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家庭贫困高中生文言文自转

写家庭贫困高中生文言文自转,第1张

1 用文言文写自传(高中生)可用到的几个句式

其实自传比较讲究格式的,如果你想写的优美一点,可以用骈体文。

自传一般来讲,可以先介绍个人的一些小资料。

比如像《史记》(虽然不是自传,但是可以参考)陈涉世家中介绍陈胜吴广就很简单,“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

你也可以模仿,来一段小小的简介。

然后自传嘛,当然要写一些生活趣事,详叙得当,尽量讲究押韵和对偶,但是由于读者多为现代人,所以尽量避免一些生僻,和不常见的文言句式。

如果是介绍父母工作,可以直接介绍,碰到现代词汇可以直接代入。

2 高中生文言文自传300字带翻译

小女不知何许人也,癫狂无度,昂昂自若。现年十四岁,居于深圳。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寝。性嗜玩,忙碌而不能常得。小女知其如此,或置作业于不顾,期在必累,既累而退,曾不磨磨蹭蹭依依不舍。环视闺房,破乱不堪,或忙于收拾,焕然一新;或两眼一闭,懒于动弹。怡然自乐,晏如也。

入校常跑上跑下,难得一闲,经纶事务,有时极累。学业繁重,作业堆叠,摇摇欲坠。或胆小如鼠,便失机遇。忙至几欲崩溃时趴桌小睡,且欲与清闲者等不可得,安求其能事事如意也?但求学业有成,锻炼自身,混于人才济济之社会,期在混出模样,不至于面目全非。

常著文章自娱,以示己志。目标较为明确,奋发进取。欲与世俗格格不入,难以实现。

闲时常听音乐,以此放松心情。恩情记于心,仇恨清于心,最骄傲之本为人品。忘怀得失,逍逍遥遥,以此自终。

赞曰:东晋陶渊明有言:“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苹果著此文,以乐其志。

3 文言文自转怎么写

吾生于九六年六月,姓黄名子乐,未有字,人送外号曰可乐,心中好不欢喜。乃广东珠海人氏。性格开朗,好与人交谈,活泼好动。吾不汲汲于富贵,只因时时盼横财之至!噫!朽木不可雕也。自幼爱好读书,因而倍受赞誉。读书时不求甚解,却善记内容,遂精通课外之史焉,亦自称之“天才”。嘻!脸皮之厚度,人难以匹敌哉!

吾虽瘦小,亦好舞刀弄枪,无奈身不处于乱世,志向只能破裂。呜呼!既不得实现,只得于虚幻中尝试。吾热衷于电脑,亦颇有造化,只缺少时间,否则必成大事焉!好唱歌,生性胆小,常于空旷外引吭高歌,不敢扰民。

吾虽不才,相貌平平,亦不勤学,排名屡处他人之后,但亦盼成大器。“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智,劳其筋骨,饿其体肤。”吾不苦、不劳、不饿,如何成大器?君不见阳明之事乎?吾却不肯为碌碌之辈,此生可成功否?将失败否?

4 文言文自传

[编辑本段]原文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

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性嗜(shì)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zhé)尽,期在必醉。

既醉而退,曾(céng)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dān)瓢屡空,晏(yàn)如也。

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qián)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chóu)乎?衔觞(shāng)赋诗,以乐其志。

无怀氏之民欤(yú)?葛天氏之民欤(yú)?[编辑本段]译文 五柳先生不知道是哪里的人,也不清楚他的姓名和字号。因为住宅旁边有五棵柳树,就以此为号。

闲适沉静,很少说话,不贪图荣华富贵。他喜欢读书,读书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深究,每当对书中意旨有所领会的时候,就高兴得忘了吃饭。

他特别喜欢喝酒,家里穷,经常没有酒喝。亲戚朋友知道他这种情况,有时摆了酒席请他喝。

一喝酒就要喝得尽兴,希望一定喝醉。喝醉了就回家去,竟不舍不得离开。

简陋的居室里空空荡荡,不能遮挡狂风和烈日。粗布短衣上面打了许多补丁,盛饭篮子和水瓢里经常是空的,可是他却安然自若的样子。

常以写文章自娱自乐,充分显示出自己的志趣。得失都不放在心上,这样过完自己的一生。

作者评论说:“黔娄的妻子曾经说过:‘不为贫贱而忧愁,不热衷于发财做官。’这话大概说的是五柳先生一类的人吧?一边喝酒一边吟诗,为自己的志向而感到无比快乐。

这是上古无怀氏时候的百姓?还是远古葛天氏统治下的百姓?[编辑本段]作者简介 陶渊明(约365—427),又名潜,字元亮,一字渊明。自号五柳先生,晚年更名潜,卒后亲友私谥靖节。

浔阳柴桑人(今九江市)人,东晋诗人、辞赋家、散文家。 陶渊明出身于破落仕宦家庭。

曾祖父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军功显著,官至大司马,都督八州军事,荆、江二州刺史、封长沙郡公。祖父陶茂、父亲陶逸都作过太守 年幼时,家庭衰微,八岁丧父,十二岁母病逝,与母妹三人度日。

孤儿寡母,多在外祖父孟嘉家里生活。孟嘉是当代名士,“行不苟合,年无夸矜,未尝有喜愠之容。

好酣酒,逾多不乱;至于忘怀得意,傍若无人。”(《晋故征西大将军长史孟府君传)渊明“存心处世,颇多追仿其外祖辈者。”

(逮钦立语)日后,他的个性、修养,都很有外祖父的遗风。外祖父家里藏书多,给他提供了阅读古籍和了解历史的条件,在学者以《庄》《老》为宗而黜《六经》的两晋时代,他不仅像一般的士大夫那样学了《老子》《庄子》,而且还学了儒家的《六经》和文、史以及神话之类的“异书”。

时代思潮和家庭环境的影响,使他接受了儒家和道家两种不同的思想,培养了“猛志逸四海”和“性本爱丘山”的两种不同的志趣。 陶渊明少有“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杂诗》)的大志,孝武帝太元十八年(393),他怀着“大济苍生”的愿望,任江州祭酒。

当时门阀制度森严,他出身庶族,受人轻视,感到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晋书陶潜传》)他辞职回家后,州里又来召他作主簿,他也辞谢了。

安帝隆安四年(400),他到荆州,投入桓玄门下作属吏。这时,桓玄正控制着长江中上游,窥伺着篡夺东晋政权的时机,他当然不肯与桓玄同流,做这个野心家的心腹。

他在诗中写道:“如何舍此去,遥遥至西荆。”(《 辛丑岁七月赴假还江陵夜行涂口》)对仕桓玄有悔恨之意。

“久游恋所生,如何淹在滋?”(《庚子岁五月中从都还阻风于规林二首》)对俯仰由人的宦途生活,发出了深长的叹息。隆安五年冬天,他因母丧辞职回家。

元兴元年(402年)正月,桓玄举兵与朝廷对抗,攻入建康,夺取东晋军政大权。元兴二年,桓玄在建康公开篡夺了帝位,改国为楚,把安帝幽禁在浔阳。

他在家乡躬耕自资,闭户高吟:“寝迹衡门下,邈与世相绝。顾盼莫谁知,荆扉昼常闭。

“表示对桓玄称帝之事,不屑一谈。元兴三年,建军武将军、下邳太守刘裕联合刘毅、何无忌等官吏,自京口(今江苏镇江)起兵讨桓平叛。

桓玄兵败西走,把幽禁在浔阳的安帝带到江陵。他离家投入刘裕幕下任镇军参军。

(一说陶渊明是在刘裕攻下建康后投入其幕下)。当刘裕讨伐桓玄率兵东下时,他仿效田畴效忠东汉王朝乔装驰驱的故事,乔装私行,冒险到达建康,把桓玄挟持安帝到江陵的始末,驰报刘裕,实现了他对篡夺者抚争的意愿。

他高兴极了,写诗明志:“四十无闻,斯不足畏,脂我名车,策我名骥。千里虽遥,孰敢不至!”(《荣木》第四章)刘裕打入建康后,作风也颇有不平凡的地方,东晋王朝的政治长期以来存在“百司废弛”的积重难返的腐化现象。

经过刘裕的“以身范物”(以身作则),先以威禁(预先下威严的禁令)的整顿,“内外百官,皆肃然奉职,风俗顿改“。其性格、才干、功绩,颇有与陶侃相似的地方,曾一度对他产生好感。

但是入幕不久,看到刘裕为了剪除异己,杀害了讨伐桓玄有功的刁逵全家和无罪的王愉父子。并且凭着私情,把众人认为应该杀的桓玄心腹人物王谥任为录尚。

5 急求 一篇文言文自传

甲子(乙丑,你属什么的就添什么年份)桃春(如果你是三月生的话),湘北张(王,李??)族添香,诞在晨钟之际,乃名春晓。春晓三岁,聪灵可爱,乡人莫不爱之,唤晓春以为春晓伴。

