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话小动作多的人的心理特征

说话小动作多的人的心理特征,第1张

1.边说边笑

跟这类人交谈,你会觉得非常轻松和愉快,他们不管自己或别人的讲话是否值得笑,有时候连话都还没讲完他就笑起来了。他们也并非是不在意与别人的交谈,我们只能说这种人“笑神经”特别发达。

这类人大都性格开朗,对生活要求不太苛刻,知足常乐,而且特别富有人情味,无论走到什么地方,他们总是有极好的人缘,这对他们开拓自己的事业本来是极好的条件,可惜这类人大多喜爱平静的生活,缺乏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否则他们肯定能在事业上有一番作为。

2.边说话边打手势

跟人谈话时,只要他们一动嘴,一定会有一个手部动作,摊双手、摆动手、相互拍打掌心等,好像是对他们说话内容的强调。他们做事果断、自信心强,习惯于把自己在任何场合都塑造成一个领导型人物,很有一种男子汉的气派,性格大都属于外向型。

这类人去演讲一定会极尽煽动人心之能事,他们良好的口才时常让你不信也得信。他们与异性在一起时表现尤其兴奋,总是极欲向人表现出他“护花使者”的身份。这类人对朋友相当真诚,但他们不轻易把别人当作自己的知己。踏实肯干的性格使他们的事业大都小有成就。

3.说话时摇头晃脑

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一些或用“摇头”或“点头”,以示自己对某件事情看法的肯定或否定。但是,如果我们看到一个人经常摇头晃脑的,那么我们或许会猜测他是不是生病了。

不过,心理学家研究发现这种人拥有特别的自信,以至于经常唯我独尊。他们也会请别人帮自己办事情,但很多时候别人做得再好他都不怎么满意,因为他有自己的一套,他只是想从你做事的过程中获取某种启发而已。

在社交场合,这类人很会表现自己,但他们时常因此遭到别人的厌恶,对事业一往无前的精神倒是被很多人欣赏。

4.拍打头部

大多数时候,拍打头部这个动作意味着懊悔和自我谴责,他肯定没把你上次交代的事情放在心上,如果你正在问他“我的事情你办了没有”,见他有这个动作的话,你不用再问也不用他再回答了。

假如你的朋友中有人有这样的动作,而他拍打的部位又是脑后部,那么他应该是不太注重感情的那种人,而且对人苛刻,他选择你作为他的朋友,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你某个方面他可以利用。当然,他也有很多方面值得你去交往和认识,诸如对事业的执著和开拓等,尤其是他对新生事物的学习精神,让你不由得从心底真心佩服。

3岁儿童动作发展的特点

 3岁儿童动作发展的特点,儿童开始进入幼儿园过集体生活,心理发展有很大的变化,特点主要体现在好奇心加强、爱模仿、情绪主导性变化的、下面看看3岁儿童动作发展的特点。

3岁儿童动作发展的特点1

  婴幼儿身体发展的基本阶段:

  1、头部

 头部动作包括眼肌控制、微笑和抬头。眼肌控制发生于出生初期。

 婴儿第1个月便能在俯卧时抬头,到5个月才能在仰卧时抬头;当抱成坐的位置时,4~6个月间头部会直立。

  2、躯干部

 婴幼儿躯干部动作主要有翻身、坐、大小便控制等。

 婴幼儿生后2个月能左右转动身体,由侧卧转为仰卧,满4个月时能由仰卧转为侧卧,到6个月时可完全翻转。

 婴儿需到神经系统分化到相当程度才能实现大小便控制,通常到15~16个月后能控制小便,而真正能控制大便是在2岁。

  3、臂和手

 6~7个月时,能伸臂拿取东西;到1岁时,没有臂的胡乱动作而能拾起小的东西。

 最初手和手臂的活动都是不随意的,只有到6~7个月后建立了手眼动作协调的联系,才能成为有目的的、随意的动作。

  4、腿部

 约在出生2周末,婴幼儿用踢的方式使自己身体转动,以后双脚可以不和身体一起运动。

 在学会翻身和坐起后,他开始学习爬行。

  语言发展特点

 蒙台梭利博士说:“一个人的语言能力基础,大部分在婴儿期就已经建立。”

 语言发展也有关键期,错过了语言发展的黄金关键期,遗憾终生。

 蒙台梭利博士在其著作中提到,首先烙印在婴儿潜意识里的是单个的音符,这是语言的基本部分,我们可能会称之为字母,然后是音节,随后则是单词。

 儿童先学习发音,再学习音节,完全遵循语言学习的渐进方式。儿童随后开始学习单词,最后学习语法。

 婴儿会在4个月时开始注意到人说话的声音,并且对这个深深吸引他的声音-“嘴”产生浓厚的兴趣。

 他们会发现是嘴和嘴唇的运动产生了语言,婴儿会对嘴唇的动作仔细观察并模仿。

 经过2个月的细致观察后,孩子可以开始发一些单音节的声音。

 到6个月的时候,我们会在某一天早上醒来突然听到孩子说“爸爸,妈妈”。

 随后的一段时间他们只能说这个两词儿,但我们必须记住,儿童的语言发展在经过长时间的努力后已经发展到了一个临界点。

 他已经脱离了那种潜意识学习的时期。这个小大人已经不再像一个机器了,他可以随意使用语言的技能了。

 1岁大时,儿童开始有意识地说话了。他仍然没有完全脱离咿呀学语的状态,但他现在说的东西已经有一定的目的性了。

 蒙台梭利博士认为2岁左右是幼儿词汇的“爆发期”。

 2岁时,儿童已经能够使用复杂的句子,能够使用不同时态和语态的动词,包括连词。出人意料的是,他们也已经能够使用长句和分句了。

 这个时候,完全具有了语言能力的儿童现在已经开始不停地说话了。

 2岁是人类心理类型的一个分水岭。2岁时开始了一个语言组织的时期。

 语言在这一时期还继续发展,发展的方式已经不是那种爆发式的了,而是一种鲜活的、自然的方式了。

 第二阶段一直发展到5-6岁,在这一时期儿童学习很多新的单词,并且逐步完善了自己所用的句型。

 心理学家发现,一个两岁半的儿童具有二三百的词汇量,但到6岁时他已经能够使用数千个词汇了。

 这些都是在没有老师教授的情况下发生,是一个自然吸收的过程,这就是蒙台梭利博士所提及到的吸收性心智。

 在儿童成长的`过程中,父母并不是主角,儿童自己才是主角。在生命重要的前三年,婴幼儿最需要的就是成人正确的帮助。

 我们要做的,就是减少阻碍儿童创造力发展的障碍,让他的创造力发挥到极致。

3岁儿童动作发展的特点2

  语言方面

 零到一岁的宝宝,注重于听,从听逐渐过渡到说,但也只是牙牙学语。

 一到两岁的宝宝,经过了前一年的准备和奠基,迎来了说话的高峰时期。在这个阶段,宝宝非常乐于说话,并且能够从简单的模仿过渡到理解再过渡到自己去表达。宝宝在表达的过程中会积累自己的词汇量,但是宝宝明白的会比说的更多,因为宝宝的表达能力还存在限制。

 两到三岁的宝宝,基本的掌握了语言,能够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想法,也越来越会表达。

  知觉方面

 孩子从一岁半左右开始到三岁之间都是宝宝知觉能力快速发展的时期。宝宝在一个月的时候就喜欢注视着眼前的东西,在三个月左右的时候已经可以认识简单的图形了,会做出闭眼等反应,一岁时可以感知大小,两岁左右开始对物体的大小、形状等有概念。三岁时已经能够区分多种物体了。

  心理方面

 一到两岁的宝宝,逐渐建立对这个社会的信任,宝宝刚刚来到这个世界上,对一切都感到十分陌生,会产生恐惧感。他们通过感官的感受,以及家人的热情来确立自己可以依靠的人,从而增加对这个社会的信任,获得足够的安全感。在这个阶段,家长需要给与孩子足够的爱。

