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们,你们是否遇到过下面这种情况
知道自己错了并且早就想和好了,但是吵架时那么精彩飞扬孔武有力的表现,现在怎么好意思立刻再软绵绵地跟对方说亲密的话?立马恢复到之前那种沙雕欢乐的局面?
我不要面子的?/呸,亲近人之间面子算个叉叉啊
就算我不要面子也觉得自己明明正在高冷,却要我立马变得轻松活跃起来,这种转变也是很难的啊。
于是,在我再次面临这种情况的时候,聪明 绝顶 的我想出了一个好主意。
故事很长。这还要从一只蝙蝠说起
没错,我就是那个惹祸精本精。
很不幸,本人虽已年近20,但一天前在一个没有太阳的中午,一时冲动和 我那可亲可敬仁慈无比善解人意温柔体贴闭月羞花花容月貌貌比潘安安得人间几回有的母上大人 吵架了。
具体过程就不再赘述了。
简(xiang)单(xi)讲就是我尊贵的母上大人红唇轻启在做家务这方面开了个玩笑,让我成为项目负责人,出了问题我是第一个被问责的那一个,我一听,这可还行?急忙把嘴里的半口米饭咽下开口反驳,因为 我誓死捍卫我弟弟洗碗的权利 !
然后拒绝承包这项工程。
接着我那可亲可敬balabala人间几回有的母上大人再一次红唇轻启,随口说出了“你是老大你应该怎么怎么样呀”类似这种话。面带着笑容,说完仁慈亲切地看向我。/所以其实是在开玩笑啊傻子!你冷静一下!
听完之后我急了,一口米饭来不及咽下就开始说,可谓是声情并茂声嘶力竭面容激动。
多方位深层次跨时空地陈述我的观点种种。
我妈一听,也急了,嘿哎,我随口开个玩笑你就拿各种理由捆绑我是吧,老娘平时对你小子可不薄吧,P大点事你还委屈起来了,还罗里吧嗦说这么多我头都大了。良心给狗吃了?
“老娘捧你的时候你是个玻璃杯子,不捧你的时候你就是个玻璃渣子。” /突然觉得这句非主流情感语录相当合适。
于是我妈吃完饭(并且生气地刷了碗)挥一挥衣袖便去上班了。
没有给我留下一片云彩。
我伤心啊我委屈啊我关在房间不出门啊我独自对月流眼泪啊~
终究还是我一人承担了所有。吗?
不知为何越想越伤心。我甚至在脑子里想好了开学离开家时要留下的信的内容,甚至还构思了几篇文章的推送素材,我下了决心一定要强硬起来,这次一定要你们看到我有脾气高冷的一面!
颇有一种无名小卒被虐一怒之下苦心修炼成为大神的悲壮豪迈之感。
但是,就在今天中午,我那可亲可敬balabala人间几回有的母上大人竟然主动!喊我!吃!饭!了!
这不是给我台阶下这是什么?
这不是爱的信号这还能是什么?
这不是能够马上恢复全家其乐融融的象征这还能是什么?!
但当时的我仍然佯装冷淡,甚至有一丝不耐烦地说了句知道了。
好作死!
这是我后来回忆时想给自己的第一句话。
呵呵,接下来的操作更是验证了什么叫不识好歹不识时务。
鬼晓得我那时为何竟醉心网络不可自拔,磨磨蹭蹭一直等到大家都吃完了才慢慢吞吞吃了饭。
呵呵呵呵。
结合情况来看:
这不是在赌气是什么?
这不是脾气大不好惹是什么?
为什么我这么晚了还是决定写完这篇推文?
那是因为,我需要用这篇推送向我那可亲可敬balabala人间几回有的尊贵的母上大人解释一下,我 没有 再 生气 了,我 非常识好歹,我已经好了 。
并且我还已经 深刻地反思了自己 ,意识到了自己的简直是不可饶恕的错误。我伤了您的心,还望您大人大量不计前嫌饶了小的这一次。
所以今天您买回来的零食可以给我留点吗?
