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江采芙蓉的艺术手法

涉江采芙蓉的艺术手法,第1张

《涉江采芙蓉》通过某种生活情节来抒写作者内心的情感,抒情中带有叙事意味。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生活情景形象、生动,由这一生活情景引发开去,“采之欲遗谁”,自然地引出对离人的思念,抒写悲苦愁思也就分外感人。这种融情入景、寓景于情的手法,使情、景水乳交融,浑然天成。

《涉江采芙蓉》是产生于汉代的一首文人五言诗,是《古诗十九首》之一,此诗借助他乡游子和家乡思妇采集芙蓉来表达相互之间的思念之情,深刻地反映了游子思妇的现实生活与精神生活的痛苦,全诗运用借景抒情及白描手法抒写漂泊异地失意者的离别相思之情,从游子和思妇两个角度交错叙写,表现游子思妇的强烈情感,运用悬想手法,在虚实结合中强化了夫妻之爱以及妻子对丈夫的深情。

关于《涉江采芙蓉》抒情主人公,历来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人认为抒情主人公是男性,“涉江”者和“还顾”者都是男子;也有人认为抒情主人公是女性,“涉江”者是女子,“还顾”者则是“所思”的男子。笔者认为第二种说法更为可信。

  首先,“远道”与“旧乡”是对立的,那么它们的动作发出者肯定是两人,且为异性。根据中国古代常识可知,离“旧乡”而走“远道”之人大半都是男子,或服役戍守边疆,或被贬他乡,或隐居等等。如《诗经-小雅-采薇》中的主人公即为征战而走“远道”。由此推断,说话者应该是“思夫”的女子。

  其次,把“还顾”接“所思”,作为女子思夫时以己推人的一种想象,可以看成是诗中虚写的部分。“还顾望归乡,长路漫浩浩”仿佛是心灵感应似的,正当女主人公独自思夫的时候,她远方的丈夫,此刻也正带着无限忧愁,回望着妻子所在的故乡。这样就写出了女子对男子的爱情非常信任。而且,与下文中的“同心”二字一脉相承、前后互应,显得“同心”并不是空话,而确实是相互深爱的。

  再者,我们可以联系全诗的感情基调,本诗主要是表达了故乡妻子思念丈夫的深切忧伤之情,可见情调“闺怨”而低沉。“忧伤以终老”,主人公的情绪哀婉之至。从这一点也可以看出,抒情主人公不可能是男子。

  最后,一年一度的采莲活动,也是江南农家女子的一种风俗习惯。夏秋之交,正是荷花盛开的美好季节,农家女子穿行在“莲叶何田田”的湖泽上采莲,是情理之中的事。南朝乐府诗《西洲曲》里有这样的句子:“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就集中描写了青年女子思念意中人的痛苦。这不正是说明本诗主人公为女性的一个有力证据吗?

  需要指出的是,本诗的主人公是女子,但倘若把本诗的作者也认定是这位女子,那就错了。马茂元先生说得好:“文人诗与民歌不同,其中思妇词也出于游的虚拟。”因此,《涉江采芙蓉》最终仍是游子思乡之作,只是在表现游子的苦闷、忧伤时,采用了“思妇调”的“虚拟”方式,即“在穷愁潦倒的客愁中,通过自身的感受,设想到家室的离思,因而把一性质的苦闷,从两种不同角度表现出来”。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该诗创作于东汉桓帝、灵帝时,是时宦官外戚勾结擅权,官僚集团垄断仕途,上层士流结党标榜,“窃选举、盗荣宠者不可胜数也,既获者贤己而遂往,羡慕者并驱而追之,悠悠皆是,孰能不然者乎?”(徐干《中论·谴交》)在这样的形势和风气下,中下层士子为了谋求前程,只得奔走交游。他们离乡背井,辞别父母,“亲戚隔绝,闺门分离,无罪无辜,而亡命是效”。然而往往一事无成,落得满腹牢骚和乡愁。《古诗十九首》主要就是抒写游子失志无成和思妇离别相思之情,突出地表现了当时中下层士子的不满不平以至玩世不恭、颓唐享乐的思想情绪,真实地从这一侧面反映出东汉后期政治混乱、败坏、没落的时代面貌。

《涉江采芙蓉》是一首惜别的情诗。在古代农业社会里,生活是很简单的,最密切的人与人的关系是夫妻朋友的关系,由于战争、徭役或仕宦,这种亲密的关系往往长期地被截断。又由于当时交通不便,书信无法往来,相隔两地,音信全无,这就成为许多人私生活中最伤心的事。因此,中国诗词有很大一部分都是表达别离情绪的。就主题说,这首诗是很典型的。