 两到三岁的宝宝,无论在知觉、语言还是感觉方面,都有了自己的想法。不在只依靠着父母,他们也开始追求小的独立,因此二到三岁的宝宝,是一个比较调皮的阶段,他们开始证明自己也能够做到。

 三岁的宝宝,开始以自我为中心,喜欢站在自己的角度思考问题,在这个阶段,父母要注重教会宝宝学会分享。

 父母不仅要注重宝宝身体的发育,还要能够捕捉孩子智力方面的成长,根据孩子不同阶段的发展状况,因势利导。

3岁儿童动作发展的特点3

  0—3岁是婴儿生理和心理发展最迅速的阶段,是儿童语言真正形成时期,也是儿童语言发展最迅速阶段。

  一、语音的发展

 语音是口头语言的物质载体,是发音器官发出的表达一定语言意义的声音。

 在儿童掌握语言之前,有一个较长的言语发生准备阶段,称为“前言语阶段”,一般把从儿童出生到能够说出第一个具有真正意义的词之前的这一时期(0—1岁)划为前言语阶段;从儿童(2--3岁)开始进入正式的学说话阶段,到讲出第一批有真正意义的概括性的词的时期,划为言语发生阶段,标志着儿童开始发生言语,又称为言语发生阶段;2—3岁是儿童基本掌握口语阶段,这一阶段将持续到入学前。

  语音发生发展阶段

 1、非自控音阶段(出生—20天):发音器官为语音的发生做好最基本的物质准备。

 2、咕咕出声阶段(21天—5个月):声音听辨能力有较大发展,有大量的“玩弄”声音的现象,有了最初的语音模仿和“对话”意识。

 3、呀呀学语阶段(6个月—1岁左右):连续发音的节奏感加强,发音的形式变得丰富多彩,出现许多类似语言的语调。这阶段显著的特征是婴儿模仿发音的能力大大提高。

 4、学说话阶段(1岁—1岁半):连续音节和类似词的音节增多,能说出一些单词,无意义的音节减少,这是一个由无意的音节过渡发展大词音的过渡阶段。

 5、积极言语发展阶段(1岁半—3岁):开始由单词句、双词句向完整句发展,集中的无意义的发音现象消失,发音和发出的词和句子整合在一起。但由于发音器官发育未成熟,会出现许多语音“错误”。

  语音发展的特点

  1、前言语感知能力的发展

 前语言阶段,感知语音的能力是儿童获得语言的基础。最近的研究表明,汉语儿童前言语阶段的感知能力分成三种水平层次:

 (1)辨音水平(0—4个月):学会分辨言语声音和其他声音的区别,获得辨别不同话语声音的感知能力。大约两个月后,开始比较清楚地感知“语音学”意义上的单纯的语音,能感知由发声位置和方法变化造成的语音差别。

 (2)辨调水平(4—10个月):能注意一句话或一段话的语调,从整块语音的不同高音、音长变化中体会所感知的话语声音的社会性意义,并且给予相应的具有社会往作用的反馈。

 (3)辨义水平(10—18个月):能将人们说话时语音表征和语义表征联系起来,去分辨一定语音的语义内容。开始学习通过对声、韵、调的整体感知来接受语言,为正式使用语言与人交往作好“理解在先”的准备。

  2、前语言发音能力的发展

 前语言发音是指婴儿正式说话前的各种语音发声,类似于说话之前的语音操练。

  这个过程大致分为四个阶段:

 (1)单音发声阶段(0—4个月):会哭叫,还会调节哭叫的音长、音量和音高,用不同的哭声表示不同的意思和需求。

 (2)音节发声阶段(4—10个月):发音有了明显的指向性,对成人的社会性刺激作出反应;另一方面发音中出现了许多辅音和元音的组合,从单音节过渡到重叠多音节。

 (3)前词语发声阶段(10—18个月):能发出一连串变化不同的辅音加元音的音节,发音有语言的感觉。

 (4)特殊的“小儿语”发音阶段(1—1岁半):有明显的旋律和抑扬顿挫的音调变化。说话呈现特殊的“小儿语”式发音,常常表现出省略、替代、重叠等特殊的策略。

  3、前语言交际能力的发展

 (1)产生交际倾向(0—4个月):逐渐产生交际的倾向和兴趣。约两个月时,会用表情、动作或不同的声音表达不同的情绪,表现出明显的交际倾向。

 (2)学习“交际”规则(4—10个月):对成人的话语逗弄给予语音应答,还出现与成人轮流“说”的倾向,前语言交际已有明显的“社会性”成分。

 (3)扩展交际功能(10—18个月):能够通过一定语音和动作表情的组合,使语音产生具体的语言意义。这个时期的婴儿有坚持表达个人意愿的情况,开始创造相对固定的“交际信号”,能较好地理解语言的交际功能,能借助前语言发音和体态行为与人交往,发展起真正的语言交际能力。

  4、发音紧缩现象

 1周岁以后,婴儿出现发音紧缩现象,在前言语阶段能发出的有的或没有的语音都不能发出,无意义的连续音节大大减少,往往用动作和手势示意,独处时也停止了自发发音活动,出现一个短暂的相对沉默时期。

  5、2—3岁儿童语音发展的特点

 从1岁半开始,儿童发音器官逐渐成熟,语音逐渐稳定和规范,发不出的语音逐渐减少儿童集中的无意义发音现象已经消失。

  二、词汇的发展

 一般而言,学前儿童只掌握基本的口语词汇,他们对词汇的掌握主要表现在词汇数量的增加、词类范围的扩大,以及对词义理解的确切和加深等方面。

  特点:

 1、从9个月开始真正理解语言。

 2、1岁至1岁半阶段:头脑中关于词和具体事物情景的联系越来越多,能理解更多的词和简单的句子。理解和使用新词常出现词义泛化、词义窄化、词义特化现象。

 3、1岁半至2岁阶段:是儿童语言发展最迅速的时期,也是儿童掌握词汇的第一个关键时期。词汇量的迅速增加,出现“词语爆炸现象”。理解能力不断提高,能摆脱具体情境制约理解词语。

 4、2岁至2岁半阶段:词汇迅速增长,对语言的理解力迅速增加,词的泛化、窄化和特化现象明显减少,对词义的理解日益加深,词的概括程度进一步提高。求知欲强烈,对新词感兴趣。

  三、语法的发展

  特点:

 1、单词句阶段:是指用一个词代表的句子,一般出现在1岁—1岁半。单词句所用的词不是单独和某种对象想联系,而是和某种情境相联系。

 2、双词句阶段:是由二个单词组成的不完整句,有时也由三个词组成,一般出现于1岁半到2岁。

 3、能运用多种简单句,出现复合句:2岁以后,简单句增加。有时也出现复合句,但数量少,比例小。

 4、句中含词量增加:随着年龄增长,儿童说话所用的句子有延伸趋势,句中含词量增加。

 5、疑问句增多:2岁左右,婴儿开始使用疑问句,并呈迅速增长趋势。

 6、接尾策略:接尾策略是指婴儿不管实际情况,只选用问句末尾的一些词作答,主要发生在1岁半至2岁半,3岁左右这种语言现象消失。

 7、抽象句子规则,进行系统整合:把一种新的语言现象纳入原有的语言框架,力图用原有的规则去解释、同化,即对句子规则进行系统整合。

 8、说话不流畅,表达常有“破句现象”:说多词句的句子时,常有说话不流畅,结结巴巴的现象。对3岁孩子而言,这是正常的自然现象。

首先,我们再一起回顾一下《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对幼儿“大肌肉动作”发展提出的目标:

具有一定的平衡能力,动作协调、灵敏

具有一定的力量和耐力

还记得幼儿“大肌肉动作”发展的八个等级吗?

