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吗下面是我整理的句子赏析方法,供大家参阅,希望对你有帮助!
句子赏析方法A
1、 抓关键词语
很多重点句的含义,往往是通过一、二个动词、形容词、副词、数量词等关键词语传递出来的。抓住句中关键词语去深入理解句子,是常用的可取的一种赏析句子的方法。
2、 抓修辞手法
修辞手法的运用,能使句子表达的意思更形象、生动、传神。修辞常见的有八种即比喻、比拟、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它们在不同的语境中所起到的作用各不相同。如比喻,是根据事物的相似点,用具体的、浅显的、熟知的事物来说明抽象的、深奥的、生疏的事物。其作用表现在能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
又如排比,把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意思相关联的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短语或句子排列在一起。作用:增强语言气势,加强表达效果。用它说理可使论述详尽,条理清晰;用它抒情,能激发读者的感情,增强文章的感染力;用它叙事写人,能使描写细腻深刻。
3、 抓句式特点
常见的句式特点有:长短句结合、句子对仗工整、双重否定句。排比句、反问句、倒装句等。
4、抓表现手法
表现手法是作家在创作中为塑造艺术形象,表达审美情感时所运用的各种具体的表现手段,如衬托、对比、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联想、想象、象征等。
5、抓结构作用
一个句子在结构上的作用有承上启下、前后呼应、总结上文或总结全文等。我们应该抓住总领句、过渡句、总结句分析其在结构上的作用。
6抓思想内容
准确把握内容及思想情感每个句子本身都可提炼出一定的内容,也有的饱含作者的某种思想情感。在赏析句子的答案中,内容及思想情感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句子赏析方法B
一、意象搭桥,进入意境意象是指作品中具体的人、物、景等。恰当的意象组合,就能营造
一个优美的意境。人物形象:包括诗中人物和自我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主要有豪放洒脱的形象,忧国忧民的形象,钟情山水的形象,怀古伤今的形象,儿女情长的形象等。景物环境描写作用: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托物言志。言近而意远,只有把诗中的意象通过联想,再加以重新组合,再现成一幅幅生动的画面,才能进入作者所描绘的意境之中。
二、寻找规律,把握情感
诗歌是抒情的语言艺术,准确鉴赏诗歌的关键在于把握诗歌里所表达的感情。诗歌所表达的感情大概可分为以下八类:惜别、离别、思乡、讽喻、怀古、报国、咏景和恋友之情,作者的情感都能通过意象在诗中充分体现出来,如:古人常通过游子、折柳、天涯、家书、归雁、明月、秋、落叶等意象,表达思乡之情。平常要多积累总结。
三、由表及里,解读诗文
首先,要正确理解诗歌的内容就应当深入地了解诗人的生平、思想、作品的时代背景。
其次,注意分析诗题,诗题是诗的“眼睛”,分析诗题也是正确把握诗的主旨的重要途径之一。
然后,仔细研读诗歌语言,特别是关键字句、修辞手法和所用典故等;注意捕捉隐含资讯,有的诗句语意双关,有的有“弦外之音”,要结合全诗细心揣摩,透过表面意义,挖掘深层含义,从整体上把握诗歌意境。
总之,要多读、多思考、多积累优美的古诗词,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和审美情趣,并注意同类型诗歌的比较。
句子赏析方法C
一、意境一致
散文贵在意境。散文中的“意”是指作者在文中流露出的思想感情。这种感情,必须有所寄托,或借境抒情,或托物言志,或因事明理。这些可寄托作者情思的景、物、事就是“境”。这就是环境与心境的统一,景和情的统一,意和境的统一。
小学语文的课文,有很多是文质兼美,情文并茂的文学作品。老师要抓住这些好文章予以分析,与学生一起领会文章中那幽深美好的意境。课本中描写大自然风光,歌颂祖国壮美河山的文章就很多。如,《桂林上水》中“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奇峰罗列,形态万千;桂林的山真秀啊,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色彩明丽,倒影水中;桂林的山真险啊,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下来。”这些优美的文字画出了桂林山水的奇异美,将我们引入了一副神异的山水画中。
这时,我们指导学生要融入这美的意境之中,细细体会那美的语言,美的风光,美的山山水水,美的描写构思,从而使学生引发出一种阅读的情趣。此外,《海上日出》、《梅雨潭》等作品,也以形象生动的语言描写表现了祖国河山的美好壮丽,融情于物,情景交融,它们是具有很美的意境和很强的艺术感染力的作品,教师不妨引导学生细细品读,深深体味其中的妙处,并融入学生的写作实践中去。
美的作品不但以深邃的意境见长,而且以精美的语言取胜。尤其散文,语言更是流畅生动,清丽怡人。或对偶排比,铺陈挥洒;或神驰万里,天上人间;或议论抒情,神情飞荡。教师要指导学生捕捉文章中进行这些描写的句子和词语,体会其中的感情,领会其中的妙处。
如:《金色的鱼钩》中的老班长吃鱼骨、嚼草根献出生命的形象描写;英勇杀敌,拒不投降而跳悬崖的狼牙山五壮士的高大形象的刻画;为了战争胜利而舍身炸碉堡的董存瑞形象的描写;日理万机,积劳成疾的周感人的展现,都运用了准确入深的语言进行描写。教师找出关键词语,反复诵读。深入赏析,细细品味。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阅读的兴趣。
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教师必须分析课文是如何用美好的意境和优美的语言去描写自然风光的,同时还要反复咏读课文,使学生产生 ,受到强烈的感染,激起情趣,产生强烈的审美愿望。在欣赏玩味中,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推敲、琢磨,把学生带进美的意境中去,从而感受自然之美,文学作品的意境之美,语言之美。
二、抓住线索
散文的基本特征是以情动人。所谓“形散”,是指内容散、章法散、笔法散;而“神不散”,则是说题旨鲜明,意蕴通达。不论内容怎样“散”,总有一条线索贯穿始终,不管结构笔法如何散,总有内在韵味、情趣笼罩着全篇,或清新、或隽永、或华美、或古朴,情趣虽异,归旨却为一。
抓文眼就是抓点,目的是以点带面。要抓准文眼,需“入乎其内,出乎其外”,把自己安置在“情动而辞发”的“点”上,引导学生顺着文路揣摩,循着笔意思索。
然而,单是抓住文眼,还是不够的,还要指导学生理清思路,切实把握行文脉络。比如:《匆匆》结构也十分单纯,十一个问句是情绪消涨的线索。问而不作答,飘忽而过,既显作品流畅感,也显出诗绪的跳跃性,使形象得以迅速展开。一般诗句为显示情绪的跳跃性,往往别于一般的语言句法结构,不顾语法的限制,省略一些句子成分。《匆匆》的问句,问而不答,而答意隐含之中,这既可启迪读者想象,引起深思,显出它的含蓄美,又合作者情绪的飞快流动,显出诗情跳荡的节奏美来。对于这篇美文,我们不是让学生停留在泛泛的附和几声“美”上,而是要求学生真正地潜心阅读,体味作者是怎样表现出美的是句式的整齐铺排如开头的排比句,给人一种音乐的节奏美;是修辞的新颖而贴切日子如轻烟,如薄雾。。。。。。诗意的物象,让人触手可及;是叠词的运用默默、伶伶俐俐。。。。。。情意的缠绵尽显其中。在引导学生学习行文时,一方面要指点学生明了本文新颖、精巧、别具匠心的艺术构思,另一方面还要指点学生把握文章的明暗两条线索,即空间线索和感情线索。教学中只有紧紧抓住这两条线索,才能使学生分清层次,理清脉络,领会作者在委婉曲折的协警状物之中所蕴含的深邃的思想感情。
三、感受艺术
选入教材的散文多为构思巧妙、用笔神奇的丽篇佳作,其借外在之景,抒内心之情传神地状物,精巧地升华,造成情深意浓的美学胜景与极强的艺术魅力,往往使你沉醉在美的享受中。再加上其朴素而优美,自然而新奇,严谨而洒脱,通通俗而惊人的语言,触及你的灵机,拨动你的心弦,更使你流连忘返。教学中,引导学生精读细研,努力挖掘它的语言精华,掌握它的表现手法,是又一重要任务。
小学作文,往往是不能有条理地组织材料,行文层次混乱,材料安排详略不当。如果教师在阅读教学,注意抓住散文的结构特点进行分析,帮助学生赏析散文精美严密的结构,理清线索,理解散文灵活自由而中心明确的特点,就会使学生在不断的散文阅读中,逐渐学会围绕中心组织材料进行写作。例如《鸟的天堂》一文,围绕中心组织材料就十分精妙。该文以时间为线索,先写第一天晚上没有见到鸟,只有大榕树,静静的,这是略写。而第二天早上看到的却是百鸟争鸣纷飞,极尽描写了鸟的羽毛之斑斓和鸟声之婉转,千姿百态,这是工笔,这样将情感推向了 ,展现了提议“天堂”。该文一静一动,一详一略,一虚一实,互为映衬,张弛有度,形似散而神实聚,先为抑而后为扬。该文真是匠心独运,结构天然,悬念巧设,起伏跌宕。教师在教学时要抓住该文结构上的特色予以赏析,并指导学生在习作中,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或亲身经历的事情,经过筛选,确立一条红线,一个中心,组织材料写文章。只要教师引导得法,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心领神会,写出结构严密,浑然一体的好文章来。
四、课外阅读
课外阅读是课内阅读的扩充套件和延续,是学生获取“精神粮食”的重要途径。阅读各种课外读物,可以开拓视野,增长知识,陶冶情操。“得发于课内,受益于课外”正是这个道理。在课外阅读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养成欣赏分析的习惯,聪文章的结构,剪裁的方法,到语言的运用,多种表达手法的运用等,感受文章所表达的美的境界。例如,我们在教课文《桂林山水》时,可以在课外指导学生阅读贺敬之诗歌《桂林山水歌》:“云中的神啊,雾中的仙,神姿仙态桂林的山。情一样深啊,梦一样美,如情似梦漓江的水。。。。。。。啊,桂林的山来丽江的水——祖国的笑容这样美。”通过课内和课外的对比阅读,可以使学生更深刻地领会那种对祖国山水的热爱之情,给人一种“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溢于海”的艺术感受,这样既增添了对桂林山水的飘渺感,又增添了作品的情趣,更利于提高学生的品读能力。
#教案# 导语咬文嚼字”是一个成语,它一般被当作贬义词来用。《现代汉语词典》中对它的解释是:“过分地斟酌字句(多用来指死抠字眼儿而不领会精神实质)。”但在朱光潜先生的这篇文章里,它却是个褒义词,指在阅读文章或写作时,要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精神。实际上,我们学习语文,就需要这种“咬文嚼字”的精神。只有如此,我们在读一些好的文章时才能领会作者的匠心;也只有如此,我们才能写出文质兼美的好文章。 考 网准备了以下教案,希望对你有帮助!
