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人吵架可以肯定的说和文化程度没有什么关系。和读书多少也没有关系。而和两个人的基本素养的差异有关系。和两个人多事物的认识有关系。当然和两个人是否有包容心,是否能相互理解也是有关系的。
吵架只是结果,只是表象。吵架的原因就是彼此对某件事情发生了分歧,且互相坚持己见,不能理解对方,更不能包容对方。甚至于指责对方。
即使两个人读书相同的人,学历一样的人,也会吵架,也会明争暗斗,大打出手也是不鲜见的。这充分说明吵架和读书多少,文化高低没有关系。
其实娱乐圈这个圈子来说,说小也不小说大也不是很大,很多明星之间都是有相互联系的,甚至有很多亲戚之间的存在。现在也是很多谁和谁之间的亲戚被列入了年龄,就像我们比较熟知的。以下几个。
例如陈凯歌,其实是陈赫的舅舅。因为很多**明星的同兴应该是比较常见的,但是我们一定没有想到陈凯歌和陈赫和扯上关系,毕竟一个是导演,一个是明星,然后我们是怎么也不可能想到他们两个之间的关系的,所以当时知道这个消息之后我也是比较震惊的。这个情况真的是在娱乐圈里,其实也是比较常见的。
再一个就是罗晋和糖糖把他们两个在一起演过去,来当中在饮食店中午就是恋人的关系在其实在现实生活中他们两个人也是已经结婚了。这也算是一种比较有亲属关系的一类。因为**电视走到一起在剧中的角色变成了现实中的角色,也是观众比较想要看到的。
渡船相信我们也是很多人认识的,她演过了很多警匪片,中警察局的局长我们也是比较认可的感觉他演得很有范儿,他的父亲杜国志其实也是一名演员。这个可能是比较有很少的人知道的,演员的下一代继续是演员,这也是为演艺圈作出了很大贡献的。 所以我们很多会在娱乐圈演戏,其实在私底下朋友也是比较好的,那种娱乐圈的人其实都是相互关心,应该也是比较好的,并且也是经常会在一起的。
俗语叫“宁听苏州人吵架,不听宁波人讲话”,意思是说,虽然同是吴语,苏州话“软糯”,即使吵架也好听;宁波话“石硬”,即使好好说话也像吵架一样。人们还把这个特点称作“石骨铁硬”。
苏州话以软糯著称,所谓吴侬软语(侬作人解)就是由此而来。昆曲和评弹都使用苏州话,并流行于整个吴语太湖片。
苏州人食盐少,所以顺带着脾气温和,外带吴侬软语的,宁波越人,食盐量高,嗓门也大,脾气也躁,所以上海有句名言:宁听苏州人吵架,不听宁波人说话。
扩展资料:
苏州人特征:
1、说话像唱歌,吵架像唱戏
北方人吵架要动手时,便高喊“给你两个耳光!”,苏州人吵架要动手时,却说“阿要拨侬两记耳光(音:niguang)嗒嗒?”
2、通话苏州话随意转换
苏州人平时在家里和朋友说话都会用苏州话,但是呢,现在外地的朋友比较多,所以一到外面就会变成规范性较强的普通话。
3、地道的吃货
当年苏州文人金圣叹哭庙案发,临行前遗言竟是“腌菜与黄豆同吃,大有胡桃滋味”的食谱,吃东西真真是讲究而不将就,一年里都要吃时令的事物,就拿肉来说,春天吃酱汁肉,夏天吃粉蒸肉,秋天吃扣肉,冬天吃酱方。
4、苏州人重视健康
苏州人吃得比较清淡,抽烟酗酒的人相对比较少,苏州居民去年人均期望寿命为8274岁,其中男性为8033岁,女性为8514岁,继续保持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平均水平。
不会。很多人经历过这种场景:“那天我实在憋不住了,跟他大吵一架,难听的话都说了。结果吵开了,事情就好了。”
吵架,归根结底,其实是一种沟通方式。
只不过,这种沟通十之八九是在双方有冲突的情况下产生的:女朋友约会又迟到了、车被路人剐蹭却不道歉、男友乱丢脏衣服让你收拾、同事又甩锅给你了
在冲突发生的时刻,双方的沟通,往往是伴有强烈情绪的沟通——这就开始“吵架”。
所以,今天我们讨论的“吵架”,是指双方在发生激烈冲突的时候,带着强烈情绪的一种“沟通方式”。
我们吵架时,
都用了哪些工具?
吵架时,人类其实会不自觉的调用许多工具。
除了最基本的语言,还包括情感、表情和行为上的工具。
优雅而高效的吵架方式,首先就需要我们正确使用这些工具。
情绪情感
吵架是一种情绪情感浓度特别高的行为,最常见到的情绪就是愤怒。而愤怒背后,还掩盖着很多其他负性情绪,如失落、失望、委屈、伤心等等。
如果我们能先理解自己和对方愤怒的原因,关注到愤怒背后的这些情绪,或许吵架就没有那么伤那么累了。
表情
这里的表情包括了面部表情、身段表情和言语表情。吵架的人总是很“难看”,这种“难看”就包括了表情的狰狞、身段的过激动作,以及嘶吼的语音语调。
近年以来,海派文学和通俗文学的深入研究造成了我们对20世纪中国文学的新的认识 。这两种文学形态正好都是长期被有意无意地排斥、遮蔽,不见于文学史家的笔端的。 现在我们知道,非主流的文学并非没有生命力。经过“五四”新文学家们严正口诛笔伐 的鸳鸯蝴蝶派,到了20年代并未销声匿迹,反而增长,这有资料为凭。(注:据范伯群 主编的《中国近现代通俗文学史》第七编“通俗期刊编”(汤哲声执笔)有关统计,仅19 21年至1929年创刊的鸳鸯蝴蝶派刊物就有51种之多。其中有名的,如《半月》、《礼拜 六》(再复刊)、《红杂志》、《红玫瑰》、《小说世界》、《侦探世界》等。)海派到 了40年代上海的孤岛和沦陷环境,在左翼作家和他们的读者纷纷转入大后方的时候,反 而出现了鼎盛状态,并与现代性显著增强的鸳鸯蝴蝶派有了渐趋合拢之势。张爱玲就是 一个真真确确的代表。至于在今日中国文坛上,海派和通俗文学的“复活”是无疑的, 有目共睹的。
于是,学术界有人提出写纯文学和通俗文学双翼齐飞的“大文学史”的目标。这当然 是针对以往文学史严拒通俗作家,至多不过把历史梳理成通俗文学如何向纯文学、雅文 学“投降”这样一种状况而言的。(注:一般将张恨水这个通俗文学大家就作逐渐向新 文学“投降”来诠释。)“大文学史”的提法如在今后展开讨论,估计会引起有益的争 议。比如我本人认为在现代文学发生的历史上,文学观念的一次次更新,实验性、先锋 性创作的此起彼伏,形式的不断探索,总归是纯文学的事情。这不能不决定着文学史的 流向。而通俗文学并非就是鸳鸯蝴蝶派,它还应包括海派的一部分,解放区文学的一部 分,加上形形色色的大众文学。即便以鸳鸯蝴蝶派论,其主要功能和贡献,是将文学推 向市场,推向市民,积累了一些将传统文学逐步调整为(改良为)现代文学的经验。但毕 竟在文学发展的作用上,不能说是可以完全等量齐观的。
