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情”与“同情心”

“同情”与“同情心”,第1张

“同情”一词已是平常,大家都能理解其中含义。

举个例子,大家见到路边的乞丐,食不果腹、衣不蔽体,自然而然会“同情”他,觉得悲伤,升起“同情心”。

如果非要咬文嚼字,拆析一下“同情”二字,则是 “相同、相似的境遇、情感” 。

回到上文的例子,我们为什么会同情路边的乞丐呢?

因为他食不果腹、衣不蔽体,饱受着饥寒的痛苦。我们也曾饥饿过、寒冷过,知道饥饿与寒冷的滋味,感受到过与乞丐相似的境遇、相似的情感,所以才会自然而然会升起“同情心”,自然而然会力所能及地提供一些帮助。

“同情心”是人性光辉的流露,能在艺术等领域取得普遍成就的人,大多是更具有同情心的,因为知人情冷暖,所以在大家的眼中更温柔,所以他的作品更能抚慰人心。

反过来说,世间的许多纷争,也是源于难以互相体谅对方的幸苦而起。比如有些紧张的“医患关系”。

医生没有在病中,难以体会到病苦中人身心的煎熬与脆弱。患者没做过医生,不知医生繁重的劳作与压力,会觉得医生冷漠。很多平常算不上冒犯的言辞,在医患二者口中说出,却会让另一方觉得难过,关系由此紧张。

事实即是如此,越能理解他人,你便会越豁达,越无悔。反过来说,孔子曰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因为“同情之心”,所以能当行则行、当止则止,也是因此安乐才会连绵不绝。

话是如此,我依旧在学习的过程中。

化浊

2018-11-06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每个人都有怜悯心、同情心。孟子还举例说明了这一点:

“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

突然看见一个小孩将要掉进井里去了,大家都必然会产生惊惧同情的心理,这种心理不是因为想要去结交这孩子的父母,不是因为想在乡邻朋友中得到声誉,也不是因为厌恶这孩子的哭叫声才产生的。

孟子以通俗的事例揭示出了人性中善的一点,就是富有同情心。广义的理解中,同情是一种普遍性的关怀情感反应。影视剧中演绎的不幸,一些敏感的人都会为之流泪,更别说同情现实中遭遇种种不易的人们了。没有同情心的人实属罕见。

但我觉得除却同情心外,我们还需要有同理心。同理心又叫做换位思考,指站在对方立场设身处地思考的一种方式。

比如我们同情消防员救火的伤痛,换位思考下,那就在用电用火安全方面多操点心;比如我们同情巴黎圣母院毁于大火,换位思考下,那就要做好我们的文物安全防范工作;比如我们同情那个孩子跳了桥的母亲,换位思考下,那就在日常做好跟自己孩子的沟通与交流……

孟子说“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没有同情心,简直不是人,同情心是仁的发端。我觉得我们我们现在还要补充说:现在的我们不仅要有同情心,还要有同理心,只有换位思考、将心比心,生活才能更美好。

培养孩子的同情心,父母并不需要如何花费大气力,只需要从小教育孩子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在孩子心里播下善良的种子,如此即可。

1、同情心教育,有时需要“狠”一点

被班主任告知刚上初一的儿子总是故意绊倒同学,玲姐喊来儿子,问他为什么这样做。

儿子说,觉得很好玩。

玲姐二话没说,让儿子跟她下楼,并在儿子不注意时伸脚绊倒了儿子。

看着儿子疼得眼泪直流,玲姐忍着心疼告诉他:你现在的感受,就是同学的感受。

缺少同情心的孩子普遍缺乏换位思考的能力,他们只考虑自己,鲜少顾虑别人。所以,如果孩子所犯的错误很严重,父母一定要“狠”下心来管教。

同情心教育最好的方式,就是让孩子“感同身受”。因为只有当他能够感受到自己对他人所造成的痛苦和伤害,他才会约束自身的不当行为,对他人持以善意。

2、言传身教,让孩子学会付出和爱

小军是个15岁的暖心少年,每个月,他都会抽空去离家不远的福利院帮忙。

别人问他为什么要来当义工,他总会微笑着说,因为我的妈妈从小就告诉我,再微不足道的善事,都能给他人带来好处和帮助。

原来,小军妈妈也是一名志愿者,空闲时都会到福利院帮忙。而在妈妈的言传身教之下,小军从小就懂得了关怀弱小和照顾他人。

孟德斯鸠曾说,同情是善良心地所启发的一种感情的反映。

一个具有同情心的孩子,他一定是能够温暖他人的。而更为重要的是,在他温暖他人的同时,其实也在照亮着自己前方的路。

3、保护孩子的同情心,呵护好孩子的善良

一家快餐店门外的拐角处,一位衣衫褴褛的老人正蹲坐在地上休息。

一个高中女生走到老人跟前,把手中的饭菜慢慢放在她的手上。

听说,只要女生在店里,只要有流浪的老人在店旁,她都会给他们送饭。

在感动于女生的善良之余,我们更要为女生的父母点赞。

他们本可以告诉女儿,这不是她该管的事情,但是他们没有这样做,而是小心呵护女儿内心善良的种子,让女儿在重视善良和关心他人的氛围中成长。

全天下的父母都希望孩子能有一个平安、健康、友善、快乐的成长环境,但是,打造这样一个环境,却是需要父母和孩子的共同努力。

区别:

