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现在的年轻人内心都越来越悲观?

为什么现在的年轻人内心都越来越悲观?,第1张

年轻人越来越悲观是因为在这个越来越进步的时代,物价逐渐上涨,人们的生活压力逐渐增大,年轻人既要操心孩子的学习,又要照顾老人,而经济又越来越发达,人们不再仅仅满足于物质的需求,对精神生活的需求也更加上升,这些会让收入相对低的年轻人有些力不从心。

首先,现今,各种仪器,各种享受生活的事物逐渐繁荣起来,人们屡见不鲜,却不能逐个都尝试一遍,这样就会产生人与人之间的认知差异,人们心中的攀比心理也会时隐时现,这样的现象在年长一些的人们那里,在经历过那么多的人生旅途后,基本都会看开。而小孩子,还不会操心经济上的事情,这样,重担就都落在了年轻人身上,他们日夜操劳,可能稍有好转,社会经济就又实现一个大的飞跃,屡追屡不及,这样就会慢慢失去信心,内心也会变得沮丧起来。

其次,我们知道现在的大学生几乎是随处可见,再也没有以前那种只要考上大学就可以找到好工作这种事,所以即便是考上大学,等你毕业也可能会面临失业,有些人甚至考上了好大学,也会因为专业学的不好而面临毕业即失业的境况,所以年少时以为的只要考上大学就轻松了也会成为泡影,内心还是会有竞争的焦虑感,如此,悲观的心情会常常伴随着自己。

最后,相信大家都知道现在的学术世界有多卷了,且先不说高考,就连现在的考研也是门槛极高,四百分以上还上不了重点学校,高中时老师跟我们说的考上个二本再考研就容易多了,也不会再实现了。这样,年轻人的无力感会交加而来,会越发惆怅,对待事物也会越来越悲观。

在婚姻的起点爱得浓烈一点,这点至关重要。如果起点是90分,经历七年之痒后也还有60分,但是起点只有60分,那就是终身裸奔。

你有没有过这样一种感受?心里很清楚不要(不喜欢)什么,但是要(喜欢)什么却完全不清楚。

《奇葩说》有一期辩题是:婚礼当天,发现没有那么爱TA,要不要逃跑?

熊浩的观点是要逃跑。大致观点是当发现结婚对象不合适,发现错误及时止损,对自己及对方的感情负责,未尝不是智慧的做法。

对手唤俊的观点是,在开始没有那么爱也没有关系,一如既往稳定的不爱也是生活常态。

熊浩的观点是,在婚姻起点爱得浓烈一点,这点至关重要。如果起点是90分,经历七年之痒后也还有60分,但是起点只有60分,那就是终身裸奔。

在如临深渊的时候,也应有回头的力量。

唤俊气势汹汹地质问他:“既然要跑,你要跑去哪里?”

熊浩思考片刻:“离开那个现场,逃到任何让我舒服、自在可以回忆反思这一切的地方,都是好地方。但停在那个地方就是不是好地方。”

这个回答似乎不那么让人信服,似乎婚姻大事是一时儿戏。

但导师哲学老师刘擎老师的观点却直击人心:“其实我们在做一个选择的时候,肯定选择和否定选择具有不对称性。

比如你挑一支口红,有很多理由让你很明确地知道你不喜欢这支,但是你到底要哪一支?

这个理由要复杂得多,比如相亲看这个人不喜欢那个人也不喜欢,他是有充分的理由否定现在的人选,但是并不需要有同等肯定的理由。

比如逃婚,你要逃去哪里?我不知道。但是这个不知道,并不足以否认我清楚地知道,我自己不要什么。”

简简单单几句话,清楚明了地解释了当下大多数人长久的迷茫和困惑。

正如马东所说,如果我们都知道自己要什么,那是何其幸福的一件事,但是大多数人并不知道自己要什么。

我想生活中的你我亦如是。不知你是否也被刘擎老师的话击中内心了呢?