两种文学并置的文学史设想,虽然可以质疑,却能激发想象和思考。纯文学中的海派 由于从产生那一天起,便与所处的都市文化环境密切相关,又同通俗文学靠得最近(按 照鲁迅、沈从文的提法,鸳鸯蝴蝶派就是海派,或海派的张资平简直就是鸳鸯蝴蝶派的 余孽等(注:鲁迅论及海派和张资平的文字可见《上海文艺之一瞥》、《张资平氏的“ 小说学”》等,收入《二心集》。沈从文谈及海派和张资平的文章《论中国创作小说》 、《论“海派”》、《关于海派》等,分别收入《沈从文文集》第11卷、第12卷,花城 出版社,1984年7月版。)),那么,如果要写一本纯文学和通俗文学长期并存、互相渗 透的文学史的话,将现代通俗文学中的鸳鸯蝴蝶派和主要性质是纯文学的海派区别开来 是必要的,说清楚两者的关系也应是一个前沿的、不容忽视的题目。
一
鸳鸯蝴蝶派文学同海派文学,不是源与流的关系。就像民国旧文学不能自然过渡为新 文学,鸳鸯蝴蝶派也不能自然延伸出海派来。
这可以用小说为例。在民国旧派小说中,鸳鸯蝴蝶小说是最占据势力的。这派小说经 过近年来对其现代性萌芽的仔细寻觅,大致指认了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已经具有一定 的揭发封建礼教罪恶的进步意识;第二,学到一些外国文学的技法,不是完全封闭;第 三,对文学语言有相当的改进,所使用的是业已松动的、能向白话过渡的近代文言。有 了这带现代因素的三项条件,鸳鸯蝴蝶派的小说却没有能够经过积累、自我调整为新文 学,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它的文化态度的保守性。鸳鸯蝴蝶派的小说不肯与明清小说作 彻底的决裂,它的观念如此,做了点改动后还是顺着旧轨道滑行。被称作鸳鸯蝴蝶派小 说“祖师”的骈体小说《玉梨魂》现在看来一点都不通俗,搭了古典诗文传统和林(纾) 译小说的两头,得到有旧记忆的文人读者的“最后”一次欢迎,然后就一直向保守市民 的通俗阅读倾向流去。而“五四”小说是彻底移植西洋小说的结果。虽然它一旦树立起 来之后,“传统”的内在机制就隐隐地显露,但它绝不向“后”看,径直培养自己的新 型读者和新兴市场,走入了现代小说的行列。有人在比较“民国通俗小说”和“新文艺 小说”时,就曾说过:“民国通俗小说的变化与西方小说没有必然的直接关系,它与西 方文化的关系是通过了一个中间环节的间接关系,这个中间环节即中国的社会风俗,西 方文化影响了民国社会风俗,民国通俗小说又随社会风俗之变而变。”“当然,这并不 排除某些民国作家的某些具体作品直接搬用了某些西方小说的做法,但从总体上说,是 间接接受影响还是直接搬用、模仿,正是民国通俗小说与新文艺小说的根本区别。”[1 ](P25)我们撇开这位作者明显抬高“传统”价值的倾向,也可证明不与西方小说“对接 ”是鸳鸯蝴蝶派小说和纯文学小说的一个严重分野。
正像商务印书馆1910年创办的鸳鸯蝴蝶派刊物《小说月报》的命运,到了1921年从12 卷1号起由茅盾接编,改弦易辙,成了当时创作现代小说的大本营。《小说月报》的鸳 鸯蝴蝶派旧人说服商务印书馆的老板另辟《小说世界》,于是各走各的道路。张资平原 为“创造社”四元老之一,是纯文学内部才会孕育出海派张资平的。张资平写的是茅盾 执编《小说月报》时期的小说,带头“下海”后写的是三角多角的西洋恋爱小说,从来 没有写过鸳鸯蝴蝶派控制《小说月报》时代的那种言情小说,是再明显不过的事。
实际上,鸳鸯蝴蝶派和海派虽都处身于商业文化的环境里,都是带有商业气息的文学 ,但它们是在现代都市转型的不同时期先后出现的,是在上海文化的多重错位中形成并 生存的。从晚清、民国到20世纪的20、30年代,上海形成的初步现代物质文明,落在了 中国大陆广袤的“农业文明”包围之中,这是一重的文化错位。此种错位也决定了第二 重错位,即上海新兴文化内部的不平衡性。就是,上海既有古老的华界,又有新起的租 界;在租界形成的历史过程中,既有贴近华界的华洋过渡型的文化社区,也有在租界“ 腹心地带”形成的全新的由国外引进的现代型文化社区。华界和华洋过渡地区,即清末 的上海县城(今南市区)和五马路、四马路地区,就是鸳鸯蝴蝶派文学赖以生存之地;租 界中心区以20、30年代的南京路(大马路)、霞飞路为代表的,即是海派的诞生地。重要 的是后者并不能完全取代前者,因为有第一重的大文化错位圈存在。这情景到了30年代 的中期,随着上海现代文化环境的移植成功,就显得格外显眼。有“移植性”,就有“ 本土性”,两者纠缠如怨鬼是以后的事情,在当初,鸳鸯蝴蝶派和海派在上海各自依托 的却是两种消费文化环境。此即鸳鸯蝴蝶派和海派来路不同的物质基础和社会基础。
如果考察鸳鸯蝴蝶派所写的妓院戏楼,及男女间的欢爱、戏弄、残害的故事,再看后 来的海派所表现的出入影院舞厅回力球场的摩登男女的现代生活姿态,把两者区分是很 容易的。在30年代中期,鸳鸯蝴蝶派的作品也会写到南京路的现代生活场景,这时你要 注意它们各自不同的文化眼光,其中的差异仍然不小。海派在功能上,会去分鸳鸯蝴蝶 派的文学市场份额,会去学鸳鸯蝴蝶派文学获取“大众”的手法,但在文学价值上,它 一心追求的是如何体认现代人的现代品格:注重和张扬个性,领会都市的声光影色,感 受物质进化带来的精神困惑与重压,进而提出人对自我的质疑等等。鸳鸯蝴蝶派的现代 感觉大大落伍,慢了不是一个两个节拍,它们是不能混同的。
