急群众之所急,忧群众之所忧。只要是关系群众安危冷暖之事,他总是关怀备至、体贴入微。逢年过节,他总是关心在生产一线的工人能不能吃上一顿饺子。他多次奔赴抗洪前线、地震现场,哪里有灾情,哪里群众有困难,他就及时出现在哪里。

名人思乡的小故事

手抄报么,我读高中的时候也办过,呵呵~

纳兰性德《长相思》(高中语文自学课本里面有这个)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二月十五日,性德随从康熙帝诣永陵、福陵、昭陵告祭,二十三日出山海关,《长相思》作于出关前后之途中。作者出关时冰雪未销,又离开了京城千山万水,对于生于关内,长于京城的性德而言,一切都是那么荒凉,那么寂寞,于是不由人思念家乡亲人朋友,作者有感而发,填下这首《长相思》。

再给个当代的:

席慕容《乡愁》

故乡的歌 是一支清远的笛

总在有月亮的晚上 响起

故乡的面貌 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望

仿佛雾里的 挥手别离

离别后

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

永不老去

小时候最喜欢的事就是听父亲讲故乡的风光。冬天的晚上,几个人围坐着,缠着父亲一遍又一遍地诉说那些发生在长城以外的故事。我们这几个孩子都生在南方,可是那一块从来没有见过的大地的血脉仍然蕴藏在我们身上。靠着父亲所述说的祖先们的故事,靠着在一些杂志上很惊喜地被我们发现的大漠风光的照片,靠着一年一次的圣祖大祭,我一点一滴地积聚起来,一片一块地拼凑起来,我的可爱的故乡便慢慢成型了。而我的儿时也就靠着这一份拼凑起来的温暖,慢慢地长大了。(节选自席慕容《没有见过的故乡》)

思乡的故事200、300字左右

白的故乡

在我和大多数读者的印象中,李白绝对不是一个热爱故乡的人。更多的情形是,他仿佛一个天涯浪子,时时在“为帝王师”的理想路途中颠沛流离,并不时痛苦着、愤慨着,又天真虚幻地自我安慰着。

故乡是心灵的避难所,精神的栖居地。飞黄腾达者,往往会忽略故乡的存在。只有在外面磕磕碰碰、命途多舛的人才会对故乡黯然神伤,深切怀念,倍加礼赞。应该说,李白不是一个擅长怀乡的人。甚至在他孤独寂寞失意痛苦之时,他也能不靠思乡而找到排解的方式。如《月下独酌》

本来只有自己,李白却能对影邀月,幻化而成三人,且载歌载舞,似热闹无限。孤独寂寞与痛苦,似被冲淡了,实被加深了。但李白仍独自忍受,不提一字故乡。李白并非不知故乡有妻儿的牵挂,李白也并非铁石心肠不思念妻儿。但他仍愿把痛苦一肩承受,默默品尝。可见,非至最失意之时,诗人不会抒发还乡的愿望,甚至也不愿感受故乡的温暖。这里面固然有功业未成的因素,但更主要的是诗人尚未彻底绝望。李白的思乡诗还有一首:“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还见杜鹃花。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宣城见杜鹃花》)其情甚凄,不见盛年气象,估计此诗写于作者晚年。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静夜思》可以说是诗人由追求而绝望的见证,故乡是诗人最后本不想退守但又无奈退守的港湾。

李白的故乡,令人痛苦,令人神伤!

我要关于思乡的古诗,然后找出关于诗人诗歌的小故事。急!!!

《静夜思》是伟大诗人李白的作品,表达的是思乡之情。这首诗虽然只有区区二专十个字,但就流传的属广泛程度来说,还没有一篇作品可以与之比肩,它几乎是全世界华人耳熟能详的一首名篇。在我国最广为流传的《静夜思》版本是明朝版本,与宋朝版本个别字有出入。

静夜思

床 前 看 月 光,疑 是 地 上 霜。

举 头 望 山 月,低 头 思 故 乡。

李白《静夜思》一诗的写作时间是公元726年(唐玄宗开元之治十四年)旧历九月十五日左右。李白时年26岁,写作地点在当时扬州旅舍。其《秋夕旅怀》诗当为《静夜思》的续篇,亦同时同地所作。李白在一个月明星稀的夜晚,诗人抬望天空一轮皓月,思乡之情油然而生,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中外皆知的名诗《静夜思》。

关于思乡的故事

《邯郸冬至夜思家》

邯郸驿里逢冬至,

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

还应说着远行人。

这是一首在冬至时写的诗歌,说的诗人是旅居在邯郸客店的时候,恰逢农历冬至。晚上,抱着膝坐在灯前,只有影子与我相伴。想到家里的人或许也像他这样深夜坐着,在谈论着他这个“远行人”。

