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为科尔沁女子,我认为她们三个的命运都不好。哲哲一生没有得到情爱,大玉儿也是有一段感情纠葛,海兰珠更是英年早逝。
这段历史还要从清朝未入关说起,当时执政的仍然是爱新觉罗努尔哈赤,而这三个女子纠缠一生的正是他的皇八子皇太极。三人均是皇太极的妃子,哲哲和大玉儿在皇太极还未登基继位时就嫁给了他,海兰珠则是在他登基后册封为妃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她们都是政治联姻的牺牲品。
哲哲最早嫁于皇太极,但是最开始哲哲并不受宠,皇太极对她并没有爱意。后来金蒙联姻,涉及到了政治的重要性,而哲哲身为蒙古科尔沁部落的女子,自然会随之承受恩宠,更是一跃成为了皇太极的大福晋。可惜哲哲需要一个儿子来巩固自己的地位,却始终未如愿。这也就有了大玉儿的到来。
大玉儿名叫布木布泰,也就是后来的孝庄皇后,原本是为了哲哲,也就是她姑姑生个儿子,以此来维系金蒙之间政治连接的重要性。她十三岁的年纪就离开自己的家乡,到达皇太极身边做了一个侧福晋,可惜皇太极对她也没有表现出爱意。后来更是有她和多尔衮之间的恩怨纠缠,其中是是非非更是无法明了。
海兰珠应该是比较幸运一点的,科尔沁部落将她送给皇太极后,皇太极对她很是宠爱。两人好像一对刚刚遁入爱河的情侣一样,后来更是生下一子,可惜这个孩子没多久便夭折了,海兰珠更是英年早逝。
木有。
”太后下嫁”之说,首先起因于顺治五年(1648)多尔衮被封为“皇父摄政王”。这个怪异的称呼引起了人们的各种猜测。大家认为,皇帝之母屈尊下嫁,才使多尔衮有了这种尊称。
那么,我们先来说说历史上真实的孝庄文皇后。
孝庄文皇后博尔济吉特氏·布木布泰,蒙古科尔沁贝勒寨桑的第二个女儿,生于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二月初八日。1625年,年仅13岁的她,随同姑母一起嫁给了后金贝勒皇太极。婚后生育了3女1男(固伦雍长公主、固伦淑哲长公主、固伦淑慧长公主和顺治皇帝)。1636年,皇太极称帝,完善后妃制度,建五宫,封其为永福宫庄妃。皇他太极死后,因是顺治帝生母,被尊为圣母皇太后。即至康熙即位,又被尊为太皇太后。
孝庄文皇后天生丽质,临事处置沉静果断,早在皇太极时期,就是赞襄内政的好帮手,为皇太极所倚重,因此也被称为清朝的“兴国太后”。
关于孝庄文皇后下嫁多尔衮一说,在正史中并没有记载。最早的记载见于当时是南明鲁王政权的大臣张煌言的《建夷宫词》:……上寿筋为合卺尊,慈宁宫里烂盈门。春宫昨时新仪注,大礼恭逢太后婚……
这首词写于顺治七年(1650),以当时人记当时事,似是可信。但是,多尔衮在顺治五年(1648),就已经被尊称为“皇父摄政王”了。
后人及野史据此产生“太后下嫁”的猜测,主要有五方面的理由:
一、政治婚姻
皇太极死时,庄妃三十二岁,顺治才年仅六岁。在当时,多尔衮是朝中说一不二的人物,甚至连皇帝的大印“玉玺”都被多尔衮搬到自己的睿亲王府里,以代统天下。小皇帝随时有可能被他废掉。人们认为,孝庄文皇后出于为了保住儿子皇位的考虑,委身屈尊下嫁给了小叔子多尔衮。
二、满族旧俗
旧时满州有一种习俗就是“父死子继,兄终弟及”。也就是说,父亲死了,儿子继承父亲的一切财产,同时也要续娶继母;兄长死了,弟弟继承兄长的一切财产,同时也要续娶嫂子。因此,当时正值盛年的孝庄文皇后与壮年的多尔衮结合,也是符合满族老理的。
三、“皇父”称谓
多尔衮公开以皇上父亲的身份自居,称号由“皇叔父摄政王”变为“皇父摄政王”。人们认为,这种称谓的变化,只有皇帝的母亲下嫁了,才有可能产生,是标志着孝庄文皇后与多尔衮婚姻由隐秘到公开的过程。
四、风水墙
按清早期的丧葬制度,皇后、妃嫔死后都是要与皇帝合葬的。但是,孝庄文皇后死后不但没有与沈阳昭陵的皇太极合葬,而且被葬在了清东陵的风水墙外。人们据此猜测,是因为孝庄文皇后下嫁给了多尔衮,无颜与丈夫相见于地下;同时,又因她给皇家丢了脸面,因此把她葬在风水墙外,罚她给后世子孙看大门。
五、“太后下嫁诏”
1946年10月,近代学者刘文兴在《皇父摄政王起居注》中所撰的跋中写道,他的父亲刘启瑞在宣统元年任内阁侍读学士,奉命收拾内阁文库档案时,竟然见到了顺治时的“太后下嫁诏”。
也有人认为这些证据不足为信。近代清史专家孟森先生就在《太后下嫁考实》一文中,针对太后下嫁说的种种根据,逐一给予了驳斥。