海派一开始就认识到在上海的文化错位中自己占了有利的位置。它发生的时候所具有 的眼光是“白领”的眼光(对普通下层市民只抱同情)。它所认同的洋场社会生活方式, 沪西高级生活区的情调、专演派拉蒙和米高梅片的**院、跑马厅、跑狗场、博览会的 气氛,开放的社交、娱乐、商业、教育活动,人和人在金钱关系中寻求新的调整方式, 逐渐成了“上海”的标志。就像过去的上海典型标志物是“城隍庙”,如今成了“先施 公司”的尖顶。上海成了“移植文化”为主导、而中国固有文化要在融入“移植文化” 之后才能立定脚跟的一个都市。有一件事可以证明在上海的发展史中,中国人的民族主 义情绪曾要改变这种现实。国民党上海市政府1929年曾有过一个在江湾一带建设“上海 市市中心区域”的计划,目的就是想把“外滩”的上海、租界的上海,改成以华界为中 心的上海。而且进行了一部分,盖了政府办公楼和体育场。中日淞沪战争可能是导致此 “爱国”计划流产的原因之一,而我认为根本的原因是这一行政命令违背了上海之所以 成为上海的城市特性。近代以来的上海如果离开了世界性的金融、贸易体系,是构不成 真正意义的现代都市的。而上海的金融贸易把握在殖民者手中,经济活动发生在租界的 大楼里。海派文学反映的正是以租界为主位、华界为边缘的这个城市的面貌。而鸳鸯蝴 蝶派长久地在“边缘地带”徘徊,一直到40年代的上海出现了一个历史机会,左翼转向 了后方,通俗文学得势,鸳鸯蝴蝶派对上海的文化环境有了认识,它找到了融入“移植 文化”的切入点,寻找与海派接近的可能性。我们只要仔细研究《万象》杂志的生长过 程,就能体会到这一点。《万象》自1941年创刊,本来由陈蝶衣主编,作者几乎都是鸳 鸯蝴蝶派的人,倾向已经趋“新”,但无奈作者群旧派势力过强,老市民的趣味脱不掉 ,影响了销售市场。两年后的1943年改由柯灵主编,走的是大众文化的路子,新文艺作 家成为作者队伍的主体,将鸳鸯蝴蝶派的作品也纳入“新市民”的轨道,特别提携新兴 的海派作家,张爱玲的名字就在《万象》出现了。现在,我的博士生(李楠)在研究上海 小报时发现,从上个世纪初到30年代的小报主要是控制在鸳鸯蝴蝶派的手中,那里的“ 社会新闻”将讽刺的矛头指向初起的海派作家,一点不比挖苦左翼作家差。一直要到40 年代才逐渐缓和下来。这也是一个明证。
可见,鸳鸯蝴蝶派和海派在很长时间里是两股文学流。海派自产生之日起,便是“现 代性”文学的一部分。鸳鸯蝴蝶派有一个较长的获得“现代性”的演变过程。而且只要 上海一地的新旧消费文化交叠错位,两派就都有存活的依据。
二
我们从海派和鸳鸯蝴蝶派相似的文学主题上,再来作些分辨。
先看都市物质主题。海派以展露现代文明条件下人的生存与物质关系为基本母题,那 么,取其两端,则屈服于物质的压力迷醉而不能自拔者有之,对机械文明造成的人的困 顿提出疑义者也有之。像刘呐鸥、穆时英这样的“都市之子”,从《都市风景线》、《 公墓》等集子里所传诉出来的城市生命感觉,对物质的揭露,是与对物质的企慕、沉溺 ,紧紧纠葛在一起,享用生活和厌倦生活是同时产生的。这是海派的生命体验,来自现 代都市不可克服的矛盾性。也是现代人从乡村蝉蜕出来之后面临的处境。海派是都市中 敏感的一群,他们对现代生存压力的反弹,锻炼成海派两个方面的感情形式:如果能保 持理想,较为理性地反诘社会、反诘自身,就具有一定的批判力,文学中也会包藏忧郁 ;否则,痛快地宣泄,放浪形骸,狂暴的、怪诞的、无顾忌的表现,就会走向“邪僻” 。但无论哪一类,他们对现代都市的发现都是双重的,于罪恶中发现美。刘呐鸥不断地 说,城市不是没有“诗意”,只是“诗的内容已经变换了”[2]。“电车太噪闹了,本 来是苍青色的天空,被工厂的炭烟布得黑蒙蒙了,云雀的声音也听不见了。缪赛们,拿 着断弦的琴,不知道飞到哪儿去了。那么现代的生活里没有美的吗哪里,有的,不过 形式换了罢”。刘呐鸥在下文提出,那个美的内容和形式,即叫“thrill,carnalintoxication”(刘将此句译为“战栗和肉的沉醉”)[3]这真是海派的文学宣言!这里引 进的新的价值观念,对于现代上海不是简单的诅咒和反叛,而是加进了远为复杂的音调 ,在现代消费文化的笼罩下,充满了人对物质的惊喜和恐惧。对于海派,都市已无所谓 天堂和地狱的明显界限,同时,又存在着把都市描画成天堂或地狱的全部可能性。
这样的物质化都市的观念,海派怎能存希望从鸳鸯蝴蝶派那里继承呢综观最优秀的鸳 蝴通俗社会小说,特别是专写上海的,如包天笑的《上海春秋》、朱瘦菊的《歇浦潮》 、平襟亚的《人海潮》、毕倚虹的《人间地狱》,它们对现代都市的态度只是揭发罪恶 和弊端,从农业中国的立场出发。这批小说好似对现代进程的大上海众生相给予一个详 尽的摄录,富有时事性、秘闻性,很可借此存下一部丰富多彩的上海风俗史,却缺乏独 特的眼光和生命的体验。所以,夏济安可以对《歇浦潮》、《上海春秋》保留下的老上 海风俗材料“佩服得五体投地”,却最终仍批评说:“这种书的缺点是:作者对道德没 有什么新的认识,只是暗中在摇头叹息‘人心不古’;对于经济、社会变迁,也没有什 么认识,只是觉得在‘变’,他们不知道,也不care to know为什么有这个‘变’。他 们自命揭穿‘黑幕’,其实注意的只是表面。”[4]
接着看两性主题。海派和鸳鸯蝴蝶派文学历来被认为是最擅长表现男女关系的文学, 前者写恋爱小说,后者写言情小说,就是这两种叫法,中间的区别已经够分明了。在都 市背景下表达人与人的关系,包括两性关系,海派的现代性可说直逼眼前。如果没有对 两性问题的思索,新兴的恋情方式同丑陋的色情勾引,如何分得清楚海派内部这两种 城市两性的典型表现,显然色色具备。而将“性”与“爱”两相分离,使得“性”裸露 出某种“原始”的意味,是最易与那种为“性”而“性”的描写相混淆的。这样,在都 市,性爱的美与丑激烈碰撞,海派文学中的佼佼者,就有了叶灵凤的性忏悔、张爱玲的 对女性困境的逼真写照、徐讦的寻觅性爱和情爱真正出路的意识。海派的两性文学,从 生理搏动到包孕现代生命哲学,都市人的内在心理冲突均得到充分的展示。
而鸳鸯蝴蝶派的言情,长久地在“传统道德”的圈子里打转。它最早的境界,是同情 于妓院里的恋情,后来是揭发用金钱买“性”的可悲。到了张恨水的《啼笑因缘》、秦 瘦鸥的《秋海棠》、刘云若的《红杏出墙记》这三部言情代表作出现,鸳鸯蝴蝶派文学 的两性表达攀上了自己这派文学从来没有达到的高峰。其中,前两部意在暴露军阀恶势 力对伶人的肆意践踏,“真情”的被毁灭,世上美好事物的被毁灭,即是全书文学价值 的所在。《红杏出墙记》可能是此类小说中最出格的一种,两性中多爱的现实性,婚外 恋酿成人物的内心焦虑和痛苦,都得到了正面的表述,是很难得的。但这部小说,情节 设计花哨,悬念的设置尤其复杂,通俗小说的“本性”即注重故事的热闹往往掩盖了对 两性关系的深入探讨。如此看来,把海派的两性观念与鸳鸯蝴蝶派的相比较,现代性差 距之远也是十分明显,谈不上有什么直接前后接续关系的可能。
