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五十一回 插翅虎枷打白秀英 美髯公误失小衙内
扈家庄扈成牵牛担酒,来讨扈三娘。宋江、吴用要求他不要协助祝家庄。 孙立扮做对调来郓州把守的登州提辖,与栾廷玉及祝朝奉、祝氏三杰相见。
并捉得石秀,取得信任,作为内应,杀死祝氏三杰;李逵烧杀了扈家庄。宋江谢绝了钟离老人,免烧庄院,给村民粮赏,凯歌归山。 宋江,吴用设计截李应入伙。 宋江让一丈青扈三娘与王矮虎结婚。
宋江与吴用商议各头领重新分工,雷横不愿上梁山入伙,不久之后雷横打死知县的相好白秀英被押进大牢,雷母央求朱仝,于是朱仝在一家酒店开枷私放了雷横。
因私放雷横,朱仝被发配沧州,知府见他相貌堂堂就留他在府听候使唤,照顾小衙内。
2、第五十二回 李逵打死殷天锡 柴进失陷高唐州
雷横不愿上山入伙。他打死与知县相好的白秀英,被押进牢里,雷母央求朱仝节级,朱仝在一家酒店开枷放了雷横。朱仝被断配沧州,知府留他在本府听候使唤。
七月十五日朱仝抱四岁小衙内往地藏寺看点放河灯,在水陆堂放生池边与雷横说话,朱仝先不愿入伙。吴用使计教李逵杀了小衙内,朱仝怒追李逵到柴进庄上,柴进说明底里,吴用、雷横、朱仝、李逵相见。
朱仝要杀黑旋风,方才入伙,柴进只得暂留李逵。吴用及雷、朱先上山。柴进叔叔柴皇城,宅后院花园被高太尉的叔伯兄弟,新任知夜高廉(高俅的侄儿)带来的妻舅殷天锡所占,李逵打死殷天锡,柴进被高廉下在牢里。
3、第五十三回 戴宗智取公孙胜,李逵斧劈罗真人
戴宗、李逵奉宋江、吴用之命,离高唐州去蓟州找公孙胜。一天到素面店吃饭,从一老人口中得知公孙胜在九宫县二仙山。戴宗去见,被公孙老母回绝。
戴宗叫李逵去屋里打闹,公孙胜只好出来,以老母年迈,罗真人不放为由不去梁山。李逵于五更偷去松鹤轩,斧劈罗真人。罗真人使白手帕捉弄李逵,戴宗再三央求,罗真人派黄巾力士从蓟州牢中救李逵回来。
4、第五十四回 入云龙斗法破高廉 黑旋风探穴救柴进
罗真人教公孙胜八个字:“逢幽而止,遇汴而还。”公孙胜使出神法,使高廉所使兽行法尽现原形,高廉劫寨,被公孙使法把三百神兵杀个尽绝。吴用假做援军到来。高廉出城迎接,城被夺,人被杀。节级蔺仁,藏柴进于枯井中,李逵下井,吊他上来。
5、第五十五回 高太尉大兴三路兵 呼延灼摆布连环马
梁山好汉打下高唐州,杀死太守高廉,救出柴大官人后,高俅急欲为弟复仇,向皇帝举荐 河东名将呼延赞嫡派子孙,汝宁郡都统制,使两条铜鞭,有万夫不当之勇的“双鞭”呼延灼带兵剿灭梁山。
呼延灼又推荐陈州团练使“百胜将”韩滔,颍州团练使“天目将”彭杞。于是,高俅派汝宁,陈州,颍州三路人马剿灭梁山。
三路人马到梁山,两军对垒两阵,呼延灼用出 绝阵“连环马”,大败梁山。呼延灼副将彭杞被梁山所掳,梁山却头领中箭者六人:林冲、雷横、李逵,石秀、孙新、黄信;小喽罗中伤带箭者,不计其数。
梁山众人无计可施时,呼延灼却如虎添翼。朝廷拨给炮手“轰天雷”凌振,此人善造火炮,能去十四五里远近,石炮落处,天崩地陷,山倒石裂。
凌振到梁山后,第一阵炮轰梁山,迫得梁山放弃鸭嘴滩小寨。众头领惊惧添愁。“智多星”吴用出计,擒凌振,解炮轰之苦。“金钱豹子”汤隆又保举一人与一种兵器可破“连环马”。
扩展资料51~55回主要人物简介:
1、宋江原为山东省郓城县押司,眉似卧蚕,眼似龙凤,唇红囗方,身材矮小,面目黝黑,为梁山起义军领袖,在一百零八将中稳坐梁山泊第一把交椅,为三十六天罡星之首的天魁星。
因私放晁盖等人,被小妾阎婆惜捉住把柄,以至于杀了阎婆惜后连夜逃走,期间结交诸多英雄好汉,辗转周折上了梁山。
并接受了九天玄女赠送的天书,之后带兵征讨祝家庄和高唐州。晁盖死后继任梁山第三任寨主,接受朝廷的招安,为了报效国家接连出征辽国、田虎、王庆、方腊等,屡立战功,被封为武德大夫,楚州安抚使。
2、呼延灼,宋朝开国名将铁鞭王呼延赞嫡派子孙,祖籍并州太原(今属山西太原),上梁山之前为汝宁郡都统制,武艺高强,杀伐骁勇,有万夫不当之勇。因其善使两条水磨八棱钢鞭,故人称“双鞭”呼延灼。在梁山排座次时,坐第八把交椅。
呼延灼位列天罡星第八位,上应“天威星”,为梁山第八名好汉,又被封为“马军五虎将”之第四员。梁山受招安后,随宋江征讨辽国、王庆、田虎、方腊,多建功勋。
班师回朝后,呼延灼被封为御营兵马指挥使。后来率领大军,打败了金兀术四太子,大军一直杀至淮西,呼延灼阵亡。
袁世凯的女儿袁静雪回忆道:“袁世凯有一妻九妾,十七个儿子和十五个女儿,还有几个儿媳和孙子、孙女。家中管事的账房、男女教师、中西医医生、厨子、裁缝、花匠和男女佣人,跑上房和跑各房的老妈、丫头等总计有几百个人。这么多的人一切都要以我父亲为中心,服从他的命令,听凭他摆布。他们的荣辱沉浮,全由我父亲一人决定。他的家庭主要成员——一妻九妾的命运,是很能说明问题的。他们之中有的是宠擅专房,有的被打入冷宫。这些人的命运,完全由他的个人好恶来决定。至于他的好恶有哪些标准,那就很难说了”。