香泽澧滨,鱼丰洞庭。耕牧之子更知节俭以为生计,勤做省食以伺父母。岁五始读圣贤,九载寒窗,冬夏如一,奈何孙山落名?古人云:沉舟侧畔千帆过。一朝失落,无以成十载堕落之藉,人唯志坚手勤以成大器。三载转行,精攻电脑,盼来朽木枝头开百花。

然世事磨难。曰:天将降人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饿其体肤,行拂乱其所为。伯牙未遇子期,山伯不识英台,何以为佳话?若得知音伴红颜,蛟龙出海穿云天。吁嘘,扫庭设塌以待。

时间不够,乱写的。。希望你不介意

6 个人自转,要文言文

余生于安乐,弱冠入学,懵懵间已然及冠之年,学而高不成,低未就。而为府政所不弃,为之先生。苟安于教为一年有余,而教之不善,生性平淡,奈无响应之举,何其衰也,实为吾之不幸。

夫生性豁达,然粗心不在话下,平生无甚特性。思公门之行,奈何学识浅陋,阻于试场。尝入商海为之奋斗,奈何无可用之资,无拼搏之计。遂安于平淡,不思进取。

霍然间,人生已虚度24载春秋,苦无惊人之举,与人不奇。自思仰愧于天,俯无颜以对地,呜呼!曰之天理,然天道不耻,吾将穷毕生之力,与天争艳。《书》曰:“天道酬勤”,余必将有所为欤。

7 文言文 自传 200字

吾本顽童,生于乡村,长于田野,苟且偷生于童年,不求提名于金榜,常为鸡飞狗跳、落井下石之作蛹者;熟当儿童群殴、夫妻吵架之挑唆者。家父不以吾顽劣,猥自枉驱,三顾吾于床榻之上,施吾以长拳短脚。由是恐惧,遂许家父以趋驰,受教乎拼音数字、加减乘除,不觉二度寒暑,自认已学有半车、才有一斗,故仿二郎之举,从孔孟之道,捧圣贤之书,踏恩科之路,凛然乎入学堂。本想以苦作舟,方不致于人后,不料同窗皆顽劣未教化之徒,非手脚指并用未能识数之辈,吾竟轻轻松鹤立于鸡群,笑傲乎课堂!偿得小红花不可胜数,获奖状裱于四壁,荣誉证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可谓出师就捷矣!如是再接再厉,加之冰雪聪明,灵能补惰、智能补懒,吾从学之路甚为平坦,时至今日已累计寒窗十九载尔。

8 写800字的“女生文言文自传”

悠悠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因读陈子昂“念天地之悠悠,独创然而泣下”句,感时之好,因以“悠”为号焉!

悠悠生五年,于村中玩耍,忽一人至,谓其父曰:此女聪慧,若未见《诗》《书》,惜矣……言乞不见。其父大惊,遂送私塾知诗书矣……

复豆蔻年华,入中学,师皆爱之。然一日,悠于课堂酣睡,师指之曰:何于吾课堂酣睡耶?悠从对曰:师之业,吾已烂熟耶,复听之,亦老生常谈也……师摇首,苦笑而去……

时有好事者闻之,问师曰:先生何故闻其言而摇首,复苦笑去耶?

先生对曰:悠悠少聪,博文而强记,此吾叹服。然敏而少学,心之不专,吾故摇首也!子不闻,学而时习之乎?前者,悠闻道,今吾复讲,其酣睡,复多日,必忘矣,是以吾苦笑而去也……

后悠闻其言,乃深知己之不知,遂发奋向学。复三年,入重点中学……

介绍:

自传是传记的一种,传记以记叙人物生平事迹与心得为主,而自传则是以记述自己的生平事迹为主。自传体作文是传记的简要形式--小传的一种。

自传还有向别人明确传递出自己的外貌特征,使人读后留有印象,甚至一见到你本人就能根据你自传中的描写认出你。这也需要运用外貌描写的技巧,把自己写好,写活。

 庄子思想经历了千年流变之后,在现代中国面临着新的挑战。如果说古代庄子思想在理想人格培养方面贡献巨大,那么,进入现代之后,庄子思想在认识论、政治哲学方面,试图与西方的知识成果相衔接,我在这里整理了相关资料,希望能帮助到您。

 庄子:道家思想的最高峰

 道家是最早的个人主义者。冯友兰先生说"道家者流盖出于隐者"。这帮人大都离群索居,遁迹山林。但也不是普通的隐者,他们退隐的同时,还提出了一个思想体系,为自己的退隐行为辩护,赋予其意义。相当于说,老子不跟你们玩,那是有理由的。

 道家最早的代表人物杨朱说,如果拔我一根汗毛就能救天下,我干不干当然不干咯!

 就是这么屌。

 杨朱被后世的人唾骂,说他自私,一毛不拔。其实杨朱的意思是,要尊重个人,一切站在个人的角度。

 杨朱的思想没有可考的记载,都散落在别人的著作里,可惜了。

 老子继承了杨朱的思想,老子著《道德经》,说到底,还是一部政治哲学,是入世论。老子说"道",用今天的话说,"道"是"自然法",或者是"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

 老子看透了先秦时期各国战乱的根源,所以警示统治者要无为而治,要尊重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别瞎折腾。可是没什么用,除非大家达成一致意见喊一二三,一起停止折腾,否则谁先放手谁被灭。

 道家理论发展到庄子这里,才达到最高峰。

 《庄子》一书共33篇,有多少是他自己写的,不知道。因为我们今天所读到的《庄子》,是郭象重编的,郭象也没告诉我们哪几篇是庄子本人所写。

 不过没关系,谁写的不重要,把问题留给史学家,我们只谈庄子的思想。

 庄子最牛逼的地方,在于他比杨朱和老子都超脱。如果说杨朱和老子还在试图跟其它各家的思想作比较的话,那么庄子显然已经爬到更高的地方了。这就好比杨朱和老子还在操场上跟其它的同学一起玩泥巴时,庄子已经坐在教学楼天台上了,他冷冷地看着操场上的人,内心充满了怜悯。

 是的,庄子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看待世界的角度:上帝视角。

 白,是相对于黑;大,是相对于小;静,是相对于动;你,是相对于我。我在你左边,是相对于你在我右边。在庄子看来,用这样的视角看,太狭窄了。

 庄子认为,万物的自然本性不同,能力也不同,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就是在他们充分而自由地发挥其自然能力时,都是同等幸福的。万物的自然本性没有绝对的同,也不必有绝对的同。可是人们意识不到,人们都在干立同禁异的事。人们发现有些东西对自己有好处,就迫不及待要别人也有这东西。可是他们的一片好心却办了坏事,最后把事情弄得更惨。

 在政治哲学上,老子和庄子都主张无为之治,但所持的理由不同。老子强调"反者道之动",他认为越是统治,越得不到想要的结果。意思是说,好的动机,不一定有好的结果。而庄子更进一步论证道,别他妈考虑动机,连这个动机都是错的。

 就好比谈恋爱,老子认为,越想掌控对方,越得不到对方,所以,我们要通过给对方自由来拥有对方。而庄子认为,你就不该有掌控对方的念头,你这个念头都是错的。你只能是你,对方只能是对方,你只能吸引对方,除此之外,别无它法。

 庄子认为,是、非的概念都是建立在每个人自己有限的观点上,这些观点都是相对的。但是事物永远在变化,而且有许多方面。所以对于同一事物可以有很多观点。那么,我们就可以假定有一个站得更高的观点。这个站得更高的观点就是上帝视角。

 当你用上帝视角来看待世间的是非争执时,是不是感到很可笑,很荒诞

 恋爱中的男女、吵架时的夫妻、内斗中的同事……很多行为在旁人看来是很可笑。站在局外,我们通常会觉得,妈的都是一帮神经病啊,这点破事儿至于嘛但如果你身处局内,面临这种状况时,能跳出局外看待自己吗

 把自己的期望强加到孩子身上,与同事为了一丁点利益斗得你死我活,为了所谓的名声压抑自己,强迫自己去做不愿做的事,把面子看得比什么都重要……这些东西在庄子看来是很可笑的,身外之物是获取自由的手段,不是目的。但这些身外之物,反而成了自由的束缚,成了人们追求的目的,可不可笑

 庄子说,"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辨,以游无穷者"。他用诗一样的语言描写真正独立的人,真正自由的人,真正获得绝对幸福的人。