(这是一般情况下不同年龄班的发展水平,但这不是绝对的,因为孩子的发展没有一个固定的时间表。)

由上图以及前两天的文章分析可以看出:

婴小班发展等级在0~3级,中班发展等级在2~5级,而大班发展等级在4~7级。

但这也不是绝对的,因为幼儿的发展是有个体差异的,年龄班的发展等级范围仅供大家参考。

大班幼儿“大肌肉动作”发展典型表现

分享完小班、中班幼儿“大肌肉动作”的发展,今天小编结合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为大家分享这个年龄段的幼儿在“大肌肉动作”发展方面的具体表现。

1

能平衡及控制简单的大肌肉活动

>>>两只脚都能单脚跳

>>>以自信而安全的方式在室内或走廊走动或上下楼梯

>>>能一手或两手拿着东西上下楼梯

>>>拿着一杯水或果汁走过教室而不泼洒出来

2

能平衡及控制简单的大肌肉活动

>>>两脚能自如地交叉换步

>>>能根据简单的曲调或音乐节奏走、跑、跳

>>>能爬滑滑梯的楼梯或用手脚攀爬攀爬架

>>>移动身体成接球姿势,并能丢到正确的方向

>>>以空心积木或一般积木建构复杂的建筑物(如:高楼、桥、修车厂、消防站)

(分析参考来自《幼儿表现评量—作品取样系统》)

大班幼儿“大肌肉动作”发展详细解读

从“读懂儿童教学支持系统”中幼儿”大肌肉动作“发展的八个等级可以看出,大班幼儿发展大体处在4~7级,下面我们结合发展等级分析大班幼儿”大肌肉动作“的发展:

等级4:儿童能用手击打,或用脚踢开一个移动中的大物体

等级解读:儿童击打或踢一个朝自己飞来或者滚来的物体,例如球或者足球(直径25厘米以上)

等级5:儿童能蹦跳至少8次(连续的,中间无间断的)

等级解读:这里的跑跳涉及一个跨步(身体重心从一只脚移到另一只脚)和跳跃(单脚跳跃)的向前的运动。这个等级的儿童可以连续跳8次或8次以上。

等级6:儿童用浆、球拍、球棒击打一个移动的小球

等级解读:儿童能用浆、球拍、球棒击打一个移动的小球(直径小于13厘米)。

等级7:儿童能平稳、有序地完成一系列动作

等级解读:儿童能逐步并平稳、有序地完成一系列的动作,这些动作包含了上肢和下肢力量(如:翻筋斗,跳绳,行走间运球等)。[注:跟着音乐完成一系列连续的动作不能得分。]

案例分享

在日常教学当中,老师们应如何创造机会让幼儿“大肌肉动作”获得发展呢?怎样的活动才是符合本班幼儿的发展水平呢?我们先来看这样一个案例:

大班下期,幼儿园开展了“走近小学”的主题活动。经过老师们讨论,最后决定一起步行前往参观附近的一所小学。

活动前:

出发前一天,老师和孩子们就去参观,是走路还是坐车的问题展开了讨论:……

乐乐:“乘车去好,走过去太累了,我走不动。”

乔乔:“我们幼儿园没车,爸爸妈妈要上班,没时间送我们。”

彤彤:“老师,要走多长时间呢?我没走过。”

……

老师通过呈现、数据帮助他们了解具体的行程,并鼓励幼儿走路。并提醒幼儿隔天穿上舒适的鞋。

老师支持:

提前与幼儿讨论去参观是“走路”还是“坐车”的问题;

通过和数据具体呈现,让幼儿对“走路”去小学得情况有一个大体的了解。

活动中:

终于到出发的时间了,小朋友两两结对跟着队伍去参观小学。一个老师在前面鼓励孩子,并用照相机记录,另一位老师与保育员在队伍后面关注着孩子的神情、脸色等情况。

参观后,要步行返程,幼儿的体力都有所下降,情绪也没那么高涨。为了调动孩子的积极性,老师在途中和孩子回忆在小学看到的内容,哪些和幼儿园不一样,并和孩子们一起念儿歌……

老师支持:

观察记录,了解孩子“走路”情况;

带领幼儿回顾和念儿歌,鼓励支持幼儿“走路”。

幼儿大动作主要有哪些特点

 幼儿大动作主要有哪些特点,孩子对于父母来说是很重要的,照顾孩子是需要花费很多精力的,而且孩子的健康是最重要的。顾孩子不是简单的事情,以下看看幼儿大动作主要有哪些特点。

幼儿大动作主要有哪些特点1

  一、幼儿动作发展的规律

  1、头部动作的发展

 头部动作是儿童最早发展,完成也较早的动作。头部动作的发展顺序,大体是这样的:出生时,仰卧时头会左右转动,俯卧时会抬头片刻。这时如果不用手接着他的头,头就会下垂。

 1个月,头仍不能竖直,俯卧时能抬起下巴。

 2个月,抱着时头能竖直,但还是摇摆不稳。

 3个月,头能竖直而且平稳。

 4个月,头能平稳竖直,俯卧时能抬头,抱着时头能保持平稳。

 7个月,仰卧时能抬头。

  2、躯体动作的发展

 躯体动作的发展,主要表现为翻身和坐的动作的发展。2个月,能挺胸。3个月,能从侧卧翻到仰卧。4个月,能扶着坐。5个月,能从仰卧翻到侧卧。6个月,会坐在有扶栏的椅子上;坐着时身体前倾,会用手支撑身体。7个月,能从仰卧翻到俯卧;能不靠成人或其他东西的扶持独自坐一会儿。10个月,能毫不费力地从躺着坐起。12个月,站着时能自己坐下。

  3、行走动作的发展

 儿童行走动作的发展,要经历爬行、站立和行走三个阶段。7个月,试着爬行,主要依靠膝盖和大腿的移动。8个月,匍匐爬行,腹部贴地,用腹部手臂带动身体和两腿前进,扶着能站立。10个月,用手和膝盖爬行。身体不着地,手臂和腿交替移动,能扶着东西自己站起。12个月,能扶着行走。

 14个月,能独自站立。15个月,能独自行走。18个月,跑步不稳,容易摔倒。2岁,行走自如,能大步稳跑,会踢皮球,能自己上楼下楼。2、5岁,能双脚跳,会用单脚站立片刻(2秒钟左右)。能踮着脚,用脚尖走几步,能从椅子上跳下。3岁,能单脚站立,会踮着脚走,跑步稳当,会骑三轮脚踏车。

  4、抓握动作的发展

 抓握动作的发展,是手的动作发展的重要标志。抓握动作的发展,以眼睛注视物体和手抓握物体动作的协调;五个手指活动的分化为特点。因此,婴儿出生后6个月,抓握动作才开始发展。3个月以前的婴儿,手基本上是捏成拳头,手脚一起乱伸乱动,4~5个月的婴儿,虽然会伸手抓身旁的东西,但往往是整个手拿一把抓,拿不住。这种手的动作带有很大程度的不随意性,手接触到什么就抓什么。

 6个月,捏物体时还是一把抓,不会使用拇指,能够把东西从一只手换到另一只手;手眼协调,看到物体后能用手抓住它。8个月,抓握物体时能大拇指和其他四个指头分开,使用拇指抓握住物体。10个月,能协调地配合手眼动作,把一样东西放到另一样东西上。18个月,能将2~3件东西搭叠起来,能推拉玩具。会同时使用四个手指和拇指,抓握动作得到充分发展。2岁,能用手一页一页地翻书

 。2、5岁,手与手指的`动作相当协调,手指活动自如,会用手指拿筷子、拿笔。3岁,能用手拿笔画圆圈,会自已往杯子里倒水,能自己解开和扣上钮扣。

 儿童早期的动作发展,虽然主要由身体发育的成然而产生,但是也与环境影响有关系。例如,行走动作,是随着腿、腰部骨骼、肌肉发育而成熟的,儿童到一定时间,就会扶着东西站立和行走。但是独立行走的动作,却是在成人的帮助下,练习越多越熟悉。

