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这句话表达了一种至死不渝的爱情,牵手走过余生的承诺和信念。
出处
这句话的出处是《诗经》中的《击鼓》篇,是中国古代的一首诗歌。
原文节选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译文
“生死的誓言广阔无边,与你达成约定;牵着你的手,与你一起白头到老。”
赏析
这个句子表达的是一种至死不渝的爱情或者亲情,其中的“执子之手”寓意着永远在一起,不离不弃,白头偕老。
创作背景
这首诗描写了一个人在战乱中漂泊的遭遇,表达了他对家人的思念和渴望。诗人通过这首诗歌表达了对家人和爱人的深情之爱,也表达了对困境的无奈和悲痛之情。
注释
“子”指的是诗中的“你”,
“偕老”是指白头到老。
生活启示
这句话对我来说,也不仅仅是一种爱情表达,也包含了亲情和友情。我有一个非常要好的朋友,我们从小一起长大,彼此相互扶持,无论是欢乐还是悲伤,都在彼此身边。我们常说,希望能一直牵着对方的手,一起度过每一个重要的时刻。在生活中,真正的友谊也是需要承诺和信念的。
无论是爱情、亲情还是友情,真正的感情需要付出和坚持。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时候会遇到挫折和困难,但只要我们牵着对方的手,相互扶持,就能一起走过难关,享受人生的美好。同时,这也提醒我们要珍惜身边的人,用心去经营和维护这些感情,才能让它们在时光的冲刷下更加坚韧和持久。
意思是拉着你的手,和你一起老去。
出自《国风·邶风·击鼓》,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诗,作者无名氏。这是一位远征异国、长期不得归家的士兵唱的一首思乡之歌。诗人以袒露自身与主流意识的背离,宣泄自己对战争的抵触情绪。
原文如下:
从孙子仲,平陈与宋。不我以归,忧心有忡。
爰居爰处?爰丧其马?于以求之?于林之下。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于嗟阔兮,不我活兮。于嗟洵兮,不我信兮。
译文如下:
战鼓擂得震天响,士兵踊跃练武忙。有的修路筑城墙,我独从军到南方。跟随统领孙子仲,联合盟国陈与宋。不愿让我回卫国,致使我心忧忡忡。
何处可歇何处停?跑了战马何处寻?一路追踪何处找?不料它已入森林。
一同生死不分离,我们早已立誓言。让我握住你的手,同生共死上战场。
可叹相距太遥远,没有缘分重相见。可叹分别太长久,无法坚定守誓言。
词句注释如下:
⑴镗(tāng):鼓声。其镗,即“镗镗”。
⑵踊跃:双声连绵词,犹言鼓舞。兵:武器,刀枪之类。
⑶土国城漕:土:挖土。城:修城。国:指都城。漕:卫国的城市。
⑷孙子仲:即公孙文仲,字子仲,邶国将领。
⑸平:平定两国纠纷。谓救陈以调和陈宋关系。陈、宋:诸侯国名。
扩展资料:
“怨”是《邶风·击鼓》一诗的总体格调与思想倾向。从正面言,诗人怨战争的降临,怨征役无归期,怨战争中与己息息相关的点滴幸福的缺失,甚至整个生命的丢失。
从反面言,诗作在个体心理,行为与集 体要求的不断背离中,在个体生命存在与国家战事的不断抗衡中,在小我的真实幸福对战争的残酷的不断颠覆中,流显出一份从心底而来的厌战情绪。这一腔激烈的厌战之言,要争取的是对个体生命存在的尊重,是生活细节中的切实幸福。
《邶风·击鼓》第四章“死生契阔”,毛传以“契阔”为“勤苦”是错误的。黄生《义府》以为“契,合也;阔,离也;与死生对言”是正确的。至于如何解释全章诗义。四句为了把叶韵变成从AABB式,次序有颠倒,前人却未尝言及。今按此章的原意,次序应该是:执子之手,与子成说;死生契阔,与子偕老。
这样诗的韵脚,就成为ABBA式了。本来“死生契阔,与子偕老”,是“成说”的内容,是分手时的信誓。诗为了以“阔”与“说”叶韵,“手”与“老”叶韵,韵脚更为紧凑,诗情更为激烈,所以作者把语句改为这一次序。
——国风·邶风·击鼓
1、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意思是:别时握住你的手,白头到老此生休。运用执手偕老,形容爱情的永恒。
2、“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源于《诗经》“邶风”里的《击鼓》篇,原句是: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3、这并非是一首爱情诗,而是描写了战士们在上战场之前立下的誓约,“今日我与你一同奔赴沙场,无论生死都要在一起,同甘共苦”的兄弟情谊。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