再来看新与旧的主题。表面上看,两派在这里似乎很不接近,鸳鸯蝴蝶派的文学是写 旧的,感情也倾向旧的,而海派就是要出新,要现代,要摩登。其实不是这样简单。鸳 鸯蝴蝶派的作家为了猎奇,观念是陈旧的、落后一步的,描写的事物反而是上海刚刚登 场的崭新崭新的东西。对于社会的新旧交替,它倒容易廉价地将新的终将取代旧的,直 线地告诉读者。海派的都市故事发生在十里洋场,穆时英的流线型的上海,“爵士乐, 狐步舞、混合酒,秋季的流行色,八汽缸的跑车,埃及烟”[5],多么时髦,但有意味 的是这样的上海仿佛仍被乡土中国包围着。穆时英一方面是洋场文学的“圣手”,一方 面却用写舞厅、酒吧的笔,来写《父亲》、《旧宅》和集外的《竹林的惆怅》。(注: 穆时英的《父亲》、《旧宅》收《白金的女体塑像》,现代书局1934年7月版。《竹林 的惆怅》作为遗作发表于1954年10月澳门《小说月服》第8期。)这些小说是些十足的怀 旧感伤的故事,作者似乎是患了“怀乡病”。而海派的另一位作家施蛰存背靠松江、苏 州、杭州,写他的乡人在上海的遭遇如《春阳》、《鸥》,同他的《梅雨之夕》、《巴 黎大戏院》纯都市人的感觉适成对照,可见他身上充溢的“乡土情结”和“民间情怀” 。读海派的这类小说如置身于都市中的乡村,或者拉开更大的时空距离,似觉置身在宏 大乡村世界的一个边缘城市。新旧的掺杂更显错综。
海派描写旧事物怎样附着于大都会肌体之上,尤其深入的是一种新上海的旧家族文学 。张爱玲、东方@①@②便是最长于写旧的世家儿女在都市的遭际与不测命运的。作为李 鸿章的重外孙女,张爱玲写出的《倾城之恋》、《金锁记》、《花雕》,是由旧家族世 界的失落,转而向上海、香港的世俗市民生活去寻找个人的精神家园的。张爱玲尽管熟 悉出入**院、服装店的洋派生活,但她发现在此类簇新的消费方式下面,所残留的都 市感情方式,有多少仍是那么古老:封建性的嫉恨几乎贯串了她作品人物男女之间、上 下辈之间的恩恩怨怨。张爱玲真正了解上海首先还是传统中国的一分子,然后才是添加 上去的“现代质”。她说过:“上海人是传统的中国人加上近代高压生活的磨练。新旧 文化种种畸形产物的交流,结果也许是不甚健康的,但是这里有一种奇异的智慧。”[6 ]这是对中国新与旧的透底的认识。东方@①@②的作品成集的有《绅士淑女图》,他的 小说里面活动着洋场上的旧家子弟,留下了从满清贵族到新型少爷(“小开”)的错杂脚 印。东方@①@②表现上海的新中有旧、新旧过渡,也是别开生面。
关于现代上海的新与旧,常与变(沈从文喜爱谈论湘西的新与旧、常与变),如果没有 对现代中国相当深入的观察、认识,是无从融汇到文学写作中去的。鸳鸯蝴蝶派对都市 的看法远远落后。海派的都市意识具某种超前性质,这只有在提前体验了工业化都市而 反叛的世界现代派文学和美学的影响下,才会产生。已经有学者指出,中国海派的审美 根源来于唯美主义。(注:参见解志熙《美的偏至》,上海文艺出版社1997年8月版;李 今《海派小说与现代都市文化》,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年12月版。)所以,将海派和鸳 鸯蝴蝶派的文学都市意识两相对比,它们的思想资源也是不同的。我们只能感叹于中国 现代文明的发展在一地之内的不平衡性,想到它们的错位,而主要不是想到他们有什么 相互继承关系。
三
说到雅和俗,在文学面向市民读者、面向消费,因而全部或部分地走向“通俗”这一 方面,海派和鸳鸯蝴蝶派倒是最有接近点的。
海派的雅俗善恶二元混杂,来源于上海这个商业都市的二重性。一方面是新生的、有 活力的现代都市;另一方面,因为有旧文化的多层包围,因为现代性质的文化消费并不 能排除消极面,现代文明也能媚俗,它就呈现出善恶兼备的形态。又由于读书市场的商 业趋利作为重要动因,海派如想无限地求新求奇,就要发展自己的先锋性;如从众、从 俗、从下,就会追求趣味,反对崇高,扩大自己的通俗特征。海派的雅俗,还同上海这 个都市的读者分流有关。雅是为了呼应这个城市的雅读者群,包括洋行、海关、银行、 公司的写字间读者,也包括铁路、邮政雇员的一部分及大中学校师生的一部分(即有的 是海派的读者,有的则构成激进的左翼读者群)。俗是为了迎合通俗读物的读者群体, 如低级职员阶层、广大的店员阶层和其他居住在石库门房子里的市民阶层。这样,海派 在上海的先锋文学市场和通俗文学市场两边都占据了位置:表现都市新的观念、新的生 活方式的海派文学,由先锋而高雅;俗的支流则表现艳情、恐怖、骗局,收集城市奇闻 ,制造软性文字,由通俗而低俗而媚俗。在通俗文学市场之上,30年代的海派同生命力 顽强的鸳鸯蝴蝶派终于遭遇。
综观上海的小报、画报的历史,我们一时几乎难于辨认海派文人和鸳鸯蝴蝶派文人了 。小报从晚清诞生,一路下来比较有名的如《晶报》、《社会日报》、《立报》、《辛 报》、《力报》、《海报》、《吉报》、《铁报》、《亦报》等,在城市的覆盖面都颇 大。起《福尔摩斯》、《金刚钻》、《开心报》这样名字的,当然娱乐的意图自明。还 有“白相人”办的报,有“花报”,不一而足。可能有操守的鸳鸯蝴蝶派作家也只肯在 像样的小报上露名,但有的海派作家不避小报,比如张爱玲。她看小报,也在小报上发 小文章,发过议论说:“我对于小报向来并没有一般人的偏见,只有中国有小报;只有 小报有这种特殊的,得人心的机智风趣”[7]。
