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城市的年轻人很多是空巢青年,为什么呢?

大城市的年轻人很多是空巢青年,为什么呢?,第1张

大城市的吸引力和可怕之处不在于高消费、紧张的节奏和复杂的人脉关系,更在于你的视野开阔开阔更开阔之后,难以抑制不断膨胀的欲望和野心。以及你打开微信朋友圈之后,所有人都在卖命都在打拼停不下来的精神压力。大城市竞争激烈却又吸引大家的无外乎是因为资源稀缺,竞争机制相对公平,整个城市的政策导向是鼓励人才市场竞争。激烈竞争和末位淘汰会让人变得居安思危,这是一种来自城市推力的一种向上的力量。

去**院买**票,我说了买一张,售票员都会贴心地追问一句“买一张吗?”,放佛一个人看**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每次周末睡懒觉,如果一不小心从中午睡到黄昏,那么醒来就是昏暗而安静的卧室,那种充斥宇宙的孤独感每次都让我戚戚然。大多数在城市工作的年轻人每天的生活状态大致都差不多,可以预知明天,等公交挤地铁,工作一天然后回家的路上一个人逛超市。半年后的生活好像都可以一眼望穿,工作忙忙碌碌,周末懒于社交,的确鲜有人找,周末的时候往往是躺过去的,自我为伴习以为常。

情感需求自然被追求一段情感的巨大成本所轻易击败,最后只能接受“无人问我粥可温,无人与我立黄昏”的生活状态,而且,一个人久了,也会渐渐觉得一个人没有什么不好。    但其实,一个人久了,也没有什么好的呀!一个人空巢久了,时不时看到二人世界的你侬我侬,三口之家的温馨生活,那种充斥宇宙的孤独感也会时不时冒出来折磨人。

现在更多的年轻人有独立的思想,想去更广阔的平台追求梦想,于是背井离乡打拼,但是生活压力大,加上游戏的兴起,更愿意宅在家里休息,而不愿应酬,所以在外漂泊的单身狗越来越多!一般不愿意出行,尤其是休假日。倒不是不想出门,更多是因为懒得出门。或是想出门,但又不知去哪,想着想着一天就这么完了。

孤独也是一种历练。对于刚开始学会独立的青年人来说,孤独其实是必不可少的生活历练,我们要做的不是抱怨这种人生状态,而是要对自己、对未来有一个清醒的定位与判断,作出最适合自己的选择——无论是在大城市做空巢青年,还是回小城市小富即安,青年期都是用来奋斗的,在缘分和机遇没有到来的时候,慎独而不放弃努力,未来的你会感谢现在不放弃努力的自己。

据统计,2018年就有超过7700万独居状态的“空巢青年”,预计2021年,“空巢青年”数据会上升到9200万。

一人独居,两眼惺忪,三餐外卖,四季淘宝,五谷不分。这便是部分“空巢青年”的真实写照。

空巢青年”(empty-nest youths)这个词是由“空巢老人”演变而来,指的是生活在大城市,与父母及亲人分居,单身且独自租房的的年轻人。这涉及一个社会群体和一种生活状态,狭义的“空巢青年”特指年龄介于20到35岁、离开家乡到大城市工作、远离亲人、独自居住的单身年轻人,即为工作打拼在大城市流动的单身独居青年。

但是为什么,如今的单身青年们,他们却被“莫名其妙”地安上了空巢这个词呢?其实这背后是有非常现实、且残酷的原因。

因为,在这些单身独居青年之中,有着超过50%的人,他们是属于自愿独居的状态,而不是我们想象中的因为“找不到”对象而被迫独居,他们很多则是不愿意和别人、甚至异性打交道,这个现象也由此引发了社会的极大关注。

独居生活的诱惑很大

要问为什么现在这么多的年轻人会选择当一个“空巢青年”,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独居的生活条件对于他们来说,诱惑力实在是太大了。具体表现在,一个人生活的话,会有自己的生活空间,与复杂的生活环境相比,一个人的生活显得更加自由,也很有隐私的空间,也不会很随意被别人给打扰到,也不用担心自己会影响到某些人,毕竟每个人的生活作息跟习惯都是不一样的。

