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的年龄差异与社会因素有何联系

语言的年龄差异与社会因素有何联系,第1张

学习者个体差异与二语习得

戴运财

(浙江林学院, 浙江省 临安市 311300)

摘要:在介绍学习者个体差异的内容和研究方法基础上,本文重点分析了学习者个体差异中年龄、动机、语言学能、认知方式、性格等五个最主要的因素与二语习得的关系,归纳了其中的研究成果,指出其中存在的问题或发展趋势。虽然学习者个体差异研究方法各异,各种调查结果也不尽相同,但它们在二语习得系统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并已成为二语习得模式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所以本文还探讨了二语习得中学习者个体差异研究的框架结构。

关键词:个体差异;研究方法;研究框架;二语习得

一、引言

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学习者个体差异在二语习得中的作用一直被广泛关注,如Skehan[1],Larsen-Freeman和long[2],Ellis[3] [4]等都对二语习得中学习者个体差异进行了广泛而又深入的研究,并取得显著成果,学习者个体差异研究也已成为二语习得研究中的主线之一。虽然在该领域的诸多研究中仍存在一些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例如个体差异的结构与分类比较模糊,对个体差异中一些术语进行严格的区分也比较困难,但该领域的研究目前仍如火如荼,并朝纵深发展。

二、学习者个体差异的主要内容

对学习者个体差异的内容进行讨论并作出分类的主要有以下几种。

2.1 Altman[5] 认为,学习者个体差异因素主要包括:年龄;性别;过去的语言学习经验;母语熟练程度;性格因素;语言学能;动机与态度;智力程度;感觉方式偏爱;认知方式;学习策略等。

2.2 Skehan[6]认为,学习者个体差异因素主要有:语言学能;动机;语言学习策略;认知与情感因素,包括内、外向性格,冒险精神,智力,场独立的认知方式,焦虑感等。

2.3 在Larsen-Freeman和Long[2]的研究中,他们列出的个体差异主要因素有:年龄;社会心理因素,包括动机和态度;性格因素,包括自尊,外向/内向,焦虑感,冒险精神,对拒绝的敏感性,移情性,压抑性,歧义容忍度等;认知方式,包括场独立/依靠,范畴宽度,审慎与冲动,视觉与听觉方式,分析与格式塔方式等;脑半球侧化;学习策略;其它因素如记忆和性别等。

2.4 Ellis[4]对学习者个体差异的讨论和分类

Ellis将学习者个体差异分为二大类:个人因素和普遍因素。个人因素是个体学习二语的高度个性化的特征。普遍因素是与所有二语学习者有关的普遍存在的特征。普遍因素又可分为可调整因素(如动机)和不可调整因素(如语言学能)。个人因素和普遍因素都具有社会的、认知的和情感上的内容。社会内容是学习者外在的,涉及学习者与二语本族语使用者的关系。认知和情感内容是学习者内在的特征,认知因素涉及学习者解决问题所使用的策略特点,而情感内容是指学习者学习第二语言所发生的情感反应。

个人因素主要有两大类:观念和情感状态。观念是指学习者学习第二语言时对语言、语言使用、语言学习、语言学习者本身所持有的看法,这些看法通过影响语言学习的方式而影响学习效果。情感状态是指学习第二语言过程中而具有的情感,其中被研究得最多的是焦虑感。焦虑感主要有两种类型:性格焦虑和情景焦虑。

普遍因素主要有不可调整的年龄因素和语言学能,可调整的学习方式、动机和态度以及性格等。

三、学习者个体差异研究的方法

根据Skehan[6]的观点,研究学习者个体差异主要有两种方法:级差法(Hierarchical Approach)和连接法(Concatenative Approach)。这两种方法的划分是依据理论研究与实际研究的关系。级差法是先形成理论,然后通过理论来预测特定的个体差异如何影响学习。这些预测是以假设的形式而存在,并通过实验的方法来验证。但是如Skehan[6]所指出,这种方法在个体差异研究中没有多少用途,因为个体差异研究中尚未形成充分而又详细的理论。连接法是一种先进行实际研究然后产生理论的方法,这种方法的起点是拟订一个研究问题,然后收集数据。在具体操作上,先确定不同个体差异(独立变量)以及选择测量的方法,然后使用各种步骤来调查独立变量之间以及独立变量与依从变量之间的关系。虽然连接法不能轻易地决定因果关系,但它能促进理论的发展,所以该方法在二语习得研究中被广泛使用。

另外,根据选择的对象、数据收集和分析方式的差异等,个体差异研究还可分为自然式研究(Naturalistic Research)和验证式研究(Confirmatory Research)。在自然式研究中,研究对象在真实生活背景中接受研究,数据收集使用定量数据采集法,主要的研究方法有观察法、内省法和回顾法,如学习者日记研究,大声思维等;还有一种自然式研究是收集和分析学习者的语言样本,这是一种以描述性研究为特征的方法,通过这些分析找出差异,进而找出不同的“表现风格”(Performance Styles)和“任务定向”(Task Orientations)。与自然式研究相对照,验证式研究在本质上是一种干涉主义行为,也就是说,它在研究中试图控制学习环境和操纵某些关键变量。验证式研究通常以精心设计的实验方式来进行,数据是以测试的方式来获得,并以数量化的形式进行统计。

在学习者个体差异研究方法中,到目前为止采用的主要是连接法。Skehan[7]认为这种方法有大力发展的空间,而且他更主张结合自然式研究来进行更多的调查,因为自然式研究能充分解释单个学习者的个性特征,并能表明学习者个体差异中可调整因素与学习者学习经验的相互作用的动态特点,如动机和焦虑感在不同学习者身上的差异以及在学习过程中的动态变化。自然式研究的另一个优点是它对学习的测量是基于自然语言的使用,而非预先设计的考试或等级测试。

