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情稍显脱离现实基础,是指在恋爱或者感情关系中,双方的情感和期望与现实基础脱离较大。例如,双方的家庭、背景、文化、价值观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或者双方的生活和工作环境不太相同,导致双方的情感和期望不能很好地融入到现实生活中。这种情况下,有可能会导致双方产生误解、矛盾和冲突,影响感情的发展和维护。因此,在建立感情关系时,需要考虑现实基础,了解对方的生活和背景,尊重双方的差异和选择,建立健康和稳定的感情关系。
欢迎来到博星教育108将讲师朱老师课堂,这里是朱老师第1672天早安问候。
理想化——用幻想弥补现实中的不足。
人们为什么需要理想化?
美国精神分析协会、纽约弗洛伊德学会以及美国精神分析学院的认证精神分析学家杰瑞姆布莱克曼教授在《心灵的面具——101种防御机制》这本书中讲到人们理想化某个人,主要出于以下四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自恋的投射,以此减轻自己的不完美而导致的羞耻感。我们理想化某个人,往往是将自己期待、渴望,或者无法实现的愿望投射到他人身上,以弥补自身的不足。
前面提到的追星,一路见证明星的成长、成功,就好像自己成功了一样,而在现实中可能学习、工作或者人际却是一团糟。在追星的过程中,他就不必去面对自身的困难,可以在虚幻的世界里获得愉悦感。
在**《被讨厌的松子一生》中,穷困潦倒的松子沉迷于年轻的偶像,她可以对着电视的他们表达自己的情感,可以指责他们,幻想着与这些偶像们在一起,这让她感觉自己也是光鲜亮丽的,也是年轻有活力的,并且成了支撑她活下去的力量。
第二,自恋,将此人与你过高的自我意象融合起来。理想化实际上有两个指向,一个指向他人,一个指向自己,或者指向二者的关系,以满足自己的自恋。
比如有个女孩跟她的闺蜜说,自己找了一个非常帅气高大的男友,而实际上她的男友长相非常普通,而且个子还不到1米7。
她这么表达实际上就涉及到了三个方面的理想化:她理想化了男友,同时也理想化了自己,认为自己是配得上高大帅气的男生,或者只有高大帅气的男生才配得上自己,同时也理想化了关系,这位高大帅气的男生对自己一见钟情而且温柔体贴。
韩剧被很多主妇追捧,实际上也是类似的心理过程。剧中总是多金帅气温柔体贴的男主,爱上了长相、家世都非常普通的女主,并且无论遇到多大的阻挠都不放弃,描绘出了一幅王子追求灰姑娘的浪漫爱情故事。结果主妇们沉迷于此,常常将影视剧中的男人与自己的老公相对比,结果在现实中对老公是越看越不顺眼。
第三,爱,避免体验失望。理想化的爱可以让两个人迅速坠入爱河,而一个特别理性,看透人性之恶的人,可能就很难信任一个人,并且进入一段亲密关系。当然,我们有时也需要理想化的爱去支撑自己穿越黑暗,给自己时间与空间,让自己变得更有力量,在有能力承担时才开始去面对真相。
有位女士从小被父亲抛弃,但她的妈妈从未在她面前抱怨过父亲。每次当她问起父亲是个什么样的人时,妈妈都会将自己理想化的丈夫以及父亲的形象呈现在孩子面前,这让她一直坚信自己有一个好父亲,并且曾经被父亲深深地爱过。
这份美好一直支撑到她上大学。大二时,消失多年的父亲联系了她,她这才知道了真相。虽然那个真实的父亲的出现让她心目中理想化的父亲不复存在了,她也有些崩溃,并且因此而责怪她的母亲为什么要欺骗她,但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心理咨询后,她可以坦然面对真实的父亲,并且可以向父亲表达她的愤怒。
实际上,在成年后,她可以去承受早年的创伤,而这个创伤在她的成长经历中其实并没有给她带来过多的负面影响。
第四,移情,就像小时候完美的父母。前面我们提到了咨访关系中的移情,其实在职场中的领导,学校的老师,在他们身上都可以找到理想化了的完美父母的影子。
