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娱乐休闲 >> **
解析:
我觉得《看**》上有一篇写得很客观贴切。如下:
凡是一道菜,都讲究色香味意形,缺一便不完美。冯导这回请大家吃一席高水平大制作的《夜宴》,我们便借此概念,来看看这宴席的功夫,究竟如何。
色。诗境完美。叶锦添的美术设计,美仑美奂,搭配莎翁悲剧主题,布景施以浓墨重彩,效果阴郁黯淡。宫廷里的蜡烛火光恍惚,外景大都天空阴沉。服装精致而有深意,比如章子怡的衣服总是拖得极长,就像她的欲望;人物化妆让人一眼明晰性格,如葛优尖细的胡子,周迅素净的脸。夜宴的美术,近乎完美。
香。水满则溢。香味,可渲染菜之意境,仿佛**中的音乐和音效。谭盾的音乐悦耳动心,开场先有《越人歌》,美不胜收;随后精彩打斗场面的音乐,铿锵激昂。此后,每一段乐音也皆以无限热情表达确切的主题。但本已情绪饱满的影片,却盛不下这些喧宾夺主的音符。就像影片中马蹄踏水,四处飞溅,没有节制。音效亦是如此,不论是棍打忠臣,或是马球球杆触球,抑或是刀枪剑戟碰撞,全部振聋发聩但无分轻重;震撼人心却不知所谓。
味。中规中矩。若将酸甜苦辣比作情感,那么就要从角色身上迸发出来。片中角色都有一个性格定势,演员也认真且较成功地朝这个定势表演。另一方面,角色性格却从来没有因为激烈到足以触动人心的剧情变化过,若非奸诈到底、就是单纯到死。这样剧烈的戏剧冲突中演员一成不变,戏打心眼里就平坦了。此外,袁和平的武术指导水平自然高超,只是硬枪硬棒中慢镜头一起,就与影片中的舞蹈颇为神似。好看有余,但似轻飘。
形。只起不伏。影片剧本作者一位主攻电视剧,另一位主攻文艺片,这回到了主流商业片中,似乎有些水土不服。剧情结构没有 ,或者,永远是 。这样,到了最后真正应该极尽渲染之能事的“夜宴”戏,却没了地盘发挥,影片主题到此冲淡。那一句句精辟而有深意的台词,也只能是隔靴搔痒了。台词一样有舞台剧意味,辞藻华丽,只是冯导的市民口吻频现,将宫闱之庄重感打破,没了统一。却不如全部像话剧表演般抑扬顿挫,夸张丰满,能让人有心旷神怡的感觉。
意。瑕瑜不让。意境是个意会大于言传的玄乎概念。但意境之高低,总还是靠前面的各种真材实料酝酿出来。冯导在《夜宴》制作中接受采访时曾说,拍这样的大制作,就是一份“算计”。编剧、美术、武指,都可以请来最好的,合起来便会有好的效果,所以大片拍起来,相对容易。现在看来,算计变成了“计算”,像组合家具,形式大于意境。好的部分各自很好,差的地方也咄咄逼人,几相加合,却没有生出满幅生动的气韵来。
