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旧事的课文分析和作者简介。

荷塘旧事的课文分析和作者简介。,第1张

荷塘旧事作者简介

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祖籍浙江省绍兴市,1898 年生于江苏省东海县。1903 年随家定居扬州,故自称“我是扬州人”。1916 年中学毕业后,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班,次年改为“自清”,考入本科哲学系。以后的五年里在江苏、浙江等地的中学教书。

在大学时代,朱自清就开始创作新诗,1923 年发表的长诗《毁灭》,在当时的诗坛上产生了很大的影响。1929 年出版诗集《踪迹》,1925 年任清华大学教授,创作转向散文,同时开始了古典文学的研究。1928 年出版了第一本散文集《背影》,成了文坛上著名的散文作家。

1948 年 8 月 12 日,朱自清病逝于北京。他的一生既是作家、学者,又是民主战士。逝世后整理出版有《朱自清文集》(四卷)、《朱自清诗文选集》。

一、作者简介

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祖籍浙江省绍兴市,1898 年生于江苏省东海县。1903 年随家定居扬州,故自称“我是扬州人”。1916 年中学毕业后,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班,次年改为“自清”,考入本科哲学系。以后的五年里在江苏、浙江等地的中学教书。

在大学时代,朱自清就开始创作新诗,1923 年发表的长诗《毁灭》,在当时的诗坛上产生了很大的影响。1929 年出版诗集《踪迹》,1925 年任清华大学教授,创作转向散文,同时开始了古典文学的研究。1928 年出版了第一本散文集《背影》,成了文坛上著名的散文作家。

1948 年 8 月 12 日,朱自清病逝于北京。他的一生既是作家、学者,又是民主战士。逝世后整理出版有《朱自清文集》(四卷)、《朱自清诗文选集》。

二、月夜有无蝉声?

荷塘月色》中有一处写到作者在月下漫步荷塘时听到了蝉声。

“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

后来有一位叫陈少白的写信给朱自清,说蝉子夜晚是不叫的。朱自清为此问了好几个人,他们也都认为陈的话不错。朱自清为了进一步弄清问题,又去请教他在清华大学的同事昆虫学家刘崇乐教授。刘崇乐则从别一个人的著作里摘抄了一段文字寄给朱自清,这一段文字说月夜确有蝉声,不过那位著者又说,平常夜晚蝉子是不叫的,那一个月夜,却听到它们在叫。这么一来,朱自清反复考虑,就把“好几个人”的话当作“客观实际”,而把那个著者的亲耳所闻当作“是个例外”,至于自己文中那一段描写,则自认是“记忆错误”。于是朱自清给陈少白复信,表示了感谢,并且慎重表示:散文集《背影》(里面收有《荷塘月色》一文)以后再版要删掉月夜蝉鸣的句子。

过了些时候,陈少白又在《新学生》月刊上发表文章,再次讨论这个问题,并且涉及到宋代王安石的《葛溪驿》一诗,因为这首诗里也有月夜蝉鸣的描写。也就在这个讨论之后,朱自清自己又有两次亲耳听到了月夜蝉声,“跟《荷塘月色》中所叙的有相同的地方”,朱自清因为“有切己的问题在心里’,所以对此印象格外深刻。这才写了《关于“月夜蝉声’》一文,公开作答。从这番周折中可以看出朱自清对写文章是极其认真负责,绝不含糊的。

朱自清还从这件事中引出一个更深的教训,他在作答的文章中深有感慨地说:“我们往往由常有的经验作概括的推论。例如由有些夜晚蝉子不叫,推论到所有夜晚蝉子不叫。于是相信这种推论便是真理。其实只是成见。这种成见,足以使我们无视新的不同的经验,或加以歪曲的解释。我自己在这儿是个有趣的例子。”朱自清这一段话意味深长,它告诉我们轻率的推论会使人们误把成见认作真理,妨碍我们获得新的经验,接受新的知识,这个体会和认识已经远远超出“月夜”有无“蝉声”的讨论本身了。

三、荷塘夕照明——怀念朱自清先生

今年(1978)八月十二日,是朱自清先生逝世三十周年。清华大学为了纪念他,把座落在“水木清华”池边的古老方亭命名为“自清亭”。它和附近小山坡上纪念闻一多先生的“闻亭”比邻而立。朱、闻两位老教授,都是毛泽东同志称颂过的“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的爱国知识分子。

“自清亭”的命名,使我想起解放初清华园的荷花池畔,也曾为纪念他而建过一个草亭,名“荷塘月色’。那草亭早因破旧而拆除了,可是,那荷塘呢?

夏日的黄昏,刚下过一回阵雨。雨过天晴,我信步来到荷花池畔。荷塘一片碧绿,间杂着朵朵莲花,微风中送来阵阵清香。

我想起了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这是我在中学里读过的。在解放前,到清华念书的时候,我打听到朱先生笔下的荷塘,就是这个荷花池,走去一看,原来不过是一湾死水,几树垂杨,败叶残花,潦倒其间。塘中央还有座小岛,岛上杂树丛生,荆棘遍地,偶尔还从斜刺里跑出一两只野兔来,人称荒岛。

朱自清写《荷塘月色》的时候,这里是“阴森森的有些怕人”,“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这篇文章的头一句话是:“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这冷僻而又有几分清幽的荷塘月色,就正好成了他“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的暂时“自由”“独处”的地方了。