《宪法学说》([德]卡尔·施米特)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mqi7

书名:宪法学说

作者:[德]卡尔·施米特

译者:刘锋

豆瓣评分:94

出版社:世纪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年份:2016-4

页数:576

内容简介:

张旭东:基于对魏玛共和国民主制度的分析,施米特全面思考了自由主义的理论局限,成为整个20世纪最重要、最精彩的自由主义批评家。

我们可以把施米特看作是尼采以来西方“价值重估”、道德超越和通过颠覆和消解传统而不断自我肯定的总体方向上的最后一个重要路标。

刘擎:今天的知识界,从德国到欧美乃至中国,施米特的思想幽灵正在徘徊游荡,吸引了分属不同意识形态与知识谱系的学者和知识分子……当然,施米特在世的时候绝不是默默无闻的学者,但对学术思想界而言,他在最近二十年间的影响甚至超过了他生前最为鼎盛的时期。如果在当代谈论西方思想,特别是政治哲学和法学,我们似乎逃不开施米特幽灵的纠缠。

严搏非:施米特的价值不在于他的答案,而在于他的问题,没有人能绕过去。左翼和右翼、自由主义和社会民主主义、独裁者和“游击队员”,所有与他争辩的人都成了向他学习的弟子,无法绕过他那巨大的、悖论性的、危险的存在。在这张名单上,仅我们熟知的就有罗尔斯、哈贝马斯、福柯、德里达、德沃金,一直到齐泽克、阿甘本和哈特及内格利。

作者简介:

作者

卡尔•施米特(Carl Schmitt,1888年7月11日-1985年4月7日)

20世纪最重要的政治思想家,最后一位欧洲公法学家。

施米特的写作生涯长达60余年,在20世纪诸多重大政治思想事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有“20世纪的霍布斯”之称,其思想对20世纪政治哲学、神学思想产生了重大影响,其中以决断论为著;并提出了许多公法学上的重要概念,例如制度性保障、实质法治国,及法律与主权的关系等。

施米特出生在德国西部威斯特伐里亚的一个小镇普勒腾贝格的天主教家庭,从小喜好文学、艺术、音乐、哲学、神学,曾就读于柏林大学、慕尼黑大学与斯特拉斯堡大学。1910年完成博士论文《论罪责与罪责模式》,获得法学博士学位后,施米特一边研究新康德主义法理学,一边写论瓦格纳的华彩文章。1916年以《国家的价值与个人的意义》(一文取得教授资格,并发表了一部从政治哲学角度论诗人多伯勒的长诗《北极光》的专著,从此开始了长达半个世纪的政治思想生涯。同年,与塞尔维亚女子帕芙拉•多萝蒂克结婚。

1933年,施米特担任柏林大学教授,同年,出于诸多策略性的考量,加入纳粹党。“二战”后,施米特曾被冠以“第三帝国桂冠法学家”的称号。1933—1936年,施米特担任普鲁士政府成员,享有众多学术职位,包括著名的《德意志法学家报》主编。1936年后,施米特因其在纳粹执政前后态度之转变,及其入党甚晚的事实而渐受部份党政高层质疑,且受到党卫军机关报《黑衣军团》的攻击。战后被盟军逮捕并移送至纽伦堡国际军事法庭应讯,却未被起诉而获开释。施米特后因拒绝与西德政府“去纳粹化”政策妥协而被永久剥夺正式任教之权利。纵然如此,施米特仍持续著书立说,对西德公众舆论以及欧洲左、右翼知识精英发挥其影响力。施米特以96岁高龄逝世于慕尼黑,葬于故乡普勒腾贝格,墓碑上铭刻着施米特对自己的盖棺论定:“他通晓律法。”

施米特与马克斯•韦伯曾有所来往,且深受其影响,部分地继承了韦伯对现代性批判的论题,其中一个明确的倾向就是对自由主义的批判。但称施米特为“反自由主义者”,则失之草率,有学者认为施米特对自由主义的批判是来自自由主义阵营内部的批判。