于氏是袁世凯的原配夫人,她是 1876 年 10 月嫁入袁家。于氏时年 19 岁,比袁世凯大两岁,是河南陈州(淮阳)的富家之女。于家田产很多,大约有两千多顷地。于氏虽然是大户人家,但受“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影响,从小不识字,对封建礼法也不太懂,只是粗略的了解。她和袁氏结婚后,感情还算融洽。婚后第二年,于氏生下袁世凯的第一个儿子袁克定,她一辈子只有这一个儿子。袁世凯和于氏本来夫妻关系挺好,但两人因为一句玩笑话闹僵。有一天,袁世凯看到于氏腰间系着一条红色绣花裤带,觉得好玩,就和于氏说笑:“看你打扮得像个马班子”可于氏并不认为这是夫妻之间的一句玩笑话,就揭袁世凯的老底说:“我不是马班子,我有姥姥家。”于氏话语中的“我有姥姥家”的话,意思是说他是有娘家的人,是袁世凯正儿八经娶来的正室。但是,说着无意,听着有心。袁世凯是庶出,他的母亲是袁家的姨太太。袁世凯又是特别孝敬老母亲的人,听到于氏这话,认为是在羞辱自己,一气之下,从此再也不和于氏同房,两人一直保持相敬如宾的夫妻关系。所以,她生了袁克定以后,就再也没有生养其他子女,于氏便成为袁氏名义上的夫人,既不让她管家,也不让她做什么事务。清末,于氏被封为一品诰命夫人。
袁克定在袁世凯三十二个子女中是嫡出长子,袁克定 18 岁结婚,他娶的是湖南巡抚吴大幑的女儿,名字叫吴本娴。他们的这个婚事是一门政治婚姻。1907年,袁克定因为其父的关系出任农工商部右参议。宣统元年(1909 年),袁克定升为右丞。1909 年,袁世凯被罢官回籍之后,袁克定留在北京,成为袁世凯在北京探听清廷信息的重要耳目。袁克定有“断袖癖”,现代叫做“同性恋”,他的表兄张伯驹曾回忆说:“克定有断袖癖,左右侍童,皆韶龄姣好。辛亥,先父在彰德总办后路粮台,居室与克定室隔壁。一日夜,有童向克定撒娇,克定曰‘勿高声,隔壁五大人听见不好!’但先父已闻之矣。”张伯驹在《续洪宪纪事诗补注》中为此事还作了一首打油诗:“断袖分桃事果真,后庭花唱隔江春。撒娇慎勿高声语,隔壁须防五大人。”
大姨太太沈氏。在袁氏 22 岁时,他弃文从军、投奔吴长庆。在此前,他曾短暂留宿上海,一方面想领略上海的风景,另一方面也觉得上海机会更多一些。然而,他在上海晃荡了很久也没找到合适的职位。那个年龄,袁世凯正是年轻气盛的小伙子,一个人待在旅馆里,寂寞难挨,就跑到妓院找乐子。在这里,他结识了一位苏州籍的名妓沈氏。袁世凯与沈氏相识后,两个人感情非常好。沈氏认为袁世凯绝非池中之物,劝说他早点离开上海到别处发展,并且给袁氏资助路费。临行前,沈氏向袁世凯道别,并攒钱赎身、搬出妓院,她希望袁世凯功成之后不要忘记这段旧情。落魄之中的袁世凯大为感动,发誓绝不辜负沈氏,这就是袁世凯的大姨太太沈氏。袁静雪回忆说:“由于她在我父亲落魄无聊的时候对他有过恩情,所以我父亲在朝鲜做官期间,就把她接到朝鲜,把她当做太太看待。我父亲不但让她管家,还把带到朝鲜去的大哥克定交给她抚养。所以从大哥以下,所有我们兄弟姐妹们都称呼她为亲妈。亲妈这种叫法,是仅次于娘的一种称呼。我父亲竟让自己的儿女们这样叫她,也就可以看出他对她的宠爱之深了。”沈氏无子,袁世凯便将三姨太金氏之子袁克文过继给沈氏。
袁克文,字豹岑、抱存,自号寒云。他是袁世凯在朝鲜时所纳的三姨太金氏所生。1890 年出生于朝鲜韩城。袁克文从小被沈氏溺爱,袁世凯对他也是放纵不加约束,使袁克文少年时代就浪荡成性,十几岁就经常光顾秦楼楚馆、勾栏青楼、武榭酒肆、花街柳巷之中,净干一些沾花惹草的勾当。袁克文和当时出身豪门望族、老子官位显赫,本人风流倜傥的张伯驹、张学良和溥侗等并称为“四大公子”。袁克文吃、喝、嫖、赌、抽样样俱全。但是,袁克文极为聪明,有着“过目不忘”的本领,对书法、填词、作诗、写文章都有较好的成就。袁世凯重要的书信,有时也是袁克文代笔。比如,洹上村养寿园中匾额、对联,就是袁克文撰拟和书写的。另外,袁克文 爱好广泛,能唱一口好昆曲,刚开始唱生,后来由于戒烟之后身体发福,改唱丑。他与程砚秋、程继仙、肖长华、孙菊仙等京剧界艺人来往密切,感情深厚。袁克文生性放荡不羁,我行我素。并且还是个很有名气的收藏家。古玩、字画、邮票、宋版书和古籍,袁克文有了孙子以后,每出生一个孙子,他就给一件古玩,并且起名也暗含古玩的名字。长孙取名印诚,给他一块金印;次孙军诚,给他的是甲贝;三孙璧诚,给的是一块璧玉;四孙虎诚,给他的是一对虎符。
袁静雪回忆说:“我二哥吃喝嫖赌抽样样都来,他会唱昆曲,好玩古钱,他收集了许许多多的外国金币,包括各个国家各个时代里所用的金质硬币,形状有方有圆,体积有大有小,都装在一个特制的盒子里。……他后来又入了青帮,花了很多钱,当上了大字辈的‘老头子’。他有了钱,随手用尽;没有钱,却丝毫不以为意。他死了以后,只在他书桌上的笔筒里找出了二十元钱。他一生共娶了五个姨太太。他纳宠的方式,是走马式的。这五个姨太太的顺序是:情韵楼、小桃红、唐志君、于佩文和亚仙。……二哥有名分的姨太太,只有这五个人,那没有定名分的,据说先后有七八十个了。”袁克文后来生活贫困潦倒,以卖字为生。无论生活怎样贫困,他依然不改其乐,不改生性风流的作风,在他看来,荣华富贵,皆人生浮梦,过眼云烟罢了。他卖字也不是为了积累钱财,家里堆放了很多纸,可他并不认真去写,非到实在没钱的时候,才挑几件写写换钱。
