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痴呆的主要症状有哪些 老年痴呆症的症状

老年痴呆的主要症状有哪些 老年痴呆症的症状,第1张

   老年痴呆 ,又译为阿兹海默病、老人失智症、脑退化症,是一种持续性 神经 功能障碍,也是失智症中最普遍的成因,症状表现为逐渐严重的认知障碍逐渐不能适应社会。老年痴呆的主要症状有哪些呢下面是我整理的老年痴呆的主要症状,欢迎阅读。

  老年痴呆的主要症状

 1患者起病隐袭,精神改变隐匿:

 早期不易被家人觉察,不清楚发病的确切日期,偶遇热性 疾病 、感染、手术、轻度头部外伤或服药患者,因出现异常精神错乱而引起注意,也有的患者可主诉 头晕 、难于表述的头痛、多变的躯体症状或自主神经症状等。

 2逐渐发生的记忆障碍(memory impairment)或遗忘 :

 (1)近记忆障碍明显:患者不能记忆当天发生的日常琐事,记不得刚做过的事或讲过的话,忘记少用的名词、约会或贵重物件放于何处,易忘记不常用的名字,常重复发问,以前熟悉的名字易搞混,词汇减少。远事记忆可相对保留,早年不常用的词也会失去记忆。Albert等检查病人记忆重要 政治 事件日期和识别过去及当前重要人物的照片,发现记忆丧失在某种程度上包括整个生命期。

 (2)Korsakoff遗忘状态:表现为近事遗忘,对1~2min 前讲过的事情可完全不能记忆,易遗忘近期接触过的人名、地点和数字,为填补记忆空白,病人常无意地编造情节或远事近移,出现错构和虚构,学习和记忆新知识困难,需数周或数月重复,才能记住自己的床位和医生或护士的姓名。检查时重复一系列数字或词,即时记忆常可保持,短时和长时记忆不完整,但仍可进行某些长时间建立的模式。

 3认知障碍(cognitive impairment) :

 (1)语言功能障碍:特点是命名不能和听与理解障碍的流利性失语,口语由于找词困难而渐渐停顿,使语言或书写中断或表现为口语空洞、缺乏实质词、冗赘而喋喋不休;如果找不到所需的词汇,则采用迂回说法或留下未完成的 句子 ,如同命名障碍;

 (2)视空间功能受损:可早期出现,表现为严重定向力障碍,在熟悉的环境中迷路或不认家门,在房间里找不到自己的床,辨别不清上衣和裤子以及衣服的上下和内外,穿外套时手伸不进袖子,铺台布时不能把台布的角与桌子角对应。

 (3)失认及失用:可出现视失认和面容失认,不能认识亲人和熟人的面孔,也可出现自我认识受损,产生镜子征,患者对着镜子里自己的影子说话。

 (4)计算力障碍:常弄错 物品 的价格、算错账或付错钱,不能平衡银行账户,最后连最简单的计算也不能完成。

 4精神障碍:

 (1)抑郁心境、情感淡漠、焦虑不安、兴奋、欣快和失控等,主动性减少,注意力涣散,白天自言自语或大声说话,害怕单独留在家中,少数病人出现不适当或频繁发笑。

 (2)部分病人出现思维和行为障碍等,如幻觉、错觉、片段妄想、虚构、古怪行为、攻击倾向及个性改变等。

 (3)贪食行为,或常忽略进食,多数病人失眠或夜间谵妄。

 温馨提示:预防老年痴呆,子女能起很大的作用。如果子女发现家中的老人 记忆力 明显下降、情绪不稳定,都要主动就诊。在老年痴呆 初期时,子女还应督促老人坚持锻炼、合理饮食,不吸烟、不酗酒,同时关心老人的内心想法,让他们老有所乐。子女要密切关注家中老人的状态,不要对老人家 健忘、迷路、思维混乱等表现不以为意,这往往就是老年痴呆的初期先兆。

老年痴呆症的症状

 1、临床分类:

 根据脑受损部位的不同,痴呆综合征可分为皮质性痴呆、皮质下性痴呆、皮质和皮质下混合性痴呆和其他痴呆综合征等类型。

 (1)皮质性痴呆:

 ①阿尔茨海默病。

 ②前额叶退行 性病 变(皮克病)。

 (2)皮质下性痴呆:

 ①锥体外系综合征( 帕金森 病、亨廷顿病等)。

 ②脑积水(如正常颅内压性脑积水)。

 ③ 抑郁症 (假性痴呆)。

 ④白质病变(多发性梗死、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病)。

 ⑤脑血管性痴呆(腔隙状态、多灶梗死型等)。

 (3)皮质和皮质下混合性痴呆:

 ①多灶梗死性痴呆。

 ②感染性痴呆(病毒性痴呆等)。

 ③中毒和代谢性脑病。

  心理障碍特征及常见心理障碍

  心理障碍产生的两个渠道:由一般心理问题不断地累积、迁延、催化而来;脑部有病理性变化或因重大刺激而导致脑功能失调所引起的。

  (一)心理障碍的特征

  1.与特定的情景没有必然的联系。引起心理障碍的情景已充分泛化。

  2.具有持久性和特异性。

  持久性指心理障碍一旦发生,常常是经久不消、长期存在、持续发生,不经过专门的心理治疗甚至精神药物治疗,很难自行消失。特异性指心理障碍的表现明显、突出、异样、特殊,即各种不同的心理障碍表现自有特定的、能互相区别的显著的征象或标志,彼此之间不易混淆和融合,常有明显的自我感觉。

  3.有心理状态的病理性变化。

  包括心理状态的变异和心理能量的衰退或丧失,以及心理能力的下降。

  (二)常见的心理障碍

  1.感知障碍,即感知觉的紊乱和异常。包括:

  (1)感觉障碍

  ①感觉异常

  指没有外界刺激,或者虽有外界刺激但很微弱的情况下,自觉身体某个部位或者模糊区域有明显甚至强烈的不舒适或难以忍受的异样感觉。这种异样感觉如果发生在躯体内部且不能确切地指明不适的具体部位,则称之为内感性不适;如果发生在体表且有具体部位,则称之为感觉过敏。感觉异常可见于疑病观念、抑郁状态、精神分裂症以及颅脑外伤后精神障碍等。

  ②感觉缺失

  指感觉器官完好,却不能识别物体的性质和名称,不能识别物体的整体而只能识别物体的部分。感觉缺失并不意味着思维过程有严重缺损,故与思维障碍不同。感觉缺失多见于脑器官疾患。

  (2)知觉障碍

  ①病理性错觉

  指在意识异常的情况下出现的对客观事物歪曲的感知(主观反映),即把客观事物顽固地感知为性质完全不同的另一种事物,自己不能深究不能认识,更不能加以纠正。病理性错觉多见于精神病患者或意识障碍者,也可见于癔症患者。

  ②幻觉

  指没有现实刺激物作用于相应的感觉器官而出现的一种虚幻的感知体验。正常人在疲劳、期待等状态下也会出现片断的、短暂的幻觉。作为心理障碍的幻觉,则不仅反复出现,而且持续时间也很长。主要包括幻听和幻视。

  (3)感知综合障碍

  指能够认知客观事物,但对其大小比例、形状结构功时间空间关系产生了歪曲的感知。主要包括视物变形(视物显大症和显小症)和视物错位。

  2.思维障碍

  (1)思维形式障碍

  ①思维奔逸

  又称意念飘忽。是指思维活动量的异常增多、思维速度的异常回忆和思维活动内容的异常变换,意念缺乏一定的指向性和持续性。思维奔逸主要有四种表现形式:思维挤压、随境转移、音联、意联。思维奔逸主要见于躁狂症,是躁狂症的典型症状

  。

  ②思维散漫

  又称联想散漫。是指思维松弛、内容散漫、叙述难以切题,使人不易理解其含义。思维破裂是思维散漫的严重表现。思维散漫/思维破裂多见于精神分裂症,是精神分裂症的典型症状。

