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本主义理论认为,造成情感障碍的原因是

人本主义理论认为,造成情感障碍的原因是,第1张

1遗传因素

临床证实:由于遗传导致患上双向情感精神障碍的几率是很大的。父母双方若有一方患有次疾病,那么子女患病的可能性就极高。

2药物因素

药物的用法与用量不当,就有可能刺激到大脑神经系统发生紊乱,从而导致引发精神障碍。

3社会心理原因

产生情绪时高时低的原因可能是自身的想法与社会现实达不到统一,进而产生了极大的心理落差;抑或是在生活、工作上遭遇了失败与挫折,自己无法进行适当的调节,从而出现情绪不稳定的现象。

双向情感障碍的症状

1情感脆弱:患者常常因为一些细小或无关重要的事情而感到悲伤或兴奋激动,无法克制。常见于脑动脉硬化性精神障碍,也可见于神经症的神经衰弱等功能性精神障碍。

2易激惹:患者很容易因为一些小的事情而引起强烈的情感反应。例如生气、激动、愤怒、甚至大发雷霆,持续时间一般比较短暂。常见于脑器质性精神障碍,例如脑动脉硬化性精神障碍。也可见于躁狂状态等功能性精神疾病。

3强制性哭笑:患者在没有任何外界因素的影响下,突然出现不能控制的、没有丝毫感染力的面部表情。患者对此既无任何内心体验,也说不出为什么要这样哭和笑。这是在脑器质性精神障碍时较为常见的一种精神症状。

4欣快:是在痴呆基础上的一种“情绪高涨”。患者经常面带单调并且刻板的笑容,连自己都说清高兴的原因,因此给人以呆傻、愚蠢的感觉。可见于麻痹性痴呆和脑动脉硬化性精神障碍。

5病理性激情:是指突然发生的、非常强烈但又短暂的一种情感障碍。它与情感爆发的不同之处:其表现为冲动、伤人、毁物等具有很强的破坏性的行为,多半有一定程度的意识障碍,事后遗忘。多见于癫痫、颅脑外伤、中毒性精神障碍及精神分裂症。

情感大师战先森:别轻视心理障碍可能会出现这2个异常表现情感大师战先森:什么是性心理障碍?可分为3个类型,临床症状各有不同

答:

1、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一切都是物质的。物质是世界的根本属性,从这个意义上说,人的情感也带有物质属性,因为,不管人的情感多么善变,都是基于人的,情感不可能脱离人而独自存在。人的情感主要来自于人的精神世界,唯物主义认为,精神是对物质世界的客观反映,没有物质世界,人不可能凭空产生精神,更不可能从无产生一种精神。从这一点分析,来自于精神世界的情感必定是对客观世界的一种意识反映;

2、虽然意识来自于人对物质世界的认知和反映,但是意识也有主观性,这是因为意识产生的人是带有主观性的。情感作为主观性的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必然承载着人的主观意识活动。因此,人的情感由物质世界产生,影响和变化,但并不仅仅局限于对物质世界的反映,情感是具有主观性的。

3、认识到情感的主观性,就能理解情感的复杂化,因为反映于物质世界的情感带有人的主观性,这必然就会使情感的表达,情感的组成,情感的认识等方面随着人对物质世界主观意识的差异而不同,这就使得情感的复杂化成为了一种人对物质世界的多样性的客观反映。这种多样性有的是符合人的意识发展的,有的是滞后于人的意识发展的;符合人的意识的发展的情感就会加快人对客观物质世界的认知,相反,滞后人的意识的情感就会暂时阻碍人对客观世界的认知。

4、辩证历史唯物观认为,所谓文明,就是历史沉淀下来的,有益增强人类对客观世界的适应和认知、符合人类精神追求、能被绝大多数人认可和接受的人文精神、发明创造以及公序良俗的总和。情感具有人的意识主观性,也具有物质世界的客观性,因为物质世界的客观性不是以人的主观变化而变化的,因此,情感是可以相同的,因为情感所反映的物质世界是相同的。从这个意识上讲,当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绝大多数人的意识情感具有统一性时,就会增强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也会加速形成大家都所认同的规定、习俗和精神追求。

综上可以看出,情感的复杂化是一种客观存在,情感复杂化带有主观原因,也带有客观物质世界的意识,当复杂化的情感符合意识的发展时,就加速的带动了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进而形成一种大范围的人的共识,这就是文明!

