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春》,子规在我国古代诗歌中常借以抒写悲情,在这首诗歌中所表现的是怎样一种情感?

《送春》,子规在我国古代诗歌中常借以抒写悲情,在这首诗歌中所表现的是怎样一种情感?,第1张

通常地说,子规的形象是感伤、哀怨、惆怅的形象,如,“杜鹃声里斜阳暮”“杜鹃啼血猿哀鸣”“潇潇暮雨子规啼”等,但这首诗的子规形象就打破了传统的界定,它百啭千鸣,不停地鸣叫,甚至延长到夜半,图的是什么就是要把骀荡东风唤回来,这种不达目的不善罢休的精神,在伤春惜春的诗中较为别致

共三个回答。。。楼主自己挑。。。

这是一首耐人寻味的惜春词。作者运用情景交融的手法,通过对春光匆匆消逝的描写,委婉地倾吐了心中的苦闷。文笔含蓄、细腻、生动、自然别具风味。

上篇惜春,下篇送春,始终凝聚着诗人无限热爱青春的真实感情。(这是在书上看的,推荐。)

这是一首惜春词。上片抒发对春的眷恋之情。楼外的杨柳垂下千万缕柳丝,想把春天系住,可是尽管杨柳多情,春也无意“少住”。柳絮随风,春归何处?下片描绘暮春景致,抒发伤春感怀。绿满山川,杜宇声声,潇潇暮雨,春将归去,令人不胜眷恋。全词意境清幽,抒情委婉,悱恻缠绵,深沉含蓄。 (这个也比较好)

这两个结合起来看吧,挺好的,有兴趣的话看一下下面的,比较全,就是罗嗦了点。。。

本词上阕描叙的是:女词人透过窗帘,看到楼台外面千万条碧绿的杨柳枝正缠绵悱恻地伸出忱挚的双手、款摆纤细的腰肢,甚至还在喃喃细语:“春天啊,您再停留一些时吧!”──杨柳们一往情深地想牵挽住春天,向春天表示着无限的依恋;然而,春天虽略作停留,却还是冷漠地走了。春天虽去,多情的柳絮仍在飘舞着,要追随春光同行,并表示:我姑且要看看你这“春”者究竟走到哪里,我和你的归宿终究如何?……。一切景语皆情语也。这依春、恋春的多情杨柳,正是女词人自我心灵的物化展现。女词人既痛感于年华飞度、青春易逝的可悲,又并未被不幸现实室息了自己对美好人生和心灵自由的执着追求。

  下阕,词作由客观之境转化为主观之境。女词人说:我极目四望啊,无论是高山野岭,还是大河小溪,到处都披上了浓绿的彩装,却也时时传来子规鸟“不如归去”的凄切叫声。唉,面对此情此景,即使是“无情”之辈,岂不也愁肠百折?(言外之意:我这本来就多情善感的人,怎能不更为伤心呢?!)“绿满山川”的静态和杜宇(即子规、杜鹃、布谷鸟)声声的动感,两相谐合地使意境立体化,共同暗示于人:春色既已浓艳之极、春心却呈归去之意。词人已知留春不住、恋春枉然,就干脆爽朗地端持酒杯为春送行。可惜的是“春天”(岂止自然界之景观,更含社会上之人事)不解人意,竟无语而离去。这之前,曾有宋祁写过“为君持酒送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的词句,虽有名气,但只是词人的一面之意,不如朱淑真这里把主客双方的不同情意和心态共织于一体而又更有艺术的涵蕴美。更何况,女词人进而描绘了“把酒送春”的典型环境是暮色苍茫、细雨淅沥的悲悒氛围中,益发令人黯然神伤。

  词人把赏春、恋春、留春、惜春、无可奈何中的送春以至怨春,一系列复杂的心理历程和行为轨迹循序渐进地组织在由远到近、从白日到昏夜的时空推进之中,而且感情由热望到激越再到沉郁终至绵缈……,给人以缜密而又清朗的审美感受,所以,宋人评赞她“清新婉丽,蓄思含情,能道人意中事,岂泛泛者所能及?”洵非虚誉。(这是网上的,自己觉得啰嗦了点)

思念、刻骨铭心的思念!担忧、牵肠挂肚的担忧!急切,归心似箭的急切!无望,俗物“阻归程”,虽思念、虽担忧、虽急切,但终久还是归期无望!“白首”、“送春”、“拚”、“一醉”分开来读你会觉得这句词非常的揪心!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85474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0
下一篇2023-07-1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