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说说在古代诗歌中,下列意象常用来表达什么情感?你能各举一个例句吗?1.杜鹃 2.湘竹 3.猿啸

请说说在古代诗歌中,下列意象常用来表达什么情感?你能各举一个例句吗?1.杜鹃 2.湘竹 3.猿啸,第1张

宣城又见杜鹃花。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这是杜鹃的,有些悲伤的意味吧,李白的蜀道难也有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貌似你说的那些词全是表哀伤的,不过当然也有一些特例湘竹——湘纹簟——泪花——舜娥心——湘水这些意象的演变,使“湘竹”有泪与“无穷似湘水”的情有机结合起来,从而歌颂了二妃与舜帝的凄美爱情这是复制的

劈竹两分开,情知无合理。

织作湘纹簟,依然泪花紫。

泪花虽复合,疑岫几千里。

欲识舜娥心,无穷似湘水。

整首诗就是这样的

猿啸的话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很出名吧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曹操《观沧海》

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唐 王勃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战国楚·屈原《九歌·湘夫人》

秋的也有悲秋,也有赞美秋的丰收什么的,但丰收的我没有写出来

雁朔风飘胡雁,惨澹带沙砾。杜甫写的

一般是寄托思乡的,大雁南飞嘛,总会思乡的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李清照(一剪梅)好吧,很多诗句都是复制的

李商隐

曾逐东风拂舞筵,

乐游春苑断肠天。

如何肯到清秋日,

已带斜阳又带蝉!

这个是表现柳的生机,当然柳还是比较有思念,惜别,惆怅的意境的,下面有一些诗句,具体怎么样你可以试着自己评判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韩 《寒食》)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志南《绝句》)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绝句》)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凉州词》)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刘禹锡《竹枝词》)

   红酥手,黄滕酒,满城春色宫墙柳。(陆游《钗头凤》)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二首》)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李白《春夜洛》)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就首开了咏柳寄情借柳伤别的先河。人们送别偏要折柳写柳柳主要是指离别时的凄婉悲伤吧还有诗句 参差烟树灞陵桥,风物尽前朝。衰杨古柳,几经攀折,憔悴楚宫腰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轻轻柳色新既写生机明媚的柳,又是惆怅的情的诗句野店桃花红粉姿,陌头杨柳绿烟丝。不因送客东城去,过却春光总不知

子规:杜鹃鸟的别名。传说为蜀帝杜宇的魂魄所化。常夜鸣,声音凄切,故借以抒悲苦哀怨之情,思念故国、故乡和亲人之情也有比喻忠贞,誓死不屈的民族气节。《埤雅·释鸟》:“杜鹃,一名子规。” 唐·杜甫《子规》诗:“两边山木合,终日子规啼。” 宋·陈亮《水龙吟》词:“正销魂又是,疏烟淡月,子规声断。”《水浒传》第三七回:“枝上子规啼夜月,园中粉蝶宿花丛。” 鲁迅《无题》诗:“无端旧梦驱残醉,独对灯阴忆子规。”[1]唐:李白《蜀道难》诗:“又闻子规啼夜月。”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意味颇丰。同时,杜鹃还可指一种花,又叫杜鹃花,俗称映山红。因此花开时正值杜鹃啼鸣的季节,且杜鹃花的颜色红艳欲滴,故人们很自然把杜鹃“花”和杜鹃“鸟”联系起来。古有传说:杜鹃“鸟”叫声象“不如归,不如归”,鸣时滴血,血滴花红,这花就成“杜鹃花”。“蜀魂先归长滴血,只应偏滴此丛多”,唐诗人韩偓咏杜鹃花的绝句就是咏叹了这一悱恻哀感的传说故事。唐代诗人成彦雄写的“杜鹃花与鸟,怨艳两何赊,疑是口中血,滴成枝上花。”同样叙写了“杜鹃鸟”和“杜鹃花”的密切关系。因为这种密切关系,诗人们在诗文里很自然会由此联想到比,或者由比联想到此。如李白的《宣城还见杜鹃花》:“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还见杜鹃花。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月三春忆三巴。”这首诗写作者曾在宣城见杜鹃花,触景生情,联想到在蜀常见的杜鹃鸟,引起了他对蜀中故地的回忆和眷恋。又如杨万里的《晓行杜鹃》:“泣露啼红做么生,开时偏值杜鹃声。杜鹃口血能多少,不是征人泪滴成。”诗人由杜鹃花想到杜鹃鸟,再联想到远行人的痛苦,忧国忧民的情怀,令人感动。“花”“鸟”同名,且在文化的传承过程中,能激起读者类似的文学想象,“杜鹃”这个文学意象确实意味非凡。