而现在的年轻人会更加喜欢自己独处生活,就是不想影响别人的生活,也不想让别人影响到自己的生活,这两方面在选择成为“空巢青年”上就能够两者兼顾地解决。

也许是因为宿舍群体生活对一个人的影响很大,亦或者是跟自己的家人在一起生活也会有相同的烦恼,感觉自己没有任何的隐私空间和独处的时间,导致年轻人对于成为“空巢青年”这个概念就像是一个追求的梦想。要是有这个能力去实现的,就很大程度上是会接受去成为一个“空巢青年”,会更加向往这种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生活方式。

“空巢青年”难题

独居的生活方式是空巢青年的主要特征,但安全问题随之而来,近期曝出的一系列事件大多与此有关。

---最近令无数人遗憾叹息的“货拉拉事件”是个典型案例:23岁的单身女孩,一个人深夜搬家,却因与货拉拉司机缺乏沟通和信任,最终发生跳车身亡的悲剧。

---今年在北京过年的一位独居女孩,大年初一因浴室门锁出现问题,又没有携带手机而被困浴室长达30多个小时。她累了睡马桶、渴了喝自来水,最后反复敲击管道,终于引起邻居注意,才得以脱困。

---2019年,一位39岁的知名网文作家,骤然去世,因为独居,家人朋友不在身边,这件事10天后才被人发现。

有许多独居者,过得小心翼翼:不敢给差评,不敢与人争执,遇事能忍则忍,就是因为自己一个人,“怕被事后报复”。

一部韩国**《门锁》中的女主角赵京敏代表了部分空巢青年的生活状态。她会不定期地更换自家智能锁的密码,会在家里放着男人的衣服和用品以增加自己的安全感。

除了安全顾虑外,空巢青年被谈论最多的标签是“孤独”。

据统计,2018年就有超过7700万独居状态的“空巢青年”。预计2021年,“空巢青年”数据会上升到9200万。据人民智库发布的数据显示,绝大多数“空巢青年”是主动选择独居。

在这些数据中,因“想有自己的隐私空间”而选择独居的占比475%,因“自己的生活作息和别人不同,不想受到他人影响”而独居的占比392%。那么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什么呢?

生存环境的变化

在城市中,大部分人的生活轨迹只有两点一线,就是公司和宿舍。现在企业加班的情况越来越严重,相对压缩了个人生活。但每个人都要有私人空间的,所以这些年轻人下班后都喜欢自己一个人回到出租屋煮个菜,看个电视剧,打个小游戏,享受自己独处的时光。

婚恋观念的改变

现在的年轻人,越来越多的男生,女生都不想结婚,尤其是女生,她们更加独立了。他们已经不相信爱情了,就算相信爱情,自己也不会主动去追求了,同样也懒得接受别人的追求,一边羡慕别人成双成对,一边又觉得一个人自由自在也挺好。

一个人生活,可能已经成了当代年轻人的一种习惯了,如果多个人一起住可能还不自然。

婚恋成本太大

有时候不是不想找另一半,而且婚姻恋爱的巨大花销劝退了他们。比如恋爱经费包含看**,吃饭,逛街,旅游等费用;如果有幸走到结婚这一步还要面临高价彩礼,还得准备房子车子等,按照普通人的工资,要准备好这些估计得掏空爸妈的积蓄才能完成;而女性也对婚后的婆媳矛盾,工作歧视等有所忌惮,所以就干脆自己过好了。

对此,你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告诉我。

随着21世纪的到来,我国老龄人口不断增加,人均年龄已达70多岁。由于老年人的子女都有工作,三代同堂的家庭不断减少,空巢家庭日益增多,特别是独居老人有着孤独感、失落感和寂寞感,这对健康是不利的。笔者对湖北大学离退休的位老人作过调查,没有伴侣(含丧偶、离异、独身)的老人近60人,占7%。在此,笔者就老年人再婚问题谈几点认识。一、独身老人对老年婚姻的几种态度1有一部分丧偶老人,因为夫妻感情甚笃,为了对已故伴侣的忠贞爱情,终身不再结婚,其中女性居多。如有一位老人对我说,再婚是谋财害命。意思是说再婚要花钱,影响身体健康而缩…社会应为老年人建立一些像“老年人聊天站”、“老年大学”之类的场所,为老年人提供一些交流的机会。两位老人在天津老年大学的课堂上探讨古诗词。新华