所以,冯老师这次意欲打造一桌绝世美味,味道尽管还不错,但总不如他之前独自烹调的家常土菜可口爽心。只希望冯导以后别下手太重。谋杀了自己的菜,观众就没有口福了。
**为什么叫《夜宴》?
答:最开始我也问过小刚这个问题,因为最早邱刚健写的剧本叫《宝剑太子》,小刚写的时候变成了《夜宴》。我问为什么呢?他说,说不清楚,你自己能够体会到的。
后来我写剧本的时候,设计了《夜宴》的大体框架,把故事结局、人物高潮、情感高潮都放一场夜宴中,我体会这是叫《夜宴》的第一个原因。第二个原因是,人的欲望本身就是一场盛宴,人的各种欲望都在这里表现出来。另外,《夜宴》也与韩熙载的《夜宴图》有关,我们希望其中能带有中国文化的东西。
我看完了后,觉得 夜宴 有点西方化,脱离了东方的色彩。
下面是别人的评价,里面可圈可点,我个人也决的不错,推荐你看一下:
看完夜宴,有种欲哭无泪的感觉,因为真的对这部**的到来期待了很久很久,尤其是在看过了《十面埋伏》和《无极》之后,总是满心幻想着冯小刚能一扫前两位大导演带给大家的失望心情,为中国武侠**带来些新鲜血液和灵魂。可事实是又一部大而空的武侠**诞生了,整部**像是歌舞片,从开始的丛林战争到皇后与太子的短剑功夫的比试,每个武打动作都像舞蹈,截取的动作放到预告片里的时候还觉得美丽优雅,但是在**中看到时,觉得有点太做作了,既然拍武侠就好好拍,过于追求美感反而会走极端了-----过于细腻从而缺少一种大气和侠气,影片的故事和内涵也就只能停留在宫廷的权力争斗、尔虞我诈的浅层表现上,很难使观众有更深层面的思考,皇宫即使再大、宫廷里即使再宽阔也无济于事,只能会让人觉得空洞、矫揉造作。再说说台词,在以往的冯式**中台词都是影片的亮点,每一部影片出来都会有很多台词成为经典并且在大众中广为流传,什么“哎人心散了,队伍不好带了”、“二十一世纪什么最贵?人才”、“你们都严肃点,打劫呢”等等。而就是这样带给大家无限惊喜地编剧型导演居然在台词上也有摔跟头的时候,我觉得很不可思议。今天晚上影院里的笑声此起彼伏,不是源自导演幽默,而是大家对毫无考究的台词的嘲笑。“这药是最毒的吗?不是。还有什么笔者还毒?人心”(大概是这样,没太记清楚原话)这话太子和皇后都问过,当太子问第一句时我就知道是在为抛出人心二字作铺垫了,而这话还出现了两遍,很难忍受。导演节奏完全没把握好,给观众的信息太多了,结果就是使观众觉得**很白痴。还有最后皇后抱着那块红布感慨万千,完全是画蛇添足,有些东西如果留给观众去思考会比把观众当白痴借演员的嘴来一字一句给观众效果来得好。皇后的死本可以给大家带来很多悬念,这或许是导演之前预期的,可是在大通的自白过后,我完全不想知道也懒得知道是谁杀了皇后,总之有一个充满了欲望的人走进了这个无底洞。爱谁谁吧。
我想,之所以我会对《夜宴》有很强烈期待是因为对冯小刚的信心,是因为冯式风格给我带来的一以贯之的酣畅淋漓,冯式**虽然未曾走出国门,但是在中国的影响力是首屈一指的。冯导跨国出征的第一步就是脱下中山装穿上西装,冯式**中的魅力都被他抛下了,带给世界人民的是毫无特色和生气的东西,大制作、武侠片、强大明星阵容,已经有两位大导演都作了失败的展示了,不明白冯导为什么还要不计后果的以身扑火。我认为,导演风格和**特色这是冯式**最吸引人的地方,也是导演应该去坚持得东西,但是这样反其道而行之,抛开了自己最擅长的东西而一味的迎合所谓的“国际化潮流”,是能是混个《英雄》的跟班做做,仅此而已。这是很可惜的,不知道他下一步的路迈向何方?
当然,这部作品也有很多的可取之处,从对镜头的运用、对画面和人物的造型的设计、影片的音乐及动作的设计都可以看出导演的良苦用心……
罗哩罗嗦的说了这么多。可能有些要求提得很高,有些批评很刻薄,但这是源于对中国的**事业的热爱和对冯小刚导演的喜爱,冯式**的存在给中国的**市场打入了一支强心剂,所以会对他提更高的要求。总之,牢骚归牢骚,布满归不满,希望冯导以后能够更加谨慎和努力的来对待自己的作品,为我们大家带来更多更好的作品。
《夜宴》终于开席,它的烹调师冯小刚正悄悄躲在帷幕之后等待食客们夸赞和褒奖。这种心情很像陈凯歌(陈凯歌新闻,陈凯歌说吧)刚把《无极》捧出来的那几天,尽管《夜宴》显然比《无极》的滋味好得多。
《夜宴》整体气氛不错,在幽暗中隐匿的欲望一触即发,五代十国的混乱朝纲浮华奢靡且虚张声势,像《英雄》一样形式感十足,因此更像是《英雄》的姊妹篇。问题是我们明显可以找出几大逻辑硬伤――如果这些地方让人想不通,整部《夜宴》还会风味独特吗?恐怕冯导的苦心孤诣只能让人消化不良。
首先,被厉帝追杀的无鸾逃过大劫之后,怎么能若无其事跑回都城并且轻轻松松溜到厉帝的大殿?难道厉帝的手下看不见他?他又何必跑来送死?