其实这是两种不同的概念。

同情心和同理心,都需要从小培养,但是很多父母会将两者混淆,同理心比同情心程度更深,因而更难达到,在人际关系中发挥的作用也更大。

同情心,是认知到别人的痛苦,从而引起恻隐之心。同理心,是能够感同身受,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实际感受到他人的痛苦。当听到他人遭遇不幸时,有同情心的人会说:“我真的替你感到难过。”

但是有同理心的人却会这样说:“我也遇到过这样的事,我知道这是什么样的感觉。”同理心是牵涉两个人的互动过程,必须认真地倾听,而且了解、接纳对方的感觉,这是一种认同他人体验的态度。同理心是一种关心与爱的艺术,是高情商的表现。

不过,它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后天培育出来的。英国心理学家提出了两点建议,可以帮助我们学习发展同理心:不嫉妒,不攀比。在和孩子的玩耍中,父母可以有意将这些引入游戏中,加深孩子的体会。这对孩子情商的培育是有很大帮助的。

扩展资料:

同情心,首先是指对某事(如另一人的感情)的觉察与同情感,同时也指这种感情的表露。这是同情心的基本含义和初级层面,人人都应该具有不同程度的同情心。

但同情心又是一种才能,往往指培养成能与他人感情起共鸣的一种才能,而这种感情不必一定是悲伤。这是同情心的引申含义和高级层面。

同理心亦译为“设身处地理解”、“感情移入”、“神入”、“共感”、“共情”。泛指心理换位、将心比心。亦即设身处地地对他人的情绪和情感的认知性的觉知、把握与理解。 主要体现在情绪自控、换位思考、倾听能力以及表达尊重等与情商相关的方面。

A-1:很少从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做事情很少考虑到他人的感受;沟通时讲客套话,无法引起对方的共鸣,对方也不愿意将自己的真实想法说出来;不愿意倾听;安排事务几乎不考虑下属的需要。

A-0:能够从别人的角度思考问题,做事情会考虑到他人的感受;与人沟通比较真诚,愿意将自己的一部分想法表露出来;能让人觉得被理解被包容;学会倾听,工作中尽量考虑对方的需要。

A+1:能够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想对方之所想,急对方之所急;能够使人不知不觉地将内心的想法,感受说出来;能够让人觉得被理解,被包容;能够用心倾听;在安排事务时,尽量照顾到对方的需要,并愿意做出调整。

A+2:将心比心,设身处地的去感受和体谅别人,并以此作为工作依据。有优秀的洞察力与心理分析能力,能从别人的表情、语气判断他人的情绪。投其所好,真诚,说到听者想听,听到说者想说;以对方适应的形式沟通。

同理心的培养可以分为四个主要步骤:

1先倾听自己的感觉。同理心的起始是先倾听自己的感觉,假如无法触及自己的感受,而要想体会别人的感受,就太难了,因为这个领域对你来说还是一片空白呢!因此,首先你必须能把自己调整到可以发掘自己的感受,能体会这些感受。

2表达出自己的感觉,重要的是选择表达感受的方式。

3倾听他人的感觉。一旦你自己的感受与表达方式不再干扰你倾听别人后,你才能开始练习体会他人的感觉;可以帮助你找出别人感受的线索很多。

4用体谅来回答他人的感觉。最后,你一听到别人的感觉就会发出某种反应,并能让对方认为你听进去了,且能体会他的感觉。因此,倾听自己以找出自己的感受、表达他们、与体会他人的感觉并与之起共鸣,是同理心发生的四个过程。

参考资料:

-同理心 -同情心

   [关键词] 同情心 培养 德育教育  当前,在我国教育领域,特别是家庭教育领域中,存在一种相当普遍的倾向,那就是物质生活上尽量满足孩子各种各样甚至是无穷无尽的要求,而对于孩子的任性、胡闹、不尊重他人却熟视无睹。如果长期这样下去,必将使孩子难以真正学会做人。

在学校,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只是把德育生硬地纳入了“应试”的轨道,把原本具有强烈情感性和实践性的爱心的培养,也变成了枯燥无味的知识条文的灌输,从而导致了德育效果始终不能尽如人意。培养青少年学生的同情心与爱心,是整个教育领域中一项很细致、很微妙的工作。

一、借助“老王”,感悟同情心

《老王》是我们初二语文第二单元的一篇课文。老王是一个贫病交加的三轮车夫。他一只眼睛失明,另一只也看不清,无亲无故,仅靠一辆破旧的三轮车维持生活,然而他不畏艰辛、任劳任怨、待人忠厚。学习了这一课,我让同学写一下我们身边需要关注的“老王”。以下是同学们的发现:

“门口那个面容苍老,头发花白的老奶奶,每天都在等着我们的扔垃圾,因为只有捡一些垃圾,她才可以生活下去”

“星期天,我在大街上,看到一个比我们还小的孩子,他跪在大街旁,前面的纸上写道:‘因为父母双亡,没法继续学业,希望好心人能够帮助!’”