  ③ 思维贫乏

  思维贫乏是指联想极度贫乏,思维内容空洞,言语十分简单甚至久久沉默不语,显得茫然不知所措。思维贫乏是精神分裂症的典型症状,也可见于脑器质性精神病或各种原因引起的痴呆。

  ④ 思维迟缓

  思维迟缓是指思流十分缓慢,联想显著困难,反应迟钝,思路阻滞。思维迟缓是抑郁症的典型症状,也可见于精神分裂症。

  ⑤ 思维中断

  思维中断也称思维被夺。思维中断是指谈话时思路突然中断,不能再接下去谈原来的问题,或者接下去谈的是另一个问题,感到自己的思想突然消失,为外力所夺。思维中断多见于精神分裂症。

  ⑥ 象征性思维

  象征性思维是把象征和现实混淆起来,把毫无逻辑关系的具体事物和抽象的概念生硬地联系起来,违反常人思维的习惯,不经病人自己解释别人也无法理解。象征性思维多见于精神分裂症。

  (2)思维内容障碍

  主要指各类妄想。妄想是指不以事实为依据但却坚信不移,不能以其所具有的教育水平和社会背景来解释,也不能通过摆事实、讲道理来说明的病态信念。妄想是各类精神病的最重要、最常见的典型症状。其中以妄想占主导地位的精神病则称之为偏执型精神病,也称之为妄想型精神病。

  妄想以其内容分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① 迫害妄想

  这是一种最常见的妄想。坚信有人跟踪、伤害、诋毁、诽谤和迫害自己,甚至想置之于死地。多见于偏执型精神病。如伴有幻觉,则多见于精神分裂症;如认为被迫害是罪有应得,则多见于抑郁症。

  ② 关系妄想

  把与已无关的事牵连到自己身上来,并坚信他人的一举一动都是为自己而发、都是在故意刺激自己。

  多见于精神分裂症。

  ③ 自罪妄想(罪恶妄想)

  毫无根据地坚信自己犯了严重的错误和不可饶恕的罪行,罪大恶极、死有余辜,理应受到他人鄙视、唾骂等惩罚。

  多见于抑郁症。

  ④ 疑病妄想

  坚信自己患了某种严重的躯体疾病甚至是不治之症,如癌症、心脏病、爱滋病等,因而整天心急如焚、忧心忡忡,以致失去生活的信心。多见于更年期精神障碍,也见于精神分裂症。

  ⑤ 嫉妒妄想

  捕风捉影地认为配偶另有新欢,为证实常采用跟踪、盯梢或窥查配偶衣袋、提包、信件等,如不能证实仍坚信如故。多见于精神分裂症和更年期精神障碍,也可见于夫妻双方条件相差较大的正常人。

  ⑥ 控制妄想

  感到自己的具体行为受神鬼或先进仪器等外界某种力量所控制而不能自主。如果这种控制超 出具体行为而感到自己的思维、情感、意志等整个精神活动都受到外力干扰、支配和操纵,甚至连消化、呼吸、心跳、睡眠等内脏活动也受外力控制,则称为影响妄想。多见于精神分裂症。

  3.言语障碍

  分为非病理性的言语障碍和病理性的言语障碍。

  (1) 非病理性的言语障碍 主要是习惯性口吃。

  (2)病理性的言语障碍

  ① 持续言语

  持续言语是指反复地用同样一句简单的答话回答各种不同的问题,重复多次后才转入另一句简单的答语,表现出严重的思维粘滞。可见于癫痫性或脑器质性精神病,也可见于精神分裂症。