在上海40年代的市民读者群手执的文学读物里,我们也一时难辨海派的作品和鸳鸯蝴 蝶派的作品了。因为原来20年代末读鸳鸯蝴蝶小说的老市民(比如鲁迅的妈妈鲁瑞老太 太不读儿子的新文艺,而只读鸳蝴体小说),和读新感觉派“穆时英风”文字的新市民( 如沈从文不屑地提到的“一面看《良友》上女校皇后一面谈论**接吻方法那种大学生 ”[8]这些人),两者是泾渭分明的。到了沦陷时期的上海,鸳鸯蝴蝶派明白新市民读者 是它们的唯一选择,因为20、30年代出生受新式教育的年轻一代已经开始看小说了。于 是,《杂志》、《小说月报》(顾冷观主编)、《大众》、《春秋》、《万象》这些40年 代的流行刊物,有的是鸳鸯蝴蝶派文人编的,有的是海派文学家编的,居然你中有我, 我中有你,各期的目录上,郑逸梅、张狠水、程小青、张爱玲、孙了红、施济美、周瘦 鹃、施蛰存、沈寂、包天笑、徐卓呆、予且、丁谛、周楞伽等的名字同时出现,打成一 片。(注:如将这五种杂志两类作家的名单抄下,委实太长。这里主要录于《万象》, 分开来,鸳鸯蝴蝶派作家有郑逸梅、张恨水、程小青、孙了红、周瘦鹃、包天笑、徐卓 呆,海派作家有张爱玲、施济美、施蛰存、沈寂、予且、丁谛、周楞伽。)30、40年代 成名的海派作家,许多人的作品模糊了纯文学和通俗文学的界别,有的成为纯文学和通 俗文学的两栖人。张爱玲的大部分小说如《倾城之恋》、《红玫瑰与白玫瑰》、《金锁 记》,纯文学性和通俗文学性兼有,思想意识偏浅的像《多少恨》、《小艾》是通俗作 品,而《封锁》无论如何只能算纯文学作品。予且的情况要单纯得多,他的长短篇小说 《如意珠》、《凤》、《七女书》等,全部是分不出纯文学和通俗文学的。从当时一部 分畅销文学杂志的面貌上,能分明看出两派在通俗层面上杂糅的格局。
不过,杂糅的局面也仅止于杂糅而已。两派的小说这时可以都写家庭婚恋题材,叙述 方式和叙述语言可以很为接近,但思想意识仍不在一个层次上。试以周瘦鹃的《秋海棠 》和张爱玲的《金锁记》作比,《秋海棠》在社会上的影响要大得多,知名度也高,可 两者还是无法放在一个层次上阅读接受。我们还可拿几个鸳鸯蝴蝶派和海派前后接替办 下去的著名刊物来研究,同样能发现这个问题。像《良友》,一个1926年2月创刊的画 报(文字部分一直占相当的比例),最初由伍联德、周瘦鹃先后编辑的时期,它是鸳鸯蝴 蝶派的刊物。1927年3月梁得所接编,编到1933年8月为止,大力推行改革,每期能发行 到四、五万份之多,不仅在国内,而且在东南亚发生广泛影响。他改革的方向是让《良 友》陡然成为海派画报,而不是让它由“鸳蝴”自然演变为海派。因梁得所需要学周瘦 鹃的地方不多,即便是最接近的封面女郎,也从妓女一变为职业妇女、**明星了。其 它像大量增加世界美术摄影作品的介绍,增加现代科技知识的插页,登载现代派小说特 别是登载穆时英、施蛰存、叶灵凤新感觉派的作品,25期后说明文字用中英文对照等等 ,距离鸳鸯蝴蝶派的旧式气息该有多么大是一望而知的。《万象》也应作如是观。不能 仅看到两派的文章同时出现在一个杂志上,就以为是雅俗渗透的全面完成。《万象》越 两年改由柯灵主编之后,气象大变,成了新文艺海派杂志,衣食住行和严肃的东西兼得 。但我们读同时连载的长篇小说,张恨水的《胭脂泪》,张爱玲的《连环套》,师陀的 《荒野》,通俗就是通俗,纯文学就是纯文学,中介就是中介,彼此相去的有效距离, 仍是不允忽视的。
最有意味的,是《万象》上关于“通俗文学”的讨论。陈蝶衣提出“提倡通俗文学的 目的,是想把新旧双方森严的壁垒打通”[9]。但他的主张是在通俗文学的旗帜下统一 新旧文学。这怎么可能呢这不能不说是通俗文学家的一厢情愿了。我们可以说,以往 经过了“工农兵方向”时期的中国文学,某种意义上已经是在“通俗”、“民间”、“ 普及”的大旗下轰轰烈烈地走了一回,但情况怎样今日的通俗作品和先锋作品的距离 似乎仍没有缩小的迹象。所以说,人为地去规定纯文学和通俗文学的结合是不会奏效的 。假如认真地去研究海派文学与鸳鸯蝴蝶派文学的历史,看这之间新文学如何影响于旧 派通俗文学的现代化调整,旧派通俗文学又如何影响于新文学部分地向市场化、市民化 倾斜,倒许是个不无意义的课题
令我感动的一件事时间匆匆的走着,转眼间半个学期过去了,雨点般多的回忆,有些因为时间的流逝而淡忘,有些因为感动而在我心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因为感动,而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就让我手捧这些雨水,来为你慢慢讲述吧!那是一个星期五,倾盆大雨猛泄而下,而我中午不听爸爸妈妈的劝告,没有带伞。现在老天跟我作对,偏偏这个时候下起了雨,“爸爸今天不回来,妈妈又要5点在下班,怎么呀?”我小声嘀咕道,“可恶的老天,早不下,玩不下,偏偏这时候下,怎么呀?”我有抱怨了一句。这时,一个和我一样没带伞的同学暗道倒霉,这下我可开心多了,用于有个伴了,我刚想去问她,家住哪,只听一声妈妈你来啦!”原来是这个同学的妈妈来了。“我晕,好不容易有个伴,又走了。”我一肚子的苦水只好再往肚子里咽。我只能带站在教室门口,希望看见妈妈的到来。“喂!你在干什么呀,呆站在这。”我寻声望去,原来是我的同桌冤家彭佳敏,“要你管啊”我故意向远处望,不肖地说。“嘿嘿,没带伞吧(^__^)”彭佳敏一脸贼笑,“这也不用你管”我还在嘴硬。“我送你回家吧”彭佳敏迟疑了一下,说。“你,送我回家?”我一脸不可置信。“YES”彭佳敏微微点头,我心中还是有疑惑,我想起了我和彭佳敏每天吵架,偶尔打架的情景。"喂!呆子,走不走啊”彭佳敏的话打断了我的思路,“走,走啊”我慌乱中回了一句。在回家的路上,我感觉好像没下雨了,往头上一看,一片深红,往彭佳敏那边一看,只有小小的地方罩住了她,我把伞往彭佳敏那边推了推,可伞又往我这边让了让雨还在尽情的下着,可我的心,却是那么温暖这件事真令我感动。令我感动的一件事活着生活在这个世上,总会有许多的事情让人感怀,动情,世界并不是哪么无情的,人总是有感情的,人与人之间只是因为相处的原因,有的相处得好,有的相处的不好,这都是很现实的现象!最让我感动的事情有很多:我小时侯,父亲为我打奶,在冰天雪地里和牧人的狗搏斗,妈妈说来是很好笑的,但我真的很感动,这经常会坚持我活下去的理由,因为这些,所以人要活得更好!小时侯,父亲是军人,一直很正直,是我现在向往的,哪里的哨兵经常会逗我们玩;妈妈经常说起我小时侯差点总会死去,后来找来司令的女儿才救活,是医生吧,我就一直很奇怪,为什么偏偏是要司令的女儿才能是医生呢?为什么别的医生就不能救我呢?这一定很麻烦,所以我也总是很感动。感动自己的命好。小时侯,我真的很麻烦的,记得经常生病,每星期都有的,这样爸爸就要经常从部队里回来带我去医院看病,还经常记得去拦军车,有时坐吉普车。