篇一
一、教学设计
1、使用教材: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三单元
第8课《咬文嚼字》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理解文章内容,掌握文章写作思路。
(2)过程与方法:布置学生在课前预习课文,理解文中所选的诗词及故事背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作者严谨的治学态度,培养学生学习过程中“咬文嚼字”的习惯。
3、教学重点: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把握文章主旨。
4、教学难点:理解并正确评价作者的观点,学会在平常的学习中“咬文嚼字”。
5、设计思路:这篇文章是朱光潜先生的一篇随笔,同时也是一篇短小精悍的议论文。他告诉人们无论阅读或写作,都要有咬文嚼字的精神,刻苦自励,追求艺术的完美。在教学过程中,应一方面抓住议论文的特点,了解作者观点,理清论证思路;一方面引导学生培养咬文嚼字的精神,养成良好的阅读和写作习惯。因此,教学设计在分析论证思路的同时,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增强思维的深刻性和批判性,并将这种思维习惯运用到自己的学习中。
6、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法,诵读法,点拨法
7、教具准备:PPT课件(另附)
8、课时安排:一课时
二、教学过程:
[PPT课件演示:P1课题]
2009年9月4日,温总理在北京市第三十五中学调研时说“广大师生应该做到:不计名利,成功不必在我;甘为人梯,奋斗当以身为先。自强不息,成功必定在我;奋发有为,报国当以身为先。”我想这是对我们的希望也是要求。大家一起朗读一下这段话。
[PPT课件演示:P2]
做学问也好,生活也罢,我们都需要有不计名利,自强不息的精神,今天我们学习的《咬文嚼字》的作者便是拥有这样精神的人。
(二)认识作者
[PPT课件演示:P3]
朱光潜(1897-1986),安徽桐城人。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现代美学的开拓者、奠基者之一。代表作品:《文艺心理学》、《谈美书简》、《西方美学史》等。
人生格言:“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
明确:1、朱光潜是安徽人,他是安徽的骄傲,引导学生要关注本地的名人。
2、他的人生格言正是温总理讲话中所提到的不计名利,自强不息的写照,而他的这篇随笔正是被这样的精神触发,思考完成的。
(三)粗读课文,把握论点
请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再读课文,思考问题:
1、“咬文嚼字”什么意思?
[PPT课件演示:P4]
明确:过分地斟酌字句(多指死抠字眼而不领会精神实质)。
2、看起来“咬文嚼字”有些贬义,那么朱光潜为什么会用它来作为自己的观点,一定有他的道理,那么,请同学在课文中找一找作者是怎样阐述自己的观点的?
(学生思考讨论,总结归纳)
明确: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但是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四)再读课文,深入分析
1、为了让大家接受这个观点,作者选了哪些例子来证明呢?
[PPT课件演示:P5]
明确:①郭沫若改字②王若虚改句
③贾岛“推敲”④苏轼《惠》诗
⑤“套板反应”
2、文章最后一段中说“以上只是随便举几个实例,说明咬文嚼字的道理”,你认为作者是随便举的例子么?
(学生思考并讨论)
明确:这些例子不仅不是随便举的,而且是用心选择的。从选材的内容来看,一方面是关于文字修改,一方面是有关联想意义;从修改的效果来看,有成功的,也有失败的。
3、具体分析有关文字修改的例子:
①郭沫若改字
(通过指导学生诵读修改前后的句子来体会“咬文嚼字”的精神。)
明确:同样是一种改法,却产生两种不同的效果,一个成功,一个失败。原因在于不同情感的句子不可以千篇一律的修改,应分析句子情感,把握句式特点来修改。
[PPT课件演示:P6]
补充示例:唐代诗人宋之问《渡汉江》“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中“怯”能否替换成“切”呢?
很显然,不可以。“怯”更能表达作者逃亡时的胆怯心情,既急切的咬
想知道家人的情况,又担心自己给家人带来灾祸,“怯”可以非常准确的表现当时那种矛盾的心情。
总结:写文章时要求用词准确,古往今来有多少人在斟酌字句的道路上不断探索着。
[PPT课件演示:P7]
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唐·卢延让)
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唐·杜甫)
无论你所要讲的是什么,真正能够表现它的句子只有一个,真正适用的动词和形容词也只有一个,就是那最准确的一句、最准确的一个动词和形容词。其他类似的却很多。而你必须把这的句子、的动词、的形容词找出来。(法·福楼拜)
②王若虚该句
(指导学生朗读修改前后的句子,体会修改的效果)
明确:改过之后确实更简洁了,但却缺少了意味。
[PPT课件演示:P8]
补充示例:宋人欧阳修的《醉翁亭记》第一段原来是“环滁四面皆山,东有乌龙山,西有大丰山,南有花山,北有白米山,其西南诸山,林壑尤美。”最后修改为“环滁皆山也。”
这是修改的更简洁的成功的示例。
总结:文句是否简洁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怎样表述才最符合原文的意味,也就是说咬文嚼字的精髓是调整思想和情感。
③贾岛“推敲”
[PPT课件演示:P9]
(这个故事已经耳熟能详,重点在于了解作者是怎样咬文嚼字的,同时引导学生用咬文嚼字的精神自己分析诗句,提出看法。)
⑴请找出文中作者的理由和解释。
⑵你认为应该用“推”还是“敲”呢,说说你的理由。
(学生可自由讨论,只要解释合理就应给予鼓励)
总结:无论用那个字,好像都有道理,其实就在于不同的字表现的意境不同,每个字所蕴含的意境又是合乎情境的,所以都是可以的。
小结:以上三个例子有成功,有失败,他们的评判标准都是一样的,即这个词或句是否符合作者的思想情感。
4、具体分析有关联想意义的例子:
①苏轼《惠》诗
(指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领会利用联想意义的妙处。)
补充注释:小龙团是福建名茶,一般是地方上供给皇帝的茶。一两茶相当于01两黄金。苏轼在任常州刺史时得到朋友赠送的小龙团,异常兴奋,来到无锡的第二泉取泉水泡茶。小龙团是茶团,北宋蔡襄创制的一种名茶,形状似饼,这就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天上小团月”是由“小龙团”茶联想起来的,因为他们的形状都是圆形的。
②“套板反应”
(指导学生理解“套板反应”的概念,概括作者的观点。)
⑴根据文意,用自己的话概括“套板反应”。
⑵作者的观点是什么?
明确:反对。“套板反应”背离了创新,引不起新鲜和真切的情趣。
唐代的古文运动中韩愈等人提出写文章要“师其意而不师其辞”,“词必己出”,这体现的就是创新,反对掉书袋。
总结:这一正一反两个例子都充分说明了咬文嚼字还应有创新意识。合理的运用联想意义。
[PPT课件演示:P10]
补充示例:唐代大诗人杜甫《江南逢李龟年》“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注:李龟年为唐代的音乐家,受唐玄宗赏识,后流落江南。
思考:其中“江南”两字你能有多少联想呢?
明确:⑴点明与李龟年相逢的时令暮春;⑵暗指李龟年不幸的身世;
⑶暗指自己不幸的身世;⑷暗指唐王朝衰落时期。
5、小结:通过举例论证和正反对比论证,作者指出无论是文字修改,还是使用联想意义,我们都要寻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炼和吻合,这样才会达到艺术的完美。
(五)引申探究,比较阅读
研讨与练习中列举了一篇文章《不求甚解》(马南邨),其中提出了另一种阅读的方法,读书“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面对朱光潜和马南邨的不同见解,请结合自己的读书习惯谈谈你的看法。
(引导学生自由讨论,老师可加以指导和鼓励。)
(六)应用拓展,活学活用
课前老师要求学生整理出自己平常读书时“咀嚼”出的好句子,选择了其中的一部分,请学生自己赏析。
[PPT课件演示:P11—P15]
(由选出语段的同学先发表观点,再由其他学生补充。)
[PPT课件演示:P16]
总结:很好的思想内容,像一盏画得很美的纱灯,表达思想的文字就像灯里的烛光。若是里面的烛光很亮,这盏灯上的美丽图画就会映射得纤毫毕现;若是烛光昏暗,无论是多美的纱灯,也会减色。(冰心《漫谈语文的教学与学习》)
(七)作业设计
片段训练:请写一个片段来赏析你所喜欢的语段,可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分析。要求:重点突出,语句通顺,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字数不少于400字。
(八)板书设计
郭沫若改字——不同情感
文字修改王若虚改句——不同意味
咬文嚼字贾岛“推敲”——不同意境
苏轼《惠》诗——正面
联想意义
“套板反应”——反面
篇二
教学目标:
1、探究斟酌文字与精微准确地传情达意之间的重要关系,培养“一字不肯放松”的正确谨严的语文学习习惯。
2、分析评价文章的观点。
教学方法:
1、探究学习法。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学生通过探究学习,形成自己对问题的看法。
2、讨论交流法,具体采用诵读、改写、比较多种方法。创设宽松、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通过讨论交流,激活学生的思维,从而培养“一字不肯放松”的正确谨严的语文学习习惯。
重点难点:
深入发掘教材文本内容,以课文为例子,探究斟酌文字与精微准确地传情达意之间的重要关系,从内容和写法上获得一些启示。
设计背景:
朱光潜先生的《咬文嚼字》进入中学教材已多年,笔者已执教多次,各具特色的教研课、公开课也听过不只一节,笔者和其他老师一样曾经追求课堂活跃,古今中外有关咬文嚼字的事例一个接一个,老师示范性地先引一些学生熟悉的实例,然后要求学生操刀上阵来“咬文嚼字”,例如:
(1)原文:眼看朋辈成新鬼改文:忍看朋辈成新鬼
(2)原文:春风又到江南岸改文:春风又绿江南岸
(3)原文:红杏枝头春意浓改文:红杏枝头春意闹
(4)原文:昨夜数枝开改文:昨夜一枝开
老师教学设计的目的是在诸多实例分析的基础上,让学生明确:文字和思想感情有密切关系,语言跟思想情感走,更换了文字就同时更换了思想情感。只有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注意追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这样的课堂,拓展延伸确确实实做得非常好,但是这样浮光掠影,热热闹闹的课堂教学能否达到教学目的?我们发现,近年来,语文教学出现了摒弃教材文本资源的发掘,大搞热闹的教学活动的现象,致使语文教学内容空泛化,造成语文教学内容有效性的丧失。
笔者认为,教学内容的确立必须立足于教教材,发掘教材文本内容就是教学的主要内容。我们不能抛开教材文本而“在碗外找饭吃”,我们应强调文本的细读特色,就《咬文嚼字》一文来说,应以课文为例子,从课文内容和写法上获得一些启示。
教学过程: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明确了本文除结语之外,大体可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举了三个例子说明文字和思想感情有密切关系。第二部分,讲文字联想意义的使用,有正负两面。正面是善用联想意义,可使意蕴丰富,有美妙的艺术效果;负面,是“套板反应”,一派套语滥调,全无新奇的意味。本节课我们重点研究郭老改字、李广射虎、贾岛吟诗三个事例,来一番“咬文嚼字”。
二、合作探究:
(一)“你是”和“你这”,哪句表现力更强?