有位研究生曾经跟我谈起他的导师,说导师学识渊博而且还特别平易近人。在跟随导师做课题时,导师无论是在学习上、还是生活上都给予了他很多帮助。临近毕业时还帮助他推荐了工作机会,让他特别感激。在他心目中,导师就像自己理想中的父亲一样。
理想化带来的正向的、积极的力量
首先,理想化可以演变为一股向上牵引的力量,人们可以在此基础上为自己设立人生理想与人生目标。这不同于建立在海市蜃楼上的愿望,而是为了实现愿望而踏踏实实地付诸了行动。
比如将自己不完美的部分投射到某个理想化的客体身上,而这恰恰就是我们可以去提升的空间,甚至也可以通过向某个偶象学习的过程,努力成为像他那样成功的人。
其次,有助于理想化自我的形成。我们在超我,也就是道德自我形成的过程中,会以某个理想化的人物为榜样,比如要求自己要做一个道德高尚的人,一个善良的人,一个对他人及社会有价值的人,这些都会帮助我们塑造一个理想化的自我。
这也是为什么父母在孩子的教育上要做到知行合一的原因。他们会身体力行地给孩子做出很好的示范,孩子不仅知道为什么要这么做,而且还知道成为理想中的自我应该怎么做。
另外,与自己理想型的人交朋友,靠近那些比自己优秀的人,也可以促使自己变得更优秀。比如自己不擅长社交,又很羡慕那些特别开朗、阳光又待人热情的人,可以尝试跟这类与自己性格反差比较大的人交朋友,在他们的影响下,或许会得到改变。
最后,理想化可以保留一个属于自己的乌托邦,一个让灵魂得以休憩的场所。曾经有位来访者告诉我,当年他在受到校园欺凌时,校门口面馆的老板成为了他的精神支柱,给了他很多的精神慰籍。其实当年面馆老板也并没有做什么,只是很热情地招呼他,跟他简单地聊过几句,没想到他至今都还能感受到那一份温暖。
理想化的心理机制是如何产生的
奥地利精神分析学家,儿童精神分析研究的先驱梅兰尼克莱茵认为,理想化是为了保护所爱对象免受破坏性冲动的一种心理防御。
最初,小婴儿的眼中并没有一个母亲的形象,而是将母亲的乳房与母亲这个人等同。当小婴儿因为饥饿而哭闹时,假如母亲的乳房能够提供充足的奶水满足婴儿的需要,这就是一个“好乳房”;当母亲的乳房不能满足婴儿的需要时,他就把妈妈当作一个“坏乳房”,此时婴儿会有一种被迫害的焦虑。
理想化母亲永远是一个“好乳房”,可以防御自己被迫害的恐惧。同时,理想化还可以维持一种愿望,那就是我的客体可以无限地满足我,我有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好乳房”。所以,理想化总是与分裂、投射相伴而行。
美国康奈尔大学医学院临床精神科教授奥托·肯伯格医生认为,边缘性人格结构的人会使用分裂来防御他们因识别出另外一个人的整合的“完整客体”特性,以及重要客体的复杂性所产生的焦虑。
无视一个人的“坏”的部分,将客体通过修饰、完美化或者理想化,则可以避免那种既爱又恨的矛盾情感。
比如对于自己所爱之人不允许有任何瑕疵,一旦发现他身上有不好的东西,就会自动化地去贬低,这就会有将所爱客体摧毁的危险。为了避免这种焦虑的产生,他一定要在内心维护一个完美的形象,同时还不容许任何人提出反对意见,去看见事实的真相。
理想化的对象主要来自于早年重要的养育者,比如父母或者爷爷奶奶。对于一个弱小的婴儿来说,养育者就是他的天。越是糟糕的父母,孩子内心越需要粉饰、理想化父母,唯有如此,他才有机会“存活”下来。有些孩子即使在成年后,仍然不愿意看见父母曾经对自己的忽视、言语虐待、贬低,因为面对这些创伤可能会让他曾经建构的那一套价值体系完全坍塌。
同时,父母会有意无意地将自己的价值标准强加到孩子身上,无意识地去塑造孩子内心的理想自我的影象,比如你应该努力奋斗、出人头地,这样才有价值;你应该多为别人着想,多付出,这样才能得到别人的认可;你应该听父母的话,这样才是孝顺等等。
父母甚至还会给孩子寻找一个榜样,最常见的就是别人家的孩子。只不过,当孩子长大后,发现这样理想化的自我让自己特别别扭,成为了限定自我的枷锁,此时内在冲突就产生了:因为否定这个被父母定义的理想化自我,意味着对父母的背叛,这是令人极其恐怖的。
过度理想化会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呢?
