愧疚的心理,是怎样的罪恶

愧疚的心理,是怎样的罪恶,第1张

明明不是自己的过失,却总喜欢将所有过错包揽在自己身上;明明跟自己无关的事情,却总在为他人着想,使自己焦虑不安;明明自己做的是正确的事情,却总是觉得对别人有愧疚。

到底是什么心理致使自己有这样的感受呢?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人由于缺乏主观判断,一味地听从他人想法,潜意识里对别人感到愧疚,将主动权交给他人。认为别人的建议都是正确的,自己的想法不正确。

心理学:对身边的每一个人都感到愧疚是一种怎样的心理?

在一个村庄里,有位爷爷和孙子去镇上赶集,爷爷骑在驴上,孙子在下边走,路人看见了便说爷爷,怎么能让小孩子走路。

爷爷听后立马下来,让孙子骑驴,这时候又有人说话了,大让小,小让老,应该照顾老人,爷爷和孙子听后觉得谁骑都不好,于是两个人都骑在驴上。

谁知又有人说,两人都骑在驴身上会把驴压死,太没有爱心了。

爷孙俩一听,怎样做都不合适,于是只好将驴捆着抬起来走。

这个故事反映了哲学中动机与效果的思想。

所谓动机,即是引起人们进行某项活动的主观愿望、设想,属于主观范畴。

所谓效果,则是指人们进行该项活动所产生的某种客观结果,属于客观范畴。

心理学:对身边的每一个人都感到愧疚是一种怎样的心理?

由于人们看问题的角度不同,产生的动机也不同。

所以人不能缺乏应有的自信和主见。

俗话说:“当断不断,必受其乱”。遇事盲目,屈服于某种压力,这样不果断的行为方式是不会有好结果的。

愧疚,是最大的负能量

愧疚感的人总是对自己进行自我批判,遇到事情总是认为是自己的过失。

蒋方舟在一次演讲中曾说:

“我感受到一位讨好型人格一路走来的内心独白,其中一句话狠狠的撞击着我的内心。愧疚,是最大的负能量。”

从小时候我们就学习如何赢得别人的喜欢,在家里要学会赢得父母的喜欢,在学校里要学会赢得老师的喜欢。

心理学:对身边的每一个人都感到愧疚是一种怎样的心理?

我们无时不刻被教导着要做一个惹人喜爱的好孩子,迎合别人的需要,却忽略了培养坚强的自我独立意识。

我们总是对别人的一举一动非常敏感,认为自己的行为举止会造成错误而使自己陷入无尽的愧疚中。正是这种自我批判伴随的愧疚感成为我们生活中最大的负能量。

讨好型人格

讨好型人格是指一味地只顾讨好他人,而忽视自己感受的人格,这是一种很矛盾、很危险的人格。

当自己拒绝别人时,内心非常不好受,感到很煎熬。参加聚会时,总是担心冷场一直主动寻找话题。跟他人微信发消息,如果对方没有及时回复,便会心存愧疚,反复斟酌自己的言词是否得当。

讨好型人格的人总是不敢轻易表露自己的坏情绪,害怕自己的负能量会影响到他人却没想过自己的情绪不能得到释放,不利于自己的心理健康发展。

心理学:对身边的每一个人都感到愧疚是一种怎样的心理?

讨好型人格通常有如下表现:

对别人的感受很敏感

讨好型人格的人特别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和感受,害怕自己做了什么让别人不喜欢的事情,非常重视对方的感受,从而忽视了自己,如若做出了不得当的事情,就会感到非常懊恼。

经常抬高别人,贬低自己

抬高他人,贬低自己是讨好型人格的特点。他们没有主见,别人说什么就是什么,一切事情都让别人先选择,自己对于别人的选择都双手赞同。

经常通过抬高别人,贬低自己来让别人觉得自己很友善,也是一种对他人莫名愧疚的一种表现。

心理学:对身边的每一个人都感到愧疚是一种怎样的心理?