1、简介剧本《屈原》婵娟骂宋玉的相关情节:
屈原被陷害关押,作为其的宋玉不但不同情,反而感到高兴,因为这样一来,楚国上下之文章就数他宋玉第一。为此,婵娟极为气愤地骂宋玉是没有骨气的文人。
2、反复诵读比较下列两个句子,看看哪句表现力更强些?为什么?
A.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
B.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
3、想一想:你最愤怒的时候是如何骂人的?
你这妇!
你这流氓!
你这魔鬼!
你这畜生!
你这挨千刀的!
4、明确:
不同句式表达不同意味。“你这什么!”“倒不仅是‘坚决的判断’,而是带有极端憎恶的惊叹语,表现着强烈的情感。‘你是什么’便只是不带情感的判断,纵有情感也不能在文字本身上见出。”
(二)你支持谁,王若虚还是朱光潜?
1、补充《史记》李广射虎一段的前后文字:
广居右北平,匈奴闻之,号曰“汉之飞将军”,避之数岁,不敢入右北平。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因复更射之,终不能复入石矣。广所居郡闻有虎,尝自射之。及居右北平射虎,虎腾伤广,广亦竟射杀之。
2、参照《史记》原文细读王若虚《史记辨惑》中的观点、改法以及朱光潜先生的评论,对此你支持谁?你对改前与改后文字还有什么见解吗?
3、明确:
文字一增一减意味不同。
(三)“推”和“敲”,到底哪个好?
1、补充:《题李凝幽居》(贾岛)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2、阅读课文:朱光潜先生认为“推”和“敲”,到底哪个好?其观点是否成立?
朗读课文:
“推”固然显得鲁莽一点,但是它表示孤僧步月归寺,门原来是他自己掩的,于今他“推”。他须自掩自推,足见寺里只有他孤零零的一个和尚。在这冷寂的场合,他有兴致出来步月,兴尽而返,独往独来,自在无碍,他也自有一番胸襟气度。“敲”就显得他拘礼些,也就显得寺里有人应门。他仿佛是乘月夜访友,他自己不甘寂寞,那寺里如果不是热闹场合,至少也有一些温暖的人情。比较起来,“敲”的空气似乎没有“推”的那么冷寂。就上句“鸟宿池边树”看来,“推”似乎比“敲”要调和些。“推”可以无声,“敲”就不免剥啄有声,惊起了宿鸟,打破了岑寂,也似乎频添了搅扰。
明确:不同字眼表达不同意境。
3、联系全诗分析,你认为“推”和“敲”到底哪个好?
这里应作具体的分析,如果“僧”为李凝,则“推”比“敲”好,孤僧步月归寺,门原来是他自己掩的,于今他“推”,他自掩自推,无须敲门。如若“僧”为贾岛或他人,则“敲”比“推”好。因此关键是“谁”敲月下门。
比较普遍的看法是这首诗只是抒写了作者走访友人未遇的寻常小事,《唐诗鉴赏辞典》也持此说,并没有找到资料表明诗的题目是后人所加,所以题目和除“僧敲月下门”之外的诗的内容都是“僧”拜访友人的诗意最基本的文本根据,这样“僧”为贾岛之说是说得通的。从诗的尾联“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来看,敲门者也应是贾岛,而不是李凝。
北大教授吴小如先生对这问题的理解颇有见地,他认为“必须有人在月下敲门,才会惊动宿鸟;只有当树上的鸟有了动静时,诗人才会知道树上有鸟在歇宿。而且在这种幽寂环境中传来几下敲门的剥啄声,才更使人感到格外幽寂。这同梁人王籍的名句‘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是同一道理,同一意境。如果一个人走来推门径入,连一点声音都没有,不仅宿鸟无法被人发觉,就连全诗也仿佛有声**失去配音一般,显得毫无机趣了。现实生活中我们也能感受到这“敲”的剥啄比“推”的沉寂更能显示幽居环境的宁静、优美和谐,而且这也与中国文学创作“动静结合”“以动衬静”的审美取向不谋而合。
附板书设计:
不同句式表达不同意味。
文字一增一减意味不同。
不同字眼表达不同意境。
(四)趣味改字
1、巧改一字,切合题意
唐代有一个叫齐己的和尚,喜欢和诗人郑谷酬唱吟咏。一次,他写了一首题为《早梅》的诗,其中有“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他拿着这首诗请教郑谷。郑谷看后,认为“数枝”的“数”用得不太好,因为既然已经是数枝了,就不算是“早”了,不如改为“一枝”,更能切合诗题“早梅”的意思。齐己听了点头称是。
2、巧改一字,切合意境
北宋文学家苏东坡与他的妹妹苏小妹及诗友黄山谷一起论诗。小妹说出:“轻风细柳”和“淡月梅花”后,要哥哥从中各加一字。苏东坡当即道:前者加“摇”,后句加“映”,即成为“轻风摇细柳,淡月映梅花”。不料苏小妹却评之为“下品”。苏东坡认真地思索后说:“有了,‘轻风舞细柳,淡月隐梅花。’”小妹微笑道:“好是好了,但仍不属上品。”一旁的黄山谷忍不住了,问道:“依小妹的高见呢?”苏小妹便念了起来:“轻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苏黄二人不禁抚掌称妙。试想,如果是“八月秋高风怒号”,细柳梅花则不堪一击,只能是败柳残花,而“扶”和“失”字,不仅抓住了景物特征,把轻风写得温柔多情,把月色写得轻淡如纱。从根本上说,它创造了一种和谐朦胧的优美意境。
(四)作业设计:
以“‘推’‘敲’再辩”为题写一篇小议论文。
课后反思:
虽然文本内容只是我们教学的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我们要通过文本的教学,使学生掌握一定的方法,但是我们不能架空文本,喧宾夺主。设计这堂课的目的是试图通过诵读、改写、比较多种方法,通过对三个事例的反复推敲,达到以少胜多的效果,明确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做到紧扣文本,适度拓展。
一堂课下来,诵读、改写、比较,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兴致勃勃,积极参与,对文中三个例子有了较深的理解。
篇三
教学目的:
1分析评价课文的观点。
2从课文内容和写法上获得一些启示。
3了解咬文嚼字的基本方法和作用。
教学重点:分析评价课文的观点。
教学难点:写作技巧(将简单的内容表现得摇曳多姿)。
教学方法:评价讨论法。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一介绍作者:
朱光潜,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笔名孟石、孟实,安徽桐城人。1916年考入武昌高等师范学校中文系,次年进入香港大学,主攻教育学;1922年毕业后,在上海中国公学和浙江上虞春晖中学任教;1925年入英国爱丁堡大学学习;1929年毕业,转入伦敦大学,以论文《悲剧心理学》获文学博士学位;1933年回国。回国前的主要代表作《文艺心理学》《诗论》,开华人美学研究的先锋。
解放后,他一直是北大教授。其所著《西方美学史》是中国第一部系统论述西方美学历史的著作,迄今无人敢代他的地位,无作品敢代替此书。他早年就读爱丁堡大学时写的《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是民国时期出版业的一大景观。中,他蹲在牛棚里翻译了百万言的黑格尔的《美学》。
朱光潜脚踏着中西文化,穿越20世纪,与苦难中奋斗的中国一同走过从前。他的一生是一部浅近而深奥的大书。我们对他的理解,只限于现在阅读的《咬文嚼字》,相信通过今天的阅读,同学们一定回收益匪浅。
二思考问题(读书),教师板书字词。
1第一个实例,“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两句话有什么差别?你得到什么启示?
2读《史记》的原句和王若虚的改句,想想原句和改句意味有什么不同?哪一句好?你有什么心得体会?
3先想想“僧推月下门”好,还是“僧敲月下门”好?再读课文的分析,你从中又得出什么感想?
三字、词(学生看书思考间隙,教师板书)。
1选出注音无误的一项(D)
A下乘(cheng)岑寂(cen)付梓(zi)锱铢(zizhu)
B没镞(mozu)咬文嚼字(jiao)咀嚼(jue)嚼舌(jiao)
C蕴藉(yun)累积(lei)憎恶(zengwu)便宜(pianyi)
D尺牍(du)灞桥(ba)剥啄(zhuo)清沁肺腑(qing)
2下列解释有误的是(B)
A援引:引用不求甚解:很深刻咬文嚼字:比喻斟酌
B尺牍:书信一川烟草:一片平地付梓:刻字
C蕴藉:含蓄拘礼:限制游离:不确定的
3辨析词语:
①斤斤计较——锱铢必报
②顺畅——通畅
③简洁——简练
四解题:
“咬文嚼字”的“嚼”是斟酌的意思,这个成语的含义是:①形容过分推敲字句。②形容掉书袋或买弄才学。③谓不重视实质,只在某些字句上纠缠,或强词夺理。题目的含义则是:对文学作品的语言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态度,只有这样,才能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五解答思考题,并分析课文。
(一)分析第一层(1、2段):更替文字意味不同。
1用“这”和“是”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有什么区别?有什么启示?