 有些动作,没有相应的环境和练习,不可能得到很好的发展,印度狼孩卡玛拉由于长期在狼群中生活,没有行走动作发展的环境。到l4岁时,走路还没有2岁儿童稳。到17岁死去时,始终没有平稳地走或跑过。因此,父母应当根据儿童动作发展的规律和顺序,帮助儿童完善动作,提供动作练习的机会,促进儿童动作的发展。

  二、幼儿动作发展的特点

  1、从上到下

 儿童动作发展,身体上部的发展先于身体下部的发展。从头部到下部,从上肢到下肢逐渐发展。

  2、从大到小

 这是指儿童最初发展起来的是与大肌肉相联系的动作,逐渐发展到与小肌肉相联系的动作。如儿童手的动作的发展,先发展的是与手臂大肌肉相联系的伸臂,以后逐渐发展起来与手指小肌肉相联系的抓、握、拿等动作。

  3、从简单到复杂

 儿童最初的动作,是身体个别部分的简单动作,如伸伸手、踢踢脚、转头等,逐渐发展到同时转头、伸手、手眼协调地拿取物体,进一步发展到能从事由多种动作组成的游戏活动。

  4、从不随意到随意

 动作的不随意性和随意性,是从动作的主动性和目的性来区别的。儿童的动作,最初是不随意动作,无目的、由客观刺激引起,加头随着光线的方向转动,有东西接触儿童的手,儿童的手就去抓摸。以后,随意动作逐渐发展起来,这时客观刺激不在眼前或没有直接接触儿童,动作也会出现,而且通过动作,主动地、有目的地去接触事物,认识事物。如儿童在“藏猫”的活动中,主动地把头转来转去寻找“猫”,这就是一种随意动作。

幼儿大动作主要有哪些特点2

  幼儿动作发展规律有哪些

 从婴儿到儿童期经过一系列的动作发展,幼儿动作发展可将其潜在的能力通过与环境的互动,逐步发展健全,动作发展有顺序性与持续性特征,在这个过程中,个体从简单的、无组织的、无技巧的动作发展到高级的、复杂的动作,基本的发展原则主要包括从整体到分化、从上到下、从大到小、从中心到边缘、从无意到有意等。从整体动作到分化动作的发展规律又称为“整分规律”,即个体最早对刺激做出的动作反应。

  一、从整体动作到分化动作

 是整体性的,然后逐渐分化。动作发展是从大肌肉群动作到小肌肉群动作,从未经分化的混沌整体动作,到分化了的整体动作的不断分化、不断整合的过程。

  二、从上部动作到下部动作

 从上部动作到下部动作的发展规律又称为“首尾规律”,即个体最初发展的是头部的动作,

 其次是躯干和上肢部分的动作,最后是下肢的动作。

  三、从大肌肉动作到小肌肉动作

 大肌肉动作发展也称大肌肉群动作、粗大动作发展,是指由身体大肌肉或肌肉群产生的动作,

 包括行走、奔跑、跳跃、投掷等[8]·[9]、根据空间位置变化、身体姿势的控制及对外界工具的操控情况,大肌肉动作可分为移动动作、平衡稳定动作和操控动作。

  四、从中央部位动作到边缘部位动作

 从中央部位动作到边缘部位动作发展规律又称为“远近规律”,接近身体中心(躯干或核心)

 部分的肌肉和动作总是先发展,身体的肢端部分的动作最后发展。婴幼儿动作发展从中部开始,越接近躯干的部分动作发展越早,越远离身体中心的肢端动作发展较迟。

  五、从无意动作到有意动作

 从无意动作到有意动作发展规律,即从先天反射的无意识动作向着有高度控制的技能动作发

 展。婴幼儿最初的动作是无意的,以后越来越多地受到心理有意的支配。例如,初生婴儿就会用手握紧小棍,这是无意的、本能的动作,几个月后,婴儿才逐渐能够有意地、有目的地去抓物体。最初是从无意动作向有意动作发展,以后则是从以无意动作为主向以有意动作为主的方向发展,即服从“无到有规律”。

幼儿大动作主要有哪些特点3

  婴幼儿大动作发展里程碑

  1、头颈部的控制:

 发展是从头发展到脚,因此头颈部的控制是最早出现的。它的表现是2个月趴着时,头可以转边与稍微短暂抬起约45度。到3个月大时则可以持久抬头90度;此时若是躺着被拉起,头与身体会呈直线,再也不是头倒在后面,抱起时,头已经可以直立而不晃动。

  2、躯干的控制:

 当头颈部的控制成熟之后,躯干的控制开始出现。4个月大之前的身体动作是像蛇般的扭转,之后转变成躯干以一轴心之旋转,这时期父母常注意到原本是直着睡,睡醒之后变成横向甚至转了一圈。翻身动作是躯干控制力的表现,在约45个月大时出现。

 太早的翻身也许是肌肉张力过强的警讯!接下来,6个月大躺着时,呈现仰卧起坐状则是躯干控制力的成熟表现,此时期坐着时候,手会去撑地、躯干弯曲点在骨盆,但整个背部是直的。

  3、双手的认识:

 双手的认识很重要,因为小婴儿藉此开始触摸这个世界。小婴儿对身体的认识是循三步骤──看到、玩到、吃到。3个月大之前,一手一手地看与吃手;3个月之后,则是双手开始碰触在中间与眼前,喝奶时可以双手抱奶瓶,之后双手往嘴巴内塞则是常见的动作。

 由于吃手是认识手的过程,因此不需要看到小宝宝吃手就急着禁止它(其实也禁止不了),只要注意干净就好,若到了7、8个月大时还在吃手再禁止。6个月大时,趴着时会因为手的支撑而使胸部离地。

  4、脚的认识:

 紧接在双手的认识之后,逐渐探索到双脚的存在。6个月大时,躺着时双脚会抬高(看到),大人常会说:「宝宝好聪明喔,换尿布时会知道把脚抬起来!」接着,用双手去碰膝盖、甚至脚指头(玩到),最后还会将脚指头抓来吃(吃到)。

  5、躯干、手、脚整体的动作:

 6个月大之后,宝宝对手脚都已有一定程度的认识了,当我们将小宝贝由躺着拉起时,除了头部跟着起来,双手会用力在关节处弯曲后靠自己的力量完成坐起来的动作。双手扶着腋下站立时,双脚掌可平贴于地板,已不再是踮脚尖站立,并且全身重量由双脚承担,不再做跳跃状。

  6、坐:

 6个月专心坐时,可以藉由手的支撑而坐一下子;7个月大时则可以直挺挺地坐着;9个月大时则可以坐着自己旋转方向而不至于跌倒。

  7、爬行:

 俗话说七坐八爬,8个月大时因为双脚认识的成熟,趴着时会由双手撑地使胸部离地,之后双脚往内缩逐渐用力将腹部离地,形成准备爬行的姿势。其实宝爬行的姿势千奇百怪,最终就是要达到拿到东西的目的。因此,如果父母此时每当小宝贝要拿远处的东西就马上拿给他时,小宝贝聪明得很,他会轻松的在原地等,爬行的意愿就会降低;所以父母不妨鼓励宝宝自己爬去完成拿取东西的动作,只要注意安全即可。

  8、站立与走路:

 当宝宝坐的稳时,双手会开始想要拉着东西站起来。接下来,扶着站了一段时间之后,身体的重心开始往侧边移动,形成螃蟹走路、沿着家具边缘走动(9个月大)。当重心侧移稳当之后,开始学会前后移动重心,扶着走也就从横行到直行。直行时也逐渐由双手扶到单手扶到放手走(约1岁到13个月大时)。

 刚开始走路时,是宽步伐、双手屈曲在身体旁保持平衡、脚是直直落下踏地状;之后才逐渐修正为双手放下随走路摆动,与脚尖先踩地、脚跟再落地的方式(14个月左右,视何时开始走路而定)。