其次是太子无鸾被羽林卫押解到契丹去,羽林卫奉命在途中干掉他,正待下手,幽州节度使殷隼突然从地底下神奇地冒出来把羽林卫杀光了。真要命,难道殷隼提前跟羽林卫们商量好了要在什么地方把后者干掉?时间地点多么精确无误!
第三,明明婉后要在青女脸上刺字并发配海南,可怎么青女非但一直没去海南,脸上也光洁如初?
第四,夜宴到来,明明没安排青女表演,她自己却领了一帮人蹿上台来跳舞怀念太子,厉帝居然不生气。青女居然临死之前才知道这帮人当中就有重新溜回来的无鸾!
第五个硬伤也说不过去:不知情的青女要喝被下了毒的御酒,口口声声说多么爱她的父兄二人居然就在旁边干瞪眼,眼睁睁看着她把毒酒喝下去。
第六个硬伤很要命,那么残暴的厉帝――之前作了多少交代,杀兄娶嫂、杖毙大臣、诛杀太子的厉帝,居然在夜宴的高潮心甘情愿就把婉后倒给他的毒酒喝下去死掉了。多么不可思议!是他太爱婉后?但显然缺少铺垫。当时诛杀婉后、太子易如反掌,他可以继续做皇帝。就这么死了?!
第七,结尾处婉后捧着一匹红绸絮絮叨叨,这段表白是**的“中心思想”,听上去就像《十面埋伏》的台词一样虚假空洞――太低估观众的智商。
从一部**里挑刺并非难事,问题是一部真正的优秀之作不可能漏洞频出。这让我们惊讶于擅长讲故事的冯小刚怎么就忽略并容忍了这些明显的硬伤?这使整部影片缺少说服力,更缺少深沉厚重的打动人心的逻辑力量。一切都过于舞台化――我们只是在看一部刻意演出来的东西,它首先是假的。
剥离故事的“人性”总是难逃空洞和肤浅的命运。我们的大导演们还要在古代帝国的虚假人性中走多远?《夜宴》,一部冯小刚的倾心之作,但我们宁可带着欢快的心情与足够的敬意重温他观照现实的《天下无贼》《手机》《没完没了》……
《夜宴》的服饰,不属于任何朝代
关键词:《韩熙载夜宴图》
据说冯小刚《夜宴》的灵感来自于南唐画家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因此片中的历史背景应该是五代十国。《夜宴》服饰到底是否和五代十国历史背景相符?这是**《夜宴》惹来的巨大争议!在网上“谷歌”出《韩熙载夜宴图》,发现画中除了女子的打扮和《夜宴》中的宫女有几分相似,就几乎找不到其他相似的元素。
冯小刚和叶锦添都承认,当初在设计《夜宴》服饰时,的确是以《韩熙载夜宴图》为参照系,但为何最终影片中的服饰却与《韩熙载夜宴图》大相径庭呢?于是有人就指责叶锦添的设计,脱离了时代背景,感觉很“假”,在这一点上,对五代十国服饰研究很深入的梁明玉却坚决的站在叶锦添一边。她认为《夜宴》的服饰保持了五代时期服饰的基本特征,从《夜宴》的服装设计,可以看出叶锦添仔细研究过相关的史实资料,而叶锦添的大师之处就在于,他将五代时期服饰按照自己的理解个人风格化,而这种个人风格化,正是很多中国影片所匮乏的。“都写实了,如何审美?”要让艺术和历史完全相符,这样的观点本身就很可笑。《夜宴》的服饰,不属于任何朝代。至于饱受争议的青女小花衣是否有日本的影子,梁明玉同样赞同冯小刚的观点。五代十国,日韩都在模仿中国,说青女小花衣抄袭日本,还不如说冯小刚在还原历史。
盛和煜谈小说《夜宴》:
“今夕何夕兮?搴舟中流。今日何日兮?得与王子同舟!蒙羞被好兮,不嫌诟耻。心几烦而不绝兮,得知王子。 山有木兮木有枝,心说君兮君不知!”
