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他若真的爱你,你可以是任何1种女生,可以任性,可以不温柔,可以无理取闹。他若爱你不够,你才需要完美,才需要服从,才需要温柔体贴,才需要委曲求全。
2你给妈妈发短信,妈妈不回你,你一般不会心慌。你给对象发短信,对象不回你,你也许会心慌。为什么?根本原因是你确定你妈爱你,而不确定你对象爱不爱你。所以记住,不确定就是没在彼此的心上,情感根本无需试探,怀揣那些心知肚明的感情就够了。
3真正爱你的人,是要和你走到未来;真正的爱情,不是某一个时刻的承诺和表白,而是之后一起走过的岁月;真正的缘分,并非是冥冥注定的安排,而是两个人彼此认定的决心。
4真正好的爱情,就是不费力。不需要刻意讨好努力经营,两个人已是顺其自然的舒服。如果一段情一个人,得让你耗费巨大精力来取悦,这已注定不是能陪你到最后的缘分了。最爱你的人,不会舍得你如此辛苦。
5一个人,最大的幸福,是有人在乎;一个人最大的感动,是有人包容;一个人最大的满足,是有人守候;一个人最大的奢求,是有人懂得;一个人最大的快乐,是有人问候。
6一见钟情这种事,浪漫但不一定长久。日久生情这种事,很难却更难分开。一见钟情永远和外貌有关,日久生情永远和习惯有关。越缓慢的爱上一个人,就爱得越长久。爱情可以有一瞬间,但真情却需时间浇灌。
7看一个女人是否真的爱你,要看你在饥寒交迫的时候,她是不是愿意与你相伴相随;看一个男人是否真的爱你,要看他在春风得意的时候,他还是不是还对你呵护备至。
8多少人在说我会等你:等你回心转意的那一天;我会等你,等你愿意和我在一起的那一天;我会等你,等你离开那个人来到我身边的那一天;我会等你……然而人们可曾知道,世上的爱情,没有几份真的经得起等待!
9其实,我们只是想找一个谈得来合脾性,在一起舒坦分开久了有点想念,安静久了想闹腾一下吵架了又立马会后悔认输的人。爱情如此,友情同理。
10一段感情里,最怕的就是一个人很忙,一个人很闲,一个人的圈子很大,而另一个人只有他,一个人心思敏感,而另一个人又不爱解释。彼此关系逐渐疏远,不是因为不爱了,而是因为差异太大造成的矛盾和误会让彼此都累了。
11有多少人说好了要过一辈子,可是,走着走着就只剩下曾经了。又有多少人说好了要牵手到永远,可转身就成为最熟悉的陌生人。再深的感情也有底线,珍惜才配拥有。
12爱情不是一种虚荣,要拿出来在众人面前炫耀;爱情不是一件美丽的衣裳,要穿在外面给大家欣赏;爱情不是一项任务,要对亲朋好友有个交代。爱情是你一个人的事情,你幸福或者不幸福,只有你自己知道。
13这一世所有的相遇,都是上一世的重逢。爱了,是续写前世故事。恨了,是了却前尘仇怨。没有哪次相遇可以准备,没有哪次重逢可以预演。生命是一场情理之中的意外。
14不要以爱的名义,去伤害爱你的和你爱的人,因为谁也没有伤害别人的权力。爱你的人如果你不爱,请给他留点尊严。你爱的人如果不爱你,也要尊重他的选择。占有不是爱的本意,伤害也不是爱的目的。不论爱与不爱,请善待彼此。
15不要以为是自己本来就很粗心或相信他是一个粗心的人。遇见自己真爱的人,懦夫也会变勇敢,同理,粗心鬼也会变得细心。你要选择让你快乐的人来共度余生,而不是你必须努力取悦的那个。
16一个好的男人,是帮助你成全梦想让你的世界更宽广;而不是让你放弃梦想跟着他最后你的世界变得越来越狭窄,最后只剩下他。而现实就是,当你的世界只有他的时候,他会把他的这个世界给了别人,最后女人变得一无所有。
17每个人的初恋,大都十分纯情。跨过了初恋,爱情就生出了很多姿态。有人变得风流,见一个爱一个;有人冷漠,再不会拿出真心爱第二个人。不是每个人,都适合和你白头到老。有的人,是拿来成长。
18感情世界,往往不公平。伤你最深的人,却是你爱得最多的;对你最好的,你却对他最亏欠;早离开你的人,你又一直惦记着;而总想陪你的人,却老嫌他烦;让你哭泣的感情,你舍不得;明知会幸福的爱,却又不想要。人生的不公平,只是内心的纠结。对别人体恤些,你就会过得好一点。
19作为女人,家庭和婚姻的确重要,但是不能忘了给自己留一张底牌。明天和意外,你永远不知道哪一个先来临。只有一份稳定的工作,能够女让性真正实现自己价值,获得经济独立和精神独立,不至于在遭遇婚姻变故时手足无措。
20每个人都会找到一个对的人,那个人会对你好,脾气刚好互补,有着男女最适合身高差,会吵架会斗嘴却明白谁也不会走,随时随地想你,秒回你的短信,拉紧你的手,给你送早餐,陪你吃饭,听你唱歌,不让你难过不让你伤心。这才是真正要陪你一辈子的人,幸福可以来得晚一些只要它是真的。
对待网恋的态度不必太极端。其实在现实生活中也并没有所谓的完美爱情,只有为了完美爱情而共同用各自的责任心坚持不懈追求的过程。那些想象中的浪漫和完美将随着日子的消磨而归于一种淡然。真正的爱情以相互信任和相互负责以及相互妥协为前提,能在快乐时光里相娱相乐,更能在痛苦的日子里相扶相持。两个人对待爱情的共同责任心能坚持多久,这份感情就能延续多久,爱情的长存需要两个人的步调一致。现实如此,网恋更如此。。。。真爱,是真的存在的。而现实还是网络,只是一个形式。只不过,网络太过于虚拟,鱼龙混杂,让人怀疑它的可靠性,但是不可否认,网络还是成就了很多佳缘。无论是何种形式的恋爱,都是需要一颗诚心,只有真实的两个人,对爱情怀着不变的信仰,两颗灵魂的碰撞能够带来非你不可的感觉,就能够在一起。。。。 虽说网络不现实,但还是有人因网络产生感情,并且结婚的。对他们来说,网络只是他们认识的途径。但不能全信噢。呵呵。至少要认识久,才会信任。也要见过面。网络上毕竟是虚拟的世界。谁都会表现出自己最好的一面。,网恋也是爱情:只不过是有距离的差异而已,只要心中有真爱,那么就是在远,又能怎么样呢!~只要有爱情存在的那一天,网恋就会继续真爱是永远的,只要网恋拥有了真爱那也就是永远的! -----------------------------------------------------------------
《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读后感触颇深,整理并分享给家人。
作者金伯莉·布雷恩,最早在世界上提出“情感引导式教育”的儿童教育专家,注册家庭与儿童心理治疗师,同时也是两个孩子的母亲。
如果稀里糊涂地当了爸爸妈妈,面对孩子带来的种种问题一定会束手无策。
凭借本能,我们可能会发脾气,可能会纵容,可能会不理他。但从专业的角度讲,这都是错误的做法,会给孩子带来很大的伤害。
很多人为了做一份工作会去学习、读书、考研。但其实人生中哪一份工作会比做父母更重要呢?不学习一下就瞎当父母,风险很大的。
一、父母管教孩子的常见误区
(一)控制型父母
1都给我停下来!不许乱跑!再捣乱就别想看电视!
2命令和威胁是控制型的典型表现。
这样不会让孩子有责任感,孩子长大后会更容易放纵自己。
(二)放任型父母
1不理他,我没办法,小孩子闹一闹没关系的。
2孩子学不会应有的社会规则。
孩子长大会缺乏约束和规矩,没有群体归属感,更容易涉及毒品、早孕和帮派、网络成瘾。因为他们需要极强的团队依赖。
(三)轻视、低估和否定孩子的感受。
1你怎么会饿?摔一下没什么大不了吧?你要再不吃我就再也不给你买了!你到底是不是个男子汉?
2当很多父母炫耀说自己的孩子不用大人管就自己站起来了的时候, 父母并没有教会孩子如何去面对痛苦,只是学会装出一副坚强的模样。孩子并不知道如何面对痛苦,更不会关怀别人的痛苦。
孩子摔倒后正确的做法是:立即赶到现场,确认孩子的状况,并询问:嘿,宝贝,你没事吧?如果孩子受到了惊吓,要告诉他:妈妈看到了,你荡秋千荡得很高,掉下来确实吓人,要不要我们一起休息一下再去玩?
想想看,你摔了一跤,你老公跑来说:快起来,根本就不疼。你会有怎样的感受?
(四)采用外部激励和奖赏的手段:
1用小贴纸奖励孩子的新习惯;用玩具来让孩子听话;成绩好就带孩子去旅游……
这种行为叫做贿赂
被贿赂教育长大的孩子并不喜欢遵守规矩或者好好表现这件事本身,他只是为了得到外部奖励。他并没有学会究竟为什么要这样做。
(五)以消极后果作为惩罚
你以后还敢这样吗?暂停一切活动,去站着;我数三下,1,2,3!