  9、整体的动作:

 1012个月大时,趴着、爬行、停住、后坐、拉着东西站起来,这一系列的动作会逐渐成熟而流畅。

  10、爬上爬下:

 身体重心的移动越来越熟练,便喜欢到处爬上爬下。16个月大时可以「爬」楼梯,约20个月时则可以扶着爬楼梯。

  11、跑:

 当走路时重心的移动越来越有把握时,小宝贝会将重心更往前移,先是快走(1岁3个月),然后出现小跑步(1岁半)。因此,这个时期会常常跌倒。

  12、跳:

 刚开始的跳是在2岁左右,是原地膝盖弯曲的上下,之后才出现离地的跳。

你能读懂客户的头部动作吗

刘是暖气片的销售员,刚入冬不久,生意逐渐火爆起来了,刘一大早就敲开了一家装修公司经理家的门,对方把他让到了家里,刘就开始滔滔不绝的讲暖气片的功能和特点。

在说话之余,刘观察到经理是不是的频频点头。介绍完之后,他立即拿出合同,经理在合同上签了字。就这样刘一口气签了十几万的大单子。刘没有忘记老业务员告诉他的在客户频频点头的时候,是签合同的最佳时机,他观察到经理不断的点头,时而托着脸沉思,这就是签合同的最佳时机。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了解,客户不经意间流露出的头部动作,往往能够反映对方的心理倾向,刘正是抓住了经理这个点头的动作,分析出经理对这个产品的认可,进而抓住了客户的心里,成功的完成了这笔交易。在销售的过程中要多注意观察客户的细小动作,尤其是头部动作,这都是不经意间流露出来的,往往能够将客户的态度和倾向表露出来,当你掌了客户的态度之后,顺着客户的心意,就能够完成很好的销售

很多情况下,人们嘴里说的语言和身体语言表达的意思是不相符的,人的嘴巴可能会说慌,但是身体是不会的。在身体语言中,人的头部表达的语言会更丰富,包括点头、摇头、低头和侧头,那么这些动作表达了什么意思呢?

◆点头

在一定的程度上表达了赞许和许可,基本上表达的是一种肯定的意思。如果销售员和客人的交谈过程中,客户不断的点头,说明客户对你的话题很感兴趣,但是注意如果客户的点头频率过快那就是否定的意思,说明客户对你表示的反感,这个时候一定要适可而止,尽快结束谈话

◆摇头

一般情况下摇头表达的是否定的意思,当交谈的时候客户不停的摇头,就是客户对你的看法并不认同,嘴上说我对你的产品很感兴趣一定会和作之类的话

,但是摇头已经把拒绝的意思表达出来了,所以销售员不要被客户的话所蒙骗了。

◆ 低头

和摇头一样,低头也表达的是否定的意思,这种否定表达的没有摇头那么的直接,一般是不方便直接拒绝对方的,又不愿意合作的这种,事实上,一般人低头的时候往往表达一种不满的情绪,如果销售员和客户交谈的过程中客户一直低着头,要尽快找到客户不满意的地方,这样才能够达成协作

◆ 头部侧倾

头部侧倾表达客户在认真的听你介绍,你所说的话进入了对方的脑子里面,而且起到了一定的影响,和客户交谈的过程中如果客户一直歪着头,用手托着脸颊,这个时候就说明客户已经很信任你了,这个时候就要抓紧签合同,这个时候客户考虑的是能够从你那里获得多少利润,而不是付出了多少代价,一般客户不会和你讲过多的条件

留意客户的头部的动作,对于销售员把握客户的心理很重要的,比如在和客户谈判的时候时不时的点头引导他,客户为了回应你也会不断的点头,这种身体动作的暗示,是促使客户对你的认可,从而达到合作的目的

0-3岁婴幼儿动作发展

 0-3岁婴幼儿动作发展,0-3岁这个阶段,是一个人发展的重要阶段,为人一生的发展奠定了基础。0-3岁是孩子生理、心理发育最为关键的阶段。0-3岁婴幼儿动作发展有哪些特点?

0-3岁婴幼儿动作发展1

  动作发展特点

 儿童发展自我,必须通过自身的运动和手的活动才能实现。

 生命在于运动,没有适量的运动,孩子就不可能健康成长,我们每时每刻都处于运动之中。

 蒙台梭利博士经研究发现,运动能力发展的关键期是0~3岁。

 运动能力,尤其是精细运动能力,是人类最初的智能形式,而精细运动能力的最佳的培养和开发时机同样也要从0岁开始。

 孩子动作发展敏感期主要在0-4岁,主要包括两个层面:大肢体动作发展和手部精细动作发展。

 今天我们通过一段短片来了解一下0岁幼儿动作发展。

  婴幼儿身体发展的基本阶段:

  1、头部

 头部动作包括眼肌控制、微笑和抬头。眼肌控制发生于出生初期。

 婴儿第1个月便能在俯卧时抬头,到5个月才能在仰卧时抬头;当抱成坐的位置时,4~6个月间头部会直立。

  2、躯干部

 婴幼儿躯干部动作主要有翻身、坐、大小便控制等。

 婴幼儿生后2个月能左右转动身体,由侧卧转为仰卧,满4个月时能由仰卧转为侧卧,到6个月时可完全翻转。

 婴儿需到神经系统分化到相当程度才能实现大小便控制,通常到15~16个月后能控制小便,而真正能控制大便是在2岁。

  3、臂和手

 6~7个月时,能伸臂拿取东西;到1岁时,没有臂的胡乱动作而能拾起小的东西。

 最初手和手臂的活动都是不随意的,只有到6~7个月后建立了手眼动作协调的联系,才能成为有目的的、随意的动作。

  4、腿部

 约在出生2周末,婴幼儿用踢的方式使自己身体转动,以后双脚可以不和身体一起运动。

 在学会翻身和坐起后,他开始学习爬行。

  语言发展特点

 蒙台梭利博士说:“一个人的语言能力基础,大部分在婴儿期就已经建立。”

 语言发展也有关键期,错过了语言发展的黄金关键期,遗憾终生。

 蒙台梭利博士在其著作中提到,首先烙印在婴儿潜意识里的是单个的音符,这是语言的基本部分,我们可能会称之为字母,然后是音节,随后则是单词。

 儿童先学习发音,再学习音节,完全遵循语言学习的渐进方式。儿童随后开始学习单词,最后学习语法。

 婴儿会在4个月时开始注意到人说话的声音,并且对这个深深吸引他的声音-“嘴”产生浓厚的兴趣。

 他们会发现是嘴和嘴唇的运动产生了语言,婴儿会对嘴唇的动作仔细观察并模仿。

 经过2个月的细致观察后,孩子可以开始发一些单音节的声音。

 到6个月的时候,我们会在某一天早上醒来突然听到孩子说“爸爸,妈妈”。

 随后的一段时间他们只能说这个两词儿,但我们必须记住,儿童的语言发展在经过长时间的努力后已经发展到了一个临界点。

 他已经脱离了那种潜意识学习的时期。这个小大人已经不再像一个机器了,他可以随意使用语言的技能了。

 1岁大时,儿童开始有意识地说话了。他仍然没有完全脱离咿呀学语的状态,但他现在说的东西已经有一定的目的性了。

 蒙台梭利博士认为2岁左右是幼儿词汇的“爆发期”。

 2岁时,儿童已经能够使用复杂的句子,能够使用不同时态和语态的动词,包括连词。出人意料的是,他们也已经能够使用长句和分句了。

 这个时候,完全具有了语言能力的儿童现在已经开始不停地说话了。

 2岁是人类心理类型的一个分水岭。2岁时开始了一个语言组织的时期。

 语言在这一时期还继续发展,发展的方式已经不是那种爆发式的了,而是一种鲜活的、自然的方式了。

 第二阶段一直发展到5-6岁,在这一时期儿童学习很多新的单词,并且逐步完善了自己所用的句型。

 心理学家发现,一个两岁半的儿童具有二三百的词汇量,但到6岁时他已经能够使用数千个词汇了。

 这些都是在没有老师教授的情况下发生,是一个自然吸收的过程,这就是蒙台梭利博士所提及到的吸收性心智。

 在儿童成长的过程中,父母并不是主角,儿童自己才是主角。在生命重要的前三年,婴幼儿最需要的就是成人正确的帮助。

 我们要做的,就是减少阻碍儿童创造力发展的障碍,让他的创造力发挥到极致。

 我们无法改变孩子的基因,

 但可以为其创建适合发展的完备环境;

 我们无法陪伴孩子一生,

 但绝不会辜负生命中最重要的前三年!

