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类型的分类

散文类型的分类,第1张

分为叙事散文、抒情散文、哲理散文。

1、叙事散文

叙事性散文指以记人叙事为主,又洋溢着浓厚抒情气氛的散文。以对人和事物的具体叙述和描绘为其突出特色,同时表现作者的认识和感受。

它侧重于从叙述人物和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中反映事物的本质,具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因素。

它在表现手法上与小说相似,但不象小说那样用典型化的手法塑造人物形象。鲁迅的《藤野先生》和吴伯箫的《记一辆纺车》,是优秀的以写人记事为主的叙事散文。

2、抒情散文

抒情散文是注重表现作者的思想感受,抒发作者的感情的散文。它虽然也有对具体事物的记叙和描绘,但通常没有贯穿全篇的情节。它或直抒胸臆、或触景生情,一般都洋溢着浓烈的诗情画意。

优秀的抒情散文感情真挚、语言生动,作者常常运用象征和比拟的手法,将思想寓于形象之中,因而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它在反映生活的方法上与诗近似,但又不象诗那样讲究节奏和声韵,茅盾的《白杨礼赞》和魏巍的《依依惜别的深情》是我国当代抒情散文中的优秀作品。

3、哲理散文

讲哲理,论道理的散文,即以散文的形式讲哲理,启迪人生的文章。分为:经典哲理散文,爱情哲理散文,生活哲理散文,友谊哲理散文。以一件事开头,论述道理,加以评论总结。

哲理散文十分工整,不但有散文的特点“形散而神不散”之外,还具有行文对仗的特点,十分有韵味,不仅余音绕梁,而且内容丰富,比起哲理诗歌、记叙文、议论文来,语言优美。

扩展资料:

在中国古代,散文是与韵文相对而言的,除了诗歌以外的作品几乎都可以归入它的范畴。“五四”新文学运动期间,长期以来被排斥于正宗之外的小说与戏剧创作得到了充分的重视。

随着西方近代文艺理论的介绍,散文的概念也得到了新的确定,成为与诗歌、小说、话剧并列的一种文学形式。

中国现代散文就是在吸收外来思潮和接受固有传统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形式丰富多样,举凡杂感、短评、随笔、速写、游记、书信、日记、报告、通讯、特写等等,都可以归入它的范畴。

——散文

散文一般分为抒情散文,叙事散文和议论散文。狭义的散文则专指抒情散文。

在现代,广义的散文包括了除去诗歌、小说、戏剧、影视文学之外的一切叙事性、议论性、抒情性的文体,如秦牧在《海阔天空的散文领域》中说,“不属于其他文学体裁,而又具有文学味道的一切篇幅短小的文章,都属于散文的范围”。

广义的散文,在古代指的是一切不押韵的文章。刘勰在《文心雕龙》的《总术》篇写道:“今之常言,有‘文’ 有‘笔’,以为无韵者‘笔’也,有韵者‘文’也。”

所谓“笔”,就是指韵文以外的一切记叙性和议论性的文体,这些文体就是散文。不过,古代没有“散文”这一个名称;“散文”这个名称是“五四”时期才有的。

随着文体的发展,叙事散文中的通讯特写、传记 文学、报告文学等,已经发展成为独立的文体,各成一类;议论散文则有了专门的名称—— 杂文,也从散文中分了出来,剩下的只有抒情散文,这就是狭义的散文。

学习写作散文。习作者可以根据自己的人生阅历、文化素养和爱好,或写抒情散文,或作叙事散文,或写文化散文,或作智慧散文,或写游历散文,或作其它类型的散文。

  写景抒情散文,景是真景,物是真物,只是通过描写使景物变得有情有义 ,让作者所表达的情感自始至终与所写景物相融相和。下面我为大家带来的内容,希望对你有用。

关于写景抒情散文篇一:昏暗的路灯,书写凄冷的冬

灯下,是寂静的夜空,是一颗沉静的心。

折射的余晖,装饰平安夜凄冷的星空,晚风如歌,一曲愁肠,淡写人生匆忙,看流光飞逝,睹烟花人生! 平安夜,圣诞节,国外的节日,只要平安,节日与否无关紧要,但还是以第三人称触笔。

漆黑的夜空,独守的希望,依旧如诗,诗如你的嫣然掠过我思念的心海,惆怅的苦涩,弥漫着曾经的繁华,笔尖的岁月,爬满了曾经一起走过的微笑,今夜星辰,回眸凝望的落日下,留恋的心,错误的徘徊,苍老了等待!

