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一年级语文优秀说课稿
一、说教材
《听听那冷雨》是高中语文教材第二册第一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本单元选为“山水神韵”,作者从大自然的景物中获得心灵的韵味。本篇承接着上文《赤壁赋》古文的经典,开启着下文《再别康桥》现代诗的浪漫,是一篇富含神韵的散文。
散文的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因此能理清文章的“形”,也就能把握住文章的“神”。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和高考《语文科考试说明》中也都明确规定,高中生必须“具有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所以本篇中“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体会文章的借景抒情的特点”是本篇教学的难点。
本文的语言优美,深情,富含古韵,而文章的语言又是体现文章主旨的基础,所以“熟读文章,找出精美句子进行评析,体会语言的特点”是本文的教学重点。
二、说教法
情感的产生往往来自于直观的、生动的、具体的形象。运用电化教育优化演示,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能帮助学生进入和理解意境。出色的朗读,和谐的音乐伴奏,出示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图案或图画,这些做法都是强调情感的作用,以情感启迪人的思维。在进入本课之前,用电脑出示资料配合教师介绍时代背景,然后播放和谐的音乐,教师范读精彩段落。文配以图,文配以乐,创造形象的艺术氛围,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艺术鉴赏能力。
三、说学法
我们现在的语文教学在弘扬人格精神,增强学生的主动意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方面还有明显的不足。学生不是作为自觉的学习者能动地走上主体位置,而是教师把他们当做主体。为了避免这种情况,我在课前预习时布置学生根据课文内容绘出自己心中的“冷雨”图,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形象思维能力。在课堂上分小组讨论谁的画更符合文章的意境,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师只做简单的启发和引导。以图带文激发兴趣,以图带文加深理解,图文结合使学生体会到借景抒情的特点。另外,熟读文章,深挖教材蕴含的艺术美、思想性,是学生逐渐明白文章的感情是通过“冷雨”这一形象表现出来的,要充分发挥想象和联想。
四、说教学程序
本课的教学过程如下:
1、结合资料介绍时代背景;
2、播放音乐朗读课文,创造形象的艺术氛围,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学生熟读文章,体会文中“冷雨”实写和虚写的语句,学生回答问题;
4、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画出心中的“冷雨”图;
5、分组讨论谁的图更符合文章的意境;
6、小结文中所体现的意境,或概括文章的主旨,体会作者借景抒情的艺术特色;
7、布置学生作业,及时总结,预习下节《再别康桥》及时迁移本节课的文学鉴赏能力。
2高一年级语文优秀说课稿
一、说教材
(一)教材简析
《卫风·氓》是选自《诗经》的一首叙事诗,它运用比兴手法和对比手法,以一个女子的口吻,讲述了自己的婚恋悲剧,揭示出男权社会中女子悲剧命运的必然性和普遍性。
(二)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氓》是高中语文第二册第二单元的第一篇教读课文,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在熟读背诵课文的基础上,领悟课文的思想感情,了解四言诗、骚体诗、五言诗的节奏”。作为单元的第一篇课文,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在这首诗歌的学习中,教师要加强诗歌鉴赏的指导,教给学生鉴赏诗歌的方法,这对学生今后鉴赏诗歌起着引领作用。
(三)教学目标
根据《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和单元教学的要求,结合该课的特点以及所教班级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的实际情况,我拟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学习《诗经》的有关常识,掌握四言诗的诵读节奏。
2.学习通过对比刻画人物性格的写法,体味本诗赋、比、兴艺术手法的作用。
3.了解《诗经》中反映的古代社会的爱情的悲欢,感受人文之美。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根据本单元和课文内容要求,我将本课的重难点确定如下:
教学重点:学会比较分析,把握诗歌中的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体味“赋”“比”“兴”艺术手法的作用。
二、说教法
新课程强调学生的自主探究性学习。教学方法的最本质特征就是要促进大多数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促进全体学生积极动脑、动口、动手。因此,我将选用诵读法、提问法来进行教学。
三、说学法
新的教学理念不仅要求学生学会,更重要的是会学。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学生学习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他们对学习对象所采取的研究态度。”具体而言,就是引导学生在激趣和质疑中学会学习,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不能够“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因此,教学中我将进行以下学法的指导:
默读感知法、答问法、质疑法、讨论法。
四、说教学过程
课时安排:一课时,主要分为以下教学环节:
(一)导入新课
本课是一首弃妇诗,所以我以爱情为切入点,结合本文的故事情节,情境导入,以此激发学生兴趣,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
(二)了解《诗经》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在文学史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而《氓》又是其中的名篇,所以学习中必然要讲到有关《诗经》的文学常识,包括“《诗经》六义”,其中,《氓》所涉及的比兴手法,是积累文学常识的重点。学生对1
《诗经》知之甚少,介绍这些常识性的东西能很好的扩大他们的知识面;另外,对学习本课也不无裨益。
(三)检查预习情况
对于高一学生来说,已经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因此我在课前布置了预习,课堂上先让学生把不能明确的读音和不理解的字词提出来,教师再进行解答。通过预习和释疑,锻炼学生自学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古代文学的学习,特别是诗歌的学习,不读难成其学,尤其是对于此篇诗歌,阅读是主要手段,所以我采用教师范读、学生自读、个别朗读等方式,旨在让学生了解四言诗的朗读节奏,理解诗句,弄清诗歌的故事情节,使学生逐步养成诵读文学作品的习惯。
(五)研读诗歌
在这个环节中,我将设计品读讨论活动,以故事情节为线索,指导学生研讨诗歌内容,分段解读诗歌,学生参与交流讨论,教师及时点拨,引导学生对人物形象进行个性评价,分析诗中比兴手法,将本课的教学重难点寓于其中,从而使教学重难点得以突破。
(六)探究写法
本文在塑造人物方面运用了对比的手法,氓的薄情寡义和女子的坚贞忠诚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因此我将引导学生对诗中的对比手法进行探究,完成教学目标。
(七)体验拓展
在这个环节,我组织同学们讨论如何看待诗中男女主人公的爱情悲剧,同学们自由发言,言之有理即可,培养学生善思、善言的能力,让同学对诗中男女主人公爱情悲剧的原因有更深、更广的认识,拓展学生思维。
(八)课堂小结
我将以主旨解读作为本课的小结,明确作者的写作意图,使学生对课文有更深刻的理解,也借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九)作业布置
背诵全篇,积累诗歌。
(十)板书设计
(情节)(章句)(手法)(基调)恋爱(1—2章)赋热情、幸福氓婚变(3—5章)比、兴怨恨、沉痛决绝(6章)赋比兴、对比清醒、刚烈此板书直观明了,既展示了诗歌的内容要点,也展示了诗歌的最主要的写法特点,便于学生理解与记忆。
3高一年级语文优秀说课稿
一、说教材
(一)教材所处的地位
本文是人教版普通高中新教材高中语文第三册第八课《词七首》的一篇文章。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在整体把握诗词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的基础上品味诗词的语言,赏析诗词的表现手法。按新教学大纲的要求,高中语文阅读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他们的文学品位,并进而培养和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
(二)教材分析
在群星璀璨的北宋词坛上,才情卓著、但一生仕途坎坷不济的柳永是耀眼的明星之一。在不胜枚举的柳词中,《雨霖铃》便是其中为世人传诵的一首。这首词写的是他离开都城汴京(现在河南开封)时与一位红颜知己缠绵悱恻的别离情景。这首词是宋代婉约派的代表作。全词以“离情”为线索,用白描、铺叙、点染的手法,细致地描写了情人话别时留恋难舍的情景,反映了作者仕途失意的郁闷心情,景中见情,以情带景。其中的“杨柳岸晓风残月”被誉为千古名句。《雨霖铃》是课内自读课文,但也可以做教读课文,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扬州慢》作为课内自读课文来处理,主要比较豪放派和婉约派的不同风格。
这首写离情的词,可谓淋漓尽致,备足无余。全词围绕“伤离别”而构思,层次特别清楚,语言简洁明了。先写离别之前,重在勾勒环境;次写离别时候,重在描写情态;再写别后想象,重在刻画心理。三个层次,层层深入,从不同层面上写尽离情别绪,可叹为观止。
(三)鉴于以上两点,设计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如下: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领会唐诗、宋词的艺术特点;初步掌握鉴赏古代诗词的方法;以读带析,在朗读中体味《雨霖铃》的思想感情和凄清意境;深刻体会《雨霖铃》的融情入景,虚实相济的艺术特色。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词中意象,具体领会唐代几位诗人和宋代几位词人的艺术风格;通过理解文句,分析意境,以提高学生理解和鉴赏词的能力。
(3)情感态度:体会作者的感情,领悟作者当时的理想;借助多媒体和教师对作品的体验,带领学生以真挚的感情品读作品,培养诗歌兴趣和文学素养。
2重点:学习名句鉴赏的方法:易词造意法;
3难点:理解景中见情、缘情设景的艺术特色(因为这是从鉴赏评价的层次来要求)。
二、说学法
(一)学情分析
1大部分学生喜欢阅读诗词作品,因为诗词语言的优美,情感的丰富很能吸引人,不喜欢的较少。但无论哪种对大部分学生来说,具体说说它美在何处,为什么这样写,都是一些难题,更不能很好地把握。
2学生在初中和高一已学过诗词,对诗词的一般性鉴赏方法已初步掌握。
3柳永是个的词作家,早已为同学们熟知。他的作品很多,但平时学生接触的不多,不知其风格如何,故而有很强的好奇心理。
4中学教材中涉及的术语虽然不多,但学生普遍感到混乱。澄清这些相近的概念是学生准确运用这些概念的基础。
(二)学法指导:
把握整体察背景品味词语反复吟
联想想象悟主旨再现意境体诗情
易词造意赏名句求同辨异见风格
熟读背诵常积累改写运用争创新
学生主要运用:快速阅读法、圈点批注法、发现法、比较法、品析法以及讨论法。例如:
1诵读法:朗读要注意语言的节奏,体会作者的情感;
2揣摩语句法:主要是从句子所蕴藏的含义和情感入手;
3比较阅读法:将要学的内容与已知内容进行比较,求同存异,加深理解。
4高一年级语文优秀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下午好!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李清照词两首》,这是高一第二学期后半学期的学习内容。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介绍、教学目标、教学过程四个部分来进行说明。
第一部分——教材分析
