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炯《夜送赵纵》原文、赏析、作者表达什么思想情感?

杨 炯《夜送赵纵》原文、赏析、作者表达什么思想情感?,第1张

夜送赵纵

杨 炯

赵氏连城璧,由来天下传。

送君还旧府,明月满前川。

杨炯(650—692),陕西华阴(今陕西华阴)人。唐高宗显庆四年(659),举神童,待诏弘文馆。高宗上元三年(676)应制举及第,授校书郎。高宗永隆二年(681)充崇文馆学士,迁詹事司直。武则天天授元年(690),任教于洛阳宫中习艺馆。武则天如意元年(692),任盈川县(今浙江衢州市高家镇盈川村)令。与王勃、卢照邻、骆宾王一起被称为“初唐四杰”。他是一位才子型的诗人,此诗若一气呵成,也反映了这一点。《四库全书》收《盈川集》十卷,《全唐诗》录其诗一卷,《全唐诗续拾》补其诗二首。

赵纵,未详。《全唐诗》中好几处提到“赵纵”,都与杨炯生活的时间不合。《夜送赵纵》,说明两人从白天到夜晚,在一起已经待了很长时间,双方怀有依依惜别之情不言而喻。

前两句用“连城璧”比喻赵纵品质高贵,名满天下。“连城璧”即价值连城的宝玉,就是和氏璧。据《史记·廉颇蔺相如传》介绍,赵惠文王得到了和氏璧,秦昭王写信给他表示愿意用十五座城池交换。因为赵纵姓赵,所以随手用了这个典故,赵纵虽没有那么大的名声,但是就“赵氏连城璧”的本义而言,还是很恰当的。

后两句写送别。“还旧府”暗用了完璧归赵的典故,与首句相照应。末句写眼前的美景,虽然是深夜,但是在明月的照耀下,前程一片光明。“川”在这里不是指河流,而是指道路,前人有“川途”的说法。

送别通常都会产生伤感情绪,但是在朝气蓬勃的初、盛唐阶段,一些诗人却作出了与众不同的处理。最有名的例子是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中的名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再就是高适的《别董大》:“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作者们都在努力克服离情别绪,鼓励朋友满怀乐观的情绪走上新的征途。从这首诗中,我们感觉不到两人在送别时有何感伤情绪,相反连夜赶路,显得意气风发的样子。这是那个奋发有为的时代给诗歌作品打上的烙印。

  1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杨炯《从军行》

 2清明日月旦,萧索烟云涣。——杨炯《奉和上元酺宴应诏》

 3悬萝暗疑雾,瀑布响成雷。——杨炯《和刘侍郎入隆唐观》

 4三峡七百里,惟言巫峡长。——杨炯《巫峡》

 5广溪三峡首,旷望兼川陆。——杨炯《广溪峡》

 6骢马铁连钱,长安侠少年。——杨炯《骢马》

 7夜玉妆车轴,秋金铸马鞭。——杨炯《骢马》

 8侠客重周游,金鞭控紫骝。蛇弓白羽箭,鹤辔赤茸秋。——杨炯《紫骝马》

 9窗外一株梅,寒花五出开。影随朝日远,香逐便风来。——杨炯《梅花落》

   扩展阅读:杨炯的诗歌成就

 初唐上官体所代表的宫廷诗风在唐高宗显庆年间(656-661)、龙朔年间(661-663)达到鼎盛。上官体之风气过分关注声律对偶,讲所谓“六对”、“八对”,忽视了诗歌本质。杨炯虽出身寒门,但才华横溢,性气豪纵,怀才不遇而轻视权贵。因此,他与上官仪为首的宫体诗派有着分明的界线,歌咏的是自我遭际与心声,抒发的是自己真情的自我流露,与之歌咏大唐气象大异其趣,形成鲜明对照,他冲破了上官体流风,开拓了新的诗风。