分清楚直接后果和消极后果:孩子贪玩错过了晚饭时间,结果没饭吃。这叫做直接后果,家长可以给孩子解释为什么没饭吃,不用生气。孩子贪玩打碎了花瓶,家长惩罚不许看动画片,这就叫做消极后果,孩子会感到家长负面的情绪,并学会用暴力沟通的方法对待他人。
(六)体罚
惩罚性的威胁可能会暂时奏效,但孩子从中学到的唯一道理就是害怕家长发火或者不要自己而不得不服从。他迟早还是会再次犯错的。因为骗人被打的孩子,只会撒更好的谎。
最重要的是,孩子从你这里学会了暴力是管用的。
(七)对孩子抱有不切实际的期望,以及忽略孩子的性格特征。
希望孩子超越年龄的懂事。
希望孩子和心目中的理想孩子一样。
二、情感引导
(一)什么是情感引导?
情感引导就是向孩子传授情感规则,让他们知道如何辨认情感并且以恰当的方式来表达。
孩子哭闹、吵嚷、冷暴力对待你,最主要的原因是他从小没有学会用正确的方法表达和处理自己的情感,可能父母也不会。情感引导是在孩子表现出情绪的时候准确地教会他这种情绪叫作什么,我们可以怎么做。
接下来我们会通过大量实例帮助大家学会情感引导。
问自己几个问题吧
当你管教孩子的时候,请自问:
我有没有否定、忽视或者轻视孩子的感受?
有没有用打击孩子的方式去惩罚或者教训他们?
有没有用消极的方法去驱动他们?
如果回答是肯定的,请思考你的替代方案。
情感引导的重要性:奠定父母与孩子一生的亲密。
情感引导的作用:
案例:一个受过情感引导教育长大的4岁小男孩Tom,在公园里玩,他的两个小伙伴撞到了一个小女孩,没有停下来就跑了。Tom来到小女孩的妈妈面前说:我为我朋友这样做感到很抱歉,他们甚至没有停下来避开她。
樊登的的儿子5岁,在学跆拳道的时候他的同伴欺负一个小同学,他也曾代表他的同伴向小同学的家长道歉,并且说他这样做是不符合跆拳道精神的。这的确是情感引导的作用。
情感引导的好处
帮助孩子认识、表达和调节自己的情绪。
提高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
因为表达顺畅,所以减少发脾气的现象。
促进家长和孩子的沟通,加深感情。
孩子学会结交新朋友。
学会忍耐,学会面对逆境。
让孩子学会尊重别人的情感,成为好的父母。
情感引导的关键步骤
1、播下种子
提前清晰准确地告诉孩子你的要求是什么,比如:今天晚上咱们要一起出去吃饭,也就是说我们要在包厢里安安静静地吃饭,不可以到处乱跑,也不能大喊大叫哦。
出发前说一次,路上说一次,进饭店之前还可以问一次:还记得之前爸爸说过的话吗?……好的,我们要开始享受晚餐啦!
2、观察和判断
观察和判断的本质是关键。
观察的目的还在于体察孩子的需要。
3、聆听
蹲下来,看着孩子的眼睛聆听
4、体察并理解孩子的感受
“我知道你现在很生气,你需要爸爸的帮助吗?”“我能感受到你很难过,可以说说吗?”……
这在成年人的领导力课堂上叫做反应情感,准确的说出孩子的感受,孩子会觉得被理解和尊重,反而会情绪平复比较快。鼓励孩子把自己的感觉用语言表达出来,而不是发泄在别的人身上。
5、引导孩子解决问题
不是简单地告诉孩子怎么做,而是引导孩子学会怎么做。
“那你看咱们怎么才能解决这个问题呢?”“太好了,你的这个想法就叫作分享!
这时候孩子才学会了什么叫分享,也更乐于去实现分享,因为他知道了意义。
三、与婴儿期孩子的亲密关系
婴儿期:开始种下亲密基因
1、新生儿不会被宠坏
六个月以下的婴儿无法控制自己的行为,自我安慰能力也极其有限,完全依赖成人。经常被拥抱和安抚的婴儿哭的更少,更信任他人,也更独立。
六个月以后的孩子腹肌强壮到可以自己坐在小床上的时候,才可以让他入睡前哭闹一会。之前在孩子哭闹的时候他需要被摇晃或拥抱。
孩子不需要电视或者玩具卡片,他需要的是你。
2、一些有效的方法
反复模仿宝宝的声音,会让他有自信和自尊
多种触觉游戏,培养孩子的感知
通过动作和歌唱让孩子和你一起做运动
在和孩子互动时一直说话,解释你在做的事
开始情感启蒙,用语言描述出孩子的情绪状态
四、与2-3岁孩子的亲密关系
2-3岁,建立亲密关系的关键时期
1、学会设定限度
仅有情感引导是不够的,家长必须对孩子设定限度,让他们知道什么事情可以做,什么事情绝对不可以做。原则是:温柔但是有边界。
父母可以解释为什么可以或者为什么不可以,能讲道理的父母更能让孩子信服。
2、孩子需要自信心
给孩子一些自己决策的空间,不要否定他所有的要求
打屁股会让孩子缺乏自信,今后在学校表现更糟;而且等于鼓励孩子使用暴力;也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
用情感引导的方法处理孩子的情绪
让自己的视线和孩子平齐,进行充分的眼神交流,问他认为自己做的是对还是错;
如果孩子没有平静下来或者停止错误行为,带他到一个“安静区”或“思考区”,与他一同坐下来。记住,你不是在惩罚他;
抱着孩子,说出他的感受,表示你理解他的感受,这样有助于他平静下来;
平静下来之后,问孩子“这是怎么回事?”“哪里做的不对了?”孩子不明白的话你可以解释给他听;
问问孩子“下次你会怎么做?”如果他不知道,告诉他怎么做才是恰当的;
感谢孩子帮你想出了解决方法;
让孩子设想一下“下次又犯了同样的错误会发生什么事情?”告诉孩子,你可以帮助他改正,但你不会容忍不适当的行为。
通过情感引导而不是赞扬的方法
简单地告诉孩子你真棒,对孩子是没有帮助的,因为孩子不知道为什么棒,甚至会觉得棒很廉价。
情感引导的方法是更加关注孩子自己的感受,让他知道这件事本身的乐趣和意义。家长不是评判他的裁判,而是一个真心的交流对象。“你一定可以的”“你还可以更好”这样的话会让孩子更加失去兴趣,因为这简直就是责怪。
正确的方法比如:“你现在的这种感觉就叫作成就感,怎么样,很开心吧!”“你刚才的表现叫作有毅力,有毅力是很重要的哦!”“你这件艺术作品真漂亮,我可以收藏它吗?”“你现在有什么感觉呢?”
五、与4-7岁孩子的亲密关系
与4-7岁的孩子保持亲密关系
当孩子难过的时候
允许孩子难过,每个人都需要宣泄悲伤的通道,不要因为孩子情绪激动而生气;
允许孩子哭泣,哭泣是悲痛的一个步骤,会有助于孩子的恢复。不要期待孩子任何时候都勇敢坚强;
同情孩子,让他知道你也会有难过的时候,倾听孩子的心声;
鼓励孩子用语言或图画来表达情感,做好一些特殊的心理准备,比如孩子会出现一些行为上的退步;
关键是让孩子明白悲伤和表达悲伤都是正常的,而且任何时候你都会帮助他。
培养良好的社交习惯
孩子是父母的复印件,所以你要先做好社交的示范;
培养孩子尊重他人的隐私,先要解释什么叫隐私,为什么要尊重隐私;
教会孩子如何道歉,但不要强迫他们不真诚的道歉;
让孩子知道抱怨无法让你明白他的需要,教会他如何正确地表达,在他停止抱怨的时候对他表示感谢;
游戏当中要学会保护别的孩子,不专横。
几种常见状况
1、孩子害羞
种子:在体验新鲜事物之前帮孩子做好心理准备;
同情:耐心听孩子诉说,你可以说“有时候我也在刚开始的时候觉得不好意思”;
和孩子进行角色扮演游戏,预演和陌生人的见面;
不给孩子贴上害羞的标签,可以说“我知道你不喜欢被别人盯着看”;
给孩子示范社交生活的乐趣;
要有耐心;
鼓励孩子和成年人交流时进行眼神交流;
永远不要强迫孩子变得活泼外向,也不要逼着他和人交流。
2、孩子说谎
向孩子解释现实和幻想的区别;
明确界定真话和假话;
说明在家和在外都要诚实的重要性;
让孩子知道除了说谎之外还有别的方法。
六、最重要的原则
不要让我们的情绪左右了和孩子的沟通;
如果你连自己的情绪都控制不了,怎能要求你的孩子做到事事听话?