1931 年,旧历二月,袁克定得了猩红热,高烧不断,后经医治好转。但是他仍不改风流的本性,又到妓院鬼混。回家以后,高烧又起来,3 月 22 日病死在天津两宜里宅,终年 42 岁。生前《北洋画报》经常接收他的字画换钱,刊登以后颇有市场。他死后《北洋画报》还专门为袁克文发了讣告:“寒云主人潇洒风度,驰骋当世。尤工词章书法,得其寸槠者,视若拱璧。好交游,朋侣满天下,亦本报老友之一。体素健,初不多病,而竟以急症,于二十二日晚病故津寓。从此艺林名宿,又少一人,弥足悼已!”袁克文死后,他的丧事都是由他的徒弟们出钱来操办的。⑩他的大徒弟杨子祥按照帮规,给他披麻戴孝,操办丧礼,一共不下 4000 多个徒子徒孙给袁克文戴孝行礼。停灵的几天,哭声不断,有很多妓女也头系白绳前来吊唁。除了天津的僧、尼、道之外,出殡当天,北京广济寺的和尚,雍和宫的喇嘛都纷纷赶来为他送行。从袁克文的住所到他的墓地西沽,沿路两侧还搭建了许多祭棚,各行各业的朋友都上前为他祭奠。袁克文的丧事在当时轰动一时。时隔多年,他的好友张伯驹来天津寻墓,墓冢已无踪影,只能隔空思念故人,怆然泪下,提笔撰写挽联:“天涯落拓,故国荒凉,有酒且高歌,谁怜旧日王孙,新亭涕泪;芳草凄迷,斜阳黯淡,逢春夏伤逝,忍对无边风月,如此江山。”
袁克文一生有四子三女,子袁家暇、袁家彰、袁家骝、袁家骥。袁家彰、袁家骝曾经到美国留学。袁家暇 1961 年去逝,袁家彰定居美国华盛顿,原在台湾驻美大使馆工作。袁家骝是世纪著名物理学家,夫人吴健雄也是世界著名物理学家,他们被誉为当代的居里夫妇,蜚声海内外。
二姨太吴氏、三姨太金氏、四姨太闵氏均是朝鲜人,这三位姨太太是朝鲜国王李熙赠予给袁世凯的,三姨太金氏原是朝鲜王妃的妹妹,二姨太吴氏、四姨太闵氏原是三姨太陪嫁的姑娘。袁世凯便将三个人一并收做自己的姨太太,按照年龄的大小排定位次,并请大姨太太沈氏教导他们袁家的礼节。
袁静雪详细记录了自己的生母金氏嫁到袁家的生活:“金氏本以为嫁过来是做我父亲的正室。不料,过门以后,她不但不是正室,她的陪嫁的两个姑娘反倒被我父亲一并收为姨太太。同时在她头上,还有一个被我父亲当作太太看待的大姨太太。我母亲当时才是一个十六岁的女孩子。在那样的环境里,她除了逆来顺受以外,不可能有什么其他出路,因此心情是痛苦的。由于精神苦闷的重要,使她成为一个性格古怪的人——一方面,似乎脾气很好,对家里所有的人都很和气,也从不和人争长论短;另一方面,在不高兴的时候,却会因为偶然的原因,一语不合就闹起气来,甚至闹到了难以收拾的地步。
有一次,她就因为一言不合,居然把和我父亲对坐下棋的时候所用的棋盘、棋子,都给扔到水里去了。又有一次,她和五姨太太在中南海内一处角落里对着喝酒。大约两个人都喝得有些醉意了,不知道为了几句什么话,两人吵起嘴来,先是动口,接着就动了手,直打得不可开交。幸亏有的佣人报告了我父亲,等到他大声喝止以后,两人才算罢休。她虽有些醉意,但五姨太太是我父亲当时最宠爱的人,这一点她还是能够意识到的。她是在五姨太太历来的欺压下,忍无可忍,这次为了几句闲话便不顾后果地拼起命来。她这种古怪的脾气,也表现在对女儿和丫头们的责打上。她还有重男轻女的思想,所以对待女儿就比对待儿子更厉害一些。她有时毒打起丫头来,那就更加厉害了。
她皮肤很白,浓黑的头发长长地从头顶一直披拂到脚下,看起来是很美丽的。但是,她神情木然,似乎永远没有高兴的时候。她不但对待儿女没有什么亲热地表示,就是我父亲有时候到她屋里去,她也是板板地对坐在那里。有时候,我父亲说到高兴之处,她虽然也陪着一笑,但笑过之后,立刻把笑容敛住,于是她的脸上就再也看不出丝毫笑意。她在过年、过节和她自己生日的时候,总是暗暗地哭一场。她嫁到我家以后,从没有回过娘家,娘家的人也从没有来看过她。有一次,六姨太太的母亲和哥哥从江苏扬州来看望六姨太太。这两个客人,既要给我父亲和我娘磕头,还不能和我家人平起平坐,这大概就是她不愿意娘家人来看望她的缘故吧。对于娘家过去的情况,她更不愿意多说。在中南海的时候,她并不是每天都到居仁堂去的。但是,我父亲见到有什么好吃的,或是她所喜欢吃的东西,总是时常叫佣人请她来同吃。
她在死前的头一天里,对我二哥说了两件事:一件是:在她过门以后不久,大姨太太借对她管束和教导的名义,对她进行虐待。又一次,大姨太太把她绑在桌子腿上毒打。由于她的左腿被打得过分厉害,受了内伤,以至于到临死的时候还经常疼痛,并且还不能伸直。另一件是:她的父亲原来也认为她是嫁给我父亲做正室的,及至过门以后,才知道她不但是一个姨太太,并且还把他和两个陪嫁的姑娘排在一起,成了三个姨太太。自然已经十分痛心。后来,她又要随着我父亲离开朝鲜,更是加倍的伤感。特别是她的母亲看到自己的爱女千里迢迢地到一个陌生异地去,今后自然很少再有见面的机会,因此悲痛和思念的 情感 ,就交织在这个老人的心中。有一天,她母亲在精神恍惚的情况下,仿佛在井中的水纹里,看见了她的面影,就怀疑自己的女儿一定是死在他乡了,因而也就投井自杀了。她父亲既痛心于女儿的遭遇,又看到老妻因为女儿的缘故竟至自寻短见,当时悲痛得吐了很多血,三天后也就身死了。她在说完了第二个故事以后,又对我二哥说,她所以不愿意在这以前说起这件事,是为了免得暴露我父亲生前所做的错事。由这一点看来,她算得是用心良苦矣。”