《涉江采芙蓉》是产生于汉代的一首文人五言诗,是《古诗十九首》之一。此诗借助他乡游子和家乡思妇采集芙蓉来表达相互之间的思念之情,深刻地反映了游子思妇的现实生活与精神生活的痛苦。全诗运用借景抒情及白描手法抒写漂泊异地失意者的离别相思之情;从游子和思妇两个角度交错叙写,表现游子思妇的强烈情感;运用悬想手法,在虚实结合中强化了夫妻之爱以及妻子对丈夫的深情。

《涉江采芙蓉》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对学业业绩问题的解决措施进行策划的过程。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我精心整理的《涉江采芙蓉》优秀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涉江采芙蓉》优秀教学设计篇1

 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

 (1)识记有关古诗十九首的文学常识;(2)背诵全诗。

 2、能力方面

 (1)领会诗歌的思想内涵。(2)培养学生朗读诗歌的能力;

 (3)培养学生通过意象来赏析诗歌的能力。(4)探究诗歌的表现手法。

 3、情感方面

 体会诗歌含蓄不尽,余味悠长的游子思乡、爱人离居的愁情别绪,积淀人文素养。

 4、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诗歌的朗读;(2)诗歌的赏析;(3)诗歌的表现手法

 难点:通过抓住意象来赏析诗歌。

 教学方法

 导读法

 教学用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以有关芙蓉的名句引入课题。

 二、通过导学案学习有关古诗十九首的文学常识,了解写作背景。

 《涉江采芙蓉》是《古诗十九首》中的一篇。《古诗十九首》包括汉代无名氏所作的19首五言诗,是东汉末年文人五言诗的选辑,并非一人所做。从内容看,主要写的是作者的失意和哀伤,写游子、思妇的离愁和相思。由于作者文化素质较高,又继承了《诗经》和《楚辞》的传统,吸收了汉乐府的营养,所以不但善于运用比兴,而且创造出一种独特的风格,语言浅近凝练,自然和谐,艺术成就很高。是五言诗成熟期的代表作。被刘勰称为“五言之冠冕”。它是五言诗的发端,在我国古典诗歌中有着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

 三、引导赏析。

 (一)初读,整体感知(听配乐朗诵,初步感知作品)

 1、试为这首诗划分节奏。(学生划分,师生共同明确)

 涉江采芙蓉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2、诗歌的感情基调如何你认为全篇中哪个字浓缩了作者的情感(学生思考回答,教师明确)

 明确:诗歌的感情基调忧伤。是“思”字浓缩了作者的情感。

 3、诗歌中的抒情主人公表达“思”的举动是什么这种行为在古代诗歌中常见吗可否举例

 明确:是采摘芙蓉。这种行为在古代诗歌中常见。

 4、诗歌中的主要意象是什么为全诗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明确:芙蓉,即荷花,为全诗营造了高洁,清幽的意境。

 (二)再读,讨论交流(请学生个别朗读,之后小组讨论作答,教师明确)

 1、三、四句一问一答,在全诗中起到怎样的作用

 明确:这两句在结构上是暗转过渡,为主人公的情绪由欢欣洋溢转变为黯然销魂作铺垫。2、诗歌描写“多芳草”的“兰泽”对塑造抒情主人公形象有什么作用

 明确:这是环境描写,从侧面烘托了主人公形象的高雅,感情的纯洁、美好。

 3、你认为这首诗的抒情主人公是一个男子还是女子

 提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言之成理即可。

 (三)精读,合作探究(教师指点精读个别诗句,学生讨论交流作答)

 诗歌表现手法:1、借景抒情2、白描手法3、对写手法

 (四)速背训练(教师指导方法,学生自由背诵几分钟,教师抽查)

 《涉江采芙蓉》

 涉江,兰泽。采之所思。

 还顾,长路。同心,忧伤。

 拓展延伸

 课堂练笔:扩写诗句

 请同学们选取《涉江采芙蓉》中自己最喜欢的两句诗歌,扩写成一幅100字左右的语段。

 要求:(1)可加小标题,要突出心理描写。(2)先阐明诗意,再发挥合理的联想和想象。

 (3)要体现出情景交融的特点。(4)要体现自己对诗句的个性化解读。

 示例:“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两句扩写。

 夏秋之交,故乡江南正是荷花盛开的美好季节。身处异地的我,设想我的爱人在风和日丽中,正荡着一叶小舟,穿行在“莲叶何田田”、“莲花过人头”的湖泽之上,加入一年一度的采莲活动,这可是江南农家女子的一大乐事呀!采莲之际,她们摘几枝红莹可爱的莲花,回去送给各自的心上人,来表达自己的真情挚意。在湖岸泽畔,还生长着数不清的兰蕙芳草,被采莲的女子们摘置袖中、插上发际,幽香袭人,简直令人心醉!倾耳细听,我仿佛听到湖面上、“兰泽”间传来她们阵阵银铃般的欢笑声!