你好:

还是比较赞同三楼的回答。虽然在服用药物,但考虑到她儿时遭受的家庭变故,再加自己的性格特征,所以,这些反应,考虑为心理障碍会更恰当一些。把人朝外坏想,是防止自己因为信任他人遭受创伤。这与她早年时的家庭经历有关。简单的理解就是“把一个人想得坏一些,这样我就可以提前防备了,不用因为我把他认为是好人,对他付出了真心,最后还遭受背叛”。所以,后期的气量小,容易与丈夫发生矛盾,暴躁,都是因为潜在地与她的父母婚姻进行内部对比的结果。她的反应,也正是因为她内心里的既有情感需求,可是又不安于情感。特别是,她本身还是一个矛盾的个体。内心里,既渴望得到来自丈夫的爱,但是,又不认为可以全信丈夫所给予的情感,所以,当丈夫有什么事情刺激到她的时候,她就认为这就是不能信任丈夫的证据,为了获得感情上的绝对忠诚,她学会了利用发脾气来证明丈夫是不是爱自己,是不是真的在关心自己,也容易用发脾气来控制自己的丈夫,希望他不要离开自己,不要忽视自己。这种深层的矛盾,在实际生活当中,就会以让人觉得不可理喻的方法表现出来。在这种内部矛盾存在的前提下,所驱动产生的外在言行特点,不仅让外人无法理解,其实她自己也并不明白为什么自己是这样的。毕竟,这种陈年旧事带来的长久影响,已经变成一种习惯,以至于自己弄不明白了。

而关于她以前所想的,哪个年轻人年轻的时候没有过呢?我还想过要当飞行员,然后如何如何呢。白日梦,就是给我们一些空间来满足一下自己在现实当中无法实现的欲望和愿望而己。只要她现在具备了知行一致性的特点,那么,就与精神疾病无关了。也就是说,能辩是否,能知做什么,想什么,说什么,能适应社会,适应生活,就行。其他的,不必多虑。

知识不具有的特性是情感、伦理价值判断、创造性思维、直接经验、完全性等。

1、情感:知识本身是客观的,它没有情感或感情色彩。知识提供了信息和理解,但它无法直接产生情感或情感的体验。

2、伦理价值判断:知识可以提供人们理解事物的背景和相关信息,但它不能替代伦理价值观或道德判断。伦理价值判断基于个人或社会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而知识只是提供了相关的信息。

3、创造性思维:知识提供了已知的信息和概念,但它本身并不具备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是指能够创造新的观念、想法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虽然知识可以为创造性思维提供基础,但它本身并不等同于创造性思维。

4、直接经验:知识是通过学习、观察、研究等方式获取的,它是间接的。相比于直接经验,知识是对现实世界的一种解释和理解,而不是直接的实体体验。

5、完全性:知识是不断演进和发展的,它通常是基于现有的证据和理论。知识并不完全,可能存在漏洞、错误或需要修正的地方。知识并不是绝对的、完美的。

知识具有的特性

1、客观性:知识基于客观事实、实证研究和验证,并不依赖于主观的偏见或个人情感。它是通过科学方法、逻辑推理和可靠数据获得的,具有普遍适用性和可验证性。

2、可靠性:知识应该是可靠的,即其来源可信、信息准确、经过充分的验证和审查。通过可靠的来源和方法获取的知识有助于确保其可信度和可靠性。

3、演进性:知识是不断发展和演变的。通过研究、实践和新的发现,我们能够更新、拓展和修正旧有的知识,以适应不断变化的世界。

4、综合性:知识是多维度、多领域的。它涵盖了各种学科和领域的知识,能够整合不同的观点、理论和实证研究成果,形成更全面、综合的认识。

5、实用性:知识应该具备实用性,能够被应用于实际生活和解决问题。它能够帮助我们理解世界、做出决策、解决困难,并促进个人和社会的发展。

6、教育性:知识的传递和分享是教育的核心目标之一。通过教育,人们可以获取、传播和发展知识,促进个人的学习与成长,以及社会的进步。

蔡伦造纸所用材料的共同特点

东汉的蔡伦改良了造纸术,他用树皮、麻头及敝布、鱼网等原料,使纸张的制造成本大大降低。

蔡伦陷害了多少人

有过的。

汉章帝刘旭即位后,常到各郡县挑选幼童入宫。永乐十八年蔡伦被选入洛阳宫内为太监,当时他约15岁。他读书识字,成绩优异,于建初元年任小黄门。此后作黄门侍郎,掌管宫内外公事传达及引导诸王朝见、安排就座等事。