二姨太吴氏,生有四子二女。子袁克权、袁克齐、袁克坚、袁克度,女袁伯祯、袁箓祯。
袁克齐是袁世凯的第七子,他曾大批量购买帝俄时代的纸币卢布,想通过投机倒把发大财,但最后巨额卢布全变成了废纸,导致精神受到刺激,精神上有些失常。
袁克坚是袁世凯的第十子。曾到美国留学,在宋哲元将军手下当差,1960年过世,时年 56 岁。
袁克度是袁世凯的第十二子。曾在美国留学十年,英语很好,人也聪慧,但不务正业,1976 年去世。
袁世凯长女袁伯祯,嫁两江总督张人骏之子。六女袁箓祯嫁孙宝琦之子。
三姨太金氏生二子三女。子袁克文、袁克良;生女袁叔祯、袁环祯、袁琮祯。
袁克文前文已经介绍。而三子袁克良虽然与袁克文一母同胞,但性情与他二哥袁克文判若两人。袁克良不喜书墨,性情很是开朗,但是口舌无遮拦,总爱惹是生非。袁世凯很是不不喜欢他,认为他成不了大器。他于 1948 年死于北京锡拉胡同。
袁叔祯是袁世凯的第三个女儿,嫁直隶总督杨士骧侄子杨毓珣。
八女袁环祯早夭。袁琮祯是袁世凯第十个女儿,嫁日伪时期北京宪兵司令邹文凯。
四姨太闵氏生一子三女。子袁克端,女袁仲祯、袁次祯、袁琪祯。
袁克端排行第四,小时候很调皮。在袁世凯罢官回籍“隐居”洹上村时,经常偷偷地跑到养寿园的水塘里捞鱼,正当玩得高兴的时候,猛然听到岸上“哦”的一声,声音很像袁世凯,他就赶忙跑上岸来,原来是五弟袁克权假装袁世凯在逗他玩。第二天,他又偷偷跑到水塘内捞鱼,又听到岸上“哦”的声音,他觉得一定是五弟袁克端又在搞鬼,便大喊了一声:“好你个老小子!”不过,这一次却真的是袁世凯带着一些人到养寿园散步。袁世凯叫身边人把袁克端从水塘里拉了上来,用棍子好好揍了一顿。袁克端擅长书法,自成一体,娶天津大盐商何仲瑾的女儿,但他们夫妇俩人都抽大烟,又不事劳作,时间一长家产败光,不得己靠着典当先人的遗产和股票为生,于 1951 年去世。
袁仲祯是袁世凯的二女儿,嫁给驻英、法、比、意四国公使薛福成之子。四女袁次祯早夭,袁琪祯是袁世凯第七个女儿,嫁陆军部大臣荫昌之子。
五姨太杨氏,杨氏是天津杨柳青人,是小户人家女子。长得不是很漂亮,但有管家的才能,口巧心细、遇事果断,又有一双缠脚的小金莲,深的袁世凯的欢心。袁世凯的生活起居都有杨氏照料,杨氏不仅照管袁世凯的生活,还掌管袁家上上下下的家务,管理各方的仆人和丫鬟,照看着袁世凯各房的子女们。后来,又管着袁世凯新娶进门的六、七、八、九姨太太。因为袁世凯把管家的事情全部交给了五姨太杨氏,所以对她的意见言听计从,无论是谁,只要不服从杨氏的管教和约束,她都会随时报告给袁世凯,由袁氏出面解决。所以,袁家上下都敬让杨氏三分。
袁世凯在管理家庭姨太太方面,立了一个规矩:后进门的姨太太要服从早进门的姨太太的管束。这样,前一阶段是大姨太太管教二、三、四姨太太;后一阶段是五姨太太对六、七、八、九姨太太的管教。五姨太杨氏经常利用袁世凯的“家规”的名义,对后进门的姨太太进行管教,对他们非打就骂,尤其是年轻的九姨太年轻不懂规矩,性格又倔强,必然遭到五姨太的打骂。
杨氏生四子儿女。子袁克桓、袁克轸、袁克久、袁克安,女袁季祯、袁玲祯。
袁克桓是袁世凯的第六个儿子,娶江苏巡抚陈启泰的女儿,他的一生主要在从事实业,曾参与过过启新洋灰公司、耀华玻璃公司的经营。于南京创办江南水泥厂,还兼任过开滦煤矿的董事,1956 年去世。
袁克轸是袁世凯的第八子。娶直隶总督周馥的女儿,袁克轸又是华北实业巨头周学熙的妹夫。在清朝末期,周氏家族是北方具有雄厚实力的财阀。袁克轸四十余岁便去世了,据说是酗酒而死。
袁克久是袁世凯的第九子。他与十弟袁克坚、十一弟袁克安、十二弟袁克度,一同赴美留学,回国后,在启新洋灰公司工作,1973 年病逝。
袁克安是袁世凯第十一子。曾赴美国留学,出国时年龄比较小,回国后,娶天津大盐商李益臣之女李宝慧,后又娶天津交际花张美生。
袁季祯是袁世凯第五女,嫁吏部尚书陆宝忠之子。
袁玲祯是袁世凯第十五女,早夭。
而六姨太太叶氏、七姨太张氏是袁世凯在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时置办的。八姨太郭氏,是袁世凯在北京做军机大臣兼任外务部尚书时候置办的。
六姨太叶氏的来历颇具戏剧性。袁世凯在直隶总督任上,派次子袁克文到南京办事。袁克文生性放浪无羁,公干之余便到烟花柳巷之处寻欢作乐,因此结识了六姨太叶氏,两人一见倾心,如胶似漆,互相订了嫁娶之约。袁克文临别回津之时,叶氏赠送他一张照片作为留念。袁克文回津向袁世凯复命,正在磕头“请安”之时,叶氏的照片从上衣兜里滑落下来,袁世凯忙问:“那是什么?”当时,袁克文还没有结婚,自然不敢在父亲面前透露自己寻欢问柳之事,便急中生智说是在南边为父亲物色的一个很好看的姑娘,现带回照片征求袁世凯的意见。袁世凯看后欣然接纳,便派心腹符殿青前往南京带钱赎人,叶氏原以为嫁的人是袁克文,没想到“洞房花烛夜”之时,却发现是满嘴胡须,头发花白的袁世凯,阴差阳错便成了六姨太。