真正无条件的爱,意味着你不会忽略父母这份最重要的工作,愿意为之学习和改变;
无条件的爱不是溺爱,而是任何时候都愿意理解、倾听、帮助孩子成长。无论他一岁,三岁,十四岁,还是二十岁。
孩子们并不需要智力玩具或者电视节目,他们需要的是你!
他们真正看重的是和你在一起的快乐时光,他们需要被重视,需要和父母单独相处而不被打扰的时间,需要和父母建立一生的亲密关系!
- 1 -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初探 初探 初探 初探 教育应该是把塑造完整的、全面发展的人作为终极目标的,但在很长一段时间以来,由于物质世界的浮躁、转型时代的功利心、理性教育的偏颇等弊端的影响,教育一直局限于知识的传授、能力智力的培养,造成了人的情感世界的荒芜、精神家园的失落、个性的残缺不全,造成了学生综合素质体系的不完整。进入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世界性的教育反思先后认识到:现代人的教育不能是“忽视了另一半的教育”,即不能偏重认知、忽略情感,强调科学、忽视道德与人格。现代教学论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将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心理成分划分为两类,即认知因素和情感因素,认为教学过程是情感过程与认知过程的有机统一,情感与认知在教学过程中相互渗透交融,并行不悖。这为现代教育开辟了一方新的视野,也为语文阅读教学提供了新的思路。 然而,由于种种原因,情感领域的研究远远滞后于认知领域。这一方面是由于人们认识上的偏见,认为情感只是人类实践活动过程中的副现象,忽视其在人类实践活动中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则是因为情感现象自身的高度复杂性所造成的研究上的困难。这种状况直接影响了人们对教学活动中情感因素的认识。从语文教学的现状,认识上的偏颇,加之应试教育的钳制,使情感教育一直居于灰姑娘的地位,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进入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我国的语文教育工作者在吸收中外情感教学理论的基础上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和谐教育、愉快教育,尤其李吉林的情境教育,从不同角度、在不同程度上关注到了教育过程中的情感因素,进行了有效的探索和尝试,并解释和归纳出了一些规律,为语文教学实施情感教育提供了很好的借鉴。但是,在这些教学实验中,情感在很大程度上仍然只是作为改善认知过程、提高认知效率的一种策略和手段,而没有把情感教育作为全面发展教育的目的和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还有待我们进一步探索。 笔者并无意否认语文教学传授知识、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认知目标,是立足于全面发展的人的培养,针对以往语文教学设计中将认知从生命整体中分割出来、进而唯重认知的思维局限,力图从情感教育的视野来重新审视语文阅读教学,探索文阅读教学的一种新的策略,从而陶冶情感,发展个性,建构学生完满的人格。需要说明的是,在实际的文教学过程中,也许没有真正可以从认知中分离出来的纯粹的情感但为了探讨的方便,笔者将视线暂时停留在情感这一纬度上,将它制取出来,以更深入地探讨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实施的问题。 ( (( (一 一一 一) )) )、、、 、缘境入情 缘境入情 缘境入情 缘境入情---- ---- ---- ----激发策略的实施 激发策略的实施 激发策略的实施 激发策略的实施 - 2 - 缘境入情是实施激发策略的关健。那么,如何创设语文阅读教学情境以激发学生的情感呢? 首先,教师要善于调动、表达自己的情感,并以自己的真情实感引发学生的情感。情感具有感染性和迁移功能,教师要善于把课文的情感内化为自己的情感,再把自己的情感传达给别人,就会使别人为这些情感所感染,也体验到这些感情。在此基础上,再把学生的情感引入到所感知的对象之中。在这方面,教学实践比理论的论述更具有说服力。那些情感饱满而投入的教师,每每讲到精彩处,总喜形于色,说到激动时,总是情动于衷,更易于唤起和激发学生的情感。于漪、李吉林、斯霞、马卡连柯、苏霍姆林斯基以及我们身边的许许多多的教师,都已经做出了很好的示范,并以自身的实践确证了教师的情感在激发学生情感、提高学习质量方面的无穷魅力。 其次,教师要关于营构良好的师生人际氛围。由于情感体验的自律特征,课堂心理环境的安全、自由、宽松就成为主体情感得以顺性舒展的重要前提。因此,平等、合作、和谐的师生关系能给学生以自由舒展的心理空间,使学生沉浸在一种丰富、和谐、温暖、疏朗的氛围中,这不仅有助于学生情感的引发和展开,而且能够满足学生独立、自尊、理解、信任等情感需要。 第三,教师要善于创设生动具体的课堂教学情境。 无论是艺术欣赏还是艺术创作,触景生情是最普通、最常见的一种审美的情感活动,这也正是情感的情境性特征的体现。在阅读教学中,创设恰当的情境能有效地引发、唤醒学生的情感,而且能借助情境深化学生的认知。因此,有经验的语文教师往往十分重视阅读教学情境的创设。 一般来讲,与情感教育密切关联的阅读情境的创设方法主要有三种,即以语言描绘情境、以多媒体展现情境、以体态模拟情境。 以语言描绘情境是指教师运用语言艺术,或描绘,或抒情,或议论,以铺陈渲染、述感追思、评价点拨,把学生带入与文本相适应的特定情境中去。由于不受时空、物质、内容等条件的限制,借助语言描绘情境也是语文阅读教学中最简捷、最方便、最经济、最基本的一种情境创设方法。 以多媒体展现情境是指综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如多媒体计算机、电视、录像、投影、录音等,为学生再现具体可感的情境。多媒体教学图文并举、视听结合、信息丰富的特点,为学生提供了直接生动的感知,能迅速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并以生动的具象接通学生的生活经验,启迪学生的内心情感。 以体态模拟情境主要是指教师借助表情、眼神、手势、动作等人体语言将文本中的某一特定的情境演示出来。 - 3 - 上述的区分,仅是为了更具体地阐述创设教学情境的常用手段。在实际的教学中,情境的创设往往是多种手段的综合运用。比如语言手段,其实任何一种情境的创设都离不开语言参与。如果离开了语言,即使创设了很好的情境,也难以发挥其教学作用,实现情境的价值。 恰当情境的创设,不仅能有效激发和陶冶学生的情感,而且能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问题的关键是由于认识上的不到位,或是由于教师个性与素养的局限,或是由于应试教育对情感的排挤,这些方法还没有被语文老师广泛重视和普遍运用。从这里反映出的是情感教育实施的前提问题,即语文老师的人文情怀与素养。这是语文教学改革中一直被忽视的一个重要问题,也是今后需要着力探讨的一个重大课题。 ( (( (二 二二 二) )) )、、、 、自主参与 自主参与 自主参与 自主参与---- ---- ---- ----体验策略的实施 体验策略的实施 体验策略的实施 体验策略的实施 语文阅读教学中情感体验策略的实施可以通过如下四种方法: 1、声音证入 声音证入亦即通过朗读、吟咏,进而展开想象、沉潜思索、咀嚼滋味,引领读者体味作者心境,掌握作者情感世界的方法。这既是人类阅读的最初形态,也是我国语文学习的传统经验,尤其适用于诗歌和散文体裁。 在语言阅读教学领域,情感除了借助语义显现相应的内涵外,还可以通过主意得以传递。古人所谓“言之不足,故嗟叹之”(1),体现的当是一种语音的传情。著名的语言大师索绪尔曾指出,词语的声音变化本质上是属于心理的。正因如此,情感才能借助语音的变化得以体现和加强。这就为阅读教学中对作者情感的体验提供了一条途径。 诗文的语言总是充满情感的,而汉字又是一种模糊的团块结构,较之拼音文字更富声色之美,不仅节奏性强,在形成了不同的声音层面,或舒缓,或疾促,或流畅人,或凝滞。借助于朗读吟咏,可从语气、语调中体味不同的情感。姚鼐《与陈硕士札》说:“诗、古文各要从声音证入,不知声音,终为门外汉耳。”