《李清照词两首》是人教版必修四第二单元中的篇目,这一单元选编的是宋词,在新课标实验教材五个必修模块中,这是的宋词单元。本单元选取的是柳永、苏轼、辛弃疾、李清照四位词人的作品,四者基本完整地体现了宋词的发展脉络和艺术价值。李清照的词《醉花阴》《声声慢》放在最后,属略读篇目,安排一课时完成教学。《醉花阴》是作者南渡前的作品,抒发“相思闲愁”,《声声慢》是作者南渡后的名篇之一,将重点赏析,写词人历遭国破家亡夫丧劫难后的愁苦悲戚,是词人晚年生活的真实写照,也是时代苦难的象征。本课的学习将引导学生深入熟悉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为以后进行诗歌与散文系列的选修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二部分——学情介绍
通过本单元前面六首词的学习,学生对豪放派和婉约派的风格特点已有了大体认识,对词的文体常识和基本鉴赏方法已有所掌握,这一点对学生学习本课是很有利的,但李清照的这两首词如果不了解词人的人生遭遇就很难把握两首词中深层的感情内涵。
针对学生学习本课的不利因素,我安排学生在课前1回顾以前学过的李清照的作品2查找相关资料了解李清照生平3利用早读熟读成诵,初步感知两词。
第三部分——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教材地位、学情特点以及新课标的要求,我确立了本课的三维教学目标:
①背诵这两首词,因为《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学生要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②通过反复诵读,对比探究,品味意象,体会“闲愁”与“悲愁”的区别,熟悉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学会知人论世。因《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要加强诵读,在诵读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和深层意义”,还提出要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要学习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学会知人论世,了解与作品相关的作家经历、时代背景等,加深对作家作品的理解”,依据这两点所以我确立了教学目标二,同时这也是本课的教学重难点。
③体会真情之美,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热爱及审美情趣。《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高中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培养学生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因此我确立了教学目标三。
教法与学法
依据教学目标,及《语文课程标准》中“语文教学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要求,本课将通过诵读法、情境法、对比探究法来进行教学,学生通过诵读法、自主合作探究法来学习。
5高一年级语文优秀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和处理
《蜀道难》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3第二单元的第一首诗歌。第二单元是唐代诗歌单元,单元目标重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进入诗歌的意境,感受古代社会生活与古人的情感世界,领略古人的独特的审美情趣,解读不同时期、不同创作背景的不同风格,在朗读中提高对诗歌思想内容和艺术旨趣的感悟能力。
高中语文新课标对诗歌阅读的要求是:加强诵读涵泳,在诵读涵泳中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获得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和精神的陶冶。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学习从内容、表现技巧等方面对作品进行赏析,感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本单元的设置意图是在必修2古代诗歌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高考对诗歌鉴赏的考查大致有这样几个方面: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依据以上内容,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定制如下:
知识与技能方面要求学生了解作者,整体感知诗意,能够知人论"诗";把握全诗的行文脉络。反复诵读,鉴赏诗的意境美和声韵美,品位其飘逸豪放、流转自然的语言,感受本诗的宏大气势和奔放的感情,品味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培养学生鉴赏诗歌作品的能力和方法,鉴赏本诗的艺术特色。
我们知道诵读是诗歌鉴赏的重要环节,是对语言的最直接的感知,是品味语言的手段,它所获得的不仅仅是语言表层的东西,所以鉴赏一首诗歌首先要做的就是诵读。而要想透过语言表面读懂文字背后深层的意思,那就少不了问题探究,要想让学生真正学会鉴赏诗歌,就要给他们自主鉴赏的机会,给他们搭建展示自己文思的平台,因此,我将本课的过程与方法目标定为:
1本诗教学按"初步感知——合作探究——互动交流——扩展升华"的过程进行。
2学生自主学习,自主质疑、解疑及自我感悟。
采用诵读法、问题探究法、自主赏析法。
(1)诵读法,扫除文字障碍,初步品味字、词、语的妙用;
(2)探究法、点拨法,师生共同探究,寻求文字背后的知识,品味李白语言的独特魅力;
(3)赏析法,进一步感受作品,培养学生初步的鉴赏能力,感悟作者雄奇的想象,大胆的雕琢,从而找到自己的赏析点,从李白的作品中读出自己的李白来。
诵读诗歌,可以让我们从中获得审美感受,从而陶冶我们的情操,基于此,我将本课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定为:
了解李白的放达,感受本诗的宏大气势和奔放的感情,品味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通过诵读,培养学生对诗的感悟力和理解力,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培养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之所以诗情勃发雄放,极具感染力,和它的艺术手法是分不开的,而且只有把握了艺术手法,才能进行深层次的探讨与拓展,所以我把教学重点确立为:
感受本诗的宏大气势和奔放的感情,品味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学习本诗的艺术手法。
古代诗歌距离我们年代久远,感受古人的情感世界、领略古人独特的审美情趣对我们
的学生来说是件不容易的事,所以我把教学难点确立为:
体悟诗情,获得情感体验,得到审美享受,感受诗歌的艺术性。
怎样突破重点、难点,有效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呢?我决定从学情出发,我以情感自我体验,唤起学生诵读兴趣,使他们爱学。开放自主协作,激发学生探讨钻研,使他们会学。联想探索实践,激活学生思维,使他们善于学习。依据教学媒体优化组合原则、直观性与抽象性原则、启发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我采取如下教学方法和手段:
诵读法,讨论法,启发、点拨法,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
第一,诵读法。诗歌的语言是独物的、精练的,诵读有助于品味诗歌的语言美,体会诗歌的美学价值,通过诵读容易将学生带人诗境,用心体会诗歌的情感,可以增强学生的自我体验,唤醒他们沉寂的真情,从而引起强烈的共鸣。
第二,讨论法。只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激发学生的参与意思,甚至能够生发出自己的个性见解。
第三,启发、点拨法。当学生陷入迷途时,教师的主导作用就该发挥了,教师的适时的启发、点拨,就会点铁成金。
第四,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课堂上力求通过课件的介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运用多媒体将课文内容形象化、具体化,增强学生对诗歌的主体感悟。
教学设想:一课时完成。
二、教学过程
我本着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按照"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的目标,依据认知规律安排了如下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幻灯片主页面展示蜀地山势巍峨峭拨的,加上清幽的音乐,学生马上有了追求壮美的感觉,学习兴趣也被激发了出来。让学生从视觉上对课文有一定的感知,帮助理解诗人豪放飘逸的风格。
(二)解题(设计目的在于:让学生了解《蜀道难》是乐府旧题,了解这种题目的一般内容,为把握本诗的内容和思想作铺垫)
(三)教师范读课文(设计目的在于:1、正音;2、让学生初步感受诗歌的声韵美和意境美)
(四)学生初读课文
我要求大家拿起笔来,在结合书释思考之后,还觉得有困惑的地方的,就把他勾划出来,争取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学生自读,圈点勾划,教师巡视辅导。(这种设计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问学生答,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
(五)探讨初读疑惑
学生互相交流初读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教师适时点拨。(设计目的在于:解决初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便进一步鉴赏诗歌)
(六)吟诵诗文
诵读是诗歌鉴赏的重要环节,是对语言的最直接的感知,是品味语言的手段,它所获得的不仅仅是语言表层的东西。
找学生吟诵诗文,并对学生提出三点诵读要求:第一,在诵读的时候要把自己的情感融入到诗歌当中;第二,读出诗歌的抑扬起伏,注意古典诗歌的节奏;第三,读出与现代文的区别来,也就是要读出诗歌的韵味来。(设计目的在于:整体感受诗歌之美,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和审美情趣)
(七)精读课文,自主鉴赏诗歌
1、要求学生在精读的过程中,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作鉴赏,然后与同学们交流。
2、对自己喜欢的部分,借助李白的诗句做一下自己的想象,在你的想象中,这样的场景应该是什么样的?然后互相交流。
3、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喜欢的部分。
给几分钟,学生思考,勾画自己喜欢的句子,自主赏析,然后拿出来交流,教师适时点拨,作补充。(设计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自主鉴赏诗歌的能力,激发学生对诗歌鉴赏的兴趣,激活他们的思维,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朗读能力)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说课稿,通过说课稿可以很好地改正讲课缺点。优秀的说课稿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语文说课稿6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语文说课稿 篇1一、说教材。
1、教材内容。
《吆喝》写的是现实中业已渐行渐远的“生活交响曲”质朴简单,但趣味良多。《吆喝》一文介绍了老北京城街头商贩的吆喝声,那看似平凡、简单,不为人所关注,甚至厌恶的吆喝声,对作者来说,却大有文章,在缓缓的追忆语调中流露出的是美好的回忆和怀念之情。学习本文,要使学生体味到自身日常生活中蕴含着无穷的乐趣,感受到民俗文化的独特魅力,进而培养学生关注社会生活。
同时,在老北京城,各种吆喝声随处可见,五花八门,但作者介绍起来却条理清晰,杂而不乱,学习领悟作者高超的组织材料的手法,以及品味本文的语言特色,是这篇文章的重点所在。但是,如今的中学生对于旧式的“吆喝”是陌生的,这就为教学带来了难度。为此,教师可以借助录音、录像等媒体来让学生直观感受,增加学生对“吆喝”的了解,教师还可以根据当地条件,设计有关活动,如让学生走上社会,走上集市,倾听吆喝,搜集、调查、整理甚至可以学上一两句当地的某种“吆喝”。引导学生感受京城特色的民风民俗,认识、感受、热爱“吆喝”这门艺术。往昔生活片断,人生的种种印象都仿佛都随着这吆喝声而鲜活起来。本文以平易又不乏生动幽默的语言介绍了旧北京街市上动人的一景,缓缓的追忆语调中流露出的是愉悦和怀想,引人体味蕴含的浓郁的生活情趣。