杜鹃,又名子规、杜宇。传说蜀中望帝死后化为杜鹃,到了春天,总要悲啼起来,使人听之 心酸。生活中杜鹃也惯作悲啼,甚至啼出血来,诗人词客称之为“天地间的愁种子”。因此杜 鹃作为悲苦愁怨的代表,成为中国诗歌传统意象之一。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李商隐借杜鹃的啼声唱出自己的悲歌。“又闻子规 啼夜月,愁空山”,李白借杜鹃的啼声渲染蜀道之奇险怪异。李山甫的“断肠思故国,啼血溅 芳枝”抒发故国之思。杨万里的“无人打杀杜鹃子,雨外飞来头上声”表现自己进退两难的处境……尽管历代诗人词家由杜鹃引起的吟咏颇多, 但不同的作家从各自的境遇、 各样的角度 写出的感受又略有不同。

一、抒写家国之痛

“月解重圆星解聚,如何不见人归?今春还听杜鹃啼。”《临江仙》中,朱敦儒面对宋室南 渡后,小朝廷一味偏安,不思恢复失地的现状非常痛心,一句“今春还听杜鹃啼”饱含词人无 限悲酸。那凄凉悲苦的杜鹃啼声,以其在中国古典诗词的传统意象中所特有的含义,宣告了 主人公遭受的又一次打击,杜鹃鸟成为痛心国土沦丧、南北亲人不能团聚的代言人。 文天祥《金陵驿》尾联写道:“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自己无法生还故乡, 死后一定要化成啼血的杜鹃,飞回江南。诗人的家国之痛抒发的柔婉含蓄,沉挚悲壮。 真山民《杜鹃花得红字》颔联吟道:“归心千古终难白,啼血万山都是红。”杜鹃思归啼血, 碧血染红满山的杜鹃花,不正象征了诗人的家国之恨,也是碧血染成,永无休止吗? 杜甫在安史之乱中借杜鹃寄托故国之思:“我见常面拜,重是杜鹃魂。”汪元量借杜鹃宣泄 亡国之痛:“南人堕泪北人笑,臣甫低头拜杜鹃。”林景熙听到杜鹃的啼声,“蜀魂飞绕百鸟 臣,夜半一声山竹裂”,以杜鹃之极怨写尽凄怆的故国之思…… 这些诗词作家不约而同地给杜鹃附着上个人的主观色彩, 表现自己的故国之思、 家国之痛, 使本已凄清感人的情思愈发沉郁悲凉,幽怨邈远。

二、寄托羁旅之愁

晏几道 在《鹧鸪天》中借杜鹃极写羁旅生活的无奈: 十里楼台倚翠微,百花深处杜鹃啼。殷勤自与行人语,不似流莺取次飞。惊梦觉,弄晴时, 声声只道不如归。天涯岂是无归意,争奈归期未可期。 在春天百花盛开的深处,离家作客的词人,听见了杜鹃“不如归去,不如归去”的啼叫,触 动了思家之念、作客之愁,道出了词人对浪迹在外、有家难归的生活的叹息。 黄升在《南柯子》的词尾哀叹:“粉痕销淡锦书稀。怕见山南山北子规啼。”羁旅之人听到 子规的劝归之声,悲从中来。山南山北,暮春时节,无处不闻子规,纵然怕听见,也不得不 听见。无可顿脱的离恨,至曲终仍绵绵无已。 崔涂在《春夕》的颔联写道:“蝴蝶梦中家万里,子规枝上月三更。”月光之下,子规鸟哀 哀啼唤:“子归!子归!……”听着子规啼,想着蝴蝶梦,游子的心,该是何等的痛苦哀伤, 肝肠寸断。读到此,谁能不为异乡漂泊的诗人尽洒同情之泪! 杜鹃鸟以其“不如归去,不如归去”的劝归之声,触动了游子内心深处脆弱的情弦,道出了 千百年来游子的共同心声。

