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心理学》:想象概念及作用

《普通心理学》:想象概念及作用,第1张

一、想象的概念

 (一)什么是想象

想象是人对头脑中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对此概念我们应做如下的理解。

第一,想象是以感知过的事物形象为基础,即以记忆表象(储存在脑中的已有的表象)为原材料进行加工改造而形成的。例如,我们没有去过草原,但当我们读到《敕勒歌》中的诗句“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时,头脑中就会浮现出一幅草原牧区的美丽景象:蓝蓝的天空,一望无际的大草原,微风吹动着茂密的牧草。不时露出牧草深处的牛羊。这幅我们从未感知过的图景,就是我们所熟悉的蓝天、草地、微风、牛羊等记忆表象的组合构成的。

第二,人的头脑不仅能够产生过去感知过的事物形象,而且能够产生过去从未感知过的事物形象。例如,吴承恩在写《西游记》时,他头脑中出现的孙悟空、猪八戒等形象并不是他所感知过的;读者在读《西游记》时头脑中出现的孙悟空、猪八戒等的形象也是读者未曾感知过的;法国科幻小说家凡尔纳在他小说中出现的霓虹灯、潜水艇、坦克、电视机等也是他当时未曾感知过的;还有音乐家谱写一首新曲子时头脑中出现的音乐形象,建筑设计师设计一座新的建筑物时头脑中出现的新建筑物的形象等等,这些他们没有感知过的但又出现在头脑中的新形象是想象的结果。

第三,想象过程所产生的新形象称为想象表象。想象表象有四种类型:

(1)在现实中存在着但主体未曾感知过的事物的表象;

(2)历史性事物的表象;

(3)未来会有的事物的表象;

(4)在现实中不可能有的事物的表象。

由于构成想象表象的加工、改造过程是通过思维活动进行的,所以,想象是思维的一种特殊形式,是一种形象思维。

 (二)想象的构成方式

想象过程是一个对已有形象(表象)分析、综合的过程。想象的分析过程,是从旧形象中区分出必要的元素或创造的素材;想象的综合过程是将分析出来的元素或素材,按照新的构思重新组合,创造出新的形象。想象的分析、综合活动有以下几种形式。

1.黏合

黏合是把两种或两种以上客观事物的属性、元素、特征或部分结合在一起而形成新形象的过程,如孙悟空、猪八戒、美人鱼、飞马等的形象。黏合方式是想象过程中最简单的一种方式,多用于艺术创作和科技发明。

2.夸张与强调

夸张与强调是改变客观事物的正常特征,使事物的某一部分或一种特性增大、缩小、数量加多、色彩加浓等在头脑中形成新形象的过程,例如,人们创造的千手千眼佛、九头龙,及《格列佛游记》中的大人国、小人国等形象。还有,我们常看到的一些人物的漫画就是绘画者对人物特点进行夸张或强调的结果(如图5—1)。

  这种方式是各种创作的一种重要手法。

3.拟人化

拟人化是把人类的形象和特征加在外界客观对象上,使之人格化的过程。例如,《封神演义》《西游记》《聊斋》等古典名著中的许多形象,都采用了拟人化想象的创作手法。雷公、风婆、花仙、狐精、白蛇与青蛇等均是拟人的产物。拟人化也是文学和其他艺术创作的一种重要手段。

4.典型化

典型化就是根据一类事物的共同的、典型的特征创造新形象的过程。这是一种在文学艺术创作中普遍采用的方式。例如,鲁迅笔下的阿Q的形象、祥林嫂的形象的创造,就是鲁迅综合某些人物的特点之后创造出来的。

二、想象的作用

想象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想象是促使人的心理活动丰富和深化的重要因素

想象是智慧的翅膀,是思维的特殊形式。就深刻性而言,想象不满足像知觉那样只反映事物外部的和表面的联系,也不满足像记忆那样只再现过去的认识,而是人脑对已有的感知材料经过加工改造后进一步深化的认识;就其广阔性而言,想象不像感知觉只限于个人狭窄的直接认识的范围,而具有更丰富的内容。借助想象,人们可以驰骋于无限的现实世界和神奇的幻想世界之中,可以追溯上至几千年的过去,也可以展望几万年以后的未来。常言到,想象可以使人“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就是说想象可以打破时空的界限,使人的心理更为丰富充实。

2.想象是促使人们创造性地进行各种实践活动的必要条件

试想,如果没有想象,人们的活动就无法进行和提高,也不可能事先在头脑中构成关于活动本身及其结果的各种表象。人们对未来的预见,一切科学上的新发现、新发明,新的艺术作品的创作,各种科学知识的学习等等,都是和人的想象活动密切联系的。列宁说过:“以为只有诗人才需要想象,这是没有道理的,这是愚蠢的偏见!甚至在数学上也是需要想象,甚至微积分的发现没有想象也是不可能的。”