2、教学目标的设定。
从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方面,要注意语言的感悟和积累,揣摩品味文章平易而又生动幽默的语言。理清文章思路,学习作者合理介绍说明纷繁复杂事物的方法。是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角度,应注意结合课文介绍的北京吆喝声,引导学生感受京城特色的民风民俗独特的魅力。理解作者写“吆喝”时的内在情感,理解感受“世间万物皆学问,零零总总成文章”的生活真谛。
整体把握文意,学习作者合理介绍说明纷繁复杂事物的方法,培养学生独立探究性学习的能力,通过速读、默读等方法把握文章脉络是学习重点。创设意境体味文章蕴含的浓郁的生活情趣,树立文化大观念,做生活的有心人,是教学的难点。
二、说教法。
1、结构、层次:
从学生活动角度主要设计为三个环节:快速阅读——深入研读——选点品读。
2、思路、理念:
为了贯彻新课程标准上提出的“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的教育理念,我十分重视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和学习习惯,采取圈点勾画法、交流讨论法、读写结合、情景体验的教学方法,启发学生自主的对课文进行研读,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的“再创造”,让学生整体动口说动笔写,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合作学习精神。
①引导入境尽量简洁明快自然得体。
②明确目标为的是减少学生学习活动中的无效思维,并有利于学习活动中的生生互动、师生互动。
③阅读方法的指导,重在学生体验,新课标认为“学习的过程是自我建构、自我生成的过程”,教师应该教学生阅读的方法,这是重点之一,而且是下一环节的基础,要视学生情况舍得花时间,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形式要多样。
④提问探究,目的是引导学生了解这篇散文的写法及风格,让学生更多地接触语言材料,提高其整体把握、概括提炼的能力,做到从语言品味中领悟内涵,指导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动心地学习语言。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学生原有的知识与经验是教学活动的起点”“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生活世界也是重要的课程资源。学生伙伴间的互动互生是最接近‘最近发展区’的。”因此,这环节以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进行,教师要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和理解,允许并鼓励学生各抒己见,勇于提问质疑,讨论争辩。
3、手段及依据:
教学手段方面,设想运用简单课件辅助教学,做到实用、有效,不搞花样。提供文字材料以提示重点作资料参考,画面的运用也仅为激发联想想像而设,坚定语文课堂“文本学习为主,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教学立场。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旧时“吆喝”的内容、种类、作用,把握文章的结构。
2、培养调查能力、收集整理能力和表演能力等。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上集市调查、收集、整理如今当地的种种“吆喝”,研究其规律、特点及价值,探讨其中包含的民风民俗等。
2、行动法、讨论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培养热爱本土民俗文化的情感。
2、归类记录类似“吆喝”的口头文化遗产,为抢救文化遗产工作做一点贡献。
(四)教学重难点:
1、品味京味语言,感受民俗文化的魅力。
2、分析文章结构,学习本文在材料安排及过渡方面的技巧。
3、开展语文活动,切实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课时安排: 1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
1、自读课文,借助工具书掌握“读一读,写一写”中列举的词语的音、形、义。
2、提前一周到所在城市的街道上去搜集本地商贩的吆喝声,并做简单的书面描述归类和评论。
教师:
1、搜集当地的一些吆喝声,并进行归类。
2、借助录音、录像等媒体来让学生直观感受,增加学生对“吆喝”的了解。
语文说课稿 篇2[教材分析]
本文主要讲述了新修的公路占据了我家四季常翠的菜园。望着桌上总也盛不满的菜碗,父亲开辟了一片荒地。在父亲的精心侍侯下,这块原本贫瘠的黄土地,变成了肥沃的黑土地,于是,我家的菜园一年四季都是一片翠绿。全文共8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主要是讲我家的菜园被新修的公路占了,所以父亲要重新开辟一个菜园。第二、三自然段讲了父亲选择了后山坡贫瘠的坡地,并撒上了豌豆种子。第五、六、七自然段讲第二年豌豆长成了,父亲把它翻到地里作肥料,并到处拾粪精心侍侯,贫瘠的土地变得肥沃了。最后一段讲这快地至今仍是我家的菜园。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认识12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掌握1个多音字。
2、能力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读懂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3、情感目标:懂得土地能从贫瘠变得肥沃,是由于父亲的劳动,是劳动创造了美好的生活,从小养成热爱劳动的习惯。
[教学重点]
从父亲的两次话体会父亲的高尚品质。
[教学难点]
讨论结尾一段是否多余
[设计思路]
一、抓重点句子感悟。
在阅读教学时,我特别关注父亲的两次对话。第一次,是在我对这块贫瘠的坡地产生怀疑时,父亲信心十足地告诉我撒了种子就会有收获。父亲的话其实是在告诉我一个人生哲理:有付出一定会有回报,一份耕耘,一份收获。第二次是在我期盼着吃香喷喷的炒豌豆时,父亲竟然把豌豆全翻在泥土里,当我疑惑不解时,父亲告诉我不能光顾眼前,要学会保养土地,保护资源。从父亲的告诫中,不仅表现父亲是个热爱土地的老农民,有足够的种田经验,而且还看得出父亲能从长远的角度看待问题。父亲种地的道理,使我感悟到人生道理:不能目光短浅,急功近利,欲速则不达。通过有感情的朗读体会父亲对土地的热爱。
二、充份调动学生的想象,培养学生认真读文的好习惯。
文中写了作者看到父亲早出晚归,看到父亲辛劳一周后的成果——一片刚翻过的黄土地,并没有直接具体写父亲是怎样翻地的,我就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联系生活实际,想象父亲是怎样细心翻地的呢?比如父亲把坡地上的柴草拔掉,刨除坡地里的树根、石头,把坡地的硬土翻松,把大土块砸碎,用簸箕细心筛土等。通过细致入微的想象来感悟父亲的不辞辛苦。
三、通过语言动作的描写体会父亲勤劳、坚韧的品质。
如决定开荒到开荒垦地,父亲每天天色未亮,父亲就扛着锄头、簸箕上山去,直到傍晚,才挑着一担柴草回家来,在读中感悟父亲的辛劳。另外通过父亲用豌豆肥田,拾粪肥田等动作体现了父亲的节俭和对土地的热爱。
四、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突破难点。
文章在讲到在父亲的辛勤劳作下,我家的菜园已经变得一年四季翠绿,像一块翡翠嵌在山坡上,文章到此并没有结束,又写了最后一段,那这一段可否不写,让同学们展开了讨论,最后大家一致认为应该写,因为同学们在前面的学习中感受到正是因为父亲的劳动使得我家一年四季蔬菜不断,是劳动创造了一切美好的生活,这段不能不写,它起到了前后呼应,升华主题的作用,表达出我对父亲的热爱,更是对劳动进行了深情地赞美。
语文说课稿 篇3一、说教材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中的一篇自读课——《出师表》。
新课标指出:“阅读……应该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本文文质兼美,情理交融,实在不可多得。教学应该通过读、背、悟、思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得到提高。学习时,还应该结合文章组织相关分析性学习,合理地将语文学习发散到课外,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得到充分发展。
二、说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A在学习中了解“表”这种文言文体的一般知识;
B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掌握重点文言实词的用法,能够背诵文章的重点段落;
c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迁移性阅读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A反复诵读,在读中感知文章大意及内容要点;
B在读中质疑探究、迁移发现;
c强调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学生之间的对话、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对话,实现师生的相互动;
D引导学生联系本人的生活体验进列多角度阅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对本文的学习,学会怎样对他人陈述本人的观点和建议;怎样正确对待他人对本人的恩惠;怎样看待本人的价值观和世界观。这一情感培养绝不是空洞的说教,而是应该让学生联系本人的生活体验,在反复阅读的基础上,本人从多角度去思考,得出本人的结论。而学生对诸葛亮人品、气节的思考解读过程,实际上就是情感培养过程、价值观的形成过程。
三、说教法、学法
1、以读为本,让学生在读中理解、品味。
2、由单向思维转向多向思维,正确引导学生进列多元化思考。
3、注意传授学习方法,指导学生学习思考,在思考中发现,在发现中走向完善。
4、重视教与学的双边性,重视师生互动,注重学生的自主理解和思考,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与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成功的喜悦。
5、将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实现天然贯穿于教学过程之中,切忌为了完成目标而强列设计教学环节。
6、要借助学生的学习兴奋点和兴趣所在,以知识链接的形式,将学生对文本本身的学习拓展延伸到课外,让学生在更为广阔的时空中自主学习。
四、说教学构思
(一)以诗句引入的方式,通过“出师一表”引导学生快速进入课文。
(二)自读课文,扫除障碍
通过学生自读课文,熟悉课文,提出疑难,扫除朗读和理解的障碍。
(三)共读课文,理清要点
以理清文章结构为目标,以教师范读为引子,通过师生共读课文,在读中理解课文,在理解中反复朗读,把握要点,品味语言。
(四)分析学习,自主探究
学生围绕人物和作品评价或分析其学习中的问题,自我发现,自谈感受,合作探讨。
(五)选背课文,文化积累
学生选背精彩片段,展开竞背,师生共评。
语文说课稿 篇4一、教材分析
1.本课在全册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大纲对高中阶段文言文阅读能力的要求如下:熟悉常见文言实词和虚词的一般用法;了
解文言句式的一般特点;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
《廉颇蔺相如列传》是高中语文第一册第六单元的第一篇,是基本篇目、讲读课文,是高一新生所学习的第一篇文言文。本单元的教学要点是:一、怎样学习文言文;二、掌握和使用工具书。因此,本文的教学要帮助学生在文言文中达到“双重结构”即既授之以“鱼”,又授之以“渔”,以及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2.本课教材的特点、重点、难点。
①特点:《廉颇蔺相如列传》选自纪传体通史《史记》,其一保留了丰富的古汉语语言材料和语法现象;其二故事性强、篇幅长,叙述和描写技艺卓著;其三人物形象精神崇高,人格伟大,令人景仰。
②重点:学习课文中的一些文言文多义词及词类活用现象,以及了解文言文句式的一般特点。
③难点:理解作者通过蔺相如这一大智大勇的形象所表达出的先进史学思想——鸿雁“匹夫精神”。
二、教学目标
⒈学习廉颇、蔺相如机智勇敢的品质和以大局为重的爱国主义精神。
⒉体会本文把任务放在矛盾斗争的激流旋涡中,调动多种手段从不同侧面表现人物近世境界的写法。
⒊掌握“负” “幸” “引” “顾”等多义词及“以” “之”等虚词的用法,理解“刃” “怀” “归” “羞”等词的活用情况,正确辨识特殊的文言句式,并能准确翻译。
三、教材设想