 养育孩子,是父母的一场修行。

 教育无法重来,孩子的成长只有一次,父母务必亲力亲为!

0-3岁婴幼儿动作发展2

  1、动作特点

 会反射性抓住手中的物体。新生宝宝的许多动作都是出自于本能的反射行为。此阶段他的小手通常呈握拳状,但是会反射性地抓住放入他手中的物品,如当你用指尖触碰宝宝的掌心时,他会抓住你的手指,甚至可以让你把他提起来离开他躺着的地方。这一时期的抓握反射是最强的。

  2、妈妈培养对策

 让宝宝抓握摇铃准备一个布制的婴儿摇铃让宝宝抓握,最好是黑白色或是其它对比较为强烈的颜色,这样更能吸引宝宝的注意力。通过摇铃训练宝宝小手的抓握能力,从而增强手指的触觉,扩展手的活动范围。

  1-3月龄的宝宝

  1、动作特点

 小手半开,会吮吸手指和玩自己的小手随着宝宝逐渐长大,小手掌大部分时间都是半开着,而不再像以前那样呈握拳状,小手也慢慢从被动抓握发展到有意识地主动抓握,例如能握住拨浪鼓2~3秒不松手。3月龄左右时,宝宝最显著的进步是开始玩自己的小手:他可能会盯着自己的小手看,或用左手抓住右手的一两根手指,有时还会将小手放进嘴里吮吸拳头和手指。

  2、妈妈培养对策

 进一步锻炼手部的抓握能力轻轻抚摸宝宝的手背,刺激宝宝手部的反射动作。给宝宝准备一些方便抓握的玩具,让他练习抓、握、摇、捏等动作,继续训练小手的握持能力,并且引导宝宝观察和把玩自己的小手。

  4-6月龄的宝宝

  1、动作特点

 会主动抓物体、会撕纸随着宝宝双眼视力的进步,由视觉引导的触碰技能逐步发展起来,这使宝宝在抓握时比前一阶段更具方向感,能在眼睛的指引下主动张开小手来抓住物体。不过这个阶段,大部分宝宝还无法很灵活地运用手指,对于想要的物品常常采取“五指并用一把抓”的形式,但也有些发展较快的宝宝会用双手撕纸,并有意识地将盖在自己脸上的丝巾拉开。

  2、妈妈培养对策

 锻炼小手的灵活性在宝宝伸手可及的范围内,悬挂一些容易抓握、带有声响的玩具,逗引宝宝向左右侧转或向前抓握玩具,以锻炼手眼协调能力和准确抓握的能力;引导宝宝将玩具从一只手转换到另一只手;也可以准备一些面巾纸让宝宝撕,以培养手指的灵活性。

  7-9月龄的宝宝

  1、动作特点

 会拿玩具互相敲击这一阶段宝宝的小手能从“一把抓”发展到“用手指捏住”物体,能用拇指和食指的指腹捡取东西,拿到后,会换手后取另一样东西。9月龄左右时,宝宝小手的控制技能加强,能手脑并用地将积木放进盒子里,再从盒子中取出来;并且懂得将不同的物品合起来玩,如拿玩具相互敲击、堆叠。

  2、妈妈培养对策

 培养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准备一些面包片、香蕉丁等大小软硬都适中的食物,让宝宝自己用手抓着吃,以锻炼手眼协调能力。和宝宝玩积木游戏:当他两手各拿一块后,再放一块在他面前,引导他学习如何把抓住的东西放开;把积木放在宝宝刚好够不到的餐垫上,引导他通过拉近餐垫来取得积木;鼓励宝宝双手拿两个玩具对敲,培养手的灵活性。

  10-12月龄的宝宝

  1、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父母总是忍不住,想给孩子更多的照顾。其实,刷牙、洗脸、穿衣服,这都是孩子力所能及的事,父母要学会放手,让孩子自己完成。

  2、 父母学会“袖手旁观”

 孩子在遇到困难的时候,总会习惯性地向大人求助。如果是孩子能做到的事情,父母要学会“袖手旁观”,让孩子自己去做。

  13-18月龄的宝宝

  1、动作特点

 会涂鸦、会搭积木这个阶段的宝宝最爱涂鸦,会握着笔在画板上不停地划道道。此外,不在大人的帮助下,宝宝能用积木搭一些矮矮的塔。

  2、 妈妈培养对策

 引导手部精细动作与认知能力同步发展培养宝宝用笔涂画的兴趣,比如妈妈画一棵小树,引导宝宝划竖线;画一条马路,引导宝宝划横线。给宝宝准备一个有不同形状小孔的镶嵌盒,引导宝宝将形状相对应的零件塞进镶嵌盒里,这可以让宝宝在活动小手的同时认识不同的形状。

  19-24月龄的宝宝

 1、动作特点

 会玩橡皮泥、会串珠这个阶段的宝宝,小手更灵活了,开始喜欢玩橡皮泥,甚至可以将橡皮泥随意揉、捏、挤、压;手眼协调能力更强了,能熟练地玩串珠游戏。

  2、 妈妈培养对策

 通过手部动作培养创造力和专注力

 准备一款安全环保的橡皮泥玩具,让宝宝尽情发挥,让他随意揉捏,不限制他的想象力,使宝宝能够充分发挥创造力;还可以多让宝宝玩串珠游戏,培养他对事物的专注力。

  25-30月龄的宝宝

  1、动作特点

 搭积木具有一定空间感、能模仿画画

 这个阶段的宝宝能搭一些具有空间感的物体了,比如小桥、房子等;还能模仿着画圈圈、画十字。

  2、 妈妈培养对策

 培养手指的控制能力给宝宝一双小巧的玩具筷子,教宝宝如何用筷子夹起盘中的枣子、花生、糖果等,以锻炼宝宝手指的操纵能力和控制力。

  31-36月龄的宝宝

  1、动作特点

 会折纸、会画窗户和气球这个阶段的宝宝能将纸折叠成正方形、三角形等;还会在极薄的拷贝纸上描画;会给未完成的图画如小房子添一个“窗户”,或自己“创作”一只气球等。

  2、 妈妈培养对策

 进一步发展宝宝手脑协调的能力准备一些花花绿绿的纸,和宝宝一起玩折纸的游戏;另外还可以引导宝宝进行简单的描画和填色。进一步发展宝宝手脑协调的能力

0-3岁婴幼儿动作发展3

  0岁-3个月

 建立与母亲间的愉快关系和语言的发育基础

  宝宝的变化:

 第1个月:俯卧、握拳、蹬腿、挥动手臂、听声音有反应、感官敏锐、视力比较模糊

 第2个月: 开始学习抬头,发现自己的手,偶尔会露出笑容,会有各种情绪的反应

 第3个月:俯卧可以撑起上身,头可以抬45度,开始把看和做联系到一起

 婴儿在出生后便开始出现微笑了,有人把此称做“召唤妈妈的微笑”。母亲对婴儿的这种微笑做出哄逗的反应,有助于建立母子间情感上的愉快关系。

 婴儿的啼哭是一种不愉快的表现。需要注意的是,在这时候应采取一些相应的措施,如给他喂奶、换尿布,把他抱起来等等,使孩子重新获得舒适的感觉。这样做会使孩子对母亲产生亲切感和信赖感。婴儿在父母亲切的哄逗下,会渐渐地发出“呵呵”、“哦哦”的喃语来,这是语言发育的基础。