其实人越大越知道不好意思和尴尬这种情感状态,很多时候我们无法并羞于向身边最亲近的人表达自己爱意,也包括争吵过后及时的歉意。
反观天真的小孩子,却总能大大方方地说出自己的内心想法。
是多年积累的亲密无间让我们觉得这样做很羞愧承认错误和表白都很窘迫。
也许我们小时候等待过大人们欠我们的那一句道歉,但不知不觉我们似乎也成长为了让他们等待我们的一句爱意的表达和直率的认错。
综上,这个聪明绝顶的办法就是: 当你遇到相似的情况时只需打开收藏夹里的这篇文章,并转发这篇文章到你的朋友圈或者直接发给对方。
两分钟之后发个消息,弟弟/狗子/老猫/领居家的孩子胡乱按到了手机。
既可避免一下子的人设转变又能化解矛盾表达歉意于委婉且不失风度之中。
是不是觉得妙极了?
嘻嘻。
欢迎评论区讨论哦~我是一盏小灯灯,一直亮着是为了等你来。
也许我们素未谋面但我们很可能一见如故呀,这世上有趣的人很多,我愿成为其中一个~
其实写这篇文章自己感觉有些偏颇,因为我没有为人父母,从不知道父母为什么要吵架,以为所有的事情都可以心平气和的解决,都可以坐下来一点点解决,何必言语相向,横加指责,出口伤人,更何况对方还是你要厮守终身的人呢?!
我始终怀揣着这简单的罗曼蒂克的想法,却发现父母之间的争吵越来越多,越来越激烈。
因为在外地上大学,我始终保持着每天给父母打一个电话的习惯。电话里父母心情很好,说着身体健康,有时还彼此调侃,逗的周围的同学都在说你父母真的好有爱,家里好幸福,洋溢着一脸羡慕的表情。但事实上,每逢我放假回家必吵一架,不大不小,但每次都很严重,火药味十足,至于导火索嘛,让我想想,恩,可能他们也不记得了。
“你也就是嫁给我,要是别人早把你赶出家门了。”
“哎,你别那么说,就你那臭脾气,谁能忍?我早想出去了“
”你滚呢,怎么不滚?“老爸把手表扔到桌子上,傲娇地转过身不看老妈。只剩下疼痛的桌子和被那声巨响划破的空气。
”滚就滚,告诉你,我的身体不好全都是你气的,气滞郁结,浑身是病。”老妈也不甘示弱,身体挺直。
“快出去找个好地儿休养休养吧,眼不见心不烦!”
“哼,你以为我不敢出去啊!看我出去谁给你做饭,谁给你洗衣服,谁给你收拾家里,天天丢三落四,一点自理能力都没有!”
”哎,你还别说,就你干的这些活我还都能干,而且干的比你漂亮。别老拿干家务活压我,是个人就能干,就你天天的那么懒,恨不得背着床走,还干活呢!骗小孩呢!"
"你你,真是白眼狼啊,这些年白过了,天天不是看电脑就是看手机,我的病你不闻不问的!是不是男人啊!“
”你还不允许我有点娱乐活动了,要不我出去赌出去喝出去嫖好了!“
我呢,因为抱着那罗曼蒂克的幻想,“爸妈,咱能不能心平气和地谈谈,好好说话,别动不动‘不过了’,‘滚’哪的,多难听。”
”没门!“
”休想!跟他心平气和?你什么时候看他心平气和过,他那暴脾气,应该进强拆队,明摆着就是一推土机!没的可说!”
家里的小狗嗅到了火药味,怕被误伤,夹着尾巴乖乖回到窝里。
我的幻想彻底破灭了,这难道就是传说中的相爱相杀?我变得歇斯底里,眼泪吧嗒吧嗒往下掉,哭喊着:”你们有没有考虑过我的感受,父母吵架最受伤的是孩子嘛!吵来吵去,我心里最难受啦!“
”别给我整那套,你都多大了!都可以嫁人了,还哭哭哭,父母出现问题了一点不会解决,哭哭哭,哭能解决什么问题?无能,简直无能!“
“你别太过分啊,说什么孩子啊!”