我那时虽是工学院的学生,由于爱好文艺和对朱先生的倾慕,对清华园里的进步文艺活动,总是要挤进去听听的。朱自清经常出席文艺晚会,发表演讲。他这时已不是我想象中风度潇洒的诗人,而是一个扶着手杖,身材瘦小的老人了。但看去精神却很好。他认定了前进的方向,提出要做“向下的”知识分子,即接近工农大众的知识分子。他领头发表反对国民党打内战的和平宣言,在抗议国民党反动派逮捕学生的争人权宣言上签名,起草教授罢教宣言,还常扶着手杖去征集签名。“但得夕阳无限好,何须惆怅近黄昏”。他这用以自况的诗句,表明晚年的朱自清的确不再是写《荷塘月色》时感伤独处的朱自清了。

朱自清写过一首《挽一多先生》的诗,称闻一多是“一团火”,那么,自清先生又该比作什么呢 他同闻一多的性格是大不相同的,也许是一池清水吧。虽是清水,也会时起波澜,甚至卷起千堆雪。不是吗 你看他在 “一·二九”运动中,跟随清华学生游行队伍进城,“一·二一”运动中,他到灵堂向四烈士致敬。闻一多被害时,他冒着危险,在成都各界人士追悼会上发表演说。他宁可饿死,不领美国“救济粮’。他在日记中写道:“此事每月须损失六百万法币,影响家中甚大,但余仍决心签名……此虽只为精神之抗议,但决不应逃避个人责任。”在弥留之际, 他还一再嘱咐家人不去买那出卖中国人灵魂的“救济面粉”……

在池塘边漫想,清华园这些年的风风雨雨,更教人心潮难平。从朱自清的诗句,想到叶帅的“老夫喜作黄昏颂,满目青山夕照明”。这两句诗反映了我国老一辈革命家的壮志豪情;我想,也反映出今天老知识分子们的心境吧。而《荷塘月色》呢,该另有新篇了。

(摘自《光明日报》)

四、《采莲赋》参考译文(罗定五)

漂亮的少年、美貌的少女,心心相印采莲去。鹢首船头来回转,交杯频递笑把爱情传。桨板轻摇水草紧绊,船头微动浮萍才分开。姑娘身材多窈窕,白绸衫儿束细腰。情意绵绵难分割,恋恋不舍把头回。春末夏初好季节啊,叶儿正嫩花儿才开。撩水逗乐笑微微,怕水珠溅身弄湿衣。忽然又觉船儿斜,急忙收起绫罗裙。

示范教案

荷 塘 月 色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1.把握写景抒情散文情景交融的特点。

2.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比喻、通感的巧妙运用,动词、叠词的精心选用。

二、能力训练目标

1.训练整体感知、揣摩语言的能力。

2.提高对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的领悟能力。

3.提高对情景交融意境的鉴赏能力。

三、德育渗透目标

1.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

2.引导学生关注社会,追求理想。

教学建议

一、本文的教学重点应放在结构安排、写景的层次和运用语言的技巧上。

二、本文语言精美,写景状物传神,应加强朗读训练,让学生自然地受到感染,体会文章的韵味。

本文语言朴素、典型,充满诗意,这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要引导学生学习作者巧妙运用比喻、通感,精心选用动词、叠词的表达技巧。

解决办法

1.介绍课文的写作背景及作者当时的思想状况。

2.引导学生品味表达作者感情基调与感情发展变化的关键语句。

3.引导学生体味本文描写景物的特点,从中领悟寄寓的思想感情。

4.通感的修辞方法学生第一次接触,可以结合练习题讲一点知识,必要时可扩展一些练习。

教学要点

讲解《荷塘月色》,弄清作者写作的缘起及描绘月色下的荷塘的特点,环境描写与抒发感情的关系。引导学生学习作者巧妙运用比喻、通感,精心选用动词、叠词的表达技巧。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解题:荷塘月色(加点部分板书,下同)是朱自清的早期散文作品之一。荷塘,是指作者任教的北京清华大学清华园里的荷花池,表明作者所要描绘的特定处所。月色是文章描绘的中心,它是作者心目中向往、追求的和谐宁静的境界。

朱自清在青年时代曾参加过“五四”运动,向往过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后来也投身过反对北洋军阀的斗争。1927 年,蒋介石叛变革命,中国革命处于低潮,朱自清陷入苦闷之中。他既对现实不满,又不敢投入火热的革命斗争中去,因而借赏景来排遣苦闷。本文中所反映出来的憎恶现实,想找一个安宁的所在而不得的苦闷心情,在当时一部分正直的知识分子中很有代表性。

二、学生默读课文,参照“练习”一,初步理解文章的意思。

三、教师先读课文、正音并解释词语。

四、理清全文的段落。教师归纳:全文分三大段。第一大段,(即第 1 自然段),写作者夜深人静时去荷塘观赏月色的缘由。第二大段,(2—6 自然段)是全文的主体,细致地描绘荷塘月色的迷人、恬静,抒发作者淡淡的喜悦和哀愁。第三大段(末两个自然段),写江南采莲习俗及惦念江南之情,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全文结构完整,衔接自然紧密,写景与抒情有机地揉合在一起。

五、讲读第一段。

(一)指名朗读。

(二)提问:作者为什么惦念起荷塘来了?作者写自己离开沉浸在寂静中的家有什么用意?