六姨太叶氏生二子三女。子袁克捷、袁克有。女袁福祯、袁奇祯、袁瑞祯。
袁克捷是袁世凯的第十四子。有关资料记录较少,新中国成立后到插队青海,后死于青海。
袁克有是袁世凯第十七子。他是袁氏最小的儿子,1953 年因病死去。
七姨太邵氏,山东人,原是袁世凯家中婢女,被袁世凯相中,纳为姨太太,无子嗣。袁氏开缺之后一道回河南,死于河南汲县,无子嗣。
八姨太郭氏,浙江人,是袁世凯在北京任军机大臣从天津妓院买回。生子袁克相、袁克和,生女袁古祯。
袁克相是袁世凯的第十三子。燕京大学毕业,擅长英语,篆书也很出彩,在天津颇具影响,解放后,在天津任教师,“文革”期间受迫害致死。娶清廷军机大臣那桐的孙女为妻。
袁克和是袁世凯的第十五子。1962 年病死。
袁古祯是袁世凯的第十四女,嫁民国时代大总统曹锟之子。
袁世凯在河南彰德洹上村“隐居”之时,娶进了第九位姨太太,也是最后一位姨太太刘氏。生第十五子袁克藩、夭折,生女袁仪祯。
袁世凯子孙妻妾成群,在他开缺回籍之后,陆续都跟随袁氏来到河南彰德洹上村。
在中国古代,子女的婚配基本上都是听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像袁世凯这样的世家大族,子女的婚事基本都是基于袁世凯政治利益的联姻。他的儿女亲家多是知己至交或同朝为官的高级官僚。他们之间结成儿女亲家,既可以在政治上互相帮助提携,也符合传统意义上的“门当户对”。在袁世凯生前,只定下第九子以上,二女儿以上的婚姻大事。除此之外的儿女,都是在袁世凯身后成家的,袁世凯生前共有 9 位儿女亲家。
袁世凯生活在彰德洹上村期间,上下人口众多,为了筹措袁家日常开销和生活用度,袁世凯早先在彰德府购置了很多田地,用来解决一大家子吃饭问题。在养寿园内,袁氏命佣人们饲养家禽、活鱼、鲜蟹,种植瓜果、蔬菜等副食品满足袁家上下日常用度,有时多的农副产品还会拿到附近集市上卖掉换一些钱财回来。袁家还雇佣了一个专门负责采购的买办,每日到安阳城内采购日常必需品。每隔两三个月,还要专门到天津、上海去购买河南买不到的物件。并且专门从南方请来养蚕的蚕娘负责园内养蚕缫丝,就近送到彰德缫丝厂里生产绸缎出售。袁世凯各房的太太也自己动手养蚕缫丝,所得的辛苦钱全部归各房,由各房支配。在养寿园大大小小的水塘内袁世凯还命人广种荷、菱,塘内散养多种鱼类。袁世凯喜欢吃熏鱼,他的二姨太吴氏便经常捕捞塘子里的鱼做给袁世凯吃。每年秋天,秋深蟹肥之时,袁世凯会带着全家在园内捕蟹,痛痛快快吃上几顿蟹肉。夏天,袁世凯会带着全家人乘船到池中的水心亭中避暑,有时会在亭中吃饭。月圆之夜,他会和家人一起赏月。袁世凯的三姨太会弹奏七弦琴,在幽静的夜晚,明月高悬、袁世凯荡舟水面,举头望明月,低头思绪万千,时而沉吟,时而开怀。他也会和三姨太一边下棋、一边争执,嫣然过起隐居的日子。在这个养寿园内,平时,袁世凯还经常请艺人来园子里唱戏,比如河南的坠子或“柳子戏”。逢年过节,袁氏总要专门请北京京剧界的名角前来助兴。如:谭鑫培、王瑶卿、杨小朵等唱“堂会”,这种“堂会”在袁世凯过寿或者正妻于氏整寿的时候也会传来唱唱。一些朝中要员或重臣前来洹上拜访之时,袁世凯还会放**招待他们。
我是一个90后,刚刚步入职场工作。身边有很多这样的朋友,其中不乏同龄的女孩子,在工作的时候发现自己越来越难找男朋友了。
这其实很好理解,对于刚刚进入职场工作的女生来说,大多是把重心放在如何提高业绩、稳定工作上。她们一开始根本不会把找对象放在第一考虑的位置上。随着一段时间的推移,她们恍然发现身边的适龄男青年“凤毛菱角”。也许她进入的公司就是一个年纪偏大、同龄青年很少的环境。加之,作为一个新人平日里工作非常地繁忙、非常地累,下班之后回到家倒头就睡,缺少真正属于自己的时间,去参加其他的活动,接触其他的人群。
我很多的朋友都在群里吐槽,说以后我要去相亲了。老实说,相亲是目的性最强的一种恋爱方式,相亲市场上的人基本上都是奔着结婚去的。但是相亲这种方式基本上不被年轻人所喜爱。相亲双方“开诚布公”、明码标价,就像是在菜市场上推销货物的一样。不可否认的是,相亲给了很多单身的朋友一个结婚的机会!
如果你不想要相亲,希望是自由恋爱然后走入婚姻殿堂,那么在平日里你就要多参加一些活动,去接触很多的人。
那么怎么选择人群去参加呢?
很简单,你剖析下自己,分析总结身上的特点,找到自己的兴趣爱好。比如你喜欢跑步,就可以寻找到同城的一些跑步俱乐部或团体,去加入他们,参加其中的活动。这样不但能坚持兴趣爱好,又能丰富业余生活,万一找到了适合的对象,你就偷着乐吧。无一害而百利!
找不到男友的主要症结就是朋友圈狭窄。不会安排好自己的业余生活,不会利用好自己的下班后时间。所以,要想要找到男朋友,你就必须要想出办法,合理地安排好下班后的时间,去接触更多的男青年!