按照中国的传统习惯,每逢春节必定要一家人团聚热热闹闹过新年,山东的林桂成的新年之夜却是在和儿子们的争吵中度过的,导火索就是林桂成的准老伴。

林桂成今年67岁,中年丧偶之后一直寡居,靠着务农将三个儿子养大,前些年最小的儿子也结婚搬进了新,原来的家就剩下老林一人,显得空荡荡的。去年老林的隔壁搬来了新邻居陶某,是一位从异地来山东探亲的老太太。陶某非常热心,经常帮老林做些家务,空闲的时候也经常聊天,老林也觉得家里多了一个人不那么冷清。

去年4月份,老林跟陶某商量过之后决定跟儿子宣布两人决定再婚的消息,儿子们纷纷赞同,并开始为老林的再婚积极筹备。但此时,陶某的丈夫却出现了,并说陶某虽然和他分居多年,可并没有办理离婚手续。陶某极其尴尬,没有和老林打招呼就搬走了,从此再无音讯。

突然的变故让老林的再婚成了街坊的一个笑话,儿子们也颇有些抬不起头。

去年年底,老林在朋友的介绍下又认识了现年61岁的于秀芝,两人言谈甚欢,双方都很满意,但老林想起上次的遭遇仍然心有余悸。于是老林和三个儿子商量婚事,没想到遭到了儿子的一致反对。

儿子们觉得上次的闹剧已经够丢人了,并且于秀芝如果和父亲结婚,今后财产和屋还要分给外人,因此坚决不同意。无奈之下,老林只好和于秀芝过起了同居生活,儿子们知道之后再也不登门,于秀芝在老林家的身份一直没有得到认可。

走进婚姻的两大障碍

沈阳劳动模范周淑华年退休后,建起了沈阳第一家老年人婚姻介绍所。周淑华(右二)在与老姐妹们谈论再婚后老年人合法权益的话题。李钢摄

老年人丧偶后比起中年人和年轻人来说更难重新组织家庭。据《中国妇女报》刊登的最近一项全国性的调查表明:中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中,无配偶的达35%,有再婚意愿的达376%,付诸行动的只有69%。

在中国,老年人再婚面临着许多非常现实的问题,比如子女干涉的问题、婚后生活习惯问题、财产如何分配的问题、双方子女的抚养问题等等。

老年人在经历了生活的磨难之后,在将子女抚养成人的基础上才选择再婚,他们比年轻人更懂得珍惜感情。但是,仅再婚后的财产问题和子女赡养问题,就已成为制约老人再婚的两大障碍。为此,有些老年人宁愿孤独一生,也不愿走再婚这条路。

天津82岁的曹某也没有想到自己的黄昏恋情居然成了子女推卸赡养责任的借口。曹某于年与程某再婚,前年10月,曹某被查出患癌症住进。住院期间一直是76岁的程某陪伴伺候。去年春节期间,曹某病危,给他的子女们打,但只有女儿到看望父亲。除夕夜,只有程某在病中陪伴着曹某守岁。老两口相对无言,坐待天明。

天津老龄委员会接待室负责人杜新科说,老年人再婚后,当其中一方患病或故去时,子女因财产等问题引起纠纷,最后引起诉讼,使老人的权益受到侵害,使曾经美好的婚姻与和睦的家庭成员关系蒙上阴影,这样的婚姻纠纷十分普遍。

面对这诸多问题,于是有的老人干脆不结婚只同居。这种做法看似现实,但如果两个老年人只同居而不结婚,一旦出了问题则没有任何的法律保障。老年人同居现象中更严重的问题是可能会最终伤害女性老人的权益。由于女性老人的预期寿命长,往往同居到最后还是男性老人要先离开人世。女性老人不仅在日常生活中照顾“老伴儿”的起居,在“老伴儿”生病住院期间,还承担了护理照料工作。如果她不能被对方子女接纳,很可能会被“扫地出门”。有关律师指出,按照法律,未办理结婚登记即以夫妻名义同居生活的,均按非法同居关系处理。发生纠纷后,各项权益也不受法律保护。另一方面,同居现象也可能给某些道德不过关的老人以可乘之机,借同居骗取钱财、侵害老年人身心健康等。

