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影》教学设计

《背影》教学设计,第1张

      《背影》是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一课,第四单元是散文单元,选了写人记事散文《背影》,托物言志散文《白杨礼赞》,议论性散文(哲理散文)《永久的生命》《我为什么活着》,写景抒情散文《昆明的雨》。

     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教师教学用书》提供的参考资料种展示的学习重点有:1感知父亲形象,尤其是“背影”的形象,体会父子之间的深厚情感。2把握文中“我”的情感态度的变化,深入理解文章。3思考课文为何以“背影”为中心,了解文章的叙事方式。(课文以父亲的“背影”为中心的好处:从内容来看,作者以“背影”为父爱的象征点、父子之情的交汇点,父子关系改善的出发点;从结构来看,“背影”是文章叙事的线索,表情达意的切入点,也是“我”的情感变化的转折点。)4品味课文独具特色的语言。

     感觉这些学习目标可以集中在第三条上,“理解课文以‘背影'为中心的好处”。

      学习活动设计

     板块一   读课文,悟“背影”

     一、初读课文。(初读背影,理线索)

     这是一篇写人记事散文,写什么人,记什么事?

    文中几次写到“背影”,分别是什么时候的“背影”?

     小结:“背影”是文章叙事的线索。

     二、再读课文。(再读课文,悟父爱)

     这是一篇写人记事散文,所写之人是父亲。结合文章具体情节语句,说说你对文中父亲形象的认识。

     示例  

     “父亲因为事忙, 本已 说定不送我,叫旅馆里一个熟识的茶房陪我同去。他 再三嘱咐 茶房,甚是仔细。但他 终于不放心 ,怕茶房不妥帖; 颇踌躇 了一会。其实我那年已二十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是没有什么要紧的了。他 踌躇 了一会, 终于决定 还是自己送我去。”

     这是一个优柔寡断(犹豫不决)的父亲。

     “他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我将他给我做的紫毛大衣铺好座位。他 嘱 我路上小心,夜里要警醒些,不要受凉。 又嘱托 茶房好好照应我。”

     这是一个有点啰嗦的父亲。

     “我心里暗笑他的迂;他们只认得钱,托他们只是白托!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

    这是一个有点迂腐的父亲。

    我再三劝他不必去;他只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总想尽力为孩子多做些)

    过一会儿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牵挂的何止是儿子旅途的安全,离家的孩子,时时刻刻牵着父亲的心)

     ……

      当时的作者也认为父亲有点儿迂腐,办事不够漂亮,但是当他看到父亲爬过铁道为自己买橘子的背影时,还是不由自主落泪。俗话说,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处。作者也应该是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动情处。这个“背影”,是作者情感的转折点。让我们细品文中描写“背影”的语句,品析它为何能够打动作者,也打动无数读者?

     (朗读)

      “ 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 ”

     结合具体词句说说自己的理解。

     示例:“父亲是一个胖子,……蹒跚地走到铁道边。”

     体态的臃肿,衣着的不便,步履的蹒跚,可想爬月台的艰难。

    “他用两手 攀 着上面,两脚再向上 缩 ;他肥胖的身子向左 微倾 ,显出 努力 的样子。”

     “攀”写出悦台的高,父亲爬月台的艰难。“缩”“倾”“吃力”攀爬月台的吃力、危险。

     父亲的衣着“黑布小帽”,“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他给儿子的是“紫毛大衣”。

     朱自清的弟弟朱国华在《朱自清与<背影>》一文中有如下的记述:

     “1916年,我家境况已大不如前,父亲尽了最大的努力,非常体面的为自清筹办了婚事并送他上北京大学读书。自清离别新婚的妻子和年迈的父母独自北上,这以后不久,父亲的公卖局长职交卸了,他老人家特地关照我:不要写信把这些琐事告诉大哥,以免他学习分心。然而,大哥对家道日下的境遇已有所知。当时,北大学生应先读两年预科以后,才能再报本科。自清为早日完成学业,减轻父亲负担,将 ‘自华改为‘自清,提前一年混入本科考场,免去了一年的预科学习。

     “几乎与此同时,家中又发生了一系列变故,祖母去世,二哥即将中学毕业,想考大学,都要花费一笔不少的钱。父亲设法变卖了一些家产,又在扬州借了一些高利贷,为祖母办了丧事,对二哥物华上交大的愿望,却是再也无力成全了。二哥成绩优异,志愿报考上海交通大学电机工程系,父亲无论如何不同意,理由是家中拿不出学费,并建议他报考南京高等师范,因为这所学校既不要学费,又不要膳费。物华心中很不满意,却又无可奈何。正在这时,自清接到祖母去世的噩耗,与父亲同路奔丧回扬州。只有在这时,自清才真正感到家境的凄凉:父亲的差使交卸了,一切丧事费用均靠借债和变卖典质;花厅上只剩下几幅清人字画,一张竹帘。往日的巨大古钟、朱红胆瓶、碧玉如意、板桥手迹早已进入了当铺,满院枯枝败叶,一派萧条景象。……”