三、渲染春闺之怨

诗词中,抒写女子别离之怨的颇多。当女主人公处于深闺中,听着杜鹃的声声哀啼,别离 之久远、思念之深挚、会合之难期、相思之惆怅层层袭来,景与情和谐统一,组成一幅清丽 且含有寂寥哀伤情调的画图。 在《踏莎行》里,宋代词人洪迈描写了一位妇人对丈夫的思念:“杜鹃啼月一声声,等闲 又是三春尽。”杜鹃啼月不只是创造了一种冷清的氛围,更是用“不如归去”的杜鹃声来表现 思妇对行人殷切的期待。 李重元在《忆王孙》里渲染了一个冷清的环境:“杜宇声声不忍闻。欲黄昏。雨打梨花深 闭门。”一个幽怨的女子,在杜鹃声声中,消魂黄昏时,游荡在千里之外的芳心也不得不深 锁到常日紧闭的心扉中,杜鹃负荷了思妇的无穷愁思。 韦庄的《天仙子》里,“梦觉云屏依旧空,杜鹃声咽隔帘栊”,女主人公想起那音信久绝的 “玉郎”,又恨又爱。毛文锡的《更漏子》里,“春夜阑,春恨切,花外子规啼月”,思妇切盼 情人归来的心情更是表现得淋漓尽致。

四、宣泄谪居之恨

一些诗人,因政治原因“远辞帝京”。被贬之地往往山高水阔、地域荒僻、风波险恶,加上 政治境遇的难堪,诗人往往不胜其悲,怨愤横生。此时此地,听见杜鹃的叫声,诗人岂能无 动于衷? 秦观贬谪彬州,在斜阳暮里听到杜鹃声声,愤然写道:“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 暮。”这不正是词人被贬之后悲苦生活的真实写照吗? 白居易“谪居卧病浔阳城”时,埋怨自己的生活,“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写 尽了由长安贬到九江的谪居之恨,凄苦感人。 王国维《人间词话》里曾说,“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一切景语皆情语”。杜鹃这 只鸟儿的精灵,成为引发愁情的触媒,甚至成为这种无形无质的情思的表象。它衔着“天地 间的愁种子”,一路哀鸣,一路悲歌,飞翔在诗歌的王国里。

1杜鹃的意象

杜鹃鸟身体黑灰色,尾巴有白色斑点,腹部有黑色横纹。春末夏初时常昼夜不停地鸣叫,这是一种美丽可爱、富有灵性和神奇传说的益鸟。杜鹃鸟又叫杜宇、布谷、子规、望帝、蜀鸟等。杜鹃鸟意象自古以来就是文人墨客的常咏之物,关于它的诗词数不胜数,文化意蕴丰富多彩。

一、烘托伤春、惜春之情

苏轼《浣溪沙》:“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松林间沙路洁净得不沾泥土,潇潇的暮雨声和布谷鸟的啼叫声在回荡。作者虽贬官黄州,但他从自然景物中汲取生活的乐趣,杜鹃鸟在这里烘托了作者伤春、惜春之情。由景入情,作者一反人们常叹的时光流逝,得出了“休将白发唱黄鸡”的哲理,表达了作者虽身处逆境,但胸怀旷达、信念坚定不移的思想感情。“解鞍欹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苏轼《西江月》)、“生怕子规声到耳,苦羞双燕语穿帘。”(朱淑真《伤春》)、“一声杜宇春归尽,寂寞帘栊空月痕。”(曹雪芹《红楼梦·桃花行》)、“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曹雪芹《红楼梦·葬花吟》),都是借杜鹃鸟来烘托伤春惜春之情。

二、抒发乡愁、思念之情

思念家乡、思念亲人历来都是文学作品中所表现出的重大主题。《华阳国志》中有:“子规鸣声凄厉,最容易勾起人们别恨乡愁。”杜鹃的鸣声很像人说:“不如归去。”所以子规鸟又叫思归、催归,它很容易引起游子的乡愁和思念亲人的感情。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起句写眼前之景,在萧瑟悲凉的自然景物中寄寓离别感伤之情,曲折地传达出对友人的无限思念与深切同情。

再如,王维《送梓州李使君》:“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

黄庭坚《醉蓬莱》:“杜宇声声,催人到晓,不如归是。”