 课后作业

 1、对比阅读:

 《古诗十九首·庭中有奇树》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

 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

 注释:①奇树:美树。②华:同“花”。③滋:繁盛。④荣:即上句的华。⑤贵:一作“贡”,献的意思。

 思考:诗歌主要通过什么意象来抒情的主人公表达的思想感情与《涉江采芙蓉》是否有相同之处

 2、请完成《赢在课堂》的相关习题。

 附:板书设计

 古诗十九首·涉江采芙蓉

 一、作者与背景

 1、作者:汉代无名作家

 2、《古诗十九首》是汉代五言诗成熟期的代表作,被誉为“五言之冠冕”南朝梁萧统将之合收在《文选》中。

 3、作品的主要风格:用浅近凝练,自然和谐的文字表现深厚的感情

 二、思想内容赏析

 1、全篇的抒情线索:“思”。

 2、诗歌的主要思想内容:表现游子思乡、爱人离居的愁情别绪。

 3、诗句的扩写。

 三、艺术特色分析

 1、借景抒情2、白描手法3、对写的手法

《涉江采芙蓉》优秀教学设计篇2

 [教学目标]

 1、了解关于《古诗十九首》的文学常识;

 2、感受诗歌的思想内涵;

 3、运用想象描摹诗歌的艺术画面。

 [教学重、难点]

 1、运用想象和联想描摹诗歌画面;

 2、抓住诗歌意象来解读诗歌主旨,培养诗歌鉴赏能力。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板书钟嵘《诗品》: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

 大家知道这个评价说的是什么吗?它指的是《古诗十九首》的语言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了。今天,我们将要学习其中的一首《涉江采芙蓉》,体味一下这一字千金的语言魅力。

 二、文学常识介绍

 《古诗十九首》是梁代萧统《文选》杂诗类的一个标题,包括汉代无名氏所作的19首五言诗。清代沈德潜说:古诗十九首,不必一人之辞,一时之作。大率逐臣弃妻,朋友阔绝,游子他乡,死生新故之感。或寓言,或显言,或反复言。初无奇辟之思,惊险之句,而西京古诗,皆在其下。评价如此之高,而后世也多有仿者。西汉陆机曾逐首逐句地摹仿了其中的12首,而东晋的陶渊明,南朝宋代的鲍照等,也都有学习古诗手法、风格的《拟古诗》。

 三、诗歌鉴赏品味

 1、诗歌中的抒情主人公表达感情的方式是什么?其目的是什么?

 (提示:方式是试图采摘芙蓉,目的是遗远方的同心者)

 明确:中国人民很早对于自然就有很深的爱好,对自然的爱与对人的爱往往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古代人送给最亲爱的人的礼物往往不是什么金银珠宝,而是一株花或是一棵芳草,送别时总是折一枝柳条送给远行的人,远行的人为了表示对好朋友的思念,逢到驿使就托带一枝梅花给他。这种生活情调是简朴的,也是美好的。正如王维的《相思》所写: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采花折柳,这正是古人传情达意的方式,一方面是传达了对亲朋的关怀、思念等感情,另一方面又寄托了对亲朋的美好祝愿。

 2、诗歌描写多芳草的兰泽有什么艺术作用?

 明确:这是环境描写,意在从侧面烘托主人公形象的雅洁和所表达感情的纯洁和美好。

 3、三、四句一问一答,在诗歌中具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明确:诗歌讲究起、承、转、合,这两句在结构上是暗转过渡,为表现主人公的情绪由欢欣洋溢转变为下面的黯然销魂作铺垫。

 4、诗人真是看到芙蓉芳草才想到所思在远道的吗?如果不是,诗人为什么要这样写?

 提示:所思是时时刻刻在他心头的,涉江采芙蓉也是为了她,如果诗首就开门见山地把她表出,诗就平淡无味了。这句话是全诗发展的顶点,顶点同时也是转折点,一方面替上文的发展暂时作一结束,一方面为下文的发展作一伏线,所以照例是要摆在中间的。

 5、五、六句的还顾、漫浩浩具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明确:还顾一词,动作性和画面感很强,可以清晰地表现了主人公孤独、忧愁、怅惘的形象和心情。漫浩浩一词是写主人公与环顾所见旧乡的距离,给人以路途绵延无尽的感觉。这两个词含蓄地传达了主人公极度痛苦的心情,可是,这两句并没有直接点明主人公的痛苦,这样就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具有含蓄不尽的艺术效果。

 6、最后两句除了表达主人公黯然痛苦的心情,还能体会到什么?