读小学时,有次也是生病,在回来的路上,总是走不动,走得很慢,后来老师讲给我妈妈听,我妈妈背我回家,我记得当时也长得蛮大了!父母对我一直很好,小时侯也经常会被责骂,有时也有打的,唉,想起来,当时的家规就是很多个不,不能下河,不能打架,不能什么的,所以现在也是什么都要遵守,有时违背一下,就感到很快乐!现在想起来,以前在读初中和高中、大学的时侯,经常和家长顶嘴,让家长生气,现在我都成大人了,经常还会想起,读大学时,爸爸送我去学校,我一直坚持要自己去,但他总是不放心,于是又会争吵!父亲很有本事,而我就很差,所以我经常想的就是不用父母帮,做出自己的事情来,有时经常在想,他是大树,我就象是树荫下的树木,什么时侯才能长大,超越呢?他去北京的党校学习,有半年还是一年这样,写信给妈妈,我就拿来回信,记得总是要我们好好学习,好象我们总是笨的,不会学习一样的,唉,在父亲的眼里是不是很没有用?前段时间,我拿发表我文章的《信息技术教育》给爸爸看,他都不想看,我妈妈说,要看的,他才找来老花眼镜来看,唉,可惜我写的又是课件设计,这以怎么能令老爸理解呢?反正他是认真的看了几页的,没有发表什么意见,不过他说在国家级的杂志上发表文章是好事,还鼓励我多写,唉,写文章这么容易就好了!记得以前老爸是当过记者,秘书的,还会拍照,所以我一定也接了不少!有一年我上了《柳州日报》,特地让我爸帮我留意要收集几张做纪念,他总是很平净的,还说去晚了,柳州日报卖完了,不过让我姐帮我找了一张,总还记得。有时经常想什么时侯能超越父亲的本事就好了,他哪么有本事的,所以我总是让他瞧不起,唉,生活在这种眼光下,有时都不想回家要有本事,做个好人,好好的生活,快乐的生活,以前遇到困难的时侯,有时就会想不通,但总是想起,即然有哪么多的事情可以经历,为什么不能好好的活下去?妈妈经常说,你小时侯,如果没有医生抢救早就死了,唉,如果哪么早就死了,还有什么快乐可言呢?所以我心中就是想快乐的玩,到中国的各地玩,见识,走走,同时,现在才想起要努力工作,做个有用的人,我的反应总是比别人慢了好多年才想通一些问题的。我就经常奇怪自己为什么很多问题要过了很久才想通,有时要一年,几年的!反正生活了就好好活着吧,虽然上天堂可能不用负责了,但人世间还是有太多的牵挂,所以一直不能走开,舍不得离开。活着,就面对吧!父母感动我明月,因有了夜空的衬托而更皎洁;溪水,因有了卵石的衬托而更清澈;鲜花,因有了绿草的衬托而更艳丽。打开窗户望向夜空,星星闪耀着光芒为黑夜点缀上华丽的光彩,大地上还弥漫着一股爱的气息……父母这个话题是古老的但更有永恒的,不同的人总有不同的阅历和感受。从古到今,有不少文人墨客撒下点点笔墨抒写了母爱的伟大,描绘了父爱的坚韧。像孟郊的《游子吟》,朱自清的《背影》。我所感受过的父母亲的爱,风过无痕,真爱无声。父母的亲切,催发我心灵的温馨。小学毕业那年,整个六年级都蓄积了一股劲暴的学习能量。我也不甘落后,加足了马力,紧锣密鼓地复习起来。可偏偏不幸,此时我既要准备期末考试,又要筹划“六·一”儿童节的节目编排,还要练习乒乓球参加比赛,再加上天立学校的升学考试,每天我就像一台出了毛病的机器,马不停蹄地工作着,没有一刻能够停下来歇息。可到了最后,我在期末考试中取得了好成绩,在舞台上出尽了风头,球台上越战越勇,并且以高分考进了天立学校。是什么?让我有如此大的力量跨过这一道道坎坷,让我有如此大的勇气战胜这一处处的困难?是爱!是父母亲给了我源源不断的鼓励,让我多少次在灰心丧气面前站起来,重新找回了自信。每天放学铃声一响,我便以飞快的速度冲向操场,开始排练一个个表演的节目。爸爸妈妈总是在一旁微笑着看着我在舞台上忙碌的身影,一种爱的微妙的气息如同一束阳光射进我的心田;排练过后,我抓起乒乓板便奔向乒乓台,在张老师的培训下练习削球、旋球、提、掺还有各种发球和接球的方法。有时爸爸妈妈在一边欣赏我的球技,我常常忍不住带着一脸神气偷偷去看爸爸妈妈,那眼神的彼此交会中所蕴含着的父母对子女的鼓励,慢慢地融入进我的身体。让我直打得大汗淋漓,天色已经完全暗淡下来了,才迅速地跑回家,在爸爸妈妈的陪同下开始了另一道工序——攻数学难题。有时候,我们抓住书本聚精会神地读题;有时候,我们在饭桌上兴致勃勃地探讨;有时候,我们握着笔在草稿纸上全神贯注地算题……所有的难题在我们一家三口面前迎刃而解。晚上躺在床上,心里不由生出一些感慨——父母亲的爱就如水一般浇灌着我们的心灵,清纯,圣洁,不含一点儿杂渍,但他们的爱却又比春天还要绚丽多彩。有人说,爱是与生俱来的,亲情是我们理解爱的最好的范本和老师。人再伟大也走不出爱的射程,人的生命之所以没有界限,那是因为爱的射程本身就没有界限。假如母亲是条小溪,母爱就是溪里流淌的泉水,细腻而温柔假如父亲是座大山,父爱就是山上伫立的风景,博大而浑厚;我被父母亲的爱深深感动,也许这世界就是如此,充满感动。让我们的感动在心里沉淀,让感动在沉淀中升华,让升华的感动去渲染世界吧!我的幸福生活我有一个幸福而快乐的家庭。家庭成员有“乖乖女”我。“购物狂”妈妈和“勤杂工”爸爸。下面,我来做下个介绍吧!在我们这个洁净的家中,“勤杂工”是不可缺少的,他就是我爸爸。每天看到家里哪个物品坏了或哪个东西脏了,我的爸爸总是挺身而出。记得有一次,我的台灯坏了,我急忙找来爸爸,爸爸看了我以后,立刻拿来工具,开始修理起来,随着一声声叮呤咣铛的修理声后,我的台灯修好了!我刚要说声谢谢爸爸,爸爸却拿来抹布,把台灯仔细一擦了一遍,然后问我怎么样?我一看,这哪是用过多年的台灯,简直就像新的一样,我高兴地一下扑进爸爸的怀里,连声说:“谢谢好爸爸!”爸爸高兴的笑了。望着满满一大衣柜大大小小、花花绿绿的衣服,我就想起和“购物狂”妈妈购物的情景。一天中午,我刚吃完午饭,妈妈就二话不说地拉着我去西单。我问妈妈:“为什么这么着急?”妈妈说:“今天西单大减价。”我们讯速跑到三楼,买了3件衣服,然后又买了筐生活用品,这时我如同泄了气的皮球,硬是要妈妈回家,妈妈这才闷闷不乐地回家了。我在家是个“乖乖女”。每天放学回家认真完成作业后仔细检查,天天帮爸爸妈妈做家务。其实,这还不是我的本能,我呀,最会照顾人了。记得有一次妈妈生病了,正巧又是爸爸值班,于是我决定照顾妈妈,我先给妈妈做了一个西红柿鸡蛋面,然后轻轻端给她,妈妈很感动,我也很高兴。