 道家之前在讨论全生避祸的问题上一直没解决问题,而庄子用取消问题的办法解决了,这是真正的哲学方法。

 庄子之后,道家的思想继续前进,但可惜的是,有很多都偏离了庄子。庄子是道家哲学一座从未被逾越的高峰。他为人们提供了一个方法,一个看待世界的全新角度。

 他不是神,但他拥有了神的高度、智慧和境界。

 庄子思想的现代生机

 一、“心止于符”与实证主义

 在某种意义上,严复是近现代中国第一个比较系统的接受了西方实证主义认识论的中国人。然而,这绝不意味着他对知识和真理的理解全然是西方的。作为处于中西文化交汇之中的国人,或者更广义的说,作为一位面对西方文化冲击的中国人,他必然在接受、引进现代知识观念的同时,也呈现出传统的深厚影响。事实上,严复的知识论某种意义上也显示出“不中不西、即中即西”的特色。严复的特点尤其在于他较多的集中在庄子身上。我们应该看到他在认识论上试图沟通庄子和实证主义。这特别体现在他对庄子“心止于符”创造性诠释上。

 一切要从严复所理解的科学或者“格致”之中的规律、真理说起。严复认为,真理本质上并不是客观存在的,而是主客相对待之后的产物。他说:“知者,人心之所同具也;理者,必物对待而后形焉者也。是故吾心之所觉,必证诸物之见象,而后得其符。……今夫水湍石碍,而砰訇作焉,求其声于水与石者,皆无当也,观于二者之冲击,而声之所以然得矣。故论理者,以对待而后形者也。使六合旷然,无一物以接于吾心,当此之时,心且不可见,安得所谓理者哉”[1]也就是说,“理”是人的认识能力和客观存在对待之后的产物。单从人的认识能力或者客观存在之中,并不能发现真理。而其所理解的和人的认识能力相对待的另一方,从其根源上讲自然是“诸物”,但从实际上讲,则是“诸物之见象”,也即现象。严复认为,知所能把握的,不是物质本体,而是物质的现象;本体不可知:“万物本体…不可知,而可知者止于感觉”。[2]这种观点,借用这里出现的话语,也即理是“知象相符”。“知”即人的认识能力,“象”即现象。换而言之,“人之知识,止于意验相符。”[3]这是赫胥黎在《天演论》中的的话,严复表示同意,并且将之与庄子的观点结合起来。他在此加了一个按语,指出“此庄子所以云心止于符也。”[4]也就是说,严复用庄子的“心止于符”来衔接实证主义认识论的知识即“意验相符”的观点,从而显示出了沟通古今中西的努力。

 仔细考辨庄周之“心止于符”和严复在实证主义框架内对它的诠释,其间的分野也是很明显的。

 严复之所以看重庄周之“心止于符”这句话,且屡次提及它,[5]一方面显然佐证了严复自述的对庄子的酷嗜;另一方面着重借用的是“符”字所具有的两件东西相符合的意蕴。但是,从别的角度看,庄子的这句话又是复杂的。此话是在庄子所虚拟的颜回和孔子讨论“心斋”的背景下出现的:

 回曰:“敢问心斋。”仲尼曰:“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听止于耳,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庄子·人间世》)

 显然,此话预设了心之所符是外物,甚至是道。也就是说,和实证主义对物质等本体的拒斥不同,庄子对物质的存在至少持朴素的立场,甚至他还对道的追求津津乐道。除了对客观世界及其可知性的肯定之外,从古至今对“心止于符”的诠释也是歧义纷呈。陈鼓应把它诠释为“心的作用止于感应现象”。[6]这里的“现象”一词更多的是修辞的用法,因为陈鼓应在诠释“听止于耳”时把它翻译成“耳的作用止于聆听外物”,[7]很明显,陈鼓应是为了避免使用相同的词语而作出了修辞意义上的考虑。严格地说,陈鼓应也故意留了“止于”二字没有翻译。它可以理解成只让心发挥感应、符合外物的作用,或者心的作用只是感应、符合外物。后面一种诠释显然有将心的功能狭隘化、单一化的嫌疑,所以前一种诠释为上。如此一来,从反面看也就是承认了心除了符合外物的功能之外,还有其他的主体能动性。事实上,早在成玄英的《庄子疏》中,在解释为什么要“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时,成玄英就对此作出了积极的肯定。他说:“心有知觉,犹起攀缘;气无情欲,虚柔任物。故去彼知觉,取此虚柔,遣之又遣,渐阶玄妙也乎!”[8]但庄子最终又抛弃了以心把握道的进路,固然由于心的功能的多样化,其主体性过于突出;从另一个角度看,似乎也因为心在把握道的时候主要发挥的是“符”的功能,这和道的特性很难相配。这体现在俞樾的解释中:“言心之用止于符而已。”[9]这“而已”二字颇值得玩味。此时,“止”相当于“只”。[10]

 这里的重点在于,当严复试图用庄子的“心止于符”的观点来对接实证主义的知识论时,某种程度上将问题简单化了。中西的交汇恐怕并未以一种和谐的形态存在于严复的思想中。中国传统思想虽然屡遭严复批评,但他嗜读庄子的癖好及古典的深厚积淀显然为突破实证主义的金科玉律埋下了伏笔。[11]

 二、杨朱即为庄周论

 如果说康有为主要以儒家为主阐发政治思想,那么,严复则可谓是“道家自由主义”的开端。他的创造性解读体现在他试图将杨朱和庄周等同起来,对庄子的政治哲学做出自由主义的解读。此处先说第一点:杨朱即为庄周论。

 从西方自由主义的发展来看,个人主义是其理论基础。这点《西方自由主义的兴衰》[12]的作者说得非常清楚。自由主义首先设定了原子式的个人,在原初状态中,每一个人都有自己天赋的权利,为了生存和发展,人与人之间势必发生斗争。长期的斗争所导致的结果是每一个人不仅自身的发展不可能进行,而且,自身的生命也处于岌岌可危之中。为此,人与人之间订立了契约,组建了社会、政府、国家。也就是说,社会、政府、国家是为了保护个人的权利而存在的,它们不得侵犯个人的自由权。这其实就是自由主义的基本理路。显然,在自由主义的脉络中,政治自由是以个人主义为基础的。

 严复对此有清晰的认识。[13]事实上他对原初状态有自己的描绘:“自繇者凡所欲为,理无不可,此如有人独居世外,其自繇界域,岂有限制为善为恶,一切皆自本身起义,谁复禁之但自入群而后,我自繇者人亦自繇,使无限制约束,便入强权世界,而相冲突。”[14]“如有人独居世外”这显然是中国特有的说法,其实对应的就是西方的原初状态。虽然严复在此说到“为善为恶”的问题,表明这段话还具有除了政治自由之外的其他涵义,然而,毋庸置疑,个人主义在政治自由中的前提性地位得到了确认。另外,严复翻译的密尔的《论自由》其基本思路就是从言论自由、思想自由的角度高扬个人主义。虽然现有的研究表明,严复在翻译的过程中其实和翻译《天演论》一样,做出了一定程度的改译,但是,严复还是深知个人自由的道理的,他并未完全以国家的自由压倒、替代个人自由。[15]其实,无论严复的真实意图是高扬个人自由,将之置于国家自由之前;还是因为当时中国特殊的生存境遇,而将国家自由的重要性置于个人自由之前,这样的争论终究显示了一点:严复认识到了个人自由的重要性。事实上,他比自由主义还要更加激进:个人自由不仅仅是组建社会、国家的逻辑前提,而且,也是国家富强的根本原因和动力。

 当然,这么措辞很容易又引起严复研究中的另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严复究竟是把个人自由当做价值本身,还是当做实现国家富强的手段,仅具有工具价值然而,这种问法本身恐怕也是反思的。个人自由和国家富强并不是一个非此即彼的选择,两者本质上是相辅相成的。一方面,个人自由是国家富强的原因和动力;另一方面,富强的国家又担保了个人自由更好的得以实践。不错,从其原始教义上看,自由主义也始终提防国家权力对个人自由权利的侵犯,可是,在更大的范围内,自由主义还是以民族国家作为存在的区域。因此,富强的国家对于个人自由而言,虽然也可能是一个危险,但由于这种富和强无疑也具有对外的向度,从而保卫了内部个人的自由不受外族、外国的侵犯,所以,它对个人自由的保卫作用是不言而喻的。[16]