 明确:还能让人深切地感受到两个彼此相爱的人的真挚笃厚的感情。因爱之深才思之深,因爱之长久才有终老之忧伤。

 7、试对这首诗的艺术特点加以概括。

 明确:一是意境高洁、清幽;二是含蓄不尽,余味悠长。

 四、问题探究

 关于《涉江采芙蓉》,有人认为抒情主人公是男性,涉江者和环顾者都是男子,也有人认为抒情主人公是女性,涉江者是女子,还顾者则是所思的男子。你怎么看?(只要言之有理即可,不求统一)

 《涉江采芙蓉》通过对游子思念妇女采集芙蓉的场景进行描写,来表达漂泊异乡的游子的的相思之情。下面是由我为大家整理的“涉江采芙蓉原文及翻译赏析”,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涉江采芙蓉原文: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翻译:

 我踏过江水去采荷花,生有兰草的水泽中长满了香草。

 采了荷花要送给谁呢?我想要送给远方的爱人。

 回头看那一起生活过的故乡,长路漫漫遥望无边无际。

 两心相爱却要分隔两地不能在一起,愁苦忧伤以至终老异乡。

 注释:

 芙蓉:荷花的别名。

 兰泽:生有兰草的沼泽地。

 遗(wèi):赠。

 远道:犹言“远方”。

 还顾:回顾,回头看。

 旧乡:故乡。

 漫浩浩:犹“漫漫浩浩”,形容路途的遥远无尽头。形容无边无际。

 同心:古代习用的成语,多用于男女之间的爱情或夫妇感情融洽指感情深厚。

 终老:度过晚年直至去世。

 赏析:

 《涉江采芙蓉》是一首写别的情诗。在古代封建社会里,生活是很简单的,最密切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夫妻朋友关系,由于战争、徭役和仕宦,这种亲密关系往往长期被截断。更由于当时交通不便,书信无法往来,相隔两地音信全无,就成为许多人私生活中最伤心的事。因此中国古典诗词有很大一部分都是表达别离情绪的,就主题来说,这首诗是很典型的。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芙蓉:荷花的别名。兰泽:生有兰草的沼泽。这两句是说,划船到江中去采集荷花,又来到沼泽地摘取芬芳的兰草。夏秋时节,江南水乡,日暖花香,荷花盛开,女主人公在江中泽畔采集了鲜艳的荷花,又摘取了芬芳的兰草。诗歌就这样在愉快欢乐的气氛中起笔,芙蓉、兰泽、芳草等语,将画面装饰的绚丽灿烂,让人顿感主人公形象雅洁,心情愉快美好。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遗:赠送,远道:远方。这两句是说,采了花要送给谁呢?我朝思暮想的心上人远在天边。这两句自问自答,感情陡然一转,由欢乐转为悲哀,一腔热忱,遭到兜头一盆冷水泼来,一霎时天地为之变色,草木为之含悲,心中无限的凄凉寂寞,伤心失望。这是一句深沉的疑问,一声无奈的叹息。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还顾:回顾,回转头看。漫浩浩:犹漫漫浩浩,形容路途遥远没有尽头。这两句是说,回头遥望我的故乡,长路漫漫看不到尽头。这两句承“远道”、“所思”而来,将读者的视线引向遥远的远方,读者似乎看到男主人公孤单、忧愁、怅惘地伫立在路边,徒劳地向故乡方向张望,他看到的道路漫漫浩浩,绵延不尽。故乡在哪儿?所思的人在哪儿?诗中的另一主人公,一个漂泊异乡的游子感情痛苦到极点。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同心:指夫妻。古代婚礼的一种仪式,新郎新娘用彩缎结同心,并相挽而行。终老:终生。这两句是说,两个心心相印的人啊,永远异地相思,只有忧伤陪伴他们终老。这两句诗是写一对长久分别得有情人,从眼前想到此后的生涯,更深的担忧涌上心头。

 此诗借助他乡游子和家乡思妇采集芙蓉来表达相互之间的思念之情,深刻地反映了游子思妇的现实生活与精神生活的痛苦。全诗运用借景抒情及白描手法抒写漂泊异地失意者的离别相思之情;从游子和思妇两个角度交错叙写,表现游子思妇的强烈情感;运用悬想手法,在虚实结合中强化了夫妻之爱以及妻子对丈夫的深情。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89190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0
下一篇2023-07-1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