妈妈一口一口地吃完,便抚摸着我的头说:“真乖,我的女儿长大了!”当时我心里美滋滋的。第二天,在我的照顾下,妈妈的病有了好转。她逢人就夸我是个好孩子,说的我都有些不好意思了。这就是我们一家,一个幸福快乐的一家。令我感动的一件事“轰隆隆!”正在上课,我们听到了一声雷响。过了一会儿,在一阵闪电之后,几颗豆大的雨点落了下来,不一会儿就哗哗地响成了一大片。“叮咚”,下课零响了,我想:哎呀,这下我可惨了,我既没带伞,又没带雨衣,这样走回去还不会变一个落汤鸡?我想着想着,不知不觉地随着队伍走下了楼。到了校门口,我在人群中躲着,想像着待会儿会发生的事……正当我焦急不堪的时候,突然从我身边传来一个亲切的声音,我回头一看,原来是张继豪的外婆呢,她亲切地对我说:“张亦然,你今天是不是没有带伞?要不我送你回家?过一会儿雨下大了,可来不及了。“我说:“好的”。但是我想:她都已经这么大年纪了,还在大风大雨里走,我却还要她帮忙,恐怕有些丢人吧。我虽然有一些犹豫,但还是答应了。于是,老奶奶先把张继豪送回了他的家,然后又一步一滑地往我家走去。一路上,雷打个不停,雨下得更大,我们一步一步地走,终于走回了家。我走进了楼梯口,“谢谢您,再见!“。我用尊敬的目光目送着老奶奶渐渐地消失在雨幕中,这是多么令我感动的一件事啊!一位老奶奶从学校把我送回了家!我会永远记住这件事!回到家,我想:只要人人献出一点爱,这个世界就会变得更加美好!那天,我享受了这份爱在这个世界上,有许许多多的让人感动的人,有许许多多让人感动的事。她们好像天上的星星,一闪一闪的,照亮了人们的心,照亮了人们的行为与道德。有一件小事就像星星一样,照在我的心头,让我永远不能忘记。那是一个刚下过小雨的下午,一对母女下楼散步。那时空气与地面比较潮湿,散发着泥土的清香。绿叶上还有几个小水珠,为绿叶增添了几分可爱。花朵也相继冒出了笑脸。天是那么蓝,空气是那么清鲜,小昆虫也享受着大自然的赐予。人们也已经陆续出来活动了,为这幅美丽的画增添了许多生机。那个小女孩又跑又唱,好像是春天里的一只美丽而又醒目可爱的蝴蝶。她跑呀跑,跳呀跳,唱呀唱,不一会儿就来到了一个她们必经之路的旁边。必经之路上面还留着一点水,看起来十分的滑。她很小心的挽着裤子,一步一步走了过去。她看到妈妈也来了,便远远地冲着母亲喊:“妈妈,这路很滑,您小心点!“说完,冲着妈妈甜甜的笑着。这虽然是一件小事,但体现了小女孩那颗关心别人的善良的心灵。虽然只是短短的一句话,却能体现她那爱母尊母之情。我看到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孩子常常帮助别人,关心别人,有快乐与人分享,别人有忧愁她一起分担,最后赢得了幸福的生活。还有一个学生,从小尊敬母亲,和母亲相依为命,但他上大学了,谁来照顾母亲呢?他毅然决定带母亲上大学。它的孝心终于感动了校长,特例他带母亲上学。你看,关心别人,尊敬长辈,这种美德受到人们的传颂。这件事给我带来很多启示,让我久久的回味,人过人人都关心别人,尊敬长辈,那么世界会更美好。转眼间,童年的大门已徐徐向我关闭。回忆往事,有苦有乐,有开心,有生气……但有一件事让我记忆犹新,历历在目。星期下午,因为晚上有客人来,所以妈妈带我到农贸市场,市场上人山人海,由于我还要买钢笔。情急之下,我们来到了路边一个卖菜的小摊上买菜。摊主是一位老爷爷,一看就知道是位饱经风霜的地道老农民。妈妈上前问了价钱,便开始与他谈判。可那卖菜的人斤斤计较,怎么也不肯降低半角钱。我在旁边不耐烦的催着妈妈,妈妈也着急了,便匆忙称上菜付上钱,急急火火地走了。谁知到了半路上,妈妈才发现钥匙不见了,怎么?待会还有客人要来呢!想到这里,妈妈脸上露出了失望的表情。“肯定是忘在那摊子上了,丢了东西,谁会还给你,更别说那斤斤计较的老头了。你自认倒霉吧!”经过一翻激烈的思想斗争,妈妈还是决定回去碰碰运气,于是我们又朝市场的方向奔去。到那里时已经是傍晚时分了,市场上人不多了。在昏暗的灯光下,我们看到了那位老大爷还在那儿,眼睛向四处望着,像是在等人。我和妈妈走上去,老爷爷认出了我们,他用那长满老茧的手把钥匙递给妈妈,妈妈向他会心地点了头,我们三个都开心地笑了。望着眼前着朴实的老大爷,我还能说些什么呢?一股愧疚感由然而生。祝愿老人一生平安!2、在我刚上幼儿园的时候,妈妈总是无微不至地照顾我。可我上了小学三年级后,妈妈再不像以前那么爱我了,被子让我自己叠,饭菜让我自己炒,这个问题我一直不明白。这天,我揉揉眼睛,穿上衣服后,便去打饭,打好饭,便往回走。在上楼梯时,突然摔了一跤,饭全洒了,滚烫的浓汤流到了手上,我哭了。哭声惊动了住在楼下的王奶奶,她上来一看:“啊呀,不得了!”他急忙下去拿药,擦在我烫伤的手上,还说:“幸好今天穿得厚,不然非被烫个大伤疤!“我一听,又哭了,妈妈看到了,后说:“没事,不就破了些皮吗?小谷是个勇敢的孩子,赶快上来换套衣服,重新去打早饭。”妈妈为什么不爱我呢?半夜,我被痛醒了。我看见妈妈没在家里,就偷偷地下了床,忽然从王奶奶家传来妈妈的声音:”这个孩子可不能宠坏了,他必须自己去面对一切考验,虽然残忍了点,可这是为了孩子好呀!”之后又是很长的对话。忽然外面传来了脚步声,我知道妈妈要进来了。我立刻躺在床上装睡,妈妈推开门,看到“熟睡”的我,笑了,她帮我盖上被子,摸摸我的头,然后走开了。我睁开眼睛,啊,妈妈还爱着我,没有不爱我。想着想着,一滴滴幸福的眼泪流过面颊。妈妈,您真伟大!3、记得那是夏天的一个下午,天很沉,似乎预示着一场暴风雨的即将来临。上午,大社已经通知晚上六点半我跟另外一位同事要到大社进行外汇业务考试的模拟考。下午,分社的业务量也一如平常繁多,而且因为主会计去开会了,就只剩我们两个柜员,所以大家都忙得头晕转向。五点左右天黑得快要压下来了,风也开始吹得越来越猛,马路上的垃圾满天飞---一场暴风雨即将来临。不一会儿雨开始“嘭嘭……”直下,像砸玻璃一样,雨势很大;风也越吹越猛,路边的大树被吹弯了腰。外面狂风暴雨,分社里面也“热闹非凡”……快到五点半了,雨势有所减弱,不少客户完业务都急急忙忙地离开了。五点三十五分,押款车到了(因为我们分社是解款的第一站),这时的雨势又增大了,外面的马路的积水也开始上涨。押款车走后,我们继续做一些后续工作。