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适合朗诵的散文6篇

最适合朗诵的散文6篇,第1张

 在你朗诵的 散文 中,有没有你觉得最适合你的诵读的并且最能感动你的下面我整理了最适合朗诵的散文,供你阅读参考。

最适合朗诵的散文篇1

 邂 逅

 ——周国平

 那年冬天

 你围着绿色加长的围巾

 站在雪花漫天的山谷

 在我沉甸甸的记忆里

 山谷里没有行人 没有声音

 只有雪和雪中的雪白

 你为什么来到这里

 这是一个永远的谜

 像音乐一样飘渺 像雪山一样沉静

 我从你的身旁走过

 带不走你身上的一片雪花

 亦带不走你双眸中的一丝忧愁

 然而 我没有停下脚步

 就像风过 就像溪流

 风过和溪流 将我带到更远的岁月

 而我总是频频的回首

 一次次地怀想

 那无声的邂逅

 那静静的山冈和雪中站立的倩影

 你不知道我的名字

 而我也不知道你是谁

 多少年以后 我突然想到

 那里正是我梦的开始 我思的源头

 重回旧地 而你又在哪里

 雪山依旧 层林尽染

 只是多了时空 多了苍茫 多了我这零余者落寞的脚步

 我静静站在那里 与雪山相融 与冰天接壤

最适合朗诵的散文篇2

 为了那盏温暖的灯

 2008年1月28日 历史将会怎样记住这一天

 这一天 是腊月二十一 离大年三十只有九天了

 这一天 气温又在零下二度 持续了十五天的冻雨已经把美丽的雪花演变成一场惊天大灾

 这一天 原本是两会的闭幕日 但湖南最高决策层却早已冲到了冰灾最前线

 省委省政府果断决定 在全省实行“千里大救援,千里大破冰,千里大分流”

 省委书记张春贤在京珠高速分流现场 接到了一个来自中南海的电话

 电话的那一头是揪心的牵挂和殷殷的嘱托

 要万众一心 要顽强拼搏 要确保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

 这一天 一架飞机从北京紧急起飞 飞机上坐着的是共和国的

 这架在空中便开始忙碌起来的飞机 居然还不知道它的降落地点

 起飞后才得知长沙无法着陆 只好改降武汉 再乘火车转到长沙

 在长沙 一声真诚达到道歉 温暖了火车站的滞留旅客

 一个深深的鞠躬 更是感动了电视机前的亿万观众

 哽咽着对为抢修电网而牺牲的三位烈士家属说

 他们都是人民的好儿子 你们应该为有这样的好儿子 好丈夫 好父亲感到自豪

 今天面对你们 我无法用更多的语言表示安慰 我给你们鞠个躬吧

 是什么让共和国的如此动容

 又是什么让一座冰封的城市 为他们那么悲伤

 是什么让湖南 让全国流淌着无尽的敬仰

 是灯 是寒夜中那盏温暖的灯

 时断时续的电 时有时无的灯

 在冰雪中 在灾难中 是那么珍贵 那么离不开

 如果不是烈士的突然离去 我们甚至都感觉不到

 平常习以为常的电 来得竟是那般不易

 英雄们 正是为了保卫你我家中的那盏灯 冲上去的

 电网快承受不住了 超历史记录的冰冻 已经压垮了湖南百分之四十三的电

 更大的危险随时都有可能发生

 那就是 整个电网的瘫痪 整个湖南陷入黑暗 跌入冰窟

 没有任何选择 没有其他办法 只有除冰 人工除冰

 爬上飘摇中的高压铁塔 用木棍 用锤子 用血肉之躯

 一块块 一次次地去敲掉冰 去敲掉那些以每小时一毫米速度加厚的冰

 这是一次与人类极限的挑战 是一次捍卫生命线的搏斗

 1月26号 罗长明 罗海文 周景华三人所在的电力抢修队

 在警报声中冲上长沙市望城县桥立镇的险情发生地

 只见四十三号铁塔表面已经结上了一层五十多毫米厚的冰 那已经超过负载极限的两倍

 这是一场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壮烈出征

 五十多米高的铁塔 刀割一般的风 最原始的木棒 和自己身体的热量

 这就是他们每天战斗十七个小时的唯一武器

 下午一点左右 不幸的灾难突然降临

 先是隔壁四十四号铁塔倒塌 紧接着 他们抢修的四十三号铁塔被电线拉垮

 锋利的绞铁一瞬间截断了罗长明身上的 保险 绳和安全带

 罗长明从五十米的高空坠落 当场遇难

 周景华 罗海文 也随着铁塔轰然倒地 身负重伤

 闻讯而来的同伴抱起生命垂危的战友 在村民喊出的救命小道上疯狂爬行

 虽然他们以最快的速度将一路滴血的战友送到医院

 但终因伤势过重 抢救无效 两位勇士也不幸身亡

 茫茫大地 三顶散落在雪地中的安全帽 还在默默地等候着他们的主人

 烈士周景华 早就答应过结婚十年的妻子

  春节 回家的时候 无论如何都要补拍一张结婚照

 景华 你答应了我的 你怎么可以说话不算数呢

 柴米夫妻 没有当今年轻人那么多时髦的想法

 但是这张结婚照 我可是等了十年啦

 烈士罗海文的妈妈 三天前才给儿子过完三十四岁的生日

 那天 热气腾腾的长寿面还没吃完

 罗海文接到一个抢险电话就匆匆出了门

 儿啊

 过年大家都是往家里赶 你怎么就偏偏往外头跑呢 跑得再也回不来了

 娘不该 娘那天就该逼着你把那碗长寿面吃完的

 都说吃完了你不就没事了吗 要是吃完了你就 你肯定就会平平安安地回来

 1月30号是告别三位烈士的日子

 三十里星城长街 挤满了悲痛的送行人群

 自发前来护送灵车的出租车排了两公里 扫雪的环卫工人放下手里的铁锹

 值勤的交警脱下警帽 除冰的解放军战士敬上军礼

 经过的店铺门口 市民们自发地燃起鞭炮

 困在家里半个月的人们 冒着严寒 伫立街头 久久不愿离去 向三位英雄敬上最后一个注目礼

 他们遇难的姿势揭穿湖南的大学

 他们最后的飞翔 把世间所有的感激和伤悲都永远抛在身后

 他们是为大家驮着冬天和寒冷 远去的

 亲爱的朋友

 当你回家打开那盏灯的时候 你可千万别忘了他们的名字

 罗长明 罗海文 周景华

 是的 为了千家万户的那盏灯 为了那盏划破寒夜的温暖的灯

 英雄走了 祖国四面八方的亲人来了

 前两天 又有一百多名山西电力抢修人员 从青海工地转战湖南

 他们有的两三年 最多有七八年没有回家过春节了

 单位领导答应过他们 今年无论如何要让大家回家过年

 队员们连回家的年货都买好了

 但是 一道紧急命令 又把他们拉向湖南

 在列车上 满怀歉意的单位领导 给队员们办了一桌特殊的年饭

 一百多名山西汉子 不管会不会喝酒 个个喝得酩酊大醉 大哭一场

 他们用酒 用泪 挥洒掉埋在心底里的思乡之情 团圆之梦

 他们深知 在南方 在祖国的另一个地方

 许许多多的受灾家庭 更需要他们 需要他们接通一盏盏节日的灯

 为了让灾区亮起那盏温暖的灯

 心系人民 寝食难安

 1月29日政治局会议

 把抗击冰雪 确保群众生产生活 列为头等大事

 部署过这个胸怀全局的决定后

 马上冒着零下20度的严寒 亲自为南方灾区掉煤保电一天跑了两个省份 并下到四百米深的矿井

 一路上 他反复叮咛着要多产煤 多供煤

 言语中 眉宇间 他心里牵着百姓 挂着南方

 我们不知道 在世界其他国家 是不是也有这样的先例

 一个国家的元首 一个大国的执政领袖 一个十三亿大家庭的当家人

 在灾难面前 会以下矿井 保电煤这样果断务实之举

 出现在群众最需要 全局最关键 解决问题最核心的地方

 灾区的百姓 灾区的困难 让忧心忡忡

 因为在他心中 份量最重的 两个字是人民 三个字是老百姓

 保交通 保供电 保民生

 2月3号这三个当下百姓最切身的话题 成为一个党最高决策会议的核心议题

 2008年的这场罕见的冰雪 实际上是一场开年大考

 灾难在用一种残酷的方式 拷问着一个政党的百姓情怀 一个民族的精神高标

 国家有幸 民族有幸

 我们有最可亲可爱的百姓 他们识大体 他们知冷暖 他们知厚薄

 是他们 让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始终铭刻在心

 难怪温家宝会这样深情地告诉采访他的记者

 每当听到群众自发地说 感谢党 感谢政府的时候

 他觉得 真正应该感谢的 是人民

 这就是党和人民 这就是政府和百姓血肉相连的肺腑之声

 这就是一个执政党的胸襟和情怀

  大雪 可以阻挡回家的脚步 冰冻可以压垮巍峨的铁塔和电线

 但是 始终有盏灯

 一盏温暖的灯 一盏信念的灯

 一头连着中南海 一头连着千家万户

 历史将会记住这个冬天 记住这个流淌着大爱的冬天

 在真情消融冰雪的时候 我们分明听到了春天正在赶路的脚步

 那是民族复兴的 铿锵步履

最适合朗诵的散文篇3

 只为红叶而歌

 这次进山,只是为了红叶。

 十月末的北方,天气凉的突然,凉的出奇,凉的透彻。听说西山九龙峡的红叶正红,恰朋友之约,正好进山一睹它的容颜。

 进九龙峡自然仍从下龙门出发,因去年夏季曾到过这里,两旁的山石就像久违的老朋友,看上去熟悉而亲切。近处的山核桃树、栗树、柿树、野葡萄叶子已陨落殆尽,只有满坡不知名的灌木顽强在秋风中摇曳着黄绿。

