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龄前的儿童心智逐渐开始成熟,这时期家长们应注意观察孩子的心理的变化,在学龄前期,儿童的情绪、情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但由于皮质下中枢的活动仍占优势,故此期儿童的情绪易激动、不稳定,情感也具有易变性和富有冲动性,情感和情绪的受调节性差。学龄前期是儿童心理成长和情感发育的重要时期,其对于事物已经有了自己的看法,如果此时不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那么可能会给孩子的成长埋下隐患。所以家长要科学合理地应对,提前了解孩子心理变化的特点,当孩子出现一些相应行为时,你才能从容地正确应对。下面和大家一起来学习学龄前儿童心理特点的变化。
(1)渴望参加社会活动的心理需要和独立活动的经验与水平不足之间产生了矛盾。通过教育,不断提高社会活动水平的过程,促进心理水平的发展,又使他们社会实践活动的能力不断提高。这是学龄前期儿童心理发展的突出规律。
(2)随着心理过程的不断发展,学龄前期儿童即可具有最初的对事物的分析、综合与抽象概 括的能力,这使他们在游戏等湖动中,初步学着运用逻辑思维。不过,在此时期由于知识少、经验不足,还不能经常有意地调节和控制自己的行动,因此,心理的稳定性还较差。
(3)学龄前期的个性特征已开始形成(儿童的个性倾向在幼儿期萌芽,在学龄前期就可形成较为明显的个性倾向)。
应该给孩子更多的家庭温暖,更多的亲人、父母之爱,应该鼓励孩子学会自尊,让他们学会自信,给予适当的表扬;给孩子平等的生活,让他们学会公道。调查证明,父母对孩子教育不良,父母溺爱或态度粗暴,或家长本人情绪严重不稳定,家庭不和,父母离异等,都会使孩子出现心理偏异。
情感
是态度这一整体中的一部分,它与态度中的内向感受、意向具有协调一致性,是态度在生理上一种较复杂而又稳定的生理评价和体验。情感包括道德感和价值感两个方面,具体表现为爱情、幸福、仇恨、厌恶、美感等等。 《心理学大辞典》中认为:“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同时一般的普通心理学课程中还认为:“情绪和情感都是人对客观事物所持的态度体验,只是情绪更倾向于个体基本需求欲望上的态度体验,而情感则更倾向于社会需求欲望上的态度体验”。
思维
分广义的和狭义的,广义的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概括的和间接的反映,它反映的是事物的本质和事物间规律性的联系,包括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而狭义的通常的心理学意义上的思维专指逻辑思维。
个人认为情感偏感性,思维偏理性。
思维最初是人脑借助于语言对客观事物的概括和间接的反应过程。思维以感知为基础又超越感知的界限。通常意义上的思维,涉及所有的认知或智力活动。它探索与发现事物的内部本质联系和规律性,是认识过程的高级阶段。
基本特征
1、概括性
2、间接性
3、逻辑性
4、深刻性
5、灵活性
6、独创性
7、批判性
分析性、策略性、全面性、独立性。
8、敏捷性。
扩展资料
形象思维、抽象思维、灵感思维是三种普遍的思维形式。具体人的思维,不可能限于哪一种。解决一个问题,做一项工作或某个思维过程,至少是两种思维并用。两种,就是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所谓三种,就加上灵感。
1、抽象思维
抽象思维是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等来反映现实的思维过程,亦称逻辑思维。
抽象性:抽象思维撇开事物的具体形象而提取其本质,因而具有抽象性的特征。逻辑性抽象思维的过程,是合理展开、科学抽取事物本质的过程,因而具有逻辑性。
2、形象思维
形象思维是借助于具体形象来展开的思维过程,亦称直感思维。由于艺术家、文学家在进行创造活动时较多地运用形象思维,所以也有人称之为艺术思维。形象思维有以下三个特征:
以具体形象为基础:形象思维是以事物的具体形象为基础的。
运用想象:形象思维必须从客观世界获取材料并且运用想象。
相似性:形象思维不像抽象思维中的归纳和演绎那样直接,它的过程可能比较复杂。
3、灵感思维
灵感思维是在不知不觉之中突然迅速发生的特殊思维形式,亦称顿悟思维或直觉思维。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