四、学习者个体差异中的五个主要因素

4.1 年龄

4.1.1年龄研究的成果

对于年龄与二语习得的关系,目前的研究结果蒋剑云和戴运财[8]曾归纳如下:

1) 成年人在最初的习得速度上存在优势,特别是在句法方面。但是如果儿童学习者获得足够的二语接触,最终会超过成人学习者。

2) 在正式的语言学习环境中,只有儿童学习者能习得本族语的语音,但是只有儿童接受大量的第二语言接触,他们才能获得本族语的口音。

3) 儿童更有可能获得本族语的语法能力,语法的关键期可能迟于发音的关键期(大约15岁)。某些成人学习者也能够成功地获得说和写的语法准确性,达到本族语使用者的程度,甚至获得完全的语言能力。

4) 不管是否能够达到本族语使用者的熟练程度,儿童在发音和语法方面习得的最终水平都要高于成年人。

5) 习得第二语言语法的过程受年龄的影响不大,但语音习得的过程可能受到很大的影响。

4.1.2 对年龄在二语习得中的作用的解释

Larsen-Freeman[2]等认为,虽然对年龄在二语习得中所起作用的解释存在差异,但至少有四种主要的解释是一致的:

1) 社会心理上的解释。成人与儿童之间存在心理上的差异,例如成人可能更加压抑,他们可能在某种程度上抵制社会化,而这恰恰是儿童学习另外一种语言的最终目的和结果。

2) 认知上的解释。Krashen[9]认为,认知的发展对二语习得有否定的影响。儿童和成人的二语习得可能涉及不同的过程,前者使用语言习得机制,如同习得第一语言一样习得第二语言,而后者使用一般的问题解决能力。成人抽象思维能力可能非常有利于成人解决抽象问题,但他们不能使用语言习得机制来习得第二语言。

3) 输入上的解释。儿童学习者比成人学习者收到更易于理解的输入,这将为他们学习句法提供更好的素材,另外儿童学习者也更善于利用与本族语同年人交流的机会,通过这些交流,他们能进行语音上的练习。

4) 神经上的解释。首先,大脑的两半球在青春期左右变得功能专门化,即大脑侧化,在关键期之前,大脑更加有弹性,如果大脑的一侧功能受到损伤,该功能可能转移至大脑的另一侧;其次,二语习得的能力随着神经的弹性丧失而衰退,所以儿童学习者在神经功能上有更大的弹性。

4.2 融入型/工具型动机

4.2.1融入型/工具型动机研究的成果

Gardner与Lambert[10]研究发现,法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水平提高既有赖于语言学习能力,也取决于对另一个集团是否有融入的倾向。如果出现了融入的动机,它就会使学习者明显地保持一种强烈的学习另一种语言的动机。继之之后,Gardner与Lambert[11]证实并扩大了这些成果,虽然语言学习能力对法语语言能力(如语法能力)的获得至关重要,但在交际中主动要求使用的语言技能(如发音准确性、听力)则主要取决于学习法语融入动机的强弱,在这种情况下,语言学习能力的高低是不重要的。

4.2.2融入型/工具型动机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1) 融入型动机和工具型动机的定义和分类存在着一定的模糊性,有时很难在两者之间作出明确的划分,如“学习法语是为了去法国旅游”是工具型动机,也可认为是融入型动机。

2) Gardner和Lambert[11]对动机的研究结果具有地方性,它只适应于加拿大等双语国家或地区,在世界其它地方很难成立。动机对二语习得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习环境。

3) 对动机的测量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研究者一般用调查表调查动机,但对有些动机和态度问题很难做出准确回答;其次,自陈量表很难准确反应动机强度,它只调查了学习者的学习目的;此外,回答者可能考虑到面子等问题,倾向于选择有利于自己的回答,或为社会普遍接受的答案。

4) 对于动机和二语习得效果的因果关系也难以确定,虽然Gardner[12]等认为强烈的融入型动机能提高第二语言学习成绩,但Ellis[4]则认为,动机强并不一定是学习效果好差的原因,而是学习的结果,因为学习者取得好成绩而提高了学习兴趣,进而增强了学习动机。

4.3 语言学能

4.3.1语言学能研究的成果

语言学能是一般智力中负责语言学习的一个特殊部分,由几个相互独立的能力构成,其中最主要的是:1)语音编码能力,2)语法敏感性,3)归纳能力,4)机械记忆能力。Carroll[13]认为,语言学能不仅在人的一生中相对稳定,而且很难以任何具体的方式改变,所以训练和实践不能提高一个人的语言学能。他还认为语言学能不同于智力,甚至不同于语言智力,因为他在调查中发现,语言学能与外语学习的成绩相关程度和智力等其它因素与外语学习成绩的相关程度并不一致。

Carroll[14]还认为,语言学能不是二语习得的先决条件,但作为一种能力,语言学能可以帮助提高二语习得的速度和降低学习的难度。

4.3.2 语言学能研究中的问题与发展趋势

1) 虽然语言学能测试被期望能够测量出所预期的内容,但语言学能测试中的各部分任务的测试效度并不一致,如《现代语言学能测试》中拼写线索一项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和地区方言。语言学能不仅与社会阶层以及父母的教育密切相关,而且还与外语水平有相当高的相关。