师生共同谈话,注意“忽然”两字。

月亮升高了,马路上孩子们的嬉笑声听不见了,妻子拍着闰儿也渐入睡。周围已经沉静下来了,本来可以好好想一些问题,但是,许多的事萦绕在自己头脑中,无法理清,“忽然”想起了荷塘,作者是为了排遣内心的烦恼,找寻片刻的心灵的宁静而去荷塘边的。

第一句是全文的“文眼”,它象是一支乐曲中的主旋律,在全曲中回荡。

六、讲读第二段:

(一)提问,这一段是按照什么线索来写的?学生回答,教师归纳:这一段是按照作者漫步荷塘的过程来写的。按照作者的活动、视线的转移,有层次地展现荷塘月夜的美丽景色,抒发作者的感情。

小路(第 2 节)——荷塘(第 4 节)——月色(第 5 节)——荷塘周围的树(第 6 节)

漫步——思索(线索)(板书)

(二)讲读第 2 节:

文章先写去荷塘必经的小路。提问:这条小路有些什么特点?学生回答,教师归纳:作者抓住了小路的曲折、幽僻,多树的特点(板书),这三者中,幽僻是主要的特点。曲折与多树是构成幽僻的重要条件。小路沿荷池而筑,随荷池弯曲,呈曲折之态。多树则蓊蓊郁郁,更显幽深僻静。

文章用了对比的方式,衬托出月下小路的美。看看作者是怎样进行对比的?

用白天(少人走)、一般的夜晚(更加寂寞)、没有月光的晚上(阴森森的)和今天的淡月比,写出景色朦胧,富有诗意,第一次把“月色”点了出来。

(三)讲读第 3 节:

提问:这一节写作者去荷塘时的感受,请你说说这种感受的具体内容?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请学生把“象今晚上,……现在都可不理”这段话划出来。这是作者感受的具体内容。作者感到在这种幽僻的坏境之中,自己成了一个自由的人。在这种环境里,可以不做违心的事,不说违心的话,可以无拘无束、自由自在,抛弃尘世间的喧嚣和烦恼。联系文章的写作背景,可以理解这种感受,表达了作者对自由宁静生活的向往和对黑暗的社会现实的不满,进一步点明了夜游的原因。

(四)讲读第 4 节:

背诵课文第四段,讨论以下问题。

(1)作者写月下的荷塘景物顺序是如何安排的 有何特点

先总写荷塘,再写叶子、荷花、荷香、荷波和流水。定点观察,由近及远,由上到下,先静态后动态。

(2)鉴赏景物特色及语言技巧

荷塘 曲曲折折 用叠词,突出广度

荷叶 田田 用叠词,突出密度

像亭亭的舞女的裙,用比喻,以动写静,写出了高而圆的风姿

荷花 袅娜,拟人,饱满的花朵姿态柔美

羞涩,拟人,含苞欲放的娇美情态

明珠,比喻,晶莹剔透地闪光,暗写月光柔和

星星,比喻,忽明忽暗地闪光,暗写月光柔和

美人,比喻,纤尘不染的美质

荷香 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通感,将嗅觉形象诉诸听觉形象,时断时续,若有若无,轻淡飘渺,沁人心脾,扩大意境,烘托环境优雅、宁静,这是月夜独处的独特感受

荷波 闪电,比喻,突出快速

凝碧,以静写动

流水 脉脉,拟人,默而有深情

(3)归纳月下荷塘的总体特点,寄寓的感情素淡,宁静,寄寓了淡淡的喜悦之情。

(五)讲读第 5 节:

背诵课文第五段,讨论以下问题。

(1)这一段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荷塘上的月色的

先写月光,再写月影,最后写光与影。

(2)作者选用了哪些动词来描写月光,有什么好处

“泻”,照应“月光如流水一般”中的“流水”这个喻体,增强动感,表现了月辉照耀、一览无余的情景。

“浮”,水气轻轻升腾,慢慢扩散、弥漫,以动景写静景,以“青雾”衬“月光”,表现了月光的朦胧、淡雅。

“洗”,“牛乳”的比喻承上文“泻”字而来,一个“洗”字表现了月光洁白柔和而又鲜艳欲滴。

“笼”,“梦”的比喻承上文“浮”字而来,一个“笼”字表现了月光下叶子与花的轻飘柔美的姿容,衬托了月光的朦胧、柔和。

(3)月光朦胧、柔和的原因是什么?“酣眠”比喻什么?“小睡”比喻什么?作者为什么说“恰是到了好处”?

原因是天上有一层淡淡的云。“酣眠”比喻朗照,“小睡”比喻淡淡的云遮住了满月的意境。这种朦胧柔和的恬淡正合作者此时的心境,所以说“恰是到了好处”。

(4)作者为什么又要写月影?哪个动词用得精妙?

荷塘四周有蓊蓊郁郁的树。月影当是景中一景,塘上月光、塘中月影交相辉映,能使月色表现得更为精妙。

一个“画”字用得精妙,仿佛有无形的手在展纸描绘一般,富有情趣,表现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5)写光与影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好处?

运用了比喻与通感的手法。将视觉形象化为听觉形象,光与影的黑白块儿仿佛变成了活泼跳跃的音符,化静为动,写活了。光与影的和谐分布与名曲的优美、悠扬、和谐动听,两相烘托,扩大了意境。

(6)这段描写荷塘上的月色,总体特点是什么?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朦胧,和谐,寄寓了作者淡淡的喜悦之情。

七、讲读末两节。写夜游荷塘引起的联想,想到古代诗词中对采莲的描绘从而引起对江南美好生活的怀念,表现了作者对眼前的寂寞、毫无生气的环境的不满之情,进一步表现了作者内心的不平和对光明美好生活的憧憬、向往。在思乡的哀愁中结束全文。

八、写作特点:

本文语言朴素典雅,准确生动,富有韵味。作者是如何使语言表达得如此美的?

