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别康桥》为表达感情运用了哪些客观意象

《再别康桥》为表达感情运用了哪些客观意象,第1张

1、《再别康桥》中借用哪些意象表达情感以及表达怎样的情感?

意象是指凝结着诗人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即诗人的主观情思与客观事物凝聚一体的艺术形象,它可以存在于诗文字里行间,也可以浮现于言外之意,抑或两者兼而有之。

在《再别康桥》中,诗人选取了云彩、金柳、夕阳、清荇、柔波、清潭、青草、星辉、夏虫等意象。这些意象均是生活中常见的事物,或是中国传统诗歌中常用的景物,但是这些寻常的意象在诗人的笔下,赋予了更多新鲜而独特的感受。

云彩:是可以招手作别的,是多情的,仿佛真的要与诗人作别似的。

金柳、夕阳:把河畔的金柳喻成夕阳中的新娘,这样就把无生命的景物化作有生命的活动,温润可人。柳树倒映在康河里的情景,浸透了诗人无限欢喜和眷恋的感情。夕阳照射下的柳枝,渡上了一层妩媚的金**。那金色的枝条随风轻轻摇摆,影子倒映在水中,像美丽的新娘。这波光里的艳影,在水中荡漾,也在诗人的心头荡漾,蕴含了诗人无限的欢喜和深深的眷恋。

水草:绿油油的水草在柔波里招摇,仿佛在向诗人招手示意。景中见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

清荇、柔波、清潭、青草:温柔多情,以至诗人产生自己甘做一条水草的想法,表现出对康桥强烈的依恋与缠绵之情。

水波和星辉:到晚上泛舟归来,水波与星光交相辉映,所以诗人情不自禁地要“在星辉斑斓里放歌”。诗人的快乐通过恰当的意象选择达到了顶点。

  大自然中的“黄昏”是一种极其平凡的自然现象,但是,这种平凡的自然现象,一经诗人敏锐的目光捕捉之后,便被赋予了诗人的情感。达到与诗人自己的心灵高度和谐地统一的境界,这个普通的自然现象也就升格成诗人表达情感志向的媒介。

一、黄昏意象表现出复杂多样的特点

古典诗歌中表现出来的黄昏意象不是单一的黄昏之景,也不是单纯的以夕阳为写作对象,而是以夕阳暮霭为中心,连接夕阳下、暮霭中的诸多景致一起构成的一种可感的综合的形象,引起读者的想象。因此,黄昏意象的构成就呈现出复杂多样的特点。例如:①孤鸟寒鸦:“夕阳外,寒鸦数点,流水绕孤村”(秦观《满庭芳》);“落霞与孤鹜起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滕王阁序》);“碧云日暮无书寄,寥落烟中一雁寒”(范成大《鹧鸪天》)等等,运用“飞鸟”的形象渲染黄昏时候凄凉的氛围。②冷风急雨:“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陆游《卜算子·咪梅》);“日暮秋风起,萧萧枫树林”(戴叔伦《三闾庙》),风雨黄昏本身就会给人一种愁思,加上诗歌意境的点染就显得更有韵味了。③荒山浮云:“惨日映峰沉,愁云随盖转”(董思恭《感伤》);“溪山掩映斜阳里,楼台影动鸳鸯起”(魏夫人《菩萨蛮》);“日暮,望高城不见,只见乱山无数”(《长亭怨慢》姜夔),运用大自然中的山、云等自然现象营造一个伤感的氛围。④破阁残亭:“西风残照,汉家陵阙”(李白《忆秦娥》),落日下的亭台楼阁最具有历史的沧桑之意,也最能勾起读者对历史中人与事的感喟。⑤江水棹帆:“征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棋斜矗”(王安石《金陵怀古》);“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李颀《古从军行》)等等,运用江水以及水面上的行船、白帆与黄昏一起构成了苍远辽阔的气势。

当然,黄昏的构成因素还有许多种类的组合。但是,黄昏这一特定情景下蕴涵着的情调。极易勾起人情感中的某种潜在因素,使得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能够感染于作者刻意经营的愁绪离怀,从而达到诗歌欣赏中的共鸣效果。

二、黄昏意象的内涵总体上呈孤寂感伤的特点

在古典诗词中,不管诗人将黄昏的意象描摹成何种形态,黄昏意象始终呈现出一种孤寂、感伤和悲愁的情怀。究其原因:

首先,黄昏意象表达的是一种生命意识,因为中国古代文人对时间的流动和生命的消失特别敏感,总是希望能够在有生之年能登上时间的方舟,把自己带向成功的彼岸。“人生如白驹过隙”“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都是规劝人们珍惜时间,在时间的流逝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于是人生迟暮就是文人们面对黄昏,面对夕阳最容易发出的生命的悲叹。“人生如寄,何事辛苦怨斜阳”(朱熹《水调歌头》)。人生如萍,时光易老,西落的夕阳象征苍老的人生,蕴涵着无尽的伤感和落寞。“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感叹。是诗人在对自然和生命的抗争中赋予黄昏意象以人生苦短的深沉怨情。

