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天津教师资格考试教育知识:情绪及情感的分类

2019天津教师资格考试教育知识:情绪及情感的分类,第1张

: 2019天津教师资格认定公告 资格认定 面试后关注

在教师资格考试中,情绪及情感分类是一个重点考试内容,一般是以选择题形式考察,下面我们来对这些知识点进行梳理。

一、情绪的状态

(一)心境

心境是一种微弱、平静和持久的情绪状态,也叫心情。没有特定的指向性,不指某一特定对象,而是使人们的整个生活都染上某种情绪色彩。在古诗文中常呈现,比如说“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描述的就是心境。心境的特点:弥散性和长期性。

1弥散性:指当人具有了某种心境时,这种心境表现出的态度体验会朝向周围的一切事物。例如“忧者见之而忧,喜者见之而喜”的描述。

2长期性:心境产生后要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主导人的情绪。比如说,拿到大学录取通知书已经十多天了,仍然开心。

(二)激情

激情是一种爆发强烈而持续时间短暂的情绪状态,多带有特定的指向性和较明显的外部行为。强烈的、短暂的、爆发式的。

激情强调的是突如其来的、持续时间短的情绪,可以是开心的,也可是恐惧的情绪。比如说中国申奥的那一瞬间,中国人都热血沸腾,这属于激情;范进中举也是激情的体现;在古诗文中也有表现,例如“漫卷诗书喜欲狂”。当激情状态下,人的意识是狭窄的。

(三)应激

应激是出乎意料的紧迫情况所引起的急速而高度紧张的情绪状态。应激的状态需要满足两个条件,一个是突发状况,另一个是高度紧张,二者缺一不可。比如说在天灾人祸中常有体现,就像在地震来临时,人的高度紧张的状态就是应激;新老师第一次上讲台强调的也是应激。

人在应激状态下也是意识变得狭窄,人在面多突发又高度紧张的状态下可能有两种反应,一种是惊慌失措,一种是急中生智。

二、情感的分类

(一)道德感

道德感是用一定的道德标准去评价自己或他人的思想和言行时产生的情感体验。和道德感相关联的关键词一般有:义务感、责任感、羞耻感、爱国情感等。当一名同学看到班级有同学乱扔垃圾,就会报告老师,这里产生的情感就是道德感;再比如“最美女教师”也是道德感的体现。

(二)理智感

理智感是在智力活动中,认识、探求或维护真理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产生的情感体验。需要注意的是理智感体现在智力活动中,智力活动常表现在动脑、考试、做题、科研等方面。比如说小明经过努力终于解决了难题,感觉非常开心,这时的情感是属于理智感;再比如说,小红考试没考好,为此感到愧疚,也是属于理智感。

(三)美感

美感是用一定的审美标准来评价事物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比如说,有人觉得蒙娜丽莎特别美,这是美感的体现。

以上就是情绪、情感的分类知识点的介绍,接下来做几个练习题:

练习题

1带有宣染作用的,比较持久而又微弱的,影响人的整个精神生活的情绪状态叫做( )。

A激情 B应激 C情感 D心境

1答案D。解析:心境是一种微弱、平静和持久的情绪状态,也叫心情。没有特定的指向性,不指某一特定对象,而是使人们的整个生活都染上某种情绪色彩。与题干相符。

2人在危急的时候能激发无限的潜力,调动全部的能量来应付,这种情况叫情绪的( )。

A心境 B应激 C激情 D恐惧

2答案B。解析:应激是出乎意料的紧迫情况所引起的急速而高度紧张的情绪状态。题干强调的是危急时候调动一切能量来应付,符合应激。

3热爱真理、追求真理,获得成就喜悦感属于( )

A道德感 B美感 C理智感 D应激

3答案C。解析:理智感是在智力活动中,认识、探求或维护真理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产生的情感体验。热爱真理、追求真理,获得成就喜悦感属于在智力活动中,因此属于理智感。

4“爱国主义情感、集体荣誉感、同志友谊感”属于( )。

A美感 B心境 C道德感 D应激

4答案C。解析:道德感是用一定的道德标准去评价自己或他人的思想和言行时产生的情感体验。爱国主义情感、集体荣誉感、同志友谊感属于道德感。

一般研究认为,婴儿在5-6周时出现对人的特别的兴趣和微笑,即社会性微笑;3-4个月的婴儿开始出现愤怒和悲伤;6-8个月时,婴儿出现对熟悉、亲近者的依恋,并随之产生对陌生人的焦虑和分离焦虑等。15岁左右时,婴儿逐渐产生羞愧、自豪、骄傲、同情等更高级更复杂的社会性情感。

同时,最初的情绪反应也不断分化,如哭逐渐分化为因饥饿、寒冷、疼痛、困倦、玩具被拿走、成人离开、恐惧、惊吓、成人批评、焦虑等引起的哭。

  语文教育是感性与情感的教育,而情感是文学的生命与灵魂,是文学的精华。语文教师应如何把情感教育贯穿到语文教学中去呢? 一、了解学生的心理需要,找到学生情感的投入点,是教材和学生情感融合的前提