柳永《安公子》:“听杜宇声声,劝人不如归去。”以上均是思乡之情。

三、倾诉悲苦、哀怨之情

杜宇也叫望帝,传说是周朝末年蜀地的君王,后禅让退位,归隐深山。不幸国亡身死,死后灵魂化为杜鹃鸟。每年暮春杜鹃花开时节日夜鸣叫,悲鸣不已,直到口中滴血。其声凄切,所以人们借以倾诉悲苦和哀怨之情。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白居易《琵琶行》)这里白居易被贬江州,月夜送客,听到琵琶女被弃的故事,诗人伤感万分,再联系自己,谪居卧病浔阳城,苦竹绕宅,朝晚听到杜鹃啼血,悲伤无限。

李商隐《锦瑟》中有:“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诗人巧妙地化用了上述典故,把自己的悲苦哀怨写得淋漓尽致。

四、感慨险峻、亡国之情

李白《蜀道难》中有:“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诗人借景抒情,“子规啼月”是感情色彩浓厚的自然景象,在这里烘托了凄凉的氛围,渲染了旅愁和蜀道古木荒凉、危乎高哉的险峻雄奇景象,因而成为千古名句,广为流传。

李煜《临江仙》中有:“子规啼月小楼西,玉钩罗幕,惆怅暮烟垂。”子规相传为失国的杜宇之魂所化,因而人们常借它表现亡国之悲。这里诗人已预感到亡国,内心悲痛惆怅万分,就借子规这个形象鲜明的意象来传达亡国之音。

总之,古人以杜鹃意象为介质,表达诗人特定的思想内容,极大地丰富了古诗词的意蕴,也让我们欣赏到了一幅绚丽多彩的图画。

2如何写解读古诗词中的杜鹃意象

杜鹃鸟,又名杜宇、望帝、子规、布谷,古代神话中,蜀王杜宇(即望帝)因被迫让位给他的臣子,自己隐居山林,死后化魂为杜鹃。

于是古诗中的杜鹃成为凄凉哀伤的象征,常与悲苦联系在一起。 因叫声似“不如归去”,常借以表现怀念故乡情感、抒写离愁别恨;借用杜鹃啼血的意象,表达忧国志士的忠诚、爱国之意;由于杜鹃啼叫的时,春天的花已经落了,诗人也以杜鹃的出现来惋惜百花凋零、春已归去的情况。

李白《蜀道难》:“又闻子规啼月夜,愁空山”白居易《琵琶行》:“杜鹃啼雪猿哀鸣。”杜鹃的悲啼总是能触动诗人的愁情。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扬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起句写即目之景。在萧瑟凄凉的自然景物中寄寓离别伤感之情。

三四句以寄情明月的丰富想象,表达了对友人的无限怀念和深切同情。

3能提供诗词的意象吗

松梅竹菊寓高洁, 借月托雁寄乡思。

杜鹃鹧鸪啼凄凄, 梧桐叶落透悲意。 别时长亭柳依依, 落花流水传愁绪。

乌鸦燕子系兴衰, 草木仍在人事移。 1、“松梅竹菊”寓高洁: 松梅竹菊是品行高洁、不畏邪恶的形象化身,古人常用这四种形象表现高洁的情操。

刘桢《赠从弟》有云:“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王吉《咏竹》则言:“岁寒别有非常操,不比寻常草木同。”

元稹《菊花》一诗有云:“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写梅的诗句也有很多,如“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2004年北京卷考察的是苏轼的《红梅》,该诗表现出了红梅不畏严寒,不与桃杏争春的高洁品格。

2、借“月”托“雁”寄乡思 皓月当空常常引起游子的思乡之情,唤起诗人的怀远之念,如:李白《静夜思》“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杜甫《月夜忆舍弟》“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再如苏轼“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均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雁是一种候鸟,古诗词常用大雁南飞的景象书写在外游子的思乡之情。

2004年湖北高考语文卷所出的诗是王湾的《次北固山下》。诗的最后两句写道:“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诗人漂泊流浪,到底什么时候能重返故乡,连泊舟中的诗人自己也不清楚,因此他只好寄希望于春光中北归的大雁为自己传书了。归雁这一意象写出了作者的思归之情。