 我们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中来讨论严复的个人主义的。众所周知,严复喜读《庄子》。晚年严复做了一个大胆的揣测,他从音韵学的角度论证先秦时代主张极端个人主义的杨朱其实就是庄周。他说:“颇疑庄与杨为叠韵,周与朱为双声,庄周即孟子七篇之杨朱。”[17]他明确说道:“庄周吾意即孟子所谓杨朱,其论道终极,皆为我而任物,此在今世政治哲学,谓之个人主义Individualism”[18]照我们看来,严复将庄周诠释成杨朱,其根本意图不在于考证庄子和杨朱的关系问题,而是试图在中国先秦思想中发现个人主义的思想,从而为其政治自由观的建构提供逻辑基础。

 这种思路显然是受到了密尔很大的影响。个人主义是政治自由的基础,个人和个人之间的界限之所在是后起的问题。首先必须确定个人的本体论地位。回首中国古代,虽然儒家也讲“为己之学”,将自我(己)放到了崇高的地位;然而,深受传统浸染的严复知道还有一个人物他对个人的看法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此即杨朱。杨朱“拔一毛以利天下,不为也”。这句话可以作多重的解释。既可以理解为对群体的漠视乃至否定,也可以理解为对个体自身的高度重视,甚至以一种极而言之的方式表达出这个观点:哪怕是身上的一个毫毛,也不是可以随便与人的,何况作为自身自由权利的各种规定显然,严复采取的是后面一种解释路径。

 这里需要再三强调的是,个人主义的杨朱,或者说庄周,不是道德上自私自利的杨朱或者庄周。因为严复这里的个人主义不是伦理学意义上的,而是政治哲学意义上的,它指向的是对个人种种自由权利的肯定。从伦理学的角度看,严复从来对群体予以高度的重视。他所推崇的忠孝节义等传统道德显然包含了对群体的关怀。[19]这个证据从另一个角度否定了这样一种猜测:严复称赞杨朱或庄周的个人主义,看重的他的为我主义,俗称自私自利。

 严复终于从庄周那里发现了现代自由主义的逻辑基础:个人主义。这个发现得益于其创造性的改编:杨朱居然就是庄周。我们也能体会严复的苦衷。这种近乎移花接木式的做法是不得已而为之。因为如果缺乏庄周飘逸的思想作为深厚的后盾,杨朱仅仅是一个不肯“拔一毛以利天下”的吝啬鬼而已,不仅在道德上饱受讥评,而且,这种个人主义难以引发其他的逻辑后果。毕竟,杨朱的文本资料太少,而政治自由不是只有个人主义一层单调的含义。它的内涵十分丰富。而这,正是严复接下来要阐释的内容。

 三、庄子思想的现代政治内涵

 严复所理解的现代政治具有多方面的意蕴,如地方自治、言论自由、个人政治主体性的发挥,对平等、民主的强调,等等。这里我们结合严复对庄子的解释而展开。他提出了自由就是在宥。

 从消极的层面讲,自由就是以他人的自由为界。但这并不意味着自由只是退守。事实上,严复所理解的自由之基本含义是个体主体性的发挥。值得考量的是,晚年的严复试图在《庄子》文本中发现中国传统文化对个体主体性的肯定。在诠释《庄子》中《应帝王》一章时,严复说:“自夫物竞之烈,各求自存以厚生。以鸟鼠之微,尚知高飞深穴,以避矰弋熏凿之患。人类之智,过鸟鼠也远矣!岂可束缚驰骤于经式仪度之中,令其不得自由、自化”[20]当然,显然,严复此处所诠解的个体主体性主要是一种生物本能。接受了进化论的严复进而将作为本能的主体性上升到了政治主体性的高度。

 还是在《应帝王》的诠释中,严复认为真正的帝王是主张“在宥”,听民自治的。他说:“郭注云,夫无心而任乎自化者,应为帝王也。此解与挽近欧西言治者所主张合。凡国无论其为君主,为民主,其主治行政者,即帝王也。为帝王者,其主治行政,凡可以听民自为自由者,应一切听其自为自由,而后国民得各尽其天职,各自奋于义务,而民生始有进化之可期。”[21]

 在较早时候讨论政党的一片论文中,严复指出主张个人主义的政党的思想内容时“一切听民自谋,不必政府干涉而已”。[22]值得注意的是,严复在此运用了一个显然来自《庄子》文本中的概念:“在宥。”他说:“再进亦不过操在宥勿治之学理,谓一切听民自谋,不必政府干涉而已。”[23]也就是说,严复将自由主义的学理理解成了“在宥”。

 结合以上论述,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严复认为,政治自由的内涵之一即“在宥”。“在宥”也即使得民众自己发挥政治主体性。严复同时认为,能够这么做的帝王才是真正的帝王;或者说,真正的帝王是应该这么对待民众的。

 如果我们从更广的范围内看,就会发现严复对民众的政治主体性的肯定已经超越了帝王的苑囿。即,实际上他已经得出了否定帝王、乃至否定仁政的结论。[24]这个结论也是推崇民众的政治主体性必然的结果。严复说:“自由云者,不过云由我作主,为所欲为云尔。其字,与受管为反对,不与受虐为反对。虐政自有恶果,然但云破坏自由,实与美、法仁政无稍区别。虐政、仁政皆政也。吾既受政矣,则吾不得自由甚明,故自由与受管为反对。受管者,受政府之管也,故自由与政府为反对。”[25]无疑,当严复说“自由与受管为反对”时,他对自由的诠释有点极端化,因为在以他人之自由为界的自由中,法律为自由做出了规定和划界,但法律在广义上也是一种管制。但让我们暂时撇开这些问题。严复在此透露的一个意思值得高度重视:仁政之下个体很可能没有自由。

 严复以百年前的南美洲为例来说明这点。他说:“至政府号慈仁,而国民则不自由之证,请举百年前之南美洲。当时西班牙新通其地未久,殖民之国,为耶稣会天主教士所管辖,此在孟德斯鸠《法意》尝论及之。其地名巴拉奎,其政府为政,无一不本于慈祥惠爱,真所谓民之父母矣。然其于民也,作君作师,取其身心而并束之,云为动作,无所往而许自由,即至日用常行,皆为立至纤至悉之法度。吾闻其国,虽男女饮食之事,他国所必任其民自主者,而教会政府,既自任以先觉先知之责,惟恐其民不慎容止,而陷于邪,乃为悉立章程,而有摇铃撞钟之号令,琐细幽隐,一切整齐。夫政府之于民也,如保赤子如此,此以中国法家之言律之,可谓不溺天职者矣。顾使今有行其法于英、法、德、奥间者,其必为民之所深恶痛绝无疑也。且就令其政为民所容纳,将其效果,徒使人民不得自奋天能,终为弱国。总之,若谓自由之义,乃与暴虐不仁反对,则巴拉奎政府,宜称自由。脱其不然,则与前俄之蒙兀政府二者合而证之,知民之自由与否,与政府之仁暴,乃绝然两事者矣。”[26]

 这段的意蕴十分丰富。这里严复最终得出的结论是“民之自由与否,与政府之仁暴,乃绝然两事者矣”,然而,我们显然也能看出仁政之下民众的政治主体性受到戕害这一事实。同时,虽然南美洲的遭遇缘于其宗教的背景,似乎和中国传统社会中宗教甚弱没有多大关联;然而,严复已经认识到中国传统社会中存在相似的因素,“如保赤子”的字眼便是来源于传统;更加明确的是,严复指出,从中国法家的角度看,政府实行仁政的做法“可谓不溺天职者矣”。也就是说,严复在这段话中至少隐含了这样一层意思:把民众当孩童一样管理的做法,即便是出于善意,也是一种对政治主体性的伤害。这个见识实在是深刻。

 历史地看,严复对道家文化的政治哲学解读深刻的启发了其后的新文化运动主将胡适。陈鼓应以及众多道家文化研究者,普遍认为无为而治、逍遥游等观念与现代政治具有高度的内在契合性。[27]这些都是沿着严复将庄子思想和现代政治哲学沟通起来的道路上走。不过,我们千万不能忘记,从现代哲学的角度看,认识论是不可忽略的。就严复本人而言,他也在认识论上试图沟通庄子和实证主义,这点上文已述,可惜关注者不多。

什么是夫妻?相爱一辈子?争吵一辈子?忍耐一辈子?这就是夫妻??什么是家?家就是夫妻共同经营,编织着各自的一个梦和无休的酸甜苦辣?最后受尽万般磨烂换来的一个"窝"??