(1)作者精心选用恰当的动词,使语言准确、贴切,创造出生动的意境。

(2)作者善于运用叠词,传神地描写事物特征,加强语气,舒展文气,增加音韵美,深化物态情貌。

(3)作者善于运用比喻、拟人、通感等修辞手法,使语言形象生动,创造出引人入神的意境。

九、归纳中心思想。让学生归纳,教师总结。从荷塘月色美丽景色的描绘中,表露了作者对黑暗的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总结、扩展

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要善于通过鉴赏作者的景物描写去把握其中寄寓的情感。而鉴赏作者的景物描写,要善于分析景物描写的层次、景物描写的技巧造成的效果,要品味景物的特点,最后归结到美感特征。

课外阅读朱自清的另一篇散文《绿》,领悟寄寓在梅雨潭的绿中的思想感情,并与《荷塘月色》表现的思想感情进行比较。

布置作业

自由命题写一篇情景交融的散文,要求运用比喻、通感的修辞方法,在选用动词与叠词上下点功夫。

附:板书设计

荷 塘 月 色

朱自清

荷叶像裙 形态美

荷花似星

月下荷塘 荷香比歌 动态美

叶颤如电

“波浪”凝碧 静态美

流水含情

月光如水

荷 薄雾似纱 正面为主

塘 荷塘月色 花叶若梦 素

月 灌木黑阴斑驳 淡

色 杨柳倩影如画 侧面为主 朦

光影和谐似曲胧 胧

树色如烟似雾

杨柳风姿绰约 静

荷塘四面 远山隐隐约约 ↑

灯光没精打采 ↑ 衬

蝉蛙静中显闹 动

南京大屠杀公祭中的安魂曲是《公祭献曲》。

《公祭献曲》是由南京音乐创作人敏群1996年创作的安魂曲为基础,军乐团年轻的作曲家郭思达在进行修改后创作的。

以更加清晰的旋律,在附弦部分增加小号、军鼓的点睛,让低回的乐曲增添了昂扬的亮色。在清脆嘹亮的小号、铿锵有力的军鼓带动下,《公祭献曲》从悲壮中渐进,情绪更加饱满,富有张力,表现出民族抗争的骨气和气势。

此外,军乐团另一位作曲家王和声全新创作的《和平献曲》,用于公祭仪式结束、来宾到纪念馆参观时演奏。

公祭仪式不仅仅表达哀悼,还要激发民族内在团结奋进的精神。他结合将乐曲分成3个段落创作,用不同音乐配器、层层递进。

第一段落以低沉的小调开篇后,铜管、小号、木管轮番加入,表现公祭仪式悲伤、哀悼的情绪,表达失去亲人的悲痛情感;

第二段落转入大调,反映出一种唤醒民族自尊和抗争;第三段落加入整个乐队,以全体协奏的形式、浑厚昂扬的气势,体现中华民族团结奋进、继往开来的豪迈之情,表达日益强大的中国凝聚和平发展的正义力量、绝不允许历史悲剧再次重演的气概。

扩展资料:

祭奠音乐:不仅是哭泣更要有骨气

音乐是国家公祭仪式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乐团在仪式现场共演奏三首乐曲,《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和《公祭献曲》《和平献曲》。

据军乐团团长邹锐介绍,他们在接到任务后,先后改编和创作了两首祭奠音乐。“纪念活动中不仅是哭泣,后面更有一种骨气”,多次参加七七事变、九三抗战胜利纪念活动现场演奏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乐团对于仪式音乐有着相当的创编能力和一流的演奏水平。

邹锐说,公祭仪式现场音乐除了深深的追悼,也要体现中华民族在抗日战争中不屈不挠、前仆后继的精神。

以更加清晰的旋律线,在旋律的附弦部分增加小号、军鼓的点睛,让低回的乐曲增添昂扬的亮色,在清脆嘹亮的小号、铿锵有力的军鼓带动下,《公祭献曲》的音乐从悲壮中渐进,情绪更加饱满,富有张力,表现出民族抗争的骨气和气势。

国家公祭仪式现场,威武的三军仪仗队展示了国家形象,他们是来自北京三军仪仗队的小伙子。

3位旗手、18位行持枪礼、16位负责敬献花圈。仪式中,仪仗队员们走多少步、步幅多大、到达什么位置,行进节奏、时间都是按秒掐算的。

12月的南京,寒风凛冽,排练现场,身穿军礼服的仪仗队队员,一个个精气神十足,伴着响亮的口令,挺胸、昂首,整齐地走正步,每一步、每一个动作都一丝不苟。

来南京之前,队员们已经在北京模拟现场集中训练了20多天。这次公祭仪式给他们出了难题—集会广场上主要是碎石子路面,持枪礼兵上场时无法避免要经过一段碎石子路,如果按常规踢正步前行,落地不稳不说,皮鞋一抬难免会带起石子乱飞,看上去显然不够庄重。

经实地演练、反复研究后,决定不再走正步上场,而是以统一的齐步体现仪式感。

国家公祭仪式上,由16名三军仪仗队队员抬上台、敬献给南京大屠杀死难者的8个大花圈也格外引人瞩目。

每个花圈直径14米,以1200多朵白、黄、绿三色菊花和松枝组成,共分5层,中间的圆形是直径三四厘米的绿色菊花,其外面一圈由3层、200朵**菊花组成,第三圈由3层、200多朵绿色菊花组成,第四圈由6层、550朵白色菊花组成,最外面一圈环绕着碧绿的松枝。