2) 尽管语言学能测试能成功预测外语学习的结果,但仍有人认为现代语言学能测试无法测量语言习得的天生能力,因为语言习得水平的确定超越以语法和声音系统为测试基础的语言学能测试。

3) Skehan[7]也认为,在语言学能研究中需要重新审视目前的语言学能概念,语言学能中的四种能力需要吸收其它学科的研究成果来重新修订;此外,语言学能测试的视角应更宽广,测试内容应包含语言学习和语言表现,应能反映出交际能力模式中的内容,如话语能力,社会语言学能力、策略能力,而不仅仅是简单的语言能力。

4) 语言学能是二语习得中一个重要的认知变量,但语言学习者的情感变量也是解释语言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在外语学习中,一些情感因素如毅力、自我形象等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王初明教授[15]认为,在迄今所发现的众多影响外语学习成效的因素当中,最主要的因素有两个:一是情感,一是母语。Oxford[16]则认为,语言学能与学习方式、学习策略之间存在重要的联系。因此语言学能研究还应与其他变量相结合进行。

4.4 场独立/依靠的认知方式

4.4.1场独立/依靠认知方式研究的成果

到目前为止,对场独立/依靠认知方式研究的结果可以归纳如下:

1) 场独立的学生在正式语言学习环境下学得更好,场依靠的学生在非正式语言学习环境下学得更好。这个假设没有得到广泛的支持。一般情况下,场独立的学习者在正式语言学习环境下学得更好,例如,Hansen[17], Jamieson[18] 等的研究都证实了这一点。导致这种结果的一个主要原因可能是因为场独立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一种认知重构能力,而这种能力与语言学能相重叠,因此在二语习得过程中它有助于语言结构的分析。

2) 场依靠的学习者与他人交流得更多,这将有助于二语习得。但到目前为止,该假设没有得到有力的证实。这主要是因为目前的所有调查都是调查场独立,而场依靠的语言交际和语用能力没有得到调查[18],这也反映了场独立/依靠研究中存在的一个主要问题。

3) 有调查表明[3] [19] [20],场独立和场依靠的学习者都能学好第二语言。对于这种情况,可能是因为与场独立相联系的认知重构能力虽然有助于初学者从初级水平向中级水平前进,但是一旦这种界限被突破,场依靠的特性在拓宽学习者根据不同的环境应用语法知识的能力方面可能起着重要的作用。

4.4.2场独立/依靠研究的新方法

在场独立/依靠的本质基础上,以及吸收学能研究的优势,我们需要采用一种新的模型来划分场独立/依靠的结构[21]。在这种新模型中,一维的场独立/依靠被划分为二维的场独立和场依靠,而每一维又被分为对立的两部分,即场独立和非场独立,场依靠和非场依靠。根据这种结构划分,场独立和场依靠之间存在弹性的维度,它允许一些学习者在场独立、场依靠方面比较固定,这些学习者可能在一方面较强,另一方面较弱;同时也允许另一些学习者在这两方面比较灵活,他们能运用两种认知方式。在二语习得中,认为学习者要么是场独立,要么是场依靠是不客观的,很可能学习者有总的倾向,但在特定的语境下,他们能适当调整自身认知方式并对两种认知方式进行灵活运用。在此基础上,我们还要研究认知方式的调整情况;此外,还要考虑测量学习者的场依靠,找出场依靠与二语习得的关系。

4.5 内向/外向的性格

4.5.1 内向/外向性格研究的成果

对于内向/外向性格与二语习得的关系,目前的研究主要有两种观点:

1) 普遍认可的观点是外向性格的学习者在获取人际交往技能方面表现得更好。因为与外向性格有关的特征如健谈,善于作出反映,喜欢群体活动等能促进学习者与别人进行更多的交流,因而能帮助他们获得更多的语言输入,同样也有利于学习者获取更多的机会来使用语言,这样有助于语言习得的发展。

2) 第二种观点是内向性格的学习者在发展认知学术语言能力方面做得更好。内向性格的学习者更可能在学术上取得成功,原因是他们在读和写方面可能花费更多的时间。Entwistle 和Wilson[22]认为内向性格的学习者更能有效地对各种学习材料进行编码使其进入长时记忆。

4.5.2 内向/外向性格研究的发展趋势

1) 内向/外向性格研究应注意其它有关因素。 在Wankowski[23]的研究中,他结合年龄因素来调查内向/外向性格与二语习得的关系,结果发现,在青春期以前,外向性格有利于语言习得,而青春期之后,内向性格的学习者更容易取得成功。

2) 内向/外向性格研究应注意在不同的教学环境下进行,重点调查在正式教学环境中与非正式教学环境中学习者使用语言进行交流的情况,通过研究不同性格学习者的语言交流与二语习得的关系来了解性格的作用。

3) 对性格的结构内容应重新界定。Eysenck[24]的内向/外向性格测量隐含有两种品质特征:社会性和冲动性。在二语习得中,人们可能发现社会性与二语习得有某种潜在的关系而冲动性未必如此,所以二语习得中的性格研究应结合语言习得的特点来进行深入分析而不是全盘采用心理学的概念和内容。

到目前为止,个体差异研究并没有识别和解释个体差异因素之间的相对影响力或者说它们的相互作用力。Gardner[12]的研究表明学能与学习动机是两个独立的因素,两者对二语习得的水平都有重要的影响力。但是对许多其它的个体差异因素,尤其是认知方式和性格,研究的结果并不明确,所以对这些个体差异因素的相互作用情况的认识,在目前仍缺乏有力的证明。