⒈教学本文的教学思想:
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三主”的教学思想以及素质教育的方向,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发展学生健全的认识结构,使学生理解学习过程,学会学习。
⒉教法和学法:
高一学生对文言文阅读已具备了一些基础知识和积累,但对如何学习文言文,还是一个新课题,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运用已有的知识框架同化新信息,建立新的智能,逐步走向独立学习的境界。
教法:循序渐进,分布进行——先辨清词义,再翻译句子;先引导讨论“写什么”,再引导讨论“怎么写”。
(此教法设计意图:①体现教师“主导”作用,启发点拨,“导”之有序。②体现教师教学策略上的整体意识和整体观念,即先使学生在“认知”层面整体把握“写什么”,再从“理解”层面通过局部分析学习“怎么写”,以突出整体。)
学法:熟读课文,统观全篇;瞻前顾后,首尾相联;抓住关键,举一反三。
(此学法设计意图:①体现学生为“主体”的地位,以课文为例子,培养并提高其阅读能力,达到“学会怎样学习”的目的。饱罗·郎格朗在《学会生存》中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这充分体现了对受教育者的终极关怀。②突出了阅读教学过程中的联系性原则和主导性原则。即既注重材料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局部与局部的联系,局部与整体的联系,“雕虫”莫忘“雕龙”;又坚持认清主旨,把握读物思想的主导倾向,辨清主次,分别轻重,区别表象与本质,在“雕龙”的前提下“雕虫”。)
⒊电教手段:投影、观看CSC朗读音像。
⒋课时安排:4教时
语文说课稿 篇5说教材
教材分析:
《安塞腰鼓》是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第三单元的内容。本单元的主题为“民风民俗”,是教育孩子们对祖国的民风民俗有个直观的了解,通过学习,感受祖国的地大物博。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爱戴之情。本课是一篇抒情性很强的文章,课文主要通过作者对安塞腰鼓场面、鼓声、后生们、舞姿等方面的描述,表现了安塞腰鼓磅礴大气的、壮阔的生命力之美。
遵照“新课标”的基本理念,根据《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我确立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会学习文中的排比句式仿写句子,感受安塞腰鼓的壮美与大气。
3、能学习作者的“抓住典型场景叙述”的方法,并且能够在以后的学习中加以运用。
4、能积累、背诵课文中的优美句子。
情感目标:
能凭借课文的语言材料,体会出安塞腰鼓所散发出的`生命力之美。
教学重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凭借课文的语言材料,体会出安塞腰鼓所散发出的生命力之美。
3、能积累、背诵课文中的优美句子。
教学难点:
1、能凭借课文的语言材料,体会出安塞腰鼓所散发出的生命力之美。
教学具准备:
《安塞腰鼓》课件
说教法
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六年级学生的语文素养,特别是考虑到我们的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能力,我对这篇课文的的教学采取了“以读为主,读中求悟,”的方法,让学生通过不同方式的读,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感悟安塞腰鼓的壮阔之美和文章语言文字的优美。
我对第二课时的处理是这样的:
首先,精心设计导入。
我以安塞腰鼓的视频片段导入课文,让学生了解到安塞腰鼓这一“天下第一鼓”的迷人的魅力。然后以国庆节天安门广场安塞腰鼓表演的视频让学生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从而随着我一起走入了课文。学生在浓浓的壮阔的氛围中,极富兴趣地去课文中去找寻有关段落进行有感情的朗读。通过对有感情的朗读,体会出安塞腰鼓的场面美、后生美、舞姿美、鼓声美,让学生一直在这样的情境中进行整篇文章的学习。
第二,我对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朗读训练;
由于本文是一篇极富激情的抒情性文章,所以对学生的促动很大,在情境中,学生的感情得到了升华。我引导学生进行多种方式的读,让他们在读中感悟作者感情,感悟自己的感情,想象安塞腰鼓的迷人的魅力。
第三,充分利用课件的优势;
情境的熏陶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尤为重要。
开始,我利用多媒体播放《安塞腰鼓进京城》,为学生创设了一个浓浓的大气的氛围,让孩子们在这样的氛围中进入课文,结合课文的语言文字,开始感受作者的感情;
接着,在教学“场面美”的部分时,我播放了国庆节安塞腰鼓天安门广场的表演视频,壮阔的场面,让学生直观地看到了安塞腰鼓的魅力,所以学生读课文就读得非常的动情,非常的投入。
最后,我再次利用多媒体播放安塞腰鼓在黄土高原的表演,把课堂气氛推向高潮!在壮阔的场面中,在同学们的对腰鼓场面深深地迷醉中结束课堂。
说学法
在教学中,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是这样学习:
1、读。进行了多种形式的读;在读中感受到安塞腰鼓表演时场面之美、舞姿之美……
2、写。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运用排比句增强语势。不仅积累作者的优美词句,而且运用这种方法进行句子练习,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说过程
一、导入;
课件导入情境,同时老师以饱含感情的语言进行导入,让学生很快进入课堂。
二、探究新知:
1、了解作者“抓住典型场景叙述”的方法;
2、从课文的语言文字中感受安塞腰鼓的壮美(重点);
3、结束课堂。
语文说课稿 篇61、 教师展示搜集来的冰花的。并向学生提出观察要求:边看边想像,你
觉得冰花像什么?看完后由学生自由地交流,汇报。
(意图:用美丽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直观地感受冰花姿态的优美,激发他们求知的欲望。在观察的基础上提出要求,发挥他们的想像力,为理解后面三个比喻句的做好铺垫。)
2、 学生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并画出描写冰花姿态优美的句子,多读几遍。
(意图:让学生带着美的感受去朗读美文,更能引起共鸣。“书读百遍,其意自见。”朗读是对课文语言及课文内容最直接、真切的感知,也是学生自主与课文进行情感交流最直接的方式。)
3、 当学生汇报时,教师相机出示课文句子:“啊,真漂亮!它像宽大的树叶,
像柔嫩的小草,像丰满的牡丹,一束束,一朵朵,晶亮,洁白。”指导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这是本课的重难点所在,一定要醒目地显示出来,并在深入理解前读正确。)
4、 接着,教师以“你觉得哪种冰花最漂亮?”引导学生边看图边
展开讨论。
重点是理解“宽大”、“柔嫩”、“丰满”的三个词语的意思。
教师可以这样点拨:①观察想像一下,像什么树的叶子?(梧桐叶、芭蕉叶)对,这些树叶看起来又宽又大,感受了“宽大”。
②可以准备一些小草,让学生亲手摸一摸,问问他们“有什么感觉?”感受了“柔嫩”。
③准备两朵花,一朵饱满的,一朵干瘪点。让学生比一比,感受“哪一朵开得好看?为什么?”因为色彩鲜艳,形状饱满。理解了“丰满”。
最后指导读好三个比喻句,表现出不同的美。
(意图:“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所以教师在此环节中,教给了学生观察想像、动手实践、对比感受等方法,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来理解词语,化难为简,生动直观。教为主导,学为主体,在此处得到充分地体现。)
5、教师出示拓展练习,启发学生,“小童的想像力好丰富呀,同学们的想像一定也很丰富,你觉得冰花还像什么?”它像( 的 ),像( 的 ),像( 的 )。
(意图:“学以致用”,及时拓展,有助于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借此渗透比喻句的概念。这个练习要求不能太高,应充分考虑到各各层面的学生,以激发想像为主,教师要给予及时的指导。)
5、 在感受了不同姿态的冰花后,再引导学生读书,“冰花还美在何处?”重点理解“一束束”、“一朵朵”、“晶莹”、“洁白”。这些词语体现了冰花的多,质地和色泽的美。然后指导读好整个句子。
(意图:这半句是从另外几个角度去描写冰花的,所以也要引导学生通过认真观察,细心体味去理解,并有感情地进行朗读。)
6、 在启发学生:“看到这样美丽的冰花,你会有怎样的感受?”
(惊奇、赞叹)然后来学习第一句。还是通过唤起学生在生活实际中的感受来理解什么是“惊奇”?就是“惊讶”、“奇怪”。小童和我们有一样的感觉。 接着出示小童的话。指名读。引导喊出惊奇的感觉。可以边读边做动作。
(意图:这又是一次联系生活实际来学习词语的例子,朗读时加上动作更能提起学生们的兴趣,充分调动已有的知识经验,动态地感受到语文的魅力。)
7、 在学句的同时,相机学习生字“他”、“它”。
教师指着句子中的“他”问:这个“他”是指谁?学生说“小童”。教师解释:他是个男孩子,所以用“亻”。紧接着启发学生,“你会不会记‘他’字?”学生肯定会用上一课中的“她”来记忆,教师抓住切入点,再追问下去:“文中‘她’是指谁?”学生异口同声“大海”。教师点拨:作者把大海比作妈妈,妈妈是女的,所以用“女”字旁。教师再指着句子:“它”在课文中是指谁?学生答:冰花。 师:冰花是人吗?生:不是。师:所以用在除人以外的事物上的是“宀”宝盖头的“它”。
8、 出示练习,及时巩固。
选字填空:
她 他 它
(1)( )是我哥哥。
(2)妈妈拿着( )的书,走进了房间。
(3)( )是一只可爱的小猫。
(意图:随课文识字,可以将字的音、形、义很好地结合在一起,这三个字是本单元识字的难点,把它们放在课文中,结合所在的句子,利用得天独厚的现成的语言文字环境来,将字音和字形相结合着来理解,直观生动,更有助于学生理解、记忆。及时练习,巩固加深,实现了知识向能力的转化。)
9、齐读全段
《登鹳雀楼》说课稿1
教材简析:
《登鹳雀楼》是苏教版国标本二年级上册的第17课,作者王之涣,诗的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发感想。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2在理解古诗词句的基础上,体会“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学习诗人王之涣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
3能初步学会借助插图、工具书等途径学习古诗。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含义,想像诗句描写的景象,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有感情读诵古诗。
教学难点:
体会“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学习诗人王之涣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
教法、学法:
一、做必要的讲解和说明。对作者和鹳雀楼教师做一些详细的说明,帮助学生来理解这首诗。
二、从指导读出停顿入手,教给学生“音断而意不断”的方法。这样可以快速地读出诗的韵律美感。
三、学法随评语等途径渗透。教给学生“利用手中资料或插图来帮助学习古诗”的方法。弄懂重点词语的意思。
四、自读自悟,鼓励质疑。让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这样,教师根据具体情况来使学生从原有的基础上再进一步认识和提高。
五、引导合作在合作中探索规律,了解方法,理解全文大意。
六、结合实际拓展延伸,突破难点。结合学生实际来深层次理解“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同学们,今天老师和你们一起到山西永济县去看一座楼,(出示)这是一座三层的楼阁,因为常有一种叫“鹳雀”的鸟飞来休息,所以被人们称为“鹳雀楼”。伸出手,和我一起写写它的名字,师生齐板书。(加拼音,小字头加“隹”字旁。)谁来叫叫这座楼的名字呢(指多名学生读)
2鹳雀楼刚刚建好的时候还不怎么有名气。唐代时候,有一位名叫王之涣的大诗人来到这里(板书:王之涣),他登上这座楼作了一首诗记录下自己的所见所想。从此以后,这座楼就名扬四海啦。这首诗的题目就叫:登鹳雀楼,谁来读读课题。
3诗中到底写了些什么呢打开书,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欣赏一下这首千古名诗吧!
二、初读古诗
1请小朋友先自己读一读这首古诗。
2(出示全文)指名读,检查读诗。让同学们发现他们读的时候字音方面有什么地方值得学习。学生一起学学他们,把生字再读一读。指名做小老师带读。
3老师读一读这首诗。学生仔细听一听,老师的读法有什么不同指导:读出节奏,要在每行的前两个字后面停顿!