参与制作花圈的江苏省插花艺术专业委员会会长唐梅英介绍,为了扎制这些花圈,江苏省插花艺术专业委员会的会员们忙碌了大半个月。

正式方案确定后,他们立即着手定制花材。为了让花圈更加美观,要求花朵形态一致。会员们专程到产地挑选花朵,和花木商联系,随时观察这些花的生长情况。扎制要求更高。

20名精心挑选出来的插花高手动手制作花圈,为了减少抬动花圈时花瓣散落的情况,当天每一枝花的花头要使用专用的鲜花胶水固定。

据南京市信鸽协会秘书长陈益国介绍,公祭仪式中正式放飞的3000只白鸽,由南京600名有丰富养殖经验的信鸽协会会员提供,是精心挑选出的一批飞行能力强的健康白鸽。3000羽白鸽,寓意纪念30万遇难同胞。

10000多名各界代表参加了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举行的国家公祭仪式。在为南京大屠杀死难同胞敬献花圈后,南京市77名青少年代表现场朗诵《和平宣言》。

国家公祭鼎的铜质鼎身和铜质的底座重2014公斤,石质的底座重1213公斤。公祭仪式的最后一项议程,是由6名来自南京市工、农、兵、科、学、企界代表撞响和平大钟3次,每次间隔5秒,第一次钟声响起时,放飞3000羽和平鸽。

人民网-国家公祭仪式:两首《祭奠音乐》烘托肃穆氛围

中新网-公祭乐曲创作者敏群:南京之殇 怨而不怒哀而不伤

音乐节口号

1、醉美音乐节,精彩不停歇。

2、最年轻的城市,最有活力的音乐节。

3、摘掉摇滚 口号 ,走入寻常生活。

4、用音乐歌唱青春,用心灵创造生活。

5、银乐悠扬,禧悦共享。

6、音乐无国界,快乐无极限。

7、音乐让梦想飞扬。

8、音乐起源与生活,生活因音乐而精彩。

9、提质张家界,打造升级版。

10、世界的自然遗产,我们的乡村音乐。

11、融入音乐廿五载,奏出生活多姿彩。

12、让音乐遨游世界,让世界充满魅力。

13、让世界优秀的'流行音乐走进中国。

14、品艺术,精彩人生;庆银禧,活力澳门。

15、律动地球村,情聚张家界。

16、流行之中,只读音乐。

17、莲花小岛,中西荟萃,寰宇精英,乐韵绕梁。

18、乐韵遍小城 绕梁廿五载。

19、来张家界聆听自然的呼吸。

20、来音乐的世界,听世界的音乐。

21、欢乐张家界,天籁地球村。

22、弘扬乡村音乐艺术,促进民族文化发展。

23、打造国际化旅游目的地,缔造世界级旅游精品。

24、传统带来当代,当代揭示未来。

25、触动音乐传心扉,铸造银禧誉全城。

26、让时尚随音乐律动。

27、音乐拨动心弦,温情律动精彩。

篇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学会本课的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整首诗。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直观展示和想象画面,体会字里行间所蕴含着的感情,感悟作者对于战争的控诉、对于和平的期盼和对于战火中的孩子的怜惜。

 (2)通过启发、引导、了解诗歌的表达形式,初步感知诗歌对比、反复等表达方式。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内心蕴藉着的情感,用自己的个性化的方式表达对战火中的孩子的美好祝福。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体会诗人作者对于战争的控诉、对于和平的期盼和对于战火中的孩子的怜惜。

 教学难点

 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质疑导入

 1.师板书:享受春天

 2.导引:同学们,春天已经悄然来到我们的身边,在这样一个百花盛开,阳光明媚的美丽季节,你们想去做些什么事情来享受它的美好?

 3.指名说。

 4.老师也很享受这美丽的春天,想和你们一样去踏青游玩。我们大家非常享受这个春天。我们大家真快乐,真幸福!板书:我们

 5.谁能用“幸福、快乐、”的语气来读一读? 个别读、齐读课题。

 6.老师把课题补充完整,按师的指点顺序再次读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吗?指名说。

 7.指导有感情地齐读课题。

 二、初读诗句,整体感知

 1.过渡质疑: 是呀,当我们与家人在温暖的春风里领略春天的美景之时,这个地球上还有一部分人却不能像我们一样享受春天带给他们的快乐和幸福,是谁呢?打开课本,请同学们大声读一读课文,找一找答案,并完成以下几个任务:

 ①思考:一共有几个小节?用序号标出来。

 ②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自己认为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检查词语认读。

 出示词语:蔚蓝色 巡弋 不速之客 沙漠 轰隆隆 梦幻 频频 搅得很不安宁 绿茵茵 散落 碎片 阻挡

 (个别词语借助让学生直观感受理解。)

 (2)检查自读情况。谁能把第一节诗读给大家听?指读——点评——齐读,再依次把第二节、第三节、第四节、第五节进行指读——点评——齐读。

三、诵读感悟,体会入情

 1.请同学们再次默读第一小节,圈出作者所描写的是什么地方,并把这个地方前后不同的景象分别用“_”“﹏”标出来。

 2.作者在第一小节描写了什么地方的情景?(大海)

 大海原来是什么样子?(海鸥的乐园)现在呢?(巡弋的战舰和水雷)“不速之客”是什么意思?能用一句话概括这一小节内容吗?(战舰和水雷成了海鸥的不速之客。)评议学生所说。

 3.同学们,蔚蓝的大海本来应该是海鸥飞翔,鱼儿嬉戏的地方,可是现在却战舰在巡弋 和密布着水雷,面对此景,你有什么感受,你想说什么?