“说说怎么了,还不能说吗!”老爸在屋子里团团转,转到我们跟前扔下一句,“她是我的孩子,就该说,养那么大,都不会处理问题!”
“我处理什么啊,别人的事和我不相干,我当然能处理,父母吵架呛火,我怎么评理嘛!再说你们吵架的矛盾点有吗?无非芝麻点事,然后从原始社会一直吵到世界末日,吵架素材从来不缺,放着好好的日子不过竟找别扭!”
“你懂什么啊,我工作压力那么大,家里还不让我省心,竟和我对着干!”
“赚那么多钱有个屁用,够活不就行了。”
“还不是给你丫赚的,没良心!”
“孩子哪做错了?我看爆破队又缺人了吧,你绝对指哪爆哪!”
就这样,我成功地把焦点转移到了自己身上,成功地延续了争吵,恩,是的,我解决问题的能力就是那么强!
窝里的小狗已经睡着了,应该是听累了。
。。。。。
我从战火中抽身,蹑手蹑脚地溜到卧室,长呼一口气倒在床上。厮杀声不绝于耳,眼前相应呈现的是马蹄飞扬、樯橹灰飞烟灭的景象,然后双方伤亡惨重,大风裹挟着旌旗在迎风飘扬。。。。
我就这样睡着了。
不知道什么时候醒来,听到爸妈在家门口说话,难道老妈真的要出走?我赶紧细细地听。
“钱带着了吗?手机,还有钥匙。”
“带着了,带着了,都带着了,别废话了,快走吧,回来赶紧给孩子做饭。”
”你说孩子回来了咱吵什么驾啊!哎,真是!“
”她要是不回来,咱还不吵呢!你说是不?“
“真是的,吵了也没个劝的。咱买点什么呢?吃涮羊肉还是糖醋排骨?不行,都太腻了,夏天还是喝绿豆汤吧。”
“喝什么绿豆汤!孩子还不容易回来一趟,买排骨买排骨!“
“哦。”
砰~门关上了。
“锁门,锁门,又忘锁门了不是!”
“孩子在家呢,锁什么门,让我说你什么好!”
“哈哈,对喔。快走吧,饿死了。”
。。。。。。
父母吵架有时候真的没有原因,只是想在你的面前换一种引起你注意的方式,聊聊他们平凡的生活而已。再说了,吵架没个劝的哪行!?
这个问题在提问里就预设了所有孩子进入青春期一定会和父母吵架,这其实是大众对于青春期孩子的一个误解。事实上,只有不到三分之一的孩子会出现跟家长比较激烈、双方都有明显觉察、并且感觉不舒服的冲突。大多数的孩子进入青春期未必就会跟父母产生冲突,但是此类问题为什么会特别引起很多人的共鸣,为什么家长会有青春期的孩子一定会和父母吵架这样的思维定势?一个原因是因为家中原本就有此类矛盾,无论是家长还是孩子,都会感觉不舒服,这种有很强烈情绪驱动的事情会很容易引起话题,现在的影视作品中也多有青春期孩子激烈且富有戏剧化的情节,容易让人以为大多数的青春期孩子都会和家长吵架。另一个原因,虽然大多数人未必和父母会产生明显激烈的冲突,但很多孩子在青春期的心情不好,他们的认知和情感体验,已经累积到一定程度,能够看到父母的缺点,对父母的一些言行,能够感觉到未必合情合理,容易产生反感,对父母也会有恨铁不成钢的情绪,各种情绪交织在一起。即便没有对父母产生负面情绪,但是在外面产生的负面情绪,也更容易向亲人爆发,有时候,就会把脾气发在与父母的互动中。而家长也同样发现,青春期的孩子慢慢不理自己,不听话且有主意,家长的态度也会变得不好。所以,即使表面上没有明显冲突,但亲子关系大不如前,父母和孩子的心情都不够好,这是非常普遍的现象,当青春期类似的问题,类似的说法一出现,就会引起很多人的共鸣。青春期的这种特殊时期的认知和情绪的状态,在经验行为能力等方面又会跟不上,就会产生一些可以看到的,或者是看不到压在心里的矛盾、冲突。家长和孩子都应该学会去适应这个变化。如果已经到了吵架的程度,说明你们的沟通是有问题,面对不同意见、不同目的、不同利益的时候,冲突的解决有问题。只要是世界上的人,即便是只有两三岁的孩子他都不会完全跟大人一模一样的思想、一模一样的结论。