害怕说不,不懂拒绝

讨好型人格对于自己想要追求的东西不敢发出请求,很难拒绝别人,遇到别人求助,也不懂拒绝,害怕一旦拒绝,就会影响与他人的关系。

甚至不敢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自己遇到问题也不会主动提出来,害怕给别人添麻烦,成为别人的负担。

蒋方舟曾说过:“我与自己达成了和解,用这种和解来告别自己的讨好型人格。这种告别不代表漠视身边的人,而是更好的认识自己,关爱自己。”

我相信,总是觉得对别人有愧疚心理的讨好型人格的人也可以做到这样,做到更好地认识自己,爱护自己。

其实之前我并不是很了解“内疚式”教育这个词,我在不了解的时候确实是不能明白这为什么会称之为是感情绑架,等到我真的懂了这个意思之后真的就明白了这对孩子而言真的是一种绑架,是会在无形中约束孩子的一些行为举动的,是会拉远孩子跟父母之间的距离。

这种教育其实就是让孩子的心理产生内疚的想法,不论家长们是通过一些行为举动让孩子有了这样的心理还是通过一些话语来导致孩子产生了这样的心理,反正最终是会让孩子的心理觉得内疚,他们就会觉得是因为自己的一些行为举动而让父母伤心难过了,从而就会给孩子的心理带来一定的压力,这样真的是不利于孩子的成长的。

要知道孩子就应该是要在一个开心、快乐的环境下长大的,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应该要注意自己的方式方法,而且需要引起重视的一点就是不要把自己的孩子当成是一个天才,毕竟天才都是少数的,大部分的孩子都是很普通的,他们在一些事情上的接受能力可能就不会那么快,这个时候家长就不要因为这个就去指责孩子,同业也不要在孩子的面前说是自己的不对导致的他们不好,这些都是会影响到孩子的心理健康的。

大家不要觉得孩子还小什么都不懂,其实他们也是明白很多事情的,家长在跟孩子说话的时候真的需要注意一下了。大家尽量的要少在孩子面前去抱怨,更不要拿自己以前的生活去跟孩子现在的生活去比较,大人们可能会觉得这样一对比想让孩子意识到现在的生活是美好的,就应该要好好珍惜现在,但是在孩子看来可能就会产生负罪感,这对孩子的成长是十分不利的。

 大多数人都会为做错事而忏悔,目前,心理学家对该复杂情绪的功能仍未达成一致意见。一些研究者认为,由内疚而产生的自责心理可能使人在以后尽量避免重复同样的行为,此行为被称作“消退动机”。相反地,一些人则认为内疚能使人的行为与社会的道德标准保持一致,更强调了积极的情绪状态。而最近,美国纽约大学的心理学家David M Amodio与其同僚则在Psychological Science杂志上发表了最新见解,认为两种作用同时存在。

  研究者为了检验这一观点,测试了内疚是否能起到减少种族偏见的作用。他们为每位参与者随机放映了白人、黑人或亚洲人的面孔,同时用脑电图(EEG)监测其脑电活动情况。研究结果显示,大多数人对黑人的面孔表示出了否定判断,同时表示出内疚、焦虑和沮丧的心情,且内疚比其他情感分成的比例更大。当参与者做出否定判断时,其脑电波显示大脑左额叶的反馈呈明显不对称性减弱。在随后的一项试验中,他们阅读了各种杂志的标题,其中三个标题包括如何减少歧视的方法。那些对黑人面孔持否定态度的人在读到有关减少歧视的标题时,强烈表示愿意改变对黑人的偏见,此时其额叶前皮层的脑电波活动明显向左边移动。

  Amodio的研究小组得出结论,情感能通过其激发积极性的功能来控制行为,而非像先前的研究那样认为情感状态是一成不变的。而虽然内疚是负面的情感,但它可以使人们反思并改进过去错误的行为,以符合社会道德规范。

所谓沉迷一物,遗忘一物

如果陷入内疚的困境,就可能会怠慢了心理,以及身体!

不要为过去而懊恼,全心全意为现在

也许做的不够使自己内疚了!没有“也许”,因为忏悔过了!

不要记下不够,因为它现在更需要的是你去完整!

不要伤害自己了,去创造不同的“下一次”吧!

容易得抑郁症哈其实有些事不必太自责 每个人都有做错的时候 只要你尽力补偿了 就放下吧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85923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0
下一篇2023-07-1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