  ② 刻板言语

  刻板言语是指机械单调地重复某一句毫无意义或难以理解的句子。可见于精神分裂症。

  ③ 模仿言语

  模仿言语是指模仿性地重复他人的话,他人说什么就跟着说什么。可见于精神分裂症。

  ④ 缄默

  缄默是指并无器质性病变的沉默不语状态。常见于精神分裂症、木僵型抑郁症或癔症性木僵状态。

  ⑤ 脑损伤性失语

  脑损伤性失语是指因脑部感染、梗塞、出血、肿瘤、变性和外伤等造成脑损伤而引起的言语功能的局部受损或全部丧失。失语的主要类型和症状有:

  ◆表达性失语

  又称运动性失语。表现为说话困难,不能正确地表达所知道的事物,更不能表达思维的内容,常用错词,且发音也常有错误,使人难以理解,只能听懂一些词。

  ◆接受性失语

  又称感觉性失语。表现为对听觉语言符号理解能力的丧失。

  ◆传导性失语

  主要表现为复述性言语能力的丧失。

  ◆越皮质性失语

  主要表现为自发性言语和言语理解发生障碍,但复述性言语正常。

  ◆完全性失语

  主要表现为言语功能的全面受累,说话困难,只能发出几个单调的声音。

  ◆健忘性失语

  主要表现为对熟悉的人或物无法叫出其名称。

  ◆失读

  主要表现为阅读时不能唤起与字词形状相应的音或义,有形、音、义分离脱节现象,故而或者不会朗读,或者虽能朗读但不知字词的含义,或者既不会能朗读也不知其义。

  ◆失写

  主要表现为不能书写字词和语句,是脑损伤引言语的书面言语表达障碍。

  ⑥ 病理性说谎

  病理性说谎是指为了引起别人的注意和博取别人的同情而虚构各种谎言。常见于人格障碍,也见于伴有幻想性虚构的慢性精神分裂症。

  4. 注意障碍

  分为主动注意和被动注意的异常。

  (1) 主动注意障碍

  ① 注意增强

  注意增强是指持续地高度注意外界事物的细枝末节或自身躯体状态的细微变化而不易将注意力转移。多见于神经症、更年期精神障碍以及各种妄想症状。

  ② 注意涣散

  注意涣散也称注意减弱,是指主动注意明显减弱,注意力难以集中。多见于各类神经症,尤其是神经衰弱,也可见于精神分裂症。

  ③ 注意固定

  注意固定是指注意顽强地凝固在特定的对象上而难以主动地将注意转移到应该注意的新对象上,这是注意稳定性病理性增强的表现。多见于妄想状态和强迫症。

  (2) 被动注意障碍

  主要是指注意转换,即随境转移。注意转换是指主动注意因被动注意增强而不能持久,常随周围环境即情境的变化而不断转移,很难将主动注意稳定地保持在应该注意的对象上。多见于躁狂症和各种原因引起的躁狂状态。