所以,不同意见如何交流,如何磋商,如何磨合,这是从孩子一出生就要学习的能力。进入青春期跟父母吵架,不是突然发生的事情,一般要追溯到更小的时候亲子沟通互动的问题上。孩子小的时候,父母过于严厉,过于控制,让孩子要听从,要听话,会造成青春期的反弹,那相反,小的时候父母过于宽松,过于纵容,同样会引发孩子到青春期对家长的职责及看不上。这两个极端,都不是良好的亲子关系互动,都会引发青春期孩子和父母在不同意见时的争吵。对于争吵,父母也不必太紧张,其实争吵正好是一个契机,这里涉及的是孩子社会性成长的一个方面,当与他人产生不同意见、不同利益、不同目标的情况下,如何与他人达成协商,父母可以从孩子的认知、情绪、行为等各个方面,寻找脉络,找到根源,利用这个契机,让孩子通过与父母的沟通协商,学会如何与别人交流不同意见。前提是父母能够比较平和、有智慧、礼貌且坦白,在既照顾自己的利益、需求又照顾对方的利益,这样子与对方沟通。所以,当孩子进入青春期开始与家长争吵,这是一个机会,让家长和孩子都在如何跟他人的磋商和沟通上好好反思一下,学习一些新的办法,如果有必要有更深刻原因的话,还需要去做心理咨询,家长需要比孩子更早一点成熟和成长。
青春期孩子跟父母的关系很多时候都是通过吵架慢慢的发生改变的,有一些孩子在青春期特别的叛逆,经常会跟父母发生争执。有时候一些小事都能跟父母发生矛盾。那么,青春期孩子为何要跟父母吵架呢?处于青春期的少年他们往往会走向两个极端,要么叛逆,挑衅,寻找快感,要么反过来,整个儿缩回自己的小天地里,用“流亡”把自己包起来。这是进入青春期的少男少女在面对自己的身心发生急剧变化时采取的两种策略。下面就和优教网小编一起来看看青春期的少男少女与父母关系,希望对广大家长有帮助!人脑中的成长推动,这是位于美国首都华盛顿附近的“全国精神健康中心”里的一天:一些青春期孩子懒洋洋地坐在走廊里,靠玩笔记本和听MP3打发等候的时间。精神病医生杰·基德把他们一个接一个叫起来,让他们躺到一张床上。在美国全国健康中心过去的14年里,这样的场面每周都会有一次。基德用仪器扫描青少年的脑部,14年下来积累了大量的扫描,他通过这些描绘出“青春期”的图画。“人脑在青春期成长得非常迅速,甚至比我们猜想的还要快。”基德说。当成长中的青少年开始怀疑成年人教导他们的关于生活的先见之明,当他们开始对成年人表现得执拗,当他们偷走马路边的交通指示牌,口中充满成年人不能理解的青少年词汇时,这些现象不仅和青春期的激素有关,而且和青少年面对的心理社会方面的挑战脱不开干系:他们必须和童年说再见了。当然在青少年脑中发生的变化也居于决定性的位置———负责认知的大脑皮层在青春期成长得非常迅速。在争吵中证实自己,在青春期,青春期孩子的情感忽上忽下,就如同一个人在蹦床上跳上跳下。德国儿童心理学家彼得·谢尔形容说,父母在这个过程中的作用像蹦床的床面。因为为了能够寻找自我,青年人必须首先把那些比他们更有权力的,有关系的人震动一次。在他们还是小孩子的时候,这些人还曾经保护过他们。“父母现在不再是榜样,而是敌手。”心理学家这样形容父母的角色。“麻烦”有自己的意义,青春期孩子和父母对抗是不可避免的,双方都必须经历和走出这个过程。在孩子进入青春期以后,父母根本不可能成为自己孩子的伙伴。他们的任务只是去做孩子的敌手,然后努力保持冷静。这样的冲突很有意义,即使双方互相不能理解。心理学家认为,就算青春期孩子不能接受父母的反应,但为了明确自己的位置,他们仍旧需要这样的经验。他们的心灵在这一段不平静的时期内接触世界,寻找结合点。这个过程还有一个可笑的后果:自称平等宽容的父母,突然发现他们对孩子的态度如此“保守”。他们禁不住回忆起自己的父母当初是如何对待他们的。不论是对父母还是孩子,青春期困惑的内容都不是重要的,怎么样明确互相的位置才更加值得注意。