 红叶是过醉龙潭之后才出现的,这一簇那一簇躲藏在层层黄绿中,眨呀眨得,像是悄悄偷看你的眼睛。偶尔也会有满满一树红叶俏立在路旁,让你眼睛一亮,间或引起女人们敏感的惊叫,慢慢走近,那一树颤巍巍婀娜多姿笼罩着迷人的红晕,宛如难掩羞涩、靓丽怀春的少女,又似喜气浓妆、蒙头红腮的新娘,端的是无比风韵和惊艳。

 老龙潭起向上平常是最令人迷恋的一段,但这次那些流水、飞瀑、天梯、断崖都变成红叶的陪衬和底蕴,目之所及,高耸的崖壁,幽深的谷涧,坠落的石边,都零星隐约着红叶跳动的影子,望眼欲穿却又似触手可及。直到龙门关右转再翻一道山崖,坡上坡下的红叶渐渐多起来,抬头摇摇就是红叶岭了。

 红叶岭是九龙峡红叶最多最集中的地方,位于盘龙峡南山脊上,这里常年生长着大片的黄栌、山桃、柞树等等,经受大自然的轮回和浸染,这些树木的叶子在秋天里生长的浑圆、厚实、殷红,它们像花朵儿一般拥挤着展现怒放的生命,漫山遍野,层林尽染,无比绚烂。

 凝望---

 这片片红叶,是胭脂,是唇膏,涂抹着山坡、山谷,把个深秋装扮的千娇百媚、韵味悠长。

 这片片红叶,是火焰,是云霞,映红着山崖、山涧,把个季节燃烧的壮美秀丽、风景如画。

 穿行其中,细细感悟,红叶其实更像是激情澎湃、豪放不羁的诗人,在他高洁脱俗的情怀里,没有秋的萧瑟,没有秋的悲凉,更没有自怨自艾、悲天悯人,那红透叶子的脉络上流动的永远都是自由、欢乐和奔放。

 摘一枚红叶,放在心口,我陶醉着只为红叶而歌。

>>>下一页更多精彩  最适合朗诵的散文

可从多个角度分析

上海——关露,苏青,潘柳黛

南北——梅娘(张爱玲南,梅娘北)

还有“民国四大才女”(其他庐隐、石评梅、萧红 又有种说法吕碧城、萧红、石评梅)和“上海四大才女” (其他苏青,潘柳黛,关露 ) 小小兴奋一下,张爱玲是唯一两个里都有的哦! 但其他人都可以与之并称的吧 “四大才女”还有很多版本,但都未曾忘记张爱玲哦!

张爱玲写《谈苏青》时说只愿与苏青并称,但少不得互相吹捧的成分,为此得罪潘柳黛也是事实,客观些,我觉得我上面说的人都可以与她起名,但无疑,现在谁的名气也不如她吧。

提供的的题量有些多,但可以供你更多选择。希望对你有用,谢谢!

毕 业 论 文 参 考 题 目

论生活教育和教育生活

浅谈语文课堂的改革

语文创新教育和活动课程

中学语文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中学语文文言文教学中识读能力和鉴赏能力的结合

“生本教育”在中学语文教学的利与弊

社会转型中看学校管理改革与发展

多媒体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利与弊

网络对传统大学的冲击

网上语文教学的可行性探讨

关于中学语文教育与多媒体应用的思考

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优化运用策略

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

创新精神在语文教育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中学语文诗词鉴赏的教学

语文课堂教学的导入浅探

从思维方式(或文化)角度看汉英语言差异

广州话三字、四字格叠字词研究

成语的文化内涵

论关联词的感情色彩

元曲《西厢记》中的口语与粤方言之对比研究

兼语词的界定和辨析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

广告语言

《聊斋志异》中的某种语言现象

《醒世恒言》中的四字模式词语研究

论〈三国演义〉中“望”“就”的介词用法

从《水浒传》中关西人物人称特色看人物刻画

充满行业语色彩的粤方言词汇

客家话的方言研究

初探方位词“上”之历史演变

疑问句探究

文学批评的当代性

新现实小说的美学研究

关于新人类小说的难于沉重

《卡拉马佐夫兄弟》中伊万形象分析

“悟”的解读——试论审美经验对禅宗美学契入

中国文士的孤独意识

《罗密欧与朱丽叶》和《奥塞罗》之比较

生命与爱情的错失——解读陀斯妥耶夫斯基《温柔的女性》

安娜•卡列尼娜与郝斯佳

孤独的谜底:爱的缺失——论《百年孤独》

杜拉斯《厚颜无耻的人》中的三角关系——母亲、儿子、女儿

卡夫卡《城堡》中的一些隐秘比较

浅谈19世纪西方浪漫主义诗人的爱情诗创造特色

《简•爱》的自我意识

“炼狱与人生”—浅析《活着》与《老人与海》中的生命意识

说不尽的于连

深沉的美学巨卷——由《平凡的世界》看路遥创作的美学追求

论司汤达的《红与黑》

昆德拉或“跨掉一代”的作品

从谭恩美的《喜福会》看中美文化的对立和融合

韩愈诗歌的“以丑为美”

苏轼与李白之比较

浅论佛教与唐诗

论《诗经》中的婚姻文化观

李清照诗词

《古诗十九首》研究

比较《红楼梦》中林黛玉与薛宝钗的性格特征

论《三国演义》的艺术特色

论禅诗(古代文学)

岭南旅游景点文化

杜牧的诗(古代文学)

孟浩然(古代文学)

屈原(古代文学)

魏晋文学—从“人的自觉”到“文学的自觉”

《世说新语》语言中的魏晋风度

吴文英词的意识流手法

李清照与朱淑真作品中女性意识的比较

宋诗中的茶文化

唐代饮食文化

唐宪宗与中唐元和文坛

王维山水诗的空白艺术

老子思想的积极生活观探讨

柳宗元的诗

试论《战国策》的寓言

探讨《聊斋志异》

《三国演义》

谈《三国演义》中刘备形象塑造

晴雯与袭人

论《聊斋志异》中的死亡意象

论九十年代以来的汉乐府研究

李清照词

唐代女冠诗人研究

传统文人观和陶潜的反叛

李商隐诗中梦的意象

唐诗中的释家思想

试论晏殊词中的生命意识和人生哲理

论秦观词

中国古代悼亡诗初探

试论《聊斋》中狐女形象

《西游记》的某一方面

试论王安石诗

李渔《十二楼》

陆游诗词中“梅花”意象探讨

试论《漱玉词》之愁怀

王维与孟浩然比较

浅析李商隐诗中感情的流露

孟浩然的思想及其山水田园诗风初探

“太白风度”与“魏晋风度”的关系

论佛教信仰对李煜人生及其词作的影响

秦观词的艺术特色

由“笑”看《红楼梦》人物

求真向善----王国维论“花间”

民间立场与哲学审视—池莉小说与方方小说的文学审视角度比较

贾平凹笔下的乡土人情

张承志《北方的河》中的人物形象

解读《穆斯林的葬礼》

论铁凝小说

论白先勇

《白鹿原》的文化蕴涵

漫谈女性写作热

冯骥才的文革观

爱的诠释和女性意识的苏醒—对张洁、池莉爱情女性题材一些比较

评王安忆的小说创作

从理想中塑造人性美----探究池子建小说中的人性立场

寂寞的萧红和寂寞的文字

张爱玲/女性文学评论

陈染小说的审美

张爱玲

谈论张爱玲散文的精神世界

论金庸小说中的爱情观

从《沉沦》看郁达夫小说的创作特色

巴金创作论

从《家》看巴金的创作特色

沈从文小说研究

老舍知识分子人格的嬗变

沈从文湘西作品的“水”性

沈从文的小说情景模式

毕叔华的戏剧性艺术

周星驰喜剧中的后现代意识

徐志摩的“康桥情结”—读〈再别康桥〉

现代文学:苏青《结婚十年》、《续结婚十年》

萧红作品的生命、死亡、无家意识

深远宁静的心灵牧歌——论萧红的文字

比较张爱玲、萧红、冰心

丁玲和张爱玲的小说中女性意识的比较

探讨《生死场》的归属问题——现实主义?现代主义?

不屈不挠,各领风骚——池莉、方方比较论

从《呼啸山庄》看人物的性格与命运

金庸小说中个人意识的解放

试论网络文学的发展前景

论《红与黑》的心理描写

余华《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苦难意识比较

中外神话比较

试谈《阿Q正传》与《唐吉诃德》中的象征艺术

王小波的小说艺术

探讨王朔----痞子心声

高中作文教学模式初探

完善考试方案 推动中学语文素质教育

中学语文课堂的情感教学或中学语文教学的人文性

张爱玲,中国现代作家,原籍河北省唐山市,原名张煐。1920年9月30日出生在上海公共租界西区一幢没落贵族府邸。

作品主要有小说、散文、**剧本以及文学论著,她的书信也被人们作为著作的一部分加以研究。

1944年张爱玲结识胡兰成与之交往。1973年,张爱玲定居洛杉矶,1995年9月8日,适逢中秋节,张爱玲的房东发现她逝世于加州韦斯特伍德市罗彻斯特大道的公寓,因动脉硬化心血管病而去世,终年75岁,被发现的时候她已经过世一个星期。9月30日,生前好友为她举行了追悼会,追悼会后,骨灰被撒入太平洋。

与张爱玲同时期的女作家,比较有代表性的两个优秀的女作家,苏青和丁玲。

苏青。她曾与张爱玲、冰心、白荻并称“四大才女”,曾被张爱玲称为“惟一愿意与之相提并论”的女作家。她的代表作《结婚十年》曾再版十八次之多。她是三、四十年代海派文学女作家的代表人物,“上海文坛最负盛誉的女作家”。苏青生于1914年,中国小说家、散文家、剧作家。浙江宁波人。1933年考入国立中央大学(1949年更名为南京大学)外文系,后肄业移居上海。40年代初为生计所迫以写作谋生,与张爱玲“珠联璧合”,红极一时。