银发婚姻需要社会保障

老人再婚现在已越来越被社会所理解。但很多老年人面临再婚的选择时,却仍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有的只能依靠婚介所。一位征婚的老人不无感慨地说“我找个老伴儿,比年轻人找对象还难呢。”

已经离异5年,55岁的刘女士对婚介机构的服务十分不满,她说:“首先婚介机构不能拿婚姻介绍当成一种生意来做。现在的婚介所只是走走形式,不以人为本,而是以钱为本。现在婚介所给我的感觉是,没有安全感,多收费,乱收费,收费后不服务。其实,现在婚介所是天津中老年人再婚的一条重要途径,要加强管理。” 对此,天津社会科学院舆情研究所所长王来华认为,社会各方面也应为老年朋友们想一想,多为他们建立一些像“老年人聊天站”、“老年大学”、“中老年活动中心”之类的场所,以便给那些天天在家与寂寞相伴的老年人一些交流的机会。

除了感情上的交流,老年人的再婚不但要有爱情,也需要“面包”。缺乏住和足以维持的收入,也阻碍着老年人的婚姻恋爱。研究老人问题的郭崇德教授认为必须健全社会性劳保制度,特别是对于农村那些没有退休金的孤身老人。

新的《婚姻法》为老年人的婚恋提供了一层法律保障,有效兼顾老年婚恋在财产继承、老年赡养等方面的难题。根据新《婚姻法》第十八条规定,“一方的婚前财产、一方因身体受到伤害获得的费、残疾人生活补助费等费用、遗嘱或赠与合同中确定只归夫或妻一方的财产、一方专用的生活用品和其它应当归一方的财产”,都为夫妻一方的财产。也就是说夫妻一方所有财产不因婚姻关系的延续而转化为共同财产,取消了原婚姻法关于夫妻关系满7年列为共同财产的规定。而且对婚后所得财产、婚前财产,夫妻都可以通过书面的形式约定各自所有、共同所有或部分各自所有、部分共同所有。

许多老人、子女担心的住、存款的所有权问题经过约定,可以完全不因再婚所改变。同样,子女对父母的赡养义务,也不因父母的婚姻关系变化而终止,老人也不必担心再婚后子女不再管的问题。

今年76岁离休教师任光因老伴去世,于年春通过婚姻介绍所认识了50岁的徐丽萍,比他小整整26岁的徐女士开始并不十分同意,认为年龄上差距太大。之后在经历了近半年的交往,慢慢觉得任先生人品好,两个人性格也很合得来,在一块儿也有话说,现在要找这样的对象实在太难了。而任先生自己也说:“我觉得老年人找对象最重要的还是有共同语言,有感情基础。我一共有六个子女,他们一半同意一半不同意,但我也不用他们赡养,我自己有退休金,他们愿意来看我们,我和老伴儿也欢迎,不愿意来就算了。老伴儿还年轻,现在还没有退休,她说让我把退休金存起来留着将来我们养老用,而日常的生活消费就用她现在的工资。”任先生坦言他和徐女士婚前也没有进行财产,但他们相处得非常融洽。“她人很好,还问我前面老伴儿的祭日,说到那天的时候,还要跟我一块儿给前老伴儿烧点纸钱。”任先生说这句话时,脸上洋溢着青春的光华。

王来华强调指出,真正的幸福最后总是把握在自己手里。社会可以尽量为老年人提供了一个更为广阔的情感交流空间,为他们营造一个尽可能的氛围,但到头来,婚姻毕竟不是交易,还是需要一定的感情基础的,幸福的生活终究是无法用物质来衡量的。所以,最后还是需要老人们自己抓住这不多的时机,勇敢而明智地选择自己的幸福生活。(供稿《周报》)

“一人独居,两眼惺忪,三餐外卖,四季淘宝,五谷不分……”

关于“空巢青年”,你了解多少?今年全国两会,一份关于推动“空巢青年”群体向“筑巢青年”群体转变的提案引起关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与父母及亲人分居,单身且独自居住。据统计,2018年就有超过7700万独居状态的“空巢青年”,预计2021年,“空巢青年”数据会上升到9200万。