主要问题是彼此想要的东西不一样。比如,父母要的是听话,自动写作业,永远努力拼搏。孩子想要的是自由、权利、乐趣、幽默。两个人目标不一致,而父母以为自己掌握着孩子的生存资源,可以为所欲为。孩子想要逃脱父母的控制,获得自己的成长空间,所以会否定父母的权威。在这种情况下,对孩子控制阅读的家庭,孩子需要否定的东西越多。对孩子需求的理解越多的家庭,则少一些冲突,或者压根就不会有冲突。
为什么青春期之前较少发生冲突?因为那时候孩子心智不成熟,年龄小,虽然也有不一样的想法,但是迫于父母的*威而不敢轻易抗争。而青春期的孩子则完全不同,他们有一定的能力去应对父母的否定,他们已经逐渐发展起了社会支持系统,所以这时候他们才敢于说不。如果父母特别强势,在青春期之前一直打压孩子,可能会存在两种结果。一是孩子折服,放弃争取自己的成长空间,重新回归做儿童。这样的后果就是,孩子永远难以心智成熟,永远难以自己去应对未来的挑战。二是孩子强烈对抗,甚至以死相逼,否定父母所有的一切,包括合理的部分。就容易形成习惯性的否定,也就是说,他可能会变成一个充满负面能量的人,从不研究对方在表达什么,直接否定。这两种结果都不是父母所期望的,所以强势父母或者无法理解孩子成长问题的父母,必然会遭遇挫败。进入初中、高中后很多孩子变得叛逆,难以沟通。家长若对其进行管束,他们就会嫌家长啰嗦,感到不耐烦。
心理专家解读说:初中的孩子已经开始进入青春期,在这个时期他们的自我意识飞速发展,希望能够主导自己的生活,不愿意父母过多干涉自己。同时,在这个时期,他们内心也很困惑,经常充满矛盾和无助,又非常渴望父母的关心和理解。家中有青春叛逆期的孩子,确实让父母头疼。当孩子进入这个时期时,父母的教育方式也确实需要做出一些改善。以前爸爸妈妈会觉得孩子小,不懂道理才会犯错误、不听话,给孩子讲清道理之后孩子就听话了。但是,青春期的孩子最反感的就是父母老师讲道理,其实很多道理他们都知道,但情绪一上来就完全屏蔽理性思考。比如,有一个初中的孩子他知道自己的成绩是可以考上一个好的高中的,但是因为父母经常吵架,爸爸有婚外情,他对爸爸很愤怒就故意不考好。父母怎样循循善诱,他都不听,成绩一落千丈。当一个女孩子觉得父母的关心是啰嗦,也需要父母们去反思一下,自己对孩子说的话是不是真的很啰嗦比如:天天说一样的话天天叮嘱孩子好好写作业,天天教育孩子要听话,这谁听了能不烦没有任何孩子会喜欢家长的唠叨,唠叨表面看是对孩子的关心和体贴,但唠叨里面还有一种权威和控制,唠叨给人传递的信息是“你不知道你该做什么,我必须告诉你,以免你犯错”。而青春期的孩子自我意识强,非常介意别人说自己不行。而且,有关研究发现,让32名平均年龄14岁的青少年们听一段30秒母亲批评他们的录音,同时对他们的大脑进行了扫描。结果发现,大脑负面情绪的区域,如边缘系统的活动有所增加。更让研究者们惊讶的是,大脑负责情绪控制以及理解他人想法的区域,例如前额叶皮质的活动则有所减弱。大脑扫描结果显示,在老妈无休止的唠叨面前,青少年大脑中与负面情绪相关的区域变得异常活跃,而与情绪控制相关的区域则活性减弱。他们在研究结果中写道:“青少年的大脑关闭了社交过程,因此他们不会考虑到他们发脾气会对给父母的感受带来什么影响。大脑中涉及换位思考区域活动的减弱可以帮助理解为什么青少年和父母总会闹矛盾。”这项研究说明当面对老妈带有批评性的语言时,孩子们通常会用情绪来回应,而社会认知过程有所减弱。所以,当父母们用批评、责备的姿态去关心、教育孩子时,孩子往往能够感受到父母的批评,会采用情绪来回应,对父母的任何话都感到不耐烦。