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雨学习分享第429天(20220626星期日)
我们需要与我们的孩子连接,而不是不断的纠正他们。所有的孩子都渴望连接,而不是纠正。他们最希望的就是因为表现出真实的自我而被爱。如果我们不允许孩子做自己,他们可能就会出现负面的行为、心理问题和反社会倾向,甚至犯罪。
我们与孩子连接严重断裂可能发生在简单的事情上,就在几秒钟之内。孩子就能从与我们的互动中探知我们真实想法。例如当孩子放学回到家还没有放下书包,很多家长就会劈头盖脸的提出很多问题,“你今天过得怎么样?考试表现的如何?在学校里有没有和别人发生矛盾?”
他们认为这样就是和孩子在进行连接。实际上,他们却是在不经意间把自己的意愿和标准强加给孩子,根据他们的喜好引导谈话的方向。孩子很可能没有心情向父母汇报他们在学校的情况,因为他们在学校很累了,一点儿也不想在放学后再回答另外一个成年人的问题。他们需要的是放松心情。
如果孩子回答说“我现在不想谈这些,我太累了。” 那么家长就可能会表现的非常失望,从而与孩子的感受失去连接。家长觉得自己被孩子怠慢,这种想法完全是出于出自臆测,因为他们忽视了孩子的需求,只希望满足自己的需求。
当孩子即将放学回到家的时候,我们要在情感上做好迎接他们的准备,给他们放松身体和心情的空间,让他们决定是否与我们交谈,允许他们设定谈话的基调,而我们只需要作为一个倾听者。我们要微笑着开门,无论他们是否对我们微笑和拥抱。不管孩子的情绪如何,他们都需要感到自己被父母全然的接纳。换句话说,孩子是导演,回家之后,他们有权要求父母为他们提供所需要的东西。作为父母,我们并没有意识到孩子回家后是多么需要放松和休息。尽管我们很想知道他们在学校的学习和游戏的情况,但此时并不是合适的询问时机,除非孩子主动开口他们。我们只需要给他们温暖的欢迎,随着他们的心情做出回应。不妨等孩子恢复了精力,适应了家里的环境。我们在温和地询问他们一天的情况,此时他们很可能愿意开口。但是我们也不必心急,要等待真实联结展开的时机。作为家长,我们更容易重视精神联系,并想用它代替情感联系,这通常就认为交谈是最好的方式。我们认为通过谈话就可以与孩子产生连接。然而,我们往往会用语言将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而不是倾听孩子的需要。
因此,我们首先要放空思想,进入一种全然静默的状态,这样才能够与孩子的情绪协调一致,让孩子觉察到真实的自我,我们要接纳他们的感受。让自己进入舒适自在的静默状态,使父母与孩子产生连接的前提。
美国著名“家庭治疗大师”萨提亚认为:一个人和他的原生家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这种联系有可能影响他的一生。父母亲与孩子建立情感交流“联接”的过程,就是原生家庭给孩子注人精神能量的过程。
心理学家马斯洛研究,当人的生理需求得到满足之后,心里最大的渴望就是爱与归属感,它们是孩子精神的营养餐,若是得不到,会令人感到空虚无助。孩子在家庭中最大的心灵渴望是建立和父母的情感联接,需要充分感受“我们是一起的”的归属感。这样才能让孩子感受到世界是安全的,生活是温暖的。
保持交流,相互沟通,彼此理解是亲子和谐的前提,也是家庭教育成功的关键。然而,我们有些家长认为:“供你读书,供你吃饭,还想什么”但是,孩子的成长不仅需要物质上的提供,还需要精神和情感上的给予。家长在进行家庭教育时,如果忽略孩子在精神、情感上的需求,双方就难以达成情感共鸣,久而久之,孩子和家长的关系会变得淡漠而尴尬。
“改善人际环境的关键在于加强心理调适。”著名的心理学家法斯博士认为,“两代之间的争辩,对孩子来说,是走上成人之路的第一步,是寻求与父母沟通的另一种方式。”