五、学习者个体差异的框架结构

5.1 Ellis的学习者个体差异基本框架结构

学习过程与机制

图-1学习者个体差异的基本框架结构图

通过图-1我们可以发现语言习得的三个重要组成部分:第一部分是学习者个体差异,它包含学习者观念,学习者情感因素和普遍因素(智力、语言学能、动机、性格和认知方式等),其中普遍因素是影响二语习得的最主要因素;另外,观念、情感状态和普遍因素相互交织在一起共同发挥作用。第二部分是学习者在二语习得中所采用的不同学习策略。第三部分是语言学习结果,它包习得的水平和习得速度,它是习得过程的最终产品。

三角形内部是隐藏的学习过程和机制,主要是描述输入怎样变成摄入,摄入又怎样融入学习者的中介语系统。对学习者个体差异以及学习策略与学习过程的关系研究目前还很少,对研究的结果也存在争议。

5.2 Gardner的教育模式中的学习者个体差异

社会环境 个体差异 二语习得环境 习得结果

图-2 Gardner的教育模式中的学习者个体差异结构图

Gardner充分重视二语习得中学习者个体差异的作用,从上图可以看出,社会环境中的文化观念影响个体差异中的智力、语言学能、动机和情景焦虑,而这些个体差异直接影响正式的语言学习和间接影响非正式的语言学习,最终导致语言的和非语言的习得结果的差异。

5.3 学习者个体差异研究的扩展结构

在学习者个体差异国外研究的框架结构基础上,本研究对个体差异研究的结构进行了扩展,如下图所示:

图-3学习者个体差异研究的扩展结构图

本研究认为,情景和社会因素,学习环境,目的语,执行的任务等外部和任务因素以及性别影响学习者个体差异。个体差异内部可分为不可调整因素(如智力,语言学能)和可调整因素(如动机,情感状态),其中不可调整因素对可调整因素产生影响。在受其它因素影响的同时,学习者个体差异对学习过程如学习策略、学习技巧和大脑运作产生影响。学习过程对习得的结果产生最直接的作用,包含影响习得的速度和最终习得的水平,而习得的结果也反作用于习得的过程。

六、 结语

正如Skehan[7]所指出,二语习得研究中仍没有全面的个体差异理论。为了找出成功习得第二语言的个体差异主要因素,指出它们在学习中所起的作用,发现它们如何相互作用,并探明它们对学习策略选择的影响,解释学习效果对个体差异的反作用等,需要形成一个全面的理论,同时也需要有全面的理论来阐明个体差异对二语习得的过程有何影响。

对学习者个体差异与二语习得关系的本质认识存在两种观点:集聚观点和可选观点。集聚观点认为,习得成功是有利的个体差异因素累积的结果,例如,一个焦虑感低,语言学能强,具有强烈的融入动机,外向性格的儿童,很容易取得语言习得上的成功。而可选观点则认为,有很多种方式或路径来取得习得上的成功,即习得成功的路线多种多样,因此无法用一种简单的图像来描述成功的学习者。这种观点对语言教学有很重要的启发,因为它承认学习者和教学的相互作用与可匹配性,如果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来满足学习者的学习偏爱,不同的学习者也可能达到相同的习得水平。

参考文献

1 Skehan, P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M] London: Edward Arnold, 1989

[2] Larsen-Freeman, D and M Long An Introduction to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Research [M] Essex: Longman Group, 1991

[3] Ellis, R Classroom learning styles and effect o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A study of two learners [J] System, 1989, (7): 249-262

[4] Ellis, R The Study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4

[5] Altman, H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focus on the learner [A] In Altman, H and C James (ed)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Meeting Individual Needs[C] Oxford: Pergamon, 1980

[6] Skehan, P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M] London: Edward Arnold, 1989

[7] Skehan, P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J] SSLA, 1991, (13): 275-298

[8] 蒋剑云, 戴运财 年龄与第二语言习得[J] 山东师大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2,(4): 96-99

[9] Krashen, S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M] Oxford: Pergamon Press, 1982

[10] Gardner, R and W Lambert Motivational variabl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J] Canadian Journal of Psychology, 1959, (13): 266-72

[11] Gardner, R and W Lambert Attitudes and Motivation in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M] Rowley, Mass: Newbury House, 1972

[12] Garder, R Social Psychology and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The Role of Attitudes and Motivation [M] London: Edward Arnold, 1985

[13] Carroll J Twenty-five years of research on foreign language aptitude [A] In Diller, K (e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and Universals in Language Learning Aptitude [C] Rowley, Mass: Newbury House, 1981

[14] Carroll J Cognitive abilities in foreign language aptitude: then and now [A] In Parry, T and C Stansfield (ed) Language Aptitude Reconsidered [C] Englewood Cliffs, N J: Prentice Hall, 1990

[15] 王初明 影响外语学习的两大因素与外语教学[J] 外语界, 2001,(6): 8-12。

[16] Oxford, R Style, strategy, and aptitude: connections for language learning [A] In Parry, T and C Stansfield (ed) Language Aptitude Reconsidered [C] Englewood Cliffs, N J: Prentice Hall, 1990

[17] Hansen, L Field dependence-independence and language testing: Evidence from six Pacific island cultures [J] TESOL Quarterly, 1984, (18): 311-324

[18] Jamieson, J The cognitive styles of reflection/impulsivity and field independence/ dependence and ESL success [J] Modern Language Journal, 1992(76): 491-501

[19] Gillette, B Two successful language learners: An introspective approach In Farch, C (ed) Introspection in Second Language Research Avon: Multilingual Matters Ltd, 1987