1943年,发表《结婚十年》,半年内再版九次,到1948年底,已有18版之多。散文集《浣锦集》重印十几版。长篇小说《歧途佳人》也一时洛阳纸贵。同时进入出版界,曾主办《天地》杂志,创办《小天地》杂志及四海出版社。1949年后留居上海,担任越剧团专职编剧。曾编写多出剧目。其中《宝玉与黛玉》演出连满三百多场,创剧团演出最高记录。晚年命运苦难,1982年冬天,在贫病交加中去世。

苏青和张爱玲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都是具有强烈女性意识的作家,她们都对女性文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她们作品最大的共同之处就是都采用了一种淡化政治主题、反男性话语霸权的叙述方式,并借此展现了自己对女性存在的本真关照。此外她们在艺术手法的借鉴和运用上也有诸多相同之处。

再者就是另一个女作家丁玲。

丁玲(19041012-—198634),原名蒋伟,字冰之,又名蒋炜、蒋玮、丁冰之,笔名彬芷、从喧等,湖南临澧人,毕业于上海大学中国文学系,中国***员,著名作家、社会活动家。1936年11月,丁玲到达陕北保安,是第一个到延安的文人。丁玲的到来,给陕甘宁抗日根据地原本力量薄弱的文艺运动增添了新鲜的血液。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作出过无法取代的贡献。

代表著作有处女作《梦珂》,长篇小说《太阳照在桑干河上》《莎菲女士的日记》,短篇小说集《在黑暗中》等。

丁玲是崛起的新文学中第一代女作家的代表之一,丁玲是站在历史文学发展的转折点上,随着她的小说《莎菲女士的日记》的问世,第二代女作家才出现。丁玲最早的小说有《莎菲女士的日记》和《梦柯》,还有《阿毛姑娘》、《韦护》等的晚期作品。

丁玲小说的艺术表现特色

丁玲作为现代女性文学的重要作家,最突出的是将自己一生坎坷的经历,倾注于她痴情的文学创作之中,为我们留下了一大笔丰富的精神遗产。在她的创作中,不仅能够触摸到一个沐浴五四阳光迅速成长的革命作家的思想脉搏,而且可以发现其孜孜不倦地坚持探索和追求文学的历程。她的创作道路视为现代女性文学成长的一个典型范例

张爱玲的小说世界是一幅幅苍凉没落的风俗画,是一幅幅人欲横流的百丑图。她的文字有一种冷漠、傲然,惨淡和苍凉,可感可触,彻底而坚决,她是用云端里看厮杀的傲然与冷漠静观俗世的故事,用敏锐而又冷酷的笔触描写生活的真实。在她的艺术世界里,雅与俗并不是泾渭分明,截然分开的,她们早已融为一体,浑然天成,她总是以浓郁的市井气息,苍凉的人生况味,用华美的社会场面道出生命的虚无。

20世纪40年代的上海,许多文化界名流或撤离,或隐居。因而,彼时的上海文坛寂寞得可怕。然而,在某—个晨曦,却惊现了两朵别致的花朵,一朵是那个世人皆知的传奇女子张爱玲,一朵就是「 ”语不惊人死不休”的传奇女子苏青。 张爱玲 苏青,1914年出生于浙江宁波,原名冯允庄。据说,她的家庭十分富有,祖父冯止凡乃是一届举人,后经商,遂成了那时城市里新兴的殷实市民。因此,这苏青亦是书香门第大户人家的**。自古以来,女子在家中的地位都是轻的。出身于书香门第之家的苏青,虽说有幸受到正规的教育,但是在父母的眼里,这到底不是女儿家的正经事。所以,她还是落了个和那个时代的许多女性一样的命运,于14岁那年,经由家长之命、媒妁之言与一个叫李钦后的男子订了婚。1934年,已是南京中央大学外文系学生的她,和在上海东吴大学法律系的李钦后于老家正式完婚。不久,她便因怀孕而退学,正式结束了她的大学生活。 民国风 不久之后,她和丈夫肄业移居上海。至此,她的生活便与十里洋场、满眼飞花的上海滩有了绵密的纠葛。1935年,她为抒发生产的苦闷,写就了那篇名为《产女》的散文,并被发表于名为《论语》的杂志上。由此,她正式踏上海派文学的道路,并与那个传奇的女子张爱玲一起,走了一条现在看来完全是「 ”非主流”的写作路线。她们一起红遍当时的上海滩,也一起被中国现代文学史遗忘。当人们在追忆老上海的风花雪月时,张爱玲终于红透祖国大地,而她只是那影里的旧人,把一抹春痕模糊在旧时上海的梦里。 上海滩 其实,苏青在20世纪30年代就开始写作,却直到沦陷时期才声誉鹊起,短短三年内,她出版了一系列小说、散文集,还创办并主编散文半月刊《天地》,自己写稿、自己发表、自己出版,能干泼辣,可谓文界「 ”女强人”。尽管她声言最喜欢散文集《浣锦集》,但带给她最大名声的,还是这本自传体的长篇小说《结婚十年》,它在40年代已再版达40版次,实不多见。 1944年,苏青与丈夫离婚。这一年,她31岁,他们结婚整整10年。这段婚姻,于她而言真是无以回望而顶失望的一件事情。《结婚十年》这部小说描写了一位有文化、有上进心、热爱生活、追求爱、向往自由的青年女子「 ”苏怀青”,由家庭包办而结婚,几经周折,最后终于离婚的故事。小说尽数用了大胆的标题和内容,她写初婚的感受、生育的痛苦和欢乐,她亦写婚外恋,写与各种男人打交道,并于书中细微描述着婚姻生活中女性真实的性心理。一时间,她被称为「 ”大胆的女作家”。毁誉参半的评价,将她推向历史的风口浪尖。于是,她的生活陷入恶性循环之中。 民国女性 这是一部介于新旧之间女性的人生史,也是三四十年代宁波、上海一带的风俗史;它形象地展现了一代中国女性怎样摆脱了「 ”锅台转”的命运,不得已地走上了自立的道路,也生动地反映了旧式婚姻关系如何在现代生活方式的冲击下暴露了它先天的缺陷而终至解体。但在小说中,这些「 ”大题目”却都是通过女性日常生活的细节来体现的,显得丝丝入扣而又亲切自然。小说写十年的婚姻生活,从头至尾是夫妻家庭的日常琐事,既没有大悲大喜,也没有浪漫传奇,而能写得有声有色,在很大程度上是靠对于女性生存的隐秘空间──这一向为我们的文学所忽略和遮蔽的地带──的塑造和挖掘。 民国女子 应该说,《结婚十年》对女性本能状态的刻画,在今天看来仍然是非常大胆的,而在当时,它更具有反封建礼教和反映时代动荡的意义。例如,小说以「 ”我”的婚礼开头,特别点出自己做新娘子内急难忍这一细节,从中见出旧礼俗的迂腐,显得新鲜别致;它详细描绘了「 ”我”三次怀孕生子的过程,抨击了把女性当作生育机器和重男轻女的封建思想,并通过「 ”我”拖着产后的虚弱身体和女儿逃难,客观上揭示了侵华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它通过「 ”我”与丈夫不冷不热的夫妻生活的写实描绘,肯定了女性渴望得到了解和尊重、获得情爱和 满足等诸方面心愿…… 与之同时展开的,是对市民日常生活空间的开拓和日常生活情趣的发现。它从头到尾是一笔笔「 ”流水账”,表现出对于俗世人生的极大兴趣和关怀,她饶有兴致地列出结婚的各色礼品和贺仪,娘家送给孩子的种种衣物糕点,上海的菜价,小家庭的家用,收支的盈余或亏损……她有闲情在兵荒马乱的逃难途中插入几节无伤大雅的笑话,她有敏锐的眼光,在最琐碎的事情上,看出人与人微妙难言的心态和关系,使作品隐隐晃动着《红楼梦》《金瓶梅》式的花团锦簇下明争暗斗的影子。然而正是这最迫切的需要:小菜钱、孩子的奶钱……,正是丈夫一句「 ”你可以自己赚钱呀!”的嘲讽,逼着她偷偷地拿起笔来写稿,换取稿费──在人们的想象中,「 ”作家”是多么高尚呀,出走的娜拉又是多么勇敢呀,对于她都只是出于生存的最基本的要求:金钱和自尊。 民国女子 所以王安忆赞美苏青,认为在她的作品里「 ”可以试出当时上海的凉热”,张爱玲激赏苏青,是「 ”伟大的单纯”。《结婚十年》是典型的「 ”苏青体”,毫不讲究谋篇布局,通篇顺叙,如话家常;其语言是白话口语和书面语的结合,叨叨不已中常有一种「 ”意想不到的隽逸”,令人兴味盎然;这里活跃着一个介于新旧之间矛盾不已,但仍然坚持着自己走下去的、倔强的女性形象,这个形象有血有肉、有个性有缺点,与她自己是如此接近,有时令人讨厌,更多是悲咽辛酸,而总的来说是亲切。 在苏青之前,没有一个中国女作家能像她那样直言不讳地谈性。她,把女人温情脉脉的假面撕掉,还原出一张「 ”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的真面目,逗号前移一格可使无数女子花容失色,亦可令一些卫道士暴跳如雷。实则,她的「 ” 裸的直言谈性”,是让许多的正人君子挑灯夜读,捂在被窝里窃笑的。她是深懂女人的,亦深知男人心机的。于她眼中女子全然是那欲望中的「 ”蛾”,男子则全然是那薄情寡义的「 ”负心郎”,多是靠不住的,是见异思迁的。他们家中有娇妻,却还要于外面厮混一个情人,这还不能够满足,于是又要去嫖妓。如是深懂,让她的文字有了「 ”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惊世骇俗。 夫妻 1945年8月15日,抗日战争结束,由于苏青与大汉奸陈公博的密切关系,苏青备受舆论压力,被骂作「 ”文妓”「 ”性贩子”「 ”落水作家”「 ”汉奸文人”等。1945年11月出版的司马文侦编的《文化汉奸罪恶史》,列出了张爱玲、张资平、谭正璧等16位文化汉奸,苏青亦在其中。1946年陈公博被捕,被执行枪决。1947年,《续结婚十年》出版,苏青在书中对陈公博的死表示:「 ”我回忆酒红灯绿之夜,他是如此豪放又诚挚的,满目繁华,瞬息间竟成一梦。人生就是如此变幻莫测的吗?他的一生是不幸的,现在什么都过去了,过去了也就算数了,说不尽的历史的悲哀啊。” 陈公博法庭受审 当新中国成立伊始,当张爱玲眼见花开无人赏,别人的热闹亦是和自己不相干,于是远走高飞时,苏青却因着骨子里是个天真热心的人,想着一个新的社会总是好的,便在上海紫祥里的芳华越剧团里热热闹闹地安了营、扎了寨。她过的依然是真实的日子,又因着自己扎实的文学功底,写出了不少好剧本。然而,人世浮华如梦,沧桑过跟如云,好日子才开了头,厄运便从天而降。史无前例的「 ”政治风暴”开始后,她被投放在一个叫「 ”提篮桥”的监狱,过了一年多白日黑夜不可辨的牢狱生活,出来时,已物是人非。她被开除公职,贫病交加,一无所有。当她求助于至爱骨肉之时,寒意更由心底升起,对方声称已与她划清界限,从此断绝往来。 老上海弄堂 面对亲人的无情,她唯有躲在真实生活之下隐匿地过活。她闭门谢客,只守着满园的花草。她说:「 ”这些花是我生命末期的伴侣。”病中的身体,于时间的飞转流逝中愈来愈恶化,她并不去医治,一任它如同恶魔般侵蚀她的身躯。她在致老友的最后一封信中说:「 ”成天卧床,什么也吃不下,改请中医,出诊上门每次收费一元,不能报销,我病很苦,只求早死,死了什么人也不通知。”她是已经对生活失望了,抑或是绝望,唯一希冀的便是快快死去,好让不如意的险恶世相如滚滚东流的逝水般流去。那个用十年走完百年路的坚韧女子,关于她的那些繁华过往便都隐匿于那梦里,便只成了繁华旧梦一桩而已。 乡村葬礼 「 ”生命不过是一场坟地里的盛宴,饮罢唱罢,死亡就微笑着翩翩飞临。”1982年12月7日,身患糖尿病、肺结核的苏青于上海寂寞离世,时年69岁。据说,当时灵堂里没有哀乐、没有花圈,前来送行的亲友也只不过四五个人,全部的送葬时间仅七八分钟,十分凄凉。(彭忠富/整理;参考文献《苏青传》)