而我们的家长,教育孩子时大多站在家长的高位,采取高压政策,总认为孩子的想法和所作所为都是幼稚的、不成熟的,很少用心去体验孩子的感受和思想。
孩子放学回家时,看到妈妈正在厨房做饭。他兴高采烈地对妈妈说:“妈妈,告诉你一件事情
孩子的话还没说完,妈妈就喝道:“作业做完了吗”显然,刚进门的孩子肯定还没来得及做完作业。于是,妈妈就呵斥:“还不快去做作业,什么话等做完作业再说!"沮丧的孩子只得灰溜溜地回房间去做作业。
当一个人受到委屈或者某种欲望得不到满足时,心中的怨气和不满会越积越多,一旦爆发,后果不堪设想。
作为家长,要有一个正确的观念和行为,学会在与孩子的交往过程中,倾听孩子受到的委屈,温柔抚慰孩子受伤的心灵,支持鼓励孩子克服困难,分享孩子成功的快乐,做他们的知心大朋友。学会站在孩子的立场上接纳他们的情绪,或喜或悲,让他们酣畅淋漓地表现出来。
这个过程中,孩子会体会到父母是他们的支持者,父母的怀抱是温暖的避风港。慢慢地,父母就以爱的角色融入了孩子的心灵。当然要做到这些,就需要在家长和孩子之间架一座“ 理解”的桥,开一扇沟通的窗,其中“ 倾听"是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一个孩子有段时间上学总迟到,老师为此找孩子的母亲谈话。母亲知道后,并没有打骂孩子。而是在临睡觉前,问儿子:“告诉我,为什么你那么早出去,上学却总迟到”孩子先是愣了愣,见母亲没有责怪的意思,就说:“我在河边看日出,太美了!看着看着,就忘了时间。”母亲听后笑了。第二海排天一早,母亲跟儿子一起去河边看日出。面对眼前的景色,她感慨万分:“真是太美了,儿子,你真棒!”这一天,儿子没有迟到。放学回家,儿子发现书桌上放着一块精致的手表,下面压着一张纸条:“因为日出太美了,所以我们更要珍惜时间和学习的机会,你说是吗爱你的妈妈!”从此,这个孩子再也没有迟到过。
看完这个故事,我们不禁被那位深深懂得爱的母亲所打动。她没有粗暴地责问,没有无情地惩罚,而是选择了倾听。倾听之中,融入了对孩子的赏识、宽容、耐心和激励,给孩子创造了幸福、温暖的成长环境。
试想,如果这位母亲听了老师的话后,不问青红皂白地将孩子打骂一顿,结果会是怎样呢孩子那颗热爱生活,善于发现美欣赏美的纯洁心灵可能就从此消失了。
首先,我们要养成倾听孩子说话的好习惯。
当孩子唠唠叨叨无休止时,不要轻易打断,更不要凭自己的主观臆断和无端猜测去处理所发生的事件,或对孩子进行长篇大论式的说教,这会适得其反。要学会耐心倾听,作出正确的判断,实施恰当的行为。父母再忙也要抽出一定的时间与孩子共同玩耍,在享受天伦之乐的同时,不妨在倾听孩子天真烂漫的叙述中,走进孩子丰富神奇的内心世界。
其次,父母要注意孩子的情绪变化,倾听孩子表述原因。
孩子的情感外露,高兴时又蹦又跳,伤心时又哭又闹,如果父母视而不见或简单应付,就会形成相互之间的情感隔膜。家长要做一个有心人,主动接触孩子,引导孩子表达自己内心的情绪感受,倾听并分析原因,帮助其克服焦躁不良的情绪,培养其积极乐观的良好情绪。
一位母亲每天晚饭后总爱带 孩子出门散步半小时。 此时,孩子像个欢快的小鸟,总喜欢叽叽喳喳地说在校的活动情况,如某个老师如何讲课,某个同学出了趣闻等。如果孩子在校受了什么委屈或犯了什么错误,他也会在母亲的耐心倾听下一吐为快。母亲针对孩子说的具体情况,常因势利导,作循循善诱的教导,让孩子知道经历事情的得与失,知道哪些需要继续发扬,哪些需要注意修正。这样,孩子散步回家后心情怡然,做家庭作业时也顺心顺手多了。
第三,不要忽视无声的倾听目光接触。