我是沉舟,“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陈州,欢迎你来关注我的个人公众号:沉舟运营录
30到40岁是青年段的成熟期,而18—28岁是青年段的青春期,且在中国人的年龄段主要划分4个年龄组,分别是青年组、中青年组、中年组、老年组。另外在0岁—6岁是属于童年阶段,如果在细分,0-3周月是婴儿期,4周月—25岁是小儿期、25岁后—6岁是幼儿期。
李白一生主要分为五个时期
1、读书与蜀中游历期:5岁-25岁
五岁随父到江油县,十五岁已有诗赋多首,十八岁隐居戴天大匡山读书,二十四岁离开故乡而踏上远游的征途,二十五岁李白出蜀。
2、壮游与求仕期:26岁-42岁
李白不屑参加科举,希望通过漫游求得引荐的机会。二十六岁途经陈州时与李邕相识,结识孟浩然。到湖北安陆时,与高宗时宰相许圉师的孙女结婚,在此约十余年。
3、长安三年入仕期:42岁-44岁
有人考证,李白曾两入长安,开元后期一次,但无功而返。天宝元年可能由于玉真公主、吴筠、贺知章等人的推荐,召入长安作家供奉翰林。而李白自恃太高,无心理准备,依旧纵酒狂歌,桀骜不驯,后受排挤,赐金放还。二入长安在李白一生中很重要,使其后的创作有着强烈的思想性和政治性。
4、再次游历期:44岁-55岁
离开长安,李白又开始漫游。在洛阳遇到了去长安的杜甫,杜随白游历,二人有近一年的交游(李白有二诗与杜,杜有十二首诗赠白)。之后,白与武后时的宰相宗楚客的孙女结婚。这期间,白热衷于求仙访道。
5、安史之乱期:55岁-62岁
安史乱后,白隐居庐山。玄宗奔蜀,马嵬后,肃宗在灵武继位。玄宗在成都尚不知时,发布公文,命其子平定天下。永王李璘在江陵招募将士数万人,东下平乱,实则别有野心。他经庐山辟李白为幕僚。李白是不懂政治的人,只是出于报国安民的意图而入幕。
肃宗以逆反镇压永王,白以“附逆”罪长流夜郎。玄宗还都,大赦天下,白得还。据郭沫若考定“朝辞白帝彩云间”一诗即是李白听到遇赦而作,极高兴。他丛九江到三峡走了一年多,而回来是“千里江陵一日还。”62岁的白死于当涂,一说患腐胁疾而死,一说是因醉入水捞月而死。
1、早年天才
长安元年(701年),李白生。字太白。其生地尚无确说。但一般认为唐剑南道绵州(巴西郡)昌隆(后避玄宗讳改为昌明)为其故乡。其家世、家族皆不详。据《新唐书》记载,李白为兴圣皇帝(凉武昭王李暠)九世孙,按照这个说法李白与李唐诸王同宗,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同辈族弟。亦有说其祖是李建成或李元吉;据《旧唐书》记载,李白之父李客为任城尉。
神龙元年(705年), 十一月,武则天去世。李白五岁。发蒙读书始于是年。《上安州裴长史书》云:“五岁诵六甲。”六甲,唐代的小学识字课本,长史,州之次官。
开元三年(715年),李白十五岁。已有诗赋多首,并得到一些社会名流的推崇与奖掖,开始从事社会干谒活动。亦开始接受道家思想的影响,好剑术,喜任侠。是年岑参生。
开元六年(718年),李白十八岁。隐居戴天大匡山(在今四川省江油县内)读书。往来于旁郡,先后出游江油、剑阁、梓州(州治在今四川省境内)等地,增长了不少阅历与见识。
2、辞亲远游
开元十二年(724年),李白二十四岁。离开故乡而踏上远游的征途。再游成都、峨眉山,然后舟行东下至渝州(今重庆市)。
开元十三年(725年),李白出蜀,“仗剑去国,辞亲远游”。
开元十四年(726年),李白二十六岁。春往扬州(今江苏省扬州市)。秋,病卧扬州。冬,离扬州北游汝州(今河南省临汝县),至安陆(今湖北省安陆县)。途经陈州时与李邕相识。结识孟浩然。
开元十五年(727年),是年诏令“民间有文武之高才者,可到朝廷自荐”。秋,全国六十三州水灾,十七州霜旱。李白二十七岁。居于安陆寿山,与故宰相许圉师之孙女结婚,逐家于安陆。是年王昌龄进士及第。
开元十六年(728年),土蕃屡次入侵。李白二十八岁。早春,出游江夏(今湖北省武汉市),与孟浩然相会于斯。
开元十七年(729年),八月五日,玄宗为自己四十岁生日举行盛大的庆贺活动,并以每年八月五日为千秋节。诏令天下诸州宴乐,休假三日。以宇文融管理全国财赋,强制税法,广为聚敛,供朝廷奢侈之用。李白二十九岁。在安陆。
3、失意游走
开元十八年(730年),十二月,宰相张说去世。李白三十岁。春在安陆。前此曾多次谒见本州裴长史,因遭人谗谤,于近日上书自白,终为所拒。初夏,往长安,渴宰相说,并结识其子张相。寓居终南山玉真公主(玄宗御妹)别馆。又曾谒见其它王公大臣,均无结果。暮秋游邢州(在长安之西)。冬游坊州(在长安之北)。是年杜甫十九岁,游于晋(今山西省)。
开元十九年(731年),玄宗多任宦官,尤宠高力士,时四方表奏,皆先为高力士所决。十月,玄宗驾幸洛阳。李白三十一岁。穷愁潦倒于长安,自暴自弃,与长安市井无赖之徒交往,初夏,离长安,经开封(今河南省开封市),到宋城(今河南省商丘县)。秋到篙山五岳之一的中岳(为河南省登封县的名山),恋故友元丹丘的山居所在,逐有隐居之意。暮秋,滞留洛阳。
开元二十年(732年),十月,玄宗到洛阳以北(今山西省一带)地区出巡,诏令巡幸所至,地方官员可将本地区贤才直接向朝廷推荐。十一月,至北都太原(唐朝开国之地),祀后土(土地神),大赦天下。十二月,归还洛阳。是年全国户数为七百八十六万一千二百三十六,人口四千五百四十三万一千二百六十五,为有史以来的最高记录。李白三十岁。自春历夏在洛阳,与元演、崔成甫结识。秋,自洛阳返安陆。途经南阳(今河南省南阳市),结识崔宗之。冬,元演自洛阳到安陆相访,二人同游随州(今湖北省随县)。岁未,归家安陆。