父母不妨去鼓励、欣赏孩子正确的行为和进步,少一些叮嘱、唠叨,也可以采用其他方式来表达对孩子的关心,比如写信、短信等方式,减少口头教育。如果亲子关系过于紧张,孩子与父母比较对立,非常叛逆,严重影响了孩子的学习和真正发展,父母最好及时带孩子寻求专业心理咨询的帮助,改善亲子关系,引导孩子朝好的方向发展。并不是所有的孩子到了青春期都会跟父母吵架,如果小时候家庭和睦,气氛民主,父母尊重孩子,愿意倾听孩子,家庭成员间有比较健康的沟通方式,即使到了青春期,孩子内心会遇到一些冲突,有一些烦恼,他们依然愿意像小时候一样跟父母倾诉。即便父母并不认同孩子的价值观,也不会去讽刺、挖苦、指责或者评价,只是在孩子提出需要的时候,给出一些指导,我相信孩子永远都不会跟父母吵架,或者即使吵架了也会很快言归于好。
青春期的孩子有点象妇女更年期,他们的心理与生理方面开始发生不由自主的变化。他们会与家长产生隔阂,觉得长期受父母约束很不自由。他们会对家长的教育观点产生怀疑,认为父母的做法并非完全正确,而是有了自己见解与主张。有的孩子甚至处处与家长对立,凡是家长提倡的就极力反对,凡是家长反对的自己却偏偏喜欢。我认为青春期叛逆应该是孩子们在成长中的烦恼,不值得大惊小怪,因为孩子们在三观形成的起步阶段,是非曲直尚不清楚。一旦经历了人生的甜酸苦辣就会吃一堑长一智,慢慢明白了父母的良苦用心。因此对孩子这段时期的叛逆言行不必过分担心,但也别掉以轻心,要耐心,关心与尽心地帮助孩子顺利度过青春期。几乎所有家庭的孩子,到了青春期都会和父母吵架。父母为此感到很苦恼。其实,这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必经阶段,也是他们成长的一个标志。可是,为什么孩子会有这个表现呢?最重要的是父母和孩子之间都缺少理解、包容,父母也没有给到孩子无条件的爱!!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的思想,意识,行为都在发生很大的变化。有了自己的想法和做法,一切与孩子有关的事情,他们都会用自己的意识行为去参与。即使他们不确定这样做的结果是好还是不好,他们依然会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而此时我们的父母,认为他们是小孩子,会提前预测到他们这种行为会产生不好的结果。于是,就极力去阻止他们的行为发生。就在这种“我想做”和“你不能做”之间产生很大的分歧,矛盾从而产生,渐渐地就升级到吵架。如果,父母对孩子多一些理解,理解你的孩子长大了,他有自己的想法是正常的;如果多一些包容,即使他做错了什么,父母也能包容他犯错,犯错就是长知识,长经验的一个机会。甚至于,不管孩子是好是坏,父母都能爱自己的孩子,允许他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做事。这样,矛盾渐渐会少,吵架会停,温暖而和谐的亲子关系会持续永久!!其实我们对孩子的青春期有个很深的误解,认为孩子的青春期就是麻烦期,其实不然,孩子的青春期不光是是孩子生理的发育,更是孩子心理和思想的跃进,而我们大人对孩子的认识却没有长进,导致我们和孩子的想法有了差距,我们大人理解不了这时候孩子的想法,这时就会有争吵了,争吵也不是个坏事,争吵其实是思想之间的碰撞,争吵能让们迅速较快的理解孩子的想法。这是大人要迅速调整我们对孩子的认识,这样能快速度过青春期,让青春期不那么多麻烦,恐惧,纷争。
