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完《共情的技巧》心理课,我学会了“不共情”

听完《共情的技巧》心理课,我学会了“不共情”,第1张

今天上午听了一节北大张昕老师的心理微课《共情的技巧》,我收获颇多,不仅学会了共情的具体步骤,还学会了—— 理直气壮不共情。

听《共情的技巧》,学会了“不共情”——咋看起来逻辑混乱呢?别着急,听完慢慢给你说!

差不多50分钟的课程,张老师用了三分之二多的时间,讲了6个共情的技巧和步骤,逻辑清晰、例证丰富、亲切生动、落地可行,我觉得他讲得很好,先总结一下。

他先讲了共情的定义: 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 ,也就是“把自己的脚放在别人的鞋子里”。

他还专门区分了“共情和同情”的区别:同情是站在自己的立场上,共情是站在别人的立场上。

比如,看到卫国戍边牺牲的烈士们,我们通常是难过且感动,为他们的伟大无私深深感慨。

请注意,难过、感动,是谁的情绪?是你的,还是烈士们的?

对,是你的。

戍边战士们面对外敌入侵,是不可能是感动、难过的,也不会去想“看我多无私伟大”,他们一门心思想的是怎么驱逐敌人、恪尽职守,他们的感受应该是紧张、气愤。

所有,如果把自己代入戍边战士们当时所处的场景,你感受到是紧张和愤怒,这才是共情,这才是“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才是“把脚放在了别人的鞋子里”。

讲完共情的概念之后,张老师依次给出了共情的6个具体步骤。

1向过去学习

它指的是,了解过去,才能更好地明白眼前共情对象的行为动机和行为模式,以便更好地做出反应。

这句话马上让我联想到了我的两大“人生好评师”:张先生和同事苏。他们两个经常给与我强烈的共情,让我感到“对对对,我就是这个意思,你get到了我的点。”

他们之所以经常一句话说到我心里去,能和我成功共情,就是因为他们了解和参与了我的过去,和我共同经历了很多共同的喜怒哀乐。

他们了解我的个性秉性,清楚我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所以,能快速和我共情,说出我的心里话。

比如,张先生曾经在我告诉他,我和别人吵架后,一句“你终于和别人吵架了”,让我至今想来都心潮澎湃。

就是因为他知道我在漫长的“包子”岁月里如何痛苦,所以,才明白我今天和别人吵架,是多么有力量的反击,是多么可贵的成长质变。

还有,苏在听我诉说和学生的喜怒哀乐时,和我一样激动满怀,是因为她知道我是那个“一心搞事业”的“大女主”。

他们能和我准确共情,是因为他们准确地了解我的过去,了解我。

2关注你的身体感受

我们的身体是智能的,情绪是会传染的,我们要给与对方积极的情绪反应,这样能产生良性的互动。

3使用开放性问题

4放慢节奏

5信任对方

听完这5个问题,我有两个感觉:第一,讲得真好,第二,臣妾做不到呀!

太难了,共情的每一个步骤,都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心力, 要想每天、每分钟、对每个人都共情,想想都可怕!

而且,我听完还陷入了些许的自责中。我自感,我在共情上做得不好。

比如,苏前两天跟我开心地说自家姑娘考试好几科考了全班第一,我当时正在忙着干活,就简单地表达了一下自己的祝贺,然后就又投入了自己的工作。

现在想来,自己当时共情不够,没有站在苏的立场上,真心地为孩子的成绩感到开心和骄傲!哎,共情功力不够!

还有,老师说要对学生有充分的耐心,要耐心倾听,对照自己,对所有学生都足够耐心,我真的做不到呀!

哎呀,这听完课,听得我有些懊恼、有些自责。

这咋咋整呀?共情,真好,但总是共情,真不好!

哎呀,这个老师,讲得真好,但也就是——讲得真好!他站着说话不腰疼,我也且听听吧!

突然,这个老师开始说共情的第六个,也就是最后一个步骤了:设定边界,也就是:要学会不共情。

啊,“共情是一种能力,不共情也是一种能力”,哇,说得太好了!

我有些沮丧的心情,瞬间亮了!

张老师说,共情需要消耗大量心理资源,要求每个人时时刻刻做到对每个人共情,是不可能的。 所以,不共情是一种必要的自我保护。

他说,那些助人的行业的人员,比如教师、警察、医生护士,经常被质疑不够共情,出现“职业化冷漠”, 其实,如果过分要求他们共情,他们很容易陷入“情绪浩劫”。

张老师说,他工作一天很累,这个时候,有学生找到他求助,他会先表达一下关心和理解,同时会如实告知学生今天自己很累,大家可以都先休息一下,等大家都恢复一下,如有需要,可以再聊。

我觉得他这个方法很好,既保护自己,也保护他人。

共情,真好;不共情,也很好——这不正是中国先贤哲学“有所为有所不为”吗?中华智慧,博大精深!