  浅浅的岁月,匆匆的流影。书写不同的归途,殊非素笺,刻画不了岁月的容颜,把苍白的思念成空,把如诗的年华流放,一季等待,搁浅的还是笔尖下流淌的时光,记忆的风铃,蕴藏你撩人心弦的回音。泛黄的书签,依旧是枕边被遗忘的回忆。简单的行李,一个人的旅程,少了问候,少了牵挂,少了默默无期的安慰,少了……复杂的心绪,一个人的航班,多了无奈,多了孤寂和心酸,多了一份坚强,多了……

每个人的心田,每个人的回忆,都有一个悠长而又曲折的故事,主人公是否依旧,那是不可代替的悬念。当记忆成空,当故事结束,风的脚步不会停歇,云的漂泊不会散落,你依旧,他依然。只是祝福悸动成了这个长夜里最奇异的风景。 蘸一笔淡墨,铺上红尘的素笺,写下你的回忆,写下他的思念,写下浅浅的岁月里你那匆匆而过的流影。

虽跨过了牵挂的沟壑,却无法到达寄语的山梁。

关于写景抒情散文篇二:舞精灵来了

那是花的倾诉,春潮的澎湃,夏夜的宁静,秋色的多姿,悄悄地送来锦书。窗外霏霏,一个舞精灵的世界。

它正在向秋作一场最为壮观的告别。轻轻地来了,像鸟儿的羽毛,风吹起了绒球,那是蒲公英飞啊飞,又像蝶儿的翅膀,风吹起了水滴,那是万花筒转啊转。

那花撒满在几株铁树的叶片,如飘絮紧紧镶嵌在针尖,一层层盘起了,像是耙子的转盘,又像莲花荡漾在碧波中。

那花点拨在香樟树的枝干,如弯弓缠绕在枝杈上,一张张钩上了,像是鞭儿的流苏,又像古琴余音飘渺阁楼。

那花打落在屋檐下的灯笼,如水晶旋转在红地毯上,一支支舞曲弹上,像是音符的跳动,像鹊桥仙歌落入人间。

天空里,抖动起了飘飘摇摇,坠落在枝头,堆积在假山,融化在河面,点缀了青瓦,溼润了红墙。一直在下,有雨的绵绵,有云的飘飘,有水的潺潺,不是花,却比花更炫。时光老人的礼物,空气中弥漫着硝烟味,那是爆竹和烟花腾空而起,迎接舞精灵的到来。没有葬花吟的低叹,却更有风骨,水便是气。若是成花,便是风情万种,一曲天上人间。

关于写景抒情散文篇三:桃红又是一年春

清晨起来,习惯地向楼下小区里的花园望去,看到了满目的粉红,粉色的桃花,开得灼灼娇艳,舞动着每一个美丽的妩媚,向我绽开饱满的笑脸,让我陶醉。小区里的几树桃花如此盛放,路北树林里的那些比较密集的桃树,一定比小区花园里的桃花更美更艳。