在走进公众视野之前,“空巢青年”已经成为一个庞大的群体。

主动“空巢”的他们

时常有趣,也会孤独

据人民智库发布的数据显示,绝大多数“空巢青年”是主动选择独居。其中,因“想有自己的隐私空间”而选择独居的占比475%,因“自己的生活作息和别人不同,不想受到他人影响”而独居的占比392%。选择“一个人生活很方便”和“没什么特别的原因,单纯地想体验独自生活”的“空巢青年”分别占比335%和322%。

“对,我就是这样,不是故意不找对象、不结婚。”

生于1986年的何何,毕业后从宿舍直接出发去往丽江,开启了至今近10年的独居生活。从西安到丽江,从拉萨到济南,从太原到哈尔滨,何何每到一处就找一家青年旅舍打工,她的求职诉求就是管吃管住、月薪随意。“在青年旅舍工作就是打扫公共区域、换换床单被罩,偶尔帮忙做个饭,有大把自己的时间,而且我对物质的需求很低。”何何说,自己家中有姐妹4人,自己是老二,从小就是被“放养”的一个,所以无拘无束的生活没有引起家人太大的意见,偶尔还会收到些生活补给。

何何在一个人的旅行中也遇到过“真爱”,两人还一同开了家书店,最终因为“性格不合”分了手。“我很习惯一个人的生活,灯泡坏了就让它坏着,脏衣服丢在地上就丢在地上,不用什么事都井井有条。”何何坦言,自由散漫的独居生活让她很难配合另一个人的勤劳、规矩甚至关心,这让她觉得“麻烦”。

何何是朋友们眼中过得最潇洒的一个,不用背负父母的催婚、物质的压力。“偶尔孤独、时常有趣”是何何对自己生活的形容。孤独,多半在生病的时候。“记得有一年我在太原把腿摔骨折了,正好小姨也在那里,在小姨家住了一个多月,我才发现在家的幸福,不像独居的日子,干什么都要靠自己。”何何说。

网友“暴躁小朋友”喜欢在社交网络分享自己的独居生活,独居六七年,她说“好处是自由,管好自己就行。想吃饭就吃饭,不想吃就不吃,想出门就出门,想宅家就宅家。”不过,在她每天发出的四五条朋友圈里,也会偶尔夹杂这么一条:也许有个男朋友会比较好,至少能在水管爆裂的时候给我递一下扳手。

3月6日,我们发出了关于“空巢青年”的调查问卷,受访者年龄多在25岁至35岁。他们之中,有4962%表示身边有很多“空巢青年”,4077%表示有少数。对于“空巢”的原因,4135%受访者认为他们是因厌烦人情世故主动“空巢”, 3846%认为他们是因逃避家庭责任主动“空巢”,认为他们是迫于生活压力或追寻“真爱”而不得所以被动“空巢”的分别占1346%和673%。

打开新浪新闻,查看更多

打开新浪新闻,查看更多

被迫“空巢”的他们

沉迷加班,不敢开灯

“外卖红包多到不好意思群发,发给文件传输助手自己领一下;买的食物多到一个人吃不完,总会放在冰箱坏掉一部分;爱上在公司加班到很晚,总比在空荡荡的房间里和孤独作伴有意思……”

这是网友“西河”的感受。7年前大学毕业独自前往深圳创业,家境殷实的他为梦想选择“南漂”。“我一个人在深圳生活,租的房子是一室一厅,这在很多人看来是很奢侈的。”“西河”说,租个像样的房子是为了让生活显得不那么压抑。

“我的公司现在有七八个人,绝大多数都是外地人、独居,除了上班就是自己呆着。”在“西河”看来,现在绝大多数“空巢青年”聚集在一线城市,是因为经济的飞速发展让他们感觉在家乡“施展不开”,希望能靠自己的努力过上更好的生活。而大城市意味着房租高、消费高,养活自己都难的年轻人没有多余的财力去应对各种社交,也就只好忍受着独来独往的孤独,“我们虽然觉得孤单,但宁可单着也不想为了省钱去合租、凑合找个对象。”