好,今天的微课总结完毕,听课、截图、写文,我感觉我学习效果还是不错的,为爱学习的自己点赞!亲爱的自己,继续加油啊!

共情这一概念是由人本主义创始人罗杰斯提出的,指体验别人内心世界的能力。幼儿成长过程中,心智不成熟,其原始心理状态则是以自我为中心。幼儿教师教学工作不仅需要关注幼儿知识的增长,更要关注幼儿心智的发展,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影响孩子,以达到培养孩子共情能力,体验别人内心世界的目的。

所以,共情对于幼儿教师的意义,不仅是教学方面的帮助,更是对教师个人成长的帮助,对幼儿身心发育的关怀。

共情不同于同情,移情。同情是站在局外,甚至是以高一等的姿态对当局人的“施舍”。移情则是将自己的情感转移到受访者身上,或厌恶或热爱,本质上是一种防御机制。然而两者与共情都有本质的区别。共情需要个人设身处地地为对方着想,站在对方的立场上进行思考,进而体验到对方正在体验的情感。不仅体验,还需进一步的表达。“共情能力是认知能力和情感能力的结合”@周瑶,认知能力指认知过程中体现的能力,目的是达到体验的效果,情感能力则指理解,接受,表达等能力。所以,在体验到对方的情感之后,还需要理解对方所体验的情景,理解产生的情感,对自己此刻的感受进行正确表达,使对方了解到自己的感情,并对对方产生影响。

我们会产生另一个疑问,那就是,共情与安慰,劝告有什么区别。关于安慰,我们在使用这一语言技巧时,一般情况为希望被安慰者脱离目前纠结的情感状况,语言方式一般柔和,多从感性角度以情动人。劝告则是理性分析目前状况,要求客观以理服人。如果以这两种方式表达,语言应该是如下两种:“别难过了,你是勇敢的孩子。”;“自己不注意摔倒了,有什么可难过的。”而通过共情进行的表达则是另一种情形,例如“摔倒了应该很疼吧,先做个勇敢的孩子站起来,我们看看有没有哪里受伤,难过就哭出来,不要忍着!”

共情的表达过程是整个共情的最终体现,所以表达方式的改进也是重要的一环。艾根(Egan)将共情的表达概括为两种水平,即原级共情(primyarempathy)和高级精湛的共情。原级共情又称初级水平的共情,包括释意及情感反应等参与技术。而高级精湛的共情又称高级准确的共情,它不仅包括释意及情感反应这些参与技术,还要加上教师自己的一些看法。

从心理学角度,卡可夫和皮尔斯还建构了一个区分调查表,用来确定咨询者共情反应的五个等级。其中水平3是可接受的最低水平反应,相当于Egan的初级共情的概念;水平4相当于附加共情或高级共情;水平5代表着促进性的行动。具体如下:水平1一一没有理解,没有指导。咨询者的反应仅是一个问题或否认、安慰及建议。水平2—没有理解,有些指导。咨询者的反应是只注重信息内容,而忽略了情感。水平3—理解存在,没有指导。咨询者对内容,同时也对意义或情感都做出了反应。水平4—既有理解,又有指导。咨询者对求助者做出了情感反应,并指出对方的不足。水平5—理解、指导和行动都有。咨询者对水平4的内容均做出了反应,并提供了行动措施。幼儿教师可以通过对比自己的表达方式,了解到自己属于哪个水平,对自己的共情能力进行有针对性的提高。

我在上文举的例子可能有些“简陋”,根据这个区分调查表,我的表达做到了理解,指导,行动,但是措辞可能再需要进行润色和修正。

共情能力的提高是对教师个人和幼儿成长有重要意义的。具体内容在查阅资料后我发现,共情可以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中国传统的师生关系是严肃僵化死板的。然而这样的师生关系或许会对幼儿发展不利,幼儿在平时的学习中处于一种恐惧压抑的状态,和老师的关系疏远恶化,不利于幼儿的健康发展。通过共情表达,幼师对孩子表现出的理解和关怀可能会紧紧抓住孩子的内心。孩子发现自己被关注,被理解,爱和关怀会在孩子的心里扎根。同样的,孩子会反过来爱老师,师生关系得以改善。接着教学效果就会有提升。在这种良性循环之中,学生爱人的能力就会提升,在不知不觉中培养了他的共情能力。说句题外话,感同身受不再是只能说出口或者写在纸上的漂亮话,人与人之间相互理解,天下大同可能不再是梦想。