过度理起化,实质是掩饰现实的脆弱与苍白,让自己始终活在幻想的世界。理想化就像一剂麻醉药,让自己无法与现实接轨,也无法产生行动。
影视剧那些海枯石烂的爱情总是那么令人向往,而剧中的套路总是类似“灰姑娘”的女主在各方面都极其普通,却被富家公子爱上,虽然“灰姑娘”一再拒绝,但富家公子却绝不放弃,最后终于历经磨难感动了女主,让有情人终成眷属。
“中毒”太深,普通女孩就开始做起了白日梦,内心勾勒出自己理想化了的白马王子的形象,等着理想伴侣的降临。而这些不切实际的想法,成为了阻碍她们进入亲密关系的障碍。
另外,对父母或者他们关系的过度理想化也会影响到子女的择偶观。比如,母亲非常漂亮,温柔贤淑,而比照母亲的标准去找,可能总是会令人失望,似乎没有哪个女人可以超越母亲。
而在进入婚姻后,将理想化了的父母与伴侣再一比较,则会滋生很多的不满。曾经有位朋友跟我说,她太羡慕自己的父母关系了,他们的婚姻如此地完美,感觉自己今生可能都无法找到一个这样的伴侣,并且能与他一起经营好像父母这样的婚姻。
事实上,她的父母一定也有很多的差异,也曾经有过冲突,而她只是看见了父母恩爱的一面,却并不知道父母是经历了怎样的磨合走到今天这个样子的。
有时,不完美的父母才能促进理想化向现实的转换,才能促进一个人的心智的成长。
在婚姻中,人们往往遵循的是现实原则,而在恋爱中,则遵循的是理想原则,在性爱中,遵循的是快乐原则,这也是为什么理想化的爱情很难走进婚姻的原因。因为要将这三项原则整合到婚姻中是非常不容易的。
所以,有时理想化他人,就是为攻击一个人做准备的,而理想化感情,就是为体验不被爱做准备的。
理想化伴侣,但是他达不到这个理想化,他辜负了你的期待与信任,这就是他的错,也就成为了被攻击的借口。在理想化了的感情中,一个人永远无法获得满足,也就很难体验到被爱。
当然,最严重的是理想化破灭所产生的让人无法承受的结果,甚至会产生轻生的念头,令人有种万念俱灰的感觉。
假如人们缺乏理想化丧失后的哀悼能力,就很难对人生重新燃起希望,从而引发抑郁。
第一种是喜爱式感情,仅有亲密无间,没有热情和服务承诺,如友情。理智与情感读后感显而易见,友情并并不是感情,喜爱并不意味着爱。但是友情还是有可能发展趋势成感情的。第二种是痴迷式感情,仅有热情,没有亲密无间和服务承诺,如初恋情人。第一次的谈恋爱一直充满了热情,却少了完善与沉稳,是一种遭受本能反应牵引带和导向性的稚嫩感情。
第三种是裂缝式感情,仅有服务承诺,欠缺亲密无间和热情,如纯碎为了更好地完婚的感情。该类“感情”看起来丰腴,却缺乏必需的内容,徒有其表,朽木不可雕。
第四种是烂漫式感情,仅有热情和亲密无间,没有服务承诺,这类“感情”尊崇全过程,不在意结果。
第五种是爱人式感情,仅有亲密无间和服务承诺,没有热情。跟裂缝式“感情”类似,没有热情的感情还能叫感情吗是仅有支配权、责任却没有感觉的四平八稳的婚姻生活。
第六种是愚昧式感情,仅有热情和服务承诺,没有亲密无间。没有亲密无间的热情最多是生理学上的不理智,而没有亲密无间的服务承诺不过是空白支票。
第七种是极致式感情,包括热情、服务承诺和亲密无间。仅有在这里一种类中大家才可以见到感情的千山万壑。
斯坦伯格很聪慧,在这种感情前边都加了一个“式”字,由于在他来看,前边例举的六种都仅仅类感情或者非感情,在实质上并并不是感情,仅有第七种才算是感情,而我们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类感情和非感情的情况真是太多,以至把具有三要素的感情基础作为是一种写实主义的理想化情况。
殊不知,具有三要素并不代表着感情就变成实际,感情必须大量的勤奋来调整这三者的关联。感情并不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儿,怪不得如今有些人觉得爱是一种工作能力,并不是与生俱来就会有。深爱也是一种工作能力,并且还必须变成一种造型艺术。在这个连感情都必须工作能力才可以支撑点的时期,造型艺术地谈一场真实的谈恋爱哪里简易啊!
爱需要勇气,更必须工作能力,没有工作能力的胆量,力不从心。尽管这般,天下苍生并并不是等具有了这三个因素之后才刚开始处对象。梦想一回事儿,实际也是此外一回事儿。由于在这里三个因素里边,除开热情以外,亲密无间和服务承诺的完成必须一段时间才可以转换为实际,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儿。即便 是热情,要保持也不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
两条感情线上也许,我们与感情也有一段始终没法摆脱的间距,感情对大家而言便是一个持续追近的总体目标和持续更改的感受。这很有可能有点儿惨忍,但假如事实如此,大家是不是也有胆量去爱和深爱
婚姻不是爱情的坟墓而是爱情的开始
01 婚姻不是爱情保险箱
“婚姻从来不保护爱情”。因为很多人听了就问,不保护爱情,那保护什么?