远古的《越人歌》是《夜宴》小说的主题曲,也是它与**最大的不同。
《夜宴》的剧本中,有这样一场戏--
包袱皮摊开在地上,里边是几页曲谱、一支短剑。
皇后拿起剑。
无鸾:“越女剑。”
皇后:“练吗?”
无鸾:“不。”
皇后拿起曲谱。
无鸾:“‘越人歌’。”
皇后:“唱吗?”
无鸾扬声--“今夕何夕兮……”
他看到皇后的脸色,停下来:
“一个王子泛舟,打桨的女孩子爱慕他,唱了这支歌。”
皇后:“噢,情歌。”
无鸾:“不,寂寞的歌。”
皇后:“你可以唱给青女听。”
无鸾:“她不会懂,一个人不会懂另一个人。懂了,就不寂寞了。”
我以为,这应该是小说的灵魂,“一个人不会懂另一个人。懂了,就不寂寞了。”
同样的起源,却完全独立于**。小说和**有着不同的发展,可以说是对这个故事的另一种解读。
为什么**不这样做呢?为什么**要表达的却是“欲望能创造一切,欲望也能毁灭一切呢?这正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所决定的。所以,我希望,小说能实现人对自身的追问,从人的内心情感一直到生存状态。那么,相对与**的浓烈,小说的叙事风格应有一种阴柔之美,有一点子三岛由纪夫的味道,但不压抑,不变态,让读者掩卷之后,沉浸在深远的感动之
熟悉冯小刚过去创作历程的人应该知道,对于冯而言,实际上并不存在转型的问题,因为冯在其电视剧时代,就已经有过正得不能再正的作品:“一地鸡毛”和“月亮背面”了——在我们传统的认识当中,电视剧在所谓视听表达手段的艺术成就上,就往往不能与**相提并论,因为两者特性所限,甚至在承载的内涵与思想成就上也无法对比,但对于冯,这个传统要反过来,冯小刚的这两部电视剧代表了他的影视创作手段与思想品位的高层次,反倒是**,成为他商业成功的工具。
从这个角度上说,冯小刚拍“夜宴”也好,过去的“一声叹息”和“手机”也罢,都算不上是什么转型,这些只能算是冯小刚在拍商业**的过程,玩的不同类型但千面一点的“精致的游戏”。
我对冯小刚的贺岁**作品系列的认识就是“小品”,只是用了**的形式进行了一番包装,在本质上与王晶的搞笑和软色情;美国的“惊声尖笑”系列没有任何区别,只是姿态上更矜持,更“端起来装”,这类**根本没有置评的需要。
至于“一声叹息”和“手机”,只是冯投机取巧避重就轻的一种随兴感叹,根本谈不上深入与阐述,在这两部“电视**”中,冯将他生活中所触及的可能与事件进行了录制与直播,在本质的挖掘上,浅尝辄止,比如就中年婚姻的危机阐述而言,冯在“一声叹息”中表现出来的困惑,甚至比不上韩国女编剧金秀贤在十多年前编写的、温情主义充斥的《澡堂老板家的男人们》中,对二叔二婶的夫妻关系由冷到热再热到冷的解构主义式表现来得随性和妥贴。至于“手机”,则完全成为导演的自我想象与满足,感觉不到多少“人的力量”,只是一种调笑与自嘲。在本质上,这两部作品依然是冯“小品式聪明”的延续。
扯皮之后,落座归席来讲讲这部冯票房最近的心血之作与诚挚之作。
肥皂版的哈姆雷特与最中国的核心
冯票房对自己新作的定位是“悲剧”,然后他毫不避讳自己的剧情是依托于西方戏剧——或者是世界戏剧史上最沉重的悲剧之一《哈姆雷特》而来。
因此而批叛冯票房一味西风东渐,毫不中国,显然是没有看明白“夜宴”这部**的激情之评。这部**,其实恰恰中国得很。