社会学家说:“家是社会最小的细胞”;婚姻学家说:“家是风雨相依的两人世界”;文学家说:“家是宝盖下面养着一群猪”。究竟什么是家呢?吾生却认为:“家不单只是一个简单的概念”,许多人认为这是一个不值得思考的问题,甚至可以说成歪理。曾经听了哲学家讲了这么一个故事:讲的是有一个富翁醉倒在他的别墅外面,该别墅区的保安去扶起他问道: “先生,让我扶你回家吧! ”富翁反问保安: “家?我的家在哪里?你能扶我回得了家吗”?保安大惑不解,指着不远处的别墅说: “那不是你的家么?”富翁指了指自己的心口窝,又指了指不远处的那栋豪华别墅,一本正经的断断续续地回答说:“那,那不是我的家,那只是我花钱买那用水泥与砖块堆砌起来的空间而已。”

的确,家不单是房屋、空调、彩电、冰箱等等,也不单是物质堆砌起来的空间,家不单只有丈夫,妻子,孩子等等,也不仅仅是夫妻和孩子在物质堆砌起来的空间里。物质的丰富固然可以给我们一些感观的快感,但那都是转眼即逝,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的东西。试想,在那个空间中,如果充满暴力和冷战,同床异梦,貌合神离,夫不赐恩,妻不献爱,那“家”还是家吗?将会与那个醉汉一样,只能每天沉轮于醉生梦死,醉倒在自家房屋门前,却也只会有保安相扶,如果是那样,即便有再豪华的“家”,也只不过是给夫妻提供了一个现代化争斗的战场,给孩子提供一个“战争爆发”时躲避的角落,房屋、彩电、冰箱、豪华的装修、名贵的汽车,丈夫、妻子、儿女等等,只不过成为这个现代化战场中悲剧的陪葬品罢了。难怪有一些大款自我解嘲道: “我穷得只剩下钱了!”虽然他们有钱了,却失去了更多更多。。。。。。

家需要有爱的亲人,需要那份特别而真实的情感,需要那份夫妻当初的激情,需要有个相互牵挂的人,家在这里已经升级为一种信仰,一种宗教,一种精神支持的力量。家是爱的聚合体,试看天下之家,皆为爱而聚,无爱而散。家是一个感情的港湾,是孩子成长的摇篮,家是夫妻间灵魂的栖息地,家是最能让自己放纵的地方,家也是一个精神的乐园。家是你和你家人在一起时情感的全部,家并不仅仅是物质堆砌起来富丽堂皇的空间。家这个东西,拥有它时,它平凡得如柴米油盐酱醋茶;失去它时,掏心掏肝也找不回。没有家庭的和谐,将失去社会的稳定,没有家庭的平安,将失去世界的安宁。

怎样才能处理好夫妻之间的关系,这是摆在家中的最为关键的问题。正所谓:“百年修得同船度,千年修得共枕眠,春宵一刻值千斤,一世夫妻几度春?”夫妻象两个半球,“半个球它永远也无法滚动,需要有另一个半球的合并。”那么夫妻之间如何相处才能使家庭和谐呢?夫妻之间相处要理解、信任、尊重、宽容和应有的激情。它就象握一把沙子,松松地握着,即使它漏一点也不会多,你握得越紧,它漏的就越多。

家是一种文化;家是一段时光;家是一种情怀。夫妻好比两条腿,要站稳,要走路,就谁也离不开谁,何苦一条腿要对另一条腿总是抱怨不休呢?有的夫妻说结婚数十年无矛盾无分歧,那可以断言,他们至少有一个人对家庭毫不负责,对对方毫不关心,各自只顾着各自的生活当然不会有分歧,可这样的家还是家吗?这样的夫妻还是夫妻吗?婚姻是舒服着的烦恼。这些年经历得多了,让吾生顿悟:家不是讲理的地方,夫妻之道简单地说就在于:“难得糊涂”。倘若两个人谁都不愿糊涂,这个家将永无宁日。

最佳的婚配不等于最佳的婚姻状态,没有对男人的藐视,没有对女人的欣赏,爱情将无从发生,婚姻更是无从缠绵。爱在于“糊涂”,过分的“清醒”,男女之间将会产生着盘算和比较,这不是爱情。爱情加良心就是一切,婚姻是纯洁的“自私”,爱情是神圣的“贪婪”,一旦对你不在自私了,说明你对她已不在重要,而婚姻也将到达终点。

婚姻就象泡茶,第一道茶象恋爱,浓烈郁香;第二道茶象新婚,清新可人;第三道茶则象刚过密月或密年的婚姻,平淡如水,需要我们用平常心去品味,才能领略到其中的真趣。钱中书说:“家”是上了金漆的鸟笼,笼子外面的鸟想住进来,笼子内的鸟想飞出去。”当今离婚就是“富贵病”,穷则生安,富则思变。没有爱情的婚姻不安稳,只剩下爱情的婚姻易生变,时间和距离能使爱情升温和降温。最差的女人也想找到个优秀的男人,最差的男人也想找到个优秀的女人,所以,婚姻是个永恒的遗憾。结婚认真,离婚草率,再婚认真加草率,结婚是需要,离婚是被迫,再婚是需要加被迫,结婚好幸福,离婚好痛快,再婚好惬义,几经折腾后发现,天下的“对手”原来都是一般凶。

男人是哲学,女人是诗。没有诗的哲学是枯燥的,没有哲学的诗是肤浅的。哲学理性而诗感性,男人要想读懂诗,要先弄明白自己的哲学,女人想要理解哲学,就要先明白自己这首诗,深度的哲学只有配上适当韵味的诗才能共鸣,于是最好的不一定适合你,适合你的才是最好的。都说老婆是人家好,老公是别人的帅。其实脚大鞋小各人心里都知道,爱妻子也爱情人,掺了水的是假酒,爱丈夫也爱情人,只有愉快的起点,没有愉快的终点,好男人太多,不可与丈夫比,好女人太多,不可与妻子比,那一个是易燃品一个是易爆品,千万别去碰,不然你将惹火烧身,粉身碎骨,重则尸骨无存。

见达官显贵不攀比,不嫌丈夫之无能,见美貌风骚无邪念,妻有激情自恩爱,女人的软弱是假象,既是软弱不可欺,想制服女人的男人,有几个不被女人制服,女人不是弱者,女性是男性力量的源泉,哪个男人的彪悍不是来自爱女人和女人爱的鼓励,不如女人的男人并不比不如男人的女人少。语堂说:“女人是水,兑入酒中是酒,兑入醋中是醋”。女人的身价取决于他的男人,他男人的成功取决与她的激情关怀与鼓励。别说女人离不开男人,男人更需要女人,没有女人的男人没法活,没有男人的女人多坎坷。男人是水,女人是堤,没有不想决堤泛滥的水,人是一座情欲的火山,外表虽平静,地火却在燃烧,一旦火山爆发,将如洪水猛兽。

家庭中,男人通过性表达爱,女人通过性理解爱,性和睦是夫妻和睦的沃土,贫寒不等于没有一个温暖的家,好丈夫珍爱妻子那温情脉脉的柔情,体恤那柔弱持家的艰辛,只顾驾驭不懂爱怜的丈夫与妻子,不是好丈夫与好妻子。妻子贤惠是最宝贵的家庭财富,贤惠的女人首先是聪明,然后才是贤惠,傻女人以为贤惠是吃亏,聪明的女人往丈夫脸上贴金,傻女人往丈夫脸上抹黑,妻子鄙视丈夫是家庭最深刻的悲剧,丈夫鄙视妻子是拆散家庭的源泉。

妻子关心的过程一定是要唠叨的,这是她幸福感的渲泄,千万不要打断她心底那幸福感的奏鸣。妻子撒娇是爱的赐予,那是把柔情献给丈夫。鄙视丈夫的女人是不会在丈夫面前撒娇的。哪个男人不怕老婆,“怕”是谦让,是爱的凭证。最理想的夫妻关系是,亲密而适带疏离,坦诚中保留部分稳秘,即可两情缱锩,又有个人天地。夫妻之间如果能把对方当作自己最好的朋友相处,那么,两个人的手就会握的长远。爱一个人最重要的不是山盟海誓和甜言蜜语,生活中的一些琐事,更能体现他(她)对你的用情,即便是一个甜蜜的微笑,或是一个温柔的眼神,那就是爱的密码,幸福之门的钥匙。与所爱的人长期相处的秘诀是:放弃改变对方的念头,为了爱情的继续,婚姻的美满,妻子固然要取悦丈夫,丈夫也要取悦妻子,至于如何取悦,乃是一种高级的艺术。只要做到:“傲不可长,欲不可纵,乐不可极,志不可满”。

