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感经验的四个基本特征:
一、感性和理性的统一,审美过程始终是在对形象的具体的、直接的感受中进行的。人类要获得美,就要以直接的感知方式去感受,而不能以间接的经验来获取,这一点不同于科学意识和道德意识。但是,这个感性体验的背后潜藏着理性的内容。
二、情感与认知的统一,美感主要是指由美的课题所引发的主体情感的激动和变化。在这种意义上说,人们的审美活动总是充满了感情色彩的。情感是人对客观现实的一种特殊的反映形式,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需要所作出的一种心理反应。这种反映不是对客观事物本身的反映,而是对某种关系的反映,所以但有很强的主观色彩。但是,这种情感色彩的背后同样蕴藏了理性的客观认识,受否符合人的需要。
三、差异性和普遍性的统一,美感差异性:地区差异:非洲人欧洲人对美女的不同界定时代差异:中国唐代人与现代人对美女的不同界定个体差异。
四、非功利性与功利性的统一,美感作为个人直接感受不但是非概念的,也是非功利的。对于个人来说,是一种非功利的审美直觉和审美愉悦。
五、美感体验包含着情感体验,情感体验是对对象是否符合人的需要的一种心理反应。美感中的情感体验则是在审美对象中直观到人本身,满足了审美需要和美的理想而引起的。美感中的情感体验不同于日常生活中的情感体验,因为其蕴含着理性认识,比日常生活情感有着更为丰富的社会内容。
审美活动中,客观存在的美在审美主体身上所引起的愉悦感受和欣赏、评价等心理活动与心理过程。又称审美感受。在性审美领域中,美感是由性审美对象身上客观存在的美在审美主体心中所引起的喜悦、欣赏心理及对其做出审美评价的心理过程。广义的美感又指审美意识,即审美对象在人们头脑中的能动反映,它包括审美趣味、审美能力、审美观念、审美理想、审美感受等审美意识活动各个方面和各种表现形态。广义的美感在性审美领域中,即指审美意识。美感具有直觉性。当人们接触到美的事物时,往往无需经过认真的思考、逻辑的推理或理论的论证,就能一下子直接感受到事物的美。美感之所以具有这种直觉性,一方面是因为审美对象总是具体可感的;另一方面是因为人们的审美经历总能在大脑中留下记忆,将审美经验储存起来,长期的审美习惯还可以形成条件反射,这样,当美的信息一传入人的大脑,马上就能唤起审美记忆,加上审美条件反射,美感就产生了。美感的直觉性并非意味着美感中没有丝毫理性的东西,实际上,美感是以感性形式表现出来的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统一。
美感具有情感性。人们在审美活动中,总是伴随着好恶爱憎,充满了情感色彩,性审美中更是如此。美感的情感性是由美具有感染作用的特点决定的。美感的情感性也并非脱离思想理智的孤立的情感,而是涌透着理性,经过了理智引导与规范的情感。特别是在性审美中,只有理性和情感统一起来的美感,才是性审美健康的保证。美感具有个体差异性。美是客观存在的,但是人们在欣赏美的时候,面对着同一个审美对象,各人所产生的审美感受往往是不完全一样的。即使同一个人对同一个审美对象,时间、空间不同,也会产生出不同的审美感受。这就是审美活动中的个体差异性,或叫做美感的主观性。审美活动中的这种个性差异,完全是由审美主体包括审美能力、文化艺术修养、生活经验、思想感情、道德观念以及特定的心境、注意等心理因素在内的主观条件的不同造成的。因此,审美活动也是对审美主体的一种检验。一个人的文化修养、思想境界、道德情操,都会在审美活动中充分地表现出来,在性审美中表现得尤为突出。美感还具有时代性、民族性和阶级性的特点。审美感受既受审美主体个性差异的影响,又受审美主体所处时代、民族、阶级等社会条件的制约。所以,除美感的个性差异外还具有时代的、民族的、阶级的特性,这便是美感的时代性、民族性与阶级性。审美活动,作为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它必然要受社会经济、政治、文化、习俗等因素的制约与影响,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经济、政治、文化、习俗也发生相应的变化,这种变化反映到审美实践中,就表现为美感的时代性。美感的民族特点同样是非常明显的。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同一民族成员受到这些相同条件的影响,必然在审美活动中表现出某些共同的因素来,而这些因素对于其他民族来说,就构成了鲜明的民族特色。阶级差异同样会在审美活动中表现出来。