目光接触就是注视对方的眼睛,它是孩子获得情感滋润的重要渠道。他们会依赖目光接触与人进行情感交流,得到满足。父母要通过个会心地微笑、一个鼓励的眼神、一个轻微的手势,来传递自已对孩子行为的理解,这样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还有很重要的一点,耐心地倾听之后,要表示理解,对待孩子的不足可以提出自己的建议并向孩子说明理由,用赞美、鼓励的方式引导孩子,帮助孩子在做事的过程中坚持不懈、克服困难。
每天都留给孩子一些时间,做一个安静的倾听者,听他们倾诉内心的阴晴圆缺,感受孩子情绪的起伏涨落。
文|紫罗兰
每个孩子内心都有需要支持、关爱和安慰的一面,所以,父母修正孩子行为的前提是先做情感联结,再做行为修正。而拥抱就是建立联结的最好办法。
你可能觉得拥抱也太简单了吧,但是,你还真不一定会用这个最简单的工具。
当孩子出现负面情绪而产生错误行为时,你的第一反应是恐吓、惩罚、打骂、无视等,因为这个时候,我们的大脑早已把拥抱这个最天然的动作屏蔽了。
其次,你可能不管三七二十一,不管孩子是不是愿意,就去抱,特别是如果你们已经有很长时间没有拥抱,同时你们不太习惯拥抱这种表达爱的方式的时候,更需要掌握拥抱的技巧。
拥抱的使用技巧:
1当孩子出现负面行为时,你伸出手,首先尝试和孩子拥抱;
2如果这时孩子不愿意拥抱,问问孩子“我可以抱一下你吗?我需要拥抱,这样会让我感觉更好一些”;
3如果孩子继续拒绝,你可以委婉地告诉孩子“等你准备好了,咱们再拥抱也可以的”,不能强迫孩子和自己拥抱。
因此,拥抱时的重点态度是先和孩子进行情感联结,接纳孩子当时出现的负面情绪,不批评、不指责、不惩罚,等孩子情绪平复后再纠正孩子的错误行为。
爱需要表达,表达的方式千千万,而拥抱是表达爱意最简单也最直接的方式。
其实,不光是孩子之间需要拥抱,和爱人、父母之间,拥抱也是情感联结最重要而简单的方式。
因此,当亲子关系出现问题的时候,试着跟孩子说“我需要一个拥抱”吧,拥抱的时候,你和孩子都会感到温暖和力量。
一、父母和孩子常见的沟通误区
很多家长在和孩子沟通中,很喜欢的一个误区,就是喜欢和孩子讲道理。讲道理和沟通完全两码事。家长最常见的误区:除了打、骂、吼叫、指责、攻击,这些都是带有攻击性能量的,肯定不是沟通,属于暴力沟通。除了这个之外,还有一个最常见的沟通误区:家长很喜欢和孩子讲道理。
我们总说和孩子讲道理,没有用。那到底为什么呢?
讲道理很多是头脑层面的,我是怎么想。但实际上,你会发现中国的语言里面,有很多和身体语言有关的。比如说,我们会讲体会,讲体验,我们的体会和体验是通过脑袋想出来的吗?如果是脑袋想出来的,应该说想会,想验。通过身体学会,通过身体去经验,大家想想看,其实传统文化里面有很多是告诉我们用身体的,而不是头脑的。
当家长和孩子讲道理的时候,我们都在头脑里面思考,而小孩子的大脑里面,还没有发育的太好。负责掌管道理的大脑中枢,叫大脑前额叶,在我们额头后面这一块。这一块的脑区,大概是从青春期十二、十三岁左右,才开始发育,到25岁才真正发育成熟。这就是为什么25岁以后的成年人教育,需要讲很多道理。如果你看12岁以下的孩子,很多时候,这个道理不是那么明白的。所以,越是小的孩子,如果用语言沟通,我们去讲道理,其实效果不好。有的家长会觉得说你小孩子这么点事情有什么好苦的,有什么好生气的,有什么好害怕的,家长用道理否定孩子最本能的情感,孩子的愤怒、情感、悲伤,通通被家长用道理给否定了,甚至会给孩子带来情感上、安全感上的伤害。
二、正确的沟通方式
首先,问问自己,你在和孩子沟通的时候,关注点在哪里,你的关注点在孩子身上,全副精神看着他感受他,还是自己身上?你在说话的时候,这个说话的出发点是在大脑还是你的心,还是你的肚子,你说话的发源地在哪里?遇到事情的时候,你的语气和音量是否有改变?平时的语气和音量又是什么样子的?你和孩子说话的时候,看着他的眼睛吗?