信任是婚姻关系中两个人所共享最重要的特质,婚姻生活者,乃半睁眼半闭眼地生活也,天下没有十全十美的男女,如果眼睛睁得太大太久,或用照妖镜照得太久,恐怕连上帝身上都能挑出毛病来。夫妻生活中最可贵的莫过于真诚、信任和体贴和激情。在幸福的婚姻中,每个人应尊重对方的趣味与爱好,如果总以为两个人可有同样的思想,同样的判断,同样的欲愿,那是最荒谬的念头。在和睦的家庭里,每对夫妻至少有一个是“傻子”。夫妻好比同一把琴弦上的弦,他们在同一旋律中和谐地颤动,但彼此又都必须是独立的才能揍出动人的曲谱。 一对彼此相配的夫妇是经得起一切可能发生灾难的袭击,当他们一块儿过着穷困日子的时候,他们比一对占有全世界的财产但相互都没有激情的夫妻要幸福得多。年轻时代的夫妻吵架是爱情的纠葛,而上了年纪之后的夫妻吵架则会令人心灰意冷。

妻子不贞,丈夫有一半责任。丈夫不贞,妻子也有一半责任。如果把对方逼得落荒而逃,责任就更大。合格的妻子应该通过自己的努力使丈夫成为社会财富的创造者,合格的丈夫应该通过自己的努力使妻子脸上长挂笑容。在现实生活中,好男人不一定能娶到好女人,好女人也不一定能嫁得好男人,好女人和好男人在一起生活又不一定幸福。人有千种,世有百态,每个人的性格、品味、素养皆不同,夫妻相处的方式就不同,一百对夫妻有一百种相处的方式。那么,何为夫妻?难道真的只是相爱一辈子?争吵一辈子?忍耐一辈子?这就是夫妻吗??何又为家?难道家就仅仅是夫妻共同经营,编织着各自的一个梦和无休止的酸甜苦辣?最后受尽万般磨烂换来的一个"窝"?

夫妻之间相克是什么意思

夫妻之间相克是什么意思,很多人在结婚之前都会去看一下婚配,有些人就被告知结婚成夫妻会有相克的情况,很多人对于夫妻之间的相克不是很了解是什么回事,下面我分享夫妻之间相克是什么意思,一起来看下吧。

夫妻之间相克是什么意思1

夫妻相克是什么意思

生肖配对相克影响

一、冲、害、刑,都是不同的五行气场之间的相互作用,由于人出生的时空上带有这些五行气场的强烈信息,相处时会形成明显的气场冲克,所以不利于婚配。

二、生肖“六冲”、“六害”、“三刑”的不适合婚配,尤其以“六冲”最为明显,而“六害”与“三刑”次之,甚至有时可以忽略。

原理

一、六冲:指的是六组一对一的属相之间的冲克。子鼠午马冲、丑牛未羊冲、寅虎申猴冲、卯兔酉鸡冲、辰龙戌狗冲、巳蛇亥猪冲。

二、六害:指的是六对属相之间存在相害的成分,表示相处不够幸福,有的会分手离异,有的则不至于分道扬镳。子鼠未羊之害、丑牛午马之害、寅虎巳蛇之害、卯兔辰龙之害、申猴亥猪之害、酉鸡戌狗之害。

三、三刑:指的是三组不同属相之间的刑克,两人属相若犯了这些刑克,也主婚配不够幸福,严重者也有分手离异的可能。第一组是子鼠、卯兔相刑。第二组是寅虎、巳蛇、申猴三刑;丑牛、戌狗、未羊三刑。第三组是辰龙见辰龙、午马见午马、酉鸡见酉鸡、亥猪见亥猪自刑。

化解方法化解方法:由于属相婚配,只是占了生辰八字中的一个字,尽管这个字代表婚恋的根基,相当重要,但也得配合其它七个字的整体情况来具体分析判定,才能正确无误。虽然很多情侣,身上属相的特性表现得很明显,所以在性格上,相处上应证了一些相冲属相配对,总是不得安宁。但并不是所有的都是这样,两个人生活在一起,每个人都要学会去包容,去理解,去沟通。从自身改变开始,才能改变对方,改善双方关系。

夫妻相克的表现

八字五行相克影响

当夫妻二人八字五行相克的时候,就可能对婚姻造成很大的影响,尽管双方感情很好,但相处起来却很不协调,经常吵架闹矛盾,以至彼此都感觉很累,甚至伤害了感情,或者对其中一方很不利,形成妻子克 夫或丈夫克妻。

原理

一、世间万事万物的兴旺与衰败,都是在阴阳五行生克制化的原理作用下兴旺或衰败,人也不例外。

二、男为阳,女为阴,男女都有金、木、水、火、土五种命,因此男女婚配实质上是阴阳五行相生、相合、相互依托的结果。

三、五行相生: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五行相克: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

化解方法按五行的相生相克,提前看两个人的八字五行的合与不合。看男女是金、木、水、火、土中哪两种命,两者之间是相生相宜,还是相冲相克,从这个方面来判断双方是对彼此好的作用,还是坏的作用,看能否共同和睦相处。不过正所谓“三分天注定,七分靠心行”,我们不可能回到过去改变,只有把握好现在。

夫妻之间相克是什么意思2

夫妻之间相克如何化解

1、未婚人士,最先通过分析双方生辰八字,选一个对方八字能化解你克配偶的组合,才决定与之结婚。

2、热恋中的未婚情侣,但两人命中相克,又很想结婚,可以考虑暂不领结婚证,不拜天地,不办酒宴来减轻相克,过了相克的时段,再办相关仪式和手续也不迟。这叫不应象化解法。

3、如果是夫妻相克的已婚人士,尽量保持两人的距离,夫妻少同房,就可以减弱相互之间的克力。在克 夫或克妻较严重的时间段里,比如一方选择国外旅游,或女方回娘家暂住一段时间。

4、夫妻卧室选择较有利于八字中夫星或妻星的地方作卧室。比如你的八字中夫星或妻星五行是木,就应选择家居中靠东边的卧室;夫星或妻星是火,选南边;夫星或妻星是土,选南边或西南边;夫星或妻星是金,选靠西边;夫星或妻星是水,选靠北边。(此法同适用于床位摆放)

5、选择有利于夫星或妻星五行的地区居住或工作。比如你的八字中夫星或妻星五行是火,那么,应选择去南方地区城市,或气候较温暖的地区居住或工作,而不宜选择北方。夫星或妻星五行是土,选择南方或中部地区居住或工作;夫星或妻星五行是金,选择西部地区;夫星或妻星五行是水,选择北部地区;夫星或妻星五行是木,选择东部地区。

6、尽量选择晚婚。尤其要避开克 夫或克妻最严重的流年,或某个时间段之后才结婚。比如,八字信息显示2014年有克 夫严重的情况,就应该尽量选在2014年后才考虑结婚。

7、女性克 夫严重的,尽量不要在克 夫的时间段里生孩子。因为在八字中,子女为食神、伤官,这两颗星是直接克制夫星的。如果子女的出生,又在克 夫的时间段里,那么,食伤星就会在现实上加强了本位的力量,更增大克 夫的力量。

8、运用宗教神秘力量,比如道家符咒化解克妻或克 夫的气场。

9、自己要时常保持良好的心态,用自己的正能量化解克 夫或克妻的力量,反之,你天天情绪不佳,那些负面的气场,就会加重你克配偶的力量,变本加厉。

10、运用风水调理法。通过用风水调理,改善和优化家居风水环境,布置旺夫星或旺妻星的风水阵,以化解减弱家居风水中有克 夫或克妻的负面气场,就可以大大减弱命中克配偶的影响。

 “道家”向来被当作支撑中华民族精神生活的文化支柱之一,它与儒家一起成为中华文化的两大主干。道家有广义与狭义之分,狭义的道家指的是以黄帝、老子为代表的先秦古典道家,广义的道家则包括了汉代形成的制度道教,本文所谓“道家”是从广义上说的。

道家思想的核心精神是什么 篇1

 据初步统计,近百年来,国人关于道家的研究著作超过2000种,其相关学术论文更是数不胜数。然而,以往的研究大多侧重于文献考据、历史脉络梳理、哲学思想分析等方面,至于道家文化的核心精神是什么,至今没有人予以概括。鉴于此,笔者反复研读道家的一些代表性经典文献,发现蕴含于道家文化中最为重要的思想观念是“平安”。可以说,追求“平安”就是道家文化的核心精神。

 道家之“道”的本义是“安”

 为什么说道家文化的核心精神是“平安”呢因为道家理论基石——“道”的深层意蕴是“安”,以“道”为本根而建立起来的道家文化体系可以说处处寄托着“平安”的旨趣。

 众所周知,就直观层面讲,“道”所表述的当然是人行走的“路”。然而,如果从文字构型角度予以追溯,就会发现“道”字乃别有一番意义。在上古金文里,“道”之字形的外围是一个“行”字,表征十字路口,中间是“首”字,这个“首”就是脑袋,即先民说的“首级”。原来古人打仗,战败方的领袖“首级”就被埋在十字路口。此举有“镇慑为安”的功用。先民以为,路上存在邪灵等不平安因素,为了化解不平安因素,古人要举行“修祓”宗教仪式,其具体做法就是将异族人的领袖首级埋于道路交界处,念动咒语,从而产生镇慑保安效果。日本学者白川静在《汉字》一书中指出,“道”字的特殊构型所反映的就是这种“修祓”于路的情况。它的内在“平安”意蕴是非常古老的。