  (3) 主动注意与被动注意双重障碍

  ① 注意衰退

  注意衰退是指主动注意和被动注意的全面减退。多见于精神分裂症、抑郁症、脑器质性精神病以及意识障碍,也见于神经衰弱和过度疲劳。

  ② 注意狭窄

  注意狭窄是指主动注意范围明显缩小,被动注意明显减弱,因而注意集中于某一对象时,就不能再注意与之有关的对象。多见于知能或意识障碍的痴呆病人,也见于朦胧状态。

  5. 记忆障碍

  (1)记忆“量”上的障碍

  ① 记忆增强

  记忆增强是指在病理状态下能清晰地回忆起大量过去已经遗忘了的、常人根本想不起来的经验,连细枝末节也历历在目。多见于偏执型精神病、躁狂抑郁症和精神分裂症。

  ② 病理性遗忘

  ◆界限性遗忘

  界限性遗忘是指全部遗忘过去生活中某一明确的特定阶段的经历和事件,完全不能回忆。这些经历中通常是不利于自己和不原回忆、不原谈及的。多见于癔症。

  ◆顺行性遗忘

  顺行性遗忘是指不能回忆疾病发生时及以后一段时间内所经历的事件,但疾病发生前的经历则保持着良好的记忆。多见于脑震荡、脑外伤以及由各种原因引起的急性意识障碍。

  ◆逆行性遗忘

  逆行性遗忘是指不能回忆疾病发生前一段时间所经历的事件。多见于颅脑外伤伴有意识障碍患者,也见于老年性精神病和猝中发作等。

  ◆近事遗忘

  近事遗忘是指不能回忆新近发生的事情,越是新近的事情遗忘得就越彻底,但对以往发生的甚至很早以前发生的事情却能回忆。多见于脑器质性精神病早期和其他脑器质性疾病早期。

  ◆远事遗忘

  远事遗忘是指不能回忆过去数月或数年前发生的事情,而这些事情在疾病前是能够回忆的。脑器质情疾病一般先出现近事遗忘,十分严重时才出现远事遗忘。这是由于大脑弥散性损害进行性加重的结果。由近事遗忘逐渐发展加重到远事遗忘,并同时伴有日益加重的痴呆种情感淡漠,则称之为进行性遗忘。多见于老年性痴呆等故乡年性精神障碍。

  ◆癔症性遗忘

  癔症性遗忘是指不能回忆局部经历或各种经历,但一般活动正常。多见于癔症。

  (2) 记忆“质”上的障碍

  ① 错构 ② 虚构 ③ 记忆错觉 ④ 似曾相识感 ⑤ 旧事如新感 ⑥ 记忆歪曲

  6. 情感障碍

  情感障碍是指情感性质、波动性、协调性改变的异常。

  (1) 情感性质改变障碍

  ① 躁狂 ② 抑郁 ③ 焦虑 ④ 恐惧 ⑤ 情感高涨 ⑥ 情感欣快 ⑦ 情感低落

  (2) 情感波动性改变障碍

  ① 情感不稳 ② 情感淡漠 ③ 易激惹

  (3) 情感协调性改变障碍

  ① 情感倒错 ② 表情倒错 ③ 情感幻稚

  7. 意志障碍

  (1) 意志强度上的障碍

  ① 意志增强 ② 意志减弱

  (2) 意向活动上的障碍

  ① 意向倒错 ② 意向矛盾

  8. 动作行为障碍

  (1) 精神运动性障碍

  ① 精神运动性兴奋 ② 精神运动性阻滞(木僵、亚木僵、僵住)

  (2) 动作异常

  ① 刻板动作 ② 模仿动作 ③ 持续动作 ④ 强迫动作

  9. 本能行为障碍

  (1) 生存障碍

  ① 自伤 ② 自杀

  (2) 进(饮)食障碍

  ① 食欲减退 ② 食欲亢进 ③ 拒食

  (3) 睡眠障碍

  ① 失眠 ② 发作性睡眠 ③ 睡眠麻痹 ④ 睡行

  (4) 性功能障碍(略)

  10. 意识障碍

  (1) 一般(环境)意识障碍

  ① 单纯脑功能抑制性意识障碍

  ◆意识混浊 ◆嗜睡 ◆昏睡 ◆昏迷

  ② 脑功能抑制伴有释放症状的意识障碍

  ◆谵妄 ◆朦胧状态 ◆梦样状态 ◆精神错乱

  (2) 自我意识障碍

  ① 人格解体 ② 现实解体 ③ 交替人格 ④ 多重人格 ⑤ , 自知力缺失

  11. 智能障碍

  (1) 精神发育迟缓

  ① 轻度 ② 中度 ③ 重度 ④ 极重度

  (2) 痴呆

  ① 全面性痴呆 ② 局限性痴呆

  12. 碍定向障

  (1) 环境定向障碍 (2) 自我定向障碍

人的精神活动是人脑的正常机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异常精神活动是人脑机能障碍的表现,研究病态情况下精神活动的异常表现(即精神症状)的科学称为症状学,又称现象或精神病理学(psychopathology)。认识精神症状是诊断精神疾病的依据,也是精神病工作者必须掌握的基本知识与技术。