在操作层面,如何实现共情。第一,体验对方情感,第二,理解对方意图,第三,向对方表达自己,影响对方,取得对方的反馈。

那么,共情能力究竟要通过什么方式才能有所提高。通过查阅资料,我发现共情能力分为两种,天生拥有的,后天训练得来的。训练首先要培养共情的感觉,增强理解他人的能力。我们需要学会摆脱自我中心,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进行换位思考。幼师要尽力培养自身对学生需要和情感的敏感度,学会倾听学生的表达,并真诚地做出表达。其次我们要学会表达情感,上文已经提到关于某某人的五等级表达理论,通过不断的修正自己的语言,以达到完美表达的效果。但是有一点可能需要注意。即使我们将自己置于对方的情景进行体验,也会由于各种客观主观原因导致理解出现偏差。然后在思考组织语言的过程中,文字符号也会因为各种原因不能完美表达自己的思想。即使前阶段完全完美实现,对方在接收语言符号时,也有极大可能理解出现偏差,不能体会到我们的“感同身受”。所以,即使达到了最高的表达等级,也有可能出现对方不能被你的语言影响的情况。由于共情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感受到被理解而行程有效教育,所以使学生能感受到共情就是最后需要训练的一步。语言符号也许会出现偏差,但是我们可以通过眼神,表情,肢体语言进行补充,以期达到更好的表达效果,完成最终目的。

共情不是利用学生感情的方法。我在搜索资料的时候看到“共情是和谐的种子”。我的感受是没有相互理解就不会有和谐,只有处在一个和谐的环境中才会存在有效的沟通。从我们传播学的角度,有效沟通有以下几个条件:相互尊重,相互理解。共情奇妙在,它只有达到尊重和理解,才能通过表达影响对象,达到有效沟通。于是,我们可以看到,共情不仅不是利用情感,恰是真情的流露。而打动人的就是“真情”,如此,方能使传播更加有效,教育也更加有效。

篇一心理健康教育心得体会摘选

“蹇蹇三事,师师百僚”,人的一生,多遇良师是何其有幸的事情。2020年9月26日和27日,我有幸参加了郑州大学教育学院心理健康教育培训班,经过两天的培训,我吸收了很多新的心理健康理论,增长了很多心理辅导知识。感受的风采,聆听教授的真言,我感悟良多。

 26日,为我们授课的是郑州大学心理学系心理学教授葛操,他是心理学博士,2002年劳动部首批国家心理咨询师培训师,河南省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厅心理咨询师考试鉴定专家。葛操教授首先给我们分享了《对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的几点思考》,接着给我们讲解了“倾听技术”、“共情”、“EFT”情绪释放技术等知识点。葛操教授的授课给我印象深刻的有两点,一是在讲授倾听技术时,我不禁想到了李镇西老师的“倾听是心灵的水珠,能折射出纯洁而热情的光芒”那句名言,此刻我深深的明白了:倾听是一种自我修养,倾听是一种爱的教育手段,倾听是一种设身处地的共情方式。二是心理学中的“EFT”情绪释放技术本是让学生觉得生冷酸涩的理论,但葛教授深入浅出的讲解、活灵活现的现场互动却使得这次授课浅显易学,让大家感觉是很实用的一种放松方式,让人倍感愉悦。

 在今后的工作中、生活中,我们要学会倾听,掌握倾听技巧,设身处地的体验他人内心情感,与之共情,“陪着他”,“理解他”,“温暖他”,而不能凭借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去简单的理解事情,用所谓的标贴去影响他人、改变他人,这样只会适得其反。

 27日,为我们授课的是郑州大学教育学院的杨敏齐副教授和许慧教授,杨敏齐副教授给我们讲解的课题是《认知疗法在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中的运用》,许慧教授给我们分享了积极心理学和发展心理学的主要内容。杨教授给我们分析了认知治疗的理论依据,让我们对“抑郁症”、“焦虑障碍”、“惊恐障碍”、“社交障碍”等原来不太熟悉的名词有了一定的认识。给我印象最深的应该是许慧教授传递给我们的赏识教育,这让我第一次听到“习得性赞赏”理论,该理论温暖而又深刻,让我明白了“爱系心田,须口言明。”许慧教授的一言一行都在生动诠释着“腹有诗书气自华”,参训老师在润物细无声的氛围里感受到了心理学的魅力和力量。