突然,“怦——”一声,整个分社的灯都熄了,只听见主机不断地在响“B——B——”。我们两个一下子都蒙了!“停电?!”不会的!我们立即去检查电源总开关。可是电源总开关没问题啊!看看对面的商铺也有电,怎么会这样呢?我们立即打电话到电站问,原来是我们这边的电线被风雨打断了,现在立即派人去抢修,可是什么时候能修好却是个未知之数。噢……我们被困了!因为外面的卷闸没电打不开,备用的电箱在外面!眼看着就快到六点了,我们还要到大社考试呢!我们只好打电话向附近分社“求救”了。可是,雨势实在太大了,路旁的几棵树已经被吹倒,而且闪电雷声不断,附近分社的同事也是爱莫能助,唯一的法就是等雨势减弱。无奈,只有一个字“等”。十分钟过去了,雨势没有丝毫减弱,雨打在玻璃上我们已经看不清外面了……突然,门口出现了一个穿着**雨衣的人!……噢,原来是附近分社的同事!我们立即从椅子上跳起来,仿佛黑糊糊的世界里突然出现了一道曙光!我们简直兴奋极了!慌忙让她把外面的备用电箱打开。“哐——”卷闸开始慢慢升起。啊……我们终于被“解救”出来了!我们在大声地欢呼着……而那位同事已经再次穿上她**的雨衣,这时我们才慌忙道谢,可她只是笑了笑就骑上自行车准备离开了。这时我才注意到她雨衣已经紧贴着身体,全身已经是湿透了。看着她骑着自行车摇摇晃晃地消失在风雨中,突然之间鼻子有一丝酸酸地感觉。这就是同事之间的那份情谊,那份互相帮助,互相爱护的精神。我想我永远会记住那件**的雨衣的!4、潘安是我们小区里的一个挺好的的小伙子,人也挺和善的,就是有点胆小怕事,连平时炖鱼汤,鱼都不敢自己杀。一个晴朗的下午,一栋大楼的人家突然冒烟了,邻居们闻到了烟味都跑了下来,“老大爷!”一个人喊到。这时,大家才想到那位老大爷着了火,但那位大爷还在家里睡的正香呢!人们开始议论纷纷,谁去救那位大爷。“安林,你去。”“为什么?”“你是大爷的对门,你当时应该去叫醒大爷。”“那张云就更应该去了。”“凭什么啊?”“应为你帮大爷烧的鸡汤啊!你不把煤气给关了吗?“…………就在大家争论不休的时候,潘安走了过来,问:“什么事啊?”“那位大爷家着火了,可大爷在家里睡觉呢!可大家一个也不愿意去救大爷。”安林说。潘安看了看越来越浓的黑烟,说:“我去吧!”“潘……”大家话还没说的出口,他已经冲进了弄烟滚滚的楼道中,大家随即就拨打了119。10分钟过去了,119的车子来了,人们还没见他下来,便开始担心了,他不会有什么事吧。又是10分钟过去了,大家听到一个熟悉的声音:“快来帮忙!”是潘安,是他!他被着年逾70的大爷,向大家走来。“小安,难为你了。”“潘安,你真了不起!”……“大家不要再说了,快把大爷送医院吧!我不要紧的。”“哎。”大家把大爷送到医院之后,他自己找了块布条,把自己的伤口包扎起来,连医院也没去。我在窗前目睹了这一切,两行热泪留了下来。我被他深深打动了。每次我再站在那个窗口的时候,就会想到再现代的社会上,又有多少人会像他那样,拥有者和哈尔威一样的品质,在现代社会中,不正需要这样的品格吗?潘安和哈尔威,他们都是我们学习的榜样。5、那件事感动了我在自己心里,生命之水泹泹流向远方。在生命的长河中,那一件事一直在我心头流动,让我感动。六年前,班主任老师因有事出门,让我班同学一下子“活泼”了起来:上课说,下课唠。当时的班长不论怎么管都不奏效。我们班一天没有一点儿安静的时候而且,那时班长的话又有几个人听呢?老师出门第二天,来了一位年轻女教师。她是我们代班老师。至于她教什么科目,我们也不知道。看见我们班纪律如此之差,她并没有生气,而是采取了一套政策措施:画星星。那组纪律好,就给哪组加一颗星星当然,纪律不好也要扣星星。专科课也要有专科老师加星星。当天的到星星最多的组就减免一些无关紧要的作业。这在我们当时已经是不可多得的奖励了。我们自然鸦雀无声。老师出门后第五天下午——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老师回来了。当时老师不太重视我。我为了引起老师注意,很勤快的把黑板擦了——还有那些星星。一个同学见了,问:“你干嘛把黑板擦了,还要比赛呢!”这样,这件事就一传十,十传百的传播开了。快要获胜的第三组反响最大,全班同学都指责我,说我玩赖。我无地自容。天,开始灰蒙蒙的了。好不容易挨到放学,又下起了小雨。我没拿伞。原来和我非常要好的几个朋友,全都离我远远的。天公在哭,我也如此。我突然觉得雨变小了。抬头一看,是我最好的朋友小明帮我打伞。他也是第三组的同学。但他好像并没有生气。他说;“没事,擦了就擦了,没什么大不了,我们组纪律本来就不好。”在所有同学都因意见是疏远我的情况下,他却对我这么好。天公突然间高兴起来,而我依然在哭。不是因为伤心,而是感动。这星星点点的感动保存到而现在让我回忆。在六年后的今天,在这个新班级里,在我们同学身上,发生了如出一辙的事情。在全班同学的责怪声中,我刚想说令我感动的一件事“轰隆隆!”正在上课,我们听到了一声雷响。过了一会儿,在一阵闪电之后,几颗豆大的雨点落了下来,不一会儿就哗哗地响成了一大片。“叮咚”,下课零响了,我想:哎呀,这下我可惨了,我既没带伞,又没带雨衣,这样走回去还不会变一个落汤鸡?我想着想着,不知不觉地随着队伍走下了楼。到了校门口,我在人群中躲着,想像着待会儿会发生的事……正当我焦急不堪的时候,突然从我身边传来一个亲切的声音,我回头一看,原来是张继豪的外婆呢,她亲切地对我说:“张亦然,你今天是不是没有带伞?要不我送你回家?过一会儿雨下大了,可来不及了。“我说:“好的”。但是我想:她都已经这么大年纪了,还在大风大雨里走,我却还要她帮忙,恐怕有些丢人吧。我虽然有一些犹豫,但还是答应了。于是,老奶奶先把张继豪送回了他的家,然后又一步一滑地往我家走去。一路上,雷打个不停,雨下得更大,我们一步一步地走,终于走回了家。我走进了楼梯口,“谢谢您,再见!“。我用尊敬的目光目送着老奶奶渐渐地消失在雨幕中,这是多么令我感动的一件事啊!一位老奶奶从学校把我送回了家!我会永远记住这件事!回到家,我想:只要人人献出一点爱,这个世界就会变得更加美好!那天,我享受了这份爱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