 精神症状各人表现不一,有时与正常精神活动相比有质或量的差别,前者较易识别,而后者常需与症状出现时的背景等因素联系起来考虑,以确定其是否异常。

 心理学将人的正常精神活动分为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行为过程,精神疾病的症状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讨论。

 第一节 认识过程及其障碍

 人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是各种精神活动的基础。认识(Cognition)过程将从感觉和知觉、注意、记忆、言语和思维、智力等方面加以讨论。

 一、感觉(Semsation)和知觉(Percoption)及其障碍

 感觉和知觉都是客观事物作用于感觉器官而被认知的初级阶段,但有认识程度的差别,前者为人脑对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简单反映,知觉则是人脑对客观事物各种属性的较完善反映。在日常生活中很难将两者截然分开,常合称为感知觉。常见障碍有:

 (一)内感性不适(体感异常Senstopahia)指躯体内部产生各种不舒适的或难以忍受的感觉。患者往往不能明确指出部位、难以表达的异样感觉,可为牵位、挤压、转动、流动、游走或虫爬等感觉,是构成疑病妄想的基础。见于精神分裂症、抑郁状态及颅脑外伤性精神障碍。

 (二)错觉(Illusion)是对客观事物产生错误的感知。以错视、错听多见。正常人也可以产生错觉,但经验证后能立即纠正。病理性错觉常见于意识障碍状态,患者坚信为真,不能纠正,其内容常常有恐怖性,以致出现恐怖表情、逃跑或攻击行为。见于谵妄状态、癔症、精神分裂症、癫痫等。

 (三)幻觉(Hallucination)指无相应客观刺激作用于感觉器官而产生的知觉。正常人也偶有幻觉,但持续时间短、能被纠正。病理性幻觉持续时间长、坚信不疑、不能纠正,并常影响或支配患者的情绪和行为,是常见的、重要的精神症状。一般认为:意识清晰时出现的幻觉都属于病态。常见幻觉有:

 1、幻听(Auditory hallucination)以言语性幻听居多,可为数人议论、辱骂、威协、命令,少数为赞美。开始时,由于声音内容与来源含糊不清而引起患者注意,以后逐渐清楚而注意,产出现与幻听相应的侧耳倾听、掩耳或空对骂等行为;或据命令性幻想听的内容而拒食、打人、毁物、自伤或自杀、甚至产生危害社会行为。幻听声音多来自外部或说不清方位。常见于精神分裂症、颞叶癫痫等。

 2、幻觉( Visual hallucination)外界不存在相应的客观事物而能看见无意义的色彩、闪光或形象。内容较丰富多样,形象清晰、鲜明和具体。亦可模糊不清。较幻听少见。见于躯体疾病或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的精神障碍、谵妄状态、精神分裂症、癔症等。

 3、幻嗅(Olfactory hallucination)和幻味(Gustatory hallucination)幻嗅指患者闻到一种难闻的腐臭味,常以手掩鼻或以物塞鼻;幻味指患者尝到食物中有某种特殊的、令人不愉快的怪味,以致拒食。两者常同时存在,见于精神分裂症、颞叶癫痫等。

 4、幻触(Tactile hallucination) 可表现为触摸感、虫爬感、针刺感或触电感,也可为性接触感。见于精神分裂症、癔症等。

 5、内脏幻觉(Visceral hallucination)患者能清楚描述躯体内部或某一脏器扭转、穿孔、断裂、腐烂或有虫爬行等。常与疑病妄想、虚无妄想一起出现。见于精神分裂症、抑郁症、和更年期精神障碍。

 6、假性幻觉( Pseudohallucination)仅指出现于主观空间的幻觉。这些幻觉不是通过患者的感觉器官获得的,其轮廓不够清晰、不够鲜明、缺少真性幻觉的那种客观现实性与形象完整性,但患者却坚信不疑。以假性幻听和幻视较多见。是精神自动症的主要症状之一。