 初唐四杰以革除诗坛浮靡之习为己任,以对上官体批判的姿态,从狭窄的宫廷天地引到广大的市井,从狭小的台阁到山川边塞,开拓了诗歌的内容,赋予了新的生命,提高了诗歌的思想意义,展现了清新刚健的诗风。杨炯也不例外。如《送梓州周司功》呈现出作者在送别友人后夜望西南,担心蜀路艰险,何时才能再相见的场景,感情真挚;如在渴慕功业的心态下写的《从军行》可谓杨炯诗作中的上乘佳作,此诗笔力雄劲,感情豪放率直;杨炯还有一组三峡诗,状景抒情也较真实自然,且托物明怀,借史抒志,含意比较深刻,亦是挣脱宫体诗束缚的佳作。杨炯的送别诗中,没有雍容华贵、闲适自足的情趣宫体式,而是总是渗杂着自己郁郁孤寂的身影及奋发向上的激情,大多写得质朴真切,颇有真情实感,如《夜送赵纵》,全诗语言洗炼、质朴,用典贴切。杨炯是四杰中以五律见长的诗人,他的《从军行》,无论从平仄声律、文字对偶以及起结作法等方而来说,都是成热的五言诗。其现存的14首五言律诗,完全符合近体的粘式律,是一种有意的追求,廓清了齐梁以来绮媚华靡之风,促成了五言律诗的定型。

   扩展阅读:历史评价

 唐代崔融:“王勃文章宏逸,有绝尘之迹,固非常流所及。炯与照邻可以企之,盈川之言信矣。”

 唐代张说:“杨盈川文思如悬河注水,酌之不竭,既优于卢,亦不减王,‘耻居王后’信然,‘愧在卢前’谦也”。

 唐代宋之问:“伏道孔门,游刃诸子。精微博识,黄中通理。属词比事,宗经匠史。玉璞金浑,风摇振起。闻人之善,若在诸子。受人之恩,许之以死。惟子坚刚,气凌秋霜。行不苟合,言不苟忘”。

 唐代裴行俭:“稍似沉静,应至令长。”

 明代诗人张逊业:“炯之赋,词义明畅,若庖丁解牛,自中肯綮,而《浑天》考蕨,更见沉深,推历氏今犹择焉。五言律工致而得明澹之旨,沈、宋肩偕。开元诸人,去其纤丽,盖启之也。诸作差次之。五言古诗,唐人各自成家,备一代制可也;然以汉魏镜之,人人悬绝矣。”

 明代胡应麟:“盈川近体,虽神俊输王,而整肃浑雄。究其体裁,实为正始。然长歌遂尔绝响。”

 明代徐献忠:“杨生神明内颖,卓起少年,词华秀朗,为时令慕,与子安之徒并称杰子,芝含三秀,风耀四灵,岂不蔚然观美哉!其诗三十卷,不尽传,今传二卷。五言律体,长于他作。”

 明代胡震亨:“盈川视王微加澄汰,清骨明姿,居然大雅。”

 明代许学夷:“四子才力既大,风气复还,故虽律体未成,绮靡未革,而中多雄伟之语,唐人之气象风格始见。……然析而论之,王与卢、骆绮靡者尚多,杨篇什虽寡,而绮靡者少,短篇则尽成律矣。”

 明代丁仪:“(炯)所为诗雄奇奔放,文质兼备,虽未逮卢之古雅、骆之蕴藉,以较子安,实为胜之。‘卢前’‘王后’,宜彼不为屈也。”

 清代宋育仁:“古章残佚,不见本原,唯《西陵》一首,苍健立干,有任、范之体。律诗工对,其源盖出阴铿。才气无前,自谓‘耻居王后’,第藻浮于质,时有衰音。”

描写一个读书士子从军边塞、参加战斗的全过程。

《从军行》是唐代诗人杨炯的诗作。此诗借用乐府旧题“从军行”,描写一个读书士子从军边塞、参加战斗的全过程。前两句写边报传来,激起了志士的爱国热情;第三四句描写了军队辞京后的出战;第五六句通过景物描写烘托激烈的战斗场面;

最后两句直接抒发从戎书生保边卫国的壮志豪情。全诗虽仅四十字,但既揭示出人物的心理活动,又渲染了环境气氛,笔力极其雄劲,同时对仗工整,使诗更有节奏和气势。

扩展资料:

原文:

从军行

作者杨炯 朝代唐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译文 :烽火照耀京都长安,不平之气油然而生。辞别皇宫,将军手执兵符而去;围敌攻城,精锐骑兵勇猛异常。大雪纷飞,军旗黯然失色;狂风怒吼,夹杂咚咚战鼓。我宁愿做个低级军官为国冲锋陷阵,也胜过当个白面书生只会雕句寻章。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86385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0
下一篇2023-07-1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