青春期孩子和父母对抗是不可避免的,双方都必须经历和走出这个过程。在孩子进入青春期以后,父母根本不可能成为自己孩子的伙伴。他们的任务只是去做孩子的敌手,然后努力保持冷静。这样的冲突很有意义,即使双方互相不能理解。心理学家认为,就算青春期孩子不能接受父母的反应,但为了明确自己的位置,他们仍旧需要这样的经验。他们的心灵在这一段不平静的时期内接触世界,寻找结合点。我认为现今社会上存在的所有行业,最最需要持证上岗的是,父母这个职业。为什么?因为父母这个职业您一旦上岗,我保证他是用不下岗的!既然我们的驾驶证需要学习得来,教师资格证需要学习得来,会计师,律师等等的资格证都需要通过学习获得,那么我想请问,父母资格证您是怎么得来的?孩子从出生开始,他就逐步的学习各种知识,获得社会上的新鲜知识,而这个过程中有的父母做了什么,是在学习吗,好多不是吧;还和孩子小时候教他走路时那么有耐心,那么鼓励他,理解他吗,好多不是吧;为什么孩子到青春期和父母吵架多而频繁,我想是因为好多做父母的在这个时候永远是高高在上的说教孩子,不去想着和孩子同频道的理解孩子遇到的问题,永远以为孩子是我的私人物件,说什么就要听什么,我想其实咱们父母说的好多大道理孩子都是懂得的,关键不是你说了什么,我想是您做父母的做了什么,是什么样的榜样。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望天下父母给我们的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
和爸妈吵架的时候之所以总是想哭,是因为自己内心觉得苦呗,因为有时自己心中有苦衷;或是和父母争吵了,父母怎么也不理解自己的时候,那一刻就会觉得很伤心呀,毕竟父母当下无法体会自己的难过和苦楚。
1争吵发生时,内心极度委屈
和父母吵架时,有那么一刻会控制不住情绪想哭,最大的原因就是因为内心觉得很委屈呀。毕竟吵架本身就是很伤感情的行为,那么和父母发生争吵可能是因为父母对自己产生了误解。或是在争论有些事情上,我们的思想无法达成一致,所以难免就会出现摩擦,进而激烈的争吵。像我有时候因为一些琐事和父母拌嘴了,就真的很想哭啊,因为那时内心真的很难过,又极度不喜欢父母吵架的那个样子,所以那个瞬间就特想哭。
2争吵过程中,父母的话伤害到了自己
有的时候和父母吵架想哭,是因为在争吵的过程中,父母说话的时候不注意言辞,根本都没想到说出口的话,会对我造成什么样的伤害。所以说在这个时候时,本不想和父母计较,在听到父母说出难听的话时,自然就会情绪失控,那个时候,内心特别痛苦,又难过又崩溃又想哭。毕竟父母是自己最亲近的人,往往最亲近的人才会伤自己最深,也会给自己带来很大的言语伤害和行为伤害。
3没能得到父母的理解,缺失认同
有的时候,和父母吵架想哭,是因为父母无法理解自己的处境,也有可能是因为自己的思想和父母的思想认知处在不同的立场中。这就致使在争吵的过程中,父母总会以他们的要求来管束我,从来不会站到我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每每到这个时候,内心都会很无助,毕竟自己长这么大了,和父母发生争吵时,父母不仅不能理解自己,还总把他们的要求强加在我的身上,这时候,就会有一种很孤单的感觉,那瞬就会想落泪。毕竟人是需要得到认可的,尤其是对于我而言,当然更希望得到父母的认可,当父母不理解自己,不支持自己的时候,那么难免就会让自己觉得精神上很孤独,那么自然就很想哭。
总之呢,每回和父母吵架时,我的情绪都很低落,因为那个体验感太不好了,除了会让自己伤心和难过之外,没有任何的好处。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