开元二十一年(733年),正月,玄宗亲注老子《道德经》。令天下士庶(身份很低的役人与庶民)家藏一册,梅年贡举时加试《老子》策。三月,韩休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五月,张九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二人为人正直,敢于力谏,张九龄尤以文学才能,道德文章,为世所重。分天下为十五道,各置采访使(负责监察督办所辖地区的政治等项),是年长安久雨,京师饥谨,诏令放太仓米二百万石以赈民。李白三十三岁。构石室于安陆白兆山桃花岩。开山田,日以耕种、读书为生活。
开元二十二年(734年),正月,玄宗巡幸洛阳。二月,秦州(今甘肃天水县西南)地震,房屋倒塌,崩坏殆尽,压死者四千余人。征沼自称生于尧时的道士张果先生,玄宗亲问以治道神仙之术。授其银青光禄大夫(银印上系以青色缓带,以为品位高的标志。副职),位侍中(唐门下省协助宰相起草文书等项的官吏)。
4、西来献赋
开元二十三年(公元735年),玄宗又一次狩猎,正好李白也在西游,乘机献上《大猎赋》,希望能博得玄宗的赏识。他的《大猎赋》希图以“大道匡君,示物周博”,而“圣朝园池遐荒,殚穷六合”,幅员辽阔,境况与前代大不相同,夸耀本朝远胜汉朝,并在结尾处宣讲道教的玄埋,以契合玄宗当时崇尚道教的心情。
是年,李白进长安后结识了卫尉张卿,并通过他向玉真公主献了诗,最后两句说“几时入少室,王母应相逢”,是祝她入道成仙。李白还在送卫尉张卿的诗中陈述自己景况很苦,希望引荐,愿为朝廷效劳。由此,他一步步地接近了统治阶级的上层。李白这次在长安还结识了贺知章。李白去紫极宫,在那里遇见了贺知章,立刻上前拜见,并呈上袖中的诗本。贺知章颇为欣赏《蜀道难》和《乌栖曲》。李白瑰丽的诗歌和潇洒出尘的风采令贺知章惊异万分,竟说:“你是不是太白金星下凡到了人间?”贺知章称他为谪仙。三年后,李白发出“行路难,归去来”的感叹,离开长安。
5、供奉翰林
天宝元年(公元742年),由于玉真公主和贺知章的交口称赞,玄宗看了李白的诗赋,对其十分仰慕,便召李白进宫。李白进宫朝见那天,玄宗降辇步迎,“以七宝床赐食于前,亲手调羹”。玄宗问到一些当世事务,李白凭半生饱学及长期对社会的观察,胸有成竹,对答如流。玄宗大为赞赏,随即令李白供奉翰林,职务是给皇上写诗文娱乐,陪侍皇帝左右。玄宗每有宴请或郊游, 必命李白侍从,利用他敏捷的诗才,赋诗纪实。虽非记功,也将其文字流传后世,以盛况向后人夸示。李白受到玄宗如此的宠信,同僚不胜艳羡,但也有人因此而产生了嫉恨之心。
天宝二年(743年),,李白四十三岁。诏翰林院。初春,玄宗于宫中行乐,李白奉诏作《官中行乐词》,赐宫锦袍。暮春,兴庆池牡丹盛开,玄宗与杨玉环同赏,李白又奉诏作《清平调》。对御用文人生活日渐厌倦,始纵酒以自昏秽。与贺知章等人结“酒中人仙”之游,玄宗呼之不朝。尝奉诏醉中起草诏书,引足令高力士脱靴,宫中人恨之,谗谤于玄宗,玄宗疏之。
6、李杜相识
天宝三年(公元744年)的夏天,李白到了东都洛阳。在这里,他遇到蹭蹬的杜甫。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两位诗人见面了。此时,李白已名扬全国,而杜甫风华正茂,却困守洛城。李白比杜甫年长十一岁,但他并没有以自己的才名在杜甫面前倨傲。而“性豪也嗜酒”、“结交皆老苍”的杜甫,也没有在李白面前一味低头称颂。两人以平等的身份,建立了深厚的友情。在洛阳时,他们约好下次在梁宋(今开封、商丘一带)会面,访道求仙。同年秋天,两人如约到了梁宋。两人在此抒怀遣兴,借古评今。他们还在这里遇到了诗人高适,高适此时也还没有禄位。然而,三人各有大志,理想相同。三人畅游甚欢,评文论诗,纵谈天下大势,都为国家的隐患而担忧。这时的李杜都值壮年,此次两人在创作上的切磋对他们今后产生了积极影响。
这年的秋冬之际,李杜又一次分手,各自寻找道教的师承去造真箓(道教的秘文)、授道箓。李白到齐州(今山东济南一带)紫极宫请道士高天师如贵授道箓,从此他算是正式履行了道教仪式,成为道士。其后李白又赴德州安陵县,遇见这一带善写符箓的盖寮,为他造了真箓。此次的求仙访道,李白得到了完满的结果。
天宝四年(公元745年)秋天,李白与杜甫在东鲁第三次会见。短短一年多的时间,他们两次相约,三次会见,知交之情不断加深。他们一道寻访隐士高人,也偕同去齐州拜访过当时驰名天下的文章家、书法家李邕。就在这年冬天,李杜两人分手。
7、安史入幕
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李白避居庐山,胸中始终存在着退隐与济世两种矛盾的思想。恰在此时,永王李璘出师东巡,李白应邀入幕。他认为天下乱局已定,此时大唐的情形十分类似于东晋永嘉南渡,正是割据江南的大好时机。因此力劝永王直取金陵,并在永王发动叛乱之后写下《永王东巡歌》十一首,其中有“永王正月东出师,天子遥分龙虎旗”,“三川北虏乱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净胡沙“,“南风一扫胡尘静,西入长安到日边”等语,自比谢安,怂恿李璘割据称帝意图昭然。永王不久即败北,李白也因之被系浔阳狱。这时崔涣宣慰江南,收罗人才。李白上诗求救,夫人宗氏也为他啼泣求援。将吴兵三千军驻扎在浔阳的宋若思,把李白从监牢中解救出来,并让他参加了幕府。