 为了促进婴儿语言的发育,在这一时期里多逗逗孩子,多对孩子说些愉快的话是不容忽视的。虽然这时孩子还不能够理解爸爸妈妈讲话的内容,但这无关紧要,因为对婴儿说话,会对孩子今后的语言发育起到重要的作用。那些不会哄逗、很少对孩子说话的母亲所抚养的孩子,语言的发育总是很迟。当婴儿把小手伸到自己的眼前凝视、晃动,开始自己一个人玩时,请不要去打搅他,让他充分地享受这种乐趣,这是培养孩子“自发性”的一个关键。

  3个月—6个月

 出现各种情绪,并开始“认生”

  宝宝的变化:

 3—4个月:开始了有目的滴行动 学会翻身,会笑出声,学习发出元音

 4—5个月:可以自言自语“咿呀”个不停 喜欢注视镜子中的自己,开始认生

 5—6个月:有支撑能够独立坐一会,会喃喃自语对于成人的话有反应,躺着的时候可以用不同的方式滚动身体

 这个阶段的婴儿,在原始感情(舒服、不舒服、恐惧、发怒)的基础上,又增加了更类似于人类的情绪(喜、悲、羡慕、妒忌)。见到生人害怕,因而拽着爸爸妈妈不放的“认生”表现已经或即将出现,时间大约在5个月~9个月之间。认生证明了亲子之间情感的连结已经成功。出现认生的孩子已把母亲作为可以信赖的“心中的基地”。

  6个月-9个月

 玩耍的时间延长,啼哭的时间减少

  宝宝的变化:

 6-7个月:可以自己坐、能够灵活翻身、表情更丰富

 7-8个月:开始爬行、发出的声音增多,理解成人语言的能力增强

 8-9个月:可以扶物站立、喜欢敲打能够发出声音的物品,手部动作更加灵活

 这时候的婴儿,一个人高高兴兴玩耍的时间变长,啼哭的时间变少了,还喜欢爸爸妈妈和自己一起欢闹、挠痒痒等。在愉快的家庭氛围中,婴儿的情绪安定、身体健康。

  9个月-12个月

 站立、说话,开始了人生的起步

  宝宝的变化:

 9-10个月:开始认识自己的存在,懂得一些简单词义 会拍手表示欢迎~摆手表示再见

 10-11个月:能够站起来,偶尔可以走几步,可以自己用杯子喝水

 11-12个月:能够扶物行走、手指灵活性大大增强,变得好动,能说简单的单字

 孩子马上就要作为一个真正的人起步了。其一,用两只脚站立并开始走路。人类因为两足行走,使得手能够自由活动,文明也因此而获得发展,所以有必要给孩子以自由使用手的机会。这就使得尽可能地容忍孩子的“淘气”具有重要的意义,而且,淘气对孩子自发性(意欲)的成长起着很大的促进作用。其二,开始说话。最初只会发出诸如“妈妈”或“不不”这类音,但渐渐地语言的数量增多起来。不时哭泣、不时嬉笑,以此来强烈地表达自己的情绪。如果父母与孩子玩耍过少,孩子的情绪发育将受到阻碍,往往会变得很少笑、频繁地吸吮手指,或是出现有节奏地摇动头或身体的怪癖。所以,多与孩子在一起,施以亲密的抚触,这一点是相当重要的。

  12个月-18个月

 什么都想自己来做

  宝宝的变化:

 12-15个月:学会走路,会弯腰捡东西,有强烈的好奇心,能够简单交流

 15-18个月:喜欢尝试自己洗手、洗脸、能够自如蹲下,能说简单的句子

 这是个自发性开始出现的时期。孩子一方面时时向父母撒娇,另一方面却什么事情都想自己来做。自发性是使孩子在今后的岁月中能够充满活力地生活下去的非常重要的良好心态。爱护和培养孩子“自己来做”的热情,应该成为家长育儿的方针之一。这个时期,孩子哭、笑、恐惧、发脾气等情绪的表现变得相当复杂起来。此阶段父母常与孩子一起玩耍,对于孩子情绪的发展、分化具有重要的意义。很少有人理会的孩子,将会成为一个木讷的孩子。

  18个月-24个月

 变成妈妈的“小尾巴”

  宝宝的变化:

 18-21个月:能够搬动小物品,身体平衡力发展良好,开始尝试自己解决问题,能够表达自己的一些意愿和要求

 21-24个月:能够独立做一些事情,如洗手、上厕所等;手眼协调能力进一步加强;可以做一些简单的家务,如浇花等

 这时的孩子爱跟在妈妈的身后转,对妈妈的信赖感越来越强,喜欢在妈妈的身体上撒娇。对孩子的这种撒娇要求,家长应给予充分的满足。此外,这个阶段的孩子,脾气变得“大”起来,当事情不能按他的意愿进行时,他就会发脾气。出现这种情况是正常的,这种状态是孩子成长的必经阶段,所以不要训斥他,最好以关注的态度让他自己平静下来。这个阶段的孩子爱跑爱爬,行动非常活跃。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如能尽量地容许孩子的冒险行为,将有助于培养孩子的热情和积极性。

  24个月-30个月

 反抗和撒娇

  宝宝的变化:

 24-30个月:独立穿衣服、拆衣服;也可以做些家务,如擦桌子、擦鞋等;语言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可以跟别人展开对话

 这是一个反抗心虽已生成,却仍然渴望撒娇的年龄。所以父母依然应该对此给予充分的满足。当孩子说“不”多起来时,便是到了第一反抗期。这是自发性在顺利成长的标志,因此无需担心。此阶段孩子“想自己来做”的愿望变得更加强烈了,应该好好地爱护这一热情。可以让孩子玩玩沙子、搭搭积木,这些活动有助于孩子智力的提高,而长时间地看电视则有可能妨碍其意欲的成长,应尽量避免。这个年龄的孩子对同龄孩子虽然已显示出兴趣来,但还不具备一同友好地玩耍的能力。

  30个月-36个月

 第一反抗期中反抗欲最强的时期

  宝宝的变化:

 30-36个月:这个阶段的孩子可以独立做切、洗、种植等工作;可以用各种词汇来表达自己的情绪;开始主动和小伙伴们玩耍了

 这是第一反抗期中反抗欲最强的时期。无论什么事情孩子都要用“不”来反抗,很难“对付”。不过要知道,这是一个自发性正在顺利发展的好孩子的表现,所以不要去斥责他。当后面的孩子出生之后,妈妈如果一直忙于照看更小的孩子,大的孩子会时不时地变得像婴儿似的,给已经忙乱的妈妈增添麻烦。当发生这种情况时,妈妈应该把目光转移一下,经常抱一抱大的孩子,给予亲密的抚触。随着孩子情绪的安定,“还婴现象”也就消失了。这个年龄的孩子,虽说与小朋友一起玩耍的意识已经开始产生了,但最易发生争吵。

 宝宝从出生开始就进入高速成长期,头三年可以说每一个月有相当大的变化。宝宝在每个时期的认知能力、沟通与社会交往能力、大小肌肉的发展都有不同的特点,作为爸爸妈妈,首先的是要认识孩子的发展特点,同时根据宝宝不同阶段的需求,创设适合其成长的环境。了解宝宝各阶段生理和心理发展特点,家长提供适当的刺激,是宝宝成长的一大助力喔!