1徐志摩诗歌艺术风格方面的若干问题提出新的见解,主要分为三部分。一、认为不应过于强调诗人与19世纪英国浪漫诗派的渊源关系,从风格角度看,徐志摩显然不是中国的雪莱、拜伦。二、徐志摩诗歌浪漫风格的独特价值在于:其中没有一般年轻人那种狂躁不安、雄心勃勃的成分,而是渗透着大孩子似的个性气质。三、如同每一位真诚的作家一样,徐志摩也有意探索诗歌风格的多样化,但从艺术实践角度分析,他的探索基本上是失败的,他缺少把握分寸感的相应艺术功力。但历史对作家作品的自然选择方式是:只认高峰,不看低谷。

3目前,学术界对曹禺的早期戏剧的研究大都集中在作家、作品的比较单纯的层面上,对其深层的文化内涵并未作系统的探究,有的大多也侧重于与西方文化的联系,很少依据曹禺本人真实的文化处境去发掘其深邃的文化内涵,这不仅包括西方文化思想的内容,也当然包括民族传统的(而不是以某种文化偏见去观照)可以说,曹禺要求每部作品都有所推新的潜在心理动力使他的作品流程构成一部形象的旧中国走向新生的文化历史他的创作是动态、富有活力的他本着作家的良心用笔描画出自己的个人经历和激烈突变的时代投影在他的心灵深处的苦闷、迷惘和憧憬他以其内在真善美品格不仅感动着读者,也深深打动着观众他的剧作无论是从文学艺术的角度还是话剧表演艺术的角度都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这成功蕴涵着的孜孜以求的人格精神和宝贵的艺术经验对我们当代的文艺创作,尤其是话剧、影视剧创作仍然是有着深刻的启发、批判和引导作用该文立足曹禺早期戏剧流露出的真实的文化处境,从文化价值(文化悖论,文化抉择,文化拯救)和审美形态表现出的文化因素(激情的节奏,浑圆的梦境)对其文化内涵作一尝试性的阐析特点:第一, 把心理刻画与写形传神的艺术表现相结合,精细地展现人物的灵魂世界。第二, 浓郁的抒情与深沉的人生哲理的有机统一。第三,地方民俗风情的艺术表现与诗的意境创造相互交织

15沦陷区文学的构成比同一时期的国统区、延安根据地显得复杂而多样化,而各种文学都有其特殊的存在方式。

  就爱国的进步文学而言,同敌伪统治直接对抗的逆鳞之作并不多见,而大多采取曲折的抗争方式。比如,“抵抗意识”是沦陷区进步文学描写的主要对象,但“武装的抵抗”的描写只能在“抗联文学”一类的特殊文学形式中得到表现,较多的作品致力于“心理的抵抗”的开掘或描写种种蕴含着民族复苏生机的传统民风,其中潜行着种种民族正气;或由日本侵略野心的得逞而引起对民族性格的反思,结合着异族欺凌的现实透视某些民族劣根性。“隐忍”、“深藏”也成为相当多作品的特色,表面似乎对现实统治采取冷眼旁观态度,实际上深藏着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不满、反抗,对现实的愤愤不平。尤其是一些进步作家利用一些政治背景复杂的刊物所发表的作品,如上海的中共党员束纫秋、王元化,丁景唐等当时都巧妙利用过《天地》、《苦竹》、《风雨谈》一类刊物发表作品,更具有曲折抗争的特点。

  考察媚敌文学,明目张胆助纣为虐的也不多,或是当局发起的征文,或由以政者为之,也有作者“表态”性的偶而为之。这类“作品”无法从沦陷区的历史和现实生活中开掘到能和谐地表达其政治、艺术观点的生活具象,更无法构筑一个源于沦陷区历史和现实并与之保持谐调的艺术世界,有的只是苍白无力的政治图式和膨胀的审美恶趣,作者也大多为文学青年,如1942年北京所出配合治安强化运动的《短篇小说展览会杰作集》,武汉所出配合“和平运动宣传”的剧作集《三个方向》,广东省宣传处1942年所出《和平剧集第1集》等。文学味较浓的是如周作人那样的散文。在谈天说地、论古道今中隐现出难以言明的民族变节者的心态。

  在汉奸文学背离民意,不得人心,日伪当局虽大力扶持也无法使其支配沦陷区创作局面,而爱国的进步文学也由于环境的严酷而得不到充分发展的情况下,得以在夹缝中大量生存的是“中间状态”的文学,这类创作本身的成份就是复杂的,存在着无益有害、无益无害、有益无害等种种情况,但都因不直接涉及时事,离抗日现实较远,所以往往不为当局封禁。这些创作中,有的重视知识性、娱乐性,或品茶饮酒,或谈狐说鬼,或纵谈古事,或言情武侠,以此取悦读者;有的则在描绘家庭琐事、抒写个人感慨中,淡淡透出着某种现实生活的气息。比如上海沦陷时期同张爱玲“齐名”的女作家苏青,在1943年至1945年,频频出版小说集,显示出一种别有风味的“闺秀派”格调,其成名作《结婚十年》,作者自己也承认是一本“抗战意识也参加不进去”的小说,甚至自溺于既“不大高兴”“高喊什么打倒帝国主义”,也“始终未曾歌颂过什么大东亚的“超脱”(《关于我——〈续结婚十年〉代序》)。小说当时整体上吸引读者的是描写中的盎然的日常生活的情趣。尽管缺乏强烈的时代意识,但某些章节,比如前半部中对积淀着传统意识的种种家庭生活习俗的描摹,后关部中对“八·一三”战争中逃难生活的叙述,都还或多或少地反映了现实生活的某些真实,因而在当时冷落的文坛倒也获得了一部分读者的共鸣。自然,也有些消闲文学虽未直接为虎作伥,但也污染读者心灵。1942年华北文坛发生过一场论争,一些作家对公孙yàn@①以“暴露真正的人生”为幌子连续发表的一系列“色情”小说进行了批评。便反映了创作界对这类消闲文学的警惕和拒绝。总之,这类作品既没有对现实生活进行粉饰和美化,但也没有深入反映日伪统治下的黑暗和苦难。

