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5岁孩子同情心,身为家长们都应该从小教育孩子富有同情心,而缺乏同情心的人常常会性情怪异、易走极端,那么大家知道应该如何培养5岁孩子同情心吗,下面就来看一看有什么方法吧!
如何培养5岁孩子同情心1
让孩子了解各种感觉。
首先,你可以告诉孩子他的行为会给别人带来什么感受。当他亲吻你受伤的手指时,对他说:“哦,真是好宝宝,这么心疼妈妈!”他会从你的反应中知道,他的做法是被认可的,也是值得赞赏的。另一方面,当孩子表现得不那么友善时,也要平静地给他指出来。告诉他:“你拿走小明的玩具卡车,这让他很难过,你该怎么做才能让他开心一点?”
还有一种方法,可以让孩子了解自己的情绪,就是玩“每周情绪”的游戏。每个星期在冰箱或小画板上挂一幅表示人的某种情绪的画,如悲伤、高兴、惊讶、生气等等,然后和孩子谈谈他都在哪些时候感觉到这些情绪。
表扬孩子有同情心的行为。
当孩子做出充满善意的举动时,要告诉他做得对,而且说得越具体越好:“你把你的玩具车给小明玩,真是太大方了!你看他多高兴啊!”
鼓励孩子说出他的感受,也告诉他你的感受。
孩子讲话时,你要专心听他讲,让他知道你在意他的感受,看着他的眼睛,并且用你自己的话重复一下他所说的。比如,听到他喊“好啊!”时,你就可以回应他说:“哦,你今天很高兴。”虽然要是你问他为什么这么高兴,他可能还不知道该怎么回答,但他完全可以谈谈“高兴”这种感觉。同样,你也可以与他分享你的感受:“你打我,这让我很难过。让我们想想,你还有没有其他的方式可以告诉我你不想穿那双鞋。”这样他就会知道自己的行为影响到了别人,而这个是小孩子不容易明白的概念。
即使你的感受与孩子的行为无关,也可以说出来与他分享。你可以说:“我很难过,今天没能把给外婆的信寄出去。”或者“虽然我很爱你爸爸,但有时也会生他的气。”这样孩子就会明白,大人也有感觉和情绪,这些都是生活的一部分,学会如何处理情感问题是长大的重要一步。
教孩子理解别人的'行为。
当别人行善做好事时,提醒孩子注意。例如对他说:“还记得超市里的那位阿姨吗?我把袋子掉在地上时,她帮我们捡。她对我们真好,我本来很难过,但她让我感觉好多了。”这样做,你可以让孩子加深理解别人的行为会如何影响自己的情绪,从另一个侧面培养孩子的同情心。
书籍也能给孩子提供很多这方面的好机会。你可以问问孩子他觉得故事里那只迷路的小狗会有什么感觉,或者另一个故事里的小女孩为什么笑了。告诉他如果你是这些角色,你的感觉会是怎样的,然后问孩子他会做何反应。这些讨论会帮助他了解别人的情感,以及如何推己及人。
教他理解语气背后的意思。
有些孩子不能很好地理解不同语调表达的意思。你的孩子可能没有意识到隔壁的小妹妹是在抱怨,因为她不高兴了,不想跟他继续玩了。你可以编一个游戏,帮助孩子设身处地地理解别人的感受。用几种不同的语调重复同一句话,让他猜你表达的分别是什么意思。比如,说“听我说”这句话,分别采用生气、高兴和想要告诉他一个秘密的语气,看看他能不能听出其中的区别。
教他理解非语言信息。
你们可以在小区的游戏场边或公园里找一个安静的地方坐下来,让你们能在不冒犯别人的情况下观察别人。和孩子来玩猜猜看别人的感受的游戏,然后向他解释一下你这样猜的理由:“看到那个小男孩了吗?我觉得他很开心,因为他一边蹦蹦跳跳,一边大笑。你觉得是什么事情让他这么高兴啊?”