就是说,诗文中的情感、作者的微言精义,需要在朗读中体会,需要熟读涵咏。“涵者,如春雨之润花,如清渠之溉滔”;“咏者,如鱼之游水,如人之濯足”(2),直沁人心脾。可见,这种体味式的朗读,是以声入情、进入作者世界的一条捷径。刘大櫆《论文偶记》中说,吟咏朗读是“设以此身代古人说话,一吞一吐,皆由彼而不由我。烂熟后,我之神气即古人之神气,古人之音节都在我口舌喉吻间,合我喉吻者,便是与古人神气音节相似处。”(3)对于古诗文,尤其诗歌,借助于朗读,既能见出的诗歌的音节、选词、造句的功力,更能以声音体察古人创作的情状,见出作者之神气、情感,藉此进入作者世界。 - 4 - 对此,朱光潜的《文艺心理学》解释说:朗读也是一种技巧模仿,它模仿作者喉舌肋肉活动的技巧。古人作诗文,离不开诵读,往往一面朗读,一面修改。后来的读者若模仿着朗读,久之则作者当日诵读的语气、声调、神情,便“拂拂然与我之喉舌相应”,即“在我的喉舌筋肉上留下痕迹”。叶圣陶更是把朗读名之曰“美读”,并指出它不仅适合于文言,也适合于白话。他说:“所谓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感情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这无非是如孟子所说的‘以意逆志’,设身处地,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诸如此类。……务期尽情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心灵感通了”(4)。朱自清先生也曾多次撰文论及,如《论诵读》、《诵读教学》、《诵读教学与“文学的国语”》等,认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其意义的获得一半在声音里头。 可是,现在的语言教学却丢弃了这一传统的教学经验,不注意指导学生诵读课文,以教师的讲代替了学生的读。读书变成了讲书,这就剥夺了学生由诵读而体味作者情感的机会。因此,在眼睛加快了速度、声音却被迫沉默的信息时代,我们更应恢复朗读,倡扬声读,把文字变为声音。让学生敛身正坐,虚心涵咏,在朗朗书声中追踪作者的心境与情怀,以达到心与心的相通。《荷塘月色》是一篇脍炙人口的美文,声韵谐和,极富之美。中央电视台曾配乐、配景播出全文的朗读,后被广泛地用于教学,效果极佳。入情的美读胜于苍白的解说,入境的体味胜于枯燥的讲解传授。 因为人的情感变化会引发人的心理反应,而心理反应又会造成音色、锂高、音长、语速、节奏等语音形式方面的变化。因此,教师还可以通过学生朗读的质量、效果及产生的感染力来判断、分析学生对文章的理解程度,对作者情感的感受、体验程度。这就要求教师能熟练掌握并善于运用情感的语音载体,例如语调、语势、节奏、标点符号等等;又要具备纯熟的朗读技巧,重音、停顿、语速等,进而引导学生借助朗读与吟咏体味作者的情感并作出评价和判断。 例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首尾的复唱使全诗在语音上产生了一种节奏的运动,并借助语势渲染了一种氛围,构成了一种蕴含丰富的意境。教师可以借助朗读让学生感知并体味诗人的情感。教师的引导可以从停顿、重音、语调的处理上着手:第一步,让学生通过朗读确定语调:是轻缓?是低沉?是飘逸?第二步,让学生通过朗读确定语义停顿: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第三步,让学生通过朗读体会一“轻轻的”的轻重音处理:是否是重音是轻读?是重读?还是重音轻吐?学生边朗读,边体味,边修正。这样,在朗读-修正-朗读的反复过程中,学生的体验越来越贴近作者的体验,对诗歌的理解也越来越深入。当学生通过朗读把这三个问 - 5 - 题都解决了,就表明学生已经充分体味了作者无限的依恋和挥之不去的离别之情。 朗读吟诵既是情感体验的一种方法,也是对当前语文阅读教学重讲轻读的一种纠正,它不仅可以使学生在读中受到感染,吸收作品内蕴的情感之美与精神之美,而且能化他人的语言为自己的语言,尤其包含记忆成分的诵读,能使学生对语汇、对整体文句的感知与积累越来越丰富,并逐渐积淀成一种语感。在语感的培养方面,诵读所起的作用比抽象的理解分析更大。当然,对所有的文章都用此诵读之法,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必要的。教师要选择诗文中的精品,让学生择真而读,择善而读,择美而读。从文体讲,尤其要注重择诗而读,因为诗乃中华文化精华中之精华,不仅篇幅、韵律尤合于诵读,而且从意蕴上讲,诗的意境只能由读者细细品味,条分缕析地变为白话则会索然无味。例如,王安石诗《泊船瓜洲》:“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若教师停留于逐词是逐句地解释,学生所获得的就只有一些理性信息:京口和瓜洲只隔了一条江,钟山和瓜洲也不过隔了几道山。春天来了,江南的草木绿了,月亮什么时候能照着我回去呢?诗的韵味全无,不论对诗的理解而言,抑或对课堂教学而言,都是如此。 2、角色转换 角色转换亦即让学生担当、扮演阅读文本中的某一角色,以我身置换他身,以心换心,直接化身为文本中的人物并践履其情感过程的方法。从适用的范围讲,这种方法更适合于有情节、言语动作性强、心理活动较丰富强烈的文本。在阅读教学中,其基本的操作方式大致有两种,即片段表演和课本剧表演。 片段表演是抓取文本中语言、动作、心理活动方面具有个性化特征的典型片段,让学生化身为作品中的人物,以我口、我身、我心去体验人物的内心情感,并以言语、动作、姿态来表达人物的情感。例如《药》中华老拴出门买药时拿钱的动作与康大叔取钱的动作,《梁生宝买稻种》中梁生宝掏钱买饭的动作,均可进行片段表演。在学生表演的同时,要引导其他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提出意见并修正表演,使表演者与所扮演的角色逐步趋同。通过学生的表演,不仅可以让学生更生动、深入地获取有关动词的准确运用、动作描写的艺术魅力等方面的语言知识,而且从中能真切细腻地体味动作背后蕴含的内心情感:华老拴的满心希冀与社会底层小人物的悲哀、康大叔的冷酷及人性的泯灭、梁生宝对乡亲们的信任与托咐而表现的高度责任心和一心为集体的情怀。比之教师的分析,学生的这种角色进入所获得的体验更丰富,更深切。当然,表演者也可以由教师来充当。 与语言、动作不同,单纯的心理活动往往是难以表现的,这种情形下,常用 - 6 - 的手段是借助想象、联想来实现角色的转换。典型的教学设计是:如果是你,你会怎样想?(或怎样说,怎样做?) 课本剧表演是指经师生的理解、创作将文本改编为剧本,再由学生或者师生共同上演全剧。《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兄弟》、《雷雨》、《茶馆》、《威尼斯商人》人物形象少而鲜明、情节集中、言语动作性强的作品,上演课本剧是一种行之有效的体验方法。在表演的过程中,学生不仅为剧中的人物和情节感动着,并设身处地地休体验着他所创造的人物的情感,而且化身为剧中的人物,经历着人物的情感,亲历着人物的生命与人生体验。这种角色的转换可以说是一种真正的角色进入,正因如此,学生作为表演所获得的内心体验才更鲜明、更强烈、更深刻。 相较于片段表演,课本剧的表演更易于学生的全身心投入,体验更深切,但是,受种种条件限制,包括文本的、物质的、时空的因素,其适用面较窄,而且,在表演的过程中只能有部分学生直接参与,而非全体的直接参与。因此,对于作为观赏者身份的学生,更应引导其积极参与,尤其是排演、修正过程中的参与。 需要注意的是,作为一种情感教育手段,阅读教学中的表演与一般的舞台表演不同。阅读教学中的表演作为一种特殊的阅读手段,主要不是让观众欣赏,而是强调表演主体的自我感受。表演的过程也就是琢磨课文、推敲语言、体会情感并使情感形之于外的过程。在这一动态生成的过程中,师生共同参与设计、共同体味、共同欣赏、评议,在进一步理解文本的同时,也受到深深的感染。课堂表演是手段,而非目的,教师切不可过分看重课堂表演的效果,而使课堂表演成为一种形式主义的追求。尤其在执教公开课、示范课时,课前给几位学生认定表演角色、进行多番预演 加工的做法,是违背课堂表演的根本目的的。 另外,分角色朗读也是一种实现角色转换的方法。这种方法是朗读与角色转换两种方法的结合运用,既可用于片断,也可用于全文。文本中有几个人物就分别指定学生以该角色的身份来朗读,也可请一名学生以解说的身份朗读以连缀角色,相互构成一个整体。