[20] 戴运财 场独立/依靠的认知方式和第二语言习得[J] 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2,(3): 203-208

[21] 戴运财 对第二语言习得中场独立/依靠研究的再思考[J]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2002,(5): 82-84

[22] Entwistle, N and J Wilson Degree of Excellence: the Academic Achievement Game [M] London: Hodder & Stoughton, 1977

[23] Wankowski, J Temperament, Motivation, and Academic Achievement [M] Birmingham: University of Birmingham Educational Counseling Unit, 1973

[24] Eysenck, H The Structure of Human Personality [M] London: Routledge & Kegan Paul, 1972

Individual Differences and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DAI Yuncai

Abstract: Having briefed the main content and research methods of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D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SLA), the article focuses on the relation of five main IDs, namely age, motivation, language aptitude, cognitive style and personality, to SLA It puts forward the problems or the trends of the research on five IDs on the basis of summarizing the achievements of the research Besides, the framework of examining IDs is tentatively established in the article because IDs play a crucial role in the success of SLA and become an indispensable part of SLA model despite of the differences of research methods and the discrepancy of the research results obtained in the field

Key Words: Individual Differences; Research Methods; Framework of Examinatio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情感事件理论

  工作满意度是一种态度而不是一种情绪体验;对个人工作的评估并不一定完全是情感的,也同样包含认知成分。工作满意度来自情感体验、评价判断和有关个人工作的信念这三个截然不同的因素。

  

  上司向全体销售人员宣布张丽刚刚拿下了本季度公司最大的订单时,她感到高兴。

  杰米吃惊地听说本公司今天的股价跌了25点。

  张丰认为新的技术方法会取代自己的位置,因此非常害怕。

  小李很生气,因为他已经是第二次没有获得提升。

  马克很讨厌地区销售经理在划分销售区域时对其同事史蒂夫的偏袒。

  在紧急护理小组解决了一个又一个危及生命的紧急事件后,小王爱上了自己的这个团队。

  

  正如上面举出的代表性例子,各种情绪都可能在工作中发生。我们有时情绪高涨,有时情绪低落,情绪总是影响我们的行为。也许生气的情绪会让你对朋友或同事发火,愉悦的情绪会让你帮助该同事和朋友。研究发现大部分的个人决策以及很多管理/组织上的决策,都是基于情绪过程而不是理性分析做出的。例如职业抉择常常是根据快乐的情绪、情感甚至是恐惧而做出的,并不一定是对什么最有利于自己的职业生涯做分析的结果。管理决策常常是由像恐惧或愤怒这样的负面情绪驱动的,并非像传统的理性经济、财务模型所说的那样基于边际成本、投资回报以及其他类似的标准。组织中的情绪问题是管理实践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但由于情绪问题的复杂性和理性主义的影响,管理学对这一问题的研究都很薄弱并且遭到忽视。事实上,人们在工作中无时无刻不在体验着情绪,情绪总是影响着人们的态度和行为,而这正是情感事件理论的观点。

  情感事件理论(affective event theory)由Weiss和Cropanzano于1996年正式提出,他们认为员工在工作中的行为和绩效很大程度上并不是由态度和个性决定,但却受到他们在工作中每时每刻情绪变化的影响。Weiss和Cropanzano 特别提出工作环境中的事件和状况构成了“情感事件”,正是这些事件极大地决定了心情和情绪。这些情绪和心情能够导致长期态度的形成,表现在低的工作满意度和低的情感承诺上,或者离开组织的倾向。相反,积极的情感积累能够导致积极的态度,包括工作满意度和高效的工作。情感事件理论的巨大贡献在于第一次在组织行为文献中试图解决构成组织中行为基础的每时每刻都在变化的情绪过程。

  图1是情感事件理论的概括。从图中可以看出,情绪是对工作环境中的事件的反映。工作环境包括有关工作的所有要素――任务的多样性及工作的自主性、工作要求、情绪劳动的要求等。这些环境会带来工作上的困难,或令人振奋,又或兼具两者。困难包括:拒绝完成他们分内的工作、与不同的管理人员发生冲突、过度的时间压力。令人振奋的事情包括:实现目标、得到同事的支持和获得成就认可。这些工作事件会引起积极的或消极的情绪反映,但是员工的人格和心境会调节他们对这些事件的反映程度。例如,低情绪稳定性的人更有可能对消极事件反映强烈。最后,情绪反映会影响工作满意度和工作绩效方面的变量,如组织公民行为、组织承诺、离职意向等。

  情感事件理论最初来源于认识到工作满意度并不是一个情感状态,只不过是一种与工作相关的态度。Fisher和Weiss提出大多数现代的对工作满意度的描述仍然错误地将工作满意度等同于情感。他们认为工作满意度和情感虽然相关,但是它们在概念和操作上是完全不同的。情感事件理论研究者曾经使用经验样本法,获取到工作环境中一段时期的瞬时感受的数据,为工作满意度和情感虽是相关的,但是不同概念的观点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据。Weiss和Cropanzano通过情感事件理论表明:首先,工作满意度是一种态度而不是一种情绪体验;其次,对个人工作的评估并不一定完全是情感的,也同样包含认知成分。Weiss主张工作满意度来自情感体验、评价判断和有关个人工作的信念这三个截然不同的因素。