《哈姆雷特》的沉重并不因为它是一个悲剧,而是因为它提出了一个所有人都必需面对的命题:“To be, or not to be”看上去,这是一个关于抉择的命题,其实这仿佛是所有人都必需面对的一个宿命式的命脉题,其中包括了悲剧归宿的必然性,仿佛是一个循环,无论你是to be还是not to be,最终都避免不了悲剧的结局。哈姆雷特作为这出伟大悲剧的灵魂,他始终在杀父占母之仇前辗转反侧,在对“人性的善与恶”的怀疑与重建中摸索,在犹豫不决中报了仇,又被动地在复仇中被杀死。全剧的人物关系设置给这层沉重加上了重重的枷锁,叔叔杀死了父亲,夺走了属于父亲的一切的同时,又占有了母亲,而亲生的母亲居然在肉欲的趋使下接受了这一切,王子在巨大的屈辱与仇恨中徘徊,在叔叔、父王、婶婶、母亲的在报复的过程中又伤害了其爱人与朋友。
改编中改变人物的关系,是很容易出彩的,徐克是这方面的大师,但人物关系的改编往往容易带来颠覆性的结果,“夜宴”也走了这条路子,但明显,冯票房显然并不需要一个颠覆性的结果。
冯票房只改动了两个人物:章子怡与吴彦祖的关系,他们由原剧中的亲生母子,变成了毫无血缘关系的母子,甚至作为太子的吴还比母后章大四岁,这一改不仅仅完全摆脱了原剧中国人很难理解并接受的“恋母情结”内涵,更将原作沉重的罪恶与人物关系的彻底斩断,使得整个剧情简化为了叔叔弑父、夺情。在吴与章的第一次见面的戏,在台词、机位与调度中显而易见王子主导地位的完全丧失,而王后绝对主动的态势。王子复仇记显见得成了王后复仇记。在这里,“夜宴”完全背离了西方式人文精神,换之以最纯粹的中国式的立场与思想:女人是祸水。
——王子被父亲的放逐,是因为他与少妻的私情;
——王子的父亲被杀,是因为他老牛吃嫩草地搞了个他消化不了的年轻王后;
——王子的复仇,是因为弑父之外,更因为爱人被夺。
“夜”片在冯票房的授意下,完全将一群男人围绕着一个女人所产生的欲望作为了影片的主旨,然后是葛优因为得不到心爱女人的心而宁愿让心爱的女人毒死,周迅为了摆脱王后的控制自愿求死,以及黄晓明意犹末尽地搞完恋妹情结后为妹复仇不成后而死,整个故事完全肥皂化为中国式的多角恋爱,不仅仅与莎翁原剧大异其趣,甚至更进一步表现出冯票房割不断的肥皂剧情结与审美。
应该承认,冯票房显然企图在这当中挖掘出悲剧的内涵与力量,如果影片能够在这一点上继续深入,或许这部**还可以找到一点点深刻的涵义,于是,他一边让吴彦祖在叔父自尽后痛苦地表示皇位的痛苦与罪恶,一边让章子怡也染上了权利的欲求,并在最后莫明其妙没根没据地被一只冷箭射死。
双主题并行,造成了这部**斑驳的品位,同时也造成了**人物行为逻辑的混乱:没有一个有价值的人,人人都看似为欲望而生,但人人又做着为情义而死的事。看到最后,我们不知道章子怡的死为了说明什么,也不知道这一大票人马都死了意味着什么——是中国古代皇官的水很深?还是权利的欲望害死人?抑或是红颜祸水就应该死?可惜,冯票房显然并不满足于情欲带来的力量,或许他也驾驭不了情欲的力量。
他大概并不知道,人死得多,不代表悲剧的深刻,甚至死人也不一定就是悲剧的。
可以想见的是,冯票房在拿起“夜宴”的剧本之前,是何等的雄心壮志,目视高远,平心而论,自“英雄”以来,“夜宴”的剧本应该是最完整也最具备了可能深刻但又好看的架子的,但是因为导演的过于贪婪以及个人趣味的导向,使得这部西风东渐的作品,一步步地把《哈姆雷特》移步换形而成为“雷雨”。