这是阅读教学中较常用的一种方法,只是教师在运用时多把重点放在朗读上,分角色的目的多在活跃课堂与激发兴趣上,对角色的转换及角色间的交流与沟通重视和引导不够,不能使之发挥其整体的体验功效。因此,阅读教学有必要对这种方法进一步加深探索。 角色转换是实现情感体验、实施情感教育的重要手段,但从目前的教学现状看,教师对此认识不足,重视不够,指导乏力,也缺少运用。相比较而言,英语阅读教学对这一手段的运用更普遍,其探索也更为深入,值得我们借鉴。而高中对此手段的认识和应用程度远逊于小学和初中。这固然同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教材特点等因素有关,但教师的认识也是造成此缺憾的重要原因。需要澄清的一 - 7 - 点是,有不少高中教师认为课本剧表演费时间、精力,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不宜采用。这是不正确的。许多优秀的教学实践已经证明,表演的做法不仅不会浪费时间,降低成绩,反而会大提高学生的语言素养和综合能力,值得大力提倡。尤其对于情感内藏、不惯外显的中华民族文化接受心理特征而言,表演对于学生个性的张扬与培养有更重要的意义。 3、移情泛化 移情本是一个审美的概念,是指审美主体把自己的情感移注到自然事物、宇宙人生之中,从而达到“物我为一”的境界,去分享事物的活动与生命情感体验。作为阅读教学的一种情感教育方法,移情是指阅读主体把自我的情感移注于文本世界中的人、事、景、物,而文本中的事物也以其姿态移注于读者。在这一过程中,不是主体向对象的意向情感投身或灌注,而是物与我的双向交融。物与我皆是充满了生命情怀、富有生命姿态和情调的真实存在,物与我的交融成为生命与生命的交流与沟通、生命与生命的相互回还震荡。归有光在《项脊轩志》中追忆亡妻,写到:“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无论对作者还是对读者而言,亭亭如盖的庭中枇杷树是挚情与伤怀的所在,睹树如见人,树亦亭亭而多情,向人摇曳着无语的情怀。当树与人默默,实已成为生命与生命的人生对话,作者、读者、枇杷树,相互交融在深挚的怀念和哀思里。因此,当这棵树的形象一旦进入读者的视野,立刻会吸引读者情感的投注,同时树又以自身的主于读者,不仅使作者与读者的心灵互相沟通,产生共鸣,而且会引发读者对自己人生体验的某种回忆,这时,一种物是人非的情怀会经由联想开始在更大的范围内弥散,并巩固和加深阅读主体的情感体验。当读者把文本的阅读所体验的情感迁移于文本以外的生活与生命,并提升为人类所共同体验的生命更替、物在人亡的情怀,这就发生了情感的泛化。情感的泛化是情感不断迁移、反复积淀、走向深刻和升华的过程。也正是这种泛化,使情感不断得以概括、提炼,为情操与精神境界的提升提供了发展方向和途径。读者经历一次次的内心体验,产生移情与共鸣,并经由情感的泛化和提升而形成行为规范,这个连续的过程就是情感的肉体化。,内化的情感是一种稳固的情感,它进入个性而成为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 比如,爱国主义情感是一个民族必须具备的高级情感,也是语文思想教育的重要内容。如何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呢?移情与泛化就成为必然的途径。因为爱国主义情感的核心是爱,而爱的情感也遵循着同其它情感一样逐步深化与升华的规律:由最初爱养育自己的父母泛化到亲人、老师、同伴、乡亲,并由个人指向家庭、母校及家乡的山山水水;在此基础上,这种爱又会从家庭、学校、家乡扩散到祖国的大好河山和祖国的人民;当这种爱伴随着深刻的 - 8 - 认识和信念而概括地凝聚到“祖国”这一对象上去的时候,爱的情感就升华为爱国主义情操。余光中的《乡愁》对情感的抒写,恰是体现了人→家→国的情感泛化轨迹。因此,语文课本中一篇篇抒写人间之爱、山水之情的作品,都是教师培植学生爱国主义情感的一片土壤。由一篇作品,甚至几篇作品所产生的移情也许是表面的、肤浅的,具有偶发性的,但是对语文课本中大量的文本阅读所产生的移情,就会随着个体实践活动的丰富和扩大、对周围世界认识的提高和深入,而逐步积累、沉淀、生成新质并不断泛化,最终得以升华为一种稳固而深刻的情感。也正是情感发展必须遵循的贴近及远、由浅入深这种规律告诉我们:切莫颠倒了情感培养的顺序。因为语文教学受政治的影响,表现出的是这样一种反向的态势:小学阶段就定位于涉及道德、信仰、价值观、人生观的高层次的情感教育,例如热爱社会主义、热爱***等,而大学生却在进行爱护花草树木人、关爱他人的教育。这种违背情感发展规律的教育,最终只会表现为一种概念化、政治化的图解,于人情感的培养不但无益,反而会违背情感教育的初衷。那么,如何实现阅读教学中的移情与泛化呢?我认为关键的一点是教师要关于抓取凝聚作者情感的物化点,并以此切入,引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实现物与我的双向转化、交流、共鸣、融合,从中酝酿具有新质意义的情感。 情感虽然的丰富与复杂,却是无形的。因此,情感的抒发篇篇借助形的物态,亦即把自己的情感移注于军需官万物,化无形的情感为有形的物态,蕴藉含蓄地表达自己的情怀。古人云:“柳枝西出叶向东,此非画柳实写风。风本无质不上笔,巧借柳枝相形容。”又说: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木写之;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说的正是这个道理。同样是《乡愁》,余光中把乡愁论为一枚邮票、一张船票、一方坟墓、一弯海峡;席慕容则把乡愁定格于有月亮的晚上的一支清笛、雾里的挥手别离、一棵没有年轮的树。语文课本中大量的作品都是把情感移注于宇宙万物,《风景谈》、《岳阳楼记》、《致橡树》、《春江花月夜》等等,无不如此,正如瑞士思想家阿米尔所说:“一片自然风景是一个心灵的境界。”(5)针对文学作品的这一特征,阅读教学首先要做的是抓取这些情化的物象。通过对“一枚小小的邮票”,“一张窄窄的船票”,“一方矮矮的坟墓”,“一弯浅浅的海峡”这四种意象的细腻感知,就会触发学生两地离散、生死相隔、家国分离的情感体验。借助想象和联想,这些及由此引发的情感又会打通学生所有相关的经验,使“物”与“我”相互注视,相互交流,相互融合,生成一个完整的、丰富的心灵世界、意义世界,而且,由于情感的泛化功能,学生的情感体验会由一人一家扩散到千千万万的人、无数的家庭,进而提升至一段历史、整个民族与人类。通过这样的阅读体验,学生的情感一次次得以丰富和深化;同时,经由情感的催化,其从阅读中获得的认知也会格外鲜明与深刻。 - 9 - 4、诱发想象 想象是人类最杰出的本领。有了想象,才会有“天可问,凤可雌雄”,“云可养,日月可沐浴”的艺术创作;有了想象与联想,才会有对艺术作品的欣赏和阅读。 阅读教学中的想象,主要是读者根据文本的语言描述生成新的意义世界的再造想象活动。想象所运用的是形象思维。语言阅读离不开形象思维,当然也离不开想象的参与。由于语文阅读、尤其对文学作品的阅读是一种审美性活动,其情感特征使情感成为语文阅读的重要因素,贯穿于语文阅读的全过程。这样,想象与情感就成为语文阅读过程中的两个重要因素,两者相生相随、相互作用、相互统一。不仅如此,上文所述及的种种情感策略的实施方法,都必须借助想象的参与。情境的感知离不开想象;移情实际上是情感与想象互相作用的结果;同样,角色扮演、朗读涵咏也必须经由想象的参与。例如《最后一课》中的最后一句的朗读: 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散学了,--你们走吧。” “散学了”这句话有许多未尽之意,包含了无限感慨。朗读要想准确地传达出人物的情感,必须对韩麦尔先生此时的情态、心理、感想作出想象,在想象中体味作者无言的复杂情感。 想象对阅读、对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策略的实施具有如此重要的作用,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呢?我认为主要有三点: 第一,善于抓取阅读文本的空白点和未定点。因为作品的意义空白与意义未定性是联结创作意识的桥梁,是作品产生效果的根本出发点,也给读者的想象提供了宽广的天地。在保证一定理解信息的前提下,作品中包含的未定点与空白越多,留给读者的想象天地越广阔,也越能激发读者的想象和对作品的深入参与。