其次,古代建筑中留存下来的片砖只瓦、断墙残壁、旧亭破阁等,往往与黄昏相融合,成为怀古伤今最动人的抒情载体,黄昏意象所表达的便是昔盛今衰、人世沧桑的感慨。“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当年的刘裕誓师北伐时是何等的气概,“气吞如虎”仅仅四个汉字就概括得入木三分,可如今,只有“寻常巷陌”在斜阳下呈现出死一般的沉寂。“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姜夔《扬州慢》),词人运用凄清的黄昏色彩,含蓄地点明了扬州城过去繁华今天衰落的变化,写出了一个关心国事的词人心中的“黍离之悲”。柳永游览“三吴风景,姑苏台谢”,感叹“斜阳暮草茫茫。尽成万古遗愁”(《双声子》),在诸如此类的诗词中,黄昏夕阳已寄予了无数词客深沉的历史兴亡的悲凉意蕴。真是“江山不管兴亡事,一任斜阳伴客愁”(包佶《再过金陵》)。

三、“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也”

分别是人的感情中难以排遣的一种情绪,而选择黄昏的特定时间去送行,更增添了送行场面的凄清氛围,这成为黄昏意象的另一种内涵。因为中国人的普遍心理,认为日夕乃当归之时,所以许多文学作品离别怀思都以黄昏为背景,形成了“暝色起春愁”(唐·皇甫冉《归渡洛水》)的固定意象。以“日夕当归”这一原型意象为核心,后世形成了一个由这一意象衍生出来的作品链条:“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柳永《雨霖林》)渲染的是一幅凄清冷落的情绪,用以衬托人物心境的伤感;在凄切的寒蝉哀鸣声中,在刚刚过去的一阵急雨后,面对长亭送别的地方,一个“晚”字,点出了场景正处于黄昏时令,为人物的心境蒙上一层感伤的情绪。“如今寂寞东风里,把酒无言对夕晖”(赵孟頫《纪旧游》);“把酒送春春不语,黄昏却下萧萧雨”(朱淑真《蝶恋花·送春》);“朝阳不再盛,白日忽西幽。”(阮籍《咏怀》之十);“功业未及建,夕阳忽西流”(刘琨《重赠卢湛》);“日暮天云合,春风扇微和”(陶渊明《拟古》(之二));“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李白《将进酒》);“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李白《菩萨蛮》);“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李商隐《乐游原》)等等,无不是把黄昏时的愁怨点染得深沉含蓄。

四、家园故土永远是游子魂牵梦绕的地方,乡愁永远是浪迹天涯人喝不尽的苦酒

暮霭渐起,斜阳西落,这是大自然对游子归家的无声的呼唤,最能触动人的情感中共同的情绪。诗人从大自然中选择黄昏的意象,并且将其编织进短短的诗行中,使黄昏演绎成游子思乡怀家的缕缕愁肠和不尽的悲愁。“日当故乡没,遥见浮云阴”(吴迈远《胡茄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灏《黄鹤楼》)都是以黄昏作为人的内心乡愁的寄寓对象,用夕阳之景表达对家乡的思念,情景交融,意味隽永。马致远的一首“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的小令,写尽了羁旅行役者的愁苦,而这种愁苦的倾诉,全都浸泡在“夕阳西下”的意象里,读来怎能不伤感哀人。

当然,古典诗词中也不乏以黄昏意象表达另类情感的诗句,如“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写出了恬静宁静的氛围,表达出诗人喜悦的心境;“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写出了沙漠的雄奇壮美,表达出诗人内心雄浑壮阔的情怀。黄昏意象寓含的“另类情感”的诗歌毕竟较少,这只是在一种特定情景下的文人心中的特定的情感心态。

总之,古代文人对黄昏的观照与反思,大都是通过“以情观物”“融情入景”的手法来实现的。文人在生活中,往往会遇到仕途失意,旅途劳累,世态炎凉等扰人愁肠的事,而这些事又无不在诗人的心灵上留下感伤忧郁的心理伤痕,于是,借助黄昏这一特殊意象寻找发泄和排遣的渠道实乃是人的正常心理。但诗人们又观微知著,敏锐地捕捉到了黄昏的意象中蕴涵着的深刻的表现力,因此,心旌摇荡,冷色低调的黄昏之象与悲寂感伤的落寞之情便自然地遇合,使黄昏意象成为浸泡着中国文人寂寞冷落之情的最富魅力的载体。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自己体会~~

边塞诗是唐代诗歌的主要题材,是唐诗当中思想性最深刻,想象力最丰富,艺术性最强的一部分。以边塞军旅生活为主要内容,或描写奇异的塞外风光,或反映戍边的艰辛的诗作称之为边塞诗。这类诗的思想内容极其丰富:可以抒发渴望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的豪情;可以状写戍边将士的乡愁、家中思妇的离恨;可以表现塞外戍边生活的单调艰辛、连年征战的残酷;可以宣泄对黩武开边的不满、对将军贪功启衅的怨情;可以惊叹描摹边地绝域的奇异风光和民风民俗。而诗中流露的也可能是矛盾的复杂的情感:慷慨从军与久戍思乡的无奈;卫国激情与艰苦生活的冲突;献身为国与痛恨庸将无能的悲慨。

边塞诗的意象:烽火、狼烟、马、宝剑、铠甲、孤城、羌笛、雁、鹰等。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90819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1
下一篇2023-07-1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