 4.指名说,你能把自己的感受通过读表达出来吗?学生练读,然后指读。(只读小节的前四行)师生评议。

 5.诗中还写到了哪些地方,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二、三、四小节,然后用学习第一小节的方法自学第二、三、四小节。

 6.全班讨论交流,明确二、三、四小节的内容:(课件出示相应的内容)

 第二小节写了沙漠,本应是蜥蜴和甲虫的天下,现在却充斥着坦克和大炮的轰鸣;

 第三小节写了夜空,本应属于星星和月亮,现在频频发射导弹打扰了星星的安宁;

 第四小节写了草地,本应滚动欢乐的足球,现在却满是地雷的碎片。

 7.通过刚才的学习,同学们一定发现了第二、三、四小节和第一小节在结构上的相同点,谁给大家说一说?指名说。

 8.对,它们的相同点就是这四个小节都把原先的情景和现在的情景放在一起写,这种方法叫什么?(对比)

 9.你们能把这种对比读出来吗?自己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前四小节。再指名接力读。

 10.男女生分读:男生读“原来的样子” 的句子 女生读“现在的样子”的句子。(师提示,不读:“这究竟是为什么?”)

 11.读着读着,你们体会到了什么?你的眼前仿佛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要说给大家听吗?指导说朗读体会。(围绕“战争给世界带来的不安宁”来谈。)

 12.现在大家知道了吗?是谁不能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战火中的孩子们)为什么他们不能?(因为战争)

三、补充资料,直面战争

 1.1990年8月爆发了震惊世界的海湾战争,诗人高洪波亲眼目睹了在战火中孩子们那一双双充满恐惧和渴望的眼睛,内心极不平静,于是提笔写下了这首诗。同学们,请再好好读一读,你发现诗人内心深处发出了怎样的质问?

 2.反馈:“这究竟是为什么?”诗人这样的问有几次?(四次)

 3.为什么作者发出了如此震耳发聩的声音?生活在战争环境中的人们遭受的仅仅是我们刚才读到的这些吗? 下面请大家看一组数据:

 4.幻灯片出示:

 在过去10年里,200多万儿童在战争中被杀死,另有600万儿童受伤,100万儿童成为孤儿。伊拉克每个月约有5000名儿童死亡,是世界上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的国家之一,每8名儿童中就有1名以上在5岁前夭折。

 这是战争中的加沙儿童,自2008年12月27日以军对加沙地带发动大规模军事打击以来,已经造成数千人伤亡。而根据加沙当地急救部门的统计,死亡人数中儿童占了15%。

 阿富汗,每四个孩子中就有一个不到周岁生日就死去;每5名儿童中就有3名在战乱中失去了一位亲人;在阿富汗境内仍有1000万颗地雷,而被地雷炸死者中34%是儿童。

 八十七个国家的儿童生活在6000万枚地雷的阴影中。每年陆续有1万名儿童成为地雷的受害者。

 从埃塞俄比亚到巴勒斯坦,从乌干达到塞拉利昂,战争夺走了他们的童年。这些战争孤儿,小小年纪被丢在未知的世界,有时不得不使尽浑身力气扛起枪,成为小战士,甚至人体炸弹!当今世上,这样的儿童仍有30万之多。

 看着这些鲜红的数据,有没有刺痛了你的眼睛?你想说什么?

 5.战争中没有幸福,没有欢笑,有的只是灾难和死亡。遗落的儿童在大声呼救,在苦苦挣扎。他们害怕,恐惧,失去了亲人,他们在哭泣!

 6.这些照片是否震撼了你的心灵?看到这些悲惨的画面,你还想说什么?

 7.每一个看到以上的人都会像诗人一样充满愤怒地质问,引读——“这究竟是为什么?”

8.“这究竟是为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这四句的语气一样吗?该怎么读?应该用什么样的感情朗读这一句?(、憎恨、愤怒)

 9.让我们来读一读诗人的四个质问,每组读一遍。再来一次,好吗?如果是你,看到我们的家园被毁,你会用怎样的语气来问一问?(痛心,愤怒,遗憾,不解…)指名读,齐读。

 10.这究竟是为什么?同学们,你能回答为什么吗?(学生围绕战争的罪恶来谈。)

 11.带着对战争的和憎恨,一起来读1—4小节。

 四、升华情感,拓展补写

 1.除了这些,诗人内心深处还有什么?请你读一读第五节。

 2.从这节中你体会到什么?(学生畅所欲言。)你觉得应该抓住哪个词用什么样的感情来朗读第五节?(希望、祈盼)

 3.希望和祈盼有什么不同吗?请你用祈盼的语气来朗读一下。带着你体会到的情感尽情地朗读第5节。

 4.指名读,师评议,读得真有感情,“一张课桌、一间教室”对于我们这些和平社会环境里少年儿童来说是一个多么简单的要求,可是“战火中的孩子们”竟然要用“祈盼”,这都是因为——(学生齐说:战争)这罪魁祸首是——(战争)。

 5.战争给自然世界带来了种种不安宁,让我们发出对和平的呼唤,一起来高声朗读第5节吧!

 引读:

 我们希望,我们祈盼——

 让战火中的孩子

 有__________,__________。

 不被导弹的气浪掀翻!

 有__________,有__________,

 免遭炸弹的弹片击穿!