正宫窦太后无子,指使蔡伦诬陷章帝妃宋贵人“挟邪媚道”,通令她自杀。宋贵人所生太子刘庆被贬为清河王。窦后又指使人投“飞书”诬陷章帝妃梁贵人,强夺其子刘肇为养子并立为太子。章帝于公元88年卒,10岁的刘肇登基,为和帝,由窦太后听政。蔡伦因功被提拔为中常侍,随侍幼帝左右,参与国家机密大事,秩俸二千石,地位与九卿等同。中国历史上宦官干预国政,也正由此开始。永平九年,窦太后卒,和帝亲政。永元十四年和帝立邓绥为皇后,蔡伦立即投靠邓皇后。邓绥喜欢舞文弄墨,蔡伦为投其所好,甘心屈尊兼任尚方令,主管宫内御用器物和宫廷御用手工作坊。做帮凶。。。

三年级科学蔡伦造纸的历史教案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的幼儿园大班造纸术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幼儿园大班造纸术教案1

设计背景

让幼儿对纸张的产生和发展感兴趣,让孩子们了解各种纸的用途,了解它们的特性。在平时的生活中知道节约用纸。

活动目标

1、让幼儿知道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造纸术的国家,造纸术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激发幼儿身为中国人的自豪感。

2、通过观察、实验,让幼儿知道纸的特性及用途,教育幼儿节约用纸。

3、通过设计、布置教室,发展幼儿动手能力,加深对纸的认识。

4、在活动中,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发现现象,并能以实证研究科学现象。

5、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重点难点

造纸术的复杂过程及演变。

活动准备

1、各种类型纸张

2、纸制品

3、蔡伦画像

4、视频

5、剪刀,水,胶水等。

活动过程

一、开始环节:

观察、实验,了解纸的特性及用途。

1、观察纸制品,让幼儿边看边议。

2、提问:

①刚才小朋友看到这些玩具、书本、画、纸盒等,是用什么材料制成的?纸有哪些特点?

②纸有什么用?你用过哪些纸?

二、基本环节:

1、纸是谁发明的?什么时候有纸的呢?

2、比较谈话,了解纸的一些简单演变过程。

师:现在我们有了纸,在纸上写字,用纸印刷书本,可是很久以前,还没有发明纸的时候,古代人把字写哪里呢?

1、介绍龟壳。我们的祖先为了记事,就把字刻在动物的骨头或者外壳上。但是。这样方便吗?为什么?

2、介绍竹简。后来古代的人想办法,把字写在竹片上,然后用绳子把竹片一片片连接起来,变成一本书。哪种书好?好在哪里?

3、介绍布。后来古代人又动脑筋,把字写在布上。布与甲骨、竹简比较,哪种好?好在哪里?布跟纸比,哪种更好?为什么?

比较龟壳、竹简、布当书写品的优缺点,让幼儿知道中国古代人勤劳聪明,想出的办法一个比一个好。

4、介绍蔡伦及造纸术。

蔡伦是古代的一位科学家,他就是纸的发明者。教师通过故事的形式向幼儿介绍蔡伦发明造纸术的经过。重点介绍蔡伦如何动脑筋,想办法,克服重重困难,终于发明了纸的艰辛地过程。

向幼儿播放视频,让幼儿有直观的感受。

蔡伦发明了造纸术,中国就有了纸。当时外国人还不知道怎样造纸,他们还只能在羊皮、树叶上写字。后来,我们中国的造纸技术传到朝鲜、越南。日本等许多国家。所以,中国是最早发明造纸术的国家。

过去,我们是用手工造纸,现在用机器造纸,科学家又不断创造发明,造纸的技术越来越先进,还造出了各种各样的纸。

三、结束环节:小小设计师。

1、讨论:听了蔡伦造纸的故事,你有什么想法?假如你是科学家,你准备发明什么样的纸?