教师要善于寻找和发掘作品的空白点和未定点,启发、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和联想,将自己的情感溶入其中,对这些空白和未定点进行填充,使之丰满、生动,创造一个情景相生、生机流动的个性化世界。例如王安石诗“春风又绿江南岸”,设若教师抓了“绿”这个未定点,启发学生的想象:春风怎样绿了江南 绿了的江南是什么样子?通过学生的填充,就会创造出一个生机勃勃、莺啼柳绿的江南春天境界,自然美、情感美、意境美溶于其中,这样,语文教学才成为一个以情感与心灵拥抱的所在,并使学生的想象力从中得以冶炼。 第二,要丰富学生的认知,丰富学生的生活体验和积淀。因为想象和联想是形象思维的方式,属于认知的范畴。因此,要丰富和提高学生的想象力,首先要丰富学生的认知,丰富学生的生活积淀。这样,大量而广泛的阅读和深入生活, - 10 - 进而丰富学生想象的内容,就成为提高想象的必由之路。有了丰富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经验,想象才会广采博取,展开翅膀。对余光中《乡愁》的阅读,必然包含对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四个意象的具体生活感知和理性分析。而这也恰好证明了情与知在阅读过程中的相辅相成、并行不悖。 第三,要善于引发学生的联想。联想与想象同为人类形象思维的重要因
在谈论少年Pi这部**之前,需要预设若干个前提。这些前提就像是数学里的那几条公理,一切演绎,一切推理皆由此而来。如果我们不能在起点达成共识,那么只会分道扬镳,越行越远。
第一。少年Pi的小说属于扬马特尔,少年Pi的**属于李安。李安的**基于原著,但又不尽相同。他保留了故事框架,进行了改动增删,使之混杂入了李氏基因,从而变成另外一样东西。因此,我在接下来的分析中,将会彻底抛开原著的干扰——不涉及原著情节,不涉及原作者用意,不比较两版之间的差异,总之就当是我们从来不知道这部**还有原著——只专注于导演在银幕上给我们摆出来的东西。
第二。成年Pi的演员伊尔凡可汗在接受采访时说过:“这部**表面上看是一个少年的冒险故事,实际上隐藏着很多隐喻,它有许多平行空间,很多层次。”换句话说,这是一个寓言性质的故事,里面的隐喻表现手法克制而简洁,彼此的映射关系十分明显。李安就是通过这种方式,赋予了扬马特尔的故事框架一个“李安”灵魂。我们只有承认李安在这些细节上的处理是刻意的,每一处都经过精心设计,每句台词都有它的功能和指向,才能拼凑出他试图表达的意义。否认了这一点,就成了聆听云天明童话的三体人,听到的只是一个纯净、美好的故事。
第三。我一向认为,影评是一件主观的工作,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视角和观感,他们都没错,所谓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根本不存在客观影评这种东西,自然也就不存在对错。对写影评的人来说,他唯一的责任,就是承认他的评价只是个人体验,不是妄议别人对错的客观真理。所以这篇东西,只是我个人的一些想法,它不涉及微言大义,不谈主题外延,只就**本身的线索做一些分析。或许对,或许错,或许过度解读,或许牵强附会。如果得到大家的认同,我深感荣幸;如果你的意见与我大相径庭,那说明这部**存在多重解读,更显出它的神秘魅力。
闲话少说,让我们从那次晚餐说起。
**一开始,同时信仰了印度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Pi和他的父亲母亲在晚餐时进行了一次谈话。这次谈话非常重要,它是整个**主题的第一次预演。
少年Pi的父亲说:“如果你同时信仰三个宗教,那等于什么都没信。与其如此,不如选择相信理性,相信科学……我宁可你经过深思熟虑否认我,也不要不加分辨地盲目接受。”(凭记忆写出,只是复述其大意,以下同。)
而母亲则说:“科学解决外在的问题,而不是内在的。”实际上是在暗示理性和信仰所发挥的作用不同,前者解决现实问题,后者解决心灵问题——要注意,母亲这句话,实际上成为了Pi后来一切行动的心理渊薮。
**里提及了两人的背景:父亲被现代医学救了一条性命,所以他相信科学,代表着理性;母亲倾向于宗教,代表着信仰。**里还特意强调,母亲舍弃家庭跟随父亲,信仰是她与过去唯一的联系。
父亲和母亲的说法不同,少年Pi面临着抉择。要理性还是要信仰,这是一个精神领域的经典困境,少年Pi最终做出的选择是:“我决定去受洗。”也就是说,他选择了后者,也就意味着他认同了母亲的话,
但信仰需要的是虔诚,Pi并非一个虔诚者,他是个泛神论者。成年Pi的一番论述表明,他需要的是一种超自然的、至高无上的力量作为信仰依靠。至于无论是上帝、安拉还是毗湿奴,并不重要。可以这么说,他的意识里,信仰的是信仰本身,而不是某种特定的神明。
对虔诚者,他选择信仰是去解决问题。而Pi这样的人,他选择信仰,只是为了逃避问题。信仰对他来说,不是一个具体膜拜的对象,而是一个寄托,一个可以逃遁的空间。
这就是为什么,Pi要讲两个故事。
两个故事的真假一直存在争论。可在我看来,第一个故事毋庸置疑是编造出来的。李安很狡猾,他从不公开谈论故事的真假,他知道保持一部**的魅力就是让观众无限地争论下去。可他在**里的安排,却表明了自己内心的态度。
一个幻想故事,可以天马行空无所顾忌;但一个真实发生的故事,必须符合现实。第一个故事里有食人岛,这是一座深海中的热带密林,中间生存着无数沙漠中才有的狐獴。沙漠和大海,这是截然不同的两种意象。
如果这个故事是真实的,那么李安为什么不设置一个长满棕榈树爬满老鼠的正常海岛,使之看起来更加合理呢?可李安非但没这么做,反而煞费苦心地挑选了距离合理性最远的沙漠狐獴,这是刻意放大不合理,以此来暗示第一个故事的虚幻性,告诉所有观众,这只是幻觉,这只是想象。我们都希望第一个是真实,但没法说第一个就是真实的。
这有点像我们平时开玩笑。比如我调侃一个姑娘说:“你真漂亮我特喜欢你。”这句话有可能会被当成玩笑,也有可能会被当真。为了避免被当真的风险,我会故意夸大这句话“你比林志玲还漂亮我天天想着你连肉都不愿意吃了。”不合理的部分被无限放大,听的人自然明白这只是个玩笑。
所以,第一个故事是Pi所幻想出来的,第二个故事是真实的,是理性的。可Pi无法解决第二个残酷故事给自己内心带来的煎熬,他只能逃遁到第一个故事里去,把周围的遇难者幻化为各种动物,才能让自己平静——正如母亲晚餐时所说,理性解决外在的,信仰解决内在的。他那一句“我决定去受洗”,实际上就是自己决定逃遁的预言。
李安在这部**里,有两种方式来引导观众巧妙地觉察到隐喻存在。一是预演。每一次大的行动之前,都会有一次小的行动作为预演;二是让本体和喻体反复出现,强化两者之间的关联,然后通过构建喻体之间的关系,来揭示本体的命运。
晚餐谈话,无疑就是Pi讲述两个故事的动机预演;而基督教牧师对Pi说的那句:“you must be thirsty。”和父亲说“从它眼中反映出来的,是你自己的投影”,则是李安在不断在我们脑海里建立起Pi和老虎之间的本喻关系。
有人说老虎代表了恐惧,我觉得应该更进一步,代表的是Pi的本能情感。在第一个故事里,Pi把自己一分为二,自己代表着人性或理性,老虎是剥除了理性的原始本能——本能地发怒,本能地恐惧,毫无掩饰地表达自己最粗粝的欲望。
换句话说,第一个故事里的人与虎,是第二个故事人性与兽性之间天人交战的投影。Pi不愿正视吃人的现实,只得一分为二,变成人与虎的奇幻漂流。这在许多影评里都有提及。
可是,不要忘了,我们否定第一个故事真实性,理由是它存在着不合理,而且李安保留了“不合理”的标签,以此提醒观众故事的虚幻。
但第二个故事,就真的合乎情理了么?
回想一下第二个故事的过程:Pi、母亲、水手和厨师登上救生艇。水手受伤,很快死去。厨师将其吃掉。然后Pi不小心放跑了一只海龟,被厨师殴打。母亲与厨师争执,被厨师所杀。厨师把母亲的尸体扔进大海喂鲨鱼。Pi出于愤怒杀了厨师,并吃掉了他。
在这个故事里,各种元素和第一个故事完美对应,母亲=猩猩,厨师=鬣狗,水手=斑马,老虎=Pi的本能,看似完美无缺,合乎情理,连最理性的保险公司都快要认同,但其中却存在着两个破绽。
第一个破绽,是香蕉。
当Pi讲述第一个故事的时候,说猩猩坐着漂浮的香蕉而来。保险调查员立刻指出,香蕉不会漂浮。当Pi讲述第二个故事时,对这个细节居然没有修改,仍旧坚持说妈妈坐着漂浮的香蕉前来。
香蕉在现实里能否漂浮,并不重要。在**的世界里,保险调查员指出香蕉不能漂浮,这代表了一种常识,它的功能是用来牵出Pi讲的故事里反常识的地方,内在逻辑是自洽的。
第二个破绽,是妈妈的死。