这首诗写于贞元二十年(804)岁末,作者任秘书省校书郎,时年三十三岁。“邯郸”,今属河北。“冬至”,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约相当于阳历十二月二十二日或二十三日。在唐代,冬至是很重要的。这一天,朝廷要放假,民间就更热闹了。大家穿新衣,互赠饮食,互致祝贺,一派过节的景象。白居易写这首诗时,正宦游在外,夜宿于邯郸驿舍中。

第一句叙客中度节,已植“思家”之根。在唐代,冬至是个重要节日,朝廷里放假,民间互赠饮食,穿新衣,贺节,一切和元旦相似,这样一个佳节,在家中和亲人一起欢度,才有意思。如今在邯郸的客店里碰上这个佳节,将怎样过法呢?第二句,就写他在客店里过节。“抱膝”二字,活画出枯坐的神态。“灯前”二字,既烘染环境,又点出“夜”,托出“影”。一个“伴”字,把“身”与“影”联系起来,并赋予“影”以人的感情。只有抱膝枯坐的影子陪伴着抱膝枯坐的身子,其孤寂之感,思家之情,已溢于言表。

三、四两句,正面写“思家”。其感人之处是:他在思家之时想象出来的那幅情景,却是家里人如何想念自己。这个冬至佳节,由于自己离家远行,所以家里人一定也过得很不愉快。当自己抱膝灯前,想念家人,直想到深夜的时候,家里人大约同样还没有睡,坐在灯前,“说着远行人”吧!“说”了些什么呢?这就给读者留下了驰骋想象的广阔天地。每一个享过天伦之乐的人,有过类似经历的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想得很多,可以感觉到那种情感。

白居易的五七言绝句,共七百六十五首,约占全部诗作的百分之二十七。本诗是其中早期的一篇佳作,反映了游子思家之情,字里行间流露着浓浓的乡愁。其佳处,一是以直率质朴的语言,道出了人们常有的一种生活体验,感情真挚动人。二是构思精巧别致:首先,诗中无一“思”字,只平平叙来,却处处含着“思” 情;其次,写自己思家,却从对面着笔,与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杜甫《月夜》“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有异曲同工之妙。宋人范晞文在《对床夜语》里说:“白乐天‘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语颇直,不如王建‘家中见月望我归,正是道上思家时’,有曲折之意。”这议论并不确切。二者各有独到之处,不必抑此扬彼。

有关思乡的小故事

董存瑞

1948年5月25日,我军攻打隆化城的战斗打响。董存瑞所在连队担负攻击国民党守军防御重点隆化中学的任务。他任爆破组组长,带领战友接连炸毁 4座炮楼、5座碉堡,胜利完成了规定的任务。连队随即发起冲锋,突然遭敌一隐蔽的桥型暗堡猛烈火力的封锁。部队受阻于开阔地带,二班、四班接连两次对暗堡爆破均未成功。董存瑞挺身而出,向连长请战:“我是 员,请准许我去!”毅然抱起炸药包,冲向暗堡,前进中左腿负伤,顽强坚持冲至桥下。由于桥型暗堡距地面超过身高,两头桥台又无法放置炸药包。危急关头,他毫不犹豫地用左手托起炸药包,右手拉燃导火索,高喊:“为了新中国,冲啊!”碉堡被炸毁,董存瑞以自己的生命为部队开辟了前进的道路,年仅19岁。

佟麟阁

1937年7月28日,北平大战开始。北京城外的南苑,佟麟阁所在的第二十九军司令部遭受40余架敌机的轮番轰炸,并有3000人的机械化部队从地面发动猛烈攻击。佟麟阁与132师师长赵登禹誓死坚守阵地,指挥二十九军拼死抗击。战斗进行得十分激烈。后奉命向大红门转移,途中再遭致日军包围,在组织部队突击时,被机枪射中腿部,头部再受重伤,流血过多,壮烈殉国。 同志曾高度评价佟麟阁等国民党抗日将领,称赞他们“给了全中国人民以崇高伟大的模范”。1937年7月31日南京国民 发布命令,追授佟麟阁为陆军上将。