4、一起学着老师在书上标出停顿的地方,然后练习读一读,指名再读,齐读。
三、精读课文:
1常言说的好:“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生说说诗中哪些内容是诗人登上楼阁时看到了哪些内容是写他想到的呢
2登鹳雀楼诗人到底看到了什么请小朋友读读第一句,然后看看图想一想,再说一说。
交流:
(1)指名说。点拨:着山在诗句中就是“依山”。太阳下山了,就要看不见了,就是诗中的哪个字啊“尽”就是“完”了。那“白日”是什么时候的太阳呢
(2)再指名说。多美的夕阳下山图呀!提示:“黄河入海流”我们可以调过来理解——就是“黄河流入海”。
(3)(条条江河通大江啊!)诗人在楼上看着黄河水流向大海。想象着黄河水进入大海的场面。想去看看黄河水流入大海的场面吗播放录像。(叙述:一泻千里的黄河水,奔腾咆哮、滚滚南来,又在远处折而东向,一直向东汇注到浩瀚无涯的大海。真是“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呀!)
(4)看了录像,你觉得黄河怎么样——能用朗读来表现黄河入海的雄浑的气势吗指名读,师评(你边读边想,所以读得好!很有气势!)男女比赛。
(5)师边深情地叙述边板画:诗人登上鹳雀楼举目远望,看见——太阳正挨着连绵起伏的群(西)山下沉,脚下的黄河水正滚滚地流入大海。诗人观察的视野是多么开阔呀!让我们再把这句话连起来好好的读读。(师生齐读!)
3看着这样壮观的情景,诗人情不自禁地想到——(生齐读)读了这句,头脑里有什么小问号吗(重点:欲穷更千里目)谁能帮帮他你是怎么知道的(表扬,联系上下句理解,会学习!)故事中有些字很难知道意思,其实我们还可以借助工具书来查找答案。今天,老师查找资料,知道这些词语的意思,(老师出示词语意义)。现在能完整的说说这句诗的意思吗自己读读诗,看看字意,试着说说,一会儿我们全班来交流。(工具书的作用真不小,这么快就解决问题了。)
4诗人说的再登一层,真的是让我们再登一层吗还记得《小松树和大松树》一课吗小松树长之所以能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那是因为——大山爷爷把它托起来的呀。这就是人们常说的,“站得高才能看得远”(板贴:登高才能望远)唐代大诗人杜甫也曾说过类似的诗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5合作的力量是最大的。现在请你们和同座伙伴合作把把诗人登楼后看到的和想到的连起来说说,好吗(看得出你们一节课都在认真听!好样的!)
6这就是名扬天下的古诗“登鹳雀楼”。今天小朋友们学得真棒,老师要奖励你们,我给你们配乐配录像,请你们来配音,一边读一边想像诗句中的画面,可以加上自己的感情,甚至动作。相信你们这次会读得更好。现在你们就是大诗人王之涣了,试试看——个人读,齐读。
7小朋友读得多好呀!让老师更喜欢这首诗了。我们把它背下来好吗谁来试试(学得好,记得牢啊!向你们学习!)
8回去我们也像这样把古诗背给家长听,告诉他们诗意和作者,能行吗
四、总结、延伸
1“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句话可是一句千古名句啊,鹳雀楼的名气之大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这句诗。因为它不光用在登楼上,经常被别人用在学习、工作等许多地方用来鼓励自己或别人呢!当我们的班长被评为校“三好学生”的时候,老师为了让他不骄傲,继续努力,争取更大的荣誉,就会鼓励他,在他的素质报告书上写下: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2王之涣是唐朝非常著名的一位诗人,小时候就聪明过人。成年后,曾做过官,但被人诬告就辞去官职。游历祖国名山大川结交文坛名人,前后达15年之久。后又当官,业绩显著,就要高升时,不幸得病去世。但性格豪爽,他的诗写得非常好,《全唐诗》中存有六首绝句。其中《登鹳雀楼》和《凉州词》最为有名。今天,咱们就来欣赏另外一篇千古名诗—《凉州词》。这首诗又写了什么呢,你们可以试着用今天学习的方法,回家后啊研究研究,下节课我们来交流,好吗
3从你们的话中,老师感受到了你们那不断进取、奋发向上的决心。是呀,不管什么人,不管做什么事,要想更上一层楼,都需要再做一番努力!今天我们更上一层楼,明天,我们就会“穷千里目”!让我们再来读读这首诗,读出对这首诗的新的理解、感受。(配乐)最后老师要奖励你们,送你们一句祝福的话 (示:祝小朋友身体健康,天天开心,学习更上一层楼!)
《登鹳雀楼》说课稿2一、说教材
(一)教材简析
《登鹳雀楼》是六年制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这是一首五言绝句,记叙了作者登上鹳雀楼的所见所思,是唐代诗人王之涣所作。
诗的前两句写登楼所见,诗的后两句写登楼所思。这首诗融情于景,寓理于事。全诗仅20个字,语言朴素浅显,言近旨远,给人启迪。前两句写景,诗人融情于景,营造了景色辽阔,气象雄浑的意境,把上下、远近、东西的景物都容纳其中,显出诗人襟怀的宽大。后两句寓理于事,进一步写出诗人积极向上,高瞻远瞩的胸襟,也道出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人生哲理。课文中配有插图,可引导学生观察想象,帮助理解诗句的意思。
《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低年级学生阅读古诗的要求是能展开想象,并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能感受语言的优美。
(二)教学目标
根据本诗的特点,大纲的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我确定的教学目标是:
知识和技能:
1、学会本课8个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3、体会诗句中词语的意思。
过程和方法:
1、能根据文本内容,展开想象。
2、能结合自己的感悟说说古诗所要表达的意思。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课文的朗读、感悟、激发孩子学习古诗的兴趣。
(三)教学重、难点
指导学生观察插图,展开想象,体会古诗的思想内容。
(四)教具准备
教学挂图、生字卡片、词语卡片。
二、说教法、学法
(一)情境教学法
本诗记叙了作者登上鹳雀楼的所见所思,学生无法亲自感受。这样对理解诗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有较大的难度。因此,在教学中,我采用了“情境教学法”。通过教师声情并茂地讲故事、极富思想感情的范读及壮观的画面带学生入情入境,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积极情绪和浓厚的兴趣。
(二)扶放结合法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课堂教学要十分重视学法的指导,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良好的读书习惯。针对本课的特点,采用“扶放结合法”。首先扶着学生学习第一、二行诗句,教师点拨,使学生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然后让学生运用这一方法学习第三、四行诗句,旨在教学生乐学、会学。
(三)读中有悟,培养语感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老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本诗传诵已久,读起来琅琅上口。教学时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感悟体验,想象古诗所描绘的画面,这样学生就能较好地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的意境,感受到古诗语言的优美,既培养了学生读书的兴趣,又使语言训练与情感熏陶融为一体。
(四)合作学习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根据这种理念,本课的教学采用了小组合作学习,同学相互评价等合作学习的形式,使学生在互助中学习,在合作中发展。
三、说教学程序
怎样运用新的教学理念,采用适当的教学策略,让二年级的学生能感受古诗的美,围绕本课的学习任务,我做了如下设计:
(一)创设情境,理解诗题
古诗的意境是用极为凝炼的文字来创造的,对小学生而言不易理解。因此教师必须创设情境,让学生对诗意及作者的思想感情有个总印象,为理解诗句,领会诗情打下基础。在教学时,为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使他们一上课就进入想学、爱学,渴望学习的境界。我是这样导入的:小朋友们,今天我要带大家到山西游玩一次,瞧(出示挂图),我们就来看看这座亭子,以及它周围的景色,你们知道它叫什么名字吗(学生回答鹳雀楼)对,你们真聪明!并相机介绍鹳雀楼名字的由来,因为这首诗是作者登上鹳雀楼写的,所以题目叫登鹳雀楼,板书课题。此时,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已被激发,顺势导入,便可水到渠成。
(二)初读指导
人们认识事物要经过感知——重现——理解这样一个过程,只有感知得越具体,才能理解得越深刻。因此,我先从整体入手,让学生认真读诗句,要求学生圈出生字词,对照拼音,逐字、逐词读正确读通顺,初步了解古诗的大意。
(三)悟读古诗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在阅读教学中主要是“美”的实践。古诗教学更应以朗读,吟诵为重点。在这一环节,我将指导学生通过看图、想象、朗读的方法,使他们与诗人产生共鸣。
1、解词看图,领会诗意
教学古诗必须从字——词——句入手,进而理解诗人所描述的内容。教学时,我先指导学生抓住 “白日”、“尽”“入海流”等重点词语,让学生们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理解了词语的内容,进而了解诗句的意思。接下来,我又用同样的方法,放手让学生学习第三、四两行诗句,让学生了解作者的所思及所蕴含的哲理。
这样,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主动,使学生“自得求之”,实现从老师的指导到学生的自觉的质的飞跃。
2、展开想象,化诗为文
想象和联想是诗的翅膀,没有想象,就没有诗。古诗中的许多词语都充满了丰富的联想,学生此时已理解了诗句,基本能用口头语言表达了。所以,我要求学生根据这首诗,结合插图,用自己的话,把这首诗的意思讲一讲,把古诗的语言,转化成学生自己的语言,有效地培养了学生从口头表达能力。
3、赏读古诗,熟读成诵
在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背诵时,我通过画面再现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仿佛自己就是诗人。这样诗中所描绘的意境,所蕴含的情感,孩子们都可能在朗读中表达出来。然后,通过让学生借助板书背诵、表演背诵、配乐背诵等多种形式的练习,让学生达到熟读成诵。这样孩子的潜力就能得到发展,表现欲也得到了满足。
(四)指导写字
写字是低年级阅读教学的重点之一,引导学生分析每个字的笔画、笔顺、结构是非常重要的。课标中明确1—2年级识字写字的教学目标是“喜欢写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因此在教学时,我要求学生先认真观察每个字的笔顺、笔画、结构,再给予充足的时间让学生把字写好,并安排小组之间互相评赏,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充分感受汉字的形美。
四、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能培养学生的概括性、条理性。是一种直观的教学方法,是课堂教学中师生双边活动的缩影,能直观形象地反映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对学生理解课文,背诵课文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我的板书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而设计的。
1、前两句用一个(景)字概括,后两句用一个(想)字概括,突出了全诗的中心,是整首诗的浓缩。
2、“/”既代表朗读时字词断开处,也表示将诗中词语分隔出来,有助于释词,理解诗文。
3、“·”表示读重音,有助于学生朗读诗文,体会诗情。
白日/依山/尽,
(景)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想)
更上/一/层楼。
说课稿说学情怎么写如下:
一、说教材:
这篇课文是人教版高一第一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围绕以“分析评价,借鉴吸收”为重点的单元学习要点,我们本着学生已经在教师的两篇课文的讲读教学下,来充分认识这篇课文的地位与价值,它完全可以作为培养学生研究性阅读能力的一篇典范之作。
二、说教学目标
“新大纲”规定:语文学科的性质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就是说,语文教学不仅要表现出其知识性、工具性的特点,还要表现出人文性、思想性。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我与地坛》虽然篇幅较长,但脉络非常清晰。它所讲述的是有关生命本身的问题:人应该怎样来看待生命中的苦难。全文共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写古园风情,我的思绪,注重的是“生命”的意义,第二部分是写对母亲的理解,注重的则是“情感”的意义。
四、说教法:
《我与地坛》是一篇充满著哲理和感情的散文,它最大的一个特色就是情义浓厚,文辞优美。如果能让学生自己领悟、体会,完成情感的自我升华,很显然要比教师直接将所谓的“经验”、“教训”告诉他们要来得深刻得多。因此,本堂课我主要采用“读”的方法,各种形式的品读是这次教学始终贯之的。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提高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高中语文说课稿6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中语文说课稿 篇1一 教材分析和处理:
《蜀道难》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3第二单元的第一首诗歌。第二单元是唐代诗歌单元,单元目标重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进入诗歌的意境,感受古代社会生活与古人的情感世界,领略古人的独特的审美情趣,解读不同时期、不同创作背景的不同风格,在朗读中提高对诗歌思想内容和艺术旨趣的感悟能力。
高中语文新课标对诗歌阅读的要求是:加强诵读涵泳,在诵读涵泳中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获得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和精神的陶冶。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学习从内容、表现技巧等方面对作品进行赏析,感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本单元的设置意图是在必修2古代诗歌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高考对诗歌鉴赏的考查大致有这样几个方面: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依据以上内容,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定制如下:
知识与技能方面要求学生了解作者,整体感知诗意,能够知人论“诗”;把握全诗的行文脉络。反复诵读,鉴赏诗的意境美和声韵美,品位其飘逸豪放、流转自然的语言,感受本诗的宏大气势和奔放的感情,品味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培养学生鉴赏诗歌作品的能力和方法,鉴赏本诗的艺术特色。
我们知道诵读是诗歌鉴赏的重要环节,是对语言的最直接的感知,是品味语言的最好手段,它所获得的不仅仅是语言表层的东西,所以鉴赏一首诗歌首先要做的就是诵读。而要想透过语言表面读懂文字背后深层的意思,那就少不了问题探究,要想让学生真正学会鉴赏诗歌,就要给他们自主鉴赏的机会,给他们搭建展示自己文思的平台,因此,我将本课的
过程与方法目标定为:
1 本诗教学按“初步感知----合作探究----互动交流----扩展升华”的过程进行。
2 学生自主学习,自主质疑、解疑及自我感悟。
采用诵读法、问题探究法、自主赏析法。
(1)诵读法 扫除文字障碍,初步品味字、词、语的妙用;
(2)探究法、点拨法 师生共同探究,寻求文字背后的知识,品味李白语言的独特魅力;
(3)赏析法 进一步感受作品,培养学生初步的鉴赏能力,感悟作者雄奇的想象,大胆的雕琢,从而找到自己最佳的赏析点,从李白的作品中读出自己的李白来。
诵读诗歌,可以让我们从中获得审美感受,从而陶冶我们的情操,基于此,我将本课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定为:
了解李白的放达,感受本诗的宏大气势和奔放的感情,品味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通过诵读,培养学生对诗的感悟力和理解力,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培养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 之所以诗情勃发雄放,极具感染力,和它的艺术手法是分不开的,而且只有把握了艺术手法,才能进行深层次的探讨与拓展,所以我把教学重点确立为:
感受本诗的宏大气势和奔放的感情,品味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学习本诗的艺术手法。
古代诗歌距离我们年代久远,感受古人的情感世界、领略古人独特的审美情趣对我们的学生来说是件不容易的事,所以我把教学难点确立为:
体悟诗情,获得情感体验,得到审美享受,感受诗歌的艺术性。
怎样突破重点、难点,有效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呢我决定从学情出发,我以情感自我体验,唤起学生诵读兴趣,使他们爱学。开放自主协作,激发学生探讨钻研,使他们会学。联想探索实践,激活学生思维,使他们善于学习。依据教学媒体优化组合原则、直观性与抽象性原则、启发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我采取如下教学方法和手段:
诵读法,讨论法,启发、点拨法,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
第一,诵读法。,诗歌的语言是独物的、精练的,诵读有助于品味诗歌的语言美,体会诗歌的美学价值,通过诵读容易将学生带人诗境,用心体会诗歌的情感,可以增强学生的自我体验,唤醒他们沉寂的真情,从而引起强烈的共鸣。
第二、讨论法。只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激发学生的参与意思,甚至能够生发出自己的个性见解。
第三、启发、点拨法。当学生陷入迷途时,教师的主导作用就该发挥了,教师的适时的启发、点拨,就会点铁成金。
第四、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课堂上力求通过课件的介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运用多媒体将课文内容形象化、具体化,增强学生对诗歌的主体感悟。
高中语文说课稿 篇2一、 说教材
(一)教材所处的地位
本文是人教版普通高中新教材高中语文第三册第八课《词七首》的一篇文章。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在整体把握诗词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的基础上品味诗词的语言,赏析诗词的表现手法。按新教学大纲的要求,高中语文阅读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他们的文学品位,并进而培养和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
(二)教材分析
在群星璀璨的北宋词坛上,才情卓著、但一生仕途坎坷不济的柳永是耀眼的明星之一。在不胜枚举的柳词中,《雨霖铃》便是其中为世人传诵的一首。这首词写的是他离开都城汴京(现在河南开封)时与一位红颜知己缠绵悱恻的别离情景。这首词是宋代婉约派的代表作。全词以“离情”为线索,用白描、铺叙、点染的手法,细致地描写了情人话别时留恋难舍的情景,反映了作者仕途失意的郁闷心情,景中见情,以情带景。其中的“杨柳岸晓风残月”被誉为千古名句。《雨霖铃》是课内自读课文,但也可以做教读课文,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扬州慢》作为课内自读课文来处理,主要比较豪放派和婉约派的不同风格。
这首写离情的词,可谓淋漓尽致,备足无余。全词围绕“伤离别”而构思,层次特别清楚,语言简洁明了。先写离别之前,重在勾勒环境;次写离别时候,重在描写情态;再写别后想象,重在刻画心理。三个层次,层层深入,从不同层面上写尽离情别绪,可叹为观止。
(三)鉴于以上两点,设计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如下: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领会唐诗、宋词的艺术特点;初步掌握鉴赏古代诗词的方法;以读带析,在朗读中体味《雨霖铃》的思想感情和凄清意境;深刻体会《雨霖铃》的融情入景,虚实相济的艺术特色。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词中意象,具体领会唐代几位诗人和宋代几位著名词人的艺术风格;通过理解文句,分析意境,以提高学生理解和鉴赏词的能力。
(3)情感态度:体会作者的感情,领悟作者当时的理想;借助多媒体和教师对作品的体验,带领学生以真挚的感情品读作品,培养诗歌兴趣和文学素养。
2重点:学习名句鉴赏的方法:易词造意法;
3难点:理解景中见情、缘情设景的艺术特色(因为这是从鉴赏评价的层次来要求)。
二、说学法
(一)学情分析
1大部分学生喜欢阅读诗词作品,因为诗词语言的优美,情感的丰富很能吸引人,不喜欢的较少。但无论哪种对大部分学生来说,具体说说它美在何处,为什么这样写,都是一些难题,更不能很好地把握。
2学生在初中和高一已学过诗词,对诗词的一般性鉴赏方法已初步掌握。
3柳永是个著名的词作家,早已为同学们熟知。他的作品很多,但平时学生接触的不多,不知其风格如何,故而有很强的好奇心理。
4中学教材中涉及的术语虽然不多,但学生普遍感到混乱。澄清这些相近的概念是学生准确运用这些概念的基础。
(二)学法指导:
把握整体察背景品味词语反复吟
联想想象悟主旨再现意境体诗情
易词造意赏名句求同辨异见风格
熟读背诵常积累改写运用争创新
学生主要运用:快速阅读法、圈点批注法、发现法、比较法、品析法以及讨论法。例如:
1诵读法:朗读要注意语言的节奏,体会作者的情感;
2揣摩语句法:主要是从句子所蕴藏的含义和情感入手;
3比较阅读法:将要学的内容与已知内容进行比较,求同存异,加深理解。
高中语文说课稿 篇3各位评委,你们好。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的第课时。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设想、教学程序等五个方面对本课的设计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1、课文所处的地位及作用:
《》是省编年级语文第册第单元中的第篇课文。它是作家的一篇什么文章。根据该单元教学目标;以及本篇课文特点,我定下了本文的教学目的和教学的重难点。
2、教学目的
1)知识目标:
2)能力目标
3)德育目标
3、教材的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二、教学方法
1、根据课文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以激发兴趣法、问题导引法、指导归纳法进行教学。
据新《大纲》在《教学中要重视的问题》里指出:"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全面提高语文能力。"我根据本课目标和内容,从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基础、发展水平出发,应用各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以激发兴趣法、问题导引法、指导归纳法进行教学。使他们在教师的主导下围绕中心议题发表各自的`意见,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争议,激发他们主动去获取知识,培养健康情感。首先激发学生学习本文的兴趣,然后引导学生美读散文,在读的过程中思考提出的疑问,最后在教师适当的点拨、归纳、小结中赏析课文,理解本文中作者的感情。
2、采用多媒体等电教手段,扩大教学容量。
在教学中,我采用了多媒体等电教手段来丰富教学手段,扩大了教学容量;这样既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学习热情,又通过直接感知,促进知识的理解和巩固,符合教育学中的自觉性、直观性原则。
三、学法指导
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我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质疑为主线"的教学思路进行学法的指导,采用了主体思维法、小组讨论法及反馈练习法。在指导过程中,先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然后根据一系列紧扣教学的问题,使学生自主地思考、分析、讨论,从而解决问题,并在课文赏析后完成课后问题进行巩固。使学生从感知到理解,从感性到理性,从学会到到会学,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提高了能力。
四、教学设想
本文是一篇重要的讲读课文,知识具体,内容充实,需要掌握的东西比较多。因此我在教学上安排三节课的时间,我的教学设想是,第一课时初步理解文章内容及领会作者抓住主要景物的主要特征细致描绘,情景交融的表达对祖国宝地济南的赞美之情。第二课时通过学习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品析语言并充分感受作者的感情。第三课时将本文与朱自清的《春》的比较,理解散文的特点及作用。本说案只说明第一课时。
五、教学程序
教学要点:
教学方法:激发兴趣法、问题导引法、指导归纳法,诵读法
教学手段:课件
教学步骤:这节课我是按"引入新课(3分钟)——讲授新课(30分钟)——反馈练习(10分钟)——归纳总结(2分钟)"进行教学的。
1、引入新课:我先对布置的预习作业进行抽查并明确生字词答案;然后以简洁的话语引入新课,用课件对作者及与课文有关的经历进行介绍。
2、讲授新课:
3、反馈练习:要求学生根据老师的讲授及自己的笔记,朗读课文后用自己的话语解答课后练习题或练习册,从而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领会作者的感情。
4、归纳总结:在学生完成练习的基础上,针对课文标题讨论,理解中心意思,进行最后的。
5、布置作业:依据课文练习或练习册来确定2—3点。
高中语文说课稿 篇4高中语文必修《醉花阴》说课稿范文讲评稿
醉花阴 李清照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一.写作背景:
宋徽宗大观二年重阳节,赵明诚至仰天山罗汉洞观月,流连忘返;李清照独居青州归来堂,重阳赏菊,无人相伴,故作此词,以抒发寂寞无聊之感。
二.赏析词文:
1.“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词人是如何渲染愁苦之情的?