美感具有共同性。审美活动中尽管存在着个体的、时代的、民族的、阶级的差异,但我们不能把这种差异绝对化。事实上,即使是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阶级的审美主体,对同一审美对象往往仍能找到一些相近或相似的审美感受,这便是审美活动中的共同性。产生这种共同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审美对象来看,有些审美对象本身没有或较少阶级、民族或时代的差异如自然美、形式美以及一些思想政治倾向比较淡薄或隐晦的艺术作品等;就审美主体来看,即使分属于不同的阶级,但因为生活在同一时代或民族,仍然可以有某些共同的审美趣味、习惯与理想。不同时代的人们固然具有不同的审美意识,但审美意识作为人类一种历史发展的产物,它仍有历史继承性的一面。民族与民族之间也是既有差异也存在着互相影响、互相渗透的因素
人对美的感受源自人类的五官。由大脑进行对五官接受到的信息进行概括、建立联系以及创造。而文章作为载体,向读者直接传达的是视觉文字信息。为了使文章吸引读者,有必要了解人阅读时的心理感受。
先抛开阅读二字说心理感受,人的心理感受是复杂的,种种感受交织在一起。这些感受从心理学的角度可以分为五种基本的心理因素感觉、知觉、想象、情感、领悟。如何使用文字激发读者的这些心理行为是写作时须要考虑的?
一、感觉
诸如色、声、形状、软硬、粗糙光滑、光暗。感觉是多样的,每一种感觉又是片面的。如何组织各种感觉以丰富描写的主体?如何以字句唤起人的身体感受?
例:金灿灿的皇冠、大理石的纪念碑、闪耀的群星、寂静的大海。
清辉玉臂寒。
晨钟云外湿。
注:因为人信息的主要来源是眼睛和耳朵,相应地描写应以听、视觉为主。其他的感觉如触、味、嗅觉为辅,可以更适合用来表现私密的感受。
二、知觉
知觉以感觉为基础。把个别感觉材料联合成完整对象的整体性感觉。文章能否使读者在头脑里形成一定的认知?读者明不明白文章说了什么?读者知不知道主体和主体背景?
刻画主体。细节存在于更宽的主体当中,彼此不可分。黑格尔说,割下来的手就不是真正的人手。一个人可以划分成躯干和四肢。四肢可以进一步划分成手脚,手部又拥有五指的细节。感觉在整体中才有具体的意义。
例:她脸上隐隐浮现出一层红霞。
直接写的是红了脸,真实目的是写“她”。
突显细节。有意忽略主体的其他要素,只突出主要意象或主要特征。
例:春风又绿江南岸。
绿是主要意象,春风和江南岸的特征都忽略了。
想象
感觉到知觉。人的感受从个别扩张到整体,但是仍然没有脱离实际存在的主体。实际上,人可以感受到“不存在”的事物。所谓“以有涯知无涯”。
因为文字的局限,写作中想象这部分需要作者代读者完成。简单的分为几类。
接近联想。时间和空间,行文上逻辑或词句的暗合。形合和意合。
例:物是人非
城上斜阳画角哀,沈园非复旧池台。
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
类比联想。热烈的红,安静的绿,柔和的曲线,暴风雨般的革命。
实用联想。机械图,模型等。
情感
情感产生于读者主观认识和客观事实(文字)之间的碰撞。情感是读者和文章表现主体的关系的反映。评价性的感受。文章好坏的关键。
生理上的。调动读者本能的好恶。
社会化的。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写作素材的积累,以及所谓的人生阅历从情感的角度说就是收集,体会情感和事件的联系。
领悟
没看懂。
总结,以感觉体会,以知觉立体化,以想象文字化、简洁文章,以情感为核心。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