①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语气坚决。
②六个“你这……”。——感情强烈。
→启示:A思想感情不同
③“你是个好小子。”——表假定语气。
④“你有革命家的风度”改为“你这革命家的风度”。
→启示:B结构不同,不合逻辑
→启示:C连郭沫若用好一个字也颇费周折,说明用好语言文字很不简单,一定要细细品味,要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态度。
2作者列举改字不当之例,常常用怎样的写作方式?作用何在?
对比;正误比较分析,使之更有说服力。
3所句举例子的共同点是什么?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例子来源于名家名篇。启示:要注意资料的积累、梳理。本文的材料丰富,无论是记忆中的,还是资料中的,都得有资料。如文中的《红楼梦》、《水浒》、《屈原》、《史记》等。积累知识的方式:笔记、卡片、索引等。
(二)分析第二层(3、4段):说明文字一增一减意味不同。
1为什么我们在咬文嚼字时,非这样锱铢必较不可?
文字上的推敲,就是思想感情上的推敲,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2修改后的句子为什么不好?给你怎样的启示?
①原文“草中石,以为虎”并非“见草中有虎”。②原文“视之,石也”有发现错误而惊讶之意。③原文“终不能复入石矣”有失望而放弃得很斩截之意。总之,说明文字一增一减,这表面形式的变化,就引起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变化。
启示:我们咬文嚼字也要有思路,或由表及里,或由此及彼,这样品味才能到位。
3由此例改文得到怎样的启示?
修改作文是推敲字是否恰当地表情达意。
(三)分析第三层(5段):不同的字眼不同的意境。
1用“推”或用“敲”各自不同的意境是什么?
推——步月归寺——冷寂场合
敲——月夜访友——热闹场合
2世人与钱钟书就“推敲”的用法是否一致?你从中得到怎样的启示?
A世人认为“敲”字好,有动作、形象,有声音。
B钱钟书不迷信,不盲从,独抒新见。他认为哪一种境界是诗人当时所要说的而且与全诗调和的就用哪一个字。
启示:品味语言要独立思考,只要言之成理(合情合理)就行。
3与前面例比较,此事例从什么角度要求咬文嚼字?
从文字表达的意境。总之反复强调:文字和思想感情有密切关系,强调语言是跟着思想感情走的,更动了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意境。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感情上的推敲。
六总结:第一部分举三个例子说明文字和思想感情有密切关系。
#一年级# 导语英语是世界上的国际通用语言之一,使用范围很广泛。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化,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非常需要精通外语的专门人才,以加速我国“四化”进程,使我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更积极的作用。而小学时期对于孩子学习英语来说也是黄金时期,所以要尽量在孩童时期就有对孩子的英语教育。以下是 考 网整理的相关资料,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是对个人情况的询问及应答。学生能在适当的环境下正确使用“What’syourname?”来询问对方的名字,并能用“I’m…”做出回应。衔接Lesson6第一课时区分句型“Mynameis…”与“I’m…”的感知学习。
(意图:通过“个人情况”这一话题,自然呈现名字的询问及应答与应用,贴近生活,便于学生理解学习。)
学情分析:
一、已掌握知识及学情分析
学生已掌握对“What’syourname?Mynameis…”这两个句型的理解,并在真实的情境中加以运用,但对个人情况的表达有所欠缺,应侧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生活经验与情感分析
“个人情况”这个话题对学生来说很容易理解,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连,学生都很了解自己的姓名、年龄等信息,因此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学生自身资源优势来进行学习与交际。利用现有的故事情节进行教学,在操练环节提供符合生活实际的活动形式,便于学生有意义的操练。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语音:Sparky、sports(sp音位操练)I’m…(I和m音位操练)
词汇:sports
功能话题:在讨论“个人情况”的话题语境下,借助功能句式“What’syourname?”来表达询问;“I’m…”来表达回应。
二、技能目标
听:能在的提示下听懂简单的小故事并做出适当的反应。
说:能根据图、文说出单词或短句;能根据录音模仿说话;能相互询问及交流姓名等个人信息。
读:能在的帮助下读懂简单的小故事。
三、情感目标
与同学和睦相处。
教学重点:
单词:sports句型:What’syourname?I’m…
教学难点:
[sp]音位操练;[I]和[m]音位操练;
教学方法:
听说法、交际法、情景教学法、任务教学法
教学用具:
ppt、头像、tape、
教学过程:
一、Warmingup
1Greeting$FreeTalk(Talkabout“nameandcolor”)
2Singasong
(意图:通过歌曲引发相关话题,激活学生对已知姓名概念的思考)
3Reviewtherolesinthestory
(意图:通过人物阴影提示,不断激活学生的语用意识,并逐步建立交流语境。)
二、Presentation
1GuessSparkyonpage48
2Listenandanswer(看图听音Q:Sparky是怎么介绍自己的?)
(意图:通过讨论学生熟悉的故事语境,引发学生听音兴趣,听音理解故事框架)
3新授:“I’mSparky”
T:音位操练[I]和[m]ppt出示口型图
Ss:单个读、分组读、齐读
T:音位操练[sp]T手势辅助理解ppt显示口型图[s][b]
T领读:I’mSparky(板书)
T$Ss:AskandanswerTalkaboutSparky’sname
(ppt显示对话情景,学生充当不同角色进行问答,自然过渡到回答自己的名字,进行练习。)
(意图:通过书中情景过渡到学生的生活情境,借助学生资源充分练习主体句型I’m…,与学生的生活相联,体现生活化英语。)
4PPT出示:Picture49Listentothetapeagain
Q:WhatdoesSparkylike?
课件出示选择题:A运动类B食品类
5新授:sportsT:再次音位操练[sp]T手势辅助理解,or音位操练。
Ss:读两、三遍
T$Ss:TPR做动作说句子。
6Ss:看各种运动说句子,Ilikesports
(意图:借助信息,培养学生说完整的句子。)
三、Practice
1Let’slistenandrepeat
T:Now,let’shavearestOpenyourbookstoPage489
Ss:集体读、男生读、分角色读
2Showthedialogue
3置换人生:PPT出示各种卡通人物,学生变换语气说句子。
(意图:通过有情趣的角色扮演,激发学生朗读的,纠正并强化学生的语音、语调,做到发音准确、清楚。)
四、Production
Activity:Askandanswer(体育明星)
T1:What’syourname?
T2:I’m_______Ilikesports
(意图:通过体育明星的特长导入,引发学生对自己特长爱好的表达,巩固所学内容,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
五、Summary
Trytointroduceyourself
六、Homeworkassessment
1ListenandspeakP46、47、48、49
2Introduceyourselftoyourfamily
3ActivitybookP35
七、板书设计
Lesson6
Julie
头像
What’syourname?
Sparky
头像
I’mSparky
Ilikesports!
篇一:句子转换教学设计
复习目标:
1、巩固扩句和缩句的方法,掌握缩句的要求。
2、通过归纳复习和练习巩固句式变换的方法,能按要求熟练转换句式。
复习重点:句式变换的复习
复习过程:
一、复习扩句和缩句。
1出示自学提示:
(1)什么是扩句?什么是缩句?扩句与缩句的方法是怎么样的?
(2)扩句与缩句要注意什么呢?
(3)出示句子:小明读书。(扩句)
小明在教案里认真地读书。
我很难忘记巴塞罗那奥运会结束的那一天的夜晚。(缩句)
2学生练习,讨论交流。
3师生共同总结方法:扩句是在主干的基础上添枝加叶。缩句与扩句正好相反,删去句子中的“枝”和“叶”,即删去附加成分,使句子的意思表达得更加简洁。 (师小结归纳:扩句可在名词和动词前面增加修辞的成分,缩句先找了句子的主干,即谁干什么?什么是什么?什么怎么样?等,然后把修辞的词语删去,如“的”字前面的成分,“地”字前面的成分,“得”后面的成分。)
4请学生说说缩句关键要注意什么?(不能改变句子的原意)
5练习:扩句,至少扩两处。:
(1)红旗升起来了。
(2)月光照耀着大海。
(3)战士冲向阵地。
(4)路灯发出光芒。
(5)太阳升上天空。
缩句:
(1)运动健儿的脸上露出了胜利的喜悦。
(2)我们像爱惜生命一样爱惜宝贵的时间。
(3)我们的船渐渐地逼近那棵枝叶茂盛的榕树。
(4)六岁的弟弟津津有味地吃着又香又甜的苹果。
(5)彭总经常检查海防前线战士们的战备情况和训练情况。
二、复习改换句式。
(一)反问句与陈述句间的转换:
1、出示句子,能否把下面的句子换一个说法,意思不变?
(1)有几个省市的建设与兴安岭完全没有关系呢?(改为陈述句)
(2)这么美的水真吸引人。(改为反问句)
2学生练习做题,交流评议,并归纳总结方法。
转换方法:反问句与陈述句间的转换:将反问句改成陈述句,需要把句中表示肯定或否定的词改成否定或肯定的词,再将原句中的问号改成句号,并去掉“难道吗”和“怎么呢”语气助词。同样,也可以把陈述句改写成反问句,首先把句中表示肯定或否定的词改成表示否定或肯定的词,再将原句中的句号改成问号。为了加强语气,一般都要加上“难道”、“怎么”等语气助词。有不(否定词)去不,无不加不(否定词)。陈→反:加上疑问词(怎么、难道)和语气词(呢?吗?)
3练习巩固,反问句与陈述句互换:
(1)革命战士连牺牲都不怕,更不怕困难。
(2)这比山高比海深的情谊我们不会忘记。
(3)没有比守住你们的阵地更重要的事了。
(4)小孩掉进河里,我们能见死不救吗?
(5)日子过得这样好,难道你还不感到满足吗?
(6)对于这种破坏纪律的行为我们怎么能不闻不问呢?