“薄雾”、“浓云”,意境凄凉,借景抒发孤寂的愁情。“永昼”,整日,点出愁的长久。
“瑞脑销金兽”,看着瑞龙脑在金色兽形的香炉里慢慢地烧尽。既写出了时间的漫长,烘托出了环境的凄寂,更写出了词人的百无聊赖的愁情。
2.“半夜凉初透”,词人是怎么知道“半夜”凉意透过纱厨的?这说明作者思念丈夫,孤寂难眠。
3.作者的凉意从何而来? A表面上:重阳秋夜,天气转冷。玉枕纱厨,难御风寒。
B深层面:独居家中,没有家庭的温馨,内心感觉到孤独凄凉。
4.重阳节对这种“凉”意,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重阳佳节,是夫妻登高求福的好日子,偏偏丈夫游玩不归,以佳节团聚反衬独处之悲。加深了凉意。
总结:上片写秋凉,既写季节之凉,更写内心凄凉,情景交融。这是下文“人比黄花瘦”的原因。
5.下片写赏菊饮酒,并抒发感受,中间作者本人的形象在内,说说词中作者是怎样的形象。
多愁善感、孤寂无聊、相思情苦、弱不禁风的思妇形象。
6.烘云托月的手法。下片写菊,并以菊喻人。但全篇却不见一“菊”字。“东篱’,本来是用陶渊明‘采菊东篱下”诗意,但却隐去了“采菊”二字,实际是藏头。又如,“把酒”二字也是如此,“酒”字之前,本来有“菊花”二字,因古人于九月九日有饮菊花酒的风习,这里也省略了“菊花”二字。
再如“暗香”,这里的“暗香”指的是菊花而非其他花蕊的香气。“黄花”,也就是“菊花”。由上可见,全词不见一个“菊”字,但“菊”的色、香、形态却俱现纸上。
7.赏析“人比黄花瘦”的“瘦”字A写出了菊花的形态,传达出了秋菊的神。
高中语文说课稿 篇5一、说教材
《炮兽》是新教材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外国小说欣赏》第二单元第一篇文章,属于小说。
《九三年》是雨果最后一部长篇小说,是他晚年炉火纯青之作,也是人道主义思想的巅峰之作。主要人物有朗德纳克、郭文和西穆尔登。朗德纳克为解救孩子而自愿落入共和军队手中;郭文不惜把自己送上断头台,放走朗特纳克;西穆尔登在痛苦中开枪自杀。
《炮兽》的故事发生在小说的开头。描写叛军头目朗德纳克侯爵带领舰队从英国偷渡到法国旺岱地区,企图勾结当地xxx武装发动xxx叛乱。叛军出师不利,还没到法国登陆就濒临险境,遇到了极大挫折。然而,他以赏罚分明,指挥若定的出色能力使叛军暂时度过了难关。
小说中那个被称为“乡下人”的老头,就是从英国去法国组织叛乱的叛军最高统帅朗德纳克侯爵。由于肩负重大使命,他的身份只有船长一人知道。作者也埋下伏笔,设置悬念,保持他身份的神秘感。本文就是为烘托朗德纳克侯爵的“出场”而设置的。他将人物置身于一个混乱的危急时刻,考验他的意志和能力,表现他们的精神和性格。在《炮兽》一文里,作者通过对特定场景的描写,巧妙地烘托出朗德纳克侯爵的刚毅性格,塑造了一个铁腕叛军统帅的形象。
二、说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
本单元教学目标在于了解和认识场景描写在小说中的重要作用。本文由三大场景组成,场景中又有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所以,本文的教学目标是探究场景描写与人物性格的关系以及场景描写的作用,这也是小说的教学重点,而体悟作者人道主义思想在作品中的渗透是本文教学难点。
三、说教学方法
响应课改号召,本节课我运用了多媒体课件、帆船模型,采用了自主探究学习法、朗读法、讨论法、比较法和归纳法来完成教学任务。
自主探究学习法,旨在激发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探究和合作意识,培养他们的协作能力。
“教学千法,朗读为本。”朗读法旨在培养和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朗读便于集中注意力,进而深入文本恰当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讨论法,旨在激发学生思想潜能,培养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
比较法和归纳法,旨在训练学生对信息的概括和整合能力,便于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系统的了解和把握。
四、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我设置了朗读导入、温故知新、教学目标、人物赏析、课内检测和课外探究六大教学步骤,将内容集中于8张幻灯片中。
(一)朗读导入
选取文中主要人物的语言作为朗读内容进行导入,既创设了情境,便于引领学生进入文章意境氛围,又突出了人物刚毅果断的性格特点。同时,对学生进行了德育渗透。
(二)温故知新
对上节课内容做一简单回顾,既巩固了知识点,也便于深入本文的学习,起到了一个纽带的作用。
(三)教学目标
明确教学目标这一环节,省时不费力、一笔带过,但起到了纲领性的作用,便于教学重点的把握。
(四)人物赏析
人物赏析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之一,便于学生对人物性格了解和把握,也便于运用人物之间的对照关系进一步了解雨果“对照原则”在文本中的体现;也便于巧妙运用人物与场景之间的联系,突出场景描写的作用。
(五)课内检测
既强调了基础知识的重要性,又借助“朗读”,对雨果的浪漫主义手法有了更深的感受。
(六)课外探究
针对学生的差异性,我进行了分层训练,由浅入深设置了三个问题。既锻炼和考察了学生的概括和整合能力,也考察了他们的应用能力。还将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进行探寻,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七)课堂小结
简明扼要的课堂小结,可以把课上传授的知识尽快地转化为学生的素质,也培养了学生善始善终的性情。
各位领导、同仁,以上就是我对《炮兽》一文的教学设想。考虑不周之处,恳请各位的指导和帮助。谢谢大家!(鞠躬!)
高中语文说课稿 篇6一、 说大纲要求
新课程标准和新大纲对高中语文阅读与鉴赏的介定与要求其中有以下几点:
1、发展独立阅读的能力,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文本能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断。
2、注重个性化阅读,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发展想像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
3、注重合作学习,养成相互切磋的习惯。乐于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鉴赏心得,展示自己的读书成果。
二、本文特点及在教材中的地位
《装在套子里的人》是高中语文教材(人教社版)第四册第一单元第二篇课文,作者是俄国著名作家契诃夫,体裁是小说。现行的高中语文教材共编排了六个小说单元,其中第四册有三个单元为小说单元,本单元作为高中小说教学的起始单元,无疑对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和鉴赏小说的习惯至关重要。
三、教学设想
1、教学目标与教学重难点
根据大纲的要求和本文特点及本文在教材体系中所处地位,我确立了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认识人物形象的思想意义;
2、能力目标: 结合社会环境分析作品塑造的人物形象;
3、情感目标: 认识因循守旧的危害性及勇于改革创新的重要性
《装在套子里的人》一文语言浅易,情节简单,人物关系单纯,学生一拿到新教材就浏览一遍后,作为新授课再学时,已觉得兴味索然,但对于小说的内容及主题,却并不能准确深入地了解和把握。故本文的教学重难点为:
①理解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②深入把握小说主题。
2、教法与学法
如何突破重难点,有效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呢?从学情出发,我考虑到高二年级的学生具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他们喜欢语文课上得有深度、有内涵。作为一节小说鉴赏课,既不能热热闹闹没内容,又应力避追求深度而显死板的偏颇。为此,我采用了探究式教学法,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以促进学生合作学习、自主学习为目的,尝试打破常规,力求创新,激发学生深入研读课文的兴趣。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还应用了多媒体辅助教学技术。
四、教学程序
1、布置课前预习,印发预习材料。
要求学生了解作家作品、写作背景,熟读课文,理清层次。
2、导入新课
首先,在屏幕上打出“自杀?他杀?”先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紧接着用具有鼓动性的导语帮助学生进入情境:1898年夏季的一天,沙皇统治下的俄国,在一所中学的男性职工宿舍里,发现一具中年男尸。据查,死者为该校希腊文教师别里科夫,死因一直未明。一个世纪以后,2004年年初,某校高二某班学生特组成专案组,对这一事件进行立案深入调查。很多学生从小就想做警察,这无疑给了他们一次圆警察梦的机会,很容易就把学生引入到情境之中。
3、问题探究
把学生引入到情境之后,指出调查应涉及的几个方面:
调查一:案发背景;
调查二:现场勘查;
调查三:本人档案资料;
调查四:有关人士采访。
通过这四个问题旨在探讨典型环境、典型人物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要求学生四人组成一组,讨论决定该组选题。然后小组讨论交流,一人执笔,共同写出该项调查报告。考虑到调查三、调查四的可操作性。教师可以出示以下两份材料加以引导:
材料一(表格) 本 人 档 案 资 料
姓名 住所 性别 阶级成份 死亡日期 生前职务 爱好 死前状况 特征 人际关系
材料二:“有关人士采访”对象可涉及柯瓦连科、华连卡、“我”(布尔金)及虚拟对象(“本市市长”、“别里科夫的亲戚”等)
4、成果展示
让学生充分准备15分钟后,确定组内一人宣读,组织班内交流、研讨课堂过程至此,教师再顺势推向一个高潮:思考,写出本案“结案报告”。 至此,学生对别里科夫这一人物形象已把握得相当完整准确。趁热打铁,把课堂引向另一个高潮(同时也是本课的另一个教学重难点):本案引发的思考?让学生领悟“创新求活,守旧必死”的主题。
5、能力延伸训练
借鉴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和雨果《巴尔扎克葬词》 为“别里科夫”写一篇悼辞。
一、说教材
《归园田居(其三)》写的是田园之乐,实际表明的是作者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心声。《使至塞上》以传神的笔墨刻画了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渡荆门送别》描绘的是舟过荆门时所见景色。
二、教学依据:
背诵和默写是首要。着重引导学生领会诗词的意境美、语言美、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三、说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这四首诗相关的背景知识。2、了解四首诗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及语言风格。3、了解把握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4、背诵并默写四首诗。