 和我们一样__________,

 和我们一样__________……

 6从这个字里行间你体会到了什么?是啊!虽然在我们看来是再普通不过的事情,但对于战争中的孩子们来说是何等的珍贵,他们的愿望是那么的强烈。再次齐读第五小节。

 7同学们,诗结尾处运用的省略号,省略的是什么?

 (自由回答 :和平、幸福、美好、快乐……)

 8.仿照第5小节,补写一节诗歌。

课件出示:

 和我们一样在鲜花中读书,

 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

 和我们一样

 和我们一样

 和我们一样

 和我们一样

 9.指名说,师生评议。

 五、回归课题,阅读链接

 1.师:我想,有你们这么美好的祝愿,处于战火中的孩子,总有一天会摆脱战争。我想,不久的将来处于战火中的孩子会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到那时蔚蓝的大海,金黄的沙漠,美丽的夜空,绿茵茵的草地,所有美好的东西也会属于他们,到那时他们会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

 2.享受春天就是享受什么?(希望、自由、快乐、和平、幸福) 板书:享受和平 享受幸福

 3.此时此刻,享受着春天的我们,是否想做些什么?

 出示:儿童和平条约

 (1)介绍条约的背景:(出示)

 一九八六年九月二十五日,世界各国的儿童代表共聚美国纽约,共同签定了《儿童和平条约》。这条约表达世界儿童渴望和平的美好心愿,是全世界儿童至真至纯的心一起跳动的声音。

 (2)自由朗读,交流体会。

 (3)这就是我们希望的(春天);这就是我们祈盼的(春天);这就是我们呼唤的(春天)

 4.齐读课题及板书,让战争中的孩子《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享受和平——享受幸福。(师把板书连成和平鸽的样子),让和平鸽永远飞翔我们的地球之上,让它们把和平和幸福带到世界上的每个角落吧——希望世界和平,人们幸福!(在《明天更美好》的旋律中结束。)

篇二

 教学目标:

  1、认识4个生字。

 2、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受到热爱和平的教育。

 3、有感情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的含义。

 教学难点:

 读出诗歌的节奏和韵律,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课前准备:

 1、了解伊拉克战争或其他中东战争情况。

 2、收集与诗歌内容相关的影视资料,如沙漠本来的情景与战争的情景。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当我们沐浴着春光,坐在明亮的教室里尽情享受和平的时候,你可曾想到,世界上还有许多地方正笼罩着战争的阴影,有多少人正祈盼着和平!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呼唤和平的诗。(板书课题)

 二、初读感知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自己认为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读后同桌之间互相检查。

 2、运用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等方法理解不懂的词语,同桌之间可以互相交流。

 3、读读想想:了解了些什么,有什么不懂的问题。

 三、交流讨论

 1、指名读诗,读后评价,看字音是否读准,句子是否读通。

 2、交流:了解了些什么,有什么不懂的问题。

 3、四次提到“这究竟是为什么”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4、“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

 四、阅读示范

 (根据对学情预测,学生可能对“这究竟是为什么”的呼唤不理解或感悟不深刻。因此,可选择学生最熟知的对“夜空”的描写一节,指导学生阅读,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

 1、默读第三节,联系自己的所见所闻,想一想:夜空本身应该是什么样的?而正在经历战争的夜空呢?假若你生活在那个地方,面对此景,你有什么感受,想说什么?

 2、有感情地朗读第三节。

 五、自主阅读

 1、按阅读第三节的方法阅读其余各节。

 2、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六、升华总结

 1、读了这首诗,你有什么话要说。

 2、宣读“儿童和平宣言”。

 七、作业

 阅读选读课文《黄继光》。

 板书设计:

 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

 希望 祈盼

 ↙ ↘

 制止战争 呼唤和平

篇三

 教学目标:

  1、 学习这首诗,理解诗句的含义,懂得维护世界和平,制止战争,是世界人民的共同心愿,从而受到热爱和平的教育。

 2、 了解诗的结构,初步懂得诗歌的表现手法。

 3、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的含义。

 教学难点:

 读出诗歌的节奏和韵律,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课前准备:

 1、课前播放美好春天的视频

 2、、课件、爱心卡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对话春天,导入新课。

 1、同学们,刚才我们看了一段视频,你看到这些春天的美景有什么感觉?

 你们还想到那些词啊?引导学生说出春天美好的感觉。

 2、是呀,春天给我们带来了生机和希望,老师也很喜欢春天。所以,今天给大家带来一首享受春天的诗歌,你能用享受的语气读一下吗?(诗歌内容是摘自课文中的美好景象部分)

 生有感情的朗读(《享受春天》)。

 3、看来你们都很会享受春天。但同学们,你们有没有想过,在这个世界上还有许多地方正笼罩着战争的阴影,那里许许多多的孩子不能像我们一样享受春天,他们正饱受战乱之苦……

 (放战争残酷场面的视频)

 师:看了这一幕幕触目惊心的画面,你有什么感觉?

 引导学生说出对战争的感觉,使学生在心理上对春天美好与战争残酷产生不同的感觉。

 4、战争太可怕了,所以我们心中呼唤和平。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呼唤和平的诗《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一起来读一下。

 生:齐读课题《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

 设计意图:因为生活在和平环境下的孩子对战争很陌生,所以,先给他们播放春天美好的视频,再给他们播放战争残酷的视频,让美好与恐怖进行实际景象的对比,使学生对美好生活与战争残酷在心理上产生不同的感觉,更能激发他们维护和平,制止战争的情感。我发现两段不同的视频放完后,孩子的情感被调动起来了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现在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朗读时, 1、要读准字音。2、想想这首诗讲了什么内容?