  情感事件理论仍处于发展之中,但它是组织中第一个真正的多层次情绪模型。个人变量如情感特质影响积极和消极情绪的形成。在组织层面,Weiss和Cropanzano将多方面的工作环境考虑进去,包括工作特征、角色压力源、情绪劳动的要求。迄今为止对情感事件理论的研究结果是令人振奋的,但公开发表的研究还很少。这些研究结果支持了情感事件理论的中心思想:对工作中事件的情绪反映中介了随之而来的对这些事件的态度和行为反映。

  情感事件理论进一步的结果是困难和振奋累积的重要性。情感事件理论认为情绪更多地是由困难和振奋发生的频率决定的,而非由工作中态度和行为来源的主要事件的强度决定的。这个结论揭示,就消极情绪而言,人们更能处理一次性事件而非处理正在进行中的困难。对此更深的推论是消极事件的累积能够被同事、朋友和家庭的积极帮助所抵消。因而“情感片段”出现了,也就是说并非如此多的特殊事件导致结果的产生,而是在一个情感片段中积极的或消极的事件的累积决定了我们的感受。此外,Fredrickson 指出情感经历中的“高峰”和“末端”,即情感片段的结果是由两个因素分别决定的:(1)最强烈的情绪经历,(2)情感片段最后的情绪经历。因此,一个经历了一系列挫折的员工可能最后以积极的眼光看待这段片段,如果这段片段有一个积极的结果。

  除此之外,情感事件理论还表明:(1)情绪片段是单一事件沉淀下来的一系列的情绪体验,包括情绪周期和心境周期的要素。(2)当前的情绪影响任何时候的工作满意度,并且还伴随对于事件的历史情绪。(3)因为心境和情绪随事件波动,它们对绩效的影响也会产生波动。(4)情绪对行为的驱动一般持续时间短,并且可变性很强。(5)因为情绪,即使是积极情绪,也会与工作所要求的行为不匹配,所以它们对工作绩效具有消极影响。

  情感事件理论对于管理无疑具有重要的启示。情绪对于我们理解员工的行为具有重要的价值,通过情感事件理论我们能够了解工作场所中的困难事件以及令人振奋的事情将如何影响员工的绩效和满意度。情绪成为组织行为中一个特别而有挑战性的变量在于它的动态特性。与在组织行为中通常被研究的许多变量,如个性、态度、价值观等不同,情绪和情感状态日复一日地发生很快的变化,甚至变化于转瞬之间。员工和管理者不能忽视情绪和起源事件,即使它们看上去微不足道,但是它们会积聚起来,影响员工的态度和行为。

  总之,情感事件理论对于我们未来了解人们在组织中的行为具有巨大的潜力。情感事件理论是组织研究文献中第一个多层次模型,它以瞬间情绪状态作为其核心,它还为组织行为的研究者提供了以前没有的解释。早期研究的发现是令人振奋的,但仍有一些尚未解决的问题,未来亟待开展个体情绪变化的研究,必将为情感事件理论提供更有价值的洞悉。

  

 

你有没有发现这样一个现象:

很多情侣或夫妻在一起的时候给人的感觉是恩爱甜蜜,可是在分手或是离婚后,就好像变成了仇人一样;开始向外界揭对方的短,控诉对方有多么不好,多么渣,多么不负责任等等,甚至有些人还会把前任做的所有错事都抖搂出来。

就比如前几天沸沸扬扬的王力宏和李靓蕾的离婚事件,李靓蕾在八年的婚姻里都没有出来爆料,反倒在离婚后才列举了王力宏种种“罪状”。

为什么他们会这样呢?

可能有的柠友会说,还不是因为两个人财产没谈拢,才撕破脸皮了。

其实,大多数情况不是这样的。有这种想法的人,一看就没有多少感情经验,因为他只看到了两个人的利益纠结,而没有从情感内部去思考。

从爱情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很多人之所以会在分手或者离婚后诋毁前任,往往有两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他们在这段感情里忍受了太多,内心非常地委屈。

说实话,很多人在感情里特别能忍,尤其是女性。他们会为了感情的和谐,为了关系的稳固,选择忍受另一半的行为,对ta犯的错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寄希望于ta下次能够改变,可这样的忍耐只会换来ta变本加厉的伤害。

也就是说,当伴侣第一次触犯你的底线时,你如果没有激烈的反抗并建立惩罚规则,ta就会第二次、第三次、乃至第四次……触犯你的底线,因为ta觉得即使ta这样做,你也不会离开ta,ta就变得有恃无恐了。直到ta做的错事累积得足够多了,你再也无法忍受了,决心要离开ta了。

说到底,事情最后之所以会演变成一个摧毁性的结果,前期一定有各种影响双方感情的微小变量。正是一方一直都抱着“温水煮青蛙”的心态,一次次地妥协、纵容,一次次地委屈自己,才导致了最后这种无法挽回的结果。

二是分手或者离婚后他们非常地不甘心,想让对方付出代价来补偿自己。

有些人之所以会在感情里委屈自己、迁就另一半,是因为他们想要这段感情存续下去,他们内心还有期待。

可一旦这段感情维系不下去了,他们之前的所有忍耐都会失去意义,也失去了必要性。这个时候,有些人就会选择不忍耐,并开始揭露对方的恶行,企图摧毁对方,因为他们知道即使自己再忍耐下去,彼此也没有未来了。

也就是说,另一半的离开,会打破你忍耐的行为模式;你会感到自己付出了很多却没有效果,对方并没有变好,你的那些付出都白费了。于是你就会觉得不甘心,并产生强烈的委屈感,这时你内心的愤怒就会被激发,你想要让对方为他的所作所为付出代价。