  这些“中间状态”的创作,自有其历史价值。例如,有这样一种情况,在该地区沦陷之前的左翼文学同国民党右翼文学的对峙中,有些文学刊物“超然”于这种对峙之上,或以经营为目的,因而被视为“中间派”。沧陷之后,这类“中间派”刊物得以继续存在,但它们并未与日伪同流合污,而是或借历史题材张扬民族正气,或描摹种种世态人生来抨击黑暗。其中不少作品让人能体悟到弱小民族的阴柔抵抗哲学。一些当年留居沦陷区的日本文化人曾谈及他们对一些中国作家创作的感觉,觉得其中有“看不透”的谜,在文学上找不到反抗的形式,却让人感觉得到有反对的情绪,有抵抗的力量。日人感觉况且如此,中国读者也许更能从中体悟到自己民族的感情。在种种貌似“中间”的形式中有夹带、有包藏、有潜流,正是沦陷区文学构成上的一个特点。而在公开宣传抗战的刊物无法生存的特殊情况下,这类“中间派”刊物及其创作实际上已成为沦陷区中华民族文学血脉得以保存、发展的一个阵地,其历史功绩不可湮没。

  在异族统治的政治环境和社会格局中生存的沦陷区文学,其创作形态呈现出纷繁复杂的情况。例如,在其创作主题上往往出现同一主题交织着多重含义的情况。如当时华东沦陷区的东吴派小说,华北沦陷区的旧京小说,东北沦陷区的艺文志派小说,不约而地开掘着“批判旧家族制度”的主题,这几乎成了他们既不直接触及时弊,又不甘沉沦于粉饰文学泥潭的最好选择。但这主题的表现存在着分化,或把旧家族制度作为“暗”的世界的主要目标来攻击,或在“历史的批判中”思考现实,同时,也不是没有由此走向“东方古典的复归”。再如,创作中的乡土倾向,作为民族意识的隐性表现是显而易见的,但作家们对其开掘的侧重点仍有所不同,有的乡土小说以其对“生命”这一主题原型的重新开掘参与对民族存亡问题的发言。“爱国也需要生命,生命力充溢者方能爱国”(沈从文语),大概是一些乡土小说追求粗犷的人心、强悍的民风等生命形态的潜台词。《大草原》(谷正kuí@②)、《雪岭之祭》(疑迟)、《风雪》(袁犀)等都极力显示在风雪肆虐中跃动着野性、土味的生命情感和生命意识、即使是《高原上》(郭明)那样宁可“牺牲”人物,也要写出其对“血性”生命力的迷恋那样的描写“失误”,也让人看到了作家对强悍生命力的迷恋。而有的乡土小说则着意捕捉独异的乡情,在乡情同民族情的交融中去引起共鸣。自然,民有的乡土小说在“复归故乡”、“复归历史传统”中隐伏着某种误入“国策”文学的危机……。这种同一主题的选择的背后,有着作家们共同的积淀着民族意识的心态;而同一主题的变异多重奏,则反映了作家们从不同侧面遭受到的沉重压力及其有着差异的群体、个性心态。

  林榕1944年在一封信中曾这样论及当时沦陷区作家的人生态度:“我总是有这样的一个感觉,以为今日的从事文艺工作者,不是在做官样的文章,就是以文学为求生的工具……今日活跃于文坛上的人物,恐怕只是很少的一部。另外的一些却是在沉默中工作的,也不为我们所知,他们既不以文学为生,更不是以文学做职业。这才是一个文学者的应有态度,真正的龙虎或许产生于这里也未可知。”[①a]屈从于环境。文而官而奸;为生活所迫,卖文为生;甘于寂寞,在默默耕耘中重操守……这三种情况,基本上概括了沦陷区作家在纷纭复杂的现实环境中作出的人生抉择。而作为这几种人生抉择的作家创作心态则呈现出更复杂多变的走向。

  有人当时用“无救”一词来描绘身处沦陷环境中作者心灵的窒息[②a],而以文学自救成为沦陷区作家最基本的创作心态。一些进步作家秉烛待旦,蛰居为文,他们在沦陷前创作中所蕴积的民族忧患意识,在沉默中趋向新的发展轨道。师陀自述其沦陷区生涯“如梦如魇,如釜底游魂”,而使他“在极大的苦痛中还抱无限耐性”写下去的,便是要借他当时所要写的“果园小城”写出“中国一切小城”的生命、性格、思想、情感(《果园城记)序》),就是说,借咀嚼中国城乡普通人生的命运意味,借反省中国民族的社会文化性格,来寄托自己在异族统治下的激愤怨恨。“当一个国家的大部分公民连他们自己有没有人的资格都不知道,我们怎么能希望他们过了一夜就积极起来,怎么能使他们自觉的去和敌人战斗呢?”[③a]这种焦灼不安的对本民族的透视反思中,无疑潜行着强烈的民族意识。杨绎当年所作《称心如意》、《弄真成假》等“政治色彩不浓的作品”,着重剖析在封建传统文明和现代西方文明夹缝中生存的中国知识分子、市民阶层的心态,却是意在用“这喜剧里的几声笑”,表示虽“沦陷在日寇铁蹄下”,仍“不妥协、不屈服”、“不愁苦、不丧气”的民族“乐观精神”[④a],其中蕴含的也是民族自新图强的意识。

  民族存亡意识在深层的心理上影响着作家创作心态的,最明显的莫过于“鸳蝴派”的创作变化。沦陷区的特殊环境,使“有益无害”,或“无益无害”的中间状态作品大量存在,也使“鸳蝴派”的趣味主义、“超政治观”有了适宜土壤,其创作实际上面临着一种严峻的选择。而恰恰是这种选择,反映出了民族意识高涨的社会心理对作家创作心态的影响。如一向被称为“鸳蝴派五虎将”之一的周瘦鹃1943年在复刊的《紫罗兰》上多次表明其创作旨趣:“虽重趣味,但也不能忘却意义”,写“言情”,也须顾及“这些年来,兵连祸结,天天老是在生活线下挣扎着,哪里有这闲情逸致侈谈恋爱呢”的现实。如果说,昔前鸳蝴派创作注重趣味主义,主要出于投合小市民读者的口味,那么,此时他们仍不放弃“重趣味”的主张,则含有借此来躲避文网以求自存的因素了。而同时,中华民族史上最黑暗的岁月又使每个具有民族意识的作家都无法缄默。“趣味与意义兼顾”成了此类作家此时的共同心态。从实际创作情况看,他们的创作一方面继续迎合着中国广大市民阶层的阅读心理,如中国历史长期对官场的掩饰,对性意识的禁锢所加剧的人们对这些文化层面的好奇心和神秘感等,另一方面,趋俗的审美趣味有所减少,通俗创作中现实的生命意识有所加强。

  当时沦陷区文坛上活跃着大多是青年作家。他们中不乏热血青年。象关沫南那样“作家若要深入地创造,就不得不在阶级意识上使自己肯定”[①b]的信念,徐开垒那种“阳光将永恒的存在/西山会崩裂/地下的蚯蚓会哼它欣幸的劳歌”(诗《笼里》)的创作追求,也构成着许多青年作家的创作心态。然而,沦陷区毕竟是个特殊的社会环境,“九月的晴空”已不复存在,“大地的歌唱”也已不可能,青年时期难免的迷惘、惶惑会在这一环境中强化,而不甘沉沦又是必须作出的历史选择,在这样一种复杂的社会心理环境中,青年作家们形成了几种较为独异的心态。

  一是急于在文学上“造坛”的心理。沦陷区文坛的冷寂,使一些青年作家急于改变现状。东北沦陷时期最有影响的“艺文志派”便是一个由青年作家聚合成的创作群体,其重要成员古丁多次讲过:“东北作家必须一面作文,一面造坛,这苦难是非同小可的,但是倘不决心冲入这非同小可的苦难之中,满洲文学是不会本格地发展起来的。”(《谭·梦境》)为此,他们提出了所谓“写印主义”,即第一紧要的是“努力写出作品”,至于“写什么,怎样写。那都是有了作品以后的事”(同上)。他们结社时,也强调“文艺团体并不是为了文艺以外的任何东西而设置的”,“文艺团体的意欲的具体的表现”乃“写作”、“印书”、“出刊‘同人杂志’”(古丁《谭·斗牛》)。这种“只有写出来,才有意义”[②b]的心态中既有着在当时纯文学凋零,庸俗作品充斥文坛的情况下想把冷落萧条的文艺事业振兴起来的积极作用,也有着“避世”因素,“为艺术而艺术”的倾向等。值得注意的是,急于“造坛”,而“低气压”的社会环境本来就窒息着文学的发展,于是,为“造坛”而同在华的日本文化人发生种种联系,而日本文化人此时复杂的背景正潜伏着种种失落文学的危机。

  另一种引人注目的情况是,在沦陷区这一特殊环境中,既力图远离敏感的现实政治,又想避免陷入精神困境,于是写作成了最好的“自存”方式,由此产生出两种较有代表性的创作心态。一种是追求日常生活的情趣,甚至以其创作在恢复日常性的大胆上取得突破而引起文坛小小的轰动,这显然迥异于“五四”以来,中国现代小说几乎总以贴近现实政治的大胆、深刻引起社会的“轰动”效应。对这一类作者而言,现实社会的变迁不会有什么震撼力,他们醉心的是柴米油盐的日常生活趣味。苏青所言:“我对于一个女作家写的什么‘男女平等呀,一齐上疆场呀’就没有好感,要是她们肯老实谈谈月经期内行军的苦处、听来倒是入情入理的”[③b],张爱玲所言“人在恋爱的时候,是比在战争或革命的时候更朴素,也更放恣的”[④b],都可以表现出一种“超然”于现实政治的创作心态。在华北,东北沦陷区,也都有作家把自己的创作称之为“超然派”,同样表现出避开“爆炸性”的政治题材,恢复日常性描写来还原现实、挖掘人物善恶的创作倾向。但这种非“为民清命”式的创作,本身仍是作家心灵并不自由的一种生存形态。