如果冯票房真心想探讨欲望的伤害,不如让章子怡永远生活下去的好:她因为不满足前夫在床弟间的给予,而对小叔子弑夫之举默认,但是她最终还是不能认可这个猥琐的替代品,同时为了保护自己的情人儿子,下毒药死了他,然后逼迫情人儿子继了位,可惜这个情人儿子实在过于理想主义与多愁善感,于是她又杀了他,最后仿效了武则天称帝,在后宫欲乱的狂欢中,悠然思念着当年与情人儿子冲灵剑法般的剑器双人舞。
看完一部**《夜宴》,心情一寸一寸沁凉,凉透心底。最凉薄的不过人心,最善变的不过人脸。也许这世间如此清冷,所以才需要找个肩膀互相借慰取暖。
喜欢一个人是一件多么值得庆幸的事。至少心中还有爱,还藏有美好。只是,越来越少的人,会轻易冒险。投资风险太大了,这端是欲望,那边是利欲。权衡得失之后,发现还不如取悦自己,来得爽快。
婉后的人物比较复杂,完全就诠释了,最高的艺术不是带着面具,而是将脸变成面具。在生活中,我们往往都戴着面具,不肯脱卸那沉重的枷锁。一方面害怕伤害,另一方面,又渴盼理解。
一个人太过自爱,或者严重受伤(缺乏安全感等等),是不太容易轻易容纳另一个人的。当她和厉帝拥抱在一起的时候,心中应该也没有什么波澜。有些人即使拥抱在一起,也感觉不到任何温度。当心被捂热了,蒙蔽的双眼才看见一颗赤心。然后开始责怪,为什么,心总是比眼睛晚到一步。这一步却再也无法跨越。
什么东西都可以有缝隙,唯独心不能生裂缝,不容易痊愈。也无法填补。也许就这么一步,就这么阴差阳错的失之交臂。佳期如梦,遥遥无期。
痛彻心扉只有一次,很多人的眼泪都只会崩塌一次。有些人也许就紧紧守候着堡垒,即使束之高阁,也不愿意倾心吐露。而往往就有这样的人,她就像没有受过伤一样的去爱。我最佩服的是青女,不计较得失,不权衡利益,将自己身心所有爱一丝不剩彻底奉献出来,不管不顾的爱你。明知飞蛾扑火,自取灭亡,也心甘情愿,乐此不疲。这样的人,有些人会说自私。这样的爱,却难以让人抗拒。
仔细想来,我身边也有这么一个人。一天可以跟对方,打上千个电话。不管对方怎么不理不睬,她都全然不顾去奉献。彻底交付所有感情。每次我们都责备她付出太多,一个女孩子应该学会自爱。可是,她说,如果没有爱,她不知道怎么活下去。当后来他们和平分手的时候,她还照样活得好好地。
在现实生活中,所有的东西都会输给时间。败给现实。一次伤心欲绝的哭泣,抵过所有的欢笑。感情虽是一件奢侈品,也容易磨损,一旦消耗干净,连同情分都得不到。而当你再死皮赖脸的乞求在爱的门外,那扇门始终关闭,不再对你敞开。
不要说失去时有多么痛彻心扉,拥有时就应当要好好珍惜。可是,人活在世上。除了爱恨纠葛,更多的是欲望和利益的痴缠。
在枯寂的心,败落之前,能抓紧的除了利益,就剩下心中一团欲望之火在燃烧。虽然欲望和利益是真实的,但足以摧毁一个人。当无鸾和厉帝都死后,婉后的内心应该只剩下欲望之火燃烧了。高处不胜寒,这份落寞只有如血的红妆能够抚慰一颗孤寂的心了。
人生这场戏啊,最高明的看客应该是,不投入丝毫情感,冷眼旁观看着一幕幕柔骨侠情,怨恨离别,勾心斗角。随时可以抽身退出,只是你永远都不曾拥有,也不曾快乐。没有爱的人生是悲哀的。可是,对立的事物中总有矛盾的联系。冷情的人往往柔情。多情的人往往薄情。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