篇二心理健康教育心得体会摘选

大学生作为现代社会的组成部分,对社会心理这块时代的“晴雨表”自然就十分敏感。但是,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本身存在着许多特殊的问题,如对新的学习环境与任务的适应问题,对专业的选择与学习的适应问题,理想与现实的冲突问题,人际关系的处理与学习、恋爱中的矛盾问题以及对未来职业的选择问题等等。种种心理压力积压在一起,久而久之,会造成心理上的障碍。作为天子娇子,心理健康更是学业成就、事业成功、生活快乐的基础。

 因此,在大学校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件迫在眉急的事,具有预防精神疾患和身心疾病的发生,及时为学生疏通心里,排解压力,指引方向的作用。那么作为一个非专业人员,我们如何来判断自己或者是周围人的心理是否正常呢,以下有三项基本原则:

 其一,心理与社会环境是否趋于一致。

 其二,心理与行为行动是否趋于一致。

 其三、人的情绪在一个阶段内是否稳定。

 如果一个人出现了与以上违背较大的情绪,那么他就可能存在一定的心理障碍。那么什么叫心理障碍呢?它是指心理疾病或轻微的心理失调,出现在当代大学生身上大多数是因心身疲乏、紧张不安、心理矛盾冲突、遇到突如其来的问题或面临难以协调的矛盾等出现,时间短、程度较轻微,随情境的改变而消失或减缓;个别则时间长、程度较重,最后不得不休学甚至退学。它的表现形式也多种多样,主要表现在心理活动和行为方面。心理活动方面如感觉过敏或减退、体感异常、错觉、幻觉、遗忘、疑病妄想、语词新作、意识模糊、紊乱的心理特点和难以相处等等。行为方面如焦虑、冷漠、固执、攻击、心情沉重,心灰意冷,甚至痛不欲生等。

 以上的情绪状态,显然不利于大学生的发展,因此大学生有必要学会自我心理调节,做到心理健康。我们可以从一下几个方面入手:

 1、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学习是大学生的主要任务,有了学习兴趣就能够自觉地跃入浩瀚的知识海洋里邀游,拼命地吸取新知识,发展多方面的能力,以提高自身素质,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2、保持乐观的情绪和良好的心境,大学生应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愉快开朗的心境,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当遇到悲伤和忧愁的事情要学会自我调节,适度地表达和控制情绪,做到胜不骄、败不馁、喜不狂、忧不绝。

 3、主动与学校的心理咨询师沟通。学校心理咨询是增进学生心理健康、优化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也是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时间的推移,心理咨询被越来越多的人承认和接受,越来越多的大专院校,甚至中学开始设置心理咨询机构。心理咨询可以指导学生减轻内心矛盾和冲突,排解心中忧难,开发身心潜能。还能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把握自己,有效地适应外界环境。所以当我们心中感到压抑时,就应该及时主动的与心理咨询师进行沟通。

篇三心理健康教育心得体会摘选

一个优秀的教师应该能够处理好两个方面的关系--既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同时也重视自己的心理健康。身为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不断学习和掌握新的知识,尽快适应新的教学观念,掌握新的教学方法,达到新的教学要求,才能寻求新的发展,也才能真正拥有心理上的安全感。教师不断地接受新知识,开拓自己的视野,也能使自己站在更高的角度看问题,以更平和的心态对待生活和工作中不尽人意之处,更少地体验到焦虑和挫折,对维护心理健康有重要意义。

 1、教师自己保持乐观的心态

 我认为,教师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推行者、具体实施者,一个成功的教师,除了要有渊博的学识和优良的教学技能,还要有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品德。人格健全的教师,能在课堂中创造一种和谐与温馨的气氛,使学生如沐春风,轻松愉快,反之则使学生惶惑不安。所以,教师自身保持一种乐观的心态非常重要。

 2、以良好的心态感染学生

 我们要以积极的情绪状态和较强的感染力,要以对教育事业的满腔热忱对工作的高度责任感、对学生的一片爱心、对所任学科的深厚感情,去感染影响学生。努力做到教态亲切、热情、和蔼可亲,教学语言要生动活泼、富有幽默感。教学方式、方法要直观、形象、丰富多样,富有趣味性。要创设一个团结互助、好学上进的集体风气,使每一个同学在良好的集体环境里成长。