这本质上是一种“补偿心理”,你想用这种方式来平衡自己的内心,补偿自己在这段感情里的损失。

总的来说,在一起时你想要他的爱,所以你不断忍耐,不断委屈自己;分开后你想要补偿自己,让自己心里舒服,所以你才会控诉对方。

所以,柠檬不建议大家在婚姻里和感情里一直忍耐;尤其是女性,更不该一直妥协、一直付出,否则只会换来一个愈发有恃无恐的伴侣,这段也会更加难以维系。

最后,柠檬想说,感情里的每个行为都不是毫无缘由的,它的背后是每个人都会具备的情感心理。只有读懂另一半行为背后的心理机制,你才能更好的经营你们的感情。

愿你珍惜身边所爱之人,学会爱,付出爱,收获爱。

如果你还有其他感情问题,不知道如何处理,不妨把你的情况告诉柠檬,我为你出谋划策。

小提示:点击我的头像,找到si信键私我,你就能联系到我了,快来找我吧,我会一直在~

问题一:如何用spss做相关性分析 偏相关

从菜单中选择:

分析

相关

偏相关

选择两个或更多要为之计算偏相关的数值变量。

E 选择一个或多个数值控制变量。

还可以使用以下选项:

显著性检验。您可以选择双尾概率或单尾概率。如果预先已知关联的方向,请选

择单尾。否则,请选择双尾。

显示实际显著性水平。缺省情况下,将显示每个相关系数的概率和自由度。如果

取消选择此项,则使用单个星号标识显著性水平为005 的系数,使用两个星号

标识显著性水平为001 的系数,而不显示自由度。此设置同时影响偏相关矩阵

和零阶相关矩阵。

偏相关:选项

“偏相关性: 选项”对话框

统计量。可以选择以下方式中的一个或两个都选:

均值和标准差。为每个变量显示。还显示具有非缺失值的个案数。

零阶相关系数。显示所有变量(包括控制变量)之间简单相关的矩阵。

缺失值。您可以选择以下选项之一:

按列表排除个案。将从所有计算中排除其任何变量(包括控制变量)具有缺失值

的个案。

按对排除个案。对于偏相关所基于的零阶相关的计算,不使用其一对变量或其中一个

变量具有缺失值的个案。按对删除可以充分使用数据。但是,个案数可能随系数的

不同而不同。如果按对删除有效,则某个特定的偏相关系数的自由度是基于在任何

零阶相关计算中使用的最小个案数。

问题二:用excel可以做相关分析吗具体怎么做啊?急啊 是数据的相关性么?

用XY散点图画好图后,选中画图的那些点,点右键-添常趋势线,在类型里面选择你需要的分析类型:线性、对数、乘幂等,在选项里面选择显示公式,有需要可以选择R平方值,相关性

问题三:spss,如何做两类数据相关性分析? 15分 朋友,你这个数据可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就可以,spss的步骤如下:

1、单击Analyze――Correlate――Bivariate,则弹出相关分析Bivariate Correlations对话框

2、把左边的源变量(情感温暖Q和T1)调入右边的矩形框内,同时勾选Pearson选项

问题四:excel2010中怎么做相关性分析 jingyanbaidu/e

问题五:请问EXCEL如何做出这样的相关性分析的表格 要加载一个EXCEL自带的分析工具库,然后就可以对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了

问题六:如何进行相关性分析 如果是连续数据用回归分析比较好,看标准回归系数大小

问题七:相关性的分析怎么做 相关性的分析大致过程如下:

1 画二者散点图。通过图形描述,可以初步且直观判断二者的存在何种相关关系:正相关、负相关、无关;线性相关还是非线性相关(抛物线、指数等)。

2 若是线性关系,计算相关系数,通过r^2的大小,进一步衡量相关系数强弱。

r绝对值小于03,无关;03~05,弱相关;05~08,中等程度相关;08以上,高度相关。

3 在线性相关的基础上,进行一元线性回归。建立回归模型

y=a+bx

计算出截距a和斜率b,就可以预测在某种搜索流量(x)下的销量(y)。

问题八:如何用spss做相关性分析要求详细步骤 偏相关

从菜单中选择:

分析

相关

偏相关

选择两个或更多要为之计算偏相关的数值变量。

E 选择一个或多个数值控制变量。

还可以使用以下选项:

显著性检验。您可以选择双尾概率或单尾概率。如果预先已知关联的方向,请选

择单尾。否则,请选择双尾。

显示实际显著性水平。缺省情况下,将显示每个相关系数的概率和自由度。如果

取消选择此项,则使用单个星号标识显著性水平为005 的系数,使用两个星号

标识显著性水平为001 的系数,而不显示自由度。此设置同时影响偏相关矩阵

和零阶相关矩阵。

偏相关:选项

“偏相关性: 选项”对话框

统计量。可以选择以下方式中的一个或两个都选:

均值和标准差。为每个变量显示。还显示具有非缺失值的个案数。

零阶相关系数。显示所有变量(包括控制变量)之间简单相关的矩阵。

缺失值。您可以选择以下选项之一:

按列表排除个案。将从所有计算中排除其任何变量(包括控制变量)具有缺失值

的个案。

按对排除个案。对于偏相关所基于的零阶相关的计算,不使用其一对变量或其中一个

变量具有缺失值的个案。按对删除可以充分使用数据。但是,个案数可能随系数的

不同而不同。如果按对删除有效,则某个特定的偏相关系数的自由度是基于在任何

零阶相关计算中使用的最小个案数。

问题九:如何用excel做相关分析 选择这两列数据后,点击插入图表。进入图表向导。在图表向导中的步骤一里面选择你想的

图表类型。点击“下一步”,然后进入图表向导步骤二(这里就是关键了),点击“系列”。你会看到“值(V)”和“分类(X)轴标志(T)”这两个框。

前一个,你点击它后面的小图工,然后选择你作为纵坐标的那一列数据。

后一个,也点击它后面的小图标,然后选择你作为横坐标的那一列数据。

问题十:SPSS怎么做出多变量的相关性分析? 20分 这个是相关分析,在 yze下面有的

一般是计算平均值,把多个指标合并成一个变量后,再用两个变量进行分析。

比如想要将“我在工作中能获得成就感”、“我可以在工作中发挥个人的才能”这两题合并成一个变量(影响因素),可以通过SPSSAU的生成变量功能计算均值,生成新的变量用于后续分析。

操作步骤:1、选择所有要合并的题项;2、添加上变量名称;3、确认处理。

在感情中,没有绝对的情深,再深的人也会有无情的时候,感情是有限的,有些时候一定要懂得珍惜,爱一个人的时候能够不顾一切的投入,但是没有人会盲目的投入,每个人的承受都在一定程度上,使我们来看看哪些星座在感情中最无情。

天蝎座

天蝎座的人在感情上更极端。当他们爱你的时候,她们是多么的情深,当他们不爱你的时候,她们是多么的无情。天蝎座的人在感情上十分坚定。如果他们喜欢一个人,她们会积极贴近对方,争取。可是,假如她们不爱对方,不管对方多么努力地追求自己,天蝎座都不会给对方不必要的期待。天蝎座的人不喜欢上不喜爱推迟。一旦她们在感情上感到绝望,她们便会选择放弃。一旦她们不爱,他们便会变得无情。

摩羯座

摩羯座的人在感情上很简单,她们不喜欢模棱两可的感情,评价一个人不会轻易放弃,但如果她们分开了,她们就不会回头。摩羯座的人对这段关联非常认真和慎重,她们不会拿这段关联开玩笑,摩羯座的人难以挪动,她们不会随意逐渐一段关系,因为他们十分重视,因此一旦她们爱上了一个人,她们就做好准备一辈子。但摩羯座的人不会盲目地付出感情,假如感情完毕,了解没有结果,摩羯座就不会回头。

巨蟹座

巨蟹座的人并不像表面上那样健壮,她们事实上在感情上没有安全感。巨蟹座的人会提前方案一切,这会让她们觉得轻松,但感情充满了变量和不稳定因素。巨蟹座的人一直用高姿态来遮盖自身内心的脆弱。她们对自己的感情很谨慎,但当他们爱你的时候,他们会全心全意地投入其中,但一旦她们不爱你,他们会马上修复每一个真诚。巨蟹座的人不会盲目地在感情上付出代价。

水瓶座

水瓶座是一个十分坚定和简易的人,她们能够毫不犹豫地在关联中,却也会无情,对水瓶座而言,假如一段关系不能为自己产生幸福,但无尽的痛楚,因此宁可无需,水瓶座是一个十分情深但十分无情的人,爱你将你作为一切,一旦不爱头也不回去离去。

在情感世界里,大家走茶凉是不可避免的,爱或不爱在观念中间,因此爱一个人了解保存,了解保护自己

《心理学大辞典》中认为:“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同时一般的普通心理学课程中还认为:“情绪和情感都是人对客观事物所持的态度体验,只是情绪更倾向于个体基本需求欲望上的态度体验,而情感则更倾向于社会需求欲望上的态度体验”所以我们习惯把情绪情感分为两类:情绪由于自身的一些基本需要而产生的,而情感则是由于社会性需要而产生的。所以情绪一般出生就有,但是情感则是由于自己在后天的社会实践中才会出现。总之情感出现比较晚,情绪比较早!在我们出现情感之后,情绪和情感慢慢的就会成为一个事物的两个侧面。比如看到有人随地吐痰,就会不开心(情绪),这则是由于情感在起作用。接下来就详细分析情感的分类,在考试中如何出题,如应对。

情感从反映的社会内容不同分为三大类,分别为道德感、理智感、美感。

其次,情感的分类

道德感

道德感是用一定的道德标准去评价自己或他人的思想和言行时产生的情感体验。

总结:常见的考试题干包括——义务感、责任感、羞耻感、自尊感;感动中国人物评选;最美。。。

理智感

理智感是在智力活动中,认识、探求或维护真理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产生的情感体验。

总结:常见的考试题干包括——学生常见的(考试、做题),此外发明创造等等

美感

美感是用一定的审美标准来评价事物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

总结:常见的考试题干包括——自然美,艺术美,人格美

情感的分类也分为三类,分别是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

①道德感:是借用一定的道德品标准去评价自己或者他人的思想和言行时所产生的一种情感体验。比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以及“最美女教师”,这都是一种道德感。包括我们的一些爱国主义情感,对社会劳动和公共事务的义务感,以及对社会现象的责任感、正义感,这都是属于道德感。

②理智感:是在智力活动中认识探索或维护真理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产生的情感体验。比如学生在他做完一道难解的数学题后,所产生的一种成就感,这就是属于一种理智感。理智感是与学习活动有关与探索活动有关的一种情感。

③美感:是用一定的审美标准去评价事物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美感,它包括了自然美感、社会美感和艺术美感三类。比如说我们经常看女孩子,说这个女孩子长的非常漂亮,这就属于你所产生的一种美感;以及我们在欣赏艺术品的时候,你会觉得这个艺术品非常的精致,这也是属于你的一个美感。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90818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1
下一篇2023-07-1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