1、非语言沟通是孩子最重要的沟通模式
那么当孩子还不会语言表达,语言表达还不发展那么好,还不太能听懂道理的时候,家长最强有力的沟通,实际上是非语言沟通。你去观察孩子之间的交流、动物之间的交流,他们没有很多语言的,没有很多人类高级语言,那他们很多时候的沟通,才是身体语言的沟通。这才是孩子的母语。具体非语言沟通是什么呢?比如说,眼神,我们和一个人讲话的时候,有没有看着眼神,语气是怎么样的。有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研究,讲到语气,它比较了各个国家妈妈对孩子说的话,如果妈妈对孩子温柔的说:“好,可以可以”,但是如果孩子做了一些很危险的,妈妈对孩子说:“停,不要做不要过去不要碰那个东西!”可是那个时候,那么小的孩子(婴儿),他们听不懂停是什么意思,那妈妈到底说了什么让孩子能听懂呢?就是那个语气,孩子感受到了。因为在各个国家,所有语言里面,孩子发现妈妈允许的时候,都是很温柔的语气,让孩子不要触碰危险东西的时候,都是很强硬语气。所以语气,是孩子非语言之一。你说话的音量,是大还是小,是轻柔还是吼叫,你说话的时候身体的姿势,和孩子相对的位置,你在什么地方,孩子在什么地方,你和孩子之间有没有身体接触,等等,这些就是我们所说的非语言信号。
2、使用非暴力沟通
孩子:我现在不想睡觉
家长:但是你现在必须睡觉了,已经到了睡觉的时间了。
孩子:可是我还不困啊。
家长:但是如果你现在不睡觉的话,明天早上你会很困的。
孩子:不,我不会的。
家长:是的,你会的,
孩子:不,我不会的。
这样的争辩是不是很熟悉,有没有发生在你的家里。但是这样的争辩令孩子很沮丧,他觉得没人听到他的感受。家长也觉得,孩子没有听到他们想“让孩子在特定的时间上床睡觉”的诉求。没有对彼此需要的了解和尊重,冲突就很有可能会一直持续。
:孩子需要什么你就给
但不能太过分。说话要学着孩子气一点
语速慢一点
把表情放在第一位
让他们注视你
然后疑问的时候你要把眉头皱着
开心的是要笑
让孩子觉得你不奇怪
和他们自己一样
,然后会渐渐熟悉
然后就会有感情了。
一、热爱幼儿是增强师幼情感的根本前提。
二、表扬这个词很有功利性,表而扬之,公开的赞美,是为了宣扬,知名当世,也是为了秩序的引导
三、理解、关注幼儿是师幼积极情感互动的基础
在日常生活中家长都非常苦恼,怎么样才能和孩子建立亲密关系?和孩子建立亲密关系,对孩子的一生都非常重要。
家长如何与孩子建立亲密关系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必不可少的就是安全感,有些家长和孩子关系不亲密,就是因为孩子没有获得足够的安全感。所以家长应该花时间陪伴孩子,帮孩子建立良好的亲密关系,对孩子的成长健康特别重要,而且家庭人际关系对孩子的性格心理发展都有影响,所以家长一定要花时间陪伴孩子和孩子和谐相处度过每一天,亲子时光,在日常生活中也可以和孩子在一起度过比如画画,做游戏,听音乐探讨问题,只有和孩子接触才能了解不同阶段的孩子心理需求。家长切勿以忙为理由不陪伴孩子,有的时候你是因为工作忙不陪伴孩子可以理解,但如果你是忙着看电视,忙着打麻将,忙着自己享受快乐,那未免有些太自私了。
家长和孩子做知心朋友,在现实生活中孩子与父母的关系不融洽,闹出很多家庭悲剧,孩子认为家长不理解自己家长认为孩子叛逆导致两者感情出现了隔阂,甚至有孩子离家出走的情况。孩子年龄还小不懂是非,家长这应该多费些心思明白孩子的心理,做到心灵沟通冷静的和孩子商谈,互相理解,双方就不会有这么多悲剧发生了。所有的事情都是双向奔赴才会有效果,家庭教育也不例外。家长想和孩子建立亲密的关系,就不要将孩子当做自己的附属品,要求一个人的同时也要尊重一个人,尊重孩子的人格是沟通的基本原则。平时要多夸奖孩子,欣赏子女的行为做法,因为孩子还处于成长阶段,他们渴望听到家长肯定的声音。这样有助于树立孩子的自信心,同时孩子也会喜欢和家长分享日常小事。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