至德元年(756年),正月,安禄山在洛阳自称大燕皇帝。五月,郭子仪、李光弼大破史思明,收复河北十余郡。六月,安禄山率部攻破渔关,生擒哥舒翰。李白五十六岁。岁初,与妻子宗氏一道南奔避难。春在当涂。旋闻洛阳失陷,中原横溃,乃自当涂返宣城,避难刻中(今浙江省膝县)。至漂阳(今江苏省滦阳县),与张旭相遇。夏至越中。闻郭子仪、李光弼在河北大胜,又返金陵。秋,闻玄宗奔蜀,遂沿长江西上,入庐山屏风叠隐居,永王数次下达聘书,几经犹豫,终于决定下山入其幕府,李白成为宋若思的幕僚,为宋写过一些文表,并跟随他到了武昌。李白在宋若思幕下很受重视,并以宋的名义再次向朝廷推荐,希望再度能得到朝廷的任用,但是最终反被长流夜郎(今贵州桐梓)。
至德二年(757年),,李白五十七岁。正月,在永王军营,作组诗《永王东巡歌》。永王兵败丹阳,李白自丹阳南逃。旋被搏入寻阳狱中。妻宗氏为救其四处奔走。江南宣慰使崔涣与御史中承相宋若思极力救之,乃获释。宋若思辟白为军幕参谋,以掌军中文书事务。并随宋若思一同至武昌(今湖北省鄂城县)。九月,病卧宿松(今安徽省宿松县)。曾两次赠诗宰相张镐求救。终以参加永王东巡而被判罪长流夜郎。是年杜甫四十六岁,四月,从贼营逃出,谒肃宗于风翔,授右拾遗。
乾元元年(758年),四月,史思反。五月,肃宗罢张镐宰相,出为荆州大都督长史。十二月,史思明陷魏州(今河北省南部)。李白五十八岁。李白自寻阳出发,开始长流夜郎,妻弟宗嫌相送。春末夏初。途经西塞驿(今武昌县东),至江夏,访李邕故居,登黄鹤楼,眺望鹦鹉洲。秋至江陵,冬入三峡。是年杜甫四十七岁,为华州司功参军。
8、溘然病逝
乾元二年(759年),朝廷因关中遭遇大旱,宣布大赦,规定死者从流,流以下完全赦免。李白经过长期的辗转流离,终于获得了自由。他随即顺着长江疾驶而下,而那首著名的《早发白帝城》最能反映他当时的心情。到了江夏,由于老友良宰正在当地做太守,李白便逗留了一阵。乾元二年,李白应友人之邀,再次与被谪贬的贾至泛舟赏月于洞庭之上,发思古之幽情,赋诗抒怀。不久,又回到宣城、金陵旧游之地。差不多有两年的时间,他往来于两地之间,仍然依人为生。
上元二年(761年),已六十出头的李白因病返回金陵。在金陵,他的生活相当窘迫,不得已只好投奔了在当涂做县令的族叔李阳冰。
上元三年 (762年),李白病重,在病榻上把手稿交给了李阳冰,赋《临终歌》而与世长辞,终年六十二岁。
关于李白之死,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总体可以概括为三种死法:其一是醉死,其二是病死,其三是溺死。第一种死法见诸《旧唐书》,说李白“以饮酒过度,醉死于宣城”;第二种死法亦见诸其他正史或专家学者的考证之说。说当李光弼东镇临淮时,李白不顾61岁的高龄,闻讯前往请缨杀敌,希望在垂暮之年,为挽救国家危亡尽力,因病中途返回,次年病死于当涂县令、唐代最有名的篆书家李阳冰处;而第三种死法则多见诸民间传说,极富浪漫色彩,说李白在当涂的江上饮酒,因醉跳入水中捉月而溺死,与诗人性格非常吻合。但是不管哪一种死法,都因参与永王李璘谋反作乱有着直接的关系。因为李白流放夜郎,遇赦得还后不久,就结束了他传奇而坎坷的一生,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开元十二年(724年),李白二十四岁。离开故乡而踏上远游的征途。再游成都、峨眉山,然后舟行东下至渝州(今重庆市)。
开元十三年(725年),李白出蜀,“仗剑去国,辞亲远游”。
开元十四年(726年),李白二十六岁。春往扬州(今江苏省扬州市)。秋,病卧扬州。冬,离扬州北游汝州(今河南省临汝县),至安陆(今湖北省安陆县)。途经陈州时与李邕相识。结识孟浩然。
开元十五年(727年),是年诏令“民间有文武之高才者,可到朝廷自荐”。秋,全国六十三州水灾,十七州霜旱。李白二十七岁。居于安陆寿山,与故宰相许圉师之孙女结婚,逐家于安陆。是年王昌龄进士及第。
开元十六年(728年),土蕃屡次入侵。李白二十八岁。早春,出游江夏(今湖北省武汉市),与孟浩然相会于斯。
开元十七年(729年),八月五日,唐玄宗为自己四十岁生日举行盛大的庆贺活动,并以每年八月五日为千秋节。诏令天下诸州宴乐,休假三日。以宇文融管理全国财赋,强制税法,广为聚敛,供朝廷奢侈之用。李白二十九岁。在安陆。
扩展资料:
李杜相识
天宝三载(744年,注:天宝三至十五载、至德年号期间称“载”而不称“年”)夏天,李白到了东都洛阳。在这里,他遇到了杜甫。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两位诗人见面了。此时,李白已名扬全国,而杜甫风华正茂,却困守洛城。
李白比杜甫年长十一岁,但他并没有以自己的才名在杜甫面前倨傲。而“性豪也嗜酒”、“结交皆老苍”的杜甫,也没有在李白面前一味低头称颂。两人以平等的身份,建立了深厚的友情。在洛阳时,他们约好下次在梁宋(今开封、商丘一带)会面,访道求仙。
同年秋天,两人如约到了梁宋。两人在此抒怀遣兴,借古评今。他们还在这里遇到了诗人高适,高适此时也还没有禄位。然而,三人各有大志,理想相同。三人畅游甚欢,评文论诗,纵谈天下大势,都为国家的隐患而担忧。这时的李杜都值壮年,此次两人在创作上的切磋对他们今后产生了积极影响。
这年的秋冬之际,李杜又一次分手。李白到济州(今山东济南一带)紫极宫请道士高天师如贵授道箓,从此他算是正式履行了道教仪式,成为道士。其后李白又赴德州安陵县,遇见这一带善写符箓的盖还,为他造了真箓。此次的求仙访道,李白得到了完满的结果。
天宝四载(745年)秋天,李白与杜甫在东鲁第三次会见。短短一年多的时间,他们两次相约,三次会见,知交之情不断加深。他们一道寻访隐士高人,也偕同去济州拜访过当时驰名天下的文章家、书法家李邕。就在这年冬天,李杜两人分手。
-李白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