厨师是一个对食物很执着的人,他会吃老鼠,会把水手杀掉用肉做鱼饵。对他来说,每一块肉都是极其宝贵的。可是妈妈死后,厨子没吃掉她,扔到了海里喂了鲨鱼——这是一种浪费,尤其是厨师已经吃过了水手,对他来说,最大的心理障碍已经消除,没理由会做这种浪费行为。
第二个故事本身已经非常圆满,却多了这两个颇为醒目的蛇足。实际上,它们也是刻意被保留下来的标签,用来提醒观众——第二个故事也并非真实——至少隐瞒了一部分真实。
这两个破绽,都与母亲有关。毫无疑问,第二个故事隐瞒的真实,就是母亲的下落,
前面我说过了,李安喜欢用各种比喻反复强化本喻关系。少年Pi和老虎是其中最醒目的一对,但还有一对本喻很容易被忽略。
母亲与莲花。
莲花与母亲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在此之前已经有两次显著暗示。一次是在开头,母亲在地板上用粉笔画莲花给Pi和拉维看。一次是**中段,Pi俯瞰海底,先是鱼形成莲花,然后又变成母亲的容貌(这里Pi父和拉维的脸都没出现,指向特别明显),最后叠加到了沉船。所以准确地说,莲花代表的是Pi对母亲的思念和爱。
与此同时,李安还特意安排了阿南蒂给Pi讲解舞蹈,引出一个关于莲花的重要比喻:林中莲花。
在Pi问阿南蒂林中莲花是什么意思时,她没有回答。直到我们进入整个**最关键的一段情节:食人岛,才恍然大悟。
Pi在夜晚的林中摘下一朵莲花,打开以后,里面是一颗人牙。于是“林中莲花”这个比喻和指向,在这里得以完成。

我们知道,第一个故事是Pi的幻想。那么他在岛上的动作,肯定是对各种现实发生的投射。莲花是Pi对母亲的思念;莲花中的人牙,代表了母亲的遗骸,也即死亡。而母亲的躯体,实际上就是整个食人岛。
岛是母亲,而岛下涌起的酸潮,则是母亲的下场。
酸潮是一个意义异常清晰也异常恐怖的比喻。如果想表达母亲死亡的意象,有很多种办法,最简单的比如说潮水慢慢淹没岛屿,代表母亲的溺水;或者鲨鱼啃噬小岛的根茎,代表葬身鲨腹,等等……可李安选择的是一个非比寻常,几乎和海洋没有一点关系的比喻:酸。
这个酸,自然就是人的胃酸。酸潮扑上小岛,这个意象表明母亲是被吃掉的,被胃酸所消化,所以遗骸的代表物是牙齿。
Pi在岛上吃了植物根茎,老虎吃了狐獴,这是食母的暗喻。有一种说法认为,根茎和狐獴代表尸体的肌肉纤维和蛆虫,代表了吃人,这两个比喻在**里找不到可参照的点。李安如果要设一个比喻,一定不会只设一次,一定会重复多次,或者找另外一个参照点,所以这个猜想是否成立,需不需要影射到如此细致,有待商榷。但食母是确凿无疑的。
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食母之前已经预演过一次。
Pi是个素食主义者,他第一次抓到一条大鱼,一边大哭一边用锤子把它砸死。砸死以后,Pi跪倒在筏子上,哭着对鱼的尸体说:“毗湿奴,谢谢你化身为鱼来救我。”他这么做,是因为自己面临着饥馑危机,理性告诉他只能吃鱼渡日,为了能够达成心灵妥协,Pi必须在信仰里找了一个借口。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关于道德的教义太过鲜明,没办法利用,于是Pi只能选择毗湿奴作为理由。这也从一个侧面反应出Pi的宗教观。
于是,鱼成了毗湿奴的化身,Pi有了一个可接受的理由,内心回归平静。
这次吃鱼事件非常重要,承前启后。
往前看,它与晚餐谈话相对照。父亲在晚餐时说了句话:“今天的羊肉很美味,可惜你们享受不了。”说明父亲是家里唯一一个肉食者,他代表着理性,理性是要吃肉的。母亲则告诉Pi,理性可以解决外在,信仰可以解决内在。这一点是食鱼事件里也得到体现,Pi理性地杀鱼吃肉,然后用信仰给自己内心找了个避难所,一个借口。这个很变通甚至有点狡猾的举动,与Pi在餐桌上轻松地说“我决定去受洗”的精神是一脉相承。
往后看,母亲就是鱼。鱼是毗湿奴所化,那么母亲也一定是毗湿奴Pi来的。Pi吃鱼是因为这是毗湿奴的化身,Pi吃母亲也是因为她是毗湿奴的化身。一个化成鱼,一个化成了海盗。食鱼事件就是食母事件的预演。
宗教变成了Pi的心灵庇护所,他给自己构筑了一个坚固的壳。对Pi来说,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教义太过清晰,对善恶的道德评判太过清晰,他唯一能选择的——同时也恰好是她母亲所信仰的——只有印度教。只有毗湿奴的神话特性,才能为Pi食母构造出一个合理的借口。
李安唯恐观众还搞不清楚这个比喻,还特意给出一个岛的轮廓特写。有人说这是毗湿奴的侧影,有人说这是一个女人,都没错。这个轮廓本来就兼具了母亲与毗湿奴两种特性。莲花是毗湿奴的象征,而母亲信仰的是印度教,毗湿奴的神话就是她讲给小Pi听的。从这个特写镜头,母亲-莲花-毗湿奴这三个元素的连接,得到了一次明白无误的强化。
这就是为什么岛的轮廓既像毗湿奴,又像是母亲,Pi为了给自己的食母寻找了个宗教理由,早视它们为一体了。
在这之前,Pi应该已经做过类似的事情。在幻想层面,鬣狗杀死了猩猩,老虎杀死了鬣狗,但很快鬣狗、斑马和猩猩的尸体全都消失了,全都被老虎吃掉了。投射到现实层面,厨师杀了母亲,Pi杀了厨师。然后面临饥馑的Pi吃掉了水手的剩余部分和厨师,最后把目光投向了自己母亲的尸体。
食人是一回事,食自己的母亲又是另外一回事。Pi在吃水手和厨师时还能保持正常——食鱼事件里,Pi杀死了鱼自己却没吃,而是喂了老虎,表明他把吃人归咎为自己的兽性,自己的人性还保持着清醒——但面对自己母亲,他内心的惊慌和挣扎可想而知。
在登岛之前,故事一里有一场惊天动力的大风暴,老虎在瑟瑟发抖,Pi在呼天抢地。开始时Pi还呼叫着神明,但很快就放弃了。这说明他的人性和兽性同时遭遇大了现实中的大挫折,这挫折可能是真正的风暴,也可能是其他灾难,总之造成的结果是食物匮乏至极,陷入极度的饥饿。唯一的食物,只有母亲。
吃了,自己心理绝对无法接受;不吃,一定会饿死。
可这场危机太过强烈,于是Pi的人性和兽性不得不暂时达成统一,或者说妥协,把母亲当成毗湿奴的化身,重演吃鱼时的故事,并且构造出一个毗湿奴食人岛的幻象。正如**开头讲述的,到了夜晚,我们都生活在毗湿奴的梦里。
然后,在幻想层面,人与虎同时登岛,Pi吃了植物根茎,老虎吃了狐獴。不知大家还记得不记得,当Pi告别阿南蒂的时候,阿南蒂给他手腕系了绳子,代表了与最爱之人的告别。再回想起Pi一登岛便在岛上系了一段绳子,便会豁然开朗。Pi是在告别,与母亲告别,因为他即将要吃掉她。
到了夜晚,酸潮涌动,莲花里只残存一颗牙齿。等到Pi夜晚打开莲花看到人牙时,林中莲花的暗喻发挥了作用,他的理性之火终于觉醒,意识到自己做下的极恐怖的事。
Pi自己说担心被食人岛吞噬,才决定离开,实际上担心的是食母这件事吞噬掉他的精神,让他疯掉,乃至死亡。所以他选择了逃离这个岛,也就选择了忘记。这同样也在阿南蒂的情节里得到了呼应:“我记得那一天发生的每一件事情,但是却忘记了是如何告别的。”
结果Pi把这件事彻底忘掉了。他给保险员讲述第二个故事时,只讲到自己暗示吃了厨师,就停止了。他不是刻意隐瞒,而是自己也忘了,唯一残留的记忆,只有他自己编造出来保留在第一个故事里的食人岛。
阿南蒂的情节在整个**里地位独特。如果把她的戏单独抽出看,根本没有任何意义,这段情节跟后面一点关系也没有,这女人也再没出现过。但李安从来不做无用功,他加入阿南蒂的戏,正是为了给后面食人岛的一系列活动建立比喻的对照系。
系绳子、忘记告别、林中莲花,这些都是食人岛中的重要暗喻,同时又与阿南蒂的故事要素全部照合。没有阿南蒂的故事,食人岛的行为就会让观众觉得不知所云。没有食人岛,阿南蒂则变得毫无意义。两者实际上是一个彼此呼应的隐喻体系的两端。
这就是充斥于细节中的各式隐喻所构筑出的第三个,也是真正的故事。
李安把第一个故事描绘的极为精美,对第二个故事却吝啬到一个镜头都没有,对第三个故事甚至只肯用隐喻来承载。他把现实包裹在美好的糖衣之内,又在现实里放入残酷夹心,递给大家。作家和保险公司相信了第一个故事,Pi本人相信的是第二个,为了强化自己的信念,他甚至还多信了一个犹太教。至于观众愿意剥开几层糖纸,则取决于他们自己。
李安用这种极度不均衡的手法,把选择权出让给观众。他打开了许多条路,每一条都没有设置终点。《盗梦空间》里,陀螺是旋转还是倒下,主角究竟是在梦里还是现实,观众可以予以猜测解读,也可以随时出戏,起身走人,归根到底这是主角自己的问题,观众们是无关的客观者。但观众们在看少年Pi的时候,不得不面临一个问题:我究竟该相信哪一个故事。这个选择权不再取决于故事的解读,而是取决于观众的内心。宗教者从中看到信仰的力量,无神论者从中看到对宗教的否定与稀释,心灵纯净者与疲惫于现实都市的人倾向于相信第一个故事,而内心黑暗的悲观主义者,则对背后隐藏的真相不寒而栗。