 当然,在新课程改革形势下,我们的教育教学与应试教育思想的碰撞,产生了不少问题,问题的出现需要我们去思考、去解决,如教师采用怎样的教学方式;选择怎样教学内容实现教学目标;学习评价难以操作等,面对这些问题我们如果能用乐观的心态去面对,最终一定会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同时学生总有一些不良的现象,如逃学、早退、迟到、作业不按时完成、上课搞小动作、做鬼脸等现象,无时不展现在你面前。此时,你的心情又如何呢是气愤、激怒、伤心,非想揍他一顿,还是用乐观的心态来教育他,我想,教育学生需要耐心和宽容,用真诚的爱心去感化学生,以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方法去对待学生的错误。让学生静心去寻找自己错误的原因,真正体验到自己的错误给别人带来的伤害有多深,我想这样的耐心和宽容教育学生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省级名班主任工作室沙老师从职业倦怠是什么、如何应对职业倦怠这两个方面给我们做了一个关于教师职业倦怠的介绍。看得出,沙老师是一个非常乐观、积极向上、擅长讲故事的老师。一开始,沙老师就用故事的方式引入,“上天不会辜负任何一个努力的”,“人人与人的交往,常常是意志力与意志力的较量”这些话深深的印在了我的脑海里,一个人的天赋并不能决定他最终有什么成就,但一个人的坚持、努力与持久的勤奋,则会让一个人取得较大的成就。教师作为一个非常需要耐力的工作,这方面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作为教师要有能够及时识别自己情绪的能力。在去年的时候,我感觉到自己经常会有身体上的一些疲倦和心理上的负面情绪存在。当时我的脑海里还没有职业倦怠这个名词,但是我能察觉到自己的状态不对劲,于是我就到网上去搜集资料,结果就发现了这个词,这里面还有一桩案件:上海的一名员工黄先生经历了职业倦怠,被公司辞退。然后,他一纸诉状将公司告上了法庭,最后以黄先生的败诉结局。联想到自己现在的状态,可能是有了一定的职业倦怠,然后我就分析原因,当时没有这么全面,职业、学校、社会、个人,我只是认为学校的管理机制并不是很适合教师的专业发展,因此经常会生出郁闷的情绪来,有时还会抱怨,久而久之,这样的情绪就会蔓延弥散,从而导致了自己萎靡不振的状态。在这种工作状态下,很多机会也就从身边悄悄溜走了。因此,我下定决心要改变这种现状。首先要做的事情,跟沙老师所讲的用职业生涯规划SWOT分析法说的比较类似,就是正确定位,认清自己。我对自己未来六年的职业大致做了一个规划,定下了先学习,充实自我,抛弃无关的事情的目标,让自己沉下心来充充电,对自身的一些劣势还有不足,努力扬长避短,自我修炼,做到心中有货。除此之外,我还善于虚心向别人求教。我的一位导师说的那句话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那就是当你低下头来的时候,你才能看到自己的不足,当你抬头仰望的时候,你才会有源源不断的前进的动力。

如果说一个人的觉察力是让他有了不断前进的勇气,那么一个人的同理心,就是能够让它为前进的步伐带来源源不断的动力和支持。教师防止职业倦怠,以及从职业倦怠当中走出来需要同理心的帮忙。同理心在心理学上也叫共情,说的是能站在对方的立场上考虑他的感受。有了同理心,就不会去比较,不会去嫉妒,也不会去拿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更不会用自己的弱点跟别人的优势对比来贬低自己,摧毁自己的自尊心。幸福是一种感觉,生活当中关注细节就可以提升幸福感。沙老师所说的幸福记录表就是这个道理。我曾在管理学生的时候跟他们提到过这个方法。建议他们每天记录一件幸福小事来提升自己的正能量,从而减少抱怨,减少负面情绪。

最近新东方的东方甄选直播间火了,里面的董宇辉给我们留下了诗和远方的意境,直接秒杀一众直播间只知道“买它买它”的画风。我想,大家并不是对他的散文诗有多感动,大家更加感动的是跌入谷底,又重新站起来的那种顽强不屈的精神和毅力。世间的一切好东西都是可以引起共鸣的,共情正是这个道理。“我们都一样”这句话应该有着多么大的格局呀!我们总在说把格局打开,那么打开格局的方法又是什么呢?我觉得就是共情,共情可以将你我都一样放在我们谈话的始终,放在我们做事情的始终,这样便不会有太大的矛盾、争吵、解决不了的问题等。痛并快乐着,这就是人生,这就是我们,这就是世界。有泪可流,却觉得幸福。在布满荆棘的道路上,我们终究是走出了属于自己的路,那么这就已经足够幸福了。不是吗?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87694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0
下一篇2023-07-1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