此情绵绵无绝期

情圣李商隐

“诗圣”叫杜甫,“情圣”多半就该叫李商隐了。李商隐是个大情人,起码是一情歌王子,就如同克莱德曼叫钢琴王子一样不含糊。

一提李商隐,第一联想就是他那些情意绵绵的爱情诗,在大伙的丰富想象力中,这家伙的拍拖波折不知有多惊心动魄、荡气回肠。奇的是,除了原配,没人知道李商隐究竟和谁怎么样地轰轰烈烈、死去活来过。千百年来,好事者对李商隐情诗的胡说八道可以堆满半个图书馆,飞出来的口水足够解决全球的缺水危机,但没一个不是异想天开、自说自话。李商隐身上越发散布着一股惆怅迷离、神秘幽邃、缠绵悱恻,要是统计一下李商隐的歌友会,估计女“粉丝”得占到七成强。

不过提请男士们注意了,李商隐这样的大情人重色轻友,对兄弟不太够朋友。他一辈子走背字,和他对哥们儿不仗义严重相关。

初次恋爱就未遂

李商隐的情诗中不少是人们耳熟能详的千古名句,凡是谈过恋爱的,不少人都拿来派过用场。但他的情诗意思晦涩模糊,即便是那些名句,往往也不知具体所指。好比王家卫的**,根本就不明白他老兄想拍什么,但好多人就是吃半夜戴墨镜的这一套。

除了李商隐诗风隐僻幽远之外,好像他也有难言之隐,因此有意遮掩。故此虽然关于李商隐的情史议论纷纷,但都是痴人说梦型的信口雌黄,和时下那些古装电视剧是一个套路。

李商隐自己肯认账的,是他年轻时候的一段未遂冒险。女方叫柳枝,是一位17岁的姑娘,善解音律。李商隐的一位堂兄李让山和柳枝是邻居,一天,李让山偶尔吟诵李商隐的一首诗,柳枝听见后问是谁写的。李让山照实说了,柳枝扯下衣带打上结,请李让山送给李商隐求诗。

第二天,李商隐和李让山一起路过柳枝家门口,遇见柳枝头挽双髻、抱立扇下,看见李商隐后,就说3天后将焚香相待。唐朝人确实够开放,从素不相识到约会这样迅速高效,比美国言情片还干净利落。

谁知道和李商隐约好准备同去京城的一个哥们儿,不早不晚在这个时候搞了个恶作剧,偷了李商隐的行装就先跑了。李商隐没办法,只得去追赶朋友。后来李让山也到了京城,说柳枝已经被某大官僚娶走。战斗还没打响,就草草收兵,按理说谈不上刻骨铭心。但李商隐回忆柳枝时,说她作海天风涛之曲,幽忆怨断之音,看来很是动心,《柳枝五首》也写得一如既往地情深义重。以他这样不折不扣的多情种子,难怪大家猜测他的故事绝不会那么简单。但我们现在能看到的,只是他娶亲后对妻子一往情深,妻丧后追念沉痛,一副好男人模样。至于其他的哀怨幽怨情节,只能在他的诗里面胡思乱想了。

白居易想转世当他儿子

李商隐确实有两把刷子,他17岁拜见任职节度使的令狐楚时,令狐楚就对他青眼有加。令狐楚不是一般角色,不仅身为一方诸侯,而且令狐楚的骈文、韩愈的古文、杜甫的诗歌当时被公认为“三绝”。皇帝老子对令狐楚的文字也极其推崇,到了只看奏章的文风就知道哪个是令狐楚大作的地步。令狐楚这么一位大手笔,一见李商隐这么个无名的穷酸小子就把他收为门生,还鼓励李商隐和自己的子侄令狐袊等人多多厮混,建立点人脉,对他才华的器重很不一般。李商隐名声在外后,因为当时没有明星的电视采访,时人对他只是闻名未见真容。一次李商隐出门住店,旁边有一帮客人喝得半醉,正以《木兰花》为题赋诗。转头看见李商隐,就以唐朝人惯有的四海之内皆兄弟的劲头请他过来一起happy,李商隐当场也写了一首,众客看了大惊,忙问老兄是何方神圣,李商隐一报家门,众客再惊,酒全醒了:原来是当红一线明星李哥,难怪出手如此不凡,有眼不识金镶玉,恕罪恕罪!

最离谱的是白居易对李商隐的称道。李商隐成名时,白居易早就告老还乡,看见李商隐的文章一下就成为他的老“粉丝”,对李商隐很酷地冒出来一句:我死后,能够转世投胎当你儿子就心满意足了。对偶像的忠诚度简直高得可怕。

白居易谢世后几年,李商隐生了儿子,想起白居易的话,就给儿子起名字叫“白老”,大概算是对前辈遗愿的尊重。不料白老长大后木讷蠢钝,不怎么灵光,看来不像是白居易转世,倒像是郭靖的前身。著名的花花公子温庭筠就拿白老开涮:你小子要是白居易的后生,那不是丢老白的脸吗?