3、“杜鹃”“鹧鸪”啼凄凄 杜鹃,又名子规、杜宇等,在古代神话中,蜀王杜宇(即望帝)在让位于他的臣子后隐居山林,死后灵魂化为杜鹃,又说杜鹃叫声如“不如归去”,于是古诗中的杜鹃就成为了凄凉、哀伤的象征。2004年全国卷Ⅱ诗词鉴赏题考察的是晏几道的《鹧鸪天》: 鹧鸪天 晏几道 十里楼台倚翠微,百花深处杜鹃啼。

殷勤自与行人语,不似流莺取次飞。惊梦觉,弄晴时。

声声只道不如归。天涯岂是无归意,争奈归期未可期。

题目问道:在这首词中,作者为什么要描写杜鹃的啼叫声?此问的解答就应从杜鹃的叫声入手,词中也提到了“声声只道不如归”,表达的是作者漂泊之外的思归之情。 古诗词中出现的“鹧鸪”这一意象也经常透出悲凉之意。

比如李白的《越中览古》:“宫女如花满春殿, 只今惟有鹧鸪飞。” 4、“梧桐”叶落透悲意 古语有“一叶落而知秋”,说的便是梧桐叶落。

以梧桐写悲秋,是古人常用的手法。2004年福建卷的诗词鉴赏题为朱淑真的《秋夜》,其中就写到了“梧桐”这一意象: 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

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 此诗中,凉床、月影和梧桐,共同营造出孤寂的意境。

5、别时“长亭”“柳”依依 在古典诗词里,杨柳常常与离情相关联,《诗经》中的《采薇》便写道:“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柔弱的杨柳摇摆不定的形体,最能传递亲友离别时依依难舍之情。

此外,“柳”与“留”也谐音。长亭为古人送别之场所,因此也是送别诗中经常出现的意象。

柳永的《雨霖铃》同时写到了这两种意象,分别是“寒蝉凄切,对长亭晚。”以及“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6、落“花”流“水”传愁绪 “花”落让人爱怜、伤感,“水”流或喧嚣或舒缓,绵延不绝,最惹人愁绪,因此,在古诗词中常用落花流水来表达忧愁。如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又如李清照《一剪梅》:“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7、“乌鸦”“燕子”系兴衰 乌鸦这种鸟经常在坟头等地出现,常被视为不祥之兆,诗人常用“乌鸦”这一意象渲染出衰败的氛围。燕子则因其有眷恋旧巢的特点,成为古典诗词表现时事变迁,抒发历史兴衰感慨的寄托。

出现“乌鸦”这一意象的高考题目不少,如:2006年湖北卷《丹阳送韦参军》“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2006年江苏卷《鹧鸪天》“山接水,水明霞,满林残照见归鸦”。2007年浙江卷出了一道对比鉴赏题,分别是刘禹锡的《乌衣巷》、吴激的《人月圆》和元曲《山坡羊。

燕子》,三篇作品均通过“燕子”这一意象,表达了深沉的兴亡之感。 8、“草木”仍在人事移 草木常青,人事却已悄然发生变迁。

古诗词常用“草木”来表达物是人非的感慨以及对历史兴亡的感叹。如《扬州慢》“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2007年湖北卷诗词鉴赏题《过华清宫》也用到了树木的意象:“玉辇升天人已尽,故宫惟有树长生。”。

4“子规”又叫杜鹃,是古代诗歌中极为常见的意象

子规:杜鹃鸟的别名。

传说为蜀帝杜宇的魂魄所化。常夜鸣,声音凄切,故借以抒悲苦哀怨之情,思念故国、故乡和亲人之情也有比喻忠贞,誓死不屈的民族气节。

《埤雅·释鸟》:“杜鹃,一名子规。” 唐·杜甫《子规》诗:“两边山木合,终日子规啼。”

宋·陈亮《水龙吟》词:“正销魂又是,疏烟淡月,子规声断。”《水浒传》第三七回:“枝上子规啼夜月,园中粉蝶宿花丛。”

鲁迅《无题》诗:“无端旧梦驱残醉,独对灯阴忆子规。”[1]唐:李白《蜀道难》诗:“又闻子规啼夜月。”