     理解朱自清父亲对长子朱自清的偏爱。萧条的家境下,他倾其所有给儿子最好的东西。

     这艰难吃力,步履蹒跚的“背影”,是父爱集中的体现,是父爱无言的表白。

    这父爱的凝聚点,深深打动了作者。可见,“背影”是作者情感的转折点,是父爱的象征点。

    三、三读课文。(三读课文,品情感)

     读课文(特别注意细读课文第七段),结合具体语句,说说你读出了作者对父亲怎样的情感?

     《背影》背后的故事

     1915年,朱自清的父亲包办了朱自清的婚烟,朱自清自然有怨言,由此父子生隙。

     1916年,朱自清上北大后自作主张改‘朱自华'为‘朱自清',父亲知道后很生气。

     1917年,父亲失业,祖母去世,家庭经济陷入困顿。而且朱自清的二弟几乎失学。《背影》中的故事就发生在这一年。

     1921年,朱自清从北大毕业并参加工作,父亲为缓解家庭经济紧张私自扣留了朱自清的工资,父子发生剧烈矛盾,朱自清离家出走。

     1922年,朱自清带儿子回家,父亲不准他进门,只能怅然离开。

     1922年,朱自清再次回家,父亲不搭理他。父子开始长达多年的冷战。

     1925年,朱自清的父亲写信给儿子,告之“大约大去之期不矣”,朱自清在泪水中完成了《背影》。

     1928年,朱自清的父亲读到《背影》,父子冷战解冻。

       1945年,朱自清父亲去世。

      “我现在想想,我那时真是太聪明了。”(当时不能理解父亲的懊悔)

       近几年来,父亲和我都是东奔西走,家中光景是一日不如一日。他少年出外谋生,独力支持,做了许多大事。哪知老境却如此颓唐!(伤感、同情)他触目伤怀,自然情不能自已。情郁于中,自然要发之于外(理解);家庭琐屑便往往触他之怒。他待我渐渐不同往日。但最近两年不见,他终于忘却我的不好,只是惦记着我,惦记着他的儿子(感激)。我北来后,他写了一信给我,信中说道:“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感动)。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思念)

      可见,背影,是父子关系改善的触发点。

      小结:“背影”是文章叙事的线索,表情达意的切入点,也是“我”的情感变化的转折点。“背影”是父爱的象征点、父子之情的交汇点,父子关系改善的出发点。(写法:以小见大)

     板块二细比较,品语言

    结合具体语句,说说朱自清《春》与《背影》语言风格的不同。

一向在旋律和唱作上以固有风格示人的龙梅子和老猫,突然摇身一变,换了一种“频道”发行了这首名为《背影》的歌曲。乍一听,让人颇有不适应的感觉,但是循环几次,其中的深意与深情才款款流出。不得不说,在人物标签化、思维二元化的时代中,对于部分艺人是极其不公平的。

先抛开其作为同名电视剧《背影》这一层含义不说,单纯的从音乐的角度来看,耳目一新的“不适感”之后是人们对龙梅子和老猫重新的审视。常规流行音乐的时长,却让人意犹未尽。浓郁而深情的声线里,是两位歌手对音乐的专注表达。或许,也融入了龙梅子和老猫在大众视线中一贯风格背后的另一个自我。

从内而外、自上而下的这种改变,处处可见。一手包揽词曲的老猫,从作词风格上就率先改观。没有开门见山,而是先通过细节来入手,通过情绪来升华,恰到好处的悬念留白,给袁洋的编曲留下了充足的发挥空间。

词作的行进逻辑中,用略带模糊的概念涵盖了大片的范畴。不管是站在哪个角度,都能十分贴切的融入到词作的世界中。这是音乐人老猫在作词方面的独特才华,这些年来在“神曲”的光环下,很多人似乎忽略了老猫的这一特质。

在这样的情感基调下,深受老猫盛赞的编曲人袁洋必然是能全盘接受老猫想要表达的意思。简洁的编曲用和弦作为铺陈,平滑的钢琴曲打开音乐的大门,随后慢慢提高声调形成音乐世界里的追光,打在龙梅子和老猫的声线上。