 

                                                   

作为世界政治研究中心主任,知识分子与思想史研究中心主任,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刘擎博士,他是亲民的,是拥抱互联网和大众媒体的。君不见,他不仅在得到App主理人,还是去年奇葩说第七季的导师。虽然他会出镜,但都是客串的,毕竟他的主业是学者,而且学术成果颇丰,甚为有影响力,而最近他的两部新作就又刮起了一份刘擎潮,这两部著作分别是《纷争的年代》和《刘擎西方现代思想讲义》。这里浅谈一下的刘博士的《刘擎西方现代思想讲义》。

首先这部书的坐标和范畴是西方的现代思想,属于讲义的题材,于是学术性强。于是,我们在刘擎博士的介绍下可以了解现代视域下的19位思想大家,广泛而系统地讨论工具理性的利弊,如何面对虚无主义,消费主义对人的异化,财富分配的公平正义和全球化等议题。这其中19为思想家,唯有具有代表性的思想者就有韦伯、尼采、弗洛伊德、萨特、鲍曼等。

此书一开头,作者就以简单明了的例子去说明现代和现代性的特点,如就有大家老生常谈的“婚姻是爱情的坟墓”的论调,以及以前西方贵族的爱情法庭的存在意义。在西方古代原来婚姻是精神责任,结婚是为了保护财产和家庭延续,这与爱情是没有多大关系的,但现代之所以是现代,就是与以往的思想和观念是不同的,现在的婚姻和爱情是关系是拉得非常密切的了。这是现代社会的进步。在这方面,作者也说明现代性的困境,毕竟改变和挑战与个人生活的意义有关,也与社会生活的秩序有关,于是在接下来书中论述和接受的西方各大思想大咖的部分,都离不开这种如何处理西方现代社会里的个人和社会之间的现代性的博弈。

作者之所以将韦伯的思想理论放在第一章来讲,那是因为韦伯作为“组织理论之父”,现代社会学的尊基人,他是代表着现代思想的成年。此话怎讲?且听不才细细述说。韦伯的存在是代表这现代性,这里面有四大重要论断:第一个是世界祛魅,第二个是诸神之争,第三个是工具理性的扩张,第四个是现代的铁笼。世界祛魅只是人类不信宗教,而梦醒时分,则带着人类进入现代社会。诸神之争是指现代人价值观是多元发展,工具理性的扩张是说明具体的物质的工具理性和价值动机理性的不平衡发展,导致手段压倒目的的现代社会朝着不好的路子走,正是这种手段压倒目的的现象,导致现代的铁笼,这里的意思,人类每个个体成为了社会机器运转的一个零件,没有个性,是非人化的个体。

最后有了四大论断,作者就明确结论韦伯代表着现代思想的成年。毕竟,在韦伯的理论中,我们读到破除悲观,获得清明,达到从容的思想境界。“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在看清生活的真相后,依旧热爱生活”这就是最为明了道出韦伯的思想伟大之处,成熟之处了。

来到第二章讲述现代人的精神危机方面,作者就具有代表性地列举了唯意志论和超人哲学家尼采的理论,教导大家如何认识困境,处理困境。“上帝死了”这是尼采思想理论的前提,那么然后怎样呢?就引发了现代人的精神危机了,而在如何处理危机和困境中,尼采的积极虚无主义是十分让人受到鼓舞的。毕竟这种积极虚无主义,事实上就是超人的特质,尼采的超人是指人生理想的象征,是尼采追求的理想目标和人生境界。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个积极的虚无主义中,作者还举了西西弗斯推石头的例子,去说明西西弗斯用自己的选择创造意义,用无尽的斗争精神去对抗虚无,正如加缪说的那样“登上顶峰的斗争本身足以充实人的心灵。”这就是很好接受了尼采的积极和超人哲学意义了。