  在以写作为基本生活方式的青年作家中,还有另一种创作心态:以对“恒常”、“哲理”的思索来超越于现实的苦难。被称作为“鬼才”的东北作家爵青就自称“是一个哲学思维的患者”,“作者一贯的创作态度是:他反对描写身边的庸俗的现实,他主张在作品中要倾注作者的哲学思想”[⑤b]。这样一种创作心态不仅使爵青小说题材有超现实倾向,而且往往追求空玄的哲理。他的《废墟之书》(原载《艺文志》第2期)便是一部反映其作为“哲学思维的患者”特色的小说,作品通篇有与友人的通信组成,种种自白中充满着灵魂与精神、生与死、新旧废墟、孔子的东方文化与巴黎的现实沙龙等的思考、探索,作者关注的并非是现实灾难造成的废墟,这在作者看起来也许微不足道,他所要体验的是超越于现实的“人类废墟”之痛苦,所以他的小说都是“意在并无素人的味气”[①c]。这种创作心态有时也并非对现实的冷漠,而多少来自对“文学”的执着。袁犀的创作是关注着现实的,但当他后来越来越执着于“文学者存在于‘文学’里”[②c]时,他的创作视野也开始较多地转向带有整个人类共通性的一些层面,即对人的生存状态、人的心理结构,尤其是人的潜在意识的思考。他的未完长篇《释迦》便是力图通过一个喜好独自沉思的冥想者悉达“参悟人生妙理”的心理历史,来表现其对于人类精神实质的思考。

  事实上,在沦陷区这样一个心灵窒息、苦闷丛生的环境,写作越来越成为文学青年探寻生路的主要方式。对文学的虔诚构成着青年作家们的基本心态:“文学是一种生命的燃烧”(古丁语),“文学者的精神,就是我们在人类的历史里见到的,不同于市侩、买办、倡妾、奴才等等之类的对人对已的态度”(关永吉语)。……这些自叙中都有着把文学作为一种全身心投入的精神状态来对待的追求。而其中,对文学的“诚实”又成为其追求成为“真正的文学者”的重要侧面:“文学者至少要诚实,文学者失去了任何的节操以后也必要诚实的。”《袁犀语》[③c]正是在这样一种群体的创作心态中,产生了一种在特殊环境中经过锤炼的现实主义,从而形成了沦陷区文学中最有其文学史意义的创作特色。

  这种现实主义,首先是一种向“五四”时期文学“回归”的现实主义。环境的严酷使大部分作家已无法用文学直接介入民族解放的政治,民族灾难的现实又无法使作家们置生灵涂炭的人生于不顾。于是,以“五四”时期表现人生的多元追求作为创作基本格局的情况便形成了。而借助于“五四”时期“表现人生”的文学观念,在不同层次上开掘异族统治下中国人的心理人生,成为相当多作家的创作追求,从而产生了两组整体上相当厚实的沦陷区文学形象。

  作为最能折射出异族统治下中国人的复杂心态的文学形象是知识分子,而一批在40年代中国现代文学中呈现出相当或一定光彩的沦陷区文学中的知识分子形象、如胡去恶(师陀《结婚》)、方鸿渐(钱钟书《围城》)、周大璋(杨绛《弄假成真》)、柳原(张爱玲《倾城之恋》)、景二爷(高深《兼差》)、林小彪(梁山丁《绿色的谷》)等,都在不同程度上构成着讽刺对象。不管这些形象的生活背景是否被置于沦陷国土上,形象的被嘲讽是都包含着作家对沦陷区知识分子心境的剖析的。应该承认,沦陷区的知识分子很少是出于政治上的理由而留下来的。所以作家对他们剖析也较少从政治角度切入,而侧重于文化认识角度的考察。异族统治的现实迫使知识分子重新认识、估价自身所受到的外来文化和传统文化的影响,于是,方鸿渐式的凭借西方文化的盲目冲撞,景二爷式的喘息于传统文化中的懦弱无能,林小彪式的徘徊于“乡土文化”和“洋场文化”间的犹豫,以及种种屈从于殖民文化的奴化心理等,都作为对外来和传统文化的重新审视而得到发展。“中国人有一种民族的病态,我们想改正它还来不及,再到这个地方和日本人学习,这是一种病态上再加上病态。”这是萧红离开沦陷后的东北不久又东渡日本后在给萧军一封信中说的话,自然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沦陷区作家的某种典型心态:对民族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各自“病态”的双向审视。在日本殖民者极力建立“大东亚新秩序”的沦陷区环境中,中国作家塑造的这一类形象、批判、破坏的因素多,而见不到多少建设的新因素,正包含着作家对现实人生认识上的一层深层心理,也使“五四”时期对中西文化的审视得到了某种延续。

  沦陷区文学中另一类显得较为厚实的文学人物是市民形象。张爱玲笔下众多小市民的价值已为人们认识。其他如《亭子间阿嫂》(周天籁)、《结婚十年》(苏青)、《予且短篇小说集》、《太平愿》(马骊)、《萍絮集》(萧艾)、《秋初》(关永吉)等作品集中,都有着对市民阶层敷衍、苟且、怯懦和庸人哲学的入骨描写。作家们集中刻划这类形象,是因为市民阶层的心理波动远甚于其他阶层。沦陷初期惊魂未定中的惶惑,随后各种工于心计的苟且,喘息之后对于各种生活趣味的寻求,当然也有着苦难中的呼号、沉默……这些显然能比较广阔地展现沦陷区动荡不安的心理人生。

  在沦陷区文学中,也产生过一些自有神韵的工农劳动者的形象,这类形象的塑造,也有着向“五四”时期的“回归”。如当时的东北华北,都有一批作家明确打出“乡土文学”的旗号,着力于农民心理的开掘来进行苦难农民形象的塑造。总之,借助于“五四”文学表现人生的观念,在不同层次上开掘异族统治下中国人的心理人生,成为沦陷区文学首先引人注目的现实主义特色。

  这种现实主义也是在多个方向上探索的艺术,其目的显然在于增强文学在险恶环境中的应变能力。以散文为例,一部分作家着笔于侵略奴役下城乡生活场景的广泛描写,有的大胆直接描述血泪生涯,有的在喜笑怒骂中对现实进行社会批评,如洛川、王韦、鲁风、桑榆的报告文学,田贲、裴馨园、季疯、金光军等的杂感。但时势多难,环境杌陧,较多的作者是在含蓄曲折中借助于象征性意象或梦幻等抨击时弊,寄托激愤、如林榕、也丽、黄肃秋等的散文。缠绵深沉的思乡恋家情绪的抒发,成为作家寄托国家民族兴亡之感的载体。《松堂集》(南星)、《离乡集》(戈壁)、《两都赋》(纪果庵)、《风土小记》(文载道)、《驿站》(陈烟帆)、《归乡》(爵青)等和达秋(唐景阳)等创作便提供了这方面的佳作。不少作家转向抒写“自我”,以个人抒情的真实性和独特性折射出“炼狱”历史的曲折性和复杂性,在《画梦录》那种深重的孤寂、抑闷、痛苦之外,更多一些时代重压的色彩,如但娣、杨絮、尤其、姜灵菲等的散文。也有不少作家转向人情世态的体察和日常情趣的玩味,其中有对社会现实的某种洞察,有在抚今追昔中体察世相,有在闲话家长琐事中某种不平,也有在古今“杂学”中思考现实的,如纪果庵、谭正璧、丁丁、予且、韦长明、辛嘉等的创作。絮语体随笔体的散文中,有袒露真性、玩味人生的,如苏青、张爱玲、朱tí@③之作;有在幽默中评论人生的,如古丁、刘汉之作。而在众多的品酒论茶之作中,也不乏现实的感慨。多种特殊的生存形态,使沦陷区散文获得了某些发展。

  这种现实主义是艺术上经过了更多锤炼的现实主义。1992年11月上海“孤岛”文学研讨会上,王元化在发言中特意强调了沦陷时期现实主义文学的一个特点:越来越重视艺术上的锤炼。以小说创作而言,便是以艺术上的锤炼来求得自己的生存发展。如当时被允许存在的自然有言情一类的通俗小说,但作家如果不摆脱自身趋俗的市民意识,仍一味迎合读者的表层需要,在民族遭受灾难之时,恐怕很难再象以往那样拥有读者。所以,他们一方面开始注意到市民读者审美趣味蕴含的特定时代的文化内涵和心理特征并加以引导,充实通俗小说中现实的生命意识;另一方面,打破以往注重情节的编造为基础的传统构思,革故鼎新小说技法。当时《小说月报》、《紫罗兰》、《大众》、《中国文艺》等刊登的一些言情小说,其美感已不再完全由故事情节来激发,而侧重由充溢着生活实感的叙述本身来引导。又如当时颇为引人注目的乡土小说,在以描写存在于乡野百姓中的生命情感,生命智慧、生命意志等生命形态而揭示出民族更新力所在时,颇具艺术功力。被称为“东北沦陷时期乡土文学代表作”的长篇小说《绿色的谷》1943年出版日译本时,作者在《序》中说:“绿色象征青春、健壮、活泼,并含有追求成熟的喜悦,这就是小说的主题”。小说正是在多种生命形态(其中如林淑贞萎枯于金刚经中的生命情感,霍凤被奴性扭曲了的生命智慧等,都刻划得令人难忘)的强烈对比中,生动凸现了祖居于狼沟的下坎乡民们纯真的生命情感、顽强的生命意志和成熟的生命智慧。华北的毕基初则借“绿林传奇”来张扬起民族正气。他的《盔甲山》、《第25支队》等将清纯,雄旷的自然环境同古老的青龙剑、酒旗等人文之物交织在一起,重笔渲染舍生取义的浩然之气,深入开掘“替祖宗洗羞”的人物心理,在一个个“占山为王”,“落草为寇”者身上写出不甘屈辱的民族精神,在当时实在是意味深长的。至于师陀、唐tāo@④、闻国新等此时的小说创作,比起他们的旧作来,艺术上的锤炼更显其深沉了。