(二)过程和方法目标:1、加强朗读训练。让学生充分体会诗歌特有的节奏及韵律,感受其声韵美,在反复诵读中,理解诗意,感悟诗情。2、分析四首诗中的景物描写,体味文中情景交融的意境,赏析作品的意境美。3、揣摩品味诗中精彩的含义和技巧,并使之了然于心,成为自己的语言财富。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灵性,陶冶情操,丰富文化积累。
四、说教学设想:
重点:1、体会诗词的意境美、语言美。2、背诵并默写四首诗。难点:激发学生想象。再现诗歌画面,深刻体会景物描写中蕴含着的深厚的情思。教学思路:通过反复咏诵,逐步加深对诗意的理解,学习中让学生充分展开联想到翅膀,充分体会诗歌的意境。课时安排:四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归园田居》(其三) 陶渊明
1、导入新课:陶渊明的性格既刚正不阿,又适情任性这使他与尔虞我诈、相互倾轧的官场格格不入。不为“五斗米折腰”使他辞别官场,归隐田园。在《桃花源记》一文中我们已经感受到了陶渊明对和平、安宁、美好的生活的向往。今天我们再来学习陶渊明的《归田园居》一诗,进一步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整体感知,明确学习目标。教师朗读课文,学生正音、划节奏并自由朗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a.这首诗可分几层意思 b.“但使愿无违”的“愿”具体指的是什么 c.这首诗流露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学生自主探究,教师引导并明确: a.全诗写了三层意思:种豆的地点及劳动结果;劳作的辛苦与执着;自己的田园之乐。 b.田园劳作之乐,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不在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自我。 c.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享受田园之乐的惬意、闲适的心情。
3、自由背诵。检查背诵
4、研读与赏析:教师出示学生绘制的几幅让学生进行对照赏析,同时提出思考的问题: a.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这首诗的画面。(要求结合人物身份、举止、心情) . b.找出自己最喜欢的诗句,说说自己喜欢的理由。 l曰I学生思考并讨论交流。教师明确: a.诗人如释重负,告别了那个令人压抑的官场,终于来到了向往已久的田园。来到南山脚下,种下了豆子,但因体力不支,农艺不精,所以草儿盛,豆苗稀。诗人只好一大早起来就扛着锄头去除草,晚上一直劳作到与星星为伴……回家的路上,夕露沾湿了衣衫可解脱了身心束缚的诗人不以为苦,而深深地体味其中的乐趣。 b.“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写出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与怡然自得。“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诗人披星戴月辛勤耕耘,写出了那份勤劳与执著。语言“自然、通俗”。
5、齐背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使至塞上》 王维
1、导入新课:唐代自开国以来,各方面的蕃夷部落不断侵入,唐政府不能不加强边防,以应付战事。有时也乘胜逐北,有扩张领士的意图。开元、天宝年间,有许多诗人参加了守边高级将帅的幕府,做他们的参军、记室。这些诗人把他们在边塞上的所见所闻写成诗歌,于是边塞风光和军中生活成为盛唐诗人的新题材。这一类诗,文学史上称为“边塞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边塞诗——王维的《使至塞上》。
2、整体感知教师范读:学生听读,注意字音、节奏并自由朗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出使人是谁在什么情况下出使出使目的是什么结果如何明确:作者王维奉唐玄宗之命,赴西北边塞慰问战胜吐鲁番的河西副大使崔希逸。王维轻 车简从,要到远在西北边塞的居延。经长途跋涉,在萧关遇到了骑兵,却没有遇到将官,(一问才知道),将官此时正在燕然前线。自由朗读,限时背诵检查背诵
3、研读赏析齐背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a.说说“征蓬出汉塞,归燕人胡天”一句的含义,蕴含作者怎样的感情 b.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句。学生对照自己画的图画赏析,四人小组讨论明确: a.自己过了居延,就像“征蓬”一样,飞出了汉家的边塞,又像北归的大雁一样飞人胡天的 上空。蕴含了作者被排挤出朝廷的惆怅,暗写自己内心的激愤和抑郁。 b.大漠茫茫无边,在这纯然一色、荒凉无边的背景之上,那烽火台上燃起的一缕白烟直上 云霄,显得异常醒目。“孤烟”两字能状其神韵,“孤烟”之后随一“直”字,使景物显得单 纯简净。“长河落日圆”写出了苍茫的沙漠,没有山,没有树,只有黄河横贯其中。视野 所及,大漠无边无际,黄河杳无尽头。笔力苍劲,意境雄浑,视野开阔。将自己的孤寂 情绪巧妙地融化在对广阔的自然景色的描绘中。齐读背诵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渡荆门送别》李白
1、导入新课:初一时我们曾学习过表现乡愁的诗歌——王湾的《次北固山下》,你还记得吗另外你还知道哪些描写乡愁的诗歌(学生回答,教师可再做补充)。今天我们再来学习另一首反映故园之思的诗歌——李白的《渡荆门送别》。
2、整体感知,教师范读。学生听读,注意字音、节奏并自由朗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a.说说《渡荆门送别》一诗的主要内容。 b.抒发作者乡愁的是哪一句学生讨论交流 a.写作者李白出蜀至荆门来到楚地时所见到景色及自己的感受。 b.“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从景物方面着笔,表现的是作者写出浓浓的乡思。自由背诵课文抽查背诵
3、研读赏析齐背课文,思考下列问题:a.写景的句子是哪几句是按什么顺序描绘的 b.找出自己最喜欢的诗句,并说说理由。出示学生设计的图画或课件,引导学生对照赏析,四人小组讨论交流 a.“山随平野尽,江人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是按由远到近的顺序写的。 b.示例:“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前句形象描述了船出三峡、渡过荆门山后长 江两岸的特有景色:山逐渐消失了,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巧妙地将静止的山岭描绘出充满动感与空间感的活动画面来。后句写出江水奔腾直泻的气势,写荆门一带平原旷野寥廓高远的景色。这两句把生活在蜀中的人,初次出峡,见到广阔平原时的新鲜感受极其真切地写了出来。景中蕴藏着诗人喜悦开朗的心情和青春的蓬勃朝气。“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是先以水中明月如圆镜反衬江水的平静,再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诗人以移步换景的手法,从不同角度描绘出长江的近景和远景,奇妙多姿,艺术效果十分强烈。“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不直接说出对养育过自己的故乡的思念之意,而是说故乡之水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我远行,怀着深情厚谊;万里送行舟,从另一面写来,越发显出自己思乡情深。齐读背诵
4、延伸作业阅读《归园田居》其他四首。摘抄盛唐高适、岑参的著名边塞诗,并点评赏析。从四首诗中找出自己最喜欢的一首,用文字把自己的阅读感受写出来。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登岳阳楼》
教学目标: 1、了解相关的背景知识。 2把握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3揣摩品味诗中精彩语句,赏析作品的意境美。 4激发学生灵性,陶冶情操,增加文化积累。5背诵并默写。教学重点:1体会诗词的意境美、语言美。2背诵并默写。教学难点:激发学生想象,再现诗歌画面。
教学方法:诵读法,联想法,点拔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 导语设计
二、 指导学生自读诗文
1.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多媒体显示 陈与义(1090--1138),字去非,号简斋,洛阳(今属河南)人。有《简斋集》《无住词》。《岳阳楼(其一)》定于高宗建炎二年,“靖康之变”发生,宋代诗遭遇到了天崩地裂的大变动。国破家亡,流离失所,天涯沦落。诗人在他逃难三年之际,登上了名胜岳阳楼。
2.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指导学生注意把握节奏、韵律及感情基调。3.学生自读诗歌,借助注释,整体感知诗意。4.指名1-2名学生朗读诗文。其他学生评介。
三、小组合作讨论,再读诗文,回答问题。
多媒体显示 1、首联与颔联是景物描写,对下面诗句的情感表达有什么作用?2.颈联明显是学杜甫《登高》句“万里悲秋常用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但陈与义并不生吞活剥,诗中以“万里”对“三年”,表达出哪些信息?
四、拓展延伸,比较阅读。
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 今上岳阳楼。 译:早就听说洞庭湖的盛名,今天终于等上了岳阳楼。 雄阔壮观的
吴楚东南坼, 乾坤日夜浮。 大湖,将吴楚分割在东南两域,日月星辰和大地昼夜都浮于其上。
亲朋无一字, 老病有孤舟。 亲朋好友们音信全无,我年老多病,乘孤舟四处漂流。北方边关
戎马关山北, 凭轩涕泗流。 战事又起,我倚窗远望泪流满面。
登 高
杜 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译:秋风紧,苍天更空远,两岸猿啼凄厉而悲凉;水中小洲清凌,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白沙闪闪,鸥鸟低飞,往复盘桓。无边无际的层层落叶纷扬而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下,奔腾不息的滚滚长江浩浩荡荡。 漂泊万里的异乡客悲秋怀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愁绪,人到暮年疾病缠身独自登上高台。 时世艰难愁苦遗恨令白发日增,潦倒困顿因病停酒更难排忧解难。
问:古今评家认为陈与义“喜仿杜甫宏阔之体”,诗风如老杜“宏伟苍楚”……除了颈联外,请再结合诗中意境作简析。
五、 课堂小结:
陈与义与杜甫相同的人生现遭际,同时都有机会登临名胜-----岳阳楼,都为人留下了千古传诵的名篇,这是历史的巧合。
六、 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归田园居 使至塞上
前四句:田间的劳动情形 叙写出使经历(既言事,又写景)
五六句:归途夕露沾衣 刻画塞外风光(意境雄浑,视野开阔)
七八句:抒写归隐意愿
渡荆门送别
首联: 远渡的地点 此行的目的
颌联: 写景(远)
颈联: 写景(近)
尾联: 抒情(思乡)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