5“子规”又叫杜鹃,是古代诗歌中极为常见的意象结合下列诗句说说

子规:杜鹃鸟的别名传说为蜀帝杜宇的魂魄所化常夜鸣,声音凄切,故借以抒悲苦哀怨之情,思念故国、故乡和亲人之情也有比喻忠贞,誓死不屈的民族气节《埤雅·释鸟》:“杜鹃,一名子规” 唐·杜甫《子规》诗:“两边山木合,终日子规啼” 宋·陈亮《水龙吟》词:“正销魂又是,疏烟淡月,子规声断”《水浒传》第三七回:“枝上子规啼夜月,园中粉蝶宿花丛” 鲁迅《无题》诗:“无端旧梦驱残醉,独对灯阴忆子规”[1]唐:李白《蜀道难》诗:“又闻子规啼夜月”。

6中国古代诗歌中多次出现杜鹃这个意象,请你列举几个例子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这是李商隐的《锦瑟 》,“望帝春心托杜鹃”是出自:《华阳国志·蜀志》:“杜宇称帝,号曰望帝……其相开明,决玉垒山以除水害,帝遂委以政事,法尧舜禅授之义,遂禅位于开明帝升西山隐焉时适二月,子鹃鸟鸣,故蜀人悲子鹃鸟鸣也”子鹃即杜鹃,又名子规蔡梦弼《杜工部草堂诗笺》一九《杜鹃》诗注引《成都记》:“望帝死,其魂化为鸟,名曰杜鹃,亦曰子规”传说蜀国的杜宇帝因水灾让位于自己的臣子,而自己则隐归山林,死后化为杜鹃日夜悲鸣直至啼出血来 大致是说望帝那美好的心灵和作为可以感动杜鹃李商隐那首难懂的诗句应该是说“再生”之意义,而庄生迷蝴蝶是谈到内心和现实的纠结可以从小说《伪物语》中对凤凰涅槃的解释了解到,杜鹃在蜀地传说之意义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出自白居易的琵琶行杜鹃啼血是一个典故,传说古蜀国有国君名杜宇,又称望帝,被臣子逼位,逃于山中,死后忧愤,化而为鸟,名为杜鹃鸟,终日悲啼,以至嘴角流血,血流到花上,就是杜鹃花在古诗文中,杜鹃是一种悲鸟,但凡心中哀伤悲痛时,往往会借这鸟来表达,所以但凡出现杜鹃,即是表达一种悲伤其实,杜鹃鸟就是布谷鸟,又因其声“布谷”,像“胡不归”(为什么不归),又成了思乡思家的一个象征反正,杜鹃是种悲鸟,含着伤感。

杜鹃鸟又名“杜宇”、“子规”。相传它是望帝杜宇的化身。在《蜀志》中这样记截:望帝称王于蜀,得荆州人鳖灵,便立以为相“后数岁,望帝以其功高,禅位于鳖灵,望帝修道,处西山而隐,化为杜鹃鸟,至春则啼,闻者凄惨”。杜鹃感人的渊源和“声声啼血”的哀鸣,激发了无数文人的情怀。杜鹃就成了中国古典诗词中经常出现的意象。

我们可以看到,这只在诗词中飞来飞去的小鸟,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是悲悲切切的,这好生奇怪啊,在中国诗词中,被提起过的鸟儿可不在少数,燕子、大雁、鸭子、鸳鸯、鸥鹭、黄莺……可是,它们没有一个,能比杜鹃更凄婉,更哀怨,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这恐怕要从杜鹃名字的由来说起吧。在民间传说中,有这样的一个口耳相传的故事。据说,在很久以前,蜀国有一个勤勉的君主,叫做杜宇,他常常亲自到田间地头,催促大家珍惜春光,耕耘农作,就算是在死后,也没有抛弃他的子民们,他化身成了一只美丽的小鸟,一到播种的时候,就四处啼鸣,提醒大家,这鸟儿,就被后人称为杜宇,也叫布谷鸟,杜鹃鸟。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知道,这种鸟儿究竟是为什么被叫做布谷鸟的,因为它与杜宇化鸟,催人布谷有关,但是,这个民间传说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勤勉的君王的形象,就算人们因为怀念他而心生悲哀,也不至于像某些诗歌中所描写的那样,让人想起黍离之悲吧。所以,我疑心这个故事是经过了老百姓的加工的,对于普通百姓而言,春日播种是最重要不过的了,于是,就将神话传说修改润色,只保留了其中与催种有关的部分。