关于梦的随笔散文1

咦,我好像会飞,我还发现了赛尔号,也发现了赛小息,赛小息被绳子捆住了,我去解开了绳子问:“你们怎么了?”赛小息说:“赛尔号被艾里逊占领了,听说艾里逊捕到一只超级精灵,是邪恶玄武”。

我又去太空站找贾斯丁,到了太空站,找了很久都没有找到,之后,才知道被抓到海盗基地做苦工。

我们来到了海盗基地,我找了一圈都没有找到,抓了一个海盗,问了一下,才知道他们被抓进海盗的飞船里了。我去幻影星找到了迈尔斯,又去找了战神联盟。

我们在海盗基地打了几分钟,我们打败了海盗的军队,就等飞船了。过了几十分钟他们才来,于是海盗就用船长做人质,迈尔斯、雷伊、盖亚、布莱克、卡修斯和龙王之子都不敢动手。事先是我让赛小息藏了起来了,我说:“赛小息动手吧。”赛小息马上跳出来,猛一下把船长救了过来,突然,赛小息被邪恶玄武射出的一道光击中了,赛小息受伤倒下了,他的宠物米卡一下子就进化了,大家一起攻击,最后把邪恶玄武打败了。

大家正在为胜利而欢呼的时候,我听见了一个声音在叫喊,说“快起床了,快起床了…。”睁开眼睛一看,才知道是一场梦,原来我做梦,我到了游戏世界。

做梦都幻想着能像超人那样飞,像蜘蛛侠那样吐丝,能向未来警察一样伸张正义,其实我的梦里还有很多很多的幻想……

关于梦的随笔散文2

惆怅北风起,慨叹梦复空。晓来窥见镜里,憔悴旧时容。更恨陌生人物,尽入余之梦境,梦魇几时穷?喜悦他人事,寂寞我独拥。

暗凝伫,思良久,还朦胧。世间情爱,奈何与我总匆匆。缘起只得相识,缘灭不得相爱,和忍问苍穹?能有多少泪,来和老歌中。

----《水调歌头·梦后》

只是一场梦而已,我又何必太在乎呢?

许多的事情并不是一个人说想就想,说忘就能忘得了的。有时候,觉得自己很乐观,像那种没心没肺,好了伤口忘了疼的人。或是过于懒散,连基本的喜怒哀乐都能抛弃掉,完全不管周围的变化,独自生活在个人狭小的空间里,幻想着人生的将来时,一切都按照自己的意愿导演,犹如世外桃源。然而,虚构的片段经不起现实残酷的冲击,瞬间就灰飞烟没。每每看到身边触手可及的物品,听见陌生人的交谈,看着互联网上此起彼伏的信息,不亚于一场场噩梦即将来临。有时候,自认为可以卸下心上的那份重量,于是放任自己去打麻将,去看**,去狂吃狂喝,讨得一下午的欢愉,可日落而息之时,便是万劫不复的罪恶开始肆虐,缠绕之际,慢慢禁锢着自己,便有了一段段连自己都不熟悉的梦。

一个人究竟要经历多少的苦痛才能拥有属于自己的那份幸福呢?别人都说,梦昭示着即将发生的事情,在我梦里那些陌生的人,陌生的事,我都不熟悉,又怎能与此扯上关系,然后任其毫无根由,随时随地的强加于我身上。这荒乱的年代,这迷乱的思想,这彼此错乱的真实与表象,分不清,也道不明,这来若万马奔腾,去若清风拂面的滋味!

我真的不能太在乎!

关于梦的随笔散文3

女人如花,花似梦,并没有觉得自己是掠美的意思,总是百思不得其解, 怎么会是大俗就是大雅呢!那些空空白白的光影,那些锦绣的年华,不过一季,仅仅供读者凭吊一番,一些微妙的感伤。今天读完《长恨歌》,觉得不能不诉说,纠结着,终将会刻骨铭心,得给灵魂找个出口,哪怕很粗糙。

我很久很久时间里没有认真静下心来去读一本书,想找个理由开拓,可是能说出口不是理由是借口。但是我觉得五味杂陈了呢,读迟了!一直固执以为,张爱玲把旧上海的情写尽了,没有人能超过她,只是可惜她开了一个错头,给我们上演了滚滚红尘,剩下只是“因为懂得,所以慈悲”的抽离的想象,因为她的欢喜,我读了苏青的《结婚十年》,乌托邦式的畅想,渗透不到血液,只是觉得世界上还有这样一群人,这样的一个地方,这种活法,很讶异。我也曾行走过一些地方,总觉得此心安处是安身立命的地方。每次的阅读总是让我倍加的沉默,很久都有余音!

以前的生活,就是三点一线,有时碰到不喜欢的课程,索性只去图书馆,只有看着书,那种作为他乡之客的感觉才会淡薄,窗外烟波渺渺,某个午后,很炎热,躲在那些厚厚的书架中,看插画版本的《蝴蝶梦》,曼陀丽庄园很有诱惑,很薄的一本书,也隔了很多年了,依稀的仿佛昨日,我很长时间把读书当成最自然的休息,精神休息,我用了很长时间积攒阅历,积攒才情,确换得了今天脱离轨道的一无所有,此刻觉得自己象在一座孤岛上,偃西的万物,停顿!

一本书只是讲一个故事,而这个故事用一个人的一生去完成,多么的华丽出场,都会曲终人散,剩下的只是咀嚼后的渣滓,没有营养。很久很久了,觉得生活让我剥离一些我骨子里很重要的东西,但是每每平凡的日子到来,我还是心怀感激的,觉得上苍给予我很多东西,只是需要我沉淀,才能发掘出美的璀璨,日子总是没有片刻停留的,怎样的难挨,或者怎样的光鲜都是滚滚的东逝水,苦心孤诣的去找寻,是徒劳的,我总是不懂得怎样退而求其次,等到繁华过尽,谁会看细水长流。

《长恨歌》也是一个女人的一生,那些悲喜,那些曾经的过往,时间的滴答,是没法捕捞的,那是握不住的幸福。大多是心有不甘的,怪不得说,太精明的女人没有好下场,留的三分不自知是对的,生活是不能较真的,所以才有芸芸众生。何必那么透彻,假装不知,一直假装不知就会真的变成幸福的笨女人。谁能给予谁什么,谁能替谁经历什么,谁又能成为谁的多拉A梦。仅仅是你的给予,是我的恰当的所需,于是终于可以不变成蟑螂,可以化蝶了。作者说这本书写的是上海精神,我读到冷,冷彻骨髓,像三伏天摆在桌面的冬至雨水,冷到方圆十里。

每年都会温习《红楼》,写绝了人间女子;随着时间的迁演,渐渐重新认识“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这句很心酸的话,林妹妹说“如花美眷,似水流年”,让我想起了一句话,每个女生都觉得自己是个公主,除了丑的和少数聪明的外,世人的可恨之处是编织一个玫瑰花园,让人做了一场美梦。

很遗憾,恰恰心无用!现代人只知道“人生若只如初见”动人如陌上桑,如果真的没有温柔,我们怎么会难过。

关于梦的随笔散文4

今天是11月25日,运动会的日子。

25日,或许原本也只是个普通的日子,地球的许多次自转中的一次。就像两千年只有地球千万次公转中的一次——确实也只有如此的简单。我倚着墙,看着满地的乒乓球,和黑胶皮上已经泛白的拍子。已经练了一个多小时了,我也有些乏了,可一想着明天的乒乓球比赛,我又来劲了。——“爸妈,我们再练练!”我朝门外喊道。是的,明天是运动会,我初中生活中的第二个运动会。明天早上,我将站在乒乓球室里与我的对手打比赛,想想,心中还真是有些紧张——我已经很久很久都没有打球了,从前在球队练过,可后来却中断了。几年下来,我似乎也对乒乓球有了或多或少的生疏,可明天是运动会,再怎么样,还是不可掉以轻心的。

想着上午的一切,像梦一样。真的,就像昨夜的梦,那一整晚的梦我都在打球,直到后来,醒了,是早晨了,太阳在窗外,碧蓝色的天空。

匆匆地起又匆匆地跑到学校。路上我看了看表,再过一个半小时,我将站在乒乓球室里开始比赛了。父亲在吃饭的时候给我喝了点“红牛”, 维他命饮料,却也没敢给我多喝,可能是怕我精力过盛。可我却没这么想,这也许只能增加信心吧,真的只有信心而已。

到班后,老师讲了些要领,便要我们下去做准备。初三的学兄学姐们打完后便是我们初二的打了。我站在门后观战,看他们打,说实话,初三的学兄个个都是厉害的不得了,这又给我增加了不少压力。

初三打完了,初二的比赛便开始了。老师先要我们练习,我看了看比赛安排,发现我的对手是连坐两届冠军——90班的XXX。顿时,我心里压力大大增加了!我第一场就跟她打,两届冠军,这可不是好玩的。况且我并不了解她的水平。哎!看来真是背水一战了,我只得拿出“狗急跳墙"的本领了。

比赛开始了,首先由我发球。我看了看她站的位置,决定发左侧的下旋球,不料被她接住,也打我的左边,不愧是冠军埃我一看回球较高,便挥手一抽,没想到没过网,这使我更紧张了。接下来,我俩球的分数是一平、二平、三平……一直到九平,整个赛场充满了紧张的气息,大家屏住呼吸,几乎连针掉在地上都听得见。我做了两下深呼吸,想起关老师说的“重在参与”,想起小西同学在赛前告诫我的话:“别紧张,你肯定可以打好的!加油!”我的眼前仿佛看见班上同学对我绽开的一张张鼓励的笑脸。我定了定神,发了两个我的杀手锏——反手侧下旋。然后我听见老师宣布:“1:0!XXX领先一局!”然后我又乘胜追击,再赢了一局,拿下了初场比赛。