教他基本的礼貌常识。
良好的举止是孩子表达对别人关心和尊重的最好方式。一旦他能够用语言和别人交流,他就能开始说“请”和“谢谢”了。告诉他,如果他对你有礼貌,你就更愿意帮助他;而你不喜欢他用命令的口吻让你干这干那。当然了,对他以礼相待,胜过千条规则、万种解释。如果你经常对孩子和其他人说“请”和“谢谢”,他就会明白,不管是在家里,还是在外面,这些都是日常交流的常用语。
不要靠发脾气来驯服孩子。
当你的孩子打了别的小朋友,这的确很容易让你郁闷,但千万不要把对孩子发脾气当作管教他的工具。讲道理和举例是更为有效的教育方式,对这个年龄的孩子来说,更是如此。要是你对孩子说:“你真要把我气死了”是能把孩子吓住,但要是你能向孩子展示什么是同情心就更好了。不要发火,花一点时间,让自己冷静下来,然后用坚决的语气说:“我知道你很生气,但也不该打小明,你伤害了他,也让我不高兴。请对他说‘对不起’。”
给孩子一点小小的任务。
研究发现,有责任感的孩子也会学着无私和关心他人。一般来说,学龄前的孩子都喜欢完成一些小任务。而有些工作,如喂养宠物,尤其适合用来培养孩子的爱心,如果你能使劲地表扬他做得不错,那么效果会更好。比如说:“看狗狗起劲地摇尾巴呢!你对它太好了,你给它喂东西吃的时候,它真的很开心。”
给孩子做榜样。
你自己做善事,是培养孩子同情心的极好方法。拜访生病的邻居或刚生了孩子的朋友时,带着你的孩子。如果有条件,你也可以在自己帮助希望小学或者贫困区孩子的时候,让他帮忙,比如收拾自己不用的玩具和文具等。你可以简单地跟他解释一下,人们有时会生病,生活不能自理,或者他们有时就是需要额外的帮助。
培养同情心,男孩女孩要一视同仁。
我们的社会通常认为,男人比女人缺乏同情心。因此,有时候,我们会下意识地更要求女孩富有同情心,并且为此表扬她。我们往往觉得男孩“必须像个男子汉”,但其实,如果我们能往这方面教他们,男孩也能像女孩一样有同情心。
如何培养5岁孩子同情心2对孩子的某些行为表露出同情
当孩子被别人很善意或者是同情的对待,他们就也会试着去对别人善解人意或是给予同情。而身边的人给他们树立良好的榜样就为他们发展同情心奠定好的基础。当孩子做错事时,你表现出的不是怒火,也不是大叫着说:“你怎么能这样做?或者你是怎么想的?”而是包容与教导。比如,你的孩子把橙汁倒出来了,你需要做的不是责怪孩子,而是应该对孩子说:“没事,下次注意点,我来帮你清理干净”。
表达出孩子的感情或是感受是展示同情心的另一种方式。如果你的孩子愤怒的把他的数学书扔在地上,这时你就可以说“我可以看得出你很沮丧,当我做一些事情面对困难时,我也感到沮丧。”这样会使孩子觉得大人是为自己着想,他自己就也会学着站在别人的角度思考问题。
展现出真正的换位思考
当展示出你的同情心时,必须是发自肺腑的、真实的。如果是假的,孩子很快就能察觉并且看的出是假的同情心。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或是看待事情,这能让你亲身感受经历你的孩子所经历的。
假如说你问你的孩子“你想吃什么早餐?麦片、煎饼还是烤面包”。孩子选择的是麦片,但当你把麦片放在他面前时,他却说:“他改变主意了,他想吃的是煎饼。”这时你可能就会说:“刚刚是你自己说的吃麦片,给我吃。”
其实面对孩子这种情况,你不是埋怨孩子,而是尽可能的表现出理解和宽容。你可以这样多孩子说:“宝贝,你刚刚选择了麦片,现在妈妈帮你准备了麦片,明天给你做煎饼吃吧。”这样做会使孩子觉得是自己选择失误,然后乖乖的吃麦片。
用别人的事迹去教育孩子
帮助孩子用不同的视觉去看待这个世界时也能帮孩子发展同情心。当孩子能过对别人表达出他的同情和善意时,他们几乎就不会去欺负或是用恶意的眼睛去对待别人、去看待这个世界。给孩子讲乐于助人的故事,或是讲别人值得孩子学习的一些做法,让孩子真实的感受到给与别人同情和包容不仅使别人快乐,也能使自己开心。
楼主你好,我也是一个孩子的家长,有时候教育小孩子确实让我觉得有些力不从心,所以我会看育儿心理方面的书籍,之前在一个微信妈妈群中有群友推荐书籍《走出焦虑风暴》宁波出版社,我看了一下还是蛮不错的,复制上来你参考一下:
如果一个儿童早年接受了大量令其感到焦虑或害怕的东西,这些焦虑的记忆虽然会随着时间流逝而被暂时遗忘,但是那些焦虑的情感能量并不会全都消失,一定会有相当的残留,而这份情感残留就存在于无意识中。
早年给孩子设计什么,都不如设计一些恰当的历练,一些真实的经验与磨炼对孩子而言才是最好的心灵财富。爱孩子不是无条件地满足他的物质诉求,而是让他通过实践习得一些充满正能量的人生信念,这是最好的加持与恩典,也是协助孩子在日后打下坚实心理卫生基础的重要因素。孩子也是大人的一面镜子,教育者能够管好自己的事情,本身就是对家庭成员最大的贡献与布施。此外如果家中有孩子沾染了“心病”,父母最好的支持方式就是管好自己的事情后并给予孩子一些无形的精神支持,而后孩子“潜意识”中对父母的一些不宽恕因子,也相对容易放下。
儿童同情心发展的转折点是6至8岁,详细介绍如下:
1、3到5岁:儿童开始理解他人复杂的情感,以及产生这些情感的原因,同时对道德规则的学习和掌握让他们感到自己对他人和社会的责任。随着感悟和认知能力的完善,他们渐渐能区分他人精神痛苦的不同表现,并开始注意按照别人的需要,开始调整自己的同情行为。
例如:有一天,5岁的佳佳和欢欢在家里玩玩具,欢欢不小心碰倒了好不容易搭好的积木,伤心得哭了起来。佳佳见状,拍拍欢欢的背安慰她,并从口袋里拿出糖果分给欢欢,随后两个人重新一起搭积木。
2、6到8岁:儿童开始进入同情心发育的认知反应阶段,具备了根据他人的想法和行为分析问题的能力。孩子不仅能对他人的情绪、情感有更多的觉察和体验,而且会出现大量的助人行为。
例如:爸爸去学校接亮亮的时候,被老师告知亮亮和小朋友打架了,爸爸很生气,但亮亮却说:“我看到磊磊抢了腾腾的玩具,腾腾哭了,我想帮腾腾把玩具拿回来。”这便是孩子看到弱小者被欺负激发的同情心。
和谐稳定的家庭对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理、优异的成绩非常重要。从多年的工作经历中发现,凡是父母离婚导致单亲家庭的孩子,其言行中均透出胆小、敏感、懦弱、自卑等性格特点四是一味地无条件满足孩子的物质要求,不与孩子进行正常的交流沟通,对孩子在学校和社会上的情况知之甚少,致使孩子在外面犯了什么事,家长还蒙在鼓里,等人家找上了门家长才忙于应对。
言听计从,有求必应,想吃天鹅肉,马上去弄,想要月亮,立即去摘,把孩子的无理过分要求,不进行正面教育。尤其孩子的自私、野蛮、无礼貌行为,不能及时制止,加以引导教育父母最先教给孩子的肯定是“爸爸、妈妈”,再大一点就教其他一些稍难一点的语言,父母之间的交谈肯定对孩子有影响,如果父母之间不和谐,经常吵嘴,可想而知道,孩子是一个什么样的感觉。
岂不知教育是一项逐步完善人格的宏伟工程,没有哪一个人以个人的眼界去引领教育方向。个人的见解只是鼠目寸光,夜郎自大,要教育好孩子必先承认自我的有限,学会谦卑太多太多的家长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不足,从而造成了孩子在成长或学习等诸多方面的严重缺失,甚至是畸形发展,从而造成了孩子成长中过程中的各种缺憾。对此我觉得作为家长的主要存在以下方面的不足。
干涉教育管理过多,二是教师没办法用科学的办法去跟进教育,教育的形态还没有适应社会形态,很多老的教育方法,在现在的家长看来就是虐待孩子,科学的方法还不够全面,这就导致了教育的矛盾!对营养状况和体育锻炼疏忽了;再者,过分刺激。有时认为孩子长得壮,不生病就是健康,但是忽视了孩子心理健康,由于片面抓学习或特长,对孩子身体健康重视不够,对孩子心理健康更为忽视。
进入学前时期的儿童,由于身心各方面的发展,初步产生了参加社会生活的愿望。这就是说,学前儿童开始产生了新的需要,即渴望参加成人的社会实践活动,特别是劳动和学习活动的需要。
但是,另一方面,我们也会看到,学前儿童的能力还是非常有限的,他还不能很好地掌握自己的行动,他的知识经验还非常缺乏,还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使自己的行为服从于比较远大的目的。
因此,就在儿童渴望独立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这种新的需要跟从事独立活动的经验及能力水平之间产生了重大的矛盾。这是学前期儿童心理上的主要矛盾。
而游戏活动就是解决这一矛盾的主要活动形式,在游戏活动中,儿童心理的主要矛盾逐步得到解决,从而也就推动儿童心理不断向前发展。这是学前儿童的第一个特点。
学前儿童的第二个特点是:各种心理过程带有明显的具体形象性和不随意性,抽象概括性和随意性只是刚刚开始发展。
学前儿童由于知识经验的贫乏,由于言语还发展得不够,因而主要是以直观表象的形式来认识外界事物。当然,学前儿童也在不断形成一般表象和低级的概念,他们已能对事物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从而进行初步的逻辑思维。
学前儿童的第三个特点是:从这时期起开始形成最初的个性倾向。
到了学前时期,由于儿童在教育影响下,皮质抑制的迅速发展和言语系统的初步发展,因而行为的自觉性就逐渐发展起来,能逐渐使自己的行为服从较远的目的,这就为形成儿童最初的个性倾向提供主要条件。
扩展资料:
5岁以后儿童开始出现相对稳定的兴趣,如爱玩积木、爱玩足球、爱画画等。5岁以后儿童的荣誉感、自卑感、羞愧感、嫉妒心、好强心等都比以前年龄更加明显、更加显露,不同儿童也有所不同,在群体中怎样摆正自己、怎样估计自己、怎样对待自己等等,都已经有了初步的倾向。
5岁儿童的性格特征已有明显差异,已开始表现出顺从的、冲动的、懦弱的、好表现的、攻击的、内向的、外表的以及依赖的等各种不同性格特征。
在能力方面,无论是运动、操作、智力,还是一般能力、特殊能力等等,由于先天的遗传和后天的环境教育等因素的综合作用,儿童发展到5岁时能力差别已经明显。这种能力方面的不同特征,就构成了儿童的个性差别的一个显著标志。
-学前期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