古典舞中常用的头部动作包括转头、低头、仰头、顾盼等,以及它们的组合。以下是详细的解释:

1转头

转头是古典舞中最常见的头部动作之一。根据不同的舞蹈形态,转头的角度和方式都各异,既有慢速和柔和的转动,也有迅猛和剧烈的转动。

2低头

低头是一种温柔的头部动作,在古典舞中被广泛使用。低头时需要保持整个身体的纵轴线,歌颈微屈,视线聚焦在地面上。

3仰头

仰头是一种挺拔而庄严的头部动作,给人以高贵的感觉。仰头的时候需要注意保持脖子的自然曲线,同时也要控制眼睛的运动,避免晃动。

4顾盼

顾盼是一种具有视线循环性质的头部动作,在古典舞中十分常见。顾盼可以帮助演员刻画人物角色的思维和情感变化,表现人物的内心感受。

5组合

除了单一的头部动作外,还有各种复合型的头部动作,如低头转、仰头转等。这些动作需要舞者能够自如地运用,并且不影响整体舞步和动作的协调性。

总之,古典舞中的头部动作是非常关键的组成部分,它们不仅栩栩如生地展现出角色的感情和心态,还可以增强整个舞蹈的美感和表现力。但需要注意,舞者不要过度强调头部的动作,应该根据舞蹈演绎和角色刻画的需要,将头部动作合理地融入到整个舞蹈当中。

扩展资料

中国古典舞定名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是中国舞的代表分支,最初的基训结合芭蕾舞的训练体系,在民间传统舞蹈的基础上经过专业工作者提炼、整理、加工、创造流传下来的被认为是具有中国风格特点的古典舞蹈。世界上许多国家和民族都有各具独特风格的古典舞蹈。

人在交谈时的动作

 人在交谈时的动作,交谈时应有正确的身体姿态,身体姿势具有实体性和直观性的特点,能直接反映出说话者的情感状态,因而也就更容易为交谈对象所注意。下面来看看人在交谈时的动作。

人在交谈时的动作1

  情意手势

 主要用来表达谈话者的情感。如在演讲中说道“我们一定要扭亏为盈!“提出了在声音的语言,他的右手

 由右上方向左下方劈下,并在句尾的“盈”字顺势握成拳头,显得有力而果断,给人以信心和力量。

  指示手势

 用于指明要说的人、事、物、方向等。

 “作为一个,振兴的之一,但只有一个选择,

 就是必须走建设具有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配合有声语言,右手上举于头侧握拳伸出食指,引起听者对这一神圣选择的关注。

  象形手势

 用来描摹、比划具体事物或人的形貌。什么是爱和“爱,得不到

 而是奉献!”配合有声语言,双臂在胸前平伸,臂微弯,手心朝上,模拟献物状,会加深对方对爱的理解。

 象征手势用来表达抽象概念“。对学生而言,我们去的地方建设需要的!

 ”配合有声语言,右手向前方伸出,象征西部、边疆等需要的地方。

  手势可以根据手的动作范围分为三个区域: 上区为肩部以上,更为雄心勃勃的性能,积极,自信是动力,情绪刺激,如内容,,

 在演讲、辩论中应用较多。中区为肩部至腰部,多用于一般性的叙述事物和说明事理,表现坦诚、平静、和气等中性意义,这是常用的领域。

 下区为腰部以下,多表示憎恶、不悦、不屑、不齿、排斥、否定、压抑等。

 手势的动用场合很多,在日常的实际运用中,手势包括握手、拱手、招手、挥手、摆手、摇手、伸出手臂或手指等动作。所有任何种类的这些姿态

  都要做到有感而发,准确、自然、优雅而不生硬 ,一定要从实际出发,使动作恰当而简明地说明问题,表达感情。

 手势动作还应精当,从开始到结束真正的转移的听众,舞蹈类的注意

 也容易引起听者的反感,更不会有好的表达效果。

 头部动作虽然简单,但运用得当也能传递一定的信息。如头表示肯定、赞许;拒绝了否定,他摇了摇头。

 歪头表示怀疑、深思或撒娇。

 脚的动作除了表达强烈的感情时有跺脚的动作以外,一般不宜使用。脚站立时不应抖动,这样给人不稳重或不耐烦的感觉。

  手势的基本含义

 (1)情意手势:主要是表达演讲者的情感,通过这个手势把情感具体化了;

 (2)指示手势:就是它有具体指示对象,通常是伸出食指,但是他这个手势只能指听众的视觉所能达到的范围内的方向。

 (3)象形手势:主要是用来模型状物,给听众一种形象的感觉。

 (4)象征手势:就是它有象征性的,他能引起听众的联想,能启发听众的思维,这种手势比较抽象,比如说你把右臂抬起,手摸着自己的心区这表示忠诚。

 (5)号召手势:就是你的右胳膊向斜上方打手势,掌心向外,表示决心和力量。有时一只手,有时两只手。

人在交谈时的动作2

  说话时怎么用肢体语言

 体姿语言是利用人身体姿势的变化来传情达意的肢体语言。俗话说:“站有站相,坐有坐相”,要“坐如钟、站如松、走如风”,“抬头挺胸”“站得正”“立得直”“坐得稳”等,即指人们日常交

 往时应有正确的身体姿态。体姿语言包括站姿、坐姿、步姿、蹲姿、卧姿等。其中最主要的是站姿、坐姿和步姿。

 说话时,总离不开站立、坐下、移动等体姿动作。这些动作变化的样式,都有其特定含义,对自然有声语言起着强化、补充和修饰作用。日本的模川辉夫在《说话艺术》一书中认为:体姿是内心的表现形式,从体姿上我们可以了解一个人正在想什么。在说话之前,先确定好身体的姿势,说话也就有“谱”了。说话心中有“谱”,即使处于陌生或不利的环境,说话人虽提心吊胆,也能表现得很镇定。

 由于身体姿势具有实体性和直观性的特点,能直接反映出说话者的情感状态,因而也就更容易为交谈对象所注意。

 体姿还是一种心理暗示。有时话不好直说,则可用体姿来暗示对方。如在业务洽谈中。开始时气氛友好,进展顺利,但后来对方突然提出苛刻条件,你根本无法接受,而对方喋喋不休,软磨硬抱,你又不想破坏已经建立起的友好关系,这时,不妨采用突然背往后靠、双臂环抱的坐姿,暗示对方:我的耐心是有限的,原定的目标是不能改变的。

 又如在讨论会上,当讲到要害处,发言人突然由坐姿改为站姿,则可暗示讲话内容的重要,以引起听者的注意,这远比用口说出高明得多。

 身体坐姿的变化还可以增加说话的活动感,活跃气氛,引起听众的兴趣,以增强说话的效果。可以想象,如果说话者始终像木偶一样地坐着或站着,一动也不动地说个不停,听众恐怕都要昏昏欲睡了。

人在交谈时的动作3

 许多人常在谈话的过程中,作出摸头发、托脸颊或双手摩擦等动作。这些经常触摸自己身体的动作,在心理学上被称为“自 慰”动作。因为通常是在心里想的与嘴上说的不一致时,才会在谈话中触摸自己的身体。因此,在必须说“不”的场合,应尽量避免这些“自 慰”动作。否则,即使你想说“不”,也会因为这种动作而收到相反的效果。

 与人交谈时,如果浅坐在椅子或沙发前端的三分之一处,会使你的上半身自然地向前倾斜,让对方觉得你是在真诚地听他讲话,使对方对你产生好感,易于把局面打开。因此,浅坐姿势是一种最佳的听话姿势。

 此外,这种姿势有利于随时从椅子上起立,会给人一种积极、活泼而又能干的印象。相反,如果在与对方交谈时,深深地坐在椅子或沙发上,甚至上半身靠在椅子上,会让对方感受到你是一个傲慢、懒惰、缺乏交谈诚意的人,这会给谈话造成消极影响。

 还有许多人都会因为害怕或紧张而不敢看着对方的眼睛。这样做,恰好暴露了你对自己所说的话缺乏自信,并在无意中表达了自己地位比对方低的心理。这对你的社交活动是极为不利的。因此,在同别人谈话时,要看着对方的眼睛说话。这样会让对方感受到你的真诚与自信,进而增加了你说话的份量。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89435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0
下一篇2023-07-1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