 春秋时期,老子著《道德经》,对“道”的平安意蕴予以哲理解释。该书第三十五章谓:“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泰。”老子所谓“大象”即“道”,而“执大象”就是信仰大道、奉行大道、固守大道。“天下往”是说圣人奉行大道,天下万物都归向大道。按照《道德经》的说法,天下万物归向大道,生灵就不会受到任何伤害。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大道是“安平泰”的。“安”当然是安全,而“平”就是太平,安全与太平合起来就是平安,可见老子讲“道”的要义就是平安。为什么平安呢因为作为大象的“道”是“泰”,老子讲的“泰”乃出于《易经》之泰卦。该卦之象,下为乾,三阳上升,上为坤,三阴下降;阴阳二气,流通交感而成和,故谓之“泰”。既然阴阳交合,当然也就平安吉祥。

 老子关于“平安之道”的哲理论述在后来的制度道教经典里得到进一步发挥。如《元始说先天道德经》第五章称:“恍恍惚惚,万物之鬼宅。道行真化,杳冥之灵室。虚无至大,元居道安。”该书将“道”与“安”联结起来,形成“道安”的短语。《元始说先天道德经》是在什么情况下提出“道安”概念呢这个问题比较复杂,如果我们稽考一下“道安”之前的“元居”二字就能够发现奥妙。“居”字上面是“尸”,这当然与死人有关,“尸”之下的“古”最初意味着用武器与密咒来镇慑,“古”字上头的“十”表征武器,而“口”是器皿形状,先民们在安放死者时要用密咒,将之刻写于龟甲、树皮等载体上,收藏于器皿内,再加上石刀之类武器镇守,这就是“古”的原初意蕴;以“古”置于“尸”下,表示对“尸体”的守卫,此即为“居”的本义,此等意义可以从上文所用“鬼宅”“灵室”两个词中得到进一步佐证。毋庸置疑,“鬼”“灵”都是从死亡现象引发出来的。对此,宋代道教学者李嘉谋在《元始说先天道德经注解》第五章曾经用“元元之妙,一穴其真”予以解释。这个“穴”字本指墓穴,而“真”字在最初即死者尸体的象形,古人曾经把死亡称作“归真”就是此意。联系这些情况,笔者认为,《元始说先天道德经》所谓“道安”乃是就生死问题而发的,最初是形容死者得平安,尔后则生发出“护佑万物为安”的意义。所以,李嘉谋在该书第五章中接着说:“所谓穴者,开物成务之谓也。虽穴其真,而元妙之本,不散不亡,以无象为象,故曰孔容。以无神为神,故曰神帝。虚无至大,虽散为道,然散不失元,故道无巨细,居之皆安。”此段文字既暗示了“道”的原始意义,又展现了“平安之道”的无限妙用。

 道家“平安”理念的文化根基

 道家看重“平安”的理念可以上溯于远古时期先民的求安意识。这一点从盘古神话里可以找到关联的线索。“盘古”之“盘”,繁体字写作“盤”。有学者指出,这个字就是“般”,即“搬”的本字,表示用盘子装载物品进行搬运,这虽然有一定道理,但问题在于“盘子”的“盘”,其上部是“舟”,因此笔者以为,最初用于搬运的工具是“舟”,即用小船搬运货物;而“舟”旁的“殳”,甲骨文的字形像手持一种长柄勾头似的器具,系古老的武器。远古先民于狩猎和战争前,要手持“殳”器,翩翩起舞,作为祭神礼仪。后来的“庆典操舞”即设置“殳仗队”,并且有专门负责“殳仗队”工作的官员,其后代遂有以“殳”为姓者。为什么要持“殳”起舞祭神呢一方面是为了鼓舞士气,另一方面则是为了祈求平安。“殳”与“舟”结合,应该也有两种功能,一是把“殳”作为划船工具、控制平衡,另一则是保护行舟安全。这样看来,“盤”的上部应当蕴藏着先民渴求“平安”的意愿。至于“盘古”之“古”,正如上文已经指出的,本有在祭祀时陈列武器以示威武的意义,之所以陈列武器,无非是为了镇安。由此可见,“盘古”这个神话名称在深层次里蕴含着“平安”理趣,这是有蛛丝马迹可寻的。

 再从情节内容上来看,盘古神话更是寄托着先民追求平安的意愿。徐整的《三五历纪》这样叙述:“天地混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万八千岁,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盘古在其中,一日九变。神于天,圣于地。天日髙一丈,地日厚一丈,盘古日长一丈。如此万八千岁。天数极髙,地数极深,盘古极长。”故事开端所呈现给人的空间是狭小的,整个天地就像个鸡蛋,盘古就在这个小鸡蛋里,多么压抑啊!难怪盘古要改变环境。根据汉文翁“高朕石室壁画”等文物考古资料,可知盘古是通过特殊器具来改变环境的。他左手握石斧,右手握木把,作顶天立地状,背后是开阔的天空。盘古手中的石斧既是拓展生存空间的工具,也是自我护卫的武器。无论是拓展空间还是自我护卫,都是为了平安生存。因此,盘古神话可视为上古先民渴求平安愿望的一种文化演绎、一种符号象征,盘古即是远古先民心目中的平安大神。

 尽管最早记载盘古神话的《三五历纪》是三国时期的作品,但有关盘古的岩画、方鼎形象却相当古老。例如云南沧源岩画显示:一人头上发出太阳光芒,左手握一石斧,右手拿木把,两腿直立,傲视一切。这种形象与《三五历纪》记载的盘古开天辟地传说正相契合。马卉欣著《盘古学启论》指出:这幅岩画是两万年前原始人的作品,足见盘古神话由来已久,寄托于其中的“平安”意识当然也应该追溯到原始人类的生活那里了。

 作为史官,老子通晓天文、地理、民俗风情,对于上古神话当是了如指掌的。他在《道德经》里说,“以知古始,是谓道纪”。什么是“古始”时雍《道德真经全解》卷上将之解释为天地万物“混而为一”,这里的“混”也就是徐整的《三五历纪》描述盘古化生时的天地混沌状态。从这种语境来看,老子讲的“古始”可以理解为盘古开天辟地的本初状态;简单地说,“古始”就是盘古之始。老子告诉我们,唯有了解盘古开天辟地的本始状态,才能把握平安大道规律。

 道家“平安”文化精神的多维表征

 老子《道德经》之后,《列子》《庄子》等先秦道家典籍以及汉代以来的制度道教经典文献,大量地论及“平安”。其中,有两个方面内容尤其值得注意:

 第一,个人平安取决于社会环境平安。对此,《淮南子·览冥训》有精彩论断:昔日黄帝治理天下,“使强不掩弱,众不暴寡,人民保命而不夭,岁时孰而不凶,百官正而无私,上下调而无尤,法令明而不暗,辅佐公而不阿,田者不侵畔,渔者不争隈。道不拾遗,市不豫贾,城郭不关,邑无盗贼,鄙旅之人相让以财,狗彘吐菽粟于路,而无忿争之心”。所谓“人民保命”意味着:全体社会成员的人身安全是有保障的。这种描述,反映了道家学派极端重视社会整体生存环境治理的情形。

 第二,人类平安取决于自然环境平安。从保障人民的平安生活着想,道家学派不但注重社会环境的治理,而且将人类生存与天地环境联系起来。老子《道德经》第二十五章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意思是说:人以地为法,地以天为法,天以道为法,道以自然本性为法。照这样的思路,人类生活与天地存在是一体化的。人类的平安生活取决于天地平安。对于这种观念,汉代道书《太平经》卷四十五《起土出书诀》进一步发挥说:“夫人命乃在天地,欲安者,乃当先安其天地,然后可得长安也。”所谓“人命”就是人类生命。“人命乃在天地”意味着人类是以天地为生存环境的。在《太平经》看来,人类要平安生存,必须从“安其天地”入手,唯有天安、地安,人类才能长安。

道家思想的核心精神是什么 篇2

 一个人的幸福和人生成就与自身的品德以及价值观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道家哲学代表人物“老子与庄子”的著作,给出了人类品德提升的方法和价值观。分享道家思想的核心,道家哲学思想的现实意义。