(二)双重否定句和肯定句互换:
1出示例句:
(1)写得不怎么样,但还是有希望的。(改为双重否定句)
(2)你不是不知道这件事有多重要。(改为肯定句)
2学生做题,并讨论交流做题的方法。
3师生共同归纳总结方法:
方法:一般改在后半句,找能构成否定词的字(有、能、是、可能),如果没有可以再加否定词,最后看句子是否通顺,可进行适当的增减。
4巩固练习:
(1)他这样做虽然过分了点,但还是有道理的。(改为双重否定句)
(2)问题还没有弄清,但已经有了一点儿头绪。(改为双重否定句)
(3)要渡过大江,非坐船不可。(改为肯定句)
(4)这件事情不是没有解决的办法。(改为肯定句)
(三)直接引用和间接引用的互换。
1出示句子:
(1)蔺相如说:“秦王我都不怕,会怕谦将军吗?”(改为转述语句)
(2)妈妈说,她今天去开会。(改为直接引语)
2学生做题,交流讨论,总结方法。
3师生共同总结归纳方法:
(1)改变人称,第一人称(或者第三人称)改为第三人称(或者第一人称),如果是第二人称则改为引号以外的具体人称。
(2)改动标点符号,冒号与逗号互换,去掉或加上双引号。
(3)如果与到问句,则改为表示商量的祈使句。
(4)增删个别词语,保证语句的通顺。
4巩固练习,将下列句子直接引用和间接引用的互换:
(1)雨来摇摇头说:“我在屋里,什么也没有看见。”
(2)老师对我说:“您明天把作业交到我这儿来。”
(3)鲁迅在回信中说,他的信如果发表,且有发表的地方,他可以同意。
(4)向阳告诉爸爸,妈妈打来电话,叫爸爸明天十点去火车站。
(四)把字句与被字句互换。
1出示例句:
(1)伶俐的猴子激怒了船长的儿子。(改为把字句和被字句)
(2)指导员交给了我们一项艰巨的任务。(改为把字句和被字句)
2学生做题,讨论交流做题的方法。
3师生共同总结互换的方法:一般句式改为把字句或被字句,不仅是形式的改变,句子的意义也随之有所变化。改为把字句时,原来的主语(施动者)得到强调(放在最前边);改为被字句时,原来的宾语变为主语(受动者),被放到了强调的地位(放在最前边)。理解句子意思,自问自答。如“谁做了什么”该为“谁把什么做了”,“谁怎么样”改为“谁把什么怎么样”;“谁做了什么”和“谁怎么样”改为“什么被谁怎么样”。
4巩固练习,把字句与被字句互换。
(1)我被这动人的情景吸引住了。
(2)那只大虫被武松使尽气力按定。
(3)鸭先生把美丽的小路找回来了。
(4)少先队员把盲人叔叔扶过了马路
(五)把句子改为比喻句、拟人句、夸张句。
1出示例句:
(1)雨下得很大。(改为比喻句)
(2)田里的青蛙叫。(改为拟人句)
(3)教室里很安静。(改为夸张句)
2学生做题,讨论交流,总结方法。
3师生共同归纳方法:改比喻句,一样事物(本体)+比喻词(好像、仿佛、是、宛如、似乎)+另一样事物(喻体,和原事物有相似之处:性质、形状、颜色、特点等)。改拟人句,被描述的对象一般是动物或植物,改拟人句就是赋予他们人的动作或行为。(好处:生动、形象)。改夸张句,夸张句:分为夸大和夸小两种,多是讲程度的。夸大比较常见,先说说夸小,如,这个山凹就有巴掌大的地方。分析:真的就有巴掌这么大的一块地吗?不可能,只是夸小了,来说明他的地小。
4巩固练习。
(1)岸上的树林都在哗哗作响。(改成比喻句)
(2)阳光映照之下,湖水跃起粼粼波光。(改成比喻句)
(3)天气真热啊!(改成比喻句)
(4)小河流向远方。(改为拟人句)
(5)花儿开放了。(改为拟人句)
(6)这座山很高。(改为夸张句)
(7)这房间很小。(改为夸张句)
(六)句子仿写。
仿写题是近年来中考中的新题型,也是热门试题,既能考查考生理解语言、驾驭语言的能力,又能考查考生的想象和创新能力,因而在中考试卷中大量涌现,占有较重要的地位。
1套用式仿写 仿照例句的形式,写一个句子,内容自定。
例1:人们都爱秋天,爱她的天高气爽,爱她的云淡日丽,爱她的香飘四野。
仿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做此类试题,首先要明确题意,辨明例句所用的修辞手法,然后直接套用。
例句从内容上看,写出了秋天的三个特点;从句式上看,采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
因此本题的仿写重在仿句内容的选定,其句式只需直接套用例句。内容的选择可以是景,可以是人或物,关键要把握其特点。如:人们都爱春天,爱她的风和日丽,爱她的花红柳绿,爱她的雨润万物。
2、续写式仿写 根据例句的内容和句式,续写一个或多个句子。
例2、读下面语段,在横线上补写一个与画线的句子句式相同、语意连贯的句子。
善思则能“从无字句处读书”。读沙漠,读出了它坦荡豪放的胸怀;读太阳,读出了它普照万物的无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此题要求学生根据例句的内容和句式,续写一个句子。首先分析例句,例句采用了“读出了”的句式,内容上以拟人的手法突出所写事物的特点。参考示例:读春雨,读出了它润物无声的柔情。读大海,读出了它气势磅礴的豪情。读石灰,读出了它粉身碎骨不变色的清白。(能说出事物特点,句式相近即可)
3命题式仿写 给定一个语言材料,再另外命题确定内容。
例3仿下面例句,以“校园”二字开头写一句话。
例:家园如一块啃不完的饼,让流浪者一次又一次地补充能量;家园如一根抽不断的线,末端总系着一个流浪者的大风筝。
校园:____________
[解析]这类题目没有前后文,不需要考虑意义内容上的前后关联,只考虑句子本身的句式和意义关系。例句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内容上表达了家园对于流浪者的重要意义。
参考示例:校园是一畦充满希望的苗圃,让无数学子一批又一批地成为参天的大树,校园是一艘乘风破浪的船,船里总装着老师对学生的情和爱。
4造句式仿写 实际就是仿照示例的格式造句
例4仿造下面的句子。另写一组句子,要求选择新的本体和喻体。
例句:适应是什么?适应是泰山悬崖上迎风劲舞的青松,是寒冬腊月里傲雪盛开的腊梅,是点闪雷鸣中高傲飞翔的海燕。
仿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这道题一眼看来,似乎给了同学们很大的仿写空间,但仔细推敲,会发现,对该题要严格的注意例句的句式特点和修辞特点,这个例句是设问和比喻构成的。而且要求进行重新选择新的本题和喻体。题目中不提供语言材料,只有内容或形式的要求;或提供语言材料,但所写内容自定。解题时,同学们要注意。
如:友谊是什么友谊是联系情感的纽带,是相互沟通的桥梁,是化解矛盾的良药,是团结奋进的火炬。
5开放式仿写:一是不提供语言材料,只有内容或形式的要求;二是提供语言材料,但所写内容自定。
例6请模仿下面句子的形式,从“鲜花”、“矿石”、“蜡烛”、“航船”等事物中选择两个作为陈述对象,写两组句子。也可自选其他事物来写,要突出所写对象的特征。
例句:种子,如果害怕埋没,那它永远不能发芽。
(1)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这道题内容开放性大,要善于联想,自己选定陈述的对象。从例句看,无论选择什么事物,表述的内容必须符合事物的特点,还要包含一定的生活哲理。 参考示例:(1)鲜花,如果害怕凋谢,那它永远不能开矿。(2)矿石,如果害怕焚烧(熔炉),那它永远不能成钢(炼成金子)。(3)蜡烛,如果害怕熄灭(燃烧),那它永远不能发光。(4)航船,如果害怕风浪,那它永远不能到达彼岸。(符合题意即可)
三、总结各种句式转换的方法以及注意的地方。
四、巩固练习。
1老师关怀我们。(改比喻句) 2老师批改作业。(扩句)
3小鸟在树上叽叽喳喳地叫。(改拟人句)
4一匹匹骏马在美丽的大草原上飞快地奔跑。(缩句)
5一群蚂蚁吃了一条大青虫。(改为把字句与被字句)
6我忘不了童年的一件件趣事。(改反问句)
7 我们怎么容忍破坏纪律的人和事?(改陈述句)
8一位台湾同胞说,他是中国人,他爱中国。(改直接引语)
9 王小明对李芳说:“我要向你学习,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改转述句)
10这次活动全班同学都参加了。(改为双重否定句)
11 仿照下面两个比喻句的句式,以“时间”开头,写两个句式相同的比喻句。
书籍好比一架梯子,它能引导我们登上知识的殿堂。书籍如同一把钥匙,它将帮助我们开启心灵的智慧之窗。(A、时间好比一个万花筒,它能让我们看到世间百相。时间好比一块试金石,它能帮助我们分辩出真善美和假丑恶。B、时间好比一本教科书,它能帮助我们阅尽人世的沧桑。时间如同一口百宝箱,它将让我们尽情领略生活的幸福。)
12 ①悲观者说,希望是地平线,就算看得见,也永远走不到;乐观者说,希望是 。
②乐观者说,风是帆的`伙伴,能把你送到胜利的彼岸;悲观者说,风是 。
(希望是河的对岸,即使跳不过,也能够游过去。②风是海的同伙,会把你扔进无边的波涛。)
13照例句,任用一种事物,用“事物+否定+想象”的格式写一个句子。
例句:教师的周围飘着粉笔屑,不那不是粉笔屑,那是教师撒出的智慧的花絮。
答案:教室前有一块黑板,不,那不是黑板,那是播种知识的沃土。
14仿照例句写一句话,句式字数要求跟例句相同。
奶奶说我是一颗小小的开心果 ,总能使她满是皱纹的脸,绽开欢乐的花朵。
答案:爸爸说我是一只快乐的百灵鸟,总能使他满是烦恼的心,升起奋进的火苗。
15仿写句子:桌子说:“做人要脚踏实地!”粉笔说:
16语文是滋味甘醇的美酒,让人回味无穷。语文是 。
17书是钥匙,能开启智慧之门;书是阶梯,能帮助人们登上理想的高峰。
书是___________________,能__________________;
书是___________________,能__________________。
18 例句:人生的意义在于奉献而不在于索取。如果你是一棵大树,就撒下一片阴凉;如果你是一泓清泉,就滋润一方土地;
仿句:如果 ,就 。(你是一棵小草,就增添一份绿意;如果你是一颗星星,就点缀一角天空。如果你是一朵鲜花,就装点一分春色。)
篇二:句子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比较,学生明白什么是生动具体;什么样的句子才是生动的句子,什么样的句子才是具体的句子。
2、通过练习,进一步领会把句子写生动具体的方法,写出生动具体的句子。 教学重点:掌握把句子写生动具体的方法。
教学难点:写出生动具体的句子。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你们想写出好的,美的文章吗?