之后我们还可以读到弗洛伊德的无意识理论以及精神分析理论,了解人的精神活动,就包括欲望、冲动、思维等人格结构,而在这分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去说明人的天性欲望问题,从而说明西方人精神危机中关于欲望的本质。之后我们还可以读到萨特的“存在就是虚无”的哲学。作者就从萨特和妻子波伏娃的特立独行的性格,去说明这种哲学的,原来萨特和妻子波伏娃是一对传奇性的情侣,他们都互不依附,而且他们不同居,都是各自住公寓,保持独立空间。但情感依旧细水长流。这是我们追求的美好爱情境界之一吧。这是这样的特立独行,才形成了伟大的“存在就是虚无”存在主义理论。作者也说了萨特 “发明”“存在就是虚无”的故事,举了从杯子、服务员的例子中思考出来的。原来,人是没有固定的本质的,人的本质是可以改变的,是有待形成的,于是人的存在就是虚无的,是有待形成的,这是与以发展观看问题的思想如出一撤。于是萨特的存在主义给予现代人的精神危机中,带来光明,那是一种看清真相,继续战斗的不气不饶的抗争精神。

再之后我们可以读到第三章的20世纪的教训,如就可以看到犹太人被大屠杀的真实原因,在作者看来,是支持鲍曼的大屠杀的现代性的,原来当时犹太人被屠杀,不是因为仇恨,而是因为在官僚制度的影响下,导致在当时的德国体系中,每一个德国人都是成为了没有情感没有道德和良知的社会零件,每个人都是只有执行任务而没有思想和灵魂,才有这么一出大屠杀。另外还有一种说法就是阿伦特的平庸之恶和极端之恶的叠加才促使了大屠杀。因为当时德国人的屠杀动机不是将犹太人视为敌人,视为人的目的,甚至没有将犹太人当做他们为达目的的工作和手段,因此显得犹太人一文不值,于是纳粹的这种行径更是邪恶的,而且是极端有平庸之恶。当然在这个教训方便,我们还可以读到波普尔、哈耶克、伯林、马尔库塞的伟大哲学理论。

而在第四章就讲到了自由主义及其批判者的部分,这里就分析了为什么自由主义会被不断遭到挑战的原因。也讲到了罗尔斯通过无知之幕的方法去实现自由主义社会的社会正义。这里也讲到了德沃金的平等于合理关系等,而尤为值得一提是,作为回应第一章中关于韦伯难题:如何处理工具理性和价值动机理性的不平衡发展的现象。聪明的哈贝马斯就用了“交谈”的方式去处理这种博弈和较量。这里说明的是在人间人类的交往和沟通的行动的重要性。当然作者也分析了处理上述问题,沟通交往的作用和条件,在沟通中应当在平等和信任尊重的前提下才能有效进行。另外也说明了这种交往理性为我们的生活世界确立了理性规范的原则和基础,以此能够抵御了“系统的殖民”。

最后,作者在尾声就列举了后冷战时代的争论。其中就列举了福山的“历史终结论”,原来是针对自由主义民主的,,这种有点如我们三国里面的思想“合久必分”情况,但作者是持怀疑态度的,毕竟就那中国发展而言,还需要时间来说事。但就在西方思想而言,福山的“历史终结论”也是有一定的影响力的。另外也还举了亨廷顿的“文明的冲突”是再说难免的情况,毕竟“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就说明了世界多变多面的情况。最后作者就后冷战时代的争论,他也表态:合久必分只是一时,分久必合才是不变的大趋势。中国发展如此,西方乃至世界的发展更是如此,毕竟大家都是爱好和平,都希望追求美好的生活的初心都是相同的。

这这部厚重的西方现代思想讲义中,在思想大厦之上,刘擎博士用简明和深入浅出的文字让我们读者可以直面个人生活和社会公共领域的诸多难题,从而起到很多警示作用,从中可以收获审慎而真诚的回答。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1073426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13
下一篇2023-11-1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