2、自制纸制品

供给幼儿各种各样的纸及其它辅助材料,请小朋友或剪或折,或画、剪结合,制作一件纸制品。要求幼儿开动脑筋,做得和别人一样。

最后把做好的作品布置在活动室里,互相观赏。

3、请幼儿回家后搜集各种纸、纸盒、年历等,与父母一起设计制作纸制品,放在家里或送幼儿供人观赏。

教学反思

要这堂课幼儿很感兴趣,这一中国古代的文明发现并不能够让孩子们全部接受,这确实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孩子们非常愿意去了解各种纸张,在做手工的时候愿意去使用它,知道各种纸的特性。初步达到了教学的目标,课后应该有更多的延伸活动,让孩子们充分激发兴趣才能更好地掌握本课的`内容。

幼儿园大班造纸术教案2

活动目标:

1.了解纸的演变过程,知道纸是如何做出来的。

2.通过造纸的制作过程,锻炼幼儿的手眼协调能力、观察能力,发展创造力。

3.知道纸的原材料是树木,激发幼儿保护环境、爱护森林的情感。

准备材料:

教师材料:皱纹纸、电光纸、报纸、PPT。

幼儿材料:纸巾、透明杯、木棒、纱网、纱网架。

活动过程:

一、提问导入,引导幼儿梳理、总结纸的演变过程。

1.小朋友们好,今天上课前,老师先让大家看一件东西,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它有什么作用呢?

2.教师提问:,现在我们有了纸,在纸上写字,用纸印刷书本,可是很久以前,还没有发明纸的时候,古代人把字写哪里呢?

结合PPT进行讲述。

⑴介绍龟壳。

我们的祖先为了记事,就把字刻在动物的骨头或者外壳上。但是。这样方便吗?为什么?

小结:骨头和龟壳很硬,要用刀刻,不方便。

⑵介绍竹简。

后来古代的人想办法,把字写在竹片上,然后用绳子把竹片一片片连接起来,变成一本书。哪种书好?好在哪里?

⑶介绍布。

后来古代人又动脑筋,把字写在布上。布与甲骨、竹简比较,哪种好?好在哪里?布跟纸比,哪种更好?为什么?

小结:比较龟壳、竹简、布当书写品的优缺点,让幼儿知道中国古代人勤劳聪明,想出的办法一个比一个好。

二、介绍蔡伦及造纸术,引导幼儿萌发动手做纸的兴趣。

1.出示蔡伦画像,提问:你们认识他吗?知道他是谁吗?

师:蔡伦是古代的一位科学家,他就是纸的发明者。

2.结合视频,讲述制作纸的过程。

看,这位小朋友正在做造纸实验呢,我们一起来看看他是怎么做的吧。

小结:将废旧纸张撕碎,越小越好,然后放在适量的水中浸泡;加入胶水并用木棒搅拌均匀;把做好的纸浆放在沙网上脱水,然后均匀的平摊在塑料板上压平,最后晒干即可。

三、利用教师提供的材料,引导幼儿自己动手做纸,体验动手做纸的乐趣。

1.师:看了视频里的小朋友做造纸小实验,你们想不想自己动手试一试啊?

2.请小朋友们到后面的桌子上进行操作,操作之前,听好规则。规则1:6个人一桌,相互合作进行。

规则2:纸浆不要弄到外面。

3幼儿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4.组织幼儿交流展示。

四、讲述纸张的主要原料是树,激发幼儿保护环境、爱护森林的情感。

师:小朋友们,你们知道制作纸的原材料是什么吗?幼儿回答。

小结:因为制作纸张的主要原料是树木,一颗大约5—6岁的大树,可以制作大概750张左右的纸,所以,大家要节约用纸,减少对树木的砍伐。所以我们小朋友在日常生活中一定要爱护我们的环境,爱护森林哦!