其实很简单:婚姻是一个具有法律意义的契约关系,它保护的是权益,或者说直接一点,财产。
不仅女性对婚姻有幻想,男性也会有的,虽然不见得有女性浪漫,但不妨碍那依旧是幻想。
比如,幻想结婚后,女性自动持家带娃,自己啥也不用担心,依旧是快乐单身汉,还能白得贤惠媳妇孝顺娃。
总之,大家都幻想婚姻就是双方关系的一个保险箱,或者说爱情的保险箱,但人们大概忘了一个事实是:没错,作为法律承认的契约,婚姻是保护关系的。
但它只能保护关系中的一部分,也就是利益,关系当中的其他部分,特别是情感,是婚姻无法保障的。
02 没有什么可以保护爱情
那什么可以保护爱情呢?
其实,没有什么可以保护爱情,没有。
爱情,就像旷野里的一棵树,它本质上,是一个鲜活的生命,它需要的是不断生长。
温室或许可以保护植物,但它们长不成参天大树;玻璃罩也可以保护永生花,但它的永生等于没有生命。
正如法律可以保护一段婚姻关系不至于在形式上崩解,但处在这个关系中的两个人,他们的感情是活着还是没了,法律可是半点用处都使不上。
甚至,在情感已发生变化时,强要用婚姻束缚住双方,反而可能让两人感情更加冷漠。
所以任何基于“保护”的思路,都可能“闷死”爱情。我们也许应该调换方向,来探寻如何让婚姻内的爱情不断生长。
03 爱情是“自恋的满足”
有一个大众普遍认同的生长路径是,爱情里在婚姻里久了,就变成了亲情。
这个就相当于,你长着长着,有可能越像你的爸爸你的妈妈了,但不管怎样,你毕竟还不是你爸爸你的妈妈。
长期关系中,变得有一点像亲情当中互相依靠味道是很正常的,这也许是长期伴侣关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但它绝不是让爱情部分完全停止生长的完美借口。
婚姻不是爱情的坟墓,而是爱情的开始,只要你经营。
老夫老妻了,搞这些花里胡哨的干嘛,老夫老妻了,就不要怎样怎样,我们都是亲情了,你就不要要求怎样怎样·······实际就是在回避伴侣中的一方对于爱情的渴求。
回避产生的原因多种多样,爱情的意蕴也很丰富,包括很多东西,这里我只想集中谈一点,关于爱情的生长要素,就是“自恋的满足”。
04 夫妻理想化的情感投注
爱情的本质和自恋息相关。
所谓爱情,除了荷尔蒙的纯生理互相吸引之外,起效点就是在于在爱情中双方在对方那里获得了自恋的满足。这种满足分两部分:
▲1、对方有足以让我投射理想化情感的一些基础。
比如长相,身材(这个跟纯生理吸引应该有所区别),学识,才华,谈吐,气质,个性,品格,能力,经济实力,职位权力……
这些都是可以在爱情中给“理想化”加分的东西。
▲2、我能够在对方那里看到我美好的样子。
也就是对方也能够把他的理想化情感投注给我,我感觉自己在他那里是有魅力的,可爱的,熠熠生辉的。
05 让关系生出新的东西
所有经由爱情进入婚姻的夫妻,大概都经历过这样彼此能够理想化对方,并感觉到甜蜜的时刻。
但极大可能的也会经历理想化破灭,突然发现在漫长琐碎的日常生活里,起初那些“光环”一点点在消失。
这也便是在婚姻中爱情逐渐停止生长,甚至开始枯萎,变质的样子吧。那怎么才能保持理想化不破灭啊?
怎么才能继续留住那些美好的感觉啊?没用的,留不住的,只能让关系生出新的东西。
在长期的关系中,伴侣之间的情感,除了满足彼此自恋之外,有许多的类似的"点"都需要去重新生长。
比如彼此的依赖,照顾,合作分工,性关系,等等。
无论哪一个“点”上出了问题,都再提醒我们,也许该重新去回望这段感情,甚至过往的整个人生。
06 "磨合”自带损耗感
人们往往喜欢用“磨合”来形容在长期关系中彼此的适应,但我觉得"磨合"这个词自带损耗感。
在损耗感的支配之下,人们只会感觉自己为了关系失去了很多,我们必须压抑自己去适应别人。
而看不到,其实我们也有能力去创造关系中以前不曾有的部分,让情感长出新的嫩芽。
也许有的情感,会脱落一些东西,再长出一些新东西;也许有的情感,只能慢慢枯萎,做什么都不行,但重要的是,我们尊重它是有生命,相信它有再生长的可能。
让情感重新生长秘密不在于要求对方如何改变,也不在于迎合对方而让自己改变,而在于你是不是有勇气直面并穿越过去坚硬的痛苦,破土重生。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