 7、思维化声(Voiced thought)当想到某件事时,自己就能听到所想的内容。患者认为是自己的思想变成了声音。多见于精神分裂症。

 8、思维显形(Visible thought)指相应的人物、景象、文字等在思维的同时,十分鲜明地浮现于主观空间或投射到客观空间。如想到某一事物时,该事物的形象就出现在眼前。见于精神分裂症。

 (四)感知综合障碍(Psychosensory disturbance)患者对客观事物整体的感知是正胡的,但对这一事物的某些个别属性,如形象、大小、位置、距离及颜色等的感知与实际情况不符。可表现为视物变形、视物显大或视物显小,似曾相识或旧事如新,对周围事物缺乏真实感,感到自己整个躯体或一部分发生变化等。见于精神分裂症、抑郁症、颞叶癫痫或脑瘤、脑炎等脑器质性疾病。

阿斯伯格综合征是自闭症族系的一个分支,在语言方面的发育会略晚于正常人,而在某些方面会表现出高能力,例如数学或者美术、音乐等方面。但是,这一类症候群的患者最大的问题在于难以理解他人的情绪,这也就导致了共情能力的底下,虽然不足以严重到感情障碍的地步。但是这也会对社交和沟通产生一定的影响。虽然成年后,患者可以依靠逻辑思维和理性来掩饰这一方面的不足,表现的和正常人没有区别,但是实质上当事人还是不能够理解对方的情感的。

1、心理:心理是指生物对客观物质世界的主观反应,心理现象包括心理过程和人格。人的心理活动都有一个发生发展消失的过程。

心理是人脑的机能,是人脑对客观物质世界的主观反映。人的心理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

2、神经病是神经系统疾病:简称,指神经系统发生的器质性疾病。神经病指中枢与周围神经或者说内脏神经与躯体神经表现出解剖学上的病理特征,其主要特征是神经有器质性的病变。

3、神经症:神经症又称神经官能症、心理症或精神神经症,是一组轻性心理障碍的总称。神经症是由心理因素引起的,主要基本上都是主观感觉方面的不良,没有相应的器质性损害。

表现为当事人一般社会适应能力保持正常或影响不大;有良好的自知力,对自己的不适有充分的感受,一般能主动求治。

4、精神病:也叫精神失常,是大脑功能不正常的结果。精神病指严重的心理障碍,患者的认识、情感、意志、动作行为等心理活动均可出现持久的明显的异常;不能正常的学习、工作、生活、;动作行为难以被一般人理解,显得古怪、与众不同。

在病态心理的支配下,自杀或攻击、伤害他人的动作行为;有程度不等的自知力缺陷,患者往往对自己的精神症状丧失判断力,认为自己的心理与行为是正常的,拒绝治疗。

5、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对自己身心活动的觉察,即自己对自己的认识。

具体包括认识自己的生理状况(生理自我,如身高、体重、体态等)、心理特征(心理自我,如兴趣、能力、气质、性格等)以及自己与他人的关系(社会自我,如自己与周围人们相处的关系,自己在集体中的位置与作用等)。

自我认识(是自我意识的认知部分,其中,自我评价处于核心地位),自我体验(是自我意识的情感部分,在自我评价的基础上产生,一个人最主要的体验是自尊心,另一个重要体验是责任感)。

自我调节(是自我意识的意志成分,在自我评价基础上形成,受自我体验影响,最主要形式是自我控制和自我教育)。

扩展资料

避免令人担忧的不良心理状况的方法

1、智力正常。智力正常是人正常生活最基本的心理条件。

2、了解自我,悦纳自我。

3、接受他人,善与他人相处。心理健康的人往往乐于与他人交往,不仅能接受自我、也能接受他人,悦纳他人,能认可别人存在的重要性作用。他能为他人所理解。

4、热爱生活,乐于参加工作与学习。

5、能协调与控制情绪,心境良好。

6、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

7、人格和谐完整。

8、心理健康的人能够面对现实、接受现实,并能够主动地去适应现实,进一步地改造现实,而不是逃避现实。

——大学生心理健康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83680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0
下一篇2023-07-1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