 如果以品牌,炒作,证书来证明一个人或某件物的价值。人们往往会被蒙骗。人们应该去发现一个人或一件事物真正价值所在。因为虚荣心的关系,人们往往会花大价钱买性价比超低的东西。好比一个人买了一件名牌花了两千,而他去在别人面前炫耀时,别人却会认为这件衣服值两佰元。这是因为别人是以这个人的水准来横量这件衣服的。这样花大价钱不仅没得到快乐反而得到痛苦。有的人去有名的大学校花几万学知识,只是为了证书。而在名气小的学习班可能只要几千就能够学到同样多的知识。往往学习班的老师在教授时会更用心。等毕业大学校当然有证书,可是应聘去,老板要的却是实力,那个证书就没有用了。而且如果以证书来评价一个人的水平时,往往会有一些人花钱买来假证书,滥竽充数。使很多真正有才华的人不能去发挥自己的价值。只有去掉虚荣心才能远离这些痛苦。

 老子用天地做比喻,天地因为无私所以才长久。这个道理其实以经证实了,很多伟人就是以群众的利义为第一,所以他就有了人民群众的拥护。而且会名垂千史。就算老百姓,一个尊重别人,能够站在他人角度思考事情的人,人际关系就不会变坏。一个喜欢帮助人的人,自然也是受人喜爱的。

 一个人的成就和人生观,如果建立在以金钱数量衡量和物质享受上。就不容易树立自己发展的目标。很容易变成那种如同无头苍蝇一样乱窜没有目标的人。还会因为自己的欲望,给社会和他人造成很多的不和谐。这样就容易危及到自身的安危了。一个人的人生观应该建立在个人价值体现与社会贡献上面。有很多科学家,艺术家等。他们追求是建立在发挥自己的专业领域上面。他们更关心的是自己的价值与人类发展这样的事情上面。这样的人,对于物质享受非常淡泊。他们创造了巨大的成就,也因此而名利双收。不仅仅科学家,就是一个职位不是很其眼的人,做好自身的本质工作也会给自己带来很大的快乐的。物质享受这种东西是未不是本,不应本末倒置。

 被揭怀玉这一章里老子用圣人外面穿着粗布的衣服里面揣着宝玉这个比喻。表达了人的行为和外表某些时候与内在本质不一样。好比一个在人群中喜欢哗众取宠的人,这样的人比较不可靠。一个太容易打动女人的男人,在感情方面往往是随便和不付责任的。一个太注重外表着装体面的人,内在有可能是空虚的。某些时候这样的人因为要掩饰内在的空虚和迂腐。所以说人不能看外表。现在人们往往会注重一个商品的包装,可是包装越好,性价比越低。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这是说重是根本,静是主宰。一个人的言行举指。太过于轻浮,很容易丧失人格。没有人格的人对他人而言是没有威信的。如果一件事的大原则轻易改变,对这件事而言是不稳定的。一个说话不算数的人,会失去信誉。失去信誉,就容易失去了做事的根本。

 道的思想其实很多就是从全盘来考虑事情。人们往往会过于重视一时的情况而忽略整体。有句话常说,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越容易得到的利益带来的弊端就越大。进展的太快,就容易出不稳定。正所谓物极必反。图一时享乐而做出不道德的事,往往会很痛苦。第二层意思,是指事物的发展是循环式上升的。就是每件事都有上升期和下降期。周而复始,从整体上看是上升的。有时候人们会受到感情和事业的挫折,却不知道这些挫折是为了上升又一个高度而存在的。好比夫妻吵架,从整体上看是增进感情,增加了解。事业不顺是为了让自己的能力有所提升。正所谓一阴一阳为之道。

人们跑去结婚,或因生理因素,或因心理因素,或因社会因素,或因经济因素,或因工作因素,或因其它因素。 人类为甚么要结婚?归纳起来有以下的因素:一是人会寂寞,所以需要一个长期的友伴互相照顾、分享,一起吃喝玩乐、同甘共苦。二是人需要一个固定又方便的异性配偶来满足性及爱的需要。三是人类遗传基因造成的趋力,自然趋动人去觅偶、交配、怀孕、生子。而为了有一个安稳的育子环境,所以人就结婚了。婚姻使人拥有一个可以享受天伦之乐的家庭。四,幸福快乐的家庭,对社会和谐,起着很大的作用。 结婚的深层因素 人类孩子之成长期,大约要二十年。婚姻是为孩子提供这二十年的正常、安稳及健康的成长环境。于身、心、灵、魂等方面。让孩子获得足量的父爱、母爱。 其实,结婚是让人藉一个男(女)人来认识天底下所有的男(女)人。结婚是为了让人有很多机会深入地学习异性的优点,使自己的人格更趋圆融。 其实,结婚是为创造单身生活所无法创造的东西;为体验单身生活所无法体验到的各种体验。 结婚是为享受到婚姻生活中的种种美好感受,譬如:亲密感、归属感、幸福感、真爱感、温馨感、宁谧感、合一感、安全感、…。时常跟同一个人。 结婚是为疗愈旧伤,复原整全。因为婚姻生活特别容易引爆「不定时炸弹」。亲密关系是成长最快速的道路。 结婚是为创生某种幸福、自在的「灵魂共同体」。而这种共同体将散发出更强大的光热、喜悦与慈悲,来分享、供应与有缘人、地球人。 婚姻是某种的「灵魂炼金术」,用来炼除混在生命及心灵当中的各种杂质。 所以说:亲密关系及婚姻生活是修行成长之最快速的道路。因为吾人内在尚未整合的心魔(阴影),最容易投射到伴侣的身上,尤其在婚后3-5年时。 所以,婚姻生活的每一个当下,你都要面临,到底是要看到对方的缺陋(小我、面具、包装、自我之壳),还是看到对方是神圣、完美及圆满的人。于是,在每一个当下,你是要善待对方,还是虐待对方;是要以对方的幸福为第一优先,还是以自己的幸福为第一优先,还是以彼此的幸福为第一优先。所以,藉婚姻生活来磨掉彼此的小我(假我)是最快的。修行不就是为了超越小我吗?所以《奇迹课程》一书中说:上天堂或下地狱都是成双成对的。 所以,结婚跟工作一样,都是为了心灵成长。就像苏菲派的圣人所说:人类说穿了,就是做一件事情而已,那就是(骗自己)背离上主(大道、真理)走了一段路,然后发现不对,再掉回头走向上主。但,真相是人从未离开上主,上主亦从未离开吾人。所以,婚姻生活是为了磨掉「小我」,再度「天人合一、与神合一」。 离婚者可以分成两大类,一类是疗伤复建后有走出来,他可能是自我实现了或再婚地很成功。另一类是离婚后还是一直没有走出来,或者再婚后一样很痛苦。 离婚不一定是因为外遇的关系,有七成左右的离婚,离得冤枉,因为救得回来。天底下的离婚者都有他们认为应该离婚的正当理由,但是大部份的人并不知道造成离婚的真正原因。 造成离婚的表层因素:一是因为合不来,或常吵架。可能是因为观念合不来、个性合不来或性生活不谐和,经济方面的因素。 造成离婚的表层因素,可能是因为没有学会夫妻间之有效沟通、高效沟通。 造成离婚的表层因素,可能是因为外遇、情变,及以错误的方式处理外遇。 离婚的中层因素,是因为不知婚姻靠经营;不知婚姻经营,本非易事。 离婚的中层因素,是因为没有下大(深)功夫去经营婚姻。 离婚的中层因素,是因为没有学习「男女需要大不同/夫妻需要大不同」。所以往错误的方相经营婚姻。 离婚的中层因素,是因为没有经常去感激妻恩/夫恩及天地恩。离婚的中层因素,与孩童时,父母未能给出恩爱、幸福夫妻典范有关。 造成离婚的真正原因:一是真爱睡着,小我(自我)一次又一次地当家做主,所积累而成。而小我的主要特性,谓之胡思乱想、胡说八道、胡作非为。 离婚与人心之自私自利、自我中心有密切关联。用佛家的语言言之,还是贪瞋痴慢疑五毒及五不正见在作怪;用道家的语言言之,就是悟道太浅,生命内具种种美德、优质,涌流不出来。 造成离婚的真正原因,是因为没有进行多次的「疗伤之旅」。关于这点,可以求助外头很多优秀的治疗师。 造成离婚的真正原因,是因为人类心中固着的恐惧感、习性、想法、成见、自我中心、自私及个性松解不开。换个说法,人类经常受制于自己内在的「软件程序」,所以在婚姻生活中,发生彼此无法沟通及自己理性无法控制的言行,因此伤人伤己成为家常便饭。 离婚与长期未能整合心魔,收回「反投射」有密切关连。(用佛家的语言言之,是有一些业垢,尚待被净化)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840090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18
下一篇2023-09-1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