总结延伸:

回家后跟爸爸妈妈一起讨论、交流,动手试一试还有哪些材料可以做成纸。

蔡伦造纸体现了什么精神

1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与动力。蔡伦改进造纸术是东汉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我们进行文化创新必须立足于社会实践。2文化创新是一个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过程,也是一个推陈出新、革故鼎新的过程。蔡伦在传统造纸术的基础上结合社会实践与时代发展改进造纸术,启示我们一方面不能离开传统文化空谈文化创新,应积极继承传统文化中的优秀部分,另一方面,我们进行文化创新应体现时代精神。3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也是文化创造的主体,在文化创新中我们应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

ps童鞋你没有材料么我只能泛泛说了

抑郁症可能是近几年来最有威胁性的心理疾病,也是最被广泛讨论的公众话题之一。对“抑郁”的探讨,不仅涉及心理学,也会触碰到社会学、哲学、医学等领域。说到底,人类的疾病还是需要从“人”的角度来了解。

一起床

作家Andrew Solomon在TED演讲《Dression,the secret we share》中讲到自己在床上躺了四个小时不能下床:“终于有一天,我醒来的时候,我觉得我可能中风了,因为我整个人躺在床上是完全僵硬的。我看着电话,心想:‘不好,我该打电话求助’。但我没办法伸出手去,没办法拿到电话来拨号。终于,在我躺在那盯着电话四小时之后,电话铃响了,我不记得怎么拿到的电话。”

据纽约时报2013年报道,美国每年约有1800万抑郁者患者,其中一半以上伴有失眠症,包括入睡困难、睡不安稳、睡眠质量差、早醒。相关研究结果表明:抑郁症患者的失眠问题如果能够治愈,他们全面康复的机会可能会提高一倍。

对于抑郁者来说,失眠导致早晨成为一天中最疲惫、精神最涣散的时段,是最难熬的时段。就像《哈姆雷特》的台词:“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 默然忍受命运的暴虐的毒箭,或是挺身反抗人世间的无涯的苦难,通过斗争把它们扫清,这里两种行为,哪一种更高贵?”

起床与否是一种选择:反抗恐惧、悲伤和焦虑还是继续被动忍受,直到结束生命。这取决于抑郁者愿意用多大的努力去承受抑郁情绪的持续冲击, 大多数抑郁者选择前者,但选择放弃的人也绝不是因为个性软弱。

就像在峨眉山景区跳崖的女生在遗书中写道:“我从来不是个脆弱的人,就像不经常喝酒的人也会得肝癌一样,没有太多的诱因,就这么发生了”。

二恐惧

17世纪英国学者罗伯特·伯顿曾忍受抑郁症多年,在那个时代,“抑郁症”一词还没被发明。其在为了排解忧郁的著作《忧郁的解剖》中,这样描述被恐惧和悲伤笼罩的状态:

“有的视自己为易碎的玻璃,不容他人靠近。有的视自己为软木,如羽毛一般轻,周围的人则都是铅一般重。”

心理学家Margaret Wehrenberg PsyD认为:“面对恐惧是抑郁者生活的最大挑战,而逃避恐惧是抑郁症的最大议题”。

常见的情况是: “抑郁者倾向于在社交活动自我孤立,因为抑郁让他们感到不被爱、不受欢迎或对先前喜欢的事情失去兴趣。 这种自我孤立回避了世界带给抑郁者的挑战。在抑郁的状态中,人们也许会感到安全,能够避免可能击垮自己的伤害和失望。但这是危险的。”

恐惧让抑郁者被囚禁于逃避存在的困境。在抑郁者的幻想中,可能来自于对社交、工作或亲密关系的恐惧被任意放大,被不断抽象化,使得“恐惧”这一动作本身成为抑郁者时刻感到焦虑和威胁的来源。

三虚无

2018年初,《奇葩大会》上的躁郁症女孩刘可乐说:“当你总是在寻找和追问生活的意义到底是什么?那么意义的意义又是什么呢?一个简简单单的反问,直接把我拉到了这个问题最本质最本源的地方,让我赤裸裸地站在那里,让我第一次那么深刻地意识到追求意义本身是一件多么荒谬的事情,而活着本身也是一件多么荒谬的事情,所以活着本身不就是意义本身吗?”。网友表示,这更像 精英阶层的心灵鸡汤,因为太精致了。

心理咨询师Marty Cooper 认为“当我们经历虚无时,我们进入了充满疼痛的封闭而可伸缩的空间。这个空间并不是空的,它相当于身体的臃肿,它充满霉素和坏死物,但这些都被困在泡沫里。这个空间存在于心灵中,它已经被摧毁,没有正能量和创造力,就像人在酸性气体中进食。”