2、文章是由一段一段组成的,段是由一句一句写成的,所以,把句子写好,就是写好文章的基本功,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怎样把句子写得具体而生动。 板书,读课题,质疑:具体、生动
二、在( )里填上怎样的词语,才使句子更具体。
1、 小鸟在树上唱歌。
( )的小鸟在树上( )地唱歌。
2、树上结满了苹果。
( )的树上结满了( )的苹果。
三、下面请自己读读这些句子。找找它们的不同。
A比较领会。
1、多媒体:①秋天,银杏树的叶子黄了。
②秋天,把**给了银杏树。
③秋天,把**给了银杏树,**的叶子,就像一把把小扇子。
④秋天,把**给了银杏树,**的叶子,就像一把把小扇子,它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热。
B引导比较。
第二句和第一句比较,写出了银杏树的哪个特点?
这两句哪一句优美?(这就是生动)
板书:生动就是句子写得优美。
第二句里使用了一种方法把句子写生动了,你们找到吗?
聪明极了,就是拟人手法,把秋天当作人来写。
第二句再和第三句比较,哪一句更优美?
对极了,是第三句,那么使用了什么方法把句子写得比第二句更优美了? 真会发现,就是比喻句。再想想,第三句,除了写出了叶子的颜色外,还写出了叶子的什么?(形状)
对啊,他把叶子的形状也写出来了,这就是具体,你能吗?试试看: 板书:具体就是能写出食物或人更多的特点。
秋天的树叶形状各异,有的树叶像……有的树叶像……有的树叶像……
再看看第四句和第三句相比,又写出了叶子哪一方面?(叶子被风吹动时的样子。)
这就更加具体了,又用了什么方法写生动,把叶子当作人来写。
3、小结:可见,要把句子写生动,就要用比喻、拟人、还有夸张等方法法,
要把句子写具体,就要写出多个的特点。下面让我们学以致用,把这两个句子写生动,写具体。(同学交流)
四、为了表达的需要,有时在一句话或一段话里,同时运用几种修辞方法,句子更具体、生动。
如下面例句:秋天来了。天空像一块覆盖大地的蓝宝石。一对小白鹅侧着脑袋欣赏自己映在水里的影子。田里的稻子,低着头、弯着腰,在秋风中默默地等待着人们去收割。半空中,排着“人”字形的雁群,高兴地唱着歌,告别人们,向天边慢慢飞去……
上面的几句话都是排比句,它能增强语气、充分表达感情。读起来,朗朗上口,节奏感很强,有气势,很有表现力。
五、练习巩固:
会说还要会写,下面请同学们把自己的发现写下来。写的时候要注意:书写工整;用比喻句、拟人句、夸张句等把句子写得更生动更具体。
秋天,枫树的叶子红了。
秋天,苹果熟了。
一、 单元教材解读
本单元主要是三篇记人的文章:第11课《永远的白衣战士》是一篇非常感人的文章,记叙了护士长叶欣面对极具传染性的疾病——非典型肺炎,不顾个人的生命安危,不知疲倦地从死神手里把患者一个一个地夺回来,自己却染上了非典型肺炎而不幸牺牲的动人事迹。第12课《“番茄太阳”》以“我”的见闻为主线,按时间发展的顺序叙述盲童明明的言行举止,描绘好的音容笑貌,同时抒发自己的内心感受,字里行间饱含着对盲童的喜爱之情。明明虽然看不见美好的世界,可是她美丽可爱,聪明机灵,有一颗善良的心,懂得关爱别人,她就是一个“番茄太阳”,挂在了“我”的心里,让“我”感受到了温暖。第13课《第一次抱母亲》记叙了“我”去守护生病住院的母亲,抱起母亲让护士换床单时,才发现母亲的身体很轻,不由得想起了母亲以弱小的身体挑着重担翻山越岭的往事,心里难过也很愧疚。于是,像小时候母亲抱自己一样,“我”把母亲抱在怀里,让母亲入睡,结果却发现母亲的眼里流出了泪水。课文重点记叙了“我”与护士、母亲的对话,简洁生动地描写了“我”抱母亲时的情景,表达了对母亲的崇敬和爱戴。第14课《我不是最弱小的》讲了萨沙一家人自觉保护弱小者的高尚品质。
二、 教学目标: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分角色朗读课文。
2 学会写文中的生字,认识绿线内的字,并理解有生字
组成的词语。
3 能够理解课文内容,通过阅读课文了解人物形象。
4 体会“白衣战士”——护士长叶欣临危不惧,身先士
卒,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明明”美好的童心对“我”的感染。
5感悟“母亲”胸怀的无畏、博大,加深对母亲的崇敬和爱戴之情。
6.教育学生向萨沙一家人学习,自觉保护弱小者。
7学习运用几个词语写一段描述雨景的话。
三、教学用具:实物、、投影、多媒体课件等。
四、教法:读悟结合 启发式 情境式 创设情境 调动情感经验 自由表达
五、学法:小组合作学习,自主 合作 探究
11 永远的白衣战士
教学要求:
知识与能力: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7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10个字只识不写。能联系上下文理解“娴熟”、“疲惫”、“身先士卒”、“声色俱厉”等词语。
3找出课文中的语句,说说护士长叶欣是怎样冒着“高风险”,进行“高强度”、“高效率”的抢救工作的。
过程与方法:小组合作学习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感受“白衣战士”——护士长叶欣临危不惧,身先士卒,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
教学重难点:
1认真、仔细地朗读课文,体会、感受“白衣战士”——护士长叶欣临危不惧,身先士卒,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
2找出课文中的语句,说说护士长叶欣是怎样冒着“高风险”,进行“高强度”、“高效率”的抢救工作的。
养成教育训练点:培养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和句子的习惯。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揭题导入。
1 读着“永远的白衣战士”这个课题,就情不自禁地勾起了我们关于“非典”时期那人人自危的种种记忆。可能因为大家当时还小,没有太多的记忆,现在我们看一些当时的照片,了解一下那个非常的时刻。(出示画面)那么谁知道“非典”是一种怎样的疾病吗?它是一种极具传染性的疾病——非典型肺炎。(学生交流资料)
非典型肺炎:是以变异冠状病毒感染所致的,主要以近距离空气飞沫和密切接触传播为主的,临床主要表现为肺炎(如发热、干咳、呼吸气促)的呼吸道传染病。世界卫生组织根据这种流行病的特征将其命名为“重症(严重)急性呼吸系统综合症”英文缩写为“SARS”(读作“沙斯”或“萨斯”)。
2引出课题:永远的白衣战士
3围绕课题,说说你想了解什么?
二、自学课文
1先把课后生字表中的生字读两遍,读准字音。
2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难读的地方多读两遍。
3读后在文中将带有生字的词语画出来,读一读,认清字形。
4思考课文写的什么事?
三、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生字新词,指名朗读,正音。
2按自然段指名朗读课文。
(1)引导学生互相帮助,纠正读错的'字句。
(2)引导学生欣赏别人的朗读,学习借鉴,取长补短。
3默读课文,思考和讨论课文的主要内容——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人?什么事?
四、教学生字
1出示生字,指名读。
2说说哪个字比较难写,需要特别注意。
3教师范写:“咳”、“测”、“器”。
4学生在语文书上描红。
五、布置作业
1在习字册上写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检查复习
1、认读词语
非典型肺炎 传染 疾病 战场 硝烟 战争 “非典”
身先士卒 昼夜拼搏 永不疲倦 斩钉截铁 心甘情愿
2、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可以用上以上一些词语。
二、精读课文
(一)学习2——7自然段。
1、创设情境,导入文本
是啊,20xx年,非典肆虐!人们都陷入极度恐慌之中。这真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然而就在这场抗击非典的战争中,有一位护士长“把一个又一个患者从死神手中夺了回来”,“自己却永远离开了她所热爱的岗位、战友和亲人!”在广州殡仪馆人们为她送别的时候“花圈如海,泪水如雨”。
为什么人们对她如此怀念呢?让我们一起到课文中去读一读她感人的事迹。
1教师深情地诵读第2、3自然段。
2出示自学要求,布置学生自学4——7自然段。
(1)课文中哪几个自然段详细描写了护士长叶欣的英雄事迹?找出来读一读。
(2)边读边想:这几段课文分别描写的是什么内容?用一两句话概括下来,写在各个段落后边。
(3)自己选一两个段落认真读一读,用“——”画出直接描写叶欣的行动或语言的句子,再想一想从这些语句中体会到了什么?(也可以在书上写下自己的体会)
3学生自主阅读,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4组织学生交流。
(1)说说各自概括的重点段的内容。
(2)谈谈选读有关段落的体会。
注意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身先士卒”、“疲惫”、“斩钉截铁”、“声色俱厉”等词语,通过理解这些词语,加深对人物崇高精神的感悟。根据学生交流过程中所选择的段落,适时地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和交流,使学生受到崇高精神的熏陶和伟大人格的感染。
5指导学生说话。
(1)提出要求:默读课文,找出有关语句,说说护士长叶欣是怎样冒着“高风险”,进行“高强度”、“高效率”的抢救工作的。
(2)学生按要求默读课文,画出有关语句。
(3)交流。
高风险:为了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必须将堵塞其间的大量浓血痰排除出来,而这又是最具传染性的。一个“非典”重症患者的抢救往往伴随多名医护人员的倒下。
体会到“非典”这种疾病的传染性强、死亡率高。
高效率:原有冠心病的“非典”患者梁先生因发热咳嗽前来急诊,短期内病情急剧恶化,呼吸困难,烦躁不安。叶欣迅速赶来,娴熟地将病床摇高,让患者呈半坐卧位,同时给予面罩吸氧,静脉注射强心药,监测心率、血压、呼吸……两小时过去了,患者终于脱离了危险。
从叶欣一连串娴熟的护理动作中可见她工作的高效率。
高强度:叶欣顾不上休息,又拖着疲惫的身躯投入到另一个患者的抢救中去。叶欣像一台永不疲倦的机器全速运转着,把一个又一个患者从死神手中夺了回来。
忙的时候,甚至拒绝接听家人的来电。
劳累了一上午,水没喝一口。
高强度的工作使叶欣疲惫不堪,才会被病魔击倒。
(4)运用这些语句,自己组织语言说说护士长叶欣是怎样冒着“高风险”,进行“高强度”、“高效率”的抢救工作的。可以围绕“一个中心”说一段话。
感悟人物形象
面对高风险的工作,她有没有害怕?(板书:临危不惧、身先士卒)她又是怎样对待自己的同事的呢?