首先,《建夷宫词》的作者张煌言的身份是故明之臣,本身就对清庭怀有恨意,所作的诗句中有诽谤侮辱之词,也是可以理解的,即所谓的“敌对者之词不可信”。
其次,顺治称多尔衮为“皇父摄政王”,寓有中国古代君王称老臣为“仲父”、“尚父”之意。孝庄文皇后自己还曾认传教士汤若望为“码法”(满语的父亲),因此不足为凭。
再次,孝庄文皇后不去昭陵与皇太极合葬,是因为孝庄文皇后死时,皇太极已死去多年,按照古代“卑不动尊”的礼俗,她是不能因为自己,再去惊扰已封土多年的丈夫的。而且,昭陵里已合葬了孝端文皇后,第二个皇后不与丈夫合葬也是有古礼可察的。
第四,孝庄文皇后之所以葬在东陵的风水墙外。是因为,她临终留有遗言,因与儿孙感情深厚,希望死后也能常伴在儿孙身旁。但是东陵的主陵是她的儿子顺治,陵区里的其他任何一个位置,都是由顺治陵衍生出来的,只能埋葬顺治的后世子孙。这样,把孝庄文皇后葬在陵区内的任何一个地方都是不合适的。因此,才葬在了东陵的风水墙外,陵号取“昭西陵”,说明她是与远在沈阳的皇太极的昭陵是一个系统的,而不是清东陵系统中的。同时,从北京方向去祭祖,首先到的也是孝庄文皇后的“昭西陵”,这也是符合祭祖顺序的.
第五,如果是名正言顺的成婚大典,宫廷的起居注是应该有记载的既然是符合满族旧俗的,就没有什么可值得隐瞒的像《清史稿·多尔衮传》中,就对多尔衮构陷豪格,强纳豪格之妻为妃作了记录。
最后,就是那份被提到的“太后下嫁诏”。除了刘文兴说他的父亲刘启瑞见过,至今,在任何文献中都没有人找到相关的记录。严肃的史学家在记载历史的时候,都不会以野史和传闻为根据,而在正史里又找不记载,因此,“太后下嫁”说是不足为信的。
最后,建议楼主如果对清史感兴趣,可以去看一看《正说清朝十二帝》、《正说清朝十二后》、《正说清朝十二臣》和《正说清朝十二王》这些“正说”系列的史书。里面对清宫的各种疑案,都从史实出发,给出了详细的解说。
《大玉儿传奇》中,皇太极最爱的人是大玉儿,大玉儿却爱着多尔衮,却阴差阳错嫁给了皇太极。从庄妃到太后再到太皇太后,大玉儿一生经历清初三朝,辅佐两代幼主,力挽狂澜。
终其一生,她从未淡退对多尔衮的爱,但也时刻记着自己身上的责任。当恩宠和荣耀接踵而至,她却痛苦地挣扎于政治与情感的夹缝中。
扩展资料
《大玉儿传奇》由长城影视股份有限公司出品,陈家霖、伍松联合执导,编剧舟卉执笔,景甜、耿乐、聂远领衔主演,蒋林静、惠英红、于荣光主演的古装清宫剧。
1、聂远饰演皇太极
1978年3月17日生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镇远县,祖籍山东。 中国内地影视男演员,2000年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表演系本科班。
2、景甜饰演大玉儿
1988年7月21日出生于陕西省西安市,华语影视女演员。2006年,景甜发行了个人首张音乐EP《你是谁》,并正式踏上演艺之路。
2010年,她凭借爱情片《我的美女老板》崭露头角。2011年,景甜因主演古装片《战国》而获得更多关注。
欧美人是直线思维,中国人是系统思维。线性思维就是喜欢的东西越是单质越好,所以他们喜欢钻石宝石之类,钻石是单质啊,纯度极高啊,他们喜欢,复杂的东西,他们觉得在脑子里无法形成标准的概念,翡翠玉石,不仅是一个大家族,而且是混合物,各自之间都有区别,他们接受不了。我们喜欢翡翠玉石,一是翡翠玉石本来是很好看,二是赋予其美好的寓意,君子佩玉,玉代表了高尚美好纯洁,被人们所追求,这是个好现象,表现了人们从心里追求向善之心,向美之心。前面有人说玉石只是一种石头,那么我能不能说黄金只是一种金属呢?你以为玉石这种石头很多吗?是很稀缺的!而且玉文化源远流长,古代重官轻商,人们以当官为荣,以经商为耻,其实目前俄罗斯还是这样的风气,经商的是挣钱为主,所以和黄金联系起来,而当官的作为父母官,都想要标榜自己是为官清廉,高风亮节,则喜欢玉。当时的统治者,规定根据官员的等级,可以允许佩戴的玉的等级不一样,玉高于金高于银高于铜,如果你是四品官,却佩戴一品大员才能佩戴的东西,那是要论刑法的。也就是说,组玉佩可不是什么人,有了钱就能戴的,当时人们普遍给予玉更高的地位,玉能代表地位,代表权力,这是黄金不能代表的。时至今日,人们还受到这样的文化影响,对翡翠玉石追捧。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