人的需要多种多样,学生在阅读中对作品是否有兴趣,要看作品内容是否能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只有符合学生心理需求的作品,学生在阅读中才能获得满足,产生情感。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说:“未经人的积极情感强化和加工的知识,将使人变得冷淡,由于它不能拨动人们的心弦,所以很快就会被遗忘。”因此,我们在语文教学中首先要走入学生的情感世界,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找到学生情感的投入点,结合具体的教材特点,找准教材和学生心理的相通点,唤起学生探求的积极情绪和心理机能,在作品中寻找、检索、提取与学生情感相对应、相近似、甚至共通的情感信息,让学生的心理需求得到满足。

二、教师要积极创设情境,寻找学生与作者心灵的契合点,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凡是感人的作品都渗透着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那些脍炙人口的名篇之所以能使人爱读或流传不衰,不仅因为其语言文字美 ,更重要的是文中渗透着作者炽热的情感。学习这些文章时,教师要结合教材,从实际出发,创设情景,引导学生进入文章蕴涵的情境中,寻找与作者心灵的契合点。英国作家王尔德曾说过:“作者完成了书的一半,读者完成了另一半。”这种完成就暗含作者与读者的双向交互作用。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优美的作品是作者真挚情感的外化,“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只有真情最容易打动学生稚嫩而又单纯的心灵,在阅读过程中,学生往往最能与作者产生真挚的情感共鸣:如林海音在失去父亲的痛楚与无奈中心灵成长的历程;冰心远涉重洋时对母亲深切的思念;曹操东临碣石的壮志豪情;普希金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所能做的是积极创设情境,做一个忠实的引路人和点拨者,让学生敞开心扉,尽情感悟,与作者进行情感的交流,去做主动的探究者。这样才能陶冶其情操,培养其审美能力。

三、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寻找教师与学生的心灵契合点,优化教学效果

心理学告诉我们,人的感情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一般地说,在欢乐的气氛情景中,人就会欢乐;在悲哀的气氛情景中,人就会悲哀。了解了这一点,教师就应该深入钻研教材,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把作者寄托在文中的情感转化为自己真实的情感,用自己的欢乐痛苦去感染学生。引导学生从“有我之境”进入“无我之境”。这样,学生不仅能陶冶心灵,净化思想,感知美,而且语文知识也会在美的欣赏中较扎实地掌握。

中职学生正值青春萌动期,内心世界一刻也不会平静,他们渴望丰富的情感体验,强烈的情感共鸣,适时的情感宣泄,而教师的作用就在于因势利导,使其从作品中汲取营养,产生爱心,生发美感。感人心者莫过于情,教师必须充分挖掘课文的情感因素,选准动情点打动学生的心,激发学生的情感,使作品与学生发生共振共鸣。同时,教师也应以其独特的人格魅力感召学生,学生会因喜欢、崇拜某一教师而对其所任课程产生浓厚兴趣,并会努力将它学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见教师在培养学生的这种健康的学习情感上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四、改进教学方法,寻找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心灵契合点,优化学习效果

语文学习活动更多的是一种开放性的群体活动,因而多个参与学习的个体之间的交流、沟通在学习中的作用至为关键。个体之间寻求心灵的契合点,从而形成一种以自主为前提,相互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按照建构主义心理学和接受美学的观点,每个人都是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去构建对事物的理解,不同的人往往看到的是事物的不同方面,在语文教学中,同一篇课文、同一个人物形象,学生的理解往往是各式各样的,针对这种情况,特别需要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使他们相互取长补短,使彼此的知识更加丰富,能力更加全面。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情感状态产生一种巨大的循环力,影响少年的智慧和全部智力活动。”语文教师要用真诚去诱导每一颗求知的心灵,让他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从而增长知识、发展个性、健全人格。

(作者单位:山东省淄博市技师学院)

爱心和信心。“只有全心全意的爱学生,才能取得学生的信任;爱之越深,教育的效果也就越大”。对问题学生一定要以心换心,他们在感到老师是真心在爱他们的时候,就会被感化,就会敞开心扉,无话不说,希望的火花就可能点燃。教师要坚持既要严又要爱的原则,采取教师帮、优秀学生带相结合的方法,逐步规范他们的行为,督促、辅导他们完成作业。对问题学生,教师不能简单地采取堵塞、禁止、批评等教育方法。有时这些方法对于他们无济于事,而且结果往往适得其反,对他们只能用心灵的温暖去感化,用自己情感的甘露去滋润。教师要善于捕捉和发现问题学生身上的优点和闪光点。每个人的身上肯定有优点和闪光点,即使是微小的,也要及时予以鼓励并赞扬。发现自己的优点和自己的优点被别人发现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满足学生被赞赏、被赞许的社会性需要;有利于进一步激发学生积极的学习动机和上进心;同时也有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友爱,营造和谐的心理氛围。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90005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1
下一篇2023-07-1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