这样的话,这杜宇传说又有怎样与众不同的版本呢?在扬雄的《蜀王本纪》中,给我们描述了一个与此截然不同的故事。在杨雄的版本中,杜宇自立为蜀王,号曰望帝,他任命了一个名叫“灵”的人作为自己的宰相。当时,蜀地出现了一场大水,生灵涂炭,幸亏有灵鼎力相助,打通了玉山的缺口,才避免了灾祸。

“时玉山出水,若尧之洪水,望帝不能治,使灵决玉山,民得安处。”但是,这位望帝却做了一件很不好的事情,他趁着灵治水的功夫,与其妻通,不过好在,他及时醒悟过来了,望帝“惭愧,自以德薄,不如灵,乃委国授之而去,如尧之禅舜”。“望帝去时,子鸣,故蜀人悲子鸣而思望帝;望帝,杜宇也。”这就是望帝杜宇与杜鹃鸟之间的另一个版本的故事,在这个故事中,杜宇是因为羞惭自己失德,所以才主动禅位的。

除此之外,晋代常璩的《华阳国志》,清代王谟的《汉唐地理书钞》,元代陶宗仪的《说郛》中,也都各自引用了一些文章,诉说了一个与杨雄所说差不多的故事,虽然文句有所不同,但是,或多或少都提到了“治水”、“禅位”这样的内容。

只是,对于望帝为何会禅位,有一些不同的说法,有的说是因为望帝“积百余岁”,觉得自己年老,遂禅位;有的说是因为他做了失德之事,但是有所悔过,心甘情愿地自行禅位;也有的说是因为臣子篡夺他的王位,将其放逐山中,或者是他自行仓促逃往山中避难。

但是不管是从哪一种情况看,这望帝都是一个值得让人为他扼腕哀痛的君王,所以,当蜀地的老百姓听见了杜鹃的哀鸣之后,便不由自主地将它和望帝联系在了一起。

在民间传说中,人们常常用凤凰来比喻百鸟之王,而现在,杜宇却由于种种原因而流落民间,化身为一只小鸟,这又怎能不让人感到悲从中来呢。得知了这样的故事之后,就让人更加理解,这只鸟儿为什么在诗词中总是那么悲悲切切的了。

不过,我一直都觉得很奇怪,为什么这鸟儿又会叫“杜鹃”呢,它的名字叫“杜宇”,这很好理解,因为传说中那位君王的名字叫做“杜宇”,叫“布谷鸟”,我也能理解,因为与这鸟儿的叫声相似,同时,人们还认为它的鸣叫与催促播撒谷种有关,所以,才会叫“布谷鸟”。那么,“杜鹃”呢,它又是如何与杜鹃花扯上关系,共用一个名字的呢?

我一直都对此不甚理解,但是,后来当我看到唐代诗人的一首诗歌后,突然有了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这首诗中写道:“杜鹃花与鸟,怨艳两何赊。疑是口中血,滴成枝上花。”据说,杜鹃鸟的嘴巴是红颜色的,估计与杜鹃花的颜色有相似之处吧,于是,富有想象力的古人,便将它和满山遍野红艳艳的杜鹃花联系在了一起,认为那杜鹃花之所以如此红艳,是因为杜鹃鸟口中的鲜血滴在了上面。

想来也是,如果再与那位名叫杜宇的古代君王联系在一起的话,就更有一种凄婉悲凉的感觉了。那杜宇魂化为鸟,哀啼不止,口中滴血,呕心沥血,浸染了花儿,才有了杜鹃花这般摄人魂魄的嫣红啊。想来,李商隐那首著名的《锦瑟》中,“望帝春心托杜鹃”,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吧。

在我看来,这只小小的杜鹃鸟,它是从神话传说中飞来的,又飞入了诗词丛中去。虽然,它比不上传说中与日神为伍的金乌那么神秘,也没有那瑶池王母的青鸟那么高贵,但是,它绝对是所有鸟儿中最浪漫,最具有诗意的一个,谁让它飞入了诗词丛中去的呢。

更何况,不管是金乌还是青鸟,都只是一个美丽的传说而已,杜鹃可不一样啊,每年春天的时候,它都会悄然从诗词丛中飞出,飞到我们这些普通人的身边,“布谷——布谷——”你听,这不就是它在歌唱吗,不过,是听出凄苦悲哀之声,听出羁旅怀乡之苦,还是听出催促播种之意,那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啊。不管怎样,我就是喜欢这只在诗词丛中飞来飞去的小鸟。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86910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0
下一篇2023-07-1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