(1)指名读,出示:面对危险和死亡,同事们总能听到叶欣斩钉截铁的话语:“这里危险,让我来吧!”叶欣默默地作出一个真情无悔的选择——尽量包揽对危重病人的抢救、护理工作,有时甚至声色俱厉地把同事关在门外,让你毫无协商的余地。她深知,也许有一天自己可能倒下,但能够不让自己的同事受感染,她心甘情愿!
(2)从叶欣这么斩钉截铁的话语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对同事的关心、舍身忘死的精神。(板书:舍身忘死)
(3)指导朗读。
多种形式,指导读好叶欣斩钉截铁的话语:“这里危险,让我来吧!”
6学习1、8、9三个自然段。
(1)指名学生朗读。
(2)说说这几个自然段分别告诉我们什么?又是怎样描写护士长叶欣的?这样描写有什么好处?
(3)齐读这三个自然段。
7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三、深化课题
1为什么说叶欣是“永远的白衣战士”?课题可不可以改为“永远的白衣天使”?
2小组讨论。
3交流。
四、课外延伸
1收集介绍全国人民抗击“非典”情况的资料,搞一次展示活动。
2收集叶欣生平事迹的资料,补充阅读。
板书设计:
11 永远的白衣战士
救死扶伤
身先士卒
舍己为人
12 “番茄太阳”
教学要求:
知识与能力: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默读课文第四段。
2学会本课8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3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3体会“番茄太阳”给“我”留下的深刻印象,感悟“明明”美好的童心对“我”的感染,有感情的读好课文中的人物语言。
过程与方法:小组合作学习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悟明明美好的童心。
教学重难点:
1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学会本课生字。
2理解“番茄太阳“的内涵,感悟明明美好的童心。
养成教育训练点:
培养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和句子的习惯。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 出示番茄:这是什么(西红柿、板书:番茄)
2 这些名称说明了番茄的基本特点,来自西方(番是外国的意思),茄科植物,形状像柿子,果实红色。
3 它与太阳(板书:太阳)有什么相似点吗(又红又圆)
4 读课题,说说自己读题后的疑问
5 简介作者
作者卫宣利,在一次车祸中瘫痪,靠双拐走路,为逃避父母包办婚姻来到课文所讲的这座小城。心情灰暗的卫宣利因为一个盲童小女孩而发生了改变。让我们来了解他们之间发生的故事。
二、初读课文
1读一读课文后的生字,读准字音。
2自由朗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对朗读有困难的段落,可以多读两遍。
3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并且练习用几句话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检查自学
1出示生字新词,指名读,开火车读,齐读。
2指名分节朗读课文,正音。
3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四、教学生字
1出示生字指名读。
2说说哪几个生字比较难记,写时要注意什么?
3教师范写“戚”、“献”等字。
4学生描红。
五、布置作业
1在习字册上抄写词语。
2朗读课文,想想“番茄太阳”的含义。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默写生字。
2指名朗读课文。
二、精读课文
(一)整体把握,理清线索。
1精读第一部分——体会作者的心情。
(1)“我”来到这座城市时的心情如何?
(2)后来心情有了怎样的变化?你从哪里读出来的?
(3)是什么原因发生变化的?
2引导学生读课文,找出课文中描写“我”的心情变化的语句,读一读,联系上下文体会出“我”的心情:
灰暗——温暖——喜欢——快乐——感动
3同时,让学生体会到:是盲童明明的童心、童趣和童真给“我”鼓舞和感染,给“我”带来这样好的心情变化。
(二)深入课文,悟形体情
1感受小女孩的爱笑,体会“我的心情觉得温暖起来”。
(1)谁能说说“我”为什么差不多总是中午去菜场?
(2)“我”看到了什么?
引导学生抓住小女孩父亲的动作和语言,以及小女孩和她妈妈的表现来想象当时的情形,体会一家人相互之间的关爱和温情。
(3)为什么“每次看到这一幕,我的心就觉得温暖起来”?
让学生自由发言,表达感受。
2感受小女孩的遭遇和美丽,体会“让人隐隐心疼”。提问:为什么看到明明,会“让人隐隐心疼”?引导学生了解小女孩双目失明的人生遭遇,知道这一家人来到城市一买卖为生,真正目的是为了给孩子治病。同时,领会明明的漂亮和天使般的笑,体会一家人生活的艰辛和明明的不幸。
3感受明明的聪明和对未知世界的好奇,体会“番茄太阳”的情感蕴涵。
(1)提问:明明虽然双目失明,但他并没有因为失明就失去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她是一个非常渴望了解生活,对生活充满了热爱的小女孩,大家有没有读出这一点,从哪里看出来的?
让学生自己读书,读出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2)现在大家明白什么是“番茄太阳”了吗?你认为明明对太阳的这一说法好吗?引导通过讨论体会“番茄太阳”表达出来的深刻意蕴。领会明明对认识未知世界的渴望和认识以后的欣喜。
(3)体会“明明咯咯的笑声银铃样清脆,一串一串地追着人走”。指导:明明是在什么情况下这样笑的?你从这笑声中听出了什么?
(4)指导读这一部分,要求能读出不同的语气语调,读出人物心情。
第三课时
一、复习检查
指名朗读课文
二、继续精读课文
感受小女孩善良淳朴,体会“我”内心的激动。放手让学生读课文最后4个自然段,然后谈自己的感受。在教学过程中抓住这样几点:
(1)理解:看着她的笑脸,觉得那就是最美的“番茄太阳”。
——这句话用“番茄太阳”来喻指小女孩的笑脸,并且一个“挂”字,形象地写出了小女孩给作者留下的美好印象和温暖的感受。
(2)明明临走时跟“我”说的一段话是什么?如果你是作者,你会怎样回答?
(3)为什么“红红的‘番茄太阳’一直挂在我的心中,温暖着我的心”?
这个“番茄太阳”与前文又有何不同指什么是什么在温暖我的心。
明明虽然与我分别了,可他那活泼开朗、纯真善良的心灵,她那无私的爱,就像她所摸到的“番茄太阳”那么美丽,那么温暖,永远留在我的心里温暖着我的心,激励着我。
三、拓展交流,升华情感
1让学生说写祝福明明的话。
2“我”今后的心情还会像开始时那样灰暗吗?
四、板书设计:
“番茄太阳”
“我”灰暗——温暖——快乐——感动
1 小班语言教案:荷叶(学说句子)
目标: 一、能较清楚地讲述小鸡用荷叶做成的几种物品。
二、学习量词:一张、一把、一只。 三、感受编讲故事的乐趣。
准备: 挂图、自制荷叶、字卡(一张、荷叶、一把、一只)、故事录音、过程: 一、以"摘果子"音乐入场,教师把"果子"装进荷叶里,"摘果子"完毕把"果子"分给幼儿,然后出示荷叶,让幼儿观察荷叶像什么。 1"小朋友知道这是什么吗?"(荷叶)并出示卡片"一张荷叶"。
2"小朋友感觉荷叶像什么呢?你知道荷叶有什么作用吗?如果你有一张荷叶,你要用它来干什么呢?"(幼儿各抒己见)3"这张荷叶在河面上漂啊漂,你们猜猜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情呢?"(幼儿各抒己见)二、打开第一幅图1"瞧,你们看到了什么?荷叶在谁手上?(在青蛙手上)青蛙在说些什么呢?(小鸡,荷叶送给你)2"荷叶怎么会在青蛙的手上了呢?"(鼓励幼儿大胆想象:青蛙到河里游泳,看到了这张又大又软的荷叶漂在河面上)3"小朋友看看,小鸡收到礼物有没有开心呀?哪里看出来的呢?"(开心,它笑笑的)小结: 小青蛙在河里游泳,看到了河面上漂着一张又大又软的荷叶,就捡起了荷叶,在回去的路上,小青蛙遇见了好朋友小鸡,它就把这张又大又圆的荷叶送给了小鸡,小鸡高兴地说:"谢谢。"三、"小鸡拿着荷叶高兴地和青蛙说了再见。
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情呢?"打开第二幅图1"发生什么事情啦?"(下雨了)2"它有没有很着急呢?哪里看出来的?"(不着急,眉毛弯弯的,笑笑的)3"它为什么不着急呀?(它有青蛙的荷叶,把青蛙的荷叶当做一把伞)出示字卡"一把"并请幼儿说说"一把"。 4"小鸡为什么可以用荷叶来当伞呢?"(荷叶不漏水)5"小鸡撑着小青蛙送的荷叶,心里会想些什么呢?(还好有这张荷叶要不然就要淋雨啦。)
小结: 突然下雨了,小鸡赶紧撑起小青蛙送的荷叶,把荷叶当做一把雨伞。小鸡心里想,还好有这张荷叶,要不然我就要淋雨啦。
四、"过了一会儿,雨停了。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情呢?"先不出示第三幅图。
1出示事先画好的小鸡站在河边邹眉头的图,"小鸡遇到了什么困难啦?换了你们会怎么办?"(幼儿想办法)2出示第三幅图"荷叶变成了什么啦?"(船)3"荷叶为什么可以当船呢?"幼儿思考回答4"坐在荷叶里的小鸡会想些什么呢?"(幸亏小青蛙送给我的这张荷叶,要不然就过不了河了。)小结: 走着走着,一条河挡住了小鸡的去路,小鸡就用荷叶当做小船,高兴地过了河。
小鸡笑着想,幸亏小青蛙送给我的这张荷叶,要不然就过不了河了。 五、"小鸡过河后是去哪里呢?"出示第四幅图。
1"图上出了小鸡还有谁呢?"(小鸡外婆)2"荷叶跑哪去啦?"(做成了一只花篮子)出示字卡"一只"3"小鸡在和外婆说些什么呢?"引导幼儿大胆想象,例:"外婆,这张荷叶送给你。":"外婆,这张荷叶的用处可大啦。