张玲玲是济宁人,在济南工作七八年了,现在她已经结婚成家,但在此之前也经历了五六年的独居生活,作为一名年轻的女性,在独居中总会遇到一些难题,形单影只的不便、安全感的缺乏,“晚上回到合租单间都不敢开灯,越是明亮越要面对自己孤独的事实。”

“合租伙伴有两三个,但是跟空巢没有什么区别,因为人经常换。一回到合租房就待在自己的小房间里,很没有安全感。”张玲玲说,尽管如此,她也没有想过随便找个人成家,而是希望顺其自然遇到可以一起生活的人,“我们从小受到的教育就是女孩更要自立,所以并不想依赖于别人,况且现在社会进步了,我一个人也可以赚到养活自己、改善家庭生活的收入,并不一定要跟谁捆绑在一起。”

张玲玲遇到过很多渴望结束独居的“空巢青年”,可惜单身的状态并没有那么容易突破。“好在我所见过的‘空巢青年’都有自己的兴趣爱好,一个人去旅行、看演唱会,研究一人食、健身,努力工作,让自己在可以享受独处时光的时候变得更优秀。”张玲玲遇到与她情况类似的女孩,也总会送上鼓励,因为“空巢”并不意味着“空心”。

在我们收回的问卷中,有75%受访者认为“空巢青年”越来越多的客观原因是婚恋焦虑,找不到合适的伴侣,6635%受访者认为经济发展,很多年轻人不得不去大城市寻找机会,另外社交变味宁可独善其身和社会进步不需要组成家庭也能好好生活,同样是大家认为“空巢青年”增多的原因。

从“空巢”到“筑巢”

关爱服务,融入城市

“空巢青年”嘴上说着“自由”“享受”,就意味着真的不需要关爱和陪伴吗?

不久前令无数人遗憾叹息的“货拉拉事件”就是个典型案例:23岁的单身女孩,一个人深夜搬家,却因与货拉拉司机缺乏沟通和信任,最终发生身亡的悲剧;今年春节,在北京过年的一位独居女孩,大年初一因浴室门锁出现问题,又没有携带手机而被困浴室长达30多个小时,趴在马桶上睡觉、渴了喝自来水,最后反复敲击管道,终于引起邻居注意,才得以脱困;2019年,一位39岁的知名网文作家,去世10天后才被人发现……还有许多独居者,过得小心翼翼:不敢给外卖差评、不敢与人争执、遇事能忍则忍,就是因为自己一个人。

全国政协委员、民进上海市委专职副主委胡卫十分关注“空巢青年”的问题,今年全国两会他的提案就与此有关。胡卫表示,近年来空巢青年人数持续攀升,主要带来两大问题:一是“空巢青年”群体中出现身心问题的人群增加,二是持续攀升的“空巢青年”人数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结婚率和生育率,这些都对未来影响巨大——饿了吃外卖、饮料奶茶当水喝、熬夜加班、追剧、玩游戏,独居让一些青年人提前患上诸如急性胰腺炎、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等“老年病”,甚至越来越多人年轻人面临猝死的危险。而在心理方面,空巢独居的生活方式相对缺乏家庭系统和社会系统的支持,存在着缺乏情感寄托、有孤独感等问题。

胡卫建议,以政府购买服务的半公益形式、公益组织、社区服务等模式,为“空巢青年”群体中有需要的人群提供身心健康能力服务和家庭建构实务能力服务,前者包括身体健康服务、心理健康服务,后者包括婚恋咨询服务、个体和家庭财务管理及风控能力提升服务等,切实改善“空巢青年”群体的身心状况和婚恋难题。

市民黄振光认为,“空巢青年”之所以“空巢”,也与无法真正融入城市有关。“除了给他们身体、心理上的帮助,还应该考虑到他们的现实难题,比如房价高、落户政策波动。”黄振光说,相关部门应该更多从现实角度出发,积极完善“筑巢青年”的易居机制,让这些年轻人下定决心落巢、筑巢。

“我觉得脱单是让‘空巢青年’变成‘筑巢青年’最有效的方式,所以应该多组织一些婚恋咨询、线下相亲,让我们找到心灵上的归属感。”独居女孩杨雨晴说,“空巢”是自己选择的生活方式,应该被尊重,但从社会方面,还应该积极想办法给“空巢青年”提供更多选择。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87194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0
下一篇2023-07-1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