走在街上,路两旁的桃花也开了。向路北的小树林走去,便站在了桃树下。温婉的桃花,开的静静的,起初,是一点一点,宛若含蓄的东方女孩子两绯的腮红;然后,是一片一片的红。晨曦中有轻雾,朦胧中那片红红的微云轻柔得会软化所谓的坚硬。桃红,没有热烈奔放的玫瑰红,也没有雍容华贵的牡丹红,而她那种清而淡的粉红,如同宣纸上轻染的淡墨,不做作,也不张扬,一点一点的渗透到人心里。阳光下,桃红似乎更加娇羞了。满树的桃花,笑吟吟的迎著春阳。细看桃花,粉色的瓣,**的蕊,分外美丽。站在桃树下,凝神很久,思绪,就在那清清爽爽的花香里,一点一点地变暖。不知桃花,是否还记得我去年的凝眸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四月末的时节,春夏交替的时候。向远望去,北山公园里的桃红李白也在告诉我,真正的春天来了。看到寺庙附近的那些花儿,不正是白居易笔下的“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描写么!春风先抵达寺庙,吹醒一片嫣红,桃花在人们的眼眸中无处躲藏。几分羞涩,几分娇柔。如此娇柔的桃花里孕育的诗画情意,山寺、桃花相映,是怎样的一种静美!看着满目叠青与桃红,我想:1100多年前的白居易也许就是搭乘这一缕春风,飘然降落古寺门口,循着禅院的钟磬声,找到世外桃源的,才写下了如此的佳句吧!

东风三月黄陂水,只见桃花不见人。岁月总是在不经意中悄悄的来,悄悄的又走,一年又一年,走在无尽的等待里。30年前在沈阳出差的时候,花了6个小时排队买票,看评剧宗师韩少云及合作者艳铭杰演出的《人面桃花》。后来此戏拍摄成**,我又多次,现在家里还有这部评剧的碟子。“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在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当年的崔护寻春遇艳的惊喜,重寻不遇的无限怅惘,让我于韩少云、艳铭杰老师的倾情演绎中,更陷入了“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的感慨中。一代宗师走了,而这段优美的唱腔会如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一样永远流传下去。现在再看到出戏的碟子的时候,对“人面”的寻问和思念,便是对一代宗师的追忆了。诸多如此的追忆告诉我:人生所有的回忆,都是已经失去的美好、怅惘和感慨。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满树,花开,艳了云霞。静静听,桃花深处,谁在枝间轻轻的呢喃,将春意诉尽轻轻回首,昨日门扉,依旧花木扶疏,桃枝掩映;细细聆听,旧时花语,依旧带露含情,美丽如初!春风与桃花恋爱的季节,桃花开又落。桃花的绝世芳容,定是桃花仙子多情的眼泪。放眼桃花静静舒展,无言开放,我知道现代化的城市已觅不到“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桃林,也寻不到“桃花流水沓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的佳境,只有“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那人去花留追忆中的断缘感叹了。感叹中,我仿佛又感觉到红润的花瓣上,还留有我曾经的依恋。然而,一阵汽车的笛声,让我转过神来。真实告诉我:迎面的风,插入谁的记忆曾经只是轻轻的风儿在梦中的歌唱,伊人远去天涯的脚步声,已渐行渐远……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桃花开了,满山遍野的红霞飞上枝头,竞相吐艳,绯红点点,树染胭脂。桃红如此的娇美中,凝结著雨雪沧桑。虽然它会凋落的,但必定是开过了,表现过它真正美的时候。每年的春天能欣赏到桃花,是一件让身心愉悦的事。桃花的花期很短,自从盛开的那一刻起,她们就懂得努力的绽放,懂得珍惜。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桃花败了又开,无数的人生轮回,无数的人生流转,连同那无数的桃花韵事,唤起我对生命的珍爱与感怀。感怀之时,轻哼起了评剧“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的唱词。唱腔犹在,人面却无。真应了唐朝诗人刘商的“东风三月黄陂水,只见桃花不见人”的诗句了。

桃花流水沓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南方的春天,桃花的身影处处可寻。无论在深壑浅谷,无论在溪畔沟岸,你都可以找到她的倩影,你都可以捕捉到她的芳香。而北方,桃花并不是时常出现,而只是在这春夏交替的几天的时间里。过了五一,她便悄然而去。所以,我非常珍惜桃花盛开的这几天,一定不会放过赏桃红的机会。今天虽然看到桃花开了,我又不免为她多了一份担心。北方的春寒很长,今天早晨起来的时候,看一眼楼下车库的黑色房盖上还落着白霜。这样冰冷的霜是否会为桃花带来一些伤寒呢我真担心明天的清冷会把桃花冻著了。我知道怜花的担心是多余的,因为天气预报说明天的气温要高于今天。