当李安在采访时被问起关于第二个故事,他的回答避重就轻,说故事拍完就交给观众了,这是个聪明的做法,他放弃了最权威的导演阐释权,让观众保持争论。莫衷一是是**保持长久魅力的不二法门。所以我们不必奢望从他那里得到明确的答案,相信自己的本心就好。
职场
~ 首先要做到可以取代任何人,然后再考虑做到任何人都不可以取代你。
~ 用最少的时间赚最多的钱,这就是高效。
~ 我不管什么大公司,小公司,给我钱多的就是好公司。
~ 一旦你开始工作了,这就相当于是开启了闯关游戏的大门。你要去找到你的同伴。同伴你可以信任他,但是不能依赖他。你要知道你的上级是谁,并且要知道他的嗜好和兴趣。因为每一个人最喜欢的东西,往往是他的弱点所在,也是最容易被利用的突破口。
~ 实战之前,必须预演,以排除一切意外的可能。以后在工作中,你会有更深的体会。没有人会在乎你所谓的特殊情况,更没有人有心情,有时间去听你解释。如果出了问题,那么就一定是你什么地方没有做好。
人生
~ 没有任何人会成为你以为的、今生今世的避风港,只有你自己,才是自己最后的庇护所。再破败再简陋,也好过寄人篱下。
~ 最佳的报复不是仇恨,而是打心底发出的冷淡,干嘛花力气去恨一个不相干的人。
~ 你来工作是来赚钱的,不是来交朋友的,如果能交到朋友那是惊喜,交不到朋友那才是正常的。
~ 路要自己一步步走,苦要自己一口口吃,抽筋扒皮才能脱胎换骨,除此之外没有捷径。
~ 说过的话,就不能收回,不能让步,否则你就是一个可以被讨价还价的人,后患无穷。
~ 所有的事情,工作、旅行、装修,最难得都是一开始。一旦跨出去第一步,其实整个过程当中最艰难的部分,就已经过去了。
~ 这个世界上绝大多数人那么努力,包括你我,不就是为了给那些曾经低估羞辱过我们的人一点颜色看看吗。
~ 这个世界上任何事情最终还有一条出路,那就是随它去。事情已经这样了,还能怎么样呢。
情感
~ 结婚为什么不就是人生不易,要找一个队友同舟共济么。
~ 你干嘛要为老公,为孩子过一辈子呢你这不叫爱,你这叫取悦。
~ 从我离婚到现在,我学会了一样东西,面子是这个世界上最难放下的,却又是最没用的东西。关键在这里,咱们自己怎么想。而不是活在别人的眼光里。
~ 两个人在一起,进步快的那个人总会甩掉那个原地踏步的人。因为人的本能,都是希望能够更多地探求生命、生活的外延和内涵。
~ 有来有往是好事,单方面付出叫什么,叫牺牲。一个人有多少东西可以牺牲,牺牲掉了,就完了,就没有了。
~ 我的归宿就是健康与才干,一个人终究可以信赖的,不过是他自己,能够为他扬眉吐气的也是他自己,我要什么归宿我已找回我自己,我就是我的归宿。
生活中,人总是会有各种各样的情绪,情绪很容易影响一个人的生活状态。所以要学习心理调节的方法,通过心理调节,让自己有一个好心情,尤其是产妇的抑郁症,更要小心。
很多年轻妈妈生完孩子后容易出现一些心理问题。如果不及时解决,小问题就会变成大问题,甚至影响很大。所以他们一定要懂得自我心理调节的方法,随时养精蓄锐。
1产后抑郁症可以自愈。
如果你只是产后抑郁,让你的思想放松,等待你的身体重新调整激素水平的变化。
2营造健康的产后恢复环境。
当你从医院回家时,你应该限制人们来看你。关掉手机,给自己创造一个安静、悠闲、健康的休息环境。
3清淡营养的产后饮食
这时候他们需要的不是大鱼大肉,而是营养丰富的清淡食物。
4适度运动,心情愉快
做适当的家务和体育锻炼。这样既能转移注意力,又能让身体自动产生快乐元素,让妈咪的心情由内而外的快乐。
不要用传统的方式对待新妈咪3354。她不能下地,不能出门,不能工作,甚至不能看电视,这会让她的生活更加枯燥单调,加重她的抑郁情绪。
5珍惜每一次睡觉的机会。
妈咪要学会创造各种条件让自己睡觉。有时候,哪怕半个小时的睡眠也能给你带来好心情!当宝宝安全入睡后,妈咪不要洗漱,而是抓紧时间睡觉,哪怕是闭上眼睛。这个时候记得关掉手机,不要让它打扰妈咪宝宝的好睡眠。
如果发现有睡眠不好或者失眠的朋友,可以用饮食来促进睡眠。当然也可以用一些保健品让自己快速入睡。
6帮助和寻求帮助
新妈妈很多方面不太懂,要学。所以这时候要从多方面寻求帮助,让他们传授一些经验,不至于紧张,不知所措。
自从有了孩子,妈妈的价值观会改变,对家庭的期望会更贴近现实,所以对生活的看法也是一样的。所以妈妈们要学会坦然面对生活,这样可以帮助自己摆脱一些负面情绪。
人们有必要学习和掌握一些自我心理调节的方法,有利于有效化解挫折时因挫折而产生的焦虑、紧张、抑郁等负面情绪,提高挫折承受力。人们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来调节自己的挫折心理。常见的方法有:
隐含规则
心理学研究表明,暗示对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有显著影响,内部语言可以引起或抑制人的心理和行为。自我暗示是通过内部语言来提醒和安慰自己,比如提醒自己“不要灰心”、“不要着急”、“一切都会过去”、“事情没有我想的那么糟糕”等等,以此来缓解心理压力,调节不良情绪。
松弛调整
也可以学习身体放松的方法来调节因挫折而产生的紧张情绪。放松调节是对身体各部位主要肌肉进行系统的放松锻炼,可以抑制血压升高、头痛、手足出汗、腹泻、睡眠等生理反应。这些都伴随着紧张,从而减轻心理压力和焦虑。
要放松,首先要学会体验肌肉紧张的感觉,也就是收缩肌肉群,注意体验它们的感受;然后放松肌肉,注意对面的感觉。
呼吸调节也是一种放松调节。通过特定的呼吸方法缓解精神紧张、抑郁、焦虑、急躁和疲劳。比如当你紧张的时候,你可以深呼吸来减缓紧张。你也可以在空气新鲜的大自然中做呼吸训练。
想象调整
挫折的心理调节能力不是挫折后才培养的,而是平时培养的。想象调整是指在想象中对现实生活中使自己感到紧张焦虑的挫折情境和事件进行预演,并学会在想象的情境中放松自己,使之迁移,以应对现实挫折情境和紧张情境中的各种不良情绪反应。
想象的基本做法是:首先学会有效放松;其次,将挫折和紧张事件按照紧张程度从低到高排列,并制作评分表。然后,想象脱敏训练按照等级表由低到高逐步进行。
自我意识调节
自我意识使人能够认识和体验自己的情绪,同时也能控制情绪的变化。如一个人的政治意识、道德意识、公民意识和角色意识等。能起到调节情绪的作用。因此,当自我意识失控时,需要借助外力进行调节,使自我意识水平保持在最佳状态。只有提高自我意识的主导能力,才能保证更高水平的自我意识,才能发挥正常的自我意识功能。
情绪适应
大学生精力充沛,情绪丰富,起伏不定,经常会产生一些不良情绪。如果不良情绪产生的能量难以释放,就会影响个体的身心健康。所以要学会调节情绪,让不良情绪转化,也就是把不良情绪带来的能量引导到更符合社会规范的方向,转化为具有社会价值的积极行动。比如要把大学生精力充沛的情绪引导提升为自我教育的动力,组织大型集体活动调节情绪。
语言暗示调整
语言是人们用来相互交流思想和感情的工具。因为大学生的知识和经验不断丰富,具有独立思考和意识的能力。因此,科学地运用语言暗示可以解决部分学生的思想问题,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起到积极的作用。
合理调整
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往往比较傲慢,容易产生过度的情绪反应。每当这种情况发生时,他们的思维就变得狭隘,情绪难以控制,失去理智。所以大学生要学会理性调节。无论遇到什么事件和情绪,都要唤回自己的感官,用理性的头脑去分析和推理,找出不良情绪产生的原因,保持心理平衡。
注意转移调整
转移注意力在精神卫生保健中至关重要。当你心情不好,有烦恼的时候,可以出去参加一些娱乐活动,换个环境,换个思路,因为新的不同的刺激可以忘记你的坏心情。如果能有意识地强迫自己转移注意力,对调节情绪有特殊的意义。比如一门课程结束后,不要去想它有多差,有什么问题。而是要尽快转移注意力,调整好自己的精神状态,以饱满的精力迎接接下来的课程。否则,你任何一门课都会不及格。
合理的通风调节
有些情感是可以升华的,有些则不一定。在适当的场合,合理的发泄自己的情绪,也能起到心理调节的作用。所以,要学会合理发泄情绪,首先要注意发泄情绪的对象、场所、场合和方式,不能随意发泄情绪,无缘无故地发泄在别人或其他事情上,造成不良后果。
沟通的心理调节
交流是人类不可或缺的社会需求。不仅仅是利益和物质的交换,更是情感和思想的交换。所以,心情不好的时候,不妨和同学朋友说说话,尤其是异性朋友,会有很好的心理调节作用。美国心理学家的调查表明,所有人通过与异性交谈比与同性交谈能获得更高的解决抑郁症的效果。
结论:也是360常识N介绍的关于心理调节方法的相关内容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