接着,我进入了决赛,对手是我的好朋友——susan。她也是两届的亚军了。她十分善良友好,是友谊第一精神的再现。赛前她就向同学们宣布:“XXX肯定是第一!”看着她老人家笑得阳光灿烂、花枝乱颤,我的手都发抖了。但幸运的是,我终于以2:0赢得了比赛,获得了冠军,没有辜负她的预言,真是感谢她的吉人吉言埃

通过这次比赛,我深切的体会到了古人所云的“预则立,不预则废”的价值了。为了迎接比赛,父母在赛前专门陪我训练了接发球、戳球、发球、抽球、拉球、挑球……终于圆了我的冠军梦——咱虽不能为国争光,但毕竟为班级争光了。但愿我能把这一经验运用到学习上,在学习上做好预习复习,争取取得优异的学业成绩。

关于梦的随笔散文5

突然发现周围的世界模糊起来,恍恍惚惚间,我发现,自己要沉沉的睡去了……

青春的梦

青春,像一场梦,悄悄而来,却又无声息地离去,虽虚无缥缈,却也繁华热闹,如棉花糖般甜蜜,又似青苹果样的酸涩……

青春,是一场如诗的梦,自由自在,可以尽情欢乐,可以在青春中豪迈地驰骋,也可以踱步在青春的梦乡,有天真的欢乐,也有无奈的苦恼……

青春,又是一场音乐的梦幻,时而奔波忙碌,时而轻松闲暇,梦中有高昂的进行曲,也有缓慢的华尔兹,为梦境中的幻想插上了翅膀……

青春,却也是一场短暂的梦,不经意间,从指间静静地溜走;在梦中把青春的道路走完……

青春的道路总是那么短,为什么我们只能回首,不能赖着不走……

幸福

幸福是一条弯弯的小舟,装载着父母的呵护,朋友的关怀;坐在舟中,荡在水上,品尝浅浅的幸福……

幸福是一只宽宽的背包,盛满了父母的叮嘱,师长的教导;背起背包,踏上青春的路途,理解浅浅的幸福……

幸福是一支燃烧的蜡烛,烛光中燃烧了自己,照亮了别人;做一支蜡烛,在默默的燃烧中,付出浅浅的幸福……

浅浅的幸福,默默的去品尝、理解,去付出……

秋日物语

秋,在菊的芬芳中悄然而至,一丝清爽,一片明媚;它带来黄的洒脱,红的蓬勃,蓝的苍翠……

秋日,演义的一个个美丽的童话,满山红叶,落英缤纷,如水般清澈,如云般悠闲。秋日,珍藏了一次次精彩的瞬间,花开花落,云卷云舒,如梦般虚幻,如雾般朦胧。秋日,叙述了一出出动人的故事,流水淙淙,雁过无痕,如梦如幻,能引诗情到碧宵……

把这秋日物语埋藏心底,藏一个曾经沧海桑田的梦……

彩云追月

一轮新月挂上湛蓝的夜空,夜色渐浓。月光伴着迎面的清风徐徐拂过面颊,月色更朦胧。

几缕彩云围绕着皎洁的明月,悠闲地漂泊在空中。云的身影映入月明中,带着点点思愁,一晃而过……

我独自徘徊在河边的垂柳下,望着水中的倒影,一轮秋月白……水面镀一层朦胧的银光,明月在水中忽隐忽现,岸边的花草摇摇曳曳。

遥问故人可知否,心儿望相逢。唯有请明月,带走我问候,彩云追着月儿走……

回忆

小时候面对红花时灿烂的笑脸,面对大自然时纯真的面庞,都锁进一本沉重的日记;童年的荡秋千,虽记忆一直荡到现在,在点点思绪中淡化;少年轻狂,自恃才高,歌声与微笑,将会只留下白色的背影……

当青春只剩下日记,当乌丝变成白发,回忆往事,只得忧愁哀叹;当手中握住繁华,心境却变得荒芜,童年的那首歌,只能在梦中轻轻地唱……

落叶静静飘散,回忆时隐时现,蓦然回首,那一片灯火阑珊……

孤单地长大

我不知何时学会了撒谎,而且每一次都是脸不红心不跳。

小时候,面对一块糖的诱惑会毫不犹豫地说:“要!”;童年时会去承认已完成作业虽然自己没做完;现在我会用脸上的表情掩饰内心的痛苦;会面对别人的诘问从容地应付……而我却不会有丝毫的愧疚和自责……

是不是因为长大失去了儿时的天真?为什么小时候盼望着长大,而现在又要畏惧它?长大了,没有了儿时的可爱与纯真,却又渴望着一个带锁的日记本?长大了,没有了儿时的纯粹的幼稚,而又渴望一片自己的空间?

成长,注定要孤单、寂寞、矛盾?

尾声

恍恍惚惚间突然发现世界又清晰起来,周围的人群堵住了我的出口……发现一切只是梦幻。

然后,我又将消失在来来往往的人群中…

  前段时间,朋友圈有好多人转发了归亚蕾在《见字如面》节目里朗读的一封信。那是蔡琴写给媒体的、致前夫杨德昌的公开信。随着这期节目的热播,蔡琴与杨德昌那段纠缠了十多年的故事,再次成为世人关注的焦点。

 彼时,杨德昌刚刚患癌去世,媒体把目光一齐盯向了和杨德昌有过十年无性婚姻的前妻----蔡琴。

 也许这时候,大家都希望看到蔡琴能随着这个负心人的去世而放下心中的怨恨。更也许,大家都很好奇,十年无望的坚守,十年背叛后的分离,此时的蔡琴,心里到底是爱,还是恨

 事实证明,蔡琴对杨德昌的爱是纯粹的,是自始至终且不被离合左右的。她的决绝,是从肉体到灵魂的忠贞。婚姻里,她独自固守那份柏拉图式的清欢,直到他公然承认出轨,然后提出离婚。她愕然,她愤怒,她悲痛,她不甘,但她终于选择了成全。这场一厢情愿的爱情,给过她最华美的憧憬,给过她最坚定的信念,但也最终给了她最无情的伤害。

 可是,痴心如她,执念如她,即便被伤到这样的体无完肤,再想起那段不堪回首的往事,她唱:总是面对过那些令人很难堪的事,才明白人间的聚散,是不能全放在心上,你说的爱不难,不代表可以简单……

 然后她含着泪说:这是唱给昌哥的!

 2007年,杨德昌病逝,这个男人,在与蔡琴分手十年后,终于以不得不归结的方式永远地离开了蔡琴的世界。蔡琴的心里,除了一往如初的爱,更有放手后的那种豁达和欣慰。她说:感谢主,让他在生命结束前,是与他的最爱在一起,我也深深地感谢上帝,让我与他轰轰烈烈的爱过,我安静地闭上眼,再感受一次这曾经的爱情,一次比一次平静,一次比一次勇敢……

 感谢上帝,那个不知道什么时候走散了的人,曾经是以爱的名义来到我们身边的。

 前段时间,看了一部古装电视剧,记得剧中有一对情侣,男人是皇宫护卫,女人是宫女,因为男人的背叛,女人选择玉石俱焚,结果两人双双被关入掖庭那个暗无天日的`人间炼狱。

 男人被挖去双眼耳舌,困在水牢里,女人在浣衣局洗着永远没有尽头的衣服。唯一支撑女人活下去的信念就是每天晚上去水牢看一眼那个负心的男人,然后把心里对他的恨痛痛快快地骂上一遍。

 终于有一天,男人死在了水牢里,女人心痛欲碎,直到这时候,女人才发现,这么多年的恨,依然敌不过最初对他的爱。如果一切可以重来,她一定会选择放他一条生路。

 就在男人死后不久,女人也跟着自杀身亡,一对不惜用生死来牵制对方的恋人,终于还是在今生走散了彼此。不知在来世的路上他们还会不会再次重逢,如果真的相遇的话,他们又会作何选择呢

 陆游在他的生命里走散了唐婉,一曲《钗头凤》,诉尽了他们相爱不能相守的离愁,唐婉也最终在这样的离殇里葬送了自己性命。

 “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这是我听过的最早的夫妻离散的故事,刘兰芝投河,焦仲卿自缢,我总是会替他们扼腕,既能有这样的决绝,当初又为何要屈从于命运的安排

 张爱玲在她的生命里走散了胡兰成,从此,所有关于爱情的憧憬都变成了那袭爬满虱子的华美的袍,你从心里嫌恶,却总也舍不得丢弃。

 王菲在她的生命里走丢了两个深爱过的男人,面对旧爱新欢,她始终是一如既往地淡定从容,没有控诉,没有抱怨,甚至连一句辩解都不屑有。因为爱而爱,因为不爱而不爱,能做到如此霸气地跟随自己的内心的,估计也只有这个特立独行的王菲了。

 一对曾经发誓要生死不弃的爱人在结婚十年后走散了彼此。她说她永远都不会原谅他,她要让他在她的仇恨中一次次地粉身碎骨。又一个十年后,他们偶然相遇了。淡淡地聊天,淡淡地喝茶,淡淡地告别,淡淡地,他们谁也没提从前。她说,感谢上帝,十年的时间,让我们彼此忘记了所有该忘记的东西。没有爱恨情仇,没有恩怨纠葛,我看到的只是今天的他,但愿他也早已忘记了从前的我。

 你这一生,以爱的名义和谁相遇,就一定会以爱的方式与他告别。再多的不舍,再多的怨怒,时间终会告诉你,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在这条叫人生的路上,我们总在不断地与人相识、离散、重逢、永别,曾经你以为的永远,或许只是烟花一瞬,刹那间的绚丽过后,便是一辈子的诀别。

 离散后,我们不能成为朋友,因为我们彼此伤害过,我们也不能成为仇人,因为我们曾经相爱过!唯愿岁月静好,那些注定要走散的人,就此别过,各自安好!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1027346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02
下一篇2023-11-0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