“意义的意义又是什么”,这个反问证明刘可乐其实已经走出了虚无,已经恢复了对大千世界的思考和其意义的追寻。 抑郁者的虚无感与虚无主义不同,前者是无法继续用理性自愈,后者是强大的理性。

四羞耻

与癌症陆续斗争三十年的文化批评家苏珊·桑塔格在《疾病的隐喻》中提到:“广为人们接受的那种有关疾病的心理学理论把患病和康复的最终责任全都加在不幸的患者身上。不把癌症仅仅当做一种疾病来治疗,而是当做恶魔般的敌人来对待,这种成见使癌症不仅被看作了一种不治之症,而且是一种羞耻之症。”

对于精神上的疾病,人们的态度更加保守。美国喜剧演员Kevin Breel称自己多年的生活是双面的,一面是受人欢迎、喜欢篮球的风云学长,另一面是不敢承认自己的抑郁者患者。他在TED演讲《Confessions of a depressed comic》中提到: “我们宁愿接受身体地任何一个部分受到伤害,也不愿意接受精神遭到创伤,这是无知的。”

抑郁者因“抑郁”的标签而羞耻。在这个崇拜成功学的社会,“抑郁”、“敏感”、“脆弱”这些词语暗示失败,因而没有销路。出于这种无知,多数人排斥“抑郁”,就像害怕非典大多数人恐惧“抑郁”本身,但实际上,悲伤、恐惧以及所谓的“抑郁”都是每个人不可避免的情感体验。

尽管“抑郁”是非抑郁者给抑郁者贴上的标签,但自身崇拜成功学的抑郁者,始终无法获得对自己的认同。这就是抑郁者最大的问题之一: 抑郁者没有自己的国。

五荒诞

在小说《达洛维夫人》的结尾,弗吉尼亚·伍尔夫安排患有妄想症的退伍军人史密斯为了拒绝隔离治疗跳楼自尽,他的死亡让达洛维夫人顿悟内心纯粹的必要并获得解脱。同样,托马斯·伯恩哈德在小说《伐木》开头,就让波兰艺术家乔安娜自杀,她的死亡让同行的优雅晚宴变成精神崩塌现场。很多文学经典中的精神疾病及其导致的自杀都在某种意义上上了神坛。

这个神坛供奉人类崇高的价值,这种价值往往需要通过制造荒诞感的桥段来体现。自杀对于自杀者来说是荒诞的,但对于他人来说可能会有重大意义。比如文学史中“荒诞派”的社会意义:反映了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异化。“荒诞”一词是主体给客体的标签。

抑郁者自己也会认为不能起床、害怕接打电话等对日常生活的逃避,是荒诞。他们像看着小说中的主人公那样看着自己、责备自己。但其实, 对于抑郁者自身来说,自杀没有任何价值,逃避日常生活也并不荒诞。赋予“荒诞”标签的是那个与他人站在一起的自己,这些人希望造一个神坛来区分正常和不正常,不荒诞与荒诞。

六童年

从心理动力学的角度解释,将世界命名为“阴影”,体现抑郁者指向自身的愤怒。其在成长初期没有得到适当的满足,从而使心理发展过程凝结于此,倾向于过分依赖他人来维持自尊。

如伯顿所说:“所有这些疯狂皆源于我们自己,但最能使我们遭受重创的还是他人,于此事我们实属被动。” 

但当下流行的“原生家庭主义”则夸大了童年经历的影响,忽略了基因的作用,也忽视了人的独立性。童年永远不会重演,只有当童年不再扮演决定性的角色,抑郁者才能真正走出童年阴影。

七存在

精神分析学家拉康认为:当一个6-18个月的婴儿在镜中认出自己的影像时,婴儿尚不能控制自己的身体动作,还需要旁人的关照与扶持。然而,它却能够认出自己在镜中的影像,意识到自己身体的完整性。

这时,婴儿只有通过镜子认识到了“他人是谁”,才能够意识到“自己是谁”。“他人”的目光也是婴儿认识“自我”的一面镜子,“他人”不断地向“自我”发出约束信号。在他人的目光中,婴儿将镜像内化成为“自我”。