在唱腔的起伏和器乐的渐入渐出之中,将“背影”二字富含的情感逐渐放大,萦绕在人们的心头,缔造出与此前的龙梅子和老猫截然不同的声音质感。

作为中国流行音乐世界中的传奇,龙梅子和老猫因为此前合作创造过诸如《漂亮的姑娘就要嫁人啦》《你把爱情给了谁》《都说》等在互联网上红极一时的经典神曲,在网友和听众的心中,自然的给他们一层“神曲”的滤镜。而这首《背影》无疑是他们的一次自我明证。将作为一个音乐人内心潜藏的深情一股脑的表达出来。

胸腔控制声线,技巧完善唱作。在歌曲中能明显的感受得到,龙梅子和老猫同时用克制的手段表达一种喷薄欲出的情感。这种压抑的反差对于主题的凸显效果更为明显,尤其是作为电视剧《背影》的主题曲,更贴切用简短的三四分钟将影视剧的主题完美的升华出来。尽管相比“神曲”少了几分灵动和自然,但是多了几分让人值得细细咀嚼的音乐匠心。

私以为,最高明的部分在于最后一句“多少次我和你携手进退,只想在离开时无怨无悔”。词曲唱在“无怨无悔”之后同时瞬间戛然而止,通过另类的方式直接点题,如同舞台剧上的最后一个画面被幕布迅速遮住,但是意犹未尽的观众们仿佛在幕布上看到演员们的投影,从而启动发散性的思维继续追随。

这样的处理方式,结合电视剧《背影》中洪欣和刘晓虎等主演们精湛的演技,显得更加完美。当然也把龙梅子和老猫赤忱的音乐态度融合起来,顺着大家的思绪,四散弥漫。

一参考答案

1.复述父亲过铁道买橘子的过程,可从“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起至“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作者这样描写父亲的背影,先作外貌描写,写衣帽,然后作动作描写,用特写镜头精细地描写爬月台的动作,还用自己的感情烘托这个背影

这个背影,在全部故事情节中是重中之重,是全文的主脑,最能体现父亲的爱心,所以写得这样详细

2父亲离去的背影,放在人流中写,由近而远,由显而隐,并用自己的感情加以烘托写这个背影,能表现这样的感情:为父爱感动得情不能已,一旦分手,格外依恋,惆怅,想到父亲前程艰难,又格外悲悯,辛酸

3父亲在信上说到了"大去之期",身体和心境都到了日薄西山的地步,作者不禁泪如泉涌,含着眼泪想到父亲对自己的许多好处,想到父亲的背影,所以这一处背影是在"晶莹的泪光中"见的

二1这一句表达对父亲的思念,为全文定下感情基调,又提示全文内容核心,突出背影,使读者产生悬念

2这一句点出事情起因,把背影置于大不幸的家庭背景中,笼罩在哀伤的氛围之中

四句话是:

①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②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

③我走了,到那边来信!

④进去吧,里边没人。

①句:父亲当时急于谋事,在生存的巨大压力之下,忧心如焚,但是儿子在他心目中高于一切,惟恐儿子路上有什么闪失,所以最后决定还是由自己亲自送。

②句:父亲已经把儿子送上车,已经关照得无微不至,儿子也劝父亲可以走了,而父亲还觉得没有尽够心意,看见站上有卖橘子的,便要去给儿子买橘子。过铁道不容易,父亲也看在眼里,自己费点事,能让儿子受用,他是心甘情愿的。他还生怕儿子跟着出来,忘了行李。父亲的关怀真是无微不至。

③句:父亲又惦念路途平安,要等到儿子回到北京来信报平安,才能放心。

④句:父亲走了几步就回头,可见心里还是惦记着儿子,依依不舍。他又想到儿子所带的行李一刻也不能疏忽,叫儿子小心,什么都为儿子着想。

第1题须结合文中交待的特定的背景来讨论。当时祖母去世了,父亲也失业了,这双重的打击使全家光景暗淡,大家的心情都不好受。“我”是一个20刚出头的青年,情绪上就更敏感、脆弱些。所以,文中的“我”的言行是可以理解的。

第2题体会课文中自我反省的语句,引导学生注意调整心态,体会家庭亲情,并在交流中进行口语训练。一个人小时候,觉得父亲的形象很高大,到了一定年龄段,血气方刚,又懂事又不懂事,会觉得父亲并不可敬,还以为自己比父亲强。真正成熟了,即使真比父亲强得多,也会觉得父亲可亲可敬。八年级学生在长辈面前自作聪明的心理正在萌生,谈谈这个问题是很有好处的。

说“聪明过分”“太聪明”,是回想八年前在父亲面前那种心态太不应该了,父亲为自己跟人讲价钱,嘱托茶房,都出于爱心,可是自己对父爱竟麻木不仁,一味自以为是,好像比父亲还高明,实在是太不聪明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92003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1
下一篇2023-07-1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