对哥们儿不仗义窝囊了一辈子

李商隐投靠令狐楚后,令狐楚一家对他非常够意思。令狐楚发现李商隐在骈文上功夫不到家,就亲自悉心指点。骈文是当时给皇帝写奏章表启的主要格式,想混仕途,这东西是必备技能。就像今天找工作,怎么也得在简历上胡吹计算机技能如何了得一样。李商隐经过令狐楚这样的骈文高手指点,就如同拿到了计算机系统管理员的国家证书,那是响当当的招牌。

可李商隐也真是点背,连续4次进士考试都被撸了下来,他自己都觉得没脸见令狐楚。第五次屡败屡战的时候,主考官是令狐楚儿子令狐袊的哥们儿,考试前主考官遇到令狐袊,就问:兄弟,你跟哪个哥们儿关系最瓷实?令狐袊心明眼亮,连着说了三遍“李商隐”,然后帮忙照顾这样的话一句不提。

有道是响鼓不用重捶,主考官也是明白人,这一次李商隐果然就拿到了录取通知书。李商隐当然不笨,得逞后马上给老师令狐楚写感谢信,此时令狐楚已经身居宰相了。不料当年令狐楚病逝,第二年李商隐参加吏部的选官考试,又栽了跟斗。这个时候,失去靠山的李商隐干了件一生中最大的蠢事,他转身投奔了节度使王茂元,没多久还做了王茂元的乘龙快婿。唐朝当时朝政上,以李德裕和牛僧孺为首的两大官僚派别正激烈对抗,势同水火。令狐楚属于牛党,李商隐作为他的门生,不仅令狐楚一家对他恩遇有加,令狐楚在牛党的其他朋友也把他当成自己人。而王茂元属于李党,这个局面只要长眼睛的都看得清清楚楚,李商隐是才子不是二百五,自然明白这个敌我阵营的关系。如今令狐楚尸骨未寒,李商隐就投靠敌人,不光是令狐袊大为光火,牛党诸人都觉得这小子做人太不厚道。

天有不测风云,李商隐“投敌”没给他带来什么好处。没几年王茂元离世,李商隐还没有爬上去,只是个混口饭吃的小官。这个时候他想起令狐袊来了,居然又N次觍着脸请令狐袊提携,令狐袊当然不尿他这一壶。李商隐前后反复,牛李两党都把他当蝙蝠看,不用说做官没有门路,做人也彻底失败。

关键时刻还是有点脾气

毕竟李商隐骨子里不是什么小人,原则问题上还是能够站稳立场。

李商隐惨淡经营,直到28岁才好不容易混上个九品的县尉。到任没多久,发现监狱里的犯人纯属冤枉,不知怎么稀里糊涂就被拎来顶缸的,李商隐就把人给放了。这下触怒了上司,李商隐竟然不肯服软,一怒之下宁可官帽子不要,也非叫这个板不可。

幸好老天帮忙,就在这个时候老上级走人,新领导上任,马上又把李商隐找了回来。不过时间不长,李商隐还是嫌官职太低,辞职不干又去活动社会关系了。转来转去,李商隐总是在跟着别人屁股后面当个小幕僚。但因为好歹是在高官身边帮闲,外人也知道他身为领导秘书,有的事办起来比领导还方便,就不时有人来递个红包,托他帮个小忙什么的。李商隐还真不愿意伸这个手,回答说,我不拿你的钱,倒不是怕别人知道,就是自己改不了脾气,拿了反而不爽。

就这么混着,李商隐始终闹不上个像样的职位,郁郁不得志,又第N+1次跑到当年的铁哥们儿令狐袊那里。令狐袊这人很有能耐,进官场13年就跟他老子当年一样混到了宰相。李商隐此时去找他,估摸心情极其复杂,偏偏令狐袊不在,李商隐只能在墙上写了两首诗诉了一通苦。令狐袊回来一看,想想怎么也是兄弟一场,另外也是宰相肚里能撑船,三下五除二就帮李商隐弄了个六品的太学博士。

六品基本就是李商隐这辈子在官场上的最高成绩了,仕途颠沛、妻子早亡,和他几乎天生的忧郁气质混杂在一起,使李商隐45岁就悒悒地告别了这个世界。对后人来说,李商隐的成就自然在于诗歌。但不论从个人际遇和性格,还是从他所处的那个风雨飘摇的大唐,李商隐的吟唱已然全无盛唐气象,唯有挽歌的尾音。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83377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0
下一篇2023-07-1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