很多抑郁者把他人的目光内化为自我,就像自觉扮演着别人赋予他的角色。但同时, 没有人天生喜爱羞耻和尴尬,当抑郁者卖力表演悲剧时,他们的另一个有生命力的自我从没停止过抗争。 小说中的自杀,除了带给我们震撼与陶冶,除了能让人虚伪地在文学史中赋予其重大的意义,并不能成全抑郁者自身。

心理学上的认知疗法强调: “你的抑郁症状不是基于你准确地察知了外界,而是你心理波动的结果。抑郁症不是一段珍贵的、真实的或非常重要的人生体验,而是一种廉价的、虚构的赝品” 。关于所谓的“To be or not to be”的问题,至少在提出这个问题的当下,我们存在。而不得不问的问题是: “抑郁”者的人生为什么需要他人定义?

八活力

抑郁的经历可以说是一个美丽的伤口,因为它的愈合让人勇敢。 一直困扰抑郁者的终极问题之一就是:“我是谁”。“我是谁”与认识重建有关,也与抑郁者构建自己的国有关。在于承受痛苦本身,唯有如此,才有可能更新认知世界的图式,用自己的存在来定义to be。这就是抑郁的反义词——活力。

在大多数人眼中,曾经经历过抑郁的人属于特殊人群,但也许这份特殊并不会将他们隔离开来,而是免于烦恼,为人羡慕。

正如伯顿在《忧郁的解剖》中说:“忧郁症患者普遍喜欢独处,显得害羞、猜忌心重,因此他们之中出不了那类野心勃勃、厚颜无耻、咄咄逼人的家伙,也不会有骗子、偷儿、吃客、侃爷、皮条客、寄生虫、鸨母、醉汉、嫖客——忧郁症带来的缺陷逼得他们非老实不可”,当抑郁者客观审视自己时,也许会发现,抑郁让人避免了很多其他的缺点,这也是上帝给抑郁经历者的福利。

实际上,抑郁者和所有人一样,也需要考验、成长和进化。而关心抑郁者的我们参与了他们的旅程,在 冒号小程序搜索“抑郁症”关键词 ,可以更系统、深入地了解抑郁的细节,拥抱身边需要关心的抑郁症者。

 

冒号: 公正、客观、独立的第三方课程点评平台, 聚合全网100万+网络课程,用最快的时间帮你找到最值得学的好课程。

还想要和你一起分享:

距离不是感情的最大障碍,但距离却会依然能让两个人的感情慢慢变淡。

在异地恋的感情当中,影响两个人情感发展的最大障碍是沟通,而距离是造成沟通不便的最直接原因。两个人没办法互诉衷肠,没办法在需要的时候给予关怀,才导致感情越来越淡。

距离让人伤感,需要的时候你不在,感情会越来越淡。在异地恋的情感关系当中,男生和女生需要花费更多的心思在感情生活里,也需要更加细心,才能让对方不胡思乱想,给对方足够的安全感。

可是人总有疲惫受伤的时候,这时候需要另一半的安慰和关怀,可是他却不在。每一次的伤感,其实都是对这段感情无形的消磨。

随着一次又一次的失望,随着一次又一次感情生活里的分歧,两个人之间的感情越来越淡薄,直到有一天消失在两个人之间。

距离不是异地恋的最大障碍,可却依然能让感情走向失败。异地恋最大的问题在于没办法有效的沟通,两个人从知心的恋人慢慢变得不再理解对方的想法。

不同的生活环境,不同的朋友圈子,都会让两个人之间的差异越来越多,都会让两个人之间的沟通越来越困难。也许当你意识到这个问题的时候,这个问题已经到了无可挽回的程度了。

情感生活走向失败是沟通出现了问题,可是不能有效的沟通却是距离造成的障碍。有些时候分析这些东西真的没什么意义,分手了就是分手了。

在异地恋的情感生活里,两个人都会感觉异常疲惫,有再多的甜蜜也无法填平横亘在两个人之间的天堑。如果一直都没有人做出妥协和让步,这段感情早晚都会走向分手。

能不异地恋就不要异地恋,对自己的感情太自信,有时也会是一种伤害。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85360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0
下一篇2023-07-1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