……

我肯定了同学们的观点,并且说“对于我们身边的‘老王’,我们应怎样对待他们呢”

于是,同学们的同情心被激发出来了。

二、创设情境,领悟同情心

孩子的同情心不是一朝一日培养成功的,也不是靠口头宣传或家长老师的命令就能做到的。更主要的是需要情境感化,促使孩子具有同情心。利用多媒体,我让孩子们看了“令人感动的75张照片”并写下感悟。现摘录如下:

“让自己的爱心为他人开一朵花,给人以清香。能为别人开花的心是善良的心,能为他人的缤纷而赞美是真诚的。”

“在此我要呼唤人们:关爱别人就是关爱自己,因为爱是人间的春风,爱是生命的源泉,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

通过观看创设情境,孩子们的心灵受到了洗礼,受到了震撼。感悟到了生活中有一些弱势群体需要我们同情、关注,哪怕他们只是做出一点点努力,也是为社会作出了巨大贡献。

三、走进生活,体验同情心

教孩子学会关心学会爱让学生经常去体会帮助人的快乐。为了使同情心和爱心能够在一个人心中真正扎下根来,就必须让他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亲身体验到:在关心他人、帮助他人的过程中也包含着自己的幸福和欢乐。对于这种幸福和欢乐的一次次亲身体验,会激发学生在思想道德方面自觉追求上进的动力。所以,在班主任工作中,主动创造条件使学生去获得这种体验,精心的从细处去帮助学生发觉这种体验。

孩子的心田,是一块神奇的土地,播种什么种子,就会收获什么果实。孩子同情心的培养,也是需要恰当文化氛围的催化、熏陶和有效教育环境的教化与塑造。这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共同努力。我相信,只要我们在孩子们的心中播下同情和爱心的种子,就一定会出现一个丰硕而和谐的秋天。

其实同情这种情绪,给人们最大的好处,就是让产生同情心的人获得心理上的满足。当我们对弱者产生同情的感觉时,往往是因为我们从两相对比当中,发现了自己拥有的资源和优势,才激发出了同情的感受。

慈悲心、同情心、恻隐心、怜悯心的区别如下:

1、慈悲心:指一个人对某物或某事怀有不忍之心。中国古象雄文化的宗教体系经过幸饶佛陀和不同时期的佛陀传播,将 慈悲心、灵魂不灭、轮回转世和因果报应等象雄文化中的核心价值观更有效和深入地在中亚等广大地区传播,影响着古时印度教、耆那教、后来印度佛教的产生。

2、同情心:首先是指对某事(如另一人的感情)的觉察与同情感,同时也指这种感情的表露。这是同情心的基本含义和初级层面,人人都应该具有不同程度的同情心。

但同情心又是一种才能,往往指培养成能与他人感情起共鸣的一种才能,而这种感情不必一定是悲伤。这是同情心的引申含义和高级层面。

3、恻隐心:一般是指恻隐之心,是汉语成语。意思是对别人的不幸表示同情。见到遭受灾祸或不幸的人产生同情之心。出自《孟子·告子上》:“恻隐之心,人皆有之。”

4、怜悯心:亦作“怜闵”。亦作“怜愍”。哀怜;同情。

扩展资料:

慈悲心是大乘菩提心,大智度论说:“慈悲是佛道之根本”。

慈爱众生并给与快乐,称为慈;同感其苦,怜悯众生,并拔除其苦,称为悲;佛陀之悲乃是以众生苦为己苦之同心同感状态,故称同体大悲。

大般涅槃经记载,慈悲有三种:

(一)生缘慈悲,又作有情缘慈、众生缘慈。即观一切众生犹如赤子,而与乐拔苦,这是凡夫的慈悲。三乘(声闻、缘觉、菩萨)最初的慈悲亦属这一种,故亦称小悲。

(二)法缘慈悲,指开悟诸法乃无我之真理所起之慈悲。系无学(阿罗汉)之二乘及初地以上菩萨之慈悲,又称中悲。

(三)无缘慈悲,为远离差别之见解,无分别心而起的平等绝对之慈悲,此系观音菩萨发之大愿,故特称为大慈大悲、大慈悲。以上三种慈悲,并称为三缘慈悲。所以慈悲心是佛心。

-慈悲心

-同情心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86043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0
下一篇2023-07-1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