寻得桃源好避秦,桃红又是一年春。桃花姗姗来迟的曼妙倩影,为四月的北方撑起了一片诗意的天空。我用诗意的静心,怀想着人面桃花相映红的情韵,心还和从前一样的温软!静静伫立在桃花盛开的小树林,一如垂老者旁观世变。遗忘了喧嚣,也遗忘了自己……

散文可分为记叙性散文、抒情性散文和议论性散文三种。

⒈记叙散文

以记叙人物、事件、景物为主的散文,称为记叙散文。

就叙事而言,散文所述的事件不要求情节完整,更不追求曲折变化,而小说对叙事的要求要较散文高得多;另外,散文在叙事的时候需要饱蘸情感,小说的情感则主要由人物体现出来,不须作者明确抒发。就写人而言,小说要求努力塑造典型人物形象,典型人物是作者虚构出来的。而散文中的人物则是在真人真事的基础上,进行某些剪裁加工,注重对人物进行写意式的描绘。

散文可区分为记事散文和写人散文。

偏重于记事的散文以事件发展为线索,偏重对事件的叙述。它可以是一个有头有尾的故事,如许地山的《落花生》,也可以是几个片断的剪辑,如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在叙事中倾注作者真挚的感情,这是与小说叙事最显著的区别。

偏重于记人的散文,全篇以人物为中心。它往往抓住人物的性格特征作粗线条勾勒,偏重表现人物的基本气质、性格和精神面貌,如鲁迅《藤野先生》。人物形象是否真实是它与小说的区别。

⒉抒情性散文

主要用以抒发作者主观情感的散文叫抒情散文。富有情感是所有散文的共同特征,但与其他散文相比,抒情散文情感更强想象更丰富,语言更具有诗意。

抒情散文主要用象征、比兴、拟人等方法,通过对外在形象的描绘来传达作者的情思,因此借景抒情和托物言志是这类散文最常用的手法。

⒊议论性散文

以发表议论为主的散文称为议论散文。它又不同于一般的议论文,用事实和逻辑来说理,而主要用文学形象来说话,是一种文艺性的议论文。

它既有生动的形象,又有严密的逻辑;既要以情动人,又要以理服人;融形、情、理于一炉,合政论与文艺于一体。鲁迅先生的杂文、陶铸的《松树的风格》等都是典型的议论散文。

扩展资料:

散文特点

形散神聚:”形散“既指题材广泛、写法多样,又指结构自由、不拘一格;“神聚”既指中心集中,又指有贯穿全文的线索。散文写人写事都只是表面现象,从根本上说写的是情感体验。情感体验就是“不散的神”,而人与事则是“散”的可有可无、可多可少的“形”。

“形散”主要是说散文取材十分广泛自由,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表现手法不拘一格:可以叙述事件的发展,可以描写人物形象,可以托物抒情,可以发表议论,而且作者可以根据内容需要自由调整、随意变化。“神不散”主要是从散文的立意方面说的,即散文所要表达的主题必须明确而集中,无论散文的内容多么广泛,表现手法多么灵活,无不为更好的表达主题服务。

意境深邃:注重表现作者的生活感受,抒情性强,情感真挚。

作者借助想象与联想,由此及彼,由浅入深,由实而虚的依次写来,可以融情于景、寄情于事、寓情于物、托物言志,表达作者的真情实感,实现物我的统一,展现出更深远的思想,使读者领会更深的道理。

语言优美:所谓优美,就是指散文的语言清新明丽(也美丽),生动活泼,富于音乐感,行文如涓涓流水,叮咚有声,如娓娓而谈,情真意切。所谓凝练,是说散文的语言简洁质朴,自然流畅,寥寥数语就可以描绘出生动的形象,勾勒出动人的场景,显示出深远的意境。散文力求写景如在眼前,写情沁人心脾。

散文素有“美文”之称,它除了有精神的见解、优美的意境外,还有清新隽永、质朴无华的文采。经常读一些好的散文,不仅可以丰富知识、开阔眼界,培养高尚的思想情操,还可以从中学习选材立意、谋篇布局和遣词造句的技巧,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参考资料:

-散文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86497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0
下一篇2023-07-1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