"小结: 小鸡过了河,来到了外婆家,它把荷叶做成一只花篮送给了外婆,小鸡告诉外婆:"这荷叶的用处可大啦"并和外婆讲起了这一路上发生的趣事。 六、幼儿听完整故事录音。
七、小鸡一路上发生了很多好玩的事,它高兴地把故事告诉了外婆,现在我们小朋友都变成这只可爱的小鸡,请小鸡们把这一路上发生的好玩的事告诉自己的爸爸或妈妈吧。 八、请各别幼儿和爸爸或妈妈配合上台讲故事。
总结:小鸡用荷叶变出了那么多好玩的东西,小朋友们有没有新想法呢?如果你有一张荷叶,你会把它变成什么呢?回家把你们的想法分享给爸爸妈妈听。
2 小班教案我周围的世界教学设计目标:
1、学说短句“我看到了X色的XX。”
2、感知周围事物的色彩变化,并能大胆地运用语言表述。
设计意图:
生活是五彩的,阳光是七色的,多姿多彩的世界吸引着每一个幼儿。在认识解放军叔叔的时候,孩子们兴奋地说:“绿色的衣服,绿色的衣服"""”。于是教师顺势问:“还有什么是绿色的?”“小草,森林"""”马可:“我的眼镜也是绿色的。”(今天他带来了一副太阳镜)于是教师想到了“绿色的世界”,让幼儿带上绿色的眼镜用一种欣赏的角度去看看周围的环境,感知周围环境的色彩变化,并能运用语言大胆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感所想。
重点:学说短句“我看到了X色的XX。”
难点:愿意在集体面前大胆的表述,并学说短句。
解决:
1、诗歌感染法
教师利用优美的诗歌让幼儿感受戴上眼镜后周围事物的变化,以此来激发幼儿学说短句的愿望,激起活动的兴趣。
3 小班语言教案:学说比喻句您好!很高兴回答您的问题:语言教案《学说比喻句》 活动目标: 1、学说比喻句:……像……。
2、幼儿能大胆想象并能用语言表述。 活动准备: 课件、、录象视频。
活动过程: 一、通过观看《盲人摸象》录象,学习比喻句……像……。 1、播放课件,讲故事《盲人摸象》 2、提问:他们摸到大象的什么部位?他们是怎样说的? 3、小结:他们摸到大象的一部分,不是完整的大象。
4、讨论:请小朋友想一想,盲人为什么说大象“像大簸箕”“像大萝卜”“像柱子”“像一张床”“像一根绳子”? (1)引导幼儿说出:盲人摸到大象的耳朵,感觉像一个大簸箕等。 (2)出示:大象的耳朵与簸箕;大象的牙与萝卜;大象的腿与柱子;大象的身体与床;大象的尾巴与绳子。
让幼儿完整说出;大象的牙像大萝卜;大象的耳朵像簸箕;大象的腿像柱子;大象的尾巴像一条绳子;大象的身体像一张平坦的床。 (3)幼儿想象;大象的牙、耳朵、腿、身体、尾巴还像什么? 二、游戏: 找朋友幼儿练习:“……像……”说话。
把幼儿分成两组,面对面站好,找出匹配的,如:蘑菇与伞,用……像……说话。 三、幼儿发散性练习,用完整的话表述。
教师播放课件,让幼儿大胆想象并表述,教师及时鼓励。 四、活动延伸: 到户外观察自然界的景物,用……像……表述,比如:平衡木像小桥等。
活动反思: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给幼儿创造一个敢说、想说、愿意说、积极应答的语言环境,我在设计此活动正是抓住这一点,组织幼儿认真倾听故事,并提问中加深幼儿对比喻句感性认识。通过观察比较,让幼儿发现它们的相似点,并从中也学习了比喻句的句式,幼儿活动中积极应答,教师引导幼儿发散性思维,它们还像什么?鼓励幼儿大胆想象,并完整表述。
教师能根据幼儿年龄特点,动静交替,《找朋友》游戏加深学习,又通过形象的课件展示,鼓励幼儿大胆想象用比喻句完整表述。整个活动幼儿思维活跃,活动气氛非常浓厚。
不理解请追问,理解望及时采纳!(^__^)如果你认可我的回答,敬请及时采纳,~如果你认可我的回答,请及时点击采纳为满意回答按钮~~手机提问的朋友在客户端右上角评价点满意即可。~你的采纳是我前进的动力~~O(∩_∩)O,记得好评和采纳,互相帮助。
4 怎样写一个完整句子教案[教学目标] 应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设定目标[教学难点] 要着重分析学生在知识构建和方法内化的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难点。
[教学方法] 不求统一的模式,不求统一的方法,但要注重引导自学,注重启发思维,注重激励参与,注重合作学习,注重联系实际,注重鼓励质疑。倡导教学灵活性、多样性和实效性的统一。
[教学过程] 这部分是教案设计的重点,必须写得具体。完成时可从教学内容的知识体系或学生接受知识的认知过程来展开,也可综合这两条主线优化设计。
要注重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的学习,把以问题作线索来组织教学作为过程设计的重要策略。[布置作业]。
5 初一作文指导课"长句与短句"教学设计长句与短句教案 教学目的: 1了解长句、短句的特点 2学会将长句转换为短句 教学重点: 1遵循长句变短句的原则 2掌握长句变短句的方法 教学难点:嵌套型长句的变换 教学方法:讲练结合 教学手段:多媒体投影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考点简述 长句变短句是高考语言表达题目四大类型之一的句式变换中的一种题型。
这种题型有非常久远的历史,也是高考常考题型之一。 二、长句与短句 观察大屏幕上的这个例句,回答问题。
例1原子是由居于原子中心的带正电的质子和不带电的中子组成的原子核及围绕它作高速旋转的带负电的核外电子组成的。 1凭直觉判断,这个句子是长句还是短句? 2观察这个句子的特点。
学生回答,长句。长。
(长在哪里?)字数多,容量大,结构复杂。 归结提出长句,像这样的具有字数多,容量大,结构复杂等特点的句子。
3长句是这样,那么短句呢? 学生回答,字数少,容量小,结构简单。 出示短句。
例2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的。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
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
原子核居于原子的中心。电子带负电。
电子围绕原子核作高速旋转。 4观察例1与例2,由例1到例2的变换就是长句变短句,两个例句所表达的意思有没有变化?语序,词语呢? 明确:句义不变,表达形式变化,调整了语序,增删了词语。
5思考长句变短句的实质。 明确:在题目要求下,将一个长句变成几个短句,不改变原意,可以调整了语序,增删了词语。
实质就是将一个复杂句变成几个简单句。 三、示例操作: 例3(2001年全国卷)把下面的长句改成较短的句子,使意思表达得更为清楚。
(不得 改变原意,可以添加必要的词语) 现在许多国家都已经能够生产可以独立操作机床、可以在病房细心照料病人、可以在危险区域进行作业的机器人。 1读题,明确题目要求。
思考:“使意思表达得更为清楚”的意思是什么? 明确:变换之后,表意更为清楚。换言之,相对而言,这个长句的表意就不是很清楚。
2读所给长句,思考:长句表意不是很清楚在什么地方? 3从压缩语段的角度看,这个长句的重要信息是什么?次要信息是什么? 明确:重要信息——现在许多国家都已经能够生产机器人; 次要信息——“机器人”前面铺排的三个长长的定语。 长句意思表达不够清楚的症结,是两类信息的交织,解答题目的原则就是要把两类信息分割。
4出示参考答案。 答案1、现在许多国家都已经能够产生这样的机器人:它们可以独立操作机床,可以在病房细心照料病人,可以在危险区域进行作业。
答案2、有的机器人可以独立操作机床,可以在病房细心照料病人,可以在危险区域进行作业。现在许多国家都已经能够生产这样的机器人。
5观察两个答案,有什么不同之处,共同之处? 明确:表述顺序不同。答案1先说重要信息,再说次要信息。
答案2先说次要信息,再说重要信息。表述不同,但都实现了长句变短句,是意思表达得更为清楚。
共同之处是两个答案都对重要信息和次要信息进行了分割。 6总结做题经验。
高考长短句变换操作的实质就是信息的分割。 四、练习提升 例4 (2005年广东卷)把下面的长句改写成4个较短的句子,使意思表达得更清楚。
(可以改变语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俄罗斯科学家最近设计出一种外形为不透光的黑色管状物,具有重量轻、能耗小、精确度高、抗干扰能力强的特点和数字摄像、使航天器准确识别方向等功能的新型星际“指南针”。 学生练习,教师提醒,题目的要求,变换的实质是分割信息。
明确:重要信息——俄罗斯科学家最近设计出一种新型星际“指南针”。 次要信息——新型星际“指南针”。
前面铺排的三个长长的定语。 长句意思表达不够清楚的症结,是两类信息的交织,解答题目的原则就是要把两类信息分割。
出示参考答案 答案:①俄罗斯科学家最近设计出一种新型星际“指南针”。②这种新型星际“指南针”的外形为不透光的黑色管状物。
③它具有重量轻、能耗小、精确度高、抗干扰能力强的特点。④它还具有数字摄像、使航天器准确识别方向等功能。
总结做题经验。 1印证了我们的认识,高考长短句变换操作的实质就是信息的分割。
2我们看到了2001年全国卷长句变短句题的影子。题目中的次要信息虽然变得稍稍复杂了,由三个并列成分变成更复杂的三个成分,后者的内部又是并列成分的并列,但是题目的类型没有变化。
3短句表述时,为了加强句子之间的衔接,答案使用了代词,“这”,为了独立成句,用代词“它”做后面短句的主语。 例5 (2011 大纲卷)把下面的长句改写成几个较短的句子,可以改变语序、增删词 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总结是一个组织或个人在工作、学习告一段落后,进行回顾、检查、分析和评价,从中找出成功的经验或失败的教训,悟出个中的道理,得出规律性的认识,并用以指导今后的工作面形成的书面材料。 学生练习,教师指导。
提醒学生明确题目要求,明确操作方向。 教师巡回查看学生做题情况。
出示答案。 [参考答案]总结是一个组织或个人在工作、学习告一段落后写的书面材料,它常常对前一阶段的情况进行回顾、检查、分析和评价。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