 (大屏幕:自主学习要求)学生自由朗读。

 2、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这些生字词,一起读一下!

 齐读生字词。

 3、恩,大家读得不错。现在谁来回答:这首诗讲了什么内容呢?

 学生回答

 4、你说得真好。下面让我们继续学习。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我采用学生带着问题自学的方法,通过自由朗读,通过回答“这首诗讲了什么内容?使学生对诗歌内容有个整体感觉。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体现。

 三、品读课文,体验情感。

 (一)品读第一至四节

 1、小组合作学习:(大屏幕出示:合作要求)

 (小组合作完成表格,在书上用蓝线标出原来宁静美好的句子,用红线标出遭受战争破坏后景象的句子。)

 学生小组里讨论,教师巡回指导。

 2、汇报小组合作成果

 (学生边说,教师边在课件上填空)

 3、师:全填对的举手。恩,很不错。现在老师还想知道你们读的怎么样。谁来读第一小节。

 (大屏幕出示第一小节画面)一小组齐读。

 指生评价

 4、同学们,你们想一想,这边美好景象的时候是怎样的?这边遭到战争破坏后又是怎样的?这种把好的事物和不好的事物放在一起写的方法叫什么?

 生:对比。

 师:那我们读书的时候把好的事物和不好的事物也应该怎样读?

 生:对比着读。

 师:你们想不想听老师读一遍?

 5、老师有感情范读

 学生评价

 6、说的非常好,你们想不想用老师的方法来试一下?

 生齐读第一段。

 7、读得很不错。现在同学们用老师总结的方法:读得时候,要注意语调的变化,要融于自己的感情,特别是最后那句“这究竟是为什么?”表达了作者对战争的控诉,要读出那种强烈的指责的情感。好,现在请同学们用老师教给你的方法和你自己领悟到的方法,小组合作学习朗读2——4小节。现在开始。

 8、学生小组合作美读2——4小节,教师巡回。

 9、小组展示读

 10、同学们都会读了,下面我们一起来有感情地朗读第1——4小节。

 全体学生齐读1——4小节

 设计意图:1、借助课件生动的画面,将自然界原本的美好景象与因战争破坏的景象进行对比,深化了学生对战争的破坏性认识,从而激起学生对战争的憎恨,对和平的呼唤。2、在教授过程中,教师只是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然后放手学生小组合作完成,是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3、采用反复朗读,体现阅读教学读中感悟的学习方法。通过以上环节的学习,我发现学生不仅了解了学习诗歌的方法,而且,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制止战争,维护和平的情感。

 (二)学习第5小节

 师:同学们读得很有激情。是呀,可恶的战争带来了那么多灾难,所以我们心中怎么样啊?(呼唤和平)。我们心中呼唤和平。请同学们用呼唤和平的语气读最后一小节。“我们希望,我们祈盼——”

 1、全体学生齐读第五小节

 2、读完后,教师指课件上的“祈盼”两个字问:同学们这两个字音读什么?

 理解“祈盼”

 3、一张课桌、一间教室对于我们来说算什么要求呢?可是对于战火的孩子竟然用“祈盼”,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战争)

 师:是呀,这一切都是战争惹的祸。所以我们要一起行动起来,呼吁和平,我们要一起行动起来,维护和平,制止战争。(板书)

 4、理解“春天”

 师: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同学们这里的春天除了我们大自然里所说的春天,还指什么呀?(就是没有战争的春天,就是和平环境下的春天。)

 5、理解省略号。省略的内容就是和我们一样享受和平,享受幸福,享受快乐……

 6、说心愿

 享受和平,享受幸福,享受快乐等等还有很多美好的心愿。我想你们也有很多美好的心愿对战火中的孩子说是吧?先在小组里说

 7、现在拿起你手中的笔,在你的心愿卡上写下你的希望,写下你的祈盼。

 学生写心愿卡,教师巡回。

 8、指生交流心愿卡

 9、多么美好的愿望。老师相信有这么多美好的愿望,战火中的孩子他们总有一天会摆脱战争,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

 10、让我们带着这些美好的心愿再读一遍课文。“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

 生有感情地齐读全诗。

 设计意图:通过拓展写心愿卡,达到升华感情的效果,同时通过模仿创作,培养学生语言的表达能力。

 四、拓展延伸,升华主题。

 1、师:同学们,制止战争,维护和平,这是全世界人民共同的心愿,也是世界儿童共同的心愿,1986年在美国纽约举行了世界儿童联欢会,会上世界儿童代表签署了《儿童和平条约》。下面请同学们快速浏览,然后说一下,从《儿童和平条约》中你读出了什么?

 2、学生快速浏览

 3、哪位同学说一下,你从条约中知道了什么?

 学生交流

 4、让我们带着这些美好的希望再读一遍第五小节,“我们希望,我们祈盼——”

 生有感情齐读(轻松愉快的音乐起)

 师:就让我们带着这美好的心愿结束本课的学习吧。

 课后给大家留两个作业

 1、继续完善你的心愿卡和同学交流。

 2、写一写,你能为和平做什么?

 下课!

 设计意图:此环节的设计,让学生了解维护和平,制止战争是全世界人民、全世界儿童的心愿,我们每个人都有维护和平的责任。激发他们热爱和平,呼吁和平的思想感情。

 板书设计:

 20 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

 希望 祈盼

 ↙ ↘

 制止战争 呼唤和平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96090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1
下一篇2023-07-1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