3.想象有助于调节人的情感和意志活动

想象的形象会引起人的情感体验,从而调节人的情绪。这一点在人们阅读文学作品时体会最深,我们借助想象与故事里的人物一起欢笑、流泪,一起紧张、悲愤;借助想象还可以从书中的英雄人物身上获得精神的陶冶,发展具有积极倾向性的情感;同时,想象也是构成人的意志行动的内部推动力的不可缺少的因素之一。苏联学者鲁宾斯坦认为,每一种思想,每一种情感,哪怕是在某种程度上的改变世界的意志行动,都有一些想象的成分。事实也是如此,如果没有想象的作用,人就不可能预瞻活动的结果,不可能确定清楚的目标,不可能预定具体的计划,因而就不可能进行意志活动。

所谓的形象思维,主要是指人们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对事物表象进行取舍时形成的,是只要用直观形象的表象,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形象思维是对形象信息传递的客观形象体系进行感受、储存的基础上,结合主观的认识和情感进行识别(包括审美判断和科学判断等),并用一定的形式、手段和工具(包括文学语言、绘画线条色彩、音响节奏旋律及操作工具等)创造和描述形象(包括艺术形象和科学形象)的一种基本的思维形式。

从文学艺术创作角度分析:

所谓形象思维,也就是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始终伴随着形象、情感以及联想和想象,通过事物的个别特征去把握一般规律从而创作出艺术美的思维方式。形象思维能力的大小往往决定一个人的审美水平。形象思维始终伴随着形象,是通过“象”来构成思维流程的,就是所谓的神与物游。形象思维始终伴随着感情形象思维离不开想象和联想。

文学艺术创作过程中主要的思维方式,借助于形象反映生活,运用典型化和想像的方法,塑造艺术形象,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也叫艺术思维。

幼儿诗是针对3-6岁幼儿的一种诗歌形式,它具有以下特点:

1简单易懂:幼儿诗的语言简单易懂,词汇量少,句式简单,容易被幼儿理解。

2韵律明显:幼儿诗的韵律明显,有助于幼儿记忆和朗诵。

3情感表达直接:幼儿诗的情感表达直接,能引起幼儿共鸣,激发他们的情感。

针对幼儿诗的情感想象语言-意境构,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1情感表达:幼儿诗的情感表达直接,可以通过简单的词语和形象的比喻来表达情感,如《小星星》:“一闪一闪亮晶晶,满天都是小星星。挂在天空放光明,好像许多小眼睛。”

2想象力:幼儿诗通过生动的语言和形象的描绘,能够激发幼儿的想象力,如《小兔子乖乖》:“小兔子乖乖,把门开开,不要怕,妈妈回来给你糖吃。”

3意境构:幼儿诗的意境构可以通过形象的描绘和简单的语言来呈现,如《蜗牛》:“蜗牛蜗牛,爬呀爬,爬到了大山坡,又爬回来了。”这个诗句可以让幼儿感受到蜗牛的缓慢和坚持不懈的精神。

综上所述,幼儿诗的情感想象语言-意境构是通过简单易懂的语言和形象的描绘来表达情感,激发幼儿的想象力和呈现意境。

艺术美的特点:

1形象性

  艺术形象是艺术家根据实际生活的体验、认识,根据美的规律创造出来的具体可感而又带有强烈情感色彩的艺术情境形象性是艺术美的首要特征

2典型性

  各种体裁的文学作品、音乐作品、绘画和雕塑作品都不是对现实事物的简单模仿,它们往往是对某一类事物特性的综合反映,从中反映此类事物的本质不过,它们采取的手段各不相同典型是艺术家塑造的,具有鲜明的个性、带有深刻思想性的能够放映生活的某些本质和历史发展规律的一批艺术形象,典型形象往往还有着丰富的性格典型性是艺术美的根本特征

3主观性(情感与理想)

  同一审美对象,在不同的审美主体那里因不同的情感体验而产生的不同审美结果审美主体对理想境界的不同追求,也会产生不同的艺术作品

4永久性

  艺术本来是在时间中的,它有时代性、历史性,但恰恰艺术本身有把时间凝冻起来,成为一个永久的现在……

自然界中各种事物的形态特征被人的感官所感知,使人产生美感,并引起人们的想象和一定的感情活动时,就成了人的审美对象,称为美的形式如:各种曲线,各种对称图形、各